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精英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在中国,提起EDP教育,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可以忽略。这个人,就是当代知名经济学者、北大博雅CEO、燕园人合及元培商学院联合创始人杨尚东博士。

第一篇:精英教育论文范文

精英政府大众: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

[摘 要]现在的“中国教育思想史”实质上仍然是教育精英思想史。教育精英的思想、政府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大众的教育思想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三者的错位和磨合过程构成了真实的中国教育思想史——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要求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研究思路以及方式方法都要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要将反映历史上普通人教育思想观念的各种材料与传统典籍、典章一样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经典文献,大胆引入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现象学等学科方法,借助田野考查突破单一书斋式研究的局限。

[关键词]精英;政府;大众;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

一、问题的提出

葛兆光先生在谈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状况时,说过一段听起来有些尖刻但却发人深省的话——“翻开叫做‘思想史’或‘哲学史’的著作,接踵排衙而来的,是睿智的哲人系列和经典系列,从孔子到康有为,从《诗经》到《大同书》,天才似乎每个时代都成群结队地来,经典也似乎每个时代都连篇累牍地出……而思想的历史也就自然成了思想家的博物馆,陈列着他们的照片。”[1](P9)

教育思想是整个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葛先生所指出的问题同样存在,并且已经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例如,王炳照、阎国华先生在他们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1994年)中,针对以前那种“思想家的博物馆”式的研究方式就强调指出,该巨著要“努力突出以研究教育思想流派、教育思潮为主的特点,力求改变过去教育思想研究中每个历史阶段几个孤立的教育家的写法,教育思想史变成人物排队或传记汇编。”[2](P10)孙培青、李国钧先生所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史》(1995年),同样指出要加强教育思想流派和教育思潮的研究。这说明,中国教育思想史研究大师们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警惕和力图纠正那种用精英教育思想史代替真实的教育思想史的做法了。

然而,问题是,在教育精英们的思想之外,再加上教育思想流派和教育思潮就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了吗?

二、究竟什么是“教育思想”

王炳照和阎国华先生认为,“教育思想是人类对社会和教育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结晶,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教育上升到自觉状态的标志。”[2](P3)这个定义的核心在于,教育思想的产生必须要经过一个“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过程。从这种理解来看,由于程序的严格限制,普通人,包括很多从事教育实际工作的人,似乎应该被排除在教育思想的生产之外。但是,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只是一种误解。在这里,“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主体是人类而不仅是少数的个人,概括、论证也离不开那些无数与教育发生联系的普通人所进行的局部和片段的思考,“结晶”形成之前往往先要经过他们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检验,而不是在一两个教育思想家那里一次性形成的。相对而言,孙培青和李国钧先生对教育思想的定义更宽泛一些。他们认为,“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条件下,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和看法。”[3](P1)按照这种观点,任何人,只要他与教育实践有联系,他对教育现象与问题进行过思考,总会产生一些认识与看法,这些认识与看法就是他自己的教育思想。

更具体地说,无论何人,只要他思考的问题涉及到以下问题或其中的几种甚至一种,他的认识与看法就属于教育思想的范畴:①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有教育?(即教育的作用与地位)②为了什么目的而教育?(即教育的方针与目的)③以什么东西来教育?(即应有几方面的教育内容)④怎样进行教育?(即教育教学方法)⑤教育谁和由谁来教育?(即学生与教师)⑥如何领导和管理教育?(即从微观至宏观的教育管理)[3](P2)。

三、客观存在的三类教育思想

1.教育精英的思想

毫无疑问,教育精英(被我们称为“教育家”或“教育理论家”的人)是最自觉和最系统地对上述问题进行“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人。由于他们往往都留下了有关教育的丰富著述,或者相关言论被门人、史书所追记,因此,他们的思想成了教育思想史研究最方便和首选的对象,也成了研究的重点。结果,当我们翻开各种中国教育思想史著述时,每个时代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始终是那几个人那几个家的思想:春秋是孔丘、李聃;战国是儒、墨、道、法;秦代的李斯;汉代的董仲舒……;晚清以龚、魏、林开头,以康、梁、严收尾;然后就进入了离我们最近、因而资料收集也最方便所以群星灿烂的民国时期。不同版本的区别只在于精英数量多几个少几个、研究的程度或深一点或浅一点。但无论哪种版本读过以后,给读者形成的感觉却是一样的: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就是那些教育精英的思想,或者至少也应该算是“典型代表”,整个社会的教育实践似乎就是在他们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至于教育思想流派或某一时代的教育思潮,其影响范围自然远远超出教育精英个人,所涉及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数也肯定具有相当的规模。然而,纵观整个中国教育史,无论是教育思想流派还是教育思潮,其形成、发展直至衰落,都与精英们个人的作用息息相关,教育精英始终是其灵魂和核心。比如,清末的女子教育思潮,离开了康梁和严复将无从谈起,正如离开了孔孟和荀子将无所谓儒家教育思想一样。民国时期的平民教育思潮也不过是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梁漱溟等人关于民众教育思想的交汇与拓展。所以,从根本上讲,教育思想流派史和教育思潮史并没有跳出教育精英思想史的框架。

2.政府的教育指导思想

然而,需要追问的是:历史上的那些教育精英们留在著述中的思想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当时整个社会的教育实践?

