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区域布局

2022-08-05

第一篇:产业集群与区域布局

湖北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

2009-10-13 17:37:15

集群;一种是政府行政色彩浓厚的产业集群,主要是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也称为嵌入型产业集群;一种是地区自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有点类似于衍生型产业集群。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的学者也将两者合并称为嵌入型或衍生型产业集群。通常来说,开始时纯粹的由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随着产业集群通过发展,会逐渐向衍生型产业集群演变。

(1)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初的形成是利用和提升地区的地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例如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木材资源和水利资源;意大利的Carrara的石制品业得益于当地丰富和高品质的大理石矿产。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县域型和小城镇的产业集群。湖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5年3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湖北省县域已有80多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例如,仙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鹤峰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通城成为国内最大的涂附磨具生产基地和第二大云母生产基地。随州市三里岗香菇产业集群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并且成为中国香菇出口第一镇。蔡甸索河镇有劳保手套和五金制锅两个产业集群,生产的劳保手套和铁锅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0%和汉正街市场的100%。湖北这些以自发为主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赖资源优势或者当地的特定劳动技能,但是,这种原始的产业集群优势往往会因为技术创新和资源的转移而弱化或者消失。从2001年开始,全国的百强县市评比中,湖北省一届不如一届。在第一届中,湖北有仙桃、潜江、襄阳、枣阳、宜昌和天门六个县入选。第二届中有仙桃、枣阳入选;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只有仙桃入选,而且第四届评选结果显示,仙桃下滑至97位;第五届和2006年的第六届评选结果中,湖北省没有一个县市入选,而刚刚发布的2006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名单中,湖北省也没有一个小城镇入选。

总的来说,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力量较弱,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对经济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湖北省的嵌入型产业集群通常带有很浓重的政府导向色彩,通常是以某个大型企业为中心构建,湖北的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就属于此种类型。东风汽车公司1969年成立之初以二汽的身份选址在湖北的山城十堰,1984年在湖北襄樊基地规划总面积1.2万亩,迄今已经建设一个集整车生产、配件服务、汽车试验等配套设施完备的的汽车工业基地,都是政府力量主导。政府试图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中心,打造一个汽车整车和配件制造的嵌入型产业集群。事实证明,这种政府导向的产业集群发展并不理想,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出于市场的选择,还是将总部地址迁往武汉。十堰、襄樊作为中国较早发展的以汽车整车与配件制造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太过于依赖总公司,竞争力不强。东风神龙汽车公司的零部件采购不得不舍近求远,40%的零部件供应商选择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一带;仅有30%的零部件采购来自武汉及周边城市。调查显示,湖北省的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多数是重复的简单再生产,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地区内企业相互竞争,没有形成互补优势,导致东风集团不得不向湖北省外采购。

湖北是产钢大省,拥有武钢、鄂钢、冶钢等钢材研发和生产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但是钢铁产品的后加工企业薄弱,湖北所谓的钢结构产业集群都是从原来的钢铁企业剥离,依赖性过强,竞争力薄弱。湖北的钢铁企业处于“孤军奋战”状态。纵向没有构成完整的链条,横向不能“成群”,产业发展缺乏“邻里效应”。在有限的市场环境中,钢铁生产上游企业产品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与现有的钢铁生产能力不配套,如矿石不够、辅助材料不够;钢铁生产与用钢产业的需求不对称,如湖北汽车产业生产能力强,但其需要的型板、型材却多

产自外地。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湖北市场钢结构项目订单中约有六成被外地企业拿走。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没有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小企业习惯于依赖大企业而缺乏竞争力。

(3)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与前两种形态的产业集群相比,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一种集群形态。依托已有的自发形成的人力或者产业优势,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入户,并争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了该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典型的衍生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50平方公里

