人大监督法的内容

2022-07-13

第一篇:人大监督法的内容

论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互动

在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有多种监督形式,如党的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等。每种监督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因素。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人大监督可以与舆论监督实现互动,进而使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更加完善。

一、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目前的困境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

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监督主要是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决定等重大事项,开展执法检查,组织述职评议,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和控告等形式和手段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实施监督,这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但人大行使权力的方式主要依靠会议来行使。而由于人大的会期非常有限,故依靠会议来进行监督的力度甚弱。那么,在闭会期间如何来行使人大的监督权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均由人民选举的人民代表组成,因此,必须依靠代表人民利益的人大代表来具体发挥人大的监督权。而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人大代表主要集中在各行各业中已经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体。这便无形陷入了一个悖论:一般只有在某领域、行业成绩卓然的人方有可能被选为人大代表。而被选为人大代表后,由于其本职工作繁忙,时间、精力等都非常有限,则根本无法充分履行其所享有的监督职责。而那些具有充沛时间的公民,一般工作成绩平平,却很少有可能被选为人大代表。因此,通过人大代表的途径来行使人大的监督职责在目前中国的现实中,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困难性。另一方面,即使那些少部分人大代表精力非常充沛,可以行使其所享有的监督职责,但由于人大监督在规范与制度上缺少有效而具体化的监督方式,从而使其监督职责依然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因为,我国人大监督的方式主要限于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决定重大事项,开展执法,组织述职评议等,而这些监督方式由于只具有宏观性,而缺少具体的规范性、操作性、程序性,且某些时候还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等因素,因此,人大监督一般很难在社会中得以有效地运作。目前,人大监督已陷入了一种困境,其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监督效果甚低。舆论监督也是我国监督机制中不可缺少的监督形式之一。舆论监督,简言之就是利用新闻媒介等大众传播手段,对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公共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引起人民的关注,在社会上形成普遍性的看法,借助舆论的压力使上述不良、不法行为得以及时纠正和救济,从而确保权力的良性运作,维护社会的公平及正义。舆论监督曾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因此,在理论上,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民主性、独立性等特征。但在现实中,舆论监督同样存在着运作的困境。首先,目前舆论监督一般都被理解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工具,很大程度上只具有政治性,且不少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把某些领导人的个别讲话或某个决定片面地等同于坚持党性原则,从而使目前的舆论监督很大程度上丧失其所应具有的独立性。其次,目前舆论的组织机制存在着具有较强的“依附性”。舆论媒体在组织机构、人事管理、财政经费等方面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政府,这也是目前舆论监督很难充分发挥效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互动的现实基础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的运作都存在着一定的困境,但针对两者的困境,两者在诸多方面具有相通之处,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监督上的互动,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之效。首先,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都具有人民性。人大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的代表和积极的政治参与者等,具有广泛的民主性等特点。而舆论监督在主体上,也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主性。正确的舆论以人民的声音为主导。李瑞环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曾明确指出:“舆论监督在我国已成为人民群众行使其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一种有效形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的意志和情绪,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都要通过新闻报道把这些反映出来,形成舆论,也就是舆论监督。”其次,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的范围都具有广泛性。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人大权力的最高权威性所决定,其监督范围实际上覆盖了整个社会,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舆论监督由其自身的社会性所决定,也可对任何违纪违法特别是腐败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其他监督形式如司法监督、党的监督等一般只局限于某个特定范围,或某个特定领域,不具有监督范围上的全面性。再次,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都具有公开性,相对于内部监督而言都是一种外在监督。人大监督一般均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因而对于人民大众而言,其具有公开性,是一种外在的监督。而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是为民众提供接近国家,接近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通道。其面向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大众,同样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具有公开性。因此,人大监督和舆论监

督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通性。近来,温州市人大在监督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通过设置《代表在线》、《事实面对面》等舆论栏目,使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进行互动结合,充分利用舆论监督的方式来发挥人大监督的效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也根基于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具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也从现实的角度证明了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互动具有现实可能性。