其实,在传统中国社会,由于教育基本上属于上层建筑,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4],因而对整个社会教育实践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必然是政府权力拥有者的教育思想。各种教育管理和考试制度的确立、法定教育内容的规定等并非空穴来风,它们的背后正是政府权力拥有者个人或集团的教育思想,我们可称之为政府的教育指导思想。比如宋代,是各个统一封建王朝中周边环境最为恶劣的一个。但由于统治者始终视皇权的保持为第一要务,坚持“偃武修文”、 “以文制武”和利用科举制笼络知识分子的文教政策,直接导致了广大士子对强敌环视的现实无动于衷,终日埋首于经籍之中,以金榜题名为荣,以舞刀弄枪为耻。结果我们看到,因为最高权力拥有者的这种文教思想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再多的“王安石”和“事功学派”的出现也无济于事。

3.大众教育思想

无论从哪种定义来看,对教育进行思想都不应该是精英们的专利。特别是在中国,如果能够客观看待历史,我们会发现,由于有“以礼、教为立国之本”的传统,历代统治者一般都能恪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信条;加上自古以来教育、教化的关系高度密切,界限模糊;而传统中国社会的性质又一直是一个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教育从来就不是只涉及少数人的事情。尤其是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实行,使得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通过本人、家庭或家族,与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教育实践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对教育现象与问题产生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这些认识与看法往往以“为什么要送儿去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处”、“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请哪位先生来教书”等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称之为大众教育思想。

精英教育思想的载体是他们和后学者的著述,政府教育指导思想的载体是历代的典章制度,大众教育思想的载体则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普通民众的教育思想观念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主要以人们对现实社会中各种教育现象的态度表现出来。但这并不是说,人的头脑就是大众教育思想观念的唯一载体。就像精英头脑中的教育思想可以物化为著述典籍,大众教育思想也能够物化为可感可知的存在形式,这些存在形式也是大众教育思想的载体,而且种类和数量很多。

大众教育思想的各种载体中,最常见的就是与教育相关的一些风俗习惯、民间俗话、禁忌和仪式。比如至今仍在我国很多地方流行的小孩周岁时的“抓周”仪式——在懵懂无知的周岁婴儿面前摆上象征勤学上进的学习用品和暗示不求上进、贪图享乐的赌具、食物、化妆品等各种器物让小孩自己选择——就既表明了中国普通民众对后代教育的重视与渴望,也同时折射出人们相信一个人是否热爱学习是命中注定的特质这样一种矛盾的教育思想观念。另外,很多普通人的教育思想观念也体现在日记、书信、作文、对联、通俗文艺作品、日常器物的铭文图画、墓碑文等中间,因此,文本材料也是大众教育思想的载体之一,只不过这些“含金量”太低的材料往往不为一些研究者注意罢了。还有,很多教育精英的一些主张和观点往往是有感而发,针对的就是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教育思想观念和实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精英的著述和典籍也算是大众教育思想观念的“另类”载体。

四、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概述

1.“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的概念和研究价值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时代真实的教育思想,应该是由教育精英的思想(包括以之为核心的流派与思潮)、政府教育指导思想、民众教育思想观念共同组成的。为了与教育精英的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教育思想史”相区别,我们把这种教育思想的历史称为“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

对历史上的中国教育思想作如此分析并提出“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的概念绝非无意义之举。从理论价值来看,一方面,与西方政、教长期分离,教育权掌握在宗教势力手中不同,中国历代政府和普通民众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尤为密切,极具中国特色。不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挖掘和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教育遗产中这一宝藏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研究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或减少对中国教育思想历史发展的误解,恢复其本来面目,给不同来源的各类教育思想,尤其是来自于广大民众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应有的位置。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当前,中国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源各异的新奇教育理念和提法层出不穷,让人感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精英和政府自说自话而广大师生和家长无动于衷的局面越来越严重,各种教育刊物上的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鸿沟越来越大,这些都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主张教育改革的精英忽视了广大普通民众教育思想观念的客观存在及其状况,低估了民众教育思想观念对教育实践的强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找出教育精英、政府和大众三种教育思想观念相互作用的规律,弄清这种相互作用过程对教育实践影响的规律,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教育研究、教育改革、教育立法和促进广大群众形成现代教育观念提供历史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特点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也是一种动态、开放的历史过程和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构成要素——教育精英的思想、权力拥有者的教育思想、民众教育思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切相关,与社会中其他历史体系相区别;同时各要素之间也相互区别,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变化发展规律。三种构成要素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变化同时相互作用并与系统的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就是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对教育实践认识的成果,又要从人类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成果中吸取养料。或者说,人类对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认识丰富着和加深了对教育实践的认识,推动了教育思想的发展,甚至于直接成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P3)同一社会的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教育现象的角度不同,所具有的认识水平不同,因此所形成的教育思想也不相同。这种不同集中表现为精英、政府和普通民众所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不同。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突出特点在于精英、政府和大众教育思想在同一时代的错位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磨合。

3.错位与磨合: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发展概观

(1)错位与矛盾

一般来说,教育精英们由于认识水平较高,他们对教育本身的思考深度往往超出同时代的政府权力拥有者和广大普通民众,这正是教育精英们的思想之所以在后人看来显得突出的原因,也是教育精英的思想并不一定是当时主流教育思想的反证。“因为精英和经典的思想未必真的在生活世界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支持着对实际事物与现象的理解、解释与处理的知识与思想,常常并不是这个时代最精英的人写的最经典的著作。”[1](P11)例如,孟轲的“仁政”学说是中国封建王朝重要的思想武器和治国之道,但在他生前并未被统治者采纳[5]。又如朱熹,与他去世后理学被朝廷认可,周、程、张、朱从祀孔庙,《四书集注》被元、明、清各朝定为必读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的极高政治待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其生前,理学曾被定为“伪学”,屡遭诋毁[6]。

相对于教育精英一般从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作用的角度考察教育而言,传统中国政府及其权力拥有者在面对教育时,优先考虑的往往是教育在维护权力和证明权力拥有的合法性中的工具作用。这两种教育思想观念并不是一回事,有时甚至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比如,当隋唐的教育和文化精英们面对科举考试制度时,都在为有了一条使读书人能实现“修、齐、治、平”理想的金光大道而欢欣鼓舞,而唐太宗的看法却与此相差甚远,他“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7]那种以科举为手段,化权力威胁为权力基石的真实想法溢于言表!清乾隆时期的权臣鄂尔泰面对精英对八股文和科举制的批评说:“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8],则更是对这种巨大差别和矛盾的一个绝好的注脚。