范围内集聚了18所高等院校,56个省部属科研院所,65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名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5万在校大学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知名光电子生产企业包括长飞光纤光缆公司、烽火公司、NEC日电公司、武汉邮科院、华工激光公司、楚天激光公司、团结激光公司、NEC移动通信公司、武汉精伦电子公司等。该地区光电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武汉市政府的引导是分不开的。长飞光纤光缆公司1987年在做选址决策时,武汉市政府及时将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并将该公司门前的路命名为长飞路。在当时,武汉市政府的意识还是比较超前的。

在传统产业中,武汉市东西湖区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和已有的物流集散地优势,积极建设武汉国际物流园,该园还在建设过程中,就吸引了美国普洛斯公司,该公司于2006年2月20日与东西湖区政府签约,合作将其打造成华中最大物流集散地,必将促进武汉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这种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做法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

二、提升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湖北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2006年10月湖北省经委出台了“关于促进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指导制订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培训、指导产业集群推进科技进步、加强与金融部门联系与协调、支持产业集群开拓市场、加强煤电运的管理与协调、加强产业集群的监测、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领导共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非常全面,有较强的指导性,不过具体操作中,还需要结合湖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资源的有限性和可以取代性决定了原生型产业集群必须把握并且找寻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提升自我。湖北省是我国农业核心生产区,可以结合本地区农产品结构上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制造业、水产加工业。以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为例,当电力代替了水力、在锻造上煤代替了木材、高质量的钢铁更容易获取后,Soligen的自然优势逐渐消失,但是,该地区把握住刀具制造的关键性的专业知识,借助品牌效应,终于保住了刀具制造的王牌地区称号。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推进科技进步,让地区集群产业与时俱进,另外,还需要配合地区性品牌的强势推广。例如京山大米、三里岗香菇采用地区性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遵循市场机制,这两种产业集群是湖北省第

二、三产业的主导力量。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湖北省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着较好的教育资源基础,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够,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省政府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深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重投入、重规模转变为重知识、重创新,由拼成本、拼有形资源转变为拼智力,开发无形资源,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新商机。另外,地区政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特别

是针对地区性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增强地区内产业集群的互补性和科技含量。只有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Coleman,J.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Malmberg,A. Spatial Clustering,Local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Firm Competitiveness [J].Geografiska Annaler 1996,78B/2:85-97.

[4]Brown,S.L. and Eisenhardt,K.M. Product Develop-ment: Past Research,Present Findings,and Future Direction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2:78-343.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

产力研究,2006,(7).

[7]马鸣萧,王林雪,易芳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8]吴翔阳.产业集群优势与“以群引外”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5,(9).

[9]涂人猛.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J].决策与信息,2005,(8).

[10]毛汉英.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途径与对策[J].学习与实践,2005,(10).

[11]赵凌云.深化省情认识,提升湖北发展层次[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第二篇:加快工业区域转型与优化产业布局措施简析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区域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工业园区发展质量和水平,引导各地区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明确工业转型升级路径,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在浙江嘉兴举办了区域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高级研修班。本次研修班由工信部知识更新工程办公室(人才交流中心)负责组织,来自全国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规划与工业园区建设,以及部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主管部门的60多名学员参加了研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规划司,浙江省经信委,嘉兴市的有关领导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主任王希征主持开班仪式。

研修班邀请了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顾强、江苏省委党校教授谈镇、浙江省工业经济研 究所所长兰建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主任邱善勤和中国开发区协会副秘书长周振邦等在研修班上授课。研修班详细分析了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和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探讨了浙江省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探索和经验,系统介绍了依托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产业公 共服务平台的内涵与产业公共服务模式,就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学习和交流,学员对工业转型升级的理论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对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区域实际、采取更有针对性和更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推进区域转型升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近日,在深圳会展中心8号馆,深圳市掌讯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向观众展示一款全新的互联网车载系统,掌讯通讯的负责人周其彬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未来的汽车生 活更智能。制造业越来越不好做,而智能车载系统却有着美好的未来,周其彬毅然决定从传统的通讯电子制造,转向打造基于互联网基础的新型车载方案的生产商, 为第三方提供软件后台服务和终端维护。