三、人大监督与

舆论监督互动的优势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互动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基础。针对目前中国的现实,笔者认为,两者的互动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职能的发挥,进而完善现有的监督体系。首先,人大监督虽然具有最高权威性,但其现有的监督方式在社会生活中一般很难具体操作,取得实质性的监督效果。多年来,人大监督一般只限于两种方式:一种是听取报告,包括听取行政机关的报告,听取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报告等;一种是对执法机关的监督检查。从人大监督的现实效果来看,由于监督方式的宏观性、或程序的非规范性及较强的政治性等原因,使得人大监督在实践中的监督缺乏应有的力度。而如果引进舆论监督的方式,则可以改变人大监督的现状。由于舆论监督具有时效性、快捷性等特点,其信息内容可以较快地让社会了解、知悉。这样,人大监督通过舆论监督,很快便可切实有效地使人大监督的内容向社会予以公开,从而树立人大的权威。其次,由于目前舆论监督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其本应具有的监督效能很难得以充分地发挥。而如果实现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互动,由于人大地位的至上性,舆论监督可以有效地摆脱“依附性”,将其监督效能予以有效而充分地展示,从而有利于保证舆论监督的相对独立性、在社会上的权威性等,进而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再次,两者的互动可以使人大监督中被监督者的责任得以落实,强化监督的效果。任何监督都必须对监督的责任进行落实,才能对被监督者产生威慑,达到监督的效果。没有监督责任的监督必将流于形式,而无实质效果。当前人大监督仅有的几种监督方式之所以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的责任未能有效地落到实处,从而使被监督者能够“逃之夭夭”。而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互动则有利于摆脱这种困境。英国学者密尔曾说:“如果组成政府监督的人员滥用权力,或者履行责任方式同国民的舆论明显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由此可以看出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的威力。虽然舆论监督本身不具有强制性和直接处置性,但其可使被监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政治压力,从而迫使被监督者对其行为予以合理、合法的调整。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互动结合可以有效地落实人大监督中被监督者违法违纪等情形下的责任,虽然这种责任是无形的,但其效果却往往胜过有形的责任。

四、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互动的注意点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互动结合,并不是说人大监督机制完全吸纳舆论监督机制。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互动只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在监督形式上的优势互补,只是人大监督利用舆论监督这样一种独特的监督形式。这与党具有的特定的舆论权、政府所具有的特定的舆论权并不冲突。党和政府依然可以利用媒体舆论进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宣传等活动。虽然现实中,新闻媒体很多时候是党和政府进行宣传的重阵,但这仅仅是舆论的一种功能而已,它并不与人大监督利用舆论监督的这种形式产生冲突。因此,我们在处理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互动结合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人大所具有的舆论监督权及其所采取的舆论监督形式与舆论体制自身所具有的其他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大监督利用舆论监督的方式与现行的舆论监督体制并不产生必然的冲突。

第二篇:奏响人大监督的强音

——赤水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提升监督实效侧记

创新监督制度、突出民意民生、强化监督跟踪、实行监督问责、推进阳光监督……这是近年来赤水市人大常委会为提升监督实效奏响的一个个监督强音,使人大监督工作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监督实效逐步提升。

创新制度,抓好监督的着力点

2007年1月1日,“二十年磨一剑”的《监督法》正式开始实施。赤水市人大常委会敏锐地意识到,《监督法》的颁布将对人大的监督工作带来全新的理念和变化,甚至会带来整个人大工作方式的转变。随即,赤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大讨论等方式,对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培训。同时,还在市内各新闻媒体和网站开辟专栏进行宣传,将《监督法》列入“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为常委会依法监督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舆论基础。 2007年9月,新出台的《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及主任会议交办意见督办办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办法》规定,两次听取审议意见、交办意见的办理情况报告的满意度测评都不过半,将启动免职程序,直接责任者将“丢官”。这是赤水市人大常委会贯彻实施《监督法》,创新长效监督机制的举措之一。该制度因具刚性约束力,发布后引起20多个省内外县区市人大的广泛关注,纷纷来电来函、来人咨询学习。

这仅仅是赤水人大常委会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创新完善制度,

推进规范监督,一直是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常抓不懈的工作。为了推进监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对照《监督法》的要求,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保留了符合规定的10多个工作制度,修订完善了2个工作制度,废止了5个工作制度。另一方面,在结合实际、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规定》、《监督司法工作的若干规定》等20多个规范性制度,每个制度都有较强的法制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是针对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而制定。如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不重视行政应诉的问题,出台了《赤水市规范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决议》,对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作了刚性规定;针对近年来城市规划变化无常、建筑“长高长胖”的现象,出台了《城乡规划监督暂行办法》;为规范政府各种融资行为,出台了《关于审议政府性项目融资报告或议案的暂行办法》等,形成了依法、系统、规范、科学的监督制度。

