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如何教育孩子

2022-08-17

第一篇:家庭中如何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日期:2009-06-26] 来源:融安县长安镇中心小学作者:韦芸芳 [字体:大 中 小]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融安县长安镇中心小学韦芸芳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学习完全凭情绪,情绪好的时候学到夜里12点,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干不了;有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每次作业写完以后都要父母给检查;有的孩子十分活泼好动,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橡皮铅笔,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喝;有的孩子性子急,做作业时经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但字迹潦草,错误率还挺高……这些孩子有的虽然很聪明,有的虽然整天忙忙碌碌,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就是不上去。像这些类型的孩子,都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成绩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平时还不太明显,可一遇到考试“马脚”就暴露无疑了。

在这里,作为教师我要提醒家长注意:光把目光盯在孩子的成绩上是近视的,学习成绩是一时的,这次考得好,下次未必考得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的。另外,下次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不妨从他的学习习惯上找找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家长是老师的助手,在此就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

命运”。对儿童来说好的习惯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学习成绩的竞争实际上是学习习惯的比赛。学习成绩只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东西,是学习的副产品。孩子在小学阶段重点是培养学习习惯,作为家长要重视这个阶段。小学的课程简单,家长很容易与孩子交流沟通学习体会,在交流沟通中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等到了初中、高中,孩子学习的东西,我们家长不会,那时想帮忙也是无能为力了。在小学阶段,父母应着重培养孩子以下几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专心听讲、不懂就问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包括看、听、想、做四个方面的内容: 看——是指看老师演示、板书和身体动作;

听——是指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讨论等;要求孩子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

想——是指根据所学的内容,想一想自己学会了哪些,还有哪些未弄懂,有什么新的想法;同时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大胆地提问,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也可以和家长一起探讨,共同寻找答案,直到将问题弄懂为止。

做——是指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活动和做练习。

2、讲求学习效率的习惯

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父母要帮助孩子形成比较固定的学习时间。

有关调查表明:学习效率高的孩子,一般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功课。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能使孩子在一定时间内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情绪,这种时间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开始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能够很快地进入专心学习的状态。

父母要引导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专心致志,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培养孩子讲求学习效率的良好习惯。

3、细心检查的习惯

孩子做作业时,一般都是整体知觉在发挥作用,有些孩子只求速度,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如写错字、看错运算符号、少做了习题等。在孩子做完作业之后,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及时从整体知觉调整到部分知觉,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疏漏之处。同时,父母还应教给孩子检查作业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是否写错了字、做错了题等,让孩子逐渐养成做完作业后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4、知难而进的习惯

有的孩子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遇难而退、容易放弃。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千万不可代替孩子解答难题,而应该引导孩子动脑筋,多思考,激励孩子攻克难关。当孩子通过努力解决了学习上的难题时,成功的喜悦将会带给孩子更大的鼓舞,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有利于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学习中养成知难而进的好习惯。

5、良好的阅读习惯

科学研究也表明,孩子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总阅读量的四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大量阅读是提高孩子能力,发展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条件

一个家庭有没有书,孩子是不是经常能接触到书,这与孩子是不是喜欢阅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应不嫌“汗牛充栋”,只要是对孩子阅读有益的书籍,先买好,放在孩子每日见到的地方。天长日久,孩子每天所见都是书,随意翻翻,慢慢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

第二家长要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

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喜爱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初期,最重要的是要多读文章给孩子听,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加孩子的识字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对于这一点,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认为;读书给孩子听的作用“仅次于拥抱”,在这样的“拥抱”下,孩子的读书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慢慢的,他们对读书的态度就变成了“我要读”。一个人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很多,光小孩子在学习中需要的习惯就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追根求源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遵守时间的习惯、讲求效率的习惯等等。还有生活、做人等方面的习惯就更多

了。不要怕麻烦,年轻的父母们!家庭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地方,父母就是子女如何做人的榜样!今天的烦是为了明天的顺利。教育是一份责任,也是一门艺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能离开老师的教导,不能缺少家庭的关怀,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成功。从培养习惯开始,为了自己的孩子成功,多留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吧!

