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八戒_家庭教育

2024-04-25

教育孩子要八戒_家庭教育(精选18篇)

篇1:教育孩子要八戒_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要用心教育随笔

可能是本学期又多添加了几个新生的缘故,所以管理起来比较吃力,为了使孩子的常规教育得到更快的发展,在户外活动时我想到了这么一个办法:一天户外活动时间,小朋友们在外面玩大型玩具特别尽兴,直到我们要排队回活动室了,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招呼似乎仍然无动于衷。为了避免排队占用大量的时间,又能让孩子主动的放弃玩具,在后来的`一次户外活动前,我跟他们商量说:“我们订个规矩好不好?如果你有什么做的不对或者不应该做的,我就给你数三个数时间的改正机会,等到三个数数完,你们就要做好,怎么样?”孩子们都同意了。于是,“1、2、3”就成了我约束孩子们不恰当行为的法宝。比如:上课随便说话,只要数1、2、3,他们就接着不说了;吃饭时不洗手,一数“1、2、3”马上洗手;上课时间到了还没有坐好“1”字刚出口,他们就马上跑回来坐好……

不过,这数数的过程,要看情形而定,有时,刚数了“1”,他马上就改正了,那么“2”和“3”自然就不用数了;有时,就要装着忙于别的事,放慢数数的速度;有时,要观察孩子对某一件事的兴趣,如果他的兴趣特别浓,就最好不要去逼他,那样只会自讨没趣;有时,要允许他对你的反映慢一拍。

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家长去认真研读的书。我们应该珍惜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每一天,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感受孩子的感受,从内心去理解孩子。

篇2:教育孩子要八戒_家庭教育

编者:现在的家长几乎都只有一个孩子,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过程可以重复,而结果大家都希望只看到一个,那就是成功。所以,很多家长担忧、焦虑甚至手足无措,生怕教不好孩子,不能给他一个成功的人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为家长提供一点帮助。“教子有方”栏目为此设立。把你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解、担忧和焦虑,告诉我们,我们帮你请教专家。我们会选取比较典型的个例,整理成文,供你借鉴。开学快一个月,孩子们即将迎来秋假,当孩子们了无心事地盼着假期的到来时,家长们却又开始担忧起来。短短一个月时间,孩子的表现让家长们非常不安: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总是分心,坐不住;儿子回家以后怎么都不肯写作业;女儿的情绪变化无常„„近日,每日商报“教子有方”热线接到了许多家长的来电,希望能请专家帮忙分析分析孩子“不听话”的原因,该怎么解决。我们把家长们的问题集中起来,请了加州大学博士,潜能和行为模式专家夏红恒为家长们支招。

夏博士说,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在夏博士眼中,孩子的学习风格可以分成四个类型:认知型、模仿型、逆思型和开放型,每一个类型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些个性是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决定的,家长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这些本性,并顺着本性引导孩子,让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以朋友方式对待认知型孩子

如果是认知型的孩子,他在平时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争辩,喜欢问事情的来源,学习比较主动,但比较固执,常常不理会别人的感受。这类孩子比较适合美式教育法,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要让孩子感觉你在以大欺小,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当你对孩子有某些想法或要求时,可以用征求的语气说出来,比如,‘小宝,妈妈觉得这件事这样做会好一点,你看是不是?’或者,‘妈妈觉得这衣服比较适合你,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孩子的想法会得到尊重,同时,也调动了孩子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另外,认知型的孩子大多内省智能比较强,简单地说,就是做事比较有规划,能够制定人生目标和计划,并能掌握计划的进度。所以,在这类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可以先诉情,比如对孩子说“你这样做,妈妈很难过”之类的话。孩子在看到妈妈不开心的样子却没有责怪他时,就会自我反省,而且犯错后抗拒的心理情绪也会相应下降。接下来的说理就会很顺利,孩子一般不会再狡辩了,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亲子之间发生冲突。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用“你怎么这么笨,怎么这么不听话„„”之类的“你讯息”。经常说一些“你这样做,我怎样„„”之类的话,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给予鼓励,而不是嘲讽,多说“你现在做得已经很好了,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及时的鼓励是很必要的,千万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这样对孩子的打击是很大的,容易养成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模仿型孩子要慎重选玩伴

篇3: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左撇的认知发展, 主要是在孩子求学过程中完成的, 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但必须明确的是, 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手段, 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求”的方法、激发其深入去“求”的渴望,