突出民生,选准监督的落脚点

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紧密关注民生问题,始终是赤水是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核心。“赤水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殡葬服务收费太高,管理不规范”、“城市规划变化无常、绿地、公共用地莫名消失”等现象严重,群众十分不满,反映强烈,……这些群众关心的监督议题是赤水人大常委会在公开征集中收集到的。

每年年初,人大常委会都要通过媒体公告、代表建议、征求意见等各种形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审议监督议题,保证议题符合赤水实际,找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找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分别对殡葬改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区天然气

供应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民生问题开展监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

阳光监督,找好监督的支撑点

“公开是最有效的监督方法。”这是赤水人大常委会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共识,只有公开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监督,才能增强人大监督的力量,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议题选择开始,到调研、审议、决定,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落实,赤水人大常委会始终把监督工作进行公开,臵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除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公开向社会征集常委会和主任会议议题外,还将常委会专题调研报告、审议意见、主任会议交办意见、决议、决定以及市人民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和审议意见、交办意见办理落实情况和决议决定执行情况等,通过赤水人大网、赤水通讯等媒体向群众和社会公布,坚持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议和公民旁听常委会议。这些监督公开措施,调动了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增强了监督实效。

跟踪问效,抓住监督的关键点

“监督工作重在落实,落实的关键是抓好跟踪督办”这是常委会主任祁德昆对提高人大监督实效的要求。为强化跟踪督办,常委会出台的《审议意见和主任会议交办意见督办办法》、《“一府两院”报告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办理审议意见情况的规定》、《赤水市人大常委会跟踪督办办法》等制度,明确了办理时限、办理程序和问责制,如果一个审议意见办理第二次后,在测评中满意票仍不过半,主要责任人将被免职或撤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督办办法和力度。

跟踪督办坚持“穷追不舍”,这是赤水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要监督手段。近年来,赤水人大综合运用视察调研、听取专项工作汇报等形式,

对赤水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竹产业公路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旅游产业发展、中央新投项目等中心和重点工作开展了专项监督,把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事后督促统一起来,对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坚持跟踪问效的监督方法,才推动了许多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的解决。

2008年初,赤水人大常委会把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作为常委会重要监督议题,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对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视察。12月,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报告没有获得通过。常委会印发审议意见,要求市政府办理答复,明确城教工委进行跟踪督办。2009年,由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和建设局长、副局长等相继落马,在当年11月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办理落实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审议意见的情况报告时,满意率依然未能过半,报告仍未通过,市政府被要求重新办理审议意见。针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乱象,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出台了《城乡规划监督暂行办法》,加强了监督力度。市政府也加大了整改力度,出台了《赤水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规定》、《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管理规定》、《建设项目调整容积率审批程序》、《建设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规范了城乡规划审批管理程序,完成了城区几条大道的控制性详规,严格查处城乡规划违法违规案件,城乡规划和建设工作逐步规范,规划变化无常、建筑“长高长胖”等乱象基本得到遏制。在2010年9月的常委会上,市政府《关于重新办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城乡规划和建设工作审议意见的情况报告》经过三审终于获得通过。

2007年以来,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对住房货币化改革、殡葬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教育工作、城市规划与建设、财政预决算等群众

普遍关心的工作均进行连续的跟踪监督,一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重要领域的问题得到有效改进。如殡葬行业中的一些垄断现象得以打破,群众的丧葬负担有所减轻;教育工作经费增加、教育资源优化、激励机制健全、队伍建设强化等措施,使教育质量多年下滑状况得到改变。