第二篇:浅谈家庭中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姓名: 学号:班级:

摘要:

每个人在出生之时,都做了选择,包括四个部分:身体、父母、地点、环境。家庭即由此四种处境组成。这一切是人在灵魂投胎的时候,所选择进入的处境,即家庭环境,任何人都逃脱不了。家庭是一片天,父母是这片天的“掌权者”,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经常被我们看成什么样,经常被我们说成什么样,经常被我们怎样对待,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现实。父母无不希望孩子如自己所期望般成长成才,可是父母越大的期望总会造成自己越大的责任和压力,也造成孩子更大的负担。如今社会变化的脚步也日益加剧,人际关系的复杂和选择的多样性,使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少,家庭衍生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日趋恶化,这也是许多家庭产生矛盾和问题的根由。

关键词:家庭,父母,孩子,沟通,方法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师与精神分析师苏利文曾说,一部“人”的发展史,就是“人际关系”的发展史。每个人自出生起,便活在人际关系里。一个人6岁之前所受到的教育会影响他的一生。家庭就是你最初学会沟通的地方,而沟通也是建立和改善父母与孩子关系相当重要的一环,由於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加上父母对孩子较高的期望,以及受到一些传统固有模式的影响,往往使父母与孩子相处时容易产生摩擦,冲突,无法将对孩子的爱和善意适当地表达出来,有时甚至落入挑毛病,发牢骚,仇视的恶性互动循环中,以致和孩子无法沟通,关系不和谐甚或感到挫折,而且父母常不顾及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容易失去孩子的信任,导致其总和父母唱反调或者无自我的服从。同时,在孩子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常因父母的专制、忽视或放任而产生父母并不关心自己,不理解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孩子不愿与父母再进行过多过深的沟通,也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疏远和僵化。许多心力交瘁的父母常不解:为什麼自己那麼关 1

爱孩子,反而造成亲子间更大的冲突与鸿沟,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有了障碍。那么家庭中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

一、 学会尊重你的孩子

现在的人际沟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因为人们都觉得没有尊重就没有交谈的必要。尊重是基础,也是前提,而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尤为重要。

有一天晚上,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可能是玩累了,夜里尿床了,第二天早晨,悄悄把事情跟他妈妈说了,结果他妈妈在和邻居交谈的时候,很随意地就把这件事情说了出去。小男孩知道以后,非常生气,妈妈从来没有见过他发那么大的脾气。原因为何?因为小男孩感到他没有被妈妈尊重。很多父母自认为对自己的孩子非常了解,其实都是片面的。在这些粗浅的了解中,却又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核心问题——尊重。没有尊重,就不会实现很好的沟通。再比如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有翻看孩子日记、短信甚至QQ聊天记录的习惯。也许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种种迹象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困惑。其实不然,这种行为给自己和孩子之间造成了一个无形的屏障——孩子缺少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而家长呢,会成为他们眼里被仇视怀恨的对象,就此矛盾出现了。因此,如果自己的孩子处在青春期,更要懂得尊重他们个人的隐私和想法。

二、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随着孩子的长大,不少家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感觉孩子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尤其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亲子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变得紧张,甚至无话可说。青春期的孩子,部分是孩子,部分是成人,身体和心理变化明显。这一时期的亲子冲突之中存在的原因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倾听自己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成长和变化,未随着孩子的长大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总觉得他们还是自己眼中那个不变的小孩,自己是他们的父母,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结果父母觉得孩子越大越难以了解,孩子又觉得父母越来越不了解自己。

有一个经典的小故事:在美国有一个大牌的节目主持人,他主持一档和孩子交流的话题节目。有一天,他问一个孩子:“假设你正驾驶着一架飞机飞行,飞机上满载着乘客,但是飞机突然没油了,你怎么办?”孩子不假思索地说:“我第一个跳伞。”这时,台下的观众哄堂大笑,他们没想到,孩子会这么鬼头,遇到问题的时候,居然想到自己逃命。等台下观众笑完了,主持人接着问:“然后

2呢?”孩子说:“赶紧去取煤油,然后去救他们。”这时候台下变得鸦雀无声了。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在孩子单纯、幼稚的想法里,居然有这么善良而且博爱的心。主持人可贵在哪里?可贵在能把孩子说的话听完,正因为他把孩子的话听完了,他才能真实地、完整地了解孩子的想法。所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父母太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心上,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了解自己孩子的,就很难听到他们最真实的声音。

