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面子理论对比分析

2023-01-26

一、西方的面子理论

在西方, 面子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戈夫曼 (Goffman) 首次提出的。而后, 布朗和列文森对其提出的面子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明确提出了“面子理论”。作为一个专业术语,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的想要维系的个人形象。与“面子”息息相关的就是“礼貌”。礼貌是指在交际中, 人们用以表示自己意识到了别人的面子而采用的方法。然而, 现实情况是交际中面子难免会受到威胁, 那些威胁到别人面子的行为即“威胁面子行为 (face threatening act) ”。相应的, 当某些行为威胁到的他人的面子, 说话者也会说些什么来减轻这种威胁, 这被称为“面子挽救行为”。

例:——我现在就去告诉他, 马上给我停止噪音! (面子威胁行为)

——你可以问问他是不是马上就能结束, 因为已经很晚了, 大家要休息了。

(面子挽救行为)

布朗和列文森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 积极面子 (positive face) 和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 。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 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 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他们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两种面子都会受到侵袭, 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因此, 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 而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 降低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程度。交际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面子得到尊重, 所以有很多实施面子挽救行为的策略。本文仅以其中两个策略为例:

1、积极的礼貌策略

2、消极的礼貌策略

积极的面子策略是指请求者通过话语表达企图引起听话人的共鸣甚至是友谊。

例:嘿, 兄弟, 如果你能把笔借我使使的话, 我会很感激的。

消极的面子策略通常会通过带有情态动词的问句来实施。或者通过表达歉意的方式。

例:——Could you lend me a pen? ( 你能借我一支笔吗? )

——I know you are busy, but might I ask you if you happen to have another pen that I could—eh—maybe borrow?

( 我知道你很忙, 但是我想问…你有多余的笔吗…可不可以借我一用? )

二、中国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包括两个部分:“面子”和“脸”。胡先缙女士用语义分析法对二者的定义进行了研究。 她将“面子”定义为“个人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的声望和地位”;“脸”是指“社会大众对个人道德品格的尊敬”。可见, “丢面子”和“丢脸”具有不一样的含义。举例来说, 一位贵客被主人从边门请入, 是为“丢面子”, 但是如果客人对主人此行为当街大骂, 则是“丢脸”。但是, 很多时候, 二者分的并不是很清楚。中国人的面子理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传统的儒家“礼”“德”的影响。比如, 孔子就曾经提出过“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等“九大不食”。对于中国的“面子”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其内涵: 首先, 在汉语文化中, 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这种身份和形象的要求。这就要求人们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人格标准等。当个体言行符合社会普遍标准, 那他就有面子, 违背这种标准就会丢面子。 第二, 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在人际交往中, 给对方以情面, 达成关系的和谐, 就给了对方莫大的面子, 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这情面面子广义上与布朗和列文森的积极面子要求一致。中国人历来重视面子, 有时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不受嗟来之食”。这是当今社会人们不能理解的地方, 难道面子比生命还重要吗?不难想象, 古代文化对面子的极度重视。其实, 放眼现代社会,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中西方面子问题的简介, 我们可以总结出中西文化中“面子”的主要差别体现在一下两点:其一, 中西文化对“面子”一词概念的解释不同。西方更强调个人主义, 而中国则从社会规范的角度出发。西方多游牧民族, 很少聚群而居, 因此, 在他们的思想中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相比而言, 中国人自古聚族而居, 且深受儒家思想熏陶, 自然更讲究对他人的尊重。 其次, 中西文化对消极面子的认识也不同。我们发现, 汉语文化中的“面子”更偏向于积极面子, 却很难找到一个与消极面子对等的概念。希望简单的比较能为读者理解中西方面子问题提供帮助, 使其尽量免于威胁他人面子。

摘要:布朗 (Brown) 和列文森 (Levinson) 的面子理论是用于论述和诠释礼貌现象的人际关系理论。但是, 该理论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 因此难免招致中外学者质疑其跨文化普遍性问题。在中西方文化中, “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面子文化的差异, 有助于消除东西交流中的障碍, 从而有效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中西双方,面子理论,对比

参考文献

[1] George Yule, Pragmatic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12.

[1] 栾颖, 面子及中国的面子文化,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10.

[2] 张彦鸽,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6.

上一篇:让音乐教学融入生活下一篇:浅析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结构加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