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世界历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历史文学的研究是当前整个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与冷点。说其难,是因为历史文学兼跨文学和历史两个领域,研究者从事研究时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要熟悉具体创作外,还要具备一项独特的功力——考辨、了解历史。吴秀明同志在此领域艰辛耕耘十多载,在扎实严谨、循序渐进的研究基础上撰写了这部历史文学的理论专著。

第一篇:世界历史论文范文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综述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的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世界历史理论实质上涉及到全球化问题,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现状作一述评,梳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把握其整体的发展趋势和不同发展道路,从方法论上指导科学世界历史观在现时的确立,把握当今世界历史的复杂格局和演变趋势。

随着全球化问题的不断深放,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备受关注。但是,同样是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出发,得到的解释和引出的结论却大不一样。这一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何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以及如何超越传统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寻找一条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一、从不同的视角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在国内马克思世界理论的研究中,大概从以下几种不同角度来解读世界历史理论:

一种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探讨,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当作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实质和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方法论问题。

一种从社会发展理论出发,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邓小平的世界公民思想进行比较,揭示它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也实践意义。

另外一种从当代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角度出了,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认识把握全球化实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方法论意义。

应当指出,以上人们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角是从理论出发、实践出发、或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出发,反映了不同的认识旨趣。但从实际的需要来看,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的理论和实际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另辟蹊径,从多方位、多角度寻找新的路径来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做更多的解读与研究。

二、关于世界历史及民族历史的关系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相对于民族历史来说的,但不是它的简单的总和,而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基础上民族历史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具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而是有其整体性。它们之间从系统论上来说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为类历史展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的发展基础;二是指各民族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系统间的整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特指在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上产生的共产主义运动和其结果。这四层含义其实也是不可分割的,它构成了世界历史的整体规定性。所以说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从历史学意义上说,世界历史概念包含了有人类以来的全球范围的历史,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特指十六世纪以来世界作为整体的历史。而从哲学范畴来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不是指历史学意义上的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各民族普遍交往和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所形成的有机整体的历史。

由上可见,虽然几种观点有分歧,但共识也不少。即:他们几乎都承认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普遍交往和相互依存的整体性联系是世界历史范畴的共同其础和实质内涵。但是可以看出,世界历史和民族历史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它们之间除了以上观点所提出的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之外,还有随着人类的解放和发展等一系列动态的关系值得研究和关注。

三、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与发展道路的关系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要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单线论与多线论有一个辨证的理解。按照马克思早期的世界历史思想,全世界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才能进入世界历史,实现世界的归一,这显然就是历史发展的单线论,十九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又认为东方国家可以跳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在人民政权下发展生产,增进交往,迅速地进入推进世界历史,这就开辟了通向世界历史的非欧化道路,至此通往世界历史的道路就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这显然就是历史发展的多线论。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不属于“单线论”而他的论证有所不同。他认为,在“世界历史”思想是否属于“单线论”的问题上,考察的重点不在于马克思的某些个别论述,而关键在于把握这一思想所体现的方法论。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整个思想来看,它所体现的方法论主要在于:(1)着眼于交往,而不在于规范。前者主要从各国、各民族怎样冲破狭隘的地域界限而走向广泛交往来讲世界历史的,它注重的是交往或联系的结果,即对世界历史和各国的影响。后者则主要侧重于怎样用一国或某些国家的道路对其对国家的道路加以规范来研究历史,它注重的是“模式”的作用。(2)着眼于规律,而不专注于道路。马克思从世界历史出发研究一般社会发展规律时,向来没有赞成过用单线的、机械的眼光去理解各国的道路问题。他尤其反对历史发展上的“预成论”和“目的论”。

一种观点认为,十九世纪70年代前,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马克思主张线性决定论,把五种社会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看成是必然的历史过程,忽视了交往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忽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多重组合关系,忽视了人的价值尺度和人在历史中的能动作用。致使马克思此时对历史发展道路的理解多少还有主观臆想和逻辑推断的成分。而多线论的提出是分析了俄国公社制度先进性的基础上,又从人的价值尺度的上得来的。马克思单线论和多线论是统一的,是规律论和选择论的统一,是生产力尺度和人道主义尺度的统一。

四、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

人们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宗旨和目的,就是要认识与把握当今全球化理论与现实的实践问题。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问题,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一致的地方就是都把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信息文明”作为自己的客观标准,都坚持普世的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一是当代全球化以资产阶级为主体,而世界历史理论以无产阶级为主体。二是全球化肯定资本主义制度的世界性与全球性,而世界历史理论肯定共产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三是全球化理论为资产阶级及其国家在第三世界追逐私利作解释,而世界历史理论追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发展。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发展为出发点和切入点,科学预测了其发展趋势,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方法论,但全球化不是一般性的世界变化,而是指二十世纪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国际经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马克思当时所处时代背景和今天的情况随然不可同日而语,马克思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理论指导,但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论。实践的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因此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研究的指导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当代全球化的理论源头。其理由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所提出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当代全球化实质是一致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最早探讨了全球化的根本问题和中心问题,明确了全球化理论的主要生长点和基本思想,形成了一个有规范作用的整体框架。现代的多样的全球化理论都是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某个生长点上展开的。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的关系上,人们一致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考察全球化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有力武器。但只有这方面的理解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对两者之间进行逻辑上的辨析和比较,还需要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进行分析。还有大量的基工作要做。