正如教育精英们的思想和政府的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并不一致,广大普通读书士子和民众与教育精英和权力拥有者对教育的看法和理解也往往相去甚远。中国普通民众向来是从个人、家庭和家族的实际利益角度来看待教育。虽然与世界各国相比,古代中国普通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少见的,并不亚于教育精英和政府,但是,在精英和经典把“明人伦”、“致良知”、“明天理、灭人欲”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时,在政府希望通过教育来维持统治、富国强兵时,教育在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心中可能只是实现“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封妻荫子”这些梦想的工具而已。另外,从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节奏来看,由于传统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文化和教育没有出现西方式的断层,普通民众对教育的很多看法和观念一经形成,就以一种罕见的稳定状态存在和继承下去。即便是社会发生了“天崩地裂”的巨大变化和转型,大众头脑中那些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检验而积淀下来的教育思想观念,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因为精英或政府的一些新主张和新号召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

(2)磨合与相融

当然,同一社会中这三种相对区别开来的教育思想毕竟处于同一时空中,三者之间必然会通过物质和信息交流而产生相互作用。只不过由于受信息传播手段和速度的限制,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大众平均文化水平不高,这种相互之间的作用过程在传统中国社会进行得十分缓慢。

大众既有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权利拥有者的意图是教育精英们的思想背景和灵感来源。为了传播和扩大自己的思想影响,一方面,精英们必须尽可能适应大众已有的思想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教育思想的平民化。“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首启蒙诗就是精英主动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平民化以便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典型例子。另一方面,在多数历史时期,教育精英也尽量采取与权力相结合、承认和维护现存政权合法性的方式促进自己教育思想的官方化。如汉代从武帝开始,儒学成为学术的正朔,今文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法定内容,儒家思想观念成为人才选拔的标准,就是董仲舒的个人思想和政府权力相结合的结果。

普通民众的教育思想观念在形成、发展和传递的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受到精英思想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的效果一般都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和生活实践检验,最后才成为一种稳定的认识积淀到民众深层次的意识中。相对于精英思想对大众教育观影响的缓慢性而言,政府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实践对大众教育观念的形成和改变的影响往往要迅速得多。尤其是政府的人才观和选拔制度、考试制度等,对大众评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学什么和怎么学都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而政府权力拥有者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维持、维护权力的社会成本,在不损害和危及自己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一般都乐于利用精英的教育思想和大众教育思想资源为自己服务。当然,在这种利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肢解、阉割和改头换面甚至变质的情况。宋真宗那首粗俗和露骨地以利益诱人读书的《劝学诗》,就既是对精英重教思想的歪曲解释和宣传,也是对普通民众教育观的迎合与利用。

总之,在一般教育思想史中,精英、政府和大众教育思想的错位和脱节是绝对的、永恒的,而融合和一致是相对的、短暂的,三者的相互影响和磨合推动着整个社会教育思想不断向前发展。三者之间共识最多、矛盾最少的时候,往往就是“精英教育思想史”上最“平庸”的时代,而三者差异最大、矛盾最多的时候,就是“群星灿烂”的时代。

五、对具体研究工作的初步思考

1.研究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的困难与可能

显然,教育精英思想史代替教育思想实际发展历史的原因,不仅仅因为甚至根本就不是因为研究者对教育历史的误解,真正和最重要的原因是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难度,尤其是研究大众教育思想的困难。教育精英们的思想有著述和经典为据,政府权力拥有者的教育思想有史书中的言行和历代典章制度的记录为证,而历史上大众头脑中的教育思想观念或隐藏于风习仪式之中,或散见于只纸片言、残碑破皿之上。随着一代代人的远去,那种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递方式的思想观念也似乎不见了踪影,对其进行研究和发掘,不啻于大海捞针。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历史学、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而导致的史料的不断丰富,尤其是伴随着一些崭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史研究领域的应用,对典籍、正史上没有留下专门和系统记载的大众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了。

2.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研究中的注意事项

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概念的提出决不意味着对以往中国教育思想史研究工作的否定,相反,它在对已有工作保持相当尊重的同时,希望能够更加丰富和完善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它与传统研究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研究领域——历史上中国人的教育思想,而在于关注的重点——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在考察各个时代教育精英和权利拥有者教育思想的同时,也把普通民众的教育思想观念作为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考虑在内,并且尤为重视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现有的一切研究教育思想史的方法也是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只不过,由于关注重点的变化以及当代科研水平的新发展,我们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研究视野

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首要的是扩大研究视野,将以前不被重视的一些历史资源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从各地的传统风习、民间俗话到普通人的信札、日记、墓志铭文,从不断发现和出土的各种日常器皿、殉葬物品、建筑雕刻上的文字符号到那些并非名门望族的家谱、家训,曾经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类文艺作品、善书,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各类教学读本和所谓的野史,都有可能是典籍之外人们教育思想的载体,很多都从各种角度展现或折射出了历史上普通民众的教育思想观念,它们都是恢复和重构一般教育思想史大厦的有用之材。譬如,当我们通过现有教育思想史著作去了解清末人们对“废科举、兴学校”的态度时,我们看到的是: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精英们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一致诟病和对新式学堂教育的热切呼唤,当然还有为了衬托出他们思想先进而列出的几个顽固派的保守言行,接着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最终于1905年朝廷颁布上谕彻底废除科举制,广设新式学堂,从此现代教育的光芒开始照耀古老的中国大地。然而,据沈洁先生考证,三次会试未中,在家塾任教多年的山西举人刘大鹏听到这一消息后,在日记中记下的却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悲怆心情:“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虚空”,“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寒畯无生路矣”,“坐困家乡,仰屋而叹”[9]。类似刘大鹏这种遭遇和心情的人绝对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个数量和规模庞大的既不拥有权力、又无改革动力的普通知识阶层。如果深入研究历史上这些普通人对当时教育的看法和观点,并将其作为一个与教育精英们的思想同等重要的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相信读者对当时整个社会教育思想的真实面貌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认识。