像周其彬一样,众多深圳企业均随着市场的变化走上转型之路,这也为深圳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一股新风。尽管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布满阴霾,但以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深圳经济,却借机主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第三产业表现抢眼,工业品内销增速高于外销,深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产业成投资热点

与中山公园隔着南山大道遥遥相望的南头城工业区,已经旧貌换新颜,低端加工制造迁走的同时,创意与软件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在这里扎根,过去的工业区、城中村,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味浓郁的深圳设计产业园,不规则的线条、现代化的建筑掩映在蓝天白云下。

南头城工业区的新变化,得益于表现抢眼的深圳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的同时,前5月深圳第三产业投资657.80亿元,增长30.9%;更值 得关注的是,前5月,我市第三产业税收增长远高于第二产业。作为长期研究深圳经济发展的专家,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非常关注深圳经济结构 的变化,他高度评价深圳第三产业的发展,认为深圳正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迈进。

开放包容的深圳,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外资企业。已在深圳 设立工厂多年的电子巨头韩

国三星,将目光瞄准了深圳服务业。今年2月,韩国三星电子株会社在深圳高新区设立大型通信设备研究院,该项目是三星全新的海外研 发机构,主要是研发面向中国及全球的基站设备及通信前沿技术,建立通信网络设备检测体系等。

三星选择深圳,看中的恰恰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力、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交融等无形财富。

对深圳青睐有加的不止韩国三星。目前,深圳第三产业备受外商青睐,今年前5月,外商投资第三产业新设项目579个,同比增长14.9%;合同利用外资 18.65亿美元,同比增长240.4%。吸收合同外资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该三大行业吸纳合同外资额均成倍增 长。

第二产业出现新变化

第二产业也出现了新变化,在主打“两个市场”战略指导下,深企成为拓展内销市场的主力军,如今已经取得惊人成绩,前5月,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额8221.02亿元,其中,工业产品内销4075.39亿元,工业产品内销率达到49.6%。深圳服装、深圳珠宝、深圳手机、深圳钟表、深圳电视、深圳电脑等优势产品获得极高的占有率。

“拓展内销市场调结构,提高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小家电巨头艾美特副董事长蔡正富介绍,上半年艾美特业绩同比增速接近10%,这一成绩是在外销市场同比下跌3.65%的背景下取得的。今年上半年外销市场不好做,幸运的是艾美特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上半年凭借研发创新和提高生产力,内销市场快速增长,同比增长达26.15%。

深圳工业结构的持续改善让人刮目相看。记者注意到,今年前5月,我市工业产品内销额同比增长11.2%,远远高于外销增速12.9个百分点。“二季度以 来,外商的外销订单一直下不来,国外市场不好是主因。”经营外销市场达20年之久的某电子企业负责人对出口忧心忡忡,幸运的是,由于转型早,内销市场一直 在稳步增长,这使得企业在外销不好的背景下,仍有力量搞科研和发展壮大。

难能可贵的是,深圳工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工业产品结构 明显优化。今年前5月,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8%,同比增长9.2%。前5月,我市机 械装备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苹果、三星、索尼等IT巨头,都把最新产品放在深圳生产,深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IT巨头青睐深圳,吸引了众多配套厂商落户,深圳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 强。据悉,不少跨国公司在深投资的企业群,包括了开发、设计、生产、组装、销售和配送等多个环节,IBM、伟创力、富士康等在深建立大型的产业配套企业 群,其属下生产企业及周边配套企业达到数百家。

产业配套能力持续增强使得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深圳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优于整体。

前5月,我市机电产品出口1106.9亿美元,同比增长56.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30.8亿美元,同比增长70.3%,占全市出口比重56.7%。