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由此从孩子认知发展上来看, 最核心的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的孩子, 掌握了思考方法, 有了思考欲望, 才能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至于知识, 后天可以弥补, 而“思考”和“思考力”却是需要我们时刻抓好和认真培养的。

孩子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自觉的发展愿望和动力。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无穷个“为什么”和充满探索的好动天性, 就是最好的证明。教育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并持续激发这种发展愿望和发展动力。孩子天真的、直接的、新鲜的经验中, 蕴藏着非凡的创新思维原型和创造力。这种激情和渴望才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遗憾的是, 这些最具有方量的探索欲望和探索精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渐渐被泯灭。好的教育, 遵循规律的教育, 必须保持孩子的创造意识, 激发孩子的创造才能。

右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主要是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 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初生婴儿如小动物一般, 其喜怒哀乐主要受各种基本的生物属性支配, 被称为自然人。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 孩子们会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和社会所倡导的是非对错的价值观, 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血液里, 使孩子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就叫社会化。

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部分, 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什么习惯、礼貌, 爱心、孝心, 合作、交往, 长大后他自然就会了”, 这是一种偏激的认识。事实上, 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 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不足。不知道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中, 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与程序, 直接“出手”、挥拳相向, 更别提“团队合作”了……解决这些问题常常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 耗费了他们极大的精力。

细看这个“人”字, 我们还可以发现:左撇和右捺之间, 右捺部分提供了更多支撑的力量, 这正应了“育人教书, 育人为先”那句话。从“人”字的结构, 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遵循这些规律而行, 我们不难想象, 孩子的生命体验必然是丰富多彩的。

篇4:教育孩子要趁早

人生百年,的确就像一场需要付出长久耐力的赛跑,起跑线上的落后,不是导致人生落伍的唯一因素,“大器晚成”的人比比皆是,但“笨鸟先飞”却也是弥补先天不足的诀窍。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大器晚成”的人如果自小就处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引寻,智力得到及早的开发,能力得到及早的锻炼,“成器”的时间完全可以适当提前;占尽“笨鸟先飞”机遇的人,即使先天素质稍显不足,也完全有机会早些时间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果先天素质不错,则更容易把那些同龄人甩到身后,占尽发展的先机。

我弟弟家的儿子是剖腹产,小家伙还不足月就来到人世,生长发育明显比同期孩子晚,小身体也特别虚弱,感冒fa烧经常不断。但弟弟和弟媳在省城打拼,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感触良多,他们在孩子很小时,就有意识地对他进行教育引导,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后来又千方百计为孩子选择理想的幼儿园,孩子的智力得到很好的开发。现在上小学一年级了,在班里学习成绩不错,平时还能有模有样地画点彩笔画、弹弹电子琴,自己很骄傲、很陶醉的样子。良好的教育,并没有让先天不足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处于落后地位。

与此相反,我大姐家的孙子生存偏远的小山村,孩子足月顺产,一直很健康地成长着,对疾病的抵抗力很强。可是,村里没有幼儿同,孩子就在传统落后的环境中长大。这个孩子现在同样也是上小学一年级,但识字量、学习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都远远不及前者,两个孩子在一起,简直有着天壤之别。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后者成功的机会比前者肯定要少一些。虽然目前的差距可以在以后的教育中得到弥补,但前者的人生步伐一定比后者迈得更从容。如果再比较一下城乡差别极大的教育环境,这样的预测就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让我内心不平静。

脑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从解剖构造上看,幼儿3岁时大脑重量平均为l000克,到7岁时为1250~1300克,接近成人脑重的最低水平;从生理功能上看,4~7岁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大脑可塑性最高的时期。众多幼儿教育专家均认为,3~7岁这个时期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期。

人生之路漫长,不可否认有些差距可以在漫长的努力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弥补,如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但有些特质,如大脑发育的水平等,时间错过了,也就错失了最佳机会,以后的“补偿”可能要耗费更多时间与精力,效果还不一定好。印度“狼孩”的故事发人深省:在狼窝里长了七、八年的孩子,被人发现后,虽经十年艰苦培养,但其智力水平也仅仅与三、四岁的正常孩子相仿。

篇5:要真正学会教育孩子

小班的孩子刚入幼儿园,年龄比较小,不懂事,要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耐心指导、启发、帮助。

