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家庭性教育的对比

2024-04-23

中西方家庭性教育的对比(精选9篇)

篇1:中西方家庭性教育的对比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2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 3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4 会议交替传译中习语的翻译 5 还《失乐园》中撒旦的本来面目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7 Listening in Interpretation 8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 10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2 大学生英语学习归因倾向的调查研究 13 《儿子与情人》中女性的爱情心理解读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5 On the Dramatic Conflicts Contributing to Eliza Doolittle’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Pygmalion 16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17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19 浅析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0 《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意义 22 论《宠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23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24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 2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7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28 《怪物史瑞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中美商务礼仪的文化差异--以餐桌礼仪为例 30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32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浅析英语中的“假朋友”现象及其原因

Improving the College Students’Writing Skill through Cohesive Devices 35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论《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的运用 37 广告翻译中的模因传播 38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安尼尔的鬼魂》中“鬼魂”的象征意义探究 41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哈利·波特系列成功的原因

《远大前程》匹普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悲剧命运成因之比较 浅谈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 人际会话中英语委婉语的功能与应用 英汉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角下《夜访吸血鬼》人物解读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问题探析及对策 Analysis on Moon Image in Lawrence’s Novels------Industrialism and Chauvinism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 英语思维模式及其对英译汉的影响

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 希腊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灾难新闻之比——以系统功能语法为视角 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论贫困对简爱性格发展的影响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国商品说明书的英译

美国寻梦—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主题研究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本我,自我,超我--《名利场》中利蓓加的形象分析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中国特色英语词汇翻译及运用

论《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 浅析小说《教父》中教父的心理转变及其成因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从宗教建筑看中西文化差异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 从时间视角分析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译者的身份

滑稽背后的严肃--浅析王尔德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人物话语特征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中国侠士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女性话语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7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 90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91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92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93 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

A Feminist Reading of A.S.Byatt’s Possession 95 The Heroine’s Love Tragedy in Wuthering Heights 96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97 英语使用中展示的性别语言差异 98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100 英汉颜色词 “红” 与“白”的文化内涵研究

101(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食品比喻表现的中日对照研究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03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104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106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 107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108 新经济原则在商品买卖会话中的运用 109

浅析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

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 112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15 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17 以颜色词为主题的英汉习语比较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119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120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E.B.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看模糊叙事艺术 122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23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124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125 英语委婉语负面影响研究

浅析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癫狂 127 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128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Death of a salesman 130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 131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 132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133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134 称呼语中的语码转换解析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137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138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 140 如何降低初中生英语课堂焦虑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142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中式菜名英译(开题报告+论文)143 浅析英语委婉语功能

博尔赫斯诗歌中的镜子意象分析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47 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 148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

英语外教与中国英语教师写作教学风格对比研究 150 Perseverance in Belief—On the Death of Martin Eden 151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152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153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 154 浅议商标品牌的翻译 155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156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157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158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159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

160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yl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161 Growing Pains: An Analysis of the Hero in Catcher in the Rye 162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163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164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65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166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167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

168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

169 Western Women’s View on Love in The Thorn Birds

170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 171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172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173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 174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175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176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 177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女性意识 178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179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 180 记忆的主观性与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 181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剧之源 182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183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184 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 185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186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187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188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189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Used in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Stages 190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191 试析《宠儿》中的象征手法

192 从修辞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的语言魅力及梭罗的思想 193 人力资源管理浅谈 194习语及习语的汉英翻译

195 中西方“云”文化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196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197 广告的翻译

198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策略 199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

200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

篇2:中西方家庭性教育的对比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家庭教育,中西,传统,差异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中国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的多。

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据我所知,这大概涉及了十个方面。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中国家庭的“比较”往往重学习,“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中国家庭的比较,常常爱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他人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家长得以自慰;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习惯于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中国的家庭在比较时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乐。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历史故事、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加以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家庭教育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

(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御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6、独立意识的培养

