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领导科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内容提要】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研究科学领导,认为科学领导的真谛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科学领导的实践催生着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科学研究出现了开放化、体系化、多样化和制度化趁势。而“领导力”已成为领导科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本文提出,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第一篇:领导科学论文范文

坚持以科学领导推动科学发展

为了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全国干部培训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教材《序言》精神,总结科学发展与科学领导经验,推动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中共遂宁市委、四川省领导科学研究会于2011年12月14日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召开“科学发展与科学领导射洪案例理论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就科学发展与科学领导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的方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领导科学如何为科学发展的领导实践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实践中研究领导科学

射洪地处丘陵地区,既不沿边又不靠海,交通条件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自然资源匮乏,属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围绕从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经济强县跨越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实现了从丘陵农业大县到工业经济强县的成功转型。目前,射洪已经拥有四家上市公司、四大工业城、三大支柱产业、两大新兴产业、90多家规模企业,初步形成工业园区化、集群化、集团化、品牌化格局,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工业发展集约化、要素积聚市场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科学发展之路。2010年,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列四川省第23位、丘区县第1位,“科学发展环境指数”进入西部百强县的前10位。射洪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绿化模范县、平安建设先进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金融生态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县。

与会学者指出,射洪县坚持走以科学领导推动科学发展之路,其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典型性和针对性,是探索将科学发展领导实践转化为领导科学创新成果的鲜活案例。

与会学者认为,射洪经验对于以科学领导方式切实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具有普遍示范意义。课题组基于射洪案例,着眼于从理论层面提出科学发展领导力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从实践层面拓展领导思维、提升领导素质、完善领导机制,可谓“选题好、案例好、理论总结归纳好、研究方法好、成果转化好”,开辟了一条将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的领导实践转化为领导科学的理论成果成功路径。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在科学领导带动科学发展中调结构、转方式

与会学者指出,射洪案例说明,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源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从转变领导方式做起。课题组基于对射洪经验的深入研究,将射洪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概括为四句话:全球化视野谋划发展;全域性统筹推动发展;全员性组织加快发展;全方位推进绿色经济优化发展。

射洪县坚持以“跳出射洪看射洪”的胸襟,用全球化的大视野审视射洪县情,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认识射洪发展条件的利弊,对射洪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定位。2008年以来,射洪紧紧抓住丘区示范和扩权试点的契机,以统筹城乡为主线,围绕“工业主导,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联动”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三转型”(工业向循环集约转型、农业向生态高效转型、城镇向现代特色转型),实施“三带动”(工业化带动农业发展、城镇化带动农村繁荣、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加快“三覆盖”(基础设施向农业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保障向农民覆盖),争取达到“三个率先”(率先走出丘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率先建立统筹城乡的新机制,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射洪县放眼全球,整合资源,主动融入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主动步入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舞台。射洪县委着力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快”与“好”、“内”与“外”、“长”与“短”、“硬”与“软”的辩证关系,实施人才兴县,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党的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协同机制,强化制度保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树立绿色经济理念,探索走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新路子。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营造绿色环境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行绿色人居、绿色社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生态、绿色消费、绿色旅游、绿色运动、绿色教育、绿色文化等十大绿色生活工程。

与会学者指出,射洪以转变领导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的成功实践,对于各地领导者、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领导者,拓宽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导思路、拓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领导思路、拓展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推动城乡统筹的领导思路,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坚持改革创新,在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实践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与会学者指出,射洪县委从自身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反映客观规律性和富有理论创新性的一系列领导力新观点,即:以学习力强化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的智力支撑;以决策力保证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以组织力整合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的要素资源;以引导力引领科学发展与科学领导的具体进程;以执行力提升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的实际效能;以感召力激发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把领导学习力、决策力、协调力、导向力、执行力、感召力融为一体,积聚成为以科学领导推动科学发展的科学发展领导力核心要素。最近出版的《科学发展领导力论析》,充分吸取射洪科学领导的新经验与领导科学的新观点。与会领导与学者认为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关于该书“在为促进领导科学为领导实践的指导和服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评价,是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

四、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不断推进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