还有一个孩子,在路边蹲着看蚂蚁,这时候有个成年人过来,问他:“孩子你在做什么?”这个孩子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啊!”成年人非常地奇怪问:“蚂蚁怎么会唱歌呢?”孩子说:“你又没有蹲下来,你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呢?”由此可见,有时候父母只有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听到他们的想法。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都很忙,根本没时间“蹲下来”跟孩子互动沟通,或者没机会把孩子的话听完。但是,父母还抱怨说“孩子不愿意理我”,或者“一听我说就烦”。所以改变这种状况的前提,就是学会做一个会听自己孩子说话的父母。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他们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向你诉说不高兴的事,你应该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如果是向你诉说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你关注他们的谈话内容,你也可以使用“嗯”、“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向你倾诉,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和孩子平等沟通

说起平等,其实父母跟孩子之间肯定是不平等的。父母跟孩子怎么可能平等呢?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一个是监护人,一个是被监护人;一个掌握着家庭的经济命脉,一个是被抚养的对象;父母上有老下有小,困难重重,苦恼多多,权利也多多,孩子却不是这样,所以他们当然是不平等的。但是,在沟通当中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即使你的孩子再小,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人格都是平等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沟通都是传统的单向权威式的。

一个10岁的男孩,被怀疑偷了邻居家的东西,邻居就来告诉他爸爸。他爸爸一听就把儿子给抓了回来,抓回来就打:“你拿人家东西没有?”“爸爸我没有拿!”“你再说,你拿了没拿?你看着,你今天要敢不说实话我不打死你!”“爸!我真的没有拿人家的东西!”“孩子,我可告诉你啊,你这一辈子有什么毛病都可以,但绝对不可以有这个毛病啊。你知不知道,你爸爸就是因为这个毛病而五进宫啊 !”父亲气急了,把他吊起来打。怎么吊呢?倒吊着!头朝下,脚朝上,继续打。边打边骂,孩子哭着、喊着、挣扎着。听着孩子哭喊,这位父亲顺手抓起一个东西塞住了孩子的嘴。我们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当一个人头朝下的时候,呼吸都很困难,而父亲又堵上了他的嘴。两分钟不到,孩子的脸色都不一样了,也不再挣扎了。这个时候爸爸才紧张了,赶快把孩子放下来,抽出嘴里的东西,背起孩子疯了似的跑向医院。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这个孩子没有被抢救回来。10岁的孩子,天真烂漫的年龄,就这样死在了亲生爸爸的手里。原因是什么?我是家长,我就打你了怎么着!我都五进宫了,你可千万不能啊!这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到现在也说不清楚邻居家的东西到底是不是这个孩子拿的。也许人家以为父亲都五进宫,儿子也好不到哪儿去吧。反正永远地不知道真相了。所以,在这种单向权威的家长制作风的控制下,是很难进行平等沟通的。

平等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父母要学会去关心自己孩子关心的事,和他们聊天,从他们想什么、关心什么入手。在和孩子沟通时,讲究技巧,与孩子是谈话而不是训话,要平等沟通。在相互交谈中做家长的特别要注意,一定要细心倾听孩子的叙说,了解他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想和所做之事,并要给予适当评说。把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融入孩子的叙说之中,或夸奖、或批评、或提醒、或建议,充分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与尊重。

缺少沟通的生活是枯萎的生活,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情感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在我们生活中,关于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处处可见,就是一次或是一些微小的问题,在不适当的沟通中也会演变成巨大的摩擦和冲突。父母如果学会一些有效的沟通方式,以尊重、宽容、平等、鼓励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何愁孩子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呢?

参考文献:

【1】 马跃如,曹裕.管理沟通【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3】

【4】

【5】 余世雄.有效沟通技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117. 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124~129. 张勤.学会与孩子沟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李红.改善亲子关系妙招【Z】.中华家庭教育网,2010.

第三篇:如何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

岳阳市岳阳楼区东方红小学陈党荣

各位老师,大家好!

先请大家看一组数据和一个故事:

有关方面抽样调查显示:75%以上的双亲家庭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存在心理障碍的只占1.2%;而单亲家庭子女经常处于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的则占61.43%。单亲家庭子女人格障碍患病率达11.76%,为双亲家庭子女的5.9倍。

在某小学六年级的一次命题作文《快乐是……》中,11岁的小明以《快乐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为题,记述了自己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绪。文中写道:“快乐其实就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每天一家三口人在一起吃晚饭。我经常在梦里梦到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欢声笑语地玩耍,可是,这对我来说是可想而不可做的事。” “如果,老天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选择出生在一个没有母爱或者缺少父爱的家庭。”