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使孩子从小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在风浪面前,变得束手无策,一旦失去帮助就会怨天尤人。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7、情感教育与体罚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的教育。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中国集体教育除了用否定词来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于对孩子说“应该”。西方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家庭主要围绕情感的构建与培育而展开。

8、教育方法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厉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

9、理财教育

在中国,挣钱养家和管理钱财是大人的事,孩子离这些还很远。他们没钱时便伸手向父母要。即使是成家立业后还是可以的。

在西方,理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支。西方父母一般不会不正规、无计划的给孩子钱,而是定期发给孩子一份固定基金。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还注重对金钱的基本品质的培养。

10、宗教思想与科学教育

虽然中国文化也是以宗教为开端的,但是在教育上我们更强调科学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到近代乃至现代仍保留着强大的势力,它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是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以内在的精神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当前遇到的家庭教育中的不良现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具体教法的不妥而造成的。

因此,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在吸取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育人知识和方法,大力普及到千家万户,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在这里我有几点建议,主要包含4个方面:(1)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

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2)确立家长在教育行为中的法制观念,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改变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良作风;

(3)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4)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重视和解决“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同时,也要面向世界,吸收引进外国思想文化精品,开展东西方家庭教育的交流。

【总结】 总之,中国的家庭教育和西方家庭教育有很大差异,各有优劣,我们应该祛除糟粕,取其精华。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使教育世界化,各自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篇3:中西方家庭性教育的对比

一、法的本位:中西方法律本位差异

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在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不同, 两种文化的其他不同点都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

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发展对中西方法律本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农耕文化下的社会中, 自然环境的恶劣制约着人类活动, 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密切。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便逐渐占据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以来, 古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族, 而后是国家, 对于个人而言, 国家、家族的利益根本上是高于自己的, 个人的一切行为必须为家族、国家这些集体利益服务。在这种以集团利益为主的价值标准下, 个人的的行为及权利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而这种限制却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和稳定, 从而形成家族集团本位观念为特点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传统中国法律本位在家族集团本位的影响下, 忽视个人, 让个人变得渺小, 也使个人的生存价值只能服从于他所依附的家族国家社会中。所以在家族中, 这种本位观最大的体现是“父尊子卑”、“违反父母教令”等这类等级观念。

但不同于农耕文化的商业文化, 西方社会却因此形成了积极开放的商品经济。

在商业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带动下, 西方社会从氏族到个人本位则有了巨大的发展。他们更加强调自己是法律上的自然人, 有法律人格, 有着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不为任何其他集体或个人所依附。个人本位法也在西方社会中被逐渐确立。

二、不同法律本位下的家庭教育差异

在世界日趋全球化的同时, 各种不同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交流也日益增加, 多样文化交流的同时, 冲突与摩擦也日益明显。就好比中西方因为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 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也产生了不少摩擦。

因此在以家族集体本位为观念的古代中国, “父尊子卑”“违反父母教令”的等级观念是非常普遍的。家长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 自然认为孩子是附属于自己, 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会把体罚作为最有效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在中国家长心中, 孩子不应该反对父母, 否则认为是不孝的体现。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打是亲, 骂是爱, 不打不骂不成材”的中国式教育方式。比如传统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父尊子卑”, 说的就是父亲的地位高于孩子, 孩子要听从父亲教导。在现代社会, “鹰爸式教育”所体现的传统中国教育方式更是如此。

在西方社会, 孩子不是附属于父母的一件私有物, 他是作为个体在法律上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人格的自然人, 并享有属于自己的利益和权利。父母作为家长, 当然享有监护和管教孩子的权利, 但这种权利却受到法律的约束, 如果父母超出法律所规定的限度, 父母的监护权则会受到影响。西方父母在行使监护和教导孩子的权利时会受到社会及公权力的监督, 西方孩子因此比中国孩子在个体发展上得到了更多的保护。

所以在中国, 家长如果没有履行好自己的监护权使孩子受到伤害, 或者打骂孩子时, 大部分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必定也认为这在中国家庭是极其普遍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作为家长管教自己的孩子并没什么不对的地方, 这是属于他们天经地义的权利。但在西方, 家长却会被起诉, 儿童福利机构也会调查此事。但对于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 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三、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对比的反思