与会学者指出,领导科学是一门植根于实践的学科,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当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为领导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动力源泉和良好机遇。与会代表从三个方面提出深化科学发展领导力研究的思路。首先,要着重加强关于提高科学发展领导能力的研究,解决好提高“八个能力”的问题。即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形势的能力、领导各行各业实现科学发展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自觉学习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民主领导的能力、维护群众利益的能力、选人用人的能力、拒腐防变的能力等。其次,要提高领导善于问计于民的能力。第三,要提高勇于开拓创新的能力。要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勇于提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理念、新思路,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定位工作方向和目标,用“五个统筹”的理念来确定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要大力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大任务、大综合、大检查、大信息等工作运行新机制。

与会学者还立足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就把科学发展领导力理论研究推向新阶段问题,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深化科学发展领导力理论研究,当下要注重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即以人为本与教育人民的关系、发展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关系、创造财富与合理分配的关系、改革创新与和谐稳定的关系、勤政良治与廉政公正的关系。有的认为指出,科学发展领导力理论为科学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提供了新思路、新坐标,建议研究者从创新评价考核机制入手,具体量化领导干部科学发展领导能力与绩效考核指标,尤其在构建县级党政领导科学发展领导能力评价考核机制方面有所作为。有的认为今后提升领导干部科学发展领导力重点在县级,难点也在县级。以科学领导推动县级科学发展,要通过着力构建切合县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来体现。

作者:施文义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科学领导与领导科学

【内容提要】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研究科学领导,认为科学领导的真谛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科学领导的实践催生着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科学研究出现了开放化、体系化、多样化和制度化趁势。而“领导力”已成为领导科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本文提出,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领导 领导科学 领导力

【作者简介】李锡炎,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四川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教授。

研究领导科学,实现科学领导,是各级各类领导者的神圣使命,也是领导科学的精义和价值。如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科学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当代中国最伟大的领导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领导科学必须立足于、服务于这个领导实践,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科学领导与领导科学这个主题和重点来展开研究,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的实际能力,以宽广眼光审视发展,以战略思维谋划发展,以辩证观点推动发展,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研究领导科学,实现科学领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科学领导的真谛: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所谓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科学领导,就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运用领导科学,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领导活动。其真谛在于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实现科学领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复杂关系,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各级领导者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遵循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良性互动规律,同心协力,共同为实现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而努力奋斗。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的领导实践,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科学领导的范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后,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时间抵达救灾现场,13万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救灾的第一线,几十万专业救援人员和100多万志愿者奔赴前线,从废墟中救出83988人,使救出人数与死亡、失踪人数之比达到1:1的新高。经过三年重建,10万平方公里重灾区,142个受灾县、530多万户灾民,从生活生产条件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省从省委、省政府到市县乡村领导,带领灾区人民艰苦奋斗,化危为机,夺取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的巨大成功。科学救灾、科学重建之所以取得惊人的成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级领导者实施了科学领导。首先,科学地领导了科学救灾的六场硬仗:抢险救人、安置群众、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治次生灾害、维护灾区稳定。由于这六场硬仗指挥得当,领导有方,实现灾区“四个没有”,即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抗灾救灾史上的一大奇迹。其次,科学地领导灾区重建。灾区需要维修加固和重新修建的城乡住房530多万户,学校8500多所,医疗卫生机构2300个,干线公路5800多公里,农村公路33900多公里;需除险加固震损水库2069座,受损工业企业5500多户,失灭土地20万亩,受损农田150万亩、林地植被450万亩。重建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灾后重建是百年大计。重建不仅要速度快,而且要效果好。四川省各级领导者一开始就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一是坚持全域全程搞规划;二是坚持开门开放搞规划;三是坚持高起点搞规划。在科学重建中始终把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和安排,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改善发展条件、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处理好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物质与精神、困难与机遇的关系,努力实现“原地起立”基础上的“发展起跳”,对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科学领导作出了令人折服的精彩诠释。

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给领导者和领导科学研究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宝贵的机遇,要求领导者和理论工作者研究和回答全球化时代的领导是什么、怎样领导,如何重新塑造领导者适应时代的变化,真正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实现科学领导。