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从低端制造迈向高端制造的全面转型升级,推动了深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前10强,全部在深圳设立总部 或区域总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深圳正全力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战略性转型,推动规 模效益迈上新台阶,进一步强化内涵式发展。预计到2015年,深圳GDP将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三产业 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6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35%,互联网、新能源、生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20%。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而舟山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是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理想之地。本期“海洋项目平台”向您推荐的是舟山经济开发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项目投资150亿元,合作方式为独资、合资、合作,期待实力企业共建。

正在建设中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舟山群岛新区规划确定的海洋生物医药示范基地,主要引进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及其他生物医 药制品、新型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综合加工与利用技术等。项目拟打造中国一流的海洋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和国际知名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谷,并建设成为舟山培育 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承接国际先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转移的重要平台

第三篇:壮大区域品牌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产业集群面临着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区域品牌作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为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加快我省产业集群发展,11月7日至9日,我省举办了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培训班。省工信厅副厅长、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雅君,湖南省中小企业局局长黄东红,省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处处长张江乐,省品牌战略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武志辉,省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处副处长吴志国等参加了开班仪式。培训期间,参训人员就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近年来,湖南的非公有制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大批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为促进湖南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强财力、保障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邀参加培训班的湖南省中小企业局局长黄东红介绍了湖南省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的有关情况和经验。他说,湖南省中小企业局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理念,把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加大工作推动和引导支持力度,突出抓好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各类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的服务网络架构。

在培训班上,省品牌战略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武志辉就如何推进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一话题,进行了专题演讲,对品牌的概念、推进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以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培育发展品牌、打造品牌强省等方面的经验和建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随着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品牌竞争力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最重要表现。”武志辉谈到,一个地区或企业要想创建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首先应全面认识品牌的重要性,真正意识到实施品牌战略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并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强势的区域品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加大技术改造,推动自身转型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对区域发展、结构调整、产业振兴、企业重组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当建立健全良好的培育扶持机制、激励机制和保护机制,为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各种有利条件,使企业不断增强品牌创建意识和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积极投身到品牌兴省战略中来,使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品牌能持久健康

成长,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关系我省长远发展和质量、效益的重点工作,也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武志辉说,政府职能部门应把品牌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和激励保护机制,搞好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落实,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河北名牌、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进而不断提升我省产业、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立足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名牌产品,坚实中小企业基础,扩大行业覆盖面分布。”

据介绍,我省今年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培育100项以上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国名牌及区域品牌产品,争创100项以上驰名商标等战略目标,为全省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不能只依赖大企业,因为如果长期以来只依赖少数的大企业,必定会使经济发展出现后续力不足的问题。”武志辉建议,各知名企业之间应当加强合作沟通,使各项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不仅要自己发展也要促进整个行业的共同发展。在品牌战略上,通过合作构成强大的产业链,进而带动全省整体经济发展。

省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处副处长吴志国对中小企业名牌组织申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讲解。他说,各地区一是要搞好宣传发动工作,动员企业积极申报,使企业认识到此项工作对于促进自身品牌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认真协助企业收集整理申报材料,做到资料全面、真实、准确,严格把关申报资格;三是要在评审过程中坚持“科学、客观、公正”原则,严格按评价程序和规则要求为申报企业服务,评价产生质量水平、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度和知名度居本省同类产品前列,企业信誉好、经济效益显著的河北中小企业名牌,促进我省中小企业提档升级。

省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处处长张江乐在培训班上阐述了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性和有效举措,并对省中小企业名牌评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他说,经过省市县镇多年培育,我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区域品牌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争创区域品牌意识不强、产业集群总体规模小、产业链条体系不完善、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

对此张江乐说,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示范产业集群和“国字号”的区域品牌;着力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通过积极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渠道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品

牌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平台发展,健全产业链条体系;抓好企业名牌和区域品牌培育,下大力做好中小企业名牌产品工作,要通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业集群产品质量。“今年的申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下一步将进行材料审核和现场审核。材料审核主要依靠省品牌战略促进会负责,现场审核将由促进会和省局形成现场审核组,赴各设区市、县、企业开展现场审核。省局将按照申报条件要求从严掌握,真正做到严格把关,宁缺勿滥。”