随着中国进一步的现代化, 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也从来没有减少过, 这种期望因为“恨铁不成钢”有时便化为了不打不成材的教育方式。虽然国内也有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立法而且也在不断完善中, 但就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如果疏于不了解许多法律内容, 也会觉得打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 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 可却不知违了法, 更别说还有大多不曾受过教育也不懂法的人, 他们更加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打自己的孩子也认为是属于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这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传统教育理念, 改变起来想必也是困难重重的。普及法律知识必然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但更需要的是倾听、理解与支持。如何去创新发展中国的家庭教育理念, 我想这也是作为一名法学生却同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下成长的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要:中西方法律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形成的以家族集体为本位、以个人为本位的中西方法律本位, 也对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中西方法律文化下所带来的法本位的差异为视角, 分析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对比以及由此带来的反思。

关键词:法的本位,中西方法律文化,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2]钱穆.中国文化是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3]梅因.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4]陈福胜.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探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 .

篇4: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差异比较

[关键词] 中国 西方 家庭教育 差异 比较

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最关键的是人才的竞争,其竞争的要素更重要的是体现意志、人格和做人的比拼上。随着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快,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面对国内,在很大程度上也面临着国际的竞争。这种竞争从儿童期就开始了,每一位家长必须要有这个认识。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包含在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专门阐述,这几个方面有些是相互交叉的,但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问题的本质。

一、对孩子基本态度的差异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而中国家长受封建社会意识的长期影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懂事”、“无责任感”的,家长对孩子负有全面的责任,所以自然就以孩子的“主人”自居,而且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

其对策当然不能照搬西方的态度和观念,但历史的发展潮流是“以人为本”,这个基本思想也应该贯穿到养育孩子的观念中来。从小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即使孩子不懂事,但应该凡事都与孩子商量,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的想法,在这个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有百益而无一害。

二、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认识差异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孩子想预支某些零用钱,家长会断然拒绝,其良苦用心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西方国家家长这种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优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第一,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第三,经济上的放任。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对孩子的零用钱普遍表现“大方”,随要随给。

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和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对孩子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差异

西方的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等几个方面,尤其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心理素质的几要素:情感、意志、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就仿佛是这棵树的根系。假若一棵树的根系不顽强、不健全,不能和谐地在“社会”沃土中滋生旺长,这棵树就很难顶天立地,成为栋梁。

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被西方家庭视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他们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培养其自尊和自信心开始的,不是靠说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爱、自强,而是把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既作为营养大餐,又作为独具特色的小零食,随时随地、毫不吝啬地送给他们。他们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儿童,值得别人尊重,他就会朝着目标中的“更优秀”发展。而这时,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评价。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普遍认为,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时不断受挫折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大多数父母都认同这个观点并予以实施。他们认为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的意识和超越自我的精神,锻炼孩子在困境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是最重要的。锻炼孩子的社交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宽和容众的协作精神也被列入重中之重。因为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需要众人通过协作来完成,儿童从小就习惯了与他人态度平和地相处、协调地配合,长大才不会产生心理障碍。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中国传统的家庭抚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孩子采取严厉与宠爱相交织的态度。父母一般对孩子都寄予极高的期望,因而,很容易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未来发展。当孩子的作用符合父母的期望,自然得到极大的情感满足;当孩子的行为偏离父母预设的轨道,就要对孩子严加管教了。当前,家庭的抚养方式存在一些引人关注的问题,如对孩子宠爱过度,只宠不教;望子成龙、期望过重;利他主义倾向削弱等。

四、对孩子创造精神培养方面的差异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为什么中国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美国孩子好得多,中学生也连连获得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金牌,而华裔人获诺贝尔奖金的人数这样少呢?这不是社会政治体制问题,而在于文化传统。和中国有相似文化传统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没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证明。中国的教育体制注重所谓的“博闻强记”,注重脑的操作和训练,强调繁琐、复杂、脱离实际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国人12年的中小学学习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死记硬背,勤学苦练”,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人的内在兴趣、动机和自发行为,受到严重的压抑,而这些却是获得诺贝尔奖(即高水平的发明创造)所必需的。在整个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一直“紧密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使青少年的创造力被压制得没有“生产”和“翻身”的机会。对这点我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美]戴蒙、勒纳著.林崇德等主译.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四卷)——应用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8-156.