依法监督,务实为民。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恪守这一监督理念。对取得的成效,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并不满足,相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仍然促使其不断探索创新监督方式,务求为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人大监督工作的体会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近几年来,人大监督不断改进和加强。监督法的颁布,使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监督法实施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部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人大工作实际的好法律。监督法正确处理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正确处理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开展工作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我们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中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看,监督工作当前还是处于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过渡阶段,监督权的行使还没有完全到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本人在人大的这几年的工作经验中认为,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抓到底,抓出实效。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工作中,要突出以下三个重点:一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民主法治建设。经济建设是党的工作中心,也是人大的工作中心,人大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服从党的工作中心。人大常委会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发挥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作用,认真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有针对性地督促政府认真解决影响经济健康运行的突出问题,妥善处理好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保

等工作重点和难点,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民主法治建设,切实保障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围绕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突出非税收入和专项资金管理。“严格管好钱袋子”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同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呼声,也是《监督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一项监督内容。人大常委会要切实加强预决算审查监督,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树立人大常委会的权威。三是围绕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突出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焦点热点问题。保证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实施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法定职责。人大常委会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突出社会反响强烈、群众普遍关注、舆论相对集中的焦点和热点,在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解决中留下人大监督的坚实足迹,如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执行难、乱收费、假冒伪劣等问题抓好监督,努力确保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地方人大监督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没有重点的监督不能成其为有效的监督。在把握监督重点的同时,还要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加大监督力度,这就要求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时,要理直气壮,不回避问题,不畏首畏尾,敢于正视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本着对群众和选民负责的态度,该提出的要提出来,对看准的问题要监督到底。对影响较大、涉及面广的问题,可组织规模比较大的视察、调研活动,造成声势,以推动监督工作的开展。对重

大问题,可采取“刚性”的监督手段,利用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形式加大监督力度。要讲求实际效果,即根据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矛盾,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对那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要进行跟踪监督,督促“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限期整改,切实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工作。

在行使人大监督权力时本人也深刻体会到《监督法》赋予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职责,人大常委会应理直气壮依法行使这一职权。这就要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及每一位人大代表,都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热爱人大工作,钻研人大工作,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熟练掌握人大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人大监督的整体水平。对此,应牢固树立“三个观念”。一是党的观念。我们的国家政权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实现党的意图,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人大在开展监督工作时,要站在推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紧紧围绕、服从、服务于党委的中心工作,认真行使监督权,做到事前向党委请示,事后向党委汇报,使人大监督工作的重心和党委的部署同向,与政府的工作同步。二是法制观念。这是由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决定的。人大的职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只有坚持依法办事,才能使人大工作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

利。人大的监督权也要受法律的约束,监督的对象、手段、形式、程序都要有法律依据,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干涉“一府两院”的正常工作。三是群众观念。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大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在工作中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要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及时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要求呼声。通过有效的监督工作使政府作出的决策和两院的执法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做到人大的监督与群众的意愿同心,从而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人民意愿从形式到本质高度地统一起来。

在工作中要与时俱进,提高工作质量,人大工作的开展,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广大代表参与。要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形式加强与代表的沟通与联系,采取举办学习培训班、专题性考试及传帮带等形式,提高代表素质,让代表更加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组织代表积极参与本区相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执法情况的视察检查工作、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活动、联系选民活动等,为党委、政府献计献力,发挥代表在区建设中的推动作用,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区、全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实际,积极引导,发挥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树立代表观念、依法办事观念、责任观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激活代表监督意识,加强对人的监督和事的监督,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

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提高监督工作实效,发挥人大监督职能。要清正廉洁,践行荣辱宗旨。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要充分认识到人大工作的特殊性以及“身正为范”对人大工作的重要性,要认清荣辱与自身的关系,努力以此作为自身行为的准则。要常思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在生活上知足,在学习上知不足,在工作上不知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索谋,做到百姓利益无小事,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廉洁奉公、谦虚谨慎、以身作则,树立人大干部清正廉洁,作风过硬的良好形象。

第四篇: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2003年9月,xx市人大常委会联合xx电视台、xx新闻网和xx都市报等三家不同介质的媒体,分别主办了《实事面对面》和《代表在线》两个大型互动访谈栏目,进行了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有益尝试。经过一年的运作,两个栏目已在社会上特别是该市各级人大代表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引起了国内法学界、