座谈会上,省工信厅副厅长、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雅君就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强调: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发展的眼光,有效的措施,扎实的工作,研究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抢抓机遇,把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融入产业集群工作之中,以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集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的源泉

东北地区并不缺少大项目、大企业,缺少的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所能带来的竞争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之所以非常必要,一方面是由于产业集群能够提升企业、产业、区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产业集群是一种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基础,针对当前产业组织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理性战略选择。我们就此采访了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卢昌崇教授,工商管理学院“博士沙龙”成员刘宝宏、郑文全也参与了讨论———

记者:产业集群是近来媒体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也提出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的要求。但究竟什么是产业集群?人们的认识还比较混乱,比较典型的是:认为产业集群就是扩大生产规模;认为产业集群就是企业聚到一起。您能否说明一下什么是产业集群?判断产业集群的标准是什么?

卢昌崇: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一个概念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个特定的产业内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以及各种相关的支撑结构,如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咨询机构等,在空间上集中形成的具有集聚效应的群体。

产业集群跟企业集群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企业集群主要指的是企业之间围绕某一个主产品分工合作,企业之间有上下工序的供求关系,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某一个产品为纽带,例如绍兴大唐镇的袜业。我们通常理解一双袜子的生产不过是聚乙烯原料、抽丝、纺织、包装等几个环节,应该就是几个简单的分工,但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袜子在那里却形成了具有十几个分工环节、1万多个企业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比企业集群的范围更加广泛。它超出了一种产品的范围,往往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相关度比较高的几个产业的结合。例如汽车产业集群,包括冶金、橡胶、机械制造等,更广泛的如高新技术产业等等。产业集群也不仅仅存在于工业领域,农业、商业、服务业等各个产业都可以发展产业集群。美国加里福尼亚的农业产业集群就很有名。我国的农业落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分工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

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判断产业集群形成的标准。但是我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也不难判断。主要是看其市场份额的大小、其生产规模和在本产业内的影响力。不管是产业集群还是企业集群,都不是一个实体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指在一个区域、一个产业形成一定的资源配置和合作。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所在是分工合作的深化。原来是一个企业的工序,通过深化分工在多个企业经营,不仅提高了每个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是不是说产业集群更注重的是质,而不是量?那么产业集群对提升产业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卢昌崇:不错,实践和理论都证明产业集群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通过获得空间集聚效应和分工合作能力,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大中小企业之间资源互补、密切合作,能够使集群内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二是专业化分工使产业内的联系更为密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降低能耗水平,提高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进而形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空间集聚能够促进技术和信息的扩散,也加剧了竞争,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促进新技术的繁衍,加强高中低档技术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技术结构的高度化。四是专业化分工促进资金在产业内的流动,加强资产运转的替换效应、乘数效应和联动效应,进而实现资本结构的高度化。五是产业集群还有利于提高就业容纳能力,造就一批中小企业家和技术熟练工人,促进劳动力结构的高度化。六是选择能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因而有助于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状态,促成区际合理分工、共同发展。总之,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推动产业形成整体优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大原动力。

记者:您把产业集群定义成为一个区域概念,那么产业集群跟工业园区是不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如何呢?

卢昌崇:产业集群的优势源于集聚能力。而集聚能力的提高要通过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即吸引相同或相关产业的众多企业聚拢在某一区域,形成人才集聚、资金集聚、信息集聚等。产业集聚的程度取决于企业间的分工合作水平,一定要考虑集群企业的产业关联度,整合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产业集群跟工业园区建设的根本不同之处。目前多数地方建设工业园区是先圈地规划,而后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再吸引企业的入驻,对企业的产业性质并无限制,很难形成专业分工关系,基本处于“集而不聚”的状态。

工业园区同产业集群要协调发展,以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基础,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而逐步提高。一方面避免拔苗助长的现象,即先把工业园区建成了,硬件设施上去了,产业集群却没有发展起来。同时也要避免工业园区建设缓慢,在规划布局、硬件设施、吸引外资等方面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记者: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到底是什么力量发挥了主导作用?是政府力量、民间力量还是产业集群内部的自发力量?大连应该按照哪种类型发展?