(2)进一步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

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新成就,很多并不是因为有了新发现的研究材料而取得的,更多的是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大胆运用新方法对经典进行再研究的结果。精英们留下的著述、史书的记载等传统经典文献虽然曾被反复利用,但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的指导下,其意义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并不拒绝人们熟知和常用的典籍文献,但它需要研究者有敏锐的眼光,需要研究者不为前人的定论和传统思维方式所束缚,能在经籍的叙述中发现原来被忽视的、作者无意中透露出来的一些关于大众教育思想的真实信息,或者在文本叙述中发现矛盾和漏洞,通过其谬误进行合理的倒推,揭示历史的真相。

比如,《论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条,传统研究的结论是:孔子开创了我国教育非宗教化或无神化的先河。但换个角度思考,在惜墨如金的《论语》中,“子不语怪力乱神”作为一条重要内容被专门记载下来,本身就说明孔子这一教学风格在当时是极其卓异的,我们至少可以合理倒推出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怪力乱神”在当时社会是一个普遍流行的话题,二是在很多其他教育者那里,“怪力乱神”是教育和教学中常常涉及的内容。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排除“晕轮效应”的影响,对孔子时代的整个教育思想状况有一个接近真实的印象。类似的情况可见于很多其它经典。当代历史研究证明,许多精英在著述中所表达的理想与主张往往都是社会现实的反面。只要我们能突破思维定势和已有结论的限制,熟悉的典籍并不影响我们能在教育思想史研究中得出新的结论。

(3)大胆借鉴和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改善研究方式

由于民间传统的风俗、仪式、日常用品、刻文图画等都是特殊而重要的民众教育思想载体,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研究更强调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现象学等研究方法的介入、借鉴和移植。只要结论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各种方法都应该被不拘一格地大胆使用。

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特别是大众教育思想的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它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它的研究不可能完全在书斋里进行。除了文献资料,它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民间,深入实地,细心收集整理一切能反映大众教育思想的证据。在这方面,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很有价值的启示。多年来,该中心的教师和研究生们坚持深入西南高山深谷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很多研究方式和方法在国内都具有开创性,深受同行好评。无论是他们的研究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对研究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都有极好的借鉴作用,他们的丰硕成果也使我们对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参考文献]

[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3] 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 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3:73.

[5]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9.

[6] 陆复初,程志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史反思(第二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94-95.

[7] 王定保.唐摭言[Z].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3.

[8] 陆保璿.满清稗史(前函)[Z]. 北京:新中国图书局,1913:17.

[9] 沈洁.遗忘的,被遗忘的[J].读书,2008(9):85.

(责任编辑 李震声)

Elites, Government and the Mass

——History of General Chinese Educational Thoughts

FANG Jia-feng,WU Hong-cheng

(Educational College,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071002, China)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al thoughts is still regarded as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elites’ thoughts.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and interaction among the thoughts of educational elites, government and the mass which constitute the real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al thoughts, namely the history of general Chinese educational thought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general Chinese educational thoughts, the range, object, train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research should be adjusted. We must regard those materials wich reflect common people’s educational thoughts as important as ancient literature, and review those classics with new eyes, boldly introduce the methods of folklore, culturology, anthropology and phenomenology etc.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scholastic research.

Key words:elite; government; the mass; history of general Chinese educational thought

作者:方家峰,吴洪成

第二篇:EDP教育,为中国商界精英加油助跑

在中国,提起EDP教育,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可以忽略。这个人,就是当代知名经济学者、北大博雅CEO、燕园人合及元培商学院联合创始人杨尚东博士。

作为从事EDP教育已有十六个年头的年轻前辈,杨尚东博士先后做过EDP教育项目招生、策划、管理、运营等有关工作,历任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培训总监、北京大学文化与科技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与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等要职,直接参与了中国EDP教育市场发展的全过程,见证了EDP教育从引进、启蒙、磨合、生长、发展到今天的蜕变……

日前,在北大博雅,记者采访了正在筹备第二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暨2016-2017北大博雅同学年会的杨尚东博士。

EDP:中国商界高管培训的关键词

记者:EDP教育源自国外,在我国的发展不过十几年时间。作为我国EDP教育的深耕者与资深人士,请您简单介绍一下EDP教育?

杨尚东:简单的说,EDP(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s)即高级经理人发展课程,是为满足高层管理者的知识需求而设立的非学位教育项目。历经十几年深耕,在中国,EDP已由当初一个陌生的英文缩写,成为很多高层管理人员的加油站,成为中国商界高管培训的关键词。

尽管如此,有时候一些企业家还是将EDP、MBA、EMBA等课程混为一谈。其实,作为企业经营者素养提升课程,MBA注重于潜力的培养,EMBA更强调决策能力的培养,课程更注重整体性、国际性和实用性,而EDP则强调终生学习,是根据个体和组织的知识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的补充性和前瞻性知识。有人说,如果将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体系比作金字塔,MBA处于最基础的底层,是多数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准入资格”;EMBA作為管理者补课性的学习,居于中层;而处在塔尖的是EDP,是高层管理者终身充电的地方。

可以说,这种依据领导者、决策者的特点与需求设计的EDP课程,是一种全新的领导力发展模式,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管理教育,使得培训课程越来越贴近市场需求,培养目标越来越清晰,因而深受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欢迎。

着眼“五力提升”,服务中小企业

记者:从创业导师到资深教育顾问,从首届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专家到国内EDP教育权威专家,这些年,随着事业的发展,您的业界声誉和岗位职务在不停地提升与变换。但不管什么身份,您都始终在为中国企业提供战略发展和素养提升方面的服务。作为知名学者和业界专家,您认为当前我国EDP教育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

杨尚东:是的,十几年来,无论在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还是北京大学文化与品牌战略研究所,我都一直在从事EDP方面的开发研究与教育培训工作。历经十几年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现在EDP已经是继MBA、EMBA之后企业高管们追逐的热点课程,形成一个新的高管进修趋势。与MBA、EMBA相比较,EDP更强调满足企业高管对于时间较短、针对性较强的学习需求,所以很多企业培训部经理在派遣员工学习时,自然会有用EDP替代EMBA的想法。我认为,作为EDP教育机构,当下应着力从“五力提升”上下功夫,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管理者。