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心理人格的发展之端。当代欧洲一名著名心理学家这样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可见,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发展正常、健康的必要条件,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反之,没有一个完整稳固的家庭的孩子,思想行为上也就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残缺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

一组数据和一篇单亲家庭孩子的令人心酸的作文引发我们对单亲家庭孩子更深切的同情和更深层次的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著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 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缺少完整的家,往往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闭、自卑、自责、焦虑、抑郁、妒忌和逆反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往往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被忽视,形成具有以下几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孩子。

自卑型。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如果小孩子们在闹别扭的时候,此时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想,我要有父母在身边,我才比你强呢! 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孤独型。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们活动。舍予同学,小时聪明灵活,读小学时父母闹别扭,延续有五六年,在这几年中,好心的邻居总是把舍予带到自家与孩子一道完成作业,久而久之,舍予同学与双亲之间拉开了距离,失去了家庭对他的正面引导,而在同学家里做作业又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直到高中,父母虽然和好如初,然而在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却难以抚平,负面影响明显,上课从不发言,想说而忸怩作态,初中时看过不少不健康的图书、画片,玩过黄色电游,并且临摹,由于家长没有及时正确引导,上了高中还在受到这些影响,不时对同学有下流的小动作,学习成绩不能上升,不热心公益活动,组织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难跟上。

渺茫型。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女生甲,由于父母离异,与外祖母同住,外祖母心疼这孤苦伶仃的外孙,很吝啬使用批评词汇,造成了外孙子的固执己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作为老一辈工人的外祖母,自然不懂现代科学文化,根本谈不上辅导她。对外孙女的学习想关心却无能为力,常常是被外孙女哄得没奈何。孩子胸无大志,行无目的,不思学习,贪图享受,羡慕豪华生活,追求影视明星,在九八"泰坦尼克号"热中,她连续看了六遍,老师问她影片的主题是什么,看了有何启示,她却一字不能谈。"那为什么要看呢?""大家都看嘛!"外祖母有时也劝劝,得到的回答是:"你不要对我抱什么希望,反正父母也不管我,读书考学校,那对我太渺茫。"

独尊型。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有的学生不但不叫继父母,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叫。这类学生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是思想教育的重头。

逆反型。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总之,一味要对着干,以此来报复。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学生文某,母子本系农村,继父为高工,继父凭着高工的职称,把文某母子迁到城里,但这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组合家庭里,行为没有约束,从来没有叫过父亲,其实继父非常关心文某,一周来学校一次,对文某的教育不厌其烦。但是我们看到,老师和继爹教导他时,他一是眼望窗外,二是三缄其口,最后对继父的千叮咛,万嘱咐报之一句:"晓得,还罗嗦什么?"他不爱家庭常常是很晚回家,甚至不回家,放假也背着书包在学校内外玩,借口说是学校补课。用钱没有节制,常常以谎言骗走家里很多钱。与同学在外面抽烟、喝酒,家里不给钱就吵,有时甚至向老师借钱却从来不还,对这类学生如果放松教育,将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

尽管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存在一些问题,但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他们也具有聪颖可爱的天资、活泼天真的本性、好学上进的心愿、喜交朋友的心理……社会学家们的调查也表明:非常态的家庭并不意味着其家庭教育必然存在许多困难或不利条件;而正常完好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优越性也只是相对的。

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能否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周边环境来决定,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同样可以塑造出色的人才。事实上,很多明星就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比如周杰伦、徐若瑄、李文、梁咏琪、孙俪等。他们的成长经历都值得单亲家庭学习借鉴。所以,教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即使夫妻双方离婚,作为孩子的父母,也要根据家庭变故的现实,解决好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做单亲父母真诚的朋友,帮助有针对性地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接触过一些离异的父母,总体感觉他们对于离异这样的事情不好意思和教师沟通。一来认为离异不是一件好事,面对教师难以启齿,而认为当教师知道孩子父母离异,教师会另眼看待孩子,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宁愿遮遮掩掩也不告知教师;另外作为离异的父母,他们为了避免和孩子之间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也不愿意真诚而坦率的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但是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又不得不面对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询问。孩子由于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往往不知所措。所以作为教师,当知道孩子父母离异以后,可以恰当地介入,本着为孩子健康成长着想的原则,以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通过面谈、短信、电话和QQ交流等多种形式开诚布公地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建议家长: 1.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