2卢昌崇:我们根据产业集群发展要素的来源把产业集群分为“内生式”和“外生式”两种基本类型。“内生式”指以依靠本地力量为主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浙江地区的产业集群就是在不依靠国家、外商投资的情况下,依靠本地企业自发的集聚而发展起来的,是典型的“内生式”的经济组织模式。这种“内生式”产业集群一般产生在市场机制占主导的地区,是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发展起来的。“外生式”则主要依靠外地资本投入,苏南地区的产业集群是“外生式”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外生式”虽然可能会使区域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发展,但吸收外部资金需要本地有良好的投资硬、软件环境,而且外部企业进入后还要提高其在本地的“根植性”,如果过分依赖外来资本,本地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未发挥本地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能力,则难以适应产业环境的变化,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在形成过程中,政府规划发挥主导作用。

大连亟须借鉴浙江等地区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内生式”的产业集群,同时也需要利用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建厂,发展“外生式”的产业集群,但需要注意外来企业的“根植性”,通过本地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配套生产服务,将其纳入到地方的生产系统中。

记者:如您所说,在“外生式”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发挥哪些作用呢?

卢昌崇:首先,政府要转变角色。就像我刚才说的,“外生式”的产业集群主要靠规划,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也要结合产业现状。政府能做的工作主要是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创造优良的环境,对一些“种子集群”要想尽办法促进其发展成为产业集群,但是不能事先设定,最终还是要由市场规律来决定。

产业集群的形成除了生产性企业之外,还应该有其支撑结构,例如行业协会、金融服务、培训机构等等,仅仅生产性企业是不可能形成集群的。在这方面政府应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我们说大连的软件外包业很有市场,就是从其相关的支撑结构的完善程度上来判断的,如软件园为其提供了很好的产业环境,软件学院为其提供了人才支撑,而这一切都和政府的支持分不开的。

支撑结构还应当包括产业集群空间环境内最基础的生活服务设施。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硅谷为什么比128公路竞争力更强,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硅谷的咖啡馆比较多,环境舒适,在那里可以激发软件工程师的更多创意,可见,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所以,产业集群需要良好的环境。我们必须关注产业集群相关服务机构的发展,下大力气发展和完善金融、教育、科研等基础服务设施,而在这些方面政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否则产业集群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也走不远。

记者:产业集群对于振兴老工业基地有什么实质意义和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一种什么过程发挥出来的?

卢昌崇:国有经济比例高,国有企业不景气,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难以走出困境的突出问题。有一种说法叫“国退民进”,按照产业集群的思路也不尽然。

发展纵向垂直型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国有大型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契合,达到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发展民营企业的目的。东北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长,分工环节多,其周围能够附着众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聚合和拉动力。由于小企业只负责生产某个零部件、甚至某个零部件的某道工序或专事某项服务,所需投资不多,在民营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适合民营企业的滋生、繁衍与成长。产业集群化的过程,就是国有大企业不断“瘦身”的过程,不断“补充”资金的过程,不断甩“包袱”的过程,不断摒弃“大而全”走向专业化的过程;扬长避短,轻车简从,何愁战无不胜?这也是一种新的“剔骨头”的国企改革方略:将那些非核心的车间、零部件生产、工序或服务剥离出去,由民营企业来承接。按照产业集群的思路,把技术不高、边缘化的、零散的环节转移出去、扩散出去,由民营企业承担,形成“内生式”的产业集群。这种“内生式”的产业集群,可以将国企和民企组合起来,一举两得,既能为国企“瘦身',也能为民企“催肥”,不但带动、催发了民营企业发展,而且搞活了国有企业。这一切恰恰是我们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最主要目的,所以能不能以产业集群为最佳切入点,进而带动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第五篇: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