一是不断提升创新力。随着经济发展、需求升级、行业变革,EDP教育机构不仅要加大研发投入,充实研发队伍,提升研发能力,更要强化创新意识,优化研发机制,深化人才培育;要根据发展需要,不断促进EDP培训项目升级换代,以满足深层次的、多元化的、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二是不断提升品牌力。EDP教育机构要认清发展形势,厘清行业现状,遵循市场规律,把握市场需求,坚持以精品化课程、专业化人才、标准化教学、职业化服务为准则,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引领培训市场,实现领先发展。

三是不断提升人才力。EDP教育以人为根本,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唯有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保障人的切身利益,激发人的活力和动力,才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EDP教育机构不仅要适时提高师资标准以及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更要深入研究学员的当前诉求和深层需求。

四是不断提升学习力。EDP教育的本质在于“教”,更在于“学”,要发展,务必教学合一。坚持以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团队学习、终身学习为指南,学会学习,自觉学习,创新学习,不仅创造优质的教学环境,更要创造学员主动学习的氛围,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五是不断提升服务力。EDP教育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一旦失去服务特性,也就失去存在价值。EDP教育机构不仅要注重服务,发挥服务作用,更要以身作则,成为优秀的服务员。坚持以学员满意为标准,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扩充服务队伍,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做到细心、耐心、贴心、周到、个性化的微笑式服务。

做个会学习的企业管理者

记者:在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理,每个企业高层管理者也需要不断的学习给自己充电。您认为,在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和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下,我国中小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如何提高认识,切实从EDP教育中获取最大收益?

杨尚东:无论MBA、EMBA还是EDP,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习者能力的提升,而不单单是为了一纸证书。尤其是非学位教育项目的EDP,它的目的更为明确。现在,终生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经营生命的重要途径之一。EDP教育强调和注重的就是终生学习,它的灵活性、针对性是MBA、EMBA不能比的。企业经营者如果已经读了EMBA,不可能再读一个EMBA。而EDP却不一样,从3到4天的短期培训到长达一年的长期培训,虽然不提供学位、学历,却吸引了众多老板多次“搬着板凳当学生”。这是因为,随着市场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竞争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的发展经营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高层管理者越来越看重对企业发展具指导意义的课程。

EDP课程正是依据管理者的特点与需求设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管理教育,使得培训课程越来越贴近市场需求,培养目标越来越清晰。那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如何才能从EDP教育中获得收益最大化呢?会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我认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接受EDP教育中至少要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从文化中觉悟。暂且放缓前进的脚步,因为脚步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也是挺危险的,走进不同的名校,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从每一种文化中汲取精粹,体悟精神,从而改变观念,超越自我,以新观念、新思想、新思维,创新管理观念,创造辉煌的成绩。

第二,要向老师学习。能静下心来,向各位授课专家学习。毕竟他们专注于研究一种领域,传授一种知识,传承一种精神。虽然不能确保他们所讲的全部知识都能运用到实践中,但他们某一种思想和观念却可以改变一种性格,从而改变命运。

第三,要向同学学习。每一个同学都是一面镜子,既然是镜子就能照出自己,更好地看清自己,认识自己;每一个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能让自己成长与进步;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长经历,值得我们借鉴和思索。

致力打造我国EDP教育第一品牌

记者:据了解,尽管中国EDP尚处起步阶段,但目前已形成行业管理类、综合管理类等五大类近六十个方向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金融机构、政府及公共机构领导者、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三大领域,有较为成熟和专业的课程体系。那么,作为行业引领者,燕园人合、元培商学院EDP与国内其他EDP教育有哪些区别?

杨尚东:燕园人合是由13个北大人秉承“在一起,创未来”理念,在清华、北大、人大等著名学府百位专家教授及千名北大历往届总裁班优秀企业家学员支持下,联合创建的集教育、文化、互联网、咨询、金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旗下拥有包括北大博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元培商学院有限公司、燕园人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燕园人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燕园人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博雅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内的数十家全资或控股企业。

元培商學院是燕园人合旗下的专门从事我国高层管理人才培养与发展事业的科教组织,至今在青岛、沈阳、廊坊、佛山、新疆、太原、深圳、东莞、珠海、广州、德州、四平、芜湖等城市已成立34家控股分支机构。其核心项目暨元培EDP包括博雅领军计划(总裁班、后EMBA班、领袖班)、博雅名媛计划(后EMBA班)、博雅量身定制项目(包括北大博雅餐饮转型升级总裁班、新零售总裁班、创新销售特训营、“三新”总裁班、区块链总裁班、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总裁班等50余个专题培训项目),是燕园人合、北大博雅、元培商学院联合百余名清华、北大等商学院MBA、EMBA及EDP授课专家共同研究开发的实战性课题成果,由北大博雅EDP中心、元培商学院EDP中心联合运营。

“在一起,创未来”,是元培EDP的核心理念。进修元培EDP课程的学员,都是历尽打拼而重返校园的行业翘楚、商界精英,元培EDP教育项目始终致力于为他们打造和构建一个能实现价值、创造价值的素养和能力综合提升平台。从2015年底开始,由于我国EDP教育市场略有下滑,导致除高校商学院之外,80%以上的EDP培训机构均已转行,但元培EDP依然坚守这块阵地。过去10年如此,未来10年仍旧不变,始终为成为我国EDP第一品牌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在市场下滑期,我们不仅没有锐减教学投入,而且不断扩大教学规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五大优势”。一是进修环境:让学员在不同的名校深造,体悟不同的校园文化,重温经典,汲取精华,改变观念,创新思维;二是课程设置:以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为理念,综合了千名往届北大EMBA学员切实的学习诉求以及百位专家教授前沿的科研成果,形成了兼具实用性和前瞻性的课程内容;三是师资甄选:以师德师风第一、理论与实战并重为原则,从上百个北大EMBA总裁班中挑选出富有学术造诣、实战经验以及深受学员欢迎和尊敬的专家学者组成课程师资团队;四是教学管理:以专业化、系统化、职业化为标准,由在北大、清华、浙大、复旦等院校EMBA总裁班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达五年以上的优秀班主任,组成经验丰富、管理有方的专职教务团队;五是学员服务:以一切尊重学员、一切依靠学员、一切为了学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创造了学员相互学习、校友无缝对接以及拓展高端人脉的平台,而且提供了增进友谊、提升才智、促进业务的十余项第二课堂和增值服务。