二、领导科学发展创新的新趋势

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呼唤着科学领导;科学领导的实践催生着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科学抓住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与科学领导这个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特点、新趋势。

(一)在研究视野上出现了具有世界眼光的开放化趋势。领导科学研究既要立足我国的领导实践,也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紧跟时代潮流,要有开放的胸怀、宽广的视野,要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在超越西方领导理论的同时,超越自身的局限,大胆学习借鉴国际上在领导科学研究方面的有益思想、理论、经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领导理论和领导实践。

(二)在理论研究上出现了具有系列成果的体系化趋势。目前中国领导科学界已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有10余部大型资料、工具性的汇编;有数百部专著和教材,有数万篇学术论文;有许许多多的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译著和音像制品等,涉及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有研究基本理论的,也有总结实践经验的;有综合性,也有专题性的;有研究高层领导的,也有研究基层领导的;有研究经济领域领导理论的,也有研究政治、行政、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领域领导理论的,等等。以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为核心的领导科学理论体系正在形成之中。

(三)在学科建设上出现了开拓创新的多样化趋势。加强对领导科学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研究,积极推动学科的发展。由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编写的《邓小平领导理论学习纲要》,受到了普遍的好评。200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7本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丛书,国家行政学院申办领导科学专业的硕士点授予权,获得国家学位办和教育部的批准,完成了领导科学学科建设的奠基工程。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上取得突破,拓宽和丰富了领导科学发展创新的视野和资源,对“领导政治学”、“领导经济学”、“领导文化学”、“领导法学”、“领导社会学”、“领导生态学”、“领导哲学”、“领导美学”、“领导信息学”、“领导史学”、“领导科学学”、“领导诗学”、“领导人才学”、“领导伦理学”等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研究,在领导科学的学科建设中出现了创新性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四)在研究机制上出现了协作共赢的制度化趋势。近年来,领导科学的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研究机制也不断完善,出现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好势头。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研究成果。国家社科院项目也有不少属于领导与管理方面的课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10年来发布了100多个研究课题,全国的专家积极响应,踊跃选题研究。全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高等院校大都有领导科学研究的选题,甚至还有不少实际工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也有领导科学研究的课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互相支持、协作攻关的研究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领导力”成为领导科学研究的核心范畴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关于领导力的研究,形成了新的高潮,主题是领导者如何提高领导能力应对急剧变化的形势。无论是企业界,还是政界,或者其他行业,都对领导力的提升情有独钟,没有哪位领导者不希望使自身更有领导魅力,更富有号召力。各级领导干部对提升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诉求,是推动领导力研究的强劲动力。在这种形势下,领导力已成为领导科学研究的核心范畴。

领导力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学者提出了自己对领导力的理解和诠释,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大大丰富发展了领导力理论。

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看,领导力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合力,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是领导者素质、能力及其影响力等各方面的总和。

从领导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领导力是由领导素质、领导体制、领导环境和一定的物质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出来的最高组织性作用力,是用以推动一个组织群体或社会去应对并制胜挑战和竞争,达到共同目标的核心力量。

从领导客体的角度来看,领导力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满怀热情地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领导力需要通过领导客体来体现,领导力就是影响力。

综上所述,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是领导者素质、能力及其影响力的总和,是领导学习力、决策力、执行力、引导力、感召力、组织力、激励力等因素的集成。

领导力的研究是适应领导环境新变化而兴起的。无疑,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研究如何提高领导素质能力应对急剧变化的形势。强化领导力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领导者的素质能力,而且提升群体、组织或社会所拥有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生产力和组织力,同时,也增强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理论界和领导层普遍肯定领导力的价值,对领导力的研究价值也普遍认同。

领导力是基于实践的能力,领导力研究重在探讨领导力背后的奥秘,诸如领导价值、领导人格、领导思维、领导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其研究的范围是广泛深入的。目前有不少学者研究科学发展领导力、团队领导力、战略领导力、生态领导力、和谐领导力、女性领导力等,都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改革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领导科学是一门根植于实践的学科,它将伴随实践发展的无止境而不停顿地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历史条件,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领导科学要发展创新,首要的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实践,置身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中,投身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领导规律。面对新的形势,领导科学必须紧紧围绕实现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领导素质能力,抓住重点,把握精义,不断推进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