信息化办公室2006年5月13日 14时24分16秒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地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避免和克服地区间产业同构,有助于推动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地方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创造性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一、区域性产业集群形成条件、方式与路径

1、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结合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的成熟产业集群案例,试提出我国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如图一所示。地方政府居于钻石模型的中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形成对生产要素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地方在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必须考虑当地的要素条件;产业的需求条件是指产品的市场需求,即产业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决定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区域性产业集群若能引领该产业发展方向生命周期就长,反之生命周期就短;相关支撑产业条件是指该产业集群的前项联系产业和后项联系产业的发展情况,前、后项联系的广泛性是产业集群成熟度的反映;世界各地产业集群发展表明,文化传统对集群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内部和外部的地方社会网络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稳定和发展;与此同时,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企业家,对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2、产业集群方式

产业集群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自发形成,二是“自下而上”地培育与发展,三是“自上而下”地规划发展。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是指有关企业与机构自发地在某地聚集成群,政府与有关单位只是被动地发挥作用;“自下而上”方式是指政府与有关单位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即能够主动积极地运用产业集群方式加以培育,从而发展成为高效的产业集群;“自上而下”方式是指政府与有关单位制定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并加以有效地实施,从而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目前,我国主要是运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方式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3、产业集群形成的路径

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主要有市场路径、成本路径、政府路径。一是市场路径。当交易费用很大时,市场被分割成规模有限的条块,由空间距离所决定的不完全竞争性质和就地供应市场的要求决定厂商的数量有限,而有限的市场也抑制专业化分工和产品细分,市场外部性难以体现,整个经济空间为众多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厂商和分散的规模有限的市场所覆盖。当交易费用逐渐下降,分立的小规模市场趋于融合,厂商和劳动力在更大规模的市场区域集聚。市场的扩大和厂商的集聚,导致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等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出现。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下降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张,市场外部性逐渐提升。进一步扩张的市场支持更多的厂商以更低的成本规模生产和开发细分产品,产业链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市场外部性的显著提升,使得区域对更多的厂商形成吸引,从而形成“市场扩张—生产专业化/产品细分—外部经济加强—厂商集聚—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

二是成本路径。聚集企业成本的高低是直接决定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的集聚,首先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直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其次,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与服务,获得比较成本优势;再次,竞争对手的集聚将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区域经济的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下降。聚集企业的成本下降将激励更多的企业在本地出现,而更多企业的集聚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外部性,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形成“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降低—企业集聚”的循环累积效应,逐渐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三是政府路径。虽然产业集群一般都是自发形成的,而且产业集群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自发组织系统”,但地方政府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研究发现,在形成产业集群的经济因素中最关键的是交易费用的下降、专业化分工以及产业经济外部性的加强。产业集群形成的政府路径就是地方政府通过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引导专业化分工、提升产业经济外部性等非直接干预措施,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

二、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与实证分析

1、培育依据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依据主要有集群运输成本、市场发展前景、行业地位作用、带动能力、产业发展基础。首先,集群运输成本是决定和影响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因素,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认为,工业(集群)所在地的空间位置由成本因素和生产密度(生产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日生产量,由生产单元的自然距离和生产量决定)决定,区位(集群)的成本优势可吸引大批工业(企业)的选址入驻。其次,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集聚规模,还取决于该产业(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市场发展前景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强。其三,培育产业集群,不能不考虑该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上的行业地位与作用。凡是有望做大做强,并有生命力的产业集群,不仅在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上居于行业重要地位,而且在技术研发能力、工艺设备和产业的科技水平上,也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四,集群对国家(地方)经济增长带动能力的强弱,是衡量该产业集群是否应当重点扶持发展的重要依据,如汽车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强大的带动力,国家相继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其目的就是培育我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其五,地方培育产业集群要高度重视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考察中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凡是发展成功的产业集群,一般都具有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衍生条件。一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悠久历史,如被称为“中国瓷都”的江西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重庆涪陵的榨菜产业集群;二是有行业龙头企业或一批行业大中型骨干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如重庆市的摩托车产业集群;三是以丰富的特色资源为依托的特色产业集群,如云南烟草产业集群,是集烟叶生产、复烤、研发和生产经销一体的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2、培育产业集群的途径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一是找准产业定位。地方应紧密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大背景下考虑,选择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建设专业化开发园区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二是利用资源和企业基础培育产业集群。地方在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时,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江西的景德镇,生产陶瓷有着千年的历史,目前已有17000多家制陶企业,可以通过有效地规划而发展成极具竞争力的陶瓷产业集群。三是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从而形成产业集群,这一方式是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方式。温州桥头镇的纽扣业集群最早就是通过贩卖纽扣,逐步形成纽扣大市场,进而形成了纽扣业集群。四是以大项目为载体发展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集群必须谋划龙头项目,抓紧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