新闻界专家的广泛关注,国内有关专业人士指出:“人大和媒体合作,为人大代表对政府官员实行有效监督提供平台,是监督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并认为,“对比央视《焦点访谈》,我们发现,xx的‘焦点访谈’更多地体现了人大的刚性监督。邀请人大代表和当事的政府官员参加节(栏)目,对报道的问题进行评论和解释,它实际上是一种‘质询’。这开辟了舆论监督同人大监督互动的新路子,是对当前实践中监督系统各自为战、互不通气现象的突破。”《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几十家媒体先后对此进行了报道或转载。

一、两个栏目的基本情况

《实事面对面》栏目由xx市人大常委会和xx电视台联合主办,是一档有投诉、有反馈、有处理、有结论的大型评论性栏目。栏目以时空转换采用现场与演播室相切换的方式进行记录和评论,每周一期,每期40分钟,在xx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每周日晚首播,周

一、

三、五重播。

《代表在线》栏目由xx市人大常委会和xx都市报、xx新闻网联合主办,隔周一个选题,周二的xx都市报以整版的篇幅,对所确定的选题进行报道,见报的当天下午邀请人大代表、政府部门领导及相关话题的专家、学者在xx新闻网演播室同网民直接对话,第二天的xx都市报再以整版的篇幅刊登经过整理的网上对话的情况和网民留言。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问题和意见以书面或其他形式转交相关的部门办理落实,媒体对结果进行反馈。

对于联合有关新闻媒体创办的以上两个栏目,该市人大常委会并非像有些栏目那样只挂个名,而是从选题的筛选确定、节目的录制、文稿(片子)的审定等各个环节全程参与,严格把关。为了办好栏目,市人大常委会向有关的政府部门专门下发了文件,成立了栏目指导委员会,并在栏目刊播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在实践中,栏目善于发挥人大和媒体的各自优势,抓住群众反映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由媒体进行深入报道和剖析的同时,人大进行监督。栏目选题时非常注重结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中心议题和工作,抓住群众反映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结合,帮助和督促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效能”政府的新形象。两个栏目刊播以来,已先后对效能革命、生态建设、拆迁户回迁、教育收费、公安派出所出警不快、机场路交通安全隐患、苍南劣质奶粉、划龙舟等事关全局的问题或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报道和有准备的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栏目十分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两个栏目在具体操作中坚持每期的嘉宾都必须有人大代表参与,还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与媒体记者互动,如组织代表参加“中秋夜访派出所”、“人大代表公开征集议案即代表在线南北行”等活动,至今已共有100多位人大代表参与到两个栏目中来,真正发挥了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

二、两个栏目的现实意义

第一,较好地解决了人大监督运作的开放度不够问题。栏目的创办,使人大监督从封闭走向了透明,开放度明显增强。目前在人大工作实践中,一方面,是选举产生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知道人大到底干了哪些工作;另一方面,人大及其常委会干了大量的工作却缺乏让群众了解的渠道。两个栏目使人大代表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为人大工作走向透明开辟了新的窗口。

第二,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创设了新的平台。现实中,不少的人大代表,特别是一些基层的人大代表履行职权、发挥作用既缺乏主动,更缺乏平台,平时除了参加一年一度的人代会和偶尔参加一些执法检查、评议外,几乎没有更多的载体能使他们发挥作用。而xx开设的栏目,使代表们有了更多的替人民群众说话、向政府提出意见建议的机会。

第三,较好地解决了媒体监督常遇到的阻力问题。该市三家新闻单位栏目组的记者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以往他们搞舆论监督,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经常是采访的记者还未回到单位,被采访单位领导的电话已经打来,许多批评报道不了了之。跟人大合办栏目之后,虽然有时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但人大常委会或人大代表出面监督后,基本能改变这样的局面。

第四,两种监督形式的有机结合,增强了监督的整体实效。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各具优势,却又各有不足。纯粹的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道义的、心理的“柔性监督”,往往有影响力却没有任何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而一旦将其转化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形成一种既有广大群众参与所带来的广泛影

响,又有法律规范所产生的巨大权威性的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舆论监督的效能。两个栏目,正是将法律监督通过媒体转化为公众的舆论监督。对媒体反映的重大问题,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及时组织调查核实,依法督促落实,使两者互为渗透,相得益彰。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实践中的问题