一天,一个小朋友对我说:“老师,刚才去厕所时乐乐拣到一支铅笔放在他口袋里了,他没给老师。”我当我找到乐乐时,看见他正在小朋友炫耀说:“我拣了一支铅笔, 他就是我的就是我的。”听到孩子幼稚的一番话,我意识到孩子还很小,还不十分清楚“自己”和“别人”的概念,不知道拾到东西要交给老师或失主。

通过这件事,我在班里开展了《拾金不昧》活动,一开始,我给孩子家们讲了《拾金不昧.》的故事,让小朋友们说说故事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然后小朋友展开讨论:一个孩子说:“我捡到一角钱交给了老师;”另一个孩子说:“一天我拣到一个玩具是红红的,我给了他。”乐乐听了,对我说:“老师,我错了,以后我再拣到东西一定还给人家或交给老师。”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钱铅笔来交给了我,并说:“老师,你给她吧。”我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乐乐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并将铅笔还给了失主,小朋友们都高兴地鼓起了掌。

通过这件事,使我意识到留给孩子们的是做人的一点启示,而留给我的却是在教育过程中值得保留的一条经验:要理解孩子,要学会教育孩子,要学会启发引导孩子。

平平是刚入园的孩子,他性格比较内向,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搞什么活动,他总是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问他时,他说:“老师,我不会。”有时甚至不出声,真拿他没办法。我想来想去,于是在一次美术课上,孩子们在画画,我便尝试着先带他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画的,并带领他一起画一遍,在老师的带领操作下,渐渐他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别的活动也是如此,我先带他看别的孩子玩,并带他跟别的孩子一起玩,渐渐的,他觉得跟别的`孩子一起玩是很快乐的事情。

在幼儿园,很多孩子因为羞涩而在集体面前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并不是头脑太笨、手脚太拙,而是在家习惯了依赖大人,现在离开了家人,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做什么事都想做而不敢去做,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让他们认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和老师,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使他们感到在幼儿园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并和他做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等,并抓住他一点一滴的进步不断表扬鼓励,他们做事情就大胆起来了 。一次我刚要拖地,平平抿着小嘴走过来微笑着说:“老师,我帮你拖地吧”!我高兴地用手摸了摸他的头并表扬他说:“平平,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他高兴地抿嘴儿笑了。

篇6:孩子要分家教育随笔

“妈妈,有空来我们‘家’吃饭!不过要提前打电话,我们好做点好吃的给你。”两个孩子满含笑意地安排着我。

“那行,你们也要照顾好自己,一定按时喂饱自己;同时也要严格控制好自己,让这个假期为未来买单!”我依然唠叨个不停。

“放心吧老妈!”

听这些对话,你一定不难猜到,这是孩子和我们“分家”了。他们决定把自己“禁闭”在奶奶家幽静的小区,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因为爷爷奶奶都出去度假了,短时间内不会回来。而我们,他们自然也是不希望我们常去打扰的。

其实,当孩子和我交流假期生活安排时,他们列举了好多种方法,但唯有这个方法让他们最为兴奋,既能锻炼生活能力,又能灵活安排假期的学习,一举两得。而且,他们渴望独立的心情溢于言表,我虽有小小的失落和担心,但是我也明白青春期的孩子是多么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没有爸妈的唠叨,在自控自立中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孩子们的要求,并和他们一起愉快地为“分家”做起了准备。

首先是打扫卫生。因为奶奶家已经有段时间没住人了,所以必须开窗透气,进行简单的卫生清理。这个他们做的开心快乐,我没有帮任何忙。

接着是购置生活用品。从牙刷到厨房里的调料,全是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购置添加的,这个过程我依然没有参与。

然后就是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具。这个我更是帮不上什么忙,需要买什么资料,需要带哪些书籍,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自有打算,我也只能看着他们“忙得不亦乐而袖手旁观”。

最后就是“搬家”了。带着大包小箱,我再不能不闻不问了。但是,当我背着“行李”往车上搬的时候,儿子会很“男人”地说:“妈妈,重的我来,你拿最轻的。”那一刻,我欣慰至极。

整个“搬家”的过程,我只在最后尽了一些“绵薄之力”,但是孩子们还一直对我充满感激,不停地说着“有空来吃饭”之类的“客套话”。看着孩子们因为“独立”异常兴奋的`面孔,虽然他们的脸上还脱不下稚嫩的影子,但是我更愿意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们自理自立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或许这堂“自习课”要比他们上过的任何一门课都来得重要的多。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国的父母很累,有时候还会很委屈。为什么?因为我们把所有的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不舍得让孩子做饭,不舍得让孩子洗衣,更不舍得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因此,父母终日辛苦,孩子却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等有朝一日他长大了,他可能会有丰厚的知识,却缺少了一项最重要的生活能力。而且,他还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从来不知道“责任”为何物?!

