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职业大学语文教学

2022-11-12

职业大学非中文类专业都开没了大学语文课, 这是职业大学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职业大学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都离不开听、说、读、写,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语文能力, 他是职业大学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他包括语文学科本身所要求的听、说、读、写、想、记等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记忆力等主观认知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综合的语文能力, 就能在工作中大显身手。当然, 这种综合的语文能力只是职业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他是职业大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为了突出职业大学语文教学的这个关键, 笔者认为从事职业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开拓思路, 优化教学策略, 研究教学方法,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达到全面提高职业大学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

1 职业大学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 他决定和左右着人的行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着教育的前景。任何教育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和指导教育行为, 教育行为蕴含和体现着教育思想观念。因此, 作为一名职业大学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将“传道授业解惑”转到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上来;将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转到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上来;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关系模式转到“双主体原则”上来;将“应试教育”、“继承教育”、“封闭教育”、“客体教育”等传统观念转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主体教育”等现代观念上来。作为一名职业大学教师, 不在于他拥有多少专利或创造发明, 也不在于他创立了多少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主要应在于他能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去, 开发受教育者的心灵智慧, 实现知识、能力、人格的和谐统一。

2004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明确提出了一个“主要标准”, 四个“不唯”的人才观, 即“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不唯学历, 不唯职称, 不唯资历, 不唯身份。”这个主要标准应当贯穿于职业大学语文教学的始终, 在保证“品德”的前提下, 突出“知识”和“能力”。为此, 作为职业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实践者的语文教师, 必须正确认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 他的主要职责是全面掌握教学大纲, 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从中提取精华, 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但传授这些知识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知识不等于语文能力, 他只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只是打开语文能力的钥匙。仅仅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注重对所学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加工, 不断地更新语文知识, 才能达到提升语文能力的目的。这样才能适应新的人才导向。

2 职业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开拓新思路, 优化教学策略

新的世纪是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社会, 传递信息的方式也随之变换更新。这就要求我们职业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开拓新思路, 建立新模式, 优化教学策略, 深入探索实践。

2.1 职业大学语文教学要“按纲教学”, 重在有用

教学大纲是施教之本, 教学之“法”, 必须紧扣大纲实施教学。任何脱离或者背离教学大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学方式的丰富, 还是教学时空的开放, 教学关系的重建, 都必须是教学大纲所允许的, 遵循重在有用的原则, 对那些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所必须的知识作必要的讲析。

2.2 职业大学语文教学要结合实际, 突出实例

职业大学的语文教学具有显著的特征, 那就是鲜明的专业性。因此课文应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典范性的例文, 从符合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包括言语作品中选择实例, 学习语言规律, 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把关定向, 主动参与, 自愿学习, 在利用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增强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2.3 职业大学语文教学要梳理归类, 富有实效

教学中要适时地依据教学大纲, 根据语文课本的相关知识要点, 做出阶段性的归类, 梳理出阶段学习中相关知识的关键、重点, 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相应的知识概念, 以解决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富有实效, 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3 职业大学语文教师必须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研究和调整教学方法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可以知道,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一种心理结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语文教师直接传递的结果。因此,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必须依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研究和调整教学方法。

3.1 语文能力的非传递性原则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废弃以教师“注入”为主的倾向

语文能力是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之一, 语文能力的获取必须通过个体自身的心理操作, 这样才有可能得以不断扩展。课堂上, 以教师“注入”为主的方式应当变为引导、启发为主的方式, 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故事中的苏东坡堪称启发、引导的典范。故事称新婚之夜, 苏小妹出了三道题考新郎秦观。第三道题苏小妹出一上联“抬手推出窗前月”, 让秦观对出下联。苏东坡见秦观左思右想不得其对, 欲教其对, 又恐小妹发现, 于是拾起一石子投入水缸, 顿时水中天光月影, 纷纷淆乱。秦观顿受启发, 得下联“投石击破水中天。”苏东坡的投石击水应当是职业大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法之一。

3.2 语文能力是个体自身心理结构变异的过程, 要求语文教学应当倡导学员自主学习

个体心理结构的变异是语文能力发展的一个过程。作为一名职业大学语文教师, 就应当时时、处处推动这个发展过程, 催化学生心理结构的变异。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地学习。在自主地学习中,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 就是心理结构变异的过程。个体智慧表现之一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学问、学问”要边学边问。在问的过程中, 心理变异不断发展, 形成新的心理结构, 语文能力便在这种发展、重组之中, 随之形成。

3.3 语文能力的实践性要求职业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知识能教, 而语文能力难传。因为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语文实践活动。职业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除了课堂上更多、更直接的和书本对话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安排更多的时间, 让学生走进阅览室, 博览群书, 更多的理解语言文字,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习语言文字的组合技巧, 体味语言文字排列的乐趣。同时,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运用语言文字, 提高语文能力。

摘要:职业大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 从事职业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开拓思路, 优化教学策略, 研究教学方法,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达到全面提高职业大学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上一篇:高职毕业生跟踪调查方式探索下一篇:我国农村水污染成因及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