如今,元培EDP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十年砺剑:拥有了成熟的培训课程、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北大血统:秉承北大优良教育血统,由北大博雅为学员量身定制;轮番复训:与50000+名总裁同学成为北大博雅同学会终生会员、终生学习,免费轮番复训;名师论道:师资团队从1000+个北大EMBA总裁班授课专家中精选而成;守正笃实,培训课程遵循教育规律,与时代发展同行,同切实需求共存;教学相长:教与学交往互动,师与生交流启发,彼此共识、共享、共进;多元课堂:除课堂教学外,更有诸如企业走访、圆桌会议等丰富的第二课堂;黄金人脉:与千名企业大咖同窗,同万名杰出华商为友;智库援助:尊享30+个权威智库提供的法律、管理、金融等领域50+项咨询服务;助企内训:提供量身定制的企业内训方案,以及2000+名内训专家资源;社交平台:提供30+场/年主题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年会、论坛、沙龙、派对。

EDP将成为企业家及经理人的终身课堂

记者:作为北大博雅CEO、燕园人合及元培商学院联合创始人,您本身也是一名企业经营者。您觉得,您的创业经历和您今天的职业选择有关系吗?作为国内EDP教育的权威专家,您认为当前全球EDP市场是一种什么状况?我国EDP教育市场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它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杨尚东:作为我国EDP教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近年来我对国内外的EDP教育产业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在全球EDP市场中,领跑公开课程的是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和法国INSEAD等,领跑公司内部培训课程的有美国杜克企业教育学院、瑞士IMD、法国INSEAD和西班牙IESE等。由于顶端培训市场的竞争不是本土化,也不是区域化,而是全球化的竞争。所以,与全球EDP快速增长的趋势相比,中国EDP尚处起步阶段,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说说EDP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准确地说,这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必须直面的“三个势必”——

一是要生存势必学习。当今经济进入改革深水区,处于结构调整期,企业势必转型升级,经营管理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窘困。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急需通过不断学习、改变观念、创新思维,把脉企业现状,确立企业发展新方向、新理念、新模式,增强管理效能,提升企业效益;

二是赢对手势必学习。当前企业竞争已进入“快鱼吃慢鱼“的白炽化竞争阶段,信息发展越来越迅速,产品同质化越来越显著,成本越来越透明,利润越来越微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分得一杯羹,经营管理者务必快速学习,掌握最新资讯,获取优质资源,拓宽发展路径,提升竞争水平和能力;

三是会整合势必学习。时下企业发展已走入跨界整合时代,如果不懂得整合资源,就会失去发展驱动力。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说:“领导者制胜的法宝在于整合思维——即头脑中同时处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解决方案的能力。”企业要跨界整合,经营管理者必须具有整合思维能力;要提高整合思维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

接下来说说EDP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当前,我国EDP培训教育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五化”的困局——

一是产品同质化。如今EDP培训出现了“一窝蜂”现象,课程设置东拼西凑,师资安排大同小异,教学服务毫无二致,课程、师资、教务缺乏创新,同质化日趋显著,难以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

二是竞争恶性化。当前EDP培训市场鱼龙混杂,从业者良莠不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培训项目凤毛麟角;培训机构只知讲关系、拼价格,却忽略了教学质量和产品创新,从而导致了培训需求者面对混乱的市场无所适从;

三是需求个性化。历经十余年市面上五花八门的管理培训课程普及和洗礼,经营管理者已具有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但面对经济深度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当下,又向培训行业提出了深层次的、多元化的、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需求,以达到解决现今企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四是品质低端化。目前教育培训行业门槛低,视教育培训为事业者极少,投机性培训机构十居其九。大多利令智昏、见利思迁,忘却根本,张口承诺,转身食言;把学员当成摇钱树,连教学和师资安排都不按招生承诺逐一兑现,更无从谈及第二课堂和增值服务,从而导致培训市场呈现高端产品服务低端化的怪相;

五是师资混乱化。自培训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期后,涌进了大批量投机者,他们既缺乏从业经历和匹配人才,又尚缺师资储备和教学管理。培训启动后,难以配置师资,往往顾不上考虑授课老师的师德师风、学术造诣、实战经验等必备资质,抓到一个就上,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行业风评下滑。

最后说说EDP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国内EDP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未来的高管培训教育将向着突出实战性、视野开拓性、开阔思路性等方向发展。具体来讲,我国EDP教育发展将迎来“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新趋势——

专业化:以专岗专人、專人专责、讲习常态化等举措,实现从业者专业化;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举措,一方面召集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集中研讨和汇集时下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长期派遣专人深入企业一线,征集当下企业的头疼问题和实际需求点,确保课程内容前瞻性和时效性;以量化考核、执行标准化、工作问责制、反馈制度化等举措,实现师资配置、教学管理和学员服务标准化。

品牌化:通过商标和知识产权注册,实现项目产权化;通过课程精品化、人才专业化、教学标准化及服务职业化,延伸项目内涵,提升项目认知度和美誉度;通过加大推广投入,强化推广人才培育,优化推广机制,创新推广模式和内容,提升项目影响力和知名度。

国际化:从国际名校、权威学术机构及著名企业引进一批思维超前、造诣深厚的国际名师,实现课程师资国际化;与国外著名学府建立战略合作,让学员分批走进不同国家的名校进行深造,实现学习国际化。

诞生于美国的MBA曾在过去十几年间在中国各大高校商学院遍地开花。但我依然认为,中国的企业管理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年来,MBA、EMBA课程比比皆是,培训内容大同小异、鱼目混珠。实践已经证明,经过一段时期的市场细分及理论与实践的磨合,企业高端决策者们越来越看重对企业发展极具指导意义的课程,MBA会慢慢地淡出高管培训舞台,EDP教育将成为后MBA时代企业家及经理人的终身课堂。