我不崇洋媚外,但我喜欢外国的父母的教育观,加拿大的小瑞恩,为了实现自己为非洲孩子捐一口井的梦想,妈妈教会他用自己的力量实现梦想;《小狗钱钱》中的少年达瑞,也是利用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积累财富。在中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是孩子早早地明白了“责任”的意义;我想说,无论是穷人富人,都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无限发掘自己身上的潜能,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篇7: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为一个“人”字。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

孩子成长是有规律的。笔者认为,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也最意味深长的字――“人”上。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

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在孩子求学过程中完成的,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但必须明确的是,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求”的方法、激发其深入去“求”的渴望,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因此从孩子认知发展上来看,最核心的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掌握了思考方法,有了思考欲望,才能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至于知识,后天可以弥补,而“思考”和“思考力”却是需要我们时刻抓好和认真培养的。

孩子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自觉的发展愿望和动力。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无穷个“为什么”和充满探索的好动天性,就是最好的证明。教育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并持续激发这种发展愿望和发展动力。孩子天真的、直接的、新鲜的经验中,蕴藏着非凡的.创新思维原型和创造力。这种激情和渴望才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遗憾的是,这些最具有力量的探索欲望和探索精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渐渐被泯灭。好的教育,遵循规律的教育,必须保持孩子的创造意识,激发孩子的创造才能。

右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初生婴儿如小动物一般,其喜怒哀乐主要受各种基本的生物属性支配,被称为自然人。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和社会所倡导的是非对错的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血液里,使孩子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就叫社会化。

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部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什么习惯、礼貌,爱心、孝心,合作、交往,长大后他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偏激的认识。事实上,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不足。不知道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中,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与程序,直接“出手”、挥拳相向,更别提“团队合作”了……解决这些问题常常成为老师的主要工作,耗费了他们极大的精力。

细看这个“人”字,我们还可以发现:左撇和右捺之间,右捺部分提供了更多支撑的力量,这正应了“育人教书,育人为先”那句话。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

篇8:家长要担当教育孩子的重任

作为教师, 我也不止一次地碰到过不懂教育的家长。体育课上, 四年级的两个男孩发生了冲突, 一个男孩打了另一个男孩。适逢放学, 被打孩子的家长知晓了此事, 他立刻拉过那个打人的孩子, 训斥说:“你家有钱是吗?你家钱多吗?”继而转向自己的孩子:“以后他再打你, 你就狠打他, 揍死他!咱家有钱!”我们听了都很愕然。虽说是气话, 虽说是爱子心切, 也不难看出这是位不懂教育的家长。

家庭, 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 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子女, 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引导呢?

一、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孝敬老人

“百善孝为先”, 《百孝经》里说: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这几句经言, 道出了孝道的价值和作用——孝是传家宝, 孝能安家治国。

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留诲曹师等诗》给曹师等五个子女。诗人告诫自己的子女:“学非探其花, 要自拔其根。孝友与诚实, 而不忘尔言。”既告诉了孩子们学习的方法, 又告诉了孩子们学习的内容, 更是强调了“孝”是做人的根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不能丢失。可是如今“小皇帝”越来越多, 越来越自我, 他们目无尊长, 连自己的长辈都不尊敬的人还会把什么放在眼里呢?他们目空一切, 这是家长的失职, 是家教的缺失。

毕淑敏在《孝心无价》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 父亲去世, 弟妹嗷嗷待哺, 可他大学毕业后, 还要坚持读研究生, 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 一生一世的事业, 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 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人, 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完全同意毕老师的观点, 但有一点, 我觉得这位学子之所以不懂疼惜自己的母亲, 责任还在母亲家教的缺失, 她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 却没有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

二、家长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几年前, 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 记者问其中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东西要放整齐, 做错事要道歉, 仔细地观察事物。”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 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巨大的影响。那么,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1) 培养孩子遵守时间的习惯