(1)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平心静气地接受夫妻离异的现实。这样,你才能坦然地面对孩子,告诉孩子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这种生活和原来相比会有一些不同,你们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适应;你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你们共同努力去克服。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像以前一样爱你,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2)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作为报复对方的武器。

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和一个也许带给你很多创痛的人合作,可能极不情愿,但不能把父母之间的恩恩怨怨迁移到孩子身上。毕竟双方都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无法抹去。如果把仇恨强加给孩子,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还会使孩子长大后失去爱心。所以,父亲或母亲需要以理性和宽容来对待曾经伤害你的人。抚养孩子的一方要允许孩子与另一方联系,不抚养的一方则要多来看望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但对自己的爱没有变。

所以,父母只有首先自己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婚姻生活,才会有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子女的教育。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影响的结果。”可见,只有开朗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开朗的小孩。 2.谨慎对待子女的教养,注意科学的教养方式。

(1)注意不要过度保护。

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为父母者常常会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安排和学业计划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妈妈代作主张。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依赖,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单亲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独立。

(2)切忌期望值太高。

缺少了配偶,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有着过度的压力,心理负担沉重。有的家长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一旦孩子表现不尽人意,其气恼、忧怨一齐涌上心头,有的恶语相向,有的拳脚相加,,更有甚者不理不睬,说出伤害孩子的话:“你到你爸(你妈)那里去好了,我不要你了!”“干脆我也死了算了,我没法活了!”“我懒得管你了,你这没出息的小孩!” 有些心理素质不佳者,受不了这种压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来个不思进取,乃至“破罐子破摔”。这种有意无意的行为就是为了让父母降低点希望,使自己能够喘口气。另一些孩子也许能坚持发奋,不让父母失望,但是长期超负荷地运作,其潜在的心理损伤亦不容忽视。一旦某一天超出了承受极限,便有可能走向崩溃,结果反而更糟。

(3)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

由于社会的宽容度及个人的修养尚未达到相当的水平,使单亲子女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不少单亲子女因此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因此,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单调,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为此身为他们的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陪孩子聊聊天,一起娱乐一下,或者协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难题。此外,还可帮助孩子多交一些朋友,让孩子把朋友一起请到家中来玩,以弥补亲情的不足,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4)教育孩子形成健康人格。

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多看看有关表现男性优秀品质的影视片与书籍,并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如教师、男同事等,以免形成上面所说的偏阴人格。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角色教育的问题。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3.阅读有关单亲孩子家庭教育的书籍。

为父母推荐相关书籍不失为班主任密切家校联系、做好单亲家庭工作的一种好方法。因为只有家长有了正确而健康的心态,孩子才会逐渐走出阴影,健康成长。班主任可以向家长推荐以下书籍:《发现母亲》、《我的事业是父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婚礼之后的婚姻》、《心灵鸡汤——天真烂漫》、《幸福可以选择》、《两个快乐的家》。

总之,与家长沟通,教师可以以多重身份出现,有时候是指导者,有时候是倾听者,有时候是安抚者……你的真诚付出一定能够让离异家庭的父母调整心态,监护孩子的茁壮成长。

二、与单亲孩子平等相处,营造和谐温馨的学校教育环境。

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学校教育非常关键。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加倍呵护和关爱他们,不要有任何歧视他们的言行。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爱心和上进心。用爱心和师生亲情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当然,关心也要适度。单亲家庭的孩子非常敏感,过分的呵护和过分的冷淡都不提倡。

1.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

前面说与家长沟通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在学校,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告诉学生:父母的离异虽使自己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份完整的爱,但对父母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既然父母彼此之间已经不能给对方带来幸福,与其在一起经常吵闹,还不如给爱放一条生路,分开重新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幸福。父母虽然分离,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会改变,作为子女,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面对新的生活一定要自强自信自立,打掉自卑心理。要了解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水平是差不多的,当然这种思想不会在孩子心中自发产生,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输入。不过,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比如,经常在心里默念“心平气和”这样的话,或在笔记本上写上“制怒”等词,给自己形成一种自我语言暗示。在动作方面也有一些方法,如可以试试心情烦躁时把口张开,舌头卷起顺时针转10圈,再逆时针转10圈,这对缓解紧张情绪非常有效。其实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像一生中难免会有头痛脑热一样,要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过大部分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轻度的,可以靠自我调节解决。如果觉得自我解决不了,找学校的心理老师看看。确实严重的,应该到正规大医院的心理咨询室寻求解决。当然,我们在与孩子探讨这样的话题时,应该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引起孩子的戒备和反感。 2.鼓励学生在和谐温馨的群体环境中成长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有猜忌和孤独的心理。他们会因为心灵受到伤害而关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窗户,会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而认为是针对他个人的言行。这时,班主任老师应怎样做呢? (1)密切关注,爱心抚慰