作者:王世明

第三篇: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英意识

[摘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教育指导思想。它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方面的思想都是针对旧教育片面、畸形、等级差异和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社会的分析而提出的,它特别重视对蕴藏在普通人尤其是工人身上的各种潜能的发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大众化的内核是精英意识。而不是粗放式的、低层次的、单纯的对教育外延的拓展。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崇高使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是与精英意识背道而驰的。相反,是以之为前提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精英意识

[作者简介]李祖红,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在读博士生,安徽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讲师。江苏南京210098

所谓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思想去分析教育现象。是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和运用,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最主要的是尖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满足于“一般”、“大众”层面上的教育模式,是无法实现“赶超”和“跨越”的。因此。对这一指导思想的任何不正确的认识都会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类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理论。它不但关注教育。而且它所提倡的教育不可能再是面向少数人的旧式教育的翻版。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大众化、普及化、免费、平等、民主等教育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是其全部理论在教育中合乎逻辑的结论。但我们能否就此断定,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理论上没有“精英意识”。实践中排斥“精英教育”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关涉理论自身的自在完整性,也影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更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走向,须要认真加以研究。

提起精英意识和精英教育,很多人自然就想到少数人受教育,多数人失去教育机会的传统教育。在那种教育中,教育机会不平等,接受教育成了有钱、有闲、有面子、有势力的人的一种专有活动,是劳动者不敢奢望的一种活动。“精英”一词也由此转化成了在上位者的代名词。相应地,教育中的精英意识也被许多人视为剥削教育、专制教育和等级教育蕴育出来的教育意识,欲去之而后快。

那么。该怎样理解精英意识和精英教育呢?

有的专家认为,由于人的先天秉赋、兴趣爱好、后天努力的不同。“受教育者永远不可能达到同一水平”,所以。“精英教育的保持完整地体现了平等的内涵”。有的专家则进一步分析说,如果撇开教育的阶级属性和等级差异。教育中的精英意识可以说是对一系列积极的思想意识组成的意识群的概括,是由自我意识、责任和忧患意识、进步和超越意识等多种意识凝汇而成。是人类追求进步和卓越的意识在教育上的反映。“具有精英意识的人,其忧患意识无论广度、深度还是强度。都是平民意识中的忧患意识所无法比拟的。”H精英意识是指向未来的。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的质量规格和要求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精英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现实要求,本身不必然地包含有对人的等级和层次划分。有的专家据此认为:由于“人类对精英寄予永恒的需要,而英才需要培养,因此,精英教育永不消失”。

另外。还有不少专家从分析传统精英教育思想受到诟病的原因入手,认为传统的精英意识和精英教育培养的不是超越意识而是培养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高人”意识;企图通过教育来制造社会的层级差异,不是要培养健全人格而是要将健全人格“异化”,不是指向教育明天。而是要通过教育维护现实社会中既得利益者的社会存在。维护教育的昨天进而扭曲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可以说。传统的“精英教育”是对真正精英教育的反动!它给今天的教育造成的最大损害就表现在:许多人至今仍讳言精英意识和精英教育,认为提倡精英意识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大多数人的教育权益,将其视为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思想障碍,甚至认为两者的关系是非此即彼、彼此矛盾的。这里,人们把范畴的涵义同特定年代的具体教育实际紧密绑定,犯了认识上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谈到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不少教育研究者明确提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本身是没有冲突的,相反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普及化和大众化的教育是以精英意识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教育为前提,是社会进步让更多人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可以说“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的延伸与重要导向”,不能将大众化和普及化理解为低水平的量的拓展,更不能将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推动和资本家出于资本的利益要求。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给劳动者提供的那种低层次的教育视为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有产者在极不情愿中使教育走向普及和大众,虽然有其客观的教育意义,但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所认同和期盼的教育形式。如果仅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没有大众教育的精英教育是空中楼阁,孤掌难鸣;没有精英教育的大众化教育是低质量、低水平的教育,难以提高教育的效率,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总之,在追求教育的高质量上,人们对精英意识和精英教育的理解持认可的态度,也是比较理性的。

与传统的精英意识和精英教育相比,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从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角度看待精英意识和精英教育,赋予其全新而又丰富的内涵。

第一,深刻批判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精英意识和精英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是享受不了这种教育的。“既然资产阶级所关心的只是工人最起码的生活,那我们也就不必奇怪它给工人受的教育只有合乎它本身利益的那一点。”即便是这一点点的教育也不是在培养人。而是把健全的人“异化”。“孩子们的脑子里塞满了不能理解的教条和各种神学上的奥妙东西,从童年时期起就培养起教派的仇恨和狂热的偏执,而一切智力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发展却被可耻地忽视了。”接受教育的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甚至成为阻碍自身发展的对立面和帮凶。这种教育没有把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作为己任,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护剥削制度,强化资本的剥削功能。“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第二,把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历史规定性和能动性相结合,把教育意识和改造社会的使命意识紧密联系。首先,经典作家给教育的社会作用和能动性足够的重视。“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当然,限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必须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这种教

育关系到工人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未来。

其次,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教育的同时,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历史规定性也有清醒的认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用一般性的词句痛骂奴隶制和其他类似的现象,对这些可耻的现象发泄高尚的义愤,这是最容易不过的做法。……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段话表明,从感情上说,恩格斯对这个充满非人道的暴戾的社会满怀敌意,但从理智上看,他又认为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追求人的全部和全面的教育发展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人的不发展换来少数人的发展是当时情况下社会进步不得不经由的路径。在评价人的发展的原始的全面时,马克思指出:“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联系,并且还没有使这种联系成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力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留念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也是可笑的。”

看得出,在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精英意识如果不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把改造社会的使命意识蕴含其中,教育就很难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促进作用。