孩子养成了遵守时间的习惯, 就会按时作息, 按时学习, 按时赴约。以后走向社会, 孩子不会迟到早退, 不会拖拉工作, 也不会言而无信。

(2) 培养孩子讲究卫生的习惯

一次坐公交车, 车上一个大约3岁的小女孩在吃奶糖, 她慢慢地剥开糖纸, 把糖放进小嘴里, 然后东张西望, 之后问妈妈:“妈妈, 车上怎么没有垃圾桶呢?”我也开始帮小女孩找垃圾桶, 司机说忘带了。小女孩就把糖纸攥在手里, 这位妈妈接过后放到了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我心里暗暗赞叹这位母亲的教育。我常听人说, 外国人最怕中国的旅游团, 国人所到之处乱扔垃圾, 随地吐痰, 给他们留下了极不讲究卫生的印象。卫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 并严格要求孩子。只有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们的公共环境才会干净舒适。

(3) 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居全球首位。据统计, 中国每5分钟有1人因车祸死亡, 每1分钟有1人因车祸伤残, 每天因车祸死亡280多人。美国人均汽车拥有量全球最多, 机动车的总量是中国的几倍, 但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约4万, 而中国死亡的人数达10万之多。不仅是美国, 欧洲、日本的车祸发生率也只有中国的十几分之一。

笔者居住在一个小县城, 每天目睹闯红灯者不在少数, 特别是有些接送孩子的家长竟然载着孩子闯红灯, 有时车上的孩子提醒家长停下来, 家长却以各种理由闯过去, 可见家教的缺失有多么严重。有时还能看到, 家长让孩子站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招摇地过马路, 我在为他们的安全担心的同时, 心中不免生出了对家长无知的恨意。这样的家长, 这样的孩子, 哪天开起车来就是隐形的马路杀手, 不知道哪一天就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 那么势必会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4) 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善良的人, 并学会善待他人

罗素有句名言:“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 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现在流行一种夸人的方法, 最高级别是夸人漂亮, 其次是有气质, 然后是温柔, 最后才是夸人善良。从这种夸人的等级上, 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社会风气的浮躁心态:人们开始追逐一些表面的、虚荣的东西。大人注重的是衣着打扮, 孩子注重的是考试分数, 工作注重的是名利。把本该放在做人第一位的善良品质丢得远远的, 不屑一顾, 甚至视善良为无能。

教育孩子善待他人, 首先要教育他善待自己的亲人。因为孩子来到世上, 最先接触的就是周围的亲人。一个不懂得善待亲人的孩子, 将揣着一颗自私和冷漠的心走向社会, 他得到的将是孤独和冷寂;一个懂得善待亲人的孩子, 将揣着一颗友爱和宽容的心走向人群, 他给予别人温暖和接纳的同时, 也得到别人回馈给他的温暖和接纳。教育孩子善待他人, 尤其要教育他善待弱者。同情弱者的孩子, 心里充满温柔, 在他的内心, 冲动的力量只为正义而发, 这样的孩子将会培养起一种伟大而光明的人格。向着弱小者发泄, 他会在心里丢弃同情, 伤害他人。

篇9:教育孩子,要适当放手

【关键词】教育;发展;交流适当放手

成都华德福学校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让孩子探索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关系,学会生活和工作,寻找人生方向和意义。”

而如今,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是否能像上面说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能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发展空间呢? 据《知心姐姐》杂志社2008年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访中小学生家长为自己孩子的学习着急上火,认为孩子只知道“贪玩”,不着急不主动的去学习。但是,针对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却显示,72.3%的被访中小学生却认为自己一直在为学习、考试而紧张、焦虑。

老师、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而孩子则认为老师、家长管得太多。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造成现在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不外乎是以下两种原因。

一、家庭教育

当今的社会风气、工作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家长的期望值太高,因为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家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好成绩,这样他们做家长的脸上才有光,因此,孩子们的空余时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叠又一叠的试卷像小山似的堆在孩子的书桌上,什么《名师指导丛书》、什么名校試卷等等。更有甚者,家长好像在比赛一样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小组之类的。他们好像认为自己的孩子上的兴趣班越多他们做家长的心就越踏实。孰不知,孩子最快乐的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就这样被无情的剥夺了。更别说每天看动画片了。孩子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没有了自由,没有了空间,甚至连上厕所都要跟父母请示,谈何发展?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就都要通过劳动获得。”我们做家长的把孩子管得这样紧,而且仅限于学习上,孩子的其他社会能力能发展吗?结果,出现了孩子上了大学还不敢独自出门,上学还要请保姆,吃鸡蛋还不知道剥鸡蛋壳等等一系列可笑的事,这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吗?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做起来,就永远都不为晚,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持科学的态度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让祖国的花朵尽情绽放。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要身体力行,做孩子的好榜样,跟孩子做朋友,及时倾听孩子的心声,随时掌握孩子的想法和看法。学会放手,让孩子发展。