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和他们平等相处,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

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为使孩子健康成长,学校、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成绩骤然下降时,发动其他老师和成绩好的学生为他们“开小灶”。孩子饥饿时的一个包点,孤独时的倾心交谈,迷惘时的适时鼓励,成绩不好时的及时帮助,生病时的耐心守护,遭受挫折时的真心安慰等,都能让孩子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2)平等尊重,鼓励交往

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交往环境,要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增强自信

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觉得很“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教师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

班集体中应创造一种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使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教师可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度周末,这样一方面他们在学习上能互帮互助,另一方面教师也希望其它同龄人的阳光性格能多多感染他们,让单亲家庭孩子渐渐走出自卑、孤单,自然地融入集体,并从中体验真诚、友谊和幸福,享受赏识和进步的快乐。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教师可找这个同学聊一聊,相信贴心的谈话和诚恳的态度定会使孩子体凉别人的痛苦的。班主任也可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以便形成正确的舆论,使同学们能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另外,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虽然产生了自卑心理,但如果他们在绘画、讲故事或其它方面有一定天赋,教师就可抓住这一优点,在班上经常表扬,并让同学们向他们学习,放大优点,缩小缺点。让单亲家庭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带给他们的帮助与关爱。

若发现单亲孩子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班上各项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使他们提高自信心。让单亲家庭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带给他们的帮助与关爱。 (3)集体关爱,传递温暖

要动员大家更加关心爱护这样的孩子

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乏,使他们幼小的心理产生渴望被关怀的心理,教师动员大家更加关心爱护这样的孩子,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的心灵产生一种归属感。就有一位老师,刚接手一个新班时,他注意到班上有一个性格孤僻、成绩极差的孩子,他及时了解情况,知道孩子多年前父母离异,而父亲有远在他乡打工,孩子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于是她给了孩子更多的爱。有一次,孩子发高烧昏迷不醒,老师守护孩子一个晚上,后来又动员同学轮流守护,让孩子很快恢复了健康。后来,孩子身上又长了一种罕见的疮,需要一种中药才能治好,老师四处奔波为孩子找中药,最后终于请四川的一位亲友帮忙找到了那种中药。孩子深受感动,希望自己尽快恢复身体,早日回到学校好好学习。老师的爱终于融化了他心中的坚冰。

3.传授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自理技能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岂是单亲的孩子又何尝不是早当家呢?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挫折,曾经幸福温馨的家庭,在遭遇变故后,很多事情只能独自面对。教师教育孩子正视逆境,敢于同命运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学会照顾和保护好自己,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劳动技能才能更好地面对新的生活,在学校里也要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为此,教师应传授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从而尽快学会照顾自己和料理家务。比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自理”活动竞赛,指导孩子学做饭、购物、烧家常菜、换灯泡等稍复杂的日常事物等,让孩子在独自料理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找到自信自强的感觉。

三、为单亲家庭提供帮助,呼吁形成多渠道的社会教育氛围。

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病”,心病还需心来医。家长和老师的真诚关爱能够弥补家庭破裂给他们带来的一些创伤,不过,社会上的一些偏见依然会让孩子有一些心理阴影,那么,全社会的关注尤显重要。比如通过媒体宣传,为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公众了解单亲家庭,并能够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媒体还可以开展一些单亲家庭的游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单亲家庭的子女包括家长感受到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对于单亲家庭的帮助和服务。如南京市成立了首个“单亲家庭孩子援助站” ,该援助站成立以后,将对街道辖区内100名单亲家庭孩子实施一对一的帮助。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成立“成长驿站”,设立了社会公德教育、青少年心理咨询、问题孩子心理矫正、心理障碍调解、学生课后托管、快乐成长体验等课程。社区及时关注本区内单亲家庭的生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给这些家庭提供帮助,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而不是歧视和排斥。

我们坚信: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多给单亲家庭的孩子以温暖和帮助,单亲家庭会和双亲家庭一样温暖,单翼天使一样可以茁壮成长! 最后,我用这段视频结束我的讲话。

《泰迪的故事》视频

《泰迪的故事》给我们留下来深深的思考:教师的作为,能对学生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 拓展阅读: 书籍:

《开启单亲家庭教育的密码》/李国霜 编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作者:卢勤/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让折翅的小鸟重回蓝天》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家长素养工程丛书

第四篇:如何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访谈

2.6-9.2 一线访谈

讨论话题

1.在教育单亲家庭孩子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什么?