由人大与新闻媒体共同主办栏目,实现

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作为一项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嘉宾难请。一是政府部门的嘉宾难请。原因是许多人依然认为,监督就是“挑刺”、“找碴”、“制造麻烦”,因此惟恐避之不及,甚至设法阻挠和抵制。如何消除受监督单位的这种疑虑,顺利地让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出来说话,值得探讨。二是人大代表作为嘉宾也难请。原因在于代表中各级党政领导、企业主的比例很高,要么工作忙抽不出时间,要么怕得罪人不敢出来说话。这就使我们有必要对当前人大代表的结构问题进行反思。

第二,一些问题经过曝光之后解决难,与人民群众期望值之间反差很大。就媒体而言,将事情的原有面目如实地反映出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应该说也完成其使命了,解决问题不是媒体的职责,也力所不及。但由于这两个栏目是人大牵头主办的,百姓对问题解决的期望值较高,这样,很多的压力自然就集中到了人大,而在现行的体制框架下,人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百姓渴求的目光,人大总想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往往力不从心。

第五篇:从《关注》栏目看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结合

从《关注》栏目看法制节目的创新

●张 勇

摘 要:

文章在总结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关注》栏目节目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地区法制节目的分析,根据人大立法与媒体舆论监督的共同点、共通点,分析和探讨了成都电视台《关注》栏目特殊的电视法制栏目形式。

关键词:

人大立法,法制节目,《关注》栏目

前言: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如今电视荧屏中,法制节目的数量已经不能再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了,几乎可以用多如牛马、车载斗量、遍地开花等来形容了。上至央视下至县台,从电视台的综合频道到法制频道甚至到影视频道,都能看到法制节目的身影。这其中有专业的法制频道,有专门的法制栏目,也有其他栏目,他们通通都在播出法制节目,这其中有的是自己制作的,有的是引进编辑的,甚至有的是直接拷贝的。

不少问题也随之出现,观众越来越不买账,收视率越来越低, 宣传主管部门的批评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法制节目中如何进行案件的报道成为业界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试就法制节目中的案件报道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新闻类节目的监督性报道,只要带有“非正常拍摄”,以及暴露社会阴暗面甚至某某单位个人工作失误,观众就非常喜欢,收视率也很高。我们无法指责观众的口味,也没有必要专做负面报道去迎合观众而忘却党的宣传事业。我们编辑记者能做的,只能是如何能将宣传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的含义:

1、 人大监督:

人大监督,是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全面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行政、司法机关滥用权力,通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实施的检查、调查、督促、纠正、处理的强制性监督。在我们国家生活的各种监督中,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切实履行好人大监督权,既是对人大工作实效的检验,又直接关系到人大地位及作用是否具有权威性。

2.舆论监督的狭义与广义:

舆论监督这个话题已经谈了二十多年了,至今仍是世人关心之所在,因为它确实是从上到下,从观众到记者都非常关心的话题。但是很多人搞不透彻舆论监督的本质,甚至一些很多编辑记者都似是而非。一概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曝光,是批评,这是对舆论监督的狭义上的理解。实际上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是不知道运用舆论监督,而是不知道怎么运用舆论监督,不了解舆论监督的实现形式。其实,舆论监督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是批评和曝光,它实现的形式包括:

一、公开报道。如为实现党务、政务公开,公开报道某某事件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像这种报道有很多时候居然被遭到曲解)。

二、评论。如评说政府事务和公共事务,(评论人可以是编辑记者也可以是嘉宾)。

三、批评。如对各种违法活动、腐败行为,社会丑恶,不雅现象的批评报道,三者不能绝然分开,比如批评不可能离开报道的事实和根据法律和社会公德做出的评说。

“舆论监督”中的“监督”,现在在媒体上运用较多的是对各种坏人、坏事的批评,如某商店出售劣质商品,某团伙操纵小孩乞讨,某居民小区乱扔垃圾,弄得臭气熏天。现在一些都市报和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就是进行诸如此类的监督。当然,这也是需要的。毕竟党中央一直在强调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把这些算在舆论监督的内含和外延内也未尝不可,但它们绝不是舆论监督的主体和重点。

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说,它应该包括对党务、政务的公开和评论,对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施政活动的监督,以及对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的揭露和批评。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公共权力。所以它首先是面向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权力的监督。其次是“三贴近”中的监督。前者可称为高层次监督,后者可称为低层次监督。