其实多给孩子发展的空间,适当放手,与孩子多交流就是一件很不错的事,这样孩子也能从中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和女儿的交流从她牙牙学语就开始了,因此女儿从幼儿园到现在五年级,每天和我的交流已经成为习惯。每天放学、上学的路上女儿都会提出一些问题,或讲讲她在学校遇到的一些事以及自己的看法。每次我都会耐心的回答,如果遇到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我也会装出很不好意思的样子向她道歉,说自己懂得太少,原因就是书读得太少,这样,女儿也就很赞成的说:“我一定要多读书,这样懂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了,以后就可以讲给妈妈听了。”因此女儿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比同龄的孩子高一个层次,这样不比既花钱又花时间上兴趣班来的更容易吗?由于孩子小,在谈到自己对待事情的看法时难免比较片面,在此时,我就会耐心地把她说的事情仔细分析给她听,分析事情的几个方面,让她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事情。这样就能发展她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她的思维空间。以后,女儿遇到什么事也会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了。

二、学校教育

学校用分数考评教师,教师为了生存,为了争面子,必须(只能)死盯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了考试分数教师连吃饭的时间都不放过,给学生布置一大堆作业,作业多了,学生们也不会调皮捣蛋了,也不至于出现安全事故了,因此,老师无可奈何地、加班加点地、残酷无情地占用一切可以占用的时间“死看”学生,不给学生一丁点的自由时间,学生被迫无奈只得硬着头皮装腔作势,机械化的死记硬背、一遍又一遍的毫无意义地抄写。坐在座位上不敢动弹。有的甚至被逼的只有厕所才是他们开心的乐园,因为别的场所去不了。这样的学生能是健康的学生吗,这样的学生即使每次都能考高分,要我看来,充其量就是高分低能儿。我们学生的天性与灵性遭到无情的摧残,中华民族的花朵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残害。成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想学”的念想,如果教育使大多数的学生处在“不想学”的状态,那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而且应该是“摒弃”的甚至是“卑鄙”的!一切使大多数学生“不想学”的教育都是错误的!抑制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更是大错特错。教育是良心活,身为人师,既为人师,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祖国的未来,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要不得,我们要的是身心健康,思维活跃,敢试敢闯积极乐观的孩子。适当放手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学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我们作为教育者、父母,要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认识,无论看什么问题都要一分为二,俗话说,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能老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在一起比,这样孩子就没了自信,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能一味的让孩子在文化成绩上出人头地,只有真正把属于孩子的空间还给他们,让他们从单一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给孩子多留有空间吧,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空间里发挥特长,施展才华,自由翱翔。让我们的教育,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强制,多一些自主;少一些自私,多一些真爱与感动;

【参考文献】

[1]《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陈惠萍 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2011年6月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3]《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10:关于家长要怎样教育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若不顺畅,就可能产生严重的问题。一些极端的案例,都会在家庭教育里找到根源,这里不仅有教育观念不当的问题,更有亲子沟通不力的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暴露在初高中阶段,但祸根是在多年前就已经埋下。这提醒家长应从小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多让孩子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有了消极的情绪应得到及时的发泄和消解,而亲子沟通是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文俊老师说,之所以把题目定为“亲子沟通,从心开始”,是因为在中国,很多家长不会教育孩子。个别孩子和家长沟通上的问题,原因之一便是父母“无照经营”的结果。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不仅无“照”,而且无“心”(即没有用心),以为家庭成员之间不必那么“处心积虑”,可是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不用心用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答案可想而知。

“七心”协力有效沟通

在亲子沟通的问题上,家长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呢?文俊老师认为至少需要童心、真心、细心、专心、耐心、恒心以及狠心,“七心协力”,才会有好的效果。