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实践,是领导科学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源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需要领导者思考和回答,需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解决实践提出的大量新问题。诸如: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如何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真正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如何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围绕如何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展开的,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实现科学领导的问题。

领导科学与科学领导,从来都是来自领导实践而服务领导实践的,如何实现科学领导,也只能在领导实践中不断学习和逐渐形成。自古以来,军事家是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杰出的领导者是在伟大的领导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实践,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领导实践。各级领导者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潜力与压力同在的新形势,一些领导者“本领恐慌”的问题凸现出来。这正是领导实践对领导科学与科学领导的强烈呼唤,科学领导必然会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形成,领导科学必然随实践的发展而创新。

责任编辑:周振国

作者:李锡炎

第三篇: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在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央要求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这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领导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课题。

一、“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命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具有理论创新的价值和新的实践意义。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深化和延伸。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第三大理论成果,其贡献在于它创造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等作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但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变化之多都是空前未有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前进中、发展中的理论,需要不断深化和延伸。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出就是对这一理论的深化和延伸,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回答“靠谁发展、为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还要回答“如何领导发展、如何落实发展”的问题,提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使科学发展观更加具体和深化。

二是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的丰富和拓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根主线。我们党现在已进入能力为本的时代,关于能力的论述和要求日益丰富和完善。而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则是一种创新,它丰富和拓展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

三是领导科学研究的创新和提升。如何提高领导能力和素质,是领导科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和组成部分,提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新命题,无疑丰富了领导科学的研究内容,是对领导能力进行新的概括,新的提升,有利于推动领导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四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新的要求和任务。胡锦涛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会的讲话中提出“党的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这三个“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的估计和判断是非常客观和中肯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当前面临着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许多领导者处于“老办法不灵了,蛮办法不行了,新办法还不会”的“能力恐慌”、“本领恐慌”的境地。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不足和孱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证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能力“短板”和“瓶颈”,是领导干部能力建设中的“软肋”。此时,中央强调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更繁重更艰巨的任务,必将有力地促进领导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主要特点:

其一,具有统领性。即在全部领导能力的建设中,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对其他能力的提高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这是由科学发展观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也是由当代世情、国情、党情对我国领导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所决定的。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在当今中国呈现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环境下,一个不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决策者将会丧失其他领导资格。

其二,具有复合性。即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是领导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领导者多种知识、素养、智慧、思维、才能要素复合而成的,是一种集宏观、中观和微观于一体的本事。它涵盖整个领导流程,既涉及到调研能力、决策能力,也涉及到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也涉及到社会、生态,是一种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

其三,具有时代性。即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特殊历史阶段赋予领导干部特殊历史使命而提出的能力要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领导能力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的选择。因而,在整个领导能力构成中,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应当引起人们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高度关注,也是应当重点加强建设的能力。

那么,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涵盖了哪些内容或能力要素呢?从现实看,至少包括八个方面的能力:

1、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理解能力。

善于把握党的理论发展大局,保持对重大理论的敏锐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各级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一种领导素质和能力。领导者对科学发展观理解的愈准确、愈深入、愈完整,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行动就愈自觉、愈坚定、愈有效。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克服学而不思、学而不信、学而不行的倾向。

2、坚持靠民发展的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首先要解决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要善于集中民智,吸取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所谓以人为本,这个“人”是大写的人,是人民群众的人,就是以民为本。这既是党的宗旨,也是一种领导本领。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就得益于我们善于依靠人民。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克服上热下冷的“两张皮”现象,做到谋划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3、自觉为民发展的能力。

出台政策和决策,要着眼于惠及全民,共享成果,不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满足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注重公平,使效率与公平并举并进;不要与民争利,在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的权衡上要让利于民;善于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学会先“雪中送炭”,再“锦上添花”,把有限的资金和财力用来先解决百姓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难、就业难、看病难、社保难、买房难等民生问题。取信于民,站在台上,人民才会拥护你。