义的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五是通过园区的产业调整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目前,全国各地的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地方培育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对既有工业园区的产业调整实现。明确地方的主导产业,制定一些针对性措施,尤其结合招商引资而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一些非相关企业,可以较快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3、实证分析

在广东省,产业集群有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与其他地方的产业集群相比,广东的产业集群最突出的特点是“引进型”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靠广东的地缘优势、低成本优势、特别是政府政策优势吸引关联性强的外来企业直接投资而逐渐形成的。在地方政府实行积极引进性政策的作用下,广东东莞是台资企业较早在内地投资的重要加工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台资电脑相关企业纷纷来东莞设立加工厂,已逐渐形成以大企业为中心,大量关联企业和下游企业网络化入驻的形势,并带动了当地大批生产配套型企业的兴建,其制造业已成为全国著名的IT产业加工基地。在浙江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集群成长”模式已成为经济的一大特色,并成为其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据统计,近年来浙江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已有306处,涉及生产企业高达13万户,每个产业集群的平均规模达8.7亿元,其经济总量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浙江产业集群的成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民间传统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历史;二是古典心态和东方式的人文环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和“宁作鸡头不作凤尾”的传统心态;三是改革开放、培育市场的制度条件;四是市场竞争条件的生存选择等。由此可见,浙江的产业集群属于由市场的驱利性导致的“原生型”,即产业集群的形成较好地结合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其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自然选择与演化的历史过程。浙江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小的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的同质性引发低水平过度竞争,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低,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市场风险问题较为突出。从浙江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看,加强政府对集群的扶持引导作用,加强集群内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外来资本、外部市场的利用,将是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的地区较多,目前正处在产业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在区域性产业集群培育中应积极发挥作用。

三、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建议

1、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是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吸引在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一般需经历分散办企业、集中办企业、集中办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高地、地区品牌到虚拟市场等七个阶段。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在刺激自发性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促进了区域性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2、围绕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系统地调整相关政策

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体,它的发展涉及到诸多经济政策,如土地、税收、产业导向、外贸、科技、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等。因此,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时,必须对相关经济政策进行系统调整,仅仅调整其中的一两项政策往往无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地方政府应对一些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政策进行清理,制定促进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围绕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系统地调整相关政策。

在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认识地方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总结浙江、广东等省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支持在专业镇或专业化产业区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组织,鼓励集群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广泛合作。

3、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内与技术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直接相关,并具有内在相互关系的创新主体、组织和机构的复合系统。无论是国家创新系统还是区域创新系统,其目标都是通过知识有效的积累、传承与增长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导致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其方式是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和空间集聚、产生集聚经济性。因此,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应用知识的体系,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区域

性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模式。

4、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

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缺乏、低信任度、交易成本高以及有关企业产业各类法规的不完善等制度文化缺陷,使得我国部分地区和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只注重提高企业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不注重寻求企业外部资源,从而导致产业集群政策难以制定与实施,产业集群很难有效发展。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产业集群的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来源:中国开发区信息网

上一篇:餐饮销售部岗位职责下一篇:创业协会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