作者:赵玲玲

第二篇:《文学中的历史世界》

历史文学的研究是当前整个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与冷点。说其难,是因为历史文学兼跨文学和历史两个领域,研究者从事研究时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要熟悉具体创作外,还要具备一项独特的功力——考辨、了解历史。

吴秀明同志在此领域艰辛耕耘十多载,在扎实严谨、循序渐进的研究基础上撰写了这部历史文学的理论专著。论著费尽周折,终于在1994年3月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论著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建树意义,其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较为全面和系统。论著从历史文学的题材属性这一区分于其他类型文艺创作的根本点入手切进题旨,按事物的内在逻辑体系展开章节,洋洋20多万言,对历史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历史感与现实感问题,创作主体在历史向历史文学转化、升华过程中的作用,历史文学的艺术表现与创作方法,历史文学的接受主体,独特的语言媒介,历史文学的虚构和现代化等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分析与阐述,最后再以对历史文学之产生与发展的纵向式回顾与展望结题。总之,论著把历史文学及其创作所涉及的各个基本方面都瞻顾到了。可以说,这部论著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空白。

其次是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与密度。作者在后记中谈到该书属于文艺理论科研项目,但我并不敢恭维该书在文艺的基本理论方面有什么明显突破。该论著的长处在于它汲取和融汇了不少理论成果,能够以较为新颖的理论目光去重新整体审视历史文学,对其作出不仅社会学方面的,也包括心理学、生理学等诸多方面与层面的评析、论述。历史文学理论的研究古已有之,但就我国情况言,理论多止于虚实比重的争辩上。“五四”以后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茅盾等人把研究推向新阶段,主要根据或大体仿效马克思主义的上层建筑学说强调了历史文学的社会内容、现实指归等意识形态属性,使抽象的“虚实”具有了切实内涵,从而使历史文学理论的研究步入现代境界。解放后十七年,研究基本沿循鲁、郭、郁、茅。新时期以来,历史文学研究虽然同样形成了多样化、多视角的格局,但一些提法和建树多融于具体作品的评述中;由于缺乏一定的宏观与系统,理论的高度难以显示出来。吴作的建树恰恰体现在这点上,它立足宏观,着眼系统,也就使自己的理论高度同当前我国学术界在文艺基本理论方面的探索、建树保持了同步。

吴作也具备令人欣慰的理论密度,不像时下许多著述名为论著,实为作品赏析。该论著间或也大段转引具体创作,如第六章第三节和第九章第一节就分别转引了普希金和密茨凯维支的诗篇,《大风歌》中的人物对白。但这都是应阐述观点的需要而引用,决不是凑篇幅。

再其次,论著还对历史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难度颇大、尤其是一些鲜有人论及的问题进行了大胆探讨。像社会主义新型历史文学的独特内涵,独特的语言媒介,翻案说,影射问题等就属此类。倘若说对其他一些命题的论述,论著所达到的是更为系统和深入,那么对上述命题的论述则具有开拓意义,论著的所谓建树更应当指这些章节。比如历史文学独特的语言媒介就是一个较新的论题。人们在评论历史文学创作时,或指斥其语言太现代化、脱离了历史氛围,或又不屑其语言太古奥而与现代接受者距离太大,至于到底该定格于什么样的语言形态,论者多无建设性意见。该论著从历史文化的高度看问题,指出真正的“历史文化”语言已经根本无法寻觅,它已经随着社会历史演进而消失,现代人怎么去得知汉代、唐代的芸芸众生是以什么方式说话的呢?因此要求历史文学中的人物说当时的话既做不到也难有测定标准。但历史文学又毕竟衍生于历史,让古人说今人的语言也不伦不类。怎样走出这两难境地呢?论著运用较丰富的语言学知识,从为普遍认可的具体创作的实际分析出发,令人信服地提出:历史文学的语言应当是作家人工创造出来的、被拟古化装了的一种假定的“历史语言”。

再如影射问题。论述这个问题还需要理论勇气。众所周知,从郭沫若的史剧、鲁迅的历史题材小说到当代的不少历史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影射特点,这样,倘若对影射有异议就难免有不恭和打击面太宽之嫌,因此论者多避而不谈。该论著不敷衍,开宗明义指出影射不是一个美学概念,继而在分析了影射的基本表现形态和对其作出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后结论:影射从根本上说终究是反历史反艺术的,它不是历史文学创作中合规律的艺术审美形式。而作者在行文结束时又表现出理论的宽容,指出影射往往是同比喻、象征以及讽喻相联系的,因此我们也不能过于苛求纯净。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其贸然取消禁行,不如切切实实地就作家精神主体自由度的真正全面解放多作文章。

论著的不足大而言之,我以为是有些篇章同历史文学联系不紧。诸如“作家的艺术转化”、“艺术表现与多元取向”、“读者的艺术接受”等章节所论述的命题基本可划归文学这个大范围,读者在阅读时只要把“历史文学”中的“历史”两个字去掉,就等于在读一般的文学理论著述。另外我也觉得,像这种文学部类的专门性论著,最好能在本体论方面多作文章,不要在创作论方面花太多笔墨;结论或规律性东西的得出,应当源自既有创作现象的实际分析,不能自行提出要怎样,应如何,这同鲁迅所讽刺的“小说如何做”的作法倒有些相似。

作者:尹康庄

第三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专题研讨

[作者简介]夏昌奇(1970-),男,湖北洪湖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历史哲学研究。

[摘 要]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们进行了以下专题研讨: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二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质、核心及其基本性质;三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四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作者:夏昌奇

上一篇:金融学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科学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