2.教育好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哪些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3.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班主任光付出爱就够了吗?

单亲家庭孩子教育座谈会发言稿

主持人:陈党荣老师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父亲或母亲去世、也有的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家庭不完整。由于家庭的破裂,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案例中的君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有幸的是她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帮助她渡过人生的一道坎,保护了她的身心健康。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子女增多,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班主任必修的课题。今天这个座谈会的议题有三个:1. 在教育单亲家庭孩子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什么?2. 教育好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哪些有效的途径与方法?3. 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班主任光付出爱就够了吗?下面请各位老师就这一案例发表自己的高见。

方红霞老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创伤导致情绪变化大,心理负担重。案例中的君还要承受父亲带来的精神压力,如果不是及时得到老师真诚的、细致的关爱,很难想象这个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单亲家庭孩子的自闭和失衡,使他们更渴望沐春风、浴春雨,教师对他们生活上的关爱,学习上的关心,真心实意的关注,一定能唤起心灵的呼应。我觉得多与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用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与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多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真正明白、理解老师的爱,才能激发孩子向上的动力。

任元华老师:(导之以行)

我同意方老师的观点,来自老师的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孤僻冷漠,自抑,我们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手拉手,一帮

一”、“我们都是一家人”等主题班会,让双亲家庭孩子与单亲家庭孩子团结互助、平等相处,一起欢笑,帮助他们融入健康、积极的氛围中,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开朗他们的性格,消除他们心头的阴影,感受到向上的动力。此外,还可以积极指导班干部开展有积极意义的集体活动,设计合适角色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参与,帮助他们感受友情,在情境中追求有实效的教学效果。

李琼老师:(开展心理咨询)

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质问题,实际上很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必须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决。学校应该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设立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设“心理咨询室”,从疏导学生心理入手,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汤黎老师:(建立心理档案)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自制力不强,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情感更为复杂,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实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操作:(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档案包括包括多项指标,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等,这样的记载方便教师采取对应的措施,相应的方法。(2)设立"跟踪调查表"。包括家庭情况分析,个别教育措施,教学效果等方面,详细记载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转变的情况,长期的积累,利于分析总结,找到学生心理转变的突破口,采取有效的方法。

李艳艳老师:(问题——家庭教育在单亲子女教育中应起到什么作用?)

刚才听老师们的发言都谈到教师、学校在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的重要性,确实,来自教师和学校的关爱在纠正单亲家庭子女思想、行为的偏差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家庭毕竟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案例中的君出现行为异常的主要原因是父亲把她当成出气筒、替罪羊,她得不到家的温暖。那么,家庭教育在单亲子女教育中该起到什么作用?作为教师,又该怎样做好家校配合,产生教育合力呢?

黄灿老师:(单亲家庭家长心态应该平和)

李老师一下子提出了两个问题,我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家庭教育在单亲子女教育中该起到什么作用”吧。单亲家庭的孩子,其成长与家庭环境和抚养人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家长整个婚姻破裂的过程,和抚养者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我认为抚养者心理平衡是带好孩子的首要条件。不抱怨,不仇恨,接受一切,更要建立独立,自信的心态,家长坚强、乐观,向上,孩子就生活在阳光里了。

不过,单亲家庭的家长也不要用补偿心理来对待孩子。对任何孩子都先去了解他的生活状况,不要过度补偿、溺爱,对孩子的生活,要像对待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物质补偿和娇纵都无法替代孩子精神上的缺失,相反可能是任性、暴力的来源。单亲家庭的孩子需要更早地承担责任,才能走向成熟。

杨翔老师:(多参与社会活动)

黄老师说得对,不要过度补偿、溺爱孩子,单亲家庭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家庭的不健全总是让孩子们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所以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鼓励孩子多参与到社会中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黄灿老师:(与单亲家长沟通做到以礼待人,以理服人)

对,不溺爱、不过度迁就,注意孩子心理健康,培养独立、自尊、自强、自爱、自励的品质,这些都是单亲家长要注意的地方。但在实际情况下,单亲家庭的教育有时比较偏激,与健全的家庭的教育往往有很多差异。那么班主任该怎样做好家校配合,产生教育合力呢?一是在与单亲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对方。不要以教训的口吻与单亲家长谈话,特别是当孩子在学校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班主任仍要在谈话时给家长以尊重。不能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不是,也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教育家长怎么做,这不仅使家长难堪,损害了家长的威信,而且家长一旦迁怒于孩子,很容易形成孩子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二是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班主任和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应该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使家长明白,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一定要加强,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杨翔老师:(抛出问题——要教育好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是班主任光付出爱就够了呢?)