4、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

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面临最棘手的矛盾就是如何把“好”与“快”有机完美地结合起来。领导者不仅要有牢固的“第一要务”意识,还要有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第一要务”意识。在当前,所谓“好”,应表现在领导者善于优化结构,善于算大账,善于在保护中开发,善于在保增长的前提下降低能耗物耗,善于既能追求GDP又能追求节能减排,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不误。

5、善于统筹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学会弹钢琴,坚持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坚持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

国内改革与国际开放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各个要素、各个群体、各个阶层之间的良性循环、双向驱动、和谐共处的局面。要避免单打一、顾此失彼的“发展”。

6、勇于创新发展的能力。

中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对于领导者来说,应有创品牌的领导能力,实施品牌战路,以品牌占领国际国内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应有着眼于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能力,用世界眼光、国际眼光瞄准市场,走出国门,而且“不把鸡蛋装在一个筐子里”,向欧洲进军,向亚洲进军,向非洲进军;应有知识产权意识,“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有能力的领导者应表现为能更多地靠头脑、靠智慧、靠专利为国家、为企业赚大钱,多赚钱,而不是单纯地拼人力、拼资源;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向依靠高科技的集约型的增长方式。

7、善于应对危机的能力。

今天的领导者,处在一个形势多变、突发性事件增多、危机频繁爆发的时期。要保证和谐发展,平稳较快的发展,领导者必须学会应对各种危机,不断提高化解各种矛盾、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其中包括应对来自全球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石油危机、粮食危机等,也包括应对来自国内各方面的群体上访、自然灾害、恐怖事件以及信任危机,如贵州的瓮安事件,便是政府面临的信任危机。领导者要善于在第一时间到第一现场,说第一句该说的话,做第一件该做的事,对于群体性事件,要注意把握“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的规律,不要把本可控的局面演变为不可控的局面。

8、保证安全发展的能力。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问题集中期,影响安全发展的隐患居多。所谓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最首要的是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如果连生命都不能保证,其他一切发展都是没有意义的。我国每年死于交通安全等事故的人数高达10万人,是世界第一,其中死于矿难的达6000人,是世界之最。因而,必须迅速提高各级领导者领导安全发展的能力,包括保证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做好社会稳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出事故就是发展,平安就是发展,有人说“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需要探索多种途径

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对各级领导者来说是更新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锤炼和修养。主要途径是:

其一,要做勤于学习的领导。通过勤奋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扩充知识层面,成为懂经济、懂市场、懂管理、懂法律、懂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型领导,克服轻学、厌学、假学的现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树立学习是一种责任,学习是一种竞争,学习是一种修养的理念和习惯,以支撑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其二,做深入实践的领导。什么是科学的发展,人民群众最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现实的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乡情、厂情、校情能够承载什么样的发展,这些都必须靠领导者以扎扎实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出科学的决策。“多谋”才能“善断”,那种“领导定调子、办公室出点子、基层找例子”,“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的调研,是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的。要努力做到“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发短文,少讲话、讲短话”,少应酬,集中精力调查研究,抓大事,谋大局,处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其三,做善于总结的领导。“共产党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是毛泽东的名言。我们党是一个重视总结经验也是善于总结经验的政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领导者善于总结、提炼、升华,包括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要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对曾经违背科学发展原则导致的失误,应当避免重蹈覆辙,尤其不能犯没有机会改正的错误。

其四,做有亲和力的领导。由于现在是民生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时期,我们党已进入公民社会,领导科学发展,需要得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要善于借助各种渠道和场合,与百姓沟通、对话、协调,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因为群众在领导心里有多重,领导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有亲和力的领导,他的发展思想和决策就会得到群众的认同和理解。

其五,做有执行力的领导。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也是各级领导工作的生命力。要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克服应付型执行、机械型执行、选择型执行、实用主义的执行、有头无尾的执行。要用求真务实的作风,走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宜的科学发展之路,敢于解放思想,敢于坚持改革突破,克服那种“会议开来开去,领导批来批去,文件转来转去,群众跑来跑去”的官僚主义作风,敢于较真、不和稀泥,雷厉风行“马上办”的领导,才能具备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

(作者: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作者:顾 杰

上一篇:法学学位论文范文下一篇:空乘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