[2]许建辉.从素质教育看想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1).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3-126.

篇5:中西方家庭性教育的对比

塔城地区 李艳

第2014年第二期高级班

2015年3月8日

中、德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三个小故事背后的故事

摘要:小孩子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如何引导:溺爱还是放养?穷养还是富样?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尊重、平等、信任、责任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很多随意性和驱众性,1.平等和尊重对孩子一生的意义

故事1:一块巧克力

“妈妈,我想要一块巧克力糖!”

“这里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会影响到别人的。这星期我们计划要买的东西已经全在这里了。如果你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块巧克力糖的话,你可以去买,如果没有那你就只能放弃了。”

只有三四岁的小孩无奈,却顺从地跟随着妈妈去了收银台。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怎样?

一种是:买就买,几块钱的事。只要孩子要就给他,怎么也不能亏待孩子。父母或老人面对孩子的需求,言听计从。

一种是:大声呵斥:买什么买?才吃过。或者:好言相劝: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这两种态度如果是一贯的,孩子会离开,但内心不理解。年岁大了会发生言语顶撞。如果是偶尔的一次,会以家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妥协为结局。

然而:在德国,家长都习惯于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因为一直处于公平的角度,孩子们也不将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武器”。在德国,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我去过的私人家庭,都很少听到家长的责骂或是孩子的哭喊,你能听到的,只是他们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对话交谈。

这样两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谁会规划自己的未来?谁会一如既往的“啃老”?谁会学会各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手段来完成内心的需求?

我想答案一目了然。

2.信任并鼓励

故事2:你一定行。

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依山而建,公园内有一个漂亮的足球场。想要看看足球场内部,只有爬上这段很陡的坡路,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显然是困难重重。孩子的父亲走上来拉住他的手说:“来,抓住我的手往上爬,我的男子汉”孩子略带迟疑地慢慢向上爬,快到顶上的时候,这位父亲却放开了孩子的手先跑了下来,并喊道:“我勇敢的宝贝,自己跑下来,你一定行的。”

孩子先是一惊,但听到了爸爸的鼓励后小心翼翼地走了下来。这时夫妻俩一起抱起儿子,亲吻着他,称赞着他。父亲放下儿子后,捧着他的脸说:“这一次不要依靠别人的帮助,自己爬上去,怎么样?”

对于这个可能只有四五岁的孩子而言,这可能是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针对胆量和独立能力的训练。如果在中国呢?

我想:看见的一定是父亲托着孩子到了坡顶,托举着让孩子看个够,然后乐悠悠的托着孩子下来。

两者的区别在于:中国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表面是爱,实际上是让孩子生活在过度的保护中,并用实际行动告知孩子:只要你需要,我会尽全力帮助你,哪怕是牺牲我自己?

在这样的灌输下成长的孩子,没有勇气面对困难,面对困难时没有能力去解决。因为能力就在一次次的庇护中逐步丧失。

而德国父亲选择了引导孩子离开家长的庇护去勇敢地、独立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很多德国电影中看到像个小大人一样能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小孩子。

如果一个国家的下一代这样成长,两个国家孰胜孰赢?