各位老师都讲得非常中肯,也非常全面。是的,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需要我们老师细致的关爱,像案例中老师真诚的关爱确实暂时弥补了君缺失的爱,让成绩不断滑坡的孩子重新走上了正轨。孩子最后选择与妈妈一起生活,避开来自父亲的伤害,并在老师与同学的关怀中暂时获得了平静的心境。然而,老师的关爱也好,母亲的疼爱也罢,孩子与父亲之间的问题仍然存在,亲情的残缺也不可避免对她今后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想问问大家,要教育好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是班主任光付出爱就够了呢?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教给孩子们更多的东西?

李琼老师:

杨老师的话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两篇文章,也许能让我们有所思考。一个女孩的母亲去世了,一段时间后,父亲又结婚了,这位继母非常贤惠,对女孩也很好。但女孩怎么样也无法接受新妈妈,一心想让父亲痛恨继母,于是她自导自演了一个绑架勒索的骗局。真相大白后,自己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另一个故事是说一个男孩,亲自陪同他的父母到离婚登记处,请求工作人员让父母离婚。他说父母早就感情不和,但为了他一直维持到今天,他知道父母都很痛苦,希望他们能得到各自的幸福,不要再为了他勉强生活在一起。他还说,父母离婚后,他会轮流到父母各自的地方与他们住一段时间,更愿意他们找到新的伴侣。两个故事中的孩子截然不同的行为告诉我们,应该教育单亲家庭的学生为父母着想,学会宽容,学会去

爱。教师在用爱温暖他们心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对事的态度和宽容、豁达的心态。

李艳艳老师:

我曾经问过许多单亲家庭的学生,希望怎样与老师和同学相处。他们的回答大多是: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希望能与同学平等相处,并得到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与单亲家庭学生交往或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尤其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与之相处,把他们看作是“特殊身份”的普通学生,而非“另类”,给他们以特殊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要信任他们,像对待普通学生一样平等地对待他们,信任他们。

主持人总结:以“离婚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为课题做过专门研究的北师大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在研究中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父亲和母亲离异后逐步产生良好适应的重要原因,是学校教师的工作。所以,中小学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工作。在做好家长沟通交流工作的同时,要对这些孩子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诚心,帮助并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

老师们,短暂的十多分钟的研讨,我们总结了单亲家庭孩子教育方面的许多方法,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相信,有心的班主任教师一定能在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摸索出更多切实有效的方法,也希望这次研讨能对我们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谢谢大家!

第五篇:家庭教育中,父亲对孩子影响重大

湖南卫视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就受到了热捧和关注。虽然《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现在已经结束,但是由该节目引发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个话题依然热度不减。

研究表明,父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神尔科技教育专家指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智力方面,还包括情感、性格、认知等多个方面。

对孩子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男孩和女孩的性别特征都会因为没有鲜明的对比而受到削弱。缺少父教,男孩在性别上的角色就会倾向于女性化,女孩在女性角色的形成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对孩子性格、品质形成的影响

在父亲的教育下,孩子往往容易形成独立、进取、自信、热情、果断、勇于冒险等性格。相反的,缺少父教的孩子身上往往有懦弱、胆小、自卑、犹豫等性格缺陷。

对孩子认知发展的影响

孩子从母亲那里常常会学到一些生活知识以及物品用途等,而父亲则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比如陪孩子玩游戏、动手修理玩具车等,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对孩子社会行为的影响

父亲和孩子为伴,有利于扩大孩子的社交活动范围,增强孩子的社交兴趣,帮助孩子积累社交经验。参与研发神尔天才听读机的专家指出,父亲经常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沟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行为准则,还有利于引导孩子懂得很多社交技巧。

上一篇:交通局党建述职报告下一篇:家庭聚会倡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