第三,精英意识不等于等级意识和专业意识。换句话说,精英意识不框定具体的人群和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什么人生来就是精英。也没有什么学科专业是成为精英的专属专业。“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的政治活动家的最好的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材,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丰富的知识。”在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中。精英意识作为一种质量意识和要求,促使他们思考如何把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传播到普通劳动者那里去。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为了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我们需要有技术素养的人才,而且数量很大。”所以,他们竭力支持有关工人及其子女受教育的决议。在国际代表大会总委员会会议上谈到普及教育时。马克思明确指出:“代轰大会应该毫不犹豫地通过决议:教育应当是义务教育。”

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未来社会的精英是全面发展的人,培养这种人的教育不仅要改造主观世界,更要改造客观世界。推动实践的发展。“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正因为如此,“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任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这样。“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反对普遍地禁止儿童参加劳动。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普遍禁止儿童劳动是同大工业的存在不相容的,所以,这是空洞的虔诚的愿望。”明确表明自己对未来教育的看法,“正如我们从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也曾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和教学,还是没有同时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需求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强调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更看到了实践中的人的聪明才智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事实证明,“具有精英意识的个体和群体,总是把自己看做是对社会历史进步可以有所作为,即是可以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而绝不会把自己仅仅当作一种客体。看作是只能被时代潮流裹着前行的对象”。

当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的提出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还不足以让大多数人享受时间较长的独立的学校教育。其次,传统教育的剥削性质使其教育内容多空疏无用,提倡劳动教育和大众教育是对旧教育的彻底改造。也是为了使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再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往往是要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这使得经典作家感到,如果劳动者理性得到训练,科技和生产知识能被他们直接掌握,减去中间环节。岂不变成更强大、更直接和更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是生产力的思想应更多的体现在劳动者的素质上。

此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也要正确看待:人的先天是有差异的。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种,不能必然地要求所有人都同时表现出同样的兴趣,怀有同样的学习动力,加之社会因素和遗传等个人因素的差异,教育无法完全兼顾数量和质量。关于这一点,经典作家思想中有两点是我们理解其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首先,人与人之间先天遗传的差异是很小的,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很大。“从根本上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其次。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思想不仅是个教育命题,更是一个社会命题和政治命题,它的实现不仅历程漫长,而且仅仅在教育上用力是难以达到目的的。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找到了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枢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铺就了一条通往教育和社会发展明天的道路。

第五,大众化的教育以精英意识为发展动力。在经典作家生活的时代对于社会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他们没条件去接受那种脱离实践的高深学理教育。解决他们受教育的可行之路在于把教育输送到他们那里,让他们在实践中,在生产劳动中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这种教育面向社会大众,讲求实用,学了知识不“库存”,大众化、实用性是其特点。这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条件下解决社会大多数人受教育的现实办法。这些教育思想本身没有必然反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少数有兴趣、有天分的人去进行高深的学理探索的教育形式,丝毫没有表明。结合与生产实践的教育形式就不可以向更高级的教育形式转化。因为在他们看来“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必然使得教育走向深入。

正因为如此,经典作家不会认为那些提出引领时代进步、至今还放射着思想火花的文明成果的人不是精英。这一点,我们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及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的赞美中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次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

的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冯克思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正是由于看到了杰出人物的杰出贡献,反思社会现实,使他们感觉到,传统教育形式中,多数人没有教育机会,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无法得到开掘,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这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人们都得到很好的教育,杰出人物辈出,社会进步很快?可以说,他们的教育思想是采认精英教育优点,反观现实教育不足,从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角度提出的。他们的大众教育思想是精英意识的一种现实的教育实现形式。

第六。重视理论知识和科学的作用。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时,经典作家都非常重视科技进步给时代带来的变化。恩格斯这样评价马克思的科学态度:“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理论思维、掌握科学知识的人往往受到阶级偏见的束缚。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有时甚至成为历史发展的阻力。因此,先进的工人阶级的教育使命就是要把人的改造和社会的改造相结合,为科技进步和精英人才发挥作用创造社会条件。让“他们(中等阶级)感到:只有工人阶级能够把他们从僧侣统治下解放出来,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把科学家本人从阶级偏见的兜售者、追逐名利的国家寄生虫、资本的同盟者,变成自由的思想工作者!只有在劳动共和国里面。科学才能起它的真正的作用”

第七,赋予传统精英意识以许多新的富有个性的内涵。

首先,进步的政治意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从来都把教育放在具体的政治环境中认识的,认为教育与政治密切相连,教育承担着很强的政治职能。“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后,虽然教育也承担着日渐增强的经济职能。但通过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倾向的人的功能从来没有消失,甚至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由于各种社会政治力量都希望通过教育向年轻一代人传播本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来谋求本阶级现实和未来的利益。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公开地、旗帜鲜明地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主张用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的思想来教育年轻一代。就这种新政治思想的先进性而言。它赋予了教育全新的进步的价值追求。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注重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的同时,对于教育的文化功能往往也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足够的重视,认为通过教育能使知识和技能得到积累。从而使人类在起点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加速科技进步。诚如马克思所说:“再生产科学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的劳动时间是无法比拟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但是,经典作家进而想到,如果知识和技术一旦为群众掌握。那将是巨大的物质力量和改造社会的力量。所以,他们进步的政治意识中有丰富的文化意识。

其次。高尚的品德追求。马克思主义教育中高度重视建设新社会的人的品德的养成,竭力批判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等剥削阶级教育思想。那种把个人发展建立在牺牲别人发展之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不值得提倡的。强调团结、互助、友爱,正确处理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强调个人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一致性。“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最后。科学的人才观。学校教育活动是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人才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成败。人们常说,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是指我们对要培养的人所期待的素质是对社群有益的才能和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立足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全面、科学的布划和预期。它反映社会进步的要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意愿。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的精英意识是其科学人才观的教育要求。是推动学校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中表明和蕴含的精英意识,是教育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是推动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厉以贤.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梁小伊.浅谈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的理性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

[3]雷晓云.精英教育:一个需要关注的课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4]傅霞.高校学生精英意识淡化的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6,(7).

[5]石洋.简析精英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9).

[6]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鳊.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 舒生]

作者:李祖红

上一篇:民办教师论文范文下一篇:财税立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