3.培养责任意识从娃娃抓起

故事3:布娃娃的另外一种“玩法”

德国邻居家有一对很可爱的双胞胎女儿,每次来玩都是一人推着一个小婴儿车,车里睡着一个芭比娃娃。

“这个芭比可不是光用来给她们玩儿的,而是让她们从小就要有关心和照顾他人的习惯。在照顾芭比的同时,他们自己也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按时起床睡觉,按时吃饭,照顾芭比的这件事会使她们更有责任心,也更加自律。”

两个话都还说得不是很清楚的小不点儿一边给小娃娃盖被子,一边给她们讲着刚从幼儿园里学来的童谣。

如果是在中国,布娃娃就拿来玩的。

疯狂后一地的玩具,可以理解。因为他们还小。吃饭需要喂,可以理解。因为他们用不好饭勺。

夜里睡觉尿床,可以理解。因为白天玩的太累夜里不想起来。„„

这就是中国家长。孩子的问题在还没有呈现给孩子时,家长已想好了一百条理由为孩子辩解。

那,什么时候,孩子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什么时候,孩子才能有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责任感?

是父母闭上双眼的一瞬间间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抛向社会,任由其自生自灭?

同样的一个玩具,德国的家长却在玩中注入了他们独特的家庭教育因素。让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被照顾的对象成为去照顾他人的人,这样的角色转变,不但使得孩子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有了更多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篇6:中西教育对比之德国大学

讲座主题:中西教育对比之德国大学(待定)

主讲人:李工真教授

讲座时间:2010年3月

讲座地点:待定

讲座目的:从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的区别、国兴科教战略出台的历史背景、新人文主义的教育与科学定义、现代化大学的基本特点、德国大学生的生活及德国大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等五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德国大学的现代化,让大家对德国大学生活有一个大体了解。也通过李教授的讲解让我们把中国的教育体制与之作对比,引起我们的思考。

主办单位:园艺林学学院学生会素质拓展中心

主讲人简介:李工真,(著名数学家李国平之子)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10月考入武汉大学历史学系;1985年7月留校任教;1988-1990年留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里尔大学,师从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库尔特•迪威尔(Kurt Düwell)教授,专攻德国现代化问题。李工真教授因学识渊博而被称为“武大活字典”,是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另一说:当年李工真、赵林和易中天号称武汉大学三大名嘴,文史哲各占一个)。在武汉大学,李工真的讲座总是场场爆满,总有很多人得站着听。李工真教授还多次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等学府从事讲学活动。

由于在德国历史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李工真教授曾多次获得国家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制作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时吸收了他的研究成果,请他担任其中有关德国历史的第六集《帝国春秋》以及“大国系列丛书”中《德国》一册的学术指导,并在片中专门采访了他。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邀请他作特邀嘉宾。联系方式

电话:68763931(可用)

前期宣传

1.海报

2.南湖新闻网

3.校广播站

4.邀请函(校素拓)

5.横幅

赞助(待定)

活动流程(待定)

后期收尾

1.讲座场地的整理

2.海报的回收

3.活动体会,心得的回收

篇7:西方家庭教育孩子四十条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子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出借书籍的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要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去思考问题。

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孩子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控制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31.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靠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篇8:中西方家庭性教育的对比

关键词:中西方,家庭教育,孩子成长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及影响

1.家庭教育的内涵。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家庭长辈对于后代行为上的约束和指导,促使后代身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人格、并为其成长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是指一个人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整个教育历程较长,是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2.家庭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表现在孩子人格的塑造上。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对于小孩的人格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孩子的人格健康对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正常发展有很大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康还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走向。其次,这种影响还体现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体健康成长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心理健康对于孩子也同样重要。孩子的完整发展包括人格和心理的发展。作为家长要懂得了解孩子的发展,遵循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发展。

(2)消极影响。家庭用溺爱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就会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分享,不会体谅别人包括不会体谅自己的父母。现代社会中的小孩大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们的宠爱下成长起来,到校园内不会与学生相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不懂得忍耐、包容,很容易发生争执。当今校园内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去组织打架,去年微博上爆出许多初中生群殴弱小事件,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接受的第一个教育,所以有必要重视家庭教育。

二、中西家庭教育的对比

1.教育目标不同。教育目标往往决定教育方向,中西方教育目标的不同是因为中西方对于孩子的期望不同。西方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拥有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把教育目标更多的投入到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上。相比之下,中方家庭教育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未来前景无限光明的成功人士。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个前途无量的人首先要有一份高薪资高待遇的工作,过着安逸幸福的小日子。由于目标的远大,中国父母就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好的学习才会有好的未来。父母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把一切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其他事情不用孩子操劳。因此,中国的孩子应试能力惊呆了西方人,但是独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特别弱。