二、相互补充的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

在我们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对高层次实现全面监督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往往我们无法对政府机关领导公务人员进行监督。即使监督了也会遇到一些阻力。毕竟舆论监督只能从言论层面上发挥一定的作用。舆论监督始终无法与另一种监督相比,这就是——人大监督。

在我们国家,有各种形式的监督,而人大监督是国家监督中最具有权威性的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因

而,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机构。人大的监督,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大的监督权是相当大的,监督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宣传处处长程果同志在给我们电视台编辑记者的座谈中总结到:“人大的作用简言之就是立法,监督,决定,罢免四大权力。而监督对象则除了党内事情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总的来说,包括监督法律的实施。人大决定的事情,要监督它的落实。但在现实中,从总体上看,监督工作依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监督的效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时候,人大对“一府两院”监督时,要求“一府两院”要办理的事情,“一府两院”可能不是很及时,像这种情况人大也需要给他们施加压力,人大可以以授权的方式由媒体将情况公之于众,进行舆论上的监督。

因此,人大监督也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和形式,而舆论监督更需要力度上的保障,于是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一结合,便诞生了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成都电视台全新合作的人大电视专题栏目《关注》。

三.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结合催生《关注》栏目

1、定位之争

在最初组建栏目的时候,我们为《关注》栏目的定位犯过愁。监督是人大的重要职责,监督类题材又是观众所喜欢的。于是有人提议将《关注》栏目定位为监督类栏目,专门对相关单位和部门、对社会现象进行监督和批评报道。这样对收视率来说肯定有帮助。但是我们又反过来想了想,要是《关注》栏目一直都报道负面题材,那都市生活频道不就是长期充斥着一些“负面”的阴暗报道?即使这些报道就其本身来讲篇篇都真实,但从总体上来说却违背了整体生活的真实,违背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一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必然误导广大受众,让人民群众看不到前景。势必打乱党委政府的正常工作部署,甚至搞得社会不稳定、不和谐。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焦点访谈》以舆论监督为主要特色,但都没有一贯性的批评报道。同时,监督虽是人大的重要职责,但人大也不是天天都盯着各个职能部门不放,随时都找别人的漏眼。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也在立法,也在为社会建设鼓劲帮忙,也在关心老百姓„„ ,经过我们与市人大宣传处的沟通、综合衡量后,我们双方将《关注》栏目定位为: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体现人大代表履职的既宣传也监督的新闻专题类节目。目前,从总共播出的40多期节目的效果来看,绝大多数节目的收视率都较高,有部分节目还位列都市生活频道的前列,如关注家庭婚姻道德建设的节目《保卫爱情》,探讨私家侦探的合法性的节目《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私家侦探》,呼吁《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尽快出台的节目《物业安保为何被打》等等,尼尔森调查的收视率都超过了2.0,从这些效果来看,当初这样的定位无疑是正确的。

2.谁是主导?

栏目有了定位后,就是具体的制作了。在策划选题上是人大主导还是媒体主导?我们知道,新闻媒体在任何政治政策面前,都应该遵守纪律。因而,有记者担心,《关注》栏目会不会完全受人大的束缚,简单化的成为他们的传声筒?而人大方面的同志更担心,如果任由电视台做主导,会不会最终削弱人大监督的力量,最终变成一档普通的电视栏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运行后,这两种担心就变成了多余,双方很快就找到了有机的结合点:相互促进,互推工作。