2.教育内容不同。西方父母注重的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在发展孩子的交际能力时,父母会要求孩子学会与好朋友一起分享。虽然中国也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孩子到了上学阶段后更注重孩子的智能,教育内容失去了平衡。

3.教育方法不同。在西方的家庭里,父母用一种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利。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西方父母会提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孩子有自己的发言权,有自己的选择权,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父母会引导孩子来做选择不是替孩子做选择,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父母不会监督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隐私。

三、西方家庭教育带来的启示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实操能力。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太过关注孩子就会使孩子丧失独立能力。中国父母应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父母不必帮孩子包办。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给孩子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冒险、敢于表现自己,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生存,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听取孩子的意见。中国家庭教育促使孩子和父母都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父母很多时候用许多的否定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指导孩子的行为,还习惯给孩子说“你应该”。家长权力色彩浓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父母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的沟通。只有放下权威,平等交流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才会信任父母,爱戴父母。

3.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一味地让孩子服从自己会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思想,对父母养成依赖。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才能,给孩子更多的空间,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发扬孩子的兴趣爱好。

四、结语

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不仅可以从孩子成长过程中可以发现,也可以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到,例如英语教学,西方人学习英语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英语说话能力,而中国孩子学习英语是为了应试时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很多中国的孩子英语答题能力强,但口语交际能力较弱。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人才,我们应该积极吸收西方家庭教育中的优势,改善中方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教育论坛,2010.

篇9: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西 传统 差异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佚,固需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中国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得多。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我们面对着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中西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差异和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现象。

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差异和冲突。其中时间观念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另外问候语和称呼语使用方面也有不同。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 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直呼爷爷奶奶的名字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这些不同只是其中一些,但也就可以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目前来看,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并且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家庭教育成分。贯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大概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endprint

1.教育倾向差异

中国父母注重社会教化,轻视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地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差异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做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也许许多中国家长会否认这一点,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觉得我太不尊重长辈。但是事实却是如此。众所周知,家长常常在一起议论各自的孩子,并将他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加以比较。而且,比较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我有一个邻居,孩子刚上小学,就天天背着个大书包到处补课。因为,我那个邻居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被刺激到了。那个人告诉他,他的孩子没上学就可以认识300个字了,还会念古诗词,并且让孩子当场表演。而我那个邻居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同岁,他急得不得了,孩子实在不争气,他急得拿来一本书,照着里面的方法测量她的智商。谁家孩子考了第一,他晚上就做噩梦,因为他那孩子在小学总是排在班上的20名左右。

等孩子上了大学,家长们的比较就更加激烈了。“你的孩子在哪儿上大学?”清华北大的,重点大学,脸上有光,喜形于色;上没有名气大学的,没考上大学的,黯然失色,无以言对。而我了解的一个美国人,他的孩子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商店帮工,要让我看,他差不多处在人生的“安全线”以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本钱。可是他对他的儿子却赞赏有加。为什么?因为他的孩子经常到社区演奏钢琴,并多次获得奖励。

中国家庭的“比较”往往重学习,“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中国家庭的比较,常常爱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他人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家长得以自慰;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习惯于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中国的家庭在比较时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乐。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沿袭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4.教育的重心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6.独立意识培养的差异

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父母完全把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教育责任心超重。家长角色不适当地延伸,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代替孩子规定学习内容,代替孩子定下发展方向。使孩子成为依赖的个人,独立性极差,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

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自行解决,自行处理。父母对孩子也不随便训斥。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历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室。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

在这里我有几点建议,主要包含4个方面:

(1)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2)确立家长在教育行为中的法制观念,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改变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良作风。

(3)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4)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重视和解决“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同时,也要面向世界,吸收引进外国思想文化精品,开展东西方家庭教育的交流。

上一篇:基于网络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下一篇:聚餐宴会邀请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