在《关注》栏目的节目制作过程中,首先是人大提供策划,这个策划只是大方向的。然后由我们栏目组进行具体选题。比如房地产的“十大陷阱”。人大只确定要做这么个方向的节目,而选哪个典型案例,选哪家公司,哪个消费者,甚至反映什么问题都是我们电视台去操作。人大提供策划也不一定都要做出来,有些策划不适合用电视语言来表现的,我们就会与人大沟通。反过来,由于媒体掌握着很多一线的新闻线索,这是人大组织没有的优势,我们发现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问题后,只要与人大的近期和远期的中心工作有关,我们就会报请市人大,征得他们同意认可后,我们就开始着手采访和制作。比如《“幸福使者”不幸福》这期节目,在当时就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家用轿车是否属于消费品。当时,我们的记者是在网上论坛里偶尔看到的一则帖子,当事人愤愤地谴责成都的一个汽车销售商,也同时质疑法院的判决。敏锐的新闻敏感使记者认识到此事一定不简单,不光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将会涉及千千万万有车一族的切身利益,也暴露着汽车销售行业里面某些黑幕,还考验着法律的尊严。但是如何正面宣传呢?既然汽车销售行业有问题,法院判决也有争议,这不恰恰是人大组织或人大代表履职的地方吗?于是,我们邀请市人大代表开始在节目里大声呼吁汽车销售行业应该如何自律,法律上的盲点应该去如何克服等等。与此同时,市人大代表还通过打电话到中消协,了解相关法律,并向全国人大法工委提出建议,通过他们向最高法院进一步呼吁做出司法解释。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不光加快了该案件的审理解决过程,还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参考。很多热心观众打来电话表示赞扬,也有一个观众到台里来找记者解决其他的争议问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些热点问题,一般的节目不敢报道,你们是人大代表履职的节目,我相信你们能解决”。

3、在实践中积累,杜绝三个“收”的问题

正像上面《“幸福使者”不幸福》那期节目一样。我们在进行监督的同时,也对人大近期和远期的中心工作进行了正面宣传。以前,在我们编辑记者看来,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是相反的两类节目,但是在《关注》栏目里,我们却将二者结合得如此的紧密。

与此同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关键在于进一步明确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目的——帮忙不添乱。目前,要克服监督目的不够明确的问题,必

须杜绝三个“收”的问题:第一是以为只有监督才能有“收视率”,搞负面报道才有人看。第二是“收拾心理”,心里有气,对社会上的事有气,要想“收拾”某单位某人,而没有站在大局的角度来看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对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要客观、正确地分析,不能抱着一种出气的态度来搞监督。第三是“收封封”,极个别的记者私欲膨胀在作怪,打着采访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吃拿卡要,损害了记者队伍的整体形象。杜绝了这三个“收”,我们的监督才能有的放矢,有张有弛,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新闻舆论监督要按正确的要求来做才能做好,目的是帮助改进工作,扶正驱邪,要有利于改正工作,有利于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做的《水问题“水”不得》这期节目,就是循着这一思路拍摄制作的。当时作为成都名片的三圣花乡刚开始有水污染的苗头,记者和人大代表就一起冒着高温亲临水污染现场,取证调查。我们发现,水污染的苗头并不是民间猜想的河流上游的工业园区,而是三圣花乡旅游区的农家乐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记者和人大代表都抱着拯救成都名片的目的,报告了环保部门,对村级基层管理单位不仅仅是进行了监督,还积极给他们想对策,实际上是给他们帮了忙,也给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地方提了醒。观众反映说:“节目做的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人大代表不愧是人民的代表,真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着想”。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必须同提高报道的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导向的正确,不仅体现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宣传的效果上。那种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的报道,非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带来消极的和负面的影响。所以提高正面宣传的效果,就是要以坚持“三贴近”为突破口,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使新闻为广大人民群众爱看、乐于接受,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正确舆论的引导。

在《关注》栏目一步一步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的得到新的经验,新的体会。人大的宣传是政策性很强的正面报道,舆论监督又是我们新闻工作神圣的职责。《关注》栏目将二者看似矛盾的方面统一了起来。在正面宣传中有监督,在监督中又处处体现正面宣传。

这是一种新的宣传模式,不但让人大的工作借助媒体展现,同时,也让被人大监督的单位和个人工作效率更高,干部更清廉,更让老百姓知道人大组织,认识人大代表。群众有了问题后会借助人大这一途径去解决。不会像以往那样有苦无处诉,有难无处讲,有事无处找了。

同时,在过去,电视媒体有舆论监督节目,但更多只能从表面去监督,监督起来也畏首畏尾。人大与电视台结合后,虽然电视台的权力并没有被放大,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得到人大组织的支持,监督的力度将有所加强。以往,报道人大的工作浮光掠影的较多,现在以栏目的形式固定下来,一定能将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更好地开展下去。

作者单位: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关注》栏目 地址:成都市双林路99号

E-mail:zhangyong@139.com

上一篇:如何布置实践作业下一篇:人防设计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