家长要有童心感,知童趣。这颗童心里装着好奇、幼稚、善良、乐观以及自由。做父母的若是昂着高高的头,老是用成人的思维去看儿童的世界和问题,就永远走不进儿童的心灵。

同时,家长要用真心换来孩子的信赖。说父母对孩子不真心,很多人都会反对。但是想想家长为孩子进名校、上兴趣班,有没有与同事邻居攀比的动机?有多少事情听取了孩子的想法或者征得孩子的同意后才敲定下来的?家长犯了错误、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时,能够真心地认错,并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吗?尊重和民主可能是一件非常美丽的外衣。

明智的沟通还需要一点“狠心”来把握尺度。“衡量亲子关系好坏的底线是当孩子遇到麻烦和危险时,看他是否敢于对父母说。衡量亲子关系好坏的高线是当孩子犯下严重错误时,看父母是否敢于惩戒孩子以及孩子是否能够承担责任。”显然,做到后者是需要一点狠心的,但狠心不是体罚,更不能是家庭暴力,是要把握度的。

亲子沟通有“戒律”

亲子沟通还有不少禁忌,家长应尽力避免。从沟通的话题看,忌三句话不离“学习”。孩子还需要健康、友谊、兴趣爱好、以及自由的心境等。除了谈学习还是谈学习的亲子沟通会非常无聊。忌无原则地攀比,把孩子比得一无是处,信心全无。

篇11:关于家长要怎样教育孩子

爸爸妈妈们总想知道孩子的所有,甚至他一天的详细行程。什么事情都提前帮他安排好,如果孩子没有按安排做就是不对。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且也会变得对什么事情都麻木了。

2、经常称赞孩子

小孩子总是喜欢得到表扬的。如果孩子做了事,做的不错或者完成了,即使是小事,也要不忘表扬他。这样能增加他的成就感,提升自信心。

3、正确的奖励孩子

很多家长都喜欢对孩子承诺如果考的好就有奖励,考的不好就什么都没有,其实这样很不好,孩子会很在乎这个奖励,会导致一到考试就开始焦虑,会很在乎输赢。家长应该给予正确的奖励方式。

4、为孩子分析原因

当一件事情孩子没有做对或者没有做好,家长最好不要对孩子动怒或者动粗,这样只会让孩子厌恶你,甚至厌倦回家。应该耐心的为孩子分析原因,分析利弊。这样他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

5、多让孩子了解你

家长在孩子面前都会习惯的有一种威严,尤其是爸爸。从来不会给孩子理解自己的机会。多让孩子了解你他会更爱这个家庭,觉得家是温馨的。

6、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最好,最棒,所以总是设定高过于孩子能力的要求。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时常感到无形的压力,最后完全没自信,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家长最好按孩子能力来给他设定要求,而当他完不成时要给予适当的帮助。

7、主动为孩子解决困难

孩子慢慢长大,会有自己的小想法、小烦恼,有的时候遇见烦恼的事情会闷闷不乐。家长应该及时了解原因,并主动为孩子排忧解难。及时的给孩子解决困难,才能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会让他变得更活泼、开朗。

8、给孩子适量的自由

篇12:教育孩子要八戒_家庭教育

六年级三班任佰纯家长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

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能够与在座的各位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乃人之常情,天下做父母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令人仰慕的人中豪杰。于是,怎样教育子女便成为摆在我们每位父母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一名家长,我也同样遭遇了这道难题。这些年以来,通过不断摸索,我主要把握了以下几条原则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是把握快乐原则

我们做家长的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如要求孩子考试必须进入前3名,钢琴考试过8级,不仅要能歌善舞,还要是体育健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时就开始唠叨,造成逆反心理,这样孩子就蒙上一层阴影,丧失了自信心,根本就不可能快乐的生活学习。我认为只要坚持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教育,使孩子对所接受的教育感兴趣,他自然就能调整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来,没必要过高的给孩子扣帽子。

所以,这些年来每天我都关心的是孩子笑了吗? 孩子放学回家,我都会笑眯眯的问孩子,你今天过得快乐吗? 孩子就会把学校的一些事情告诉我,通过他的描述,我知道,他很满意他目前的状态.当他伤心的告诉我考试没有打百分的时候,我说没关系,只要努力了就行,并不是考双百分的孩子就是最优秀的,你能想到要考好就已经是个优秀的学生了,你就是最棒的;当他害怕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我告诉她,老师就是她的第二个妈妈。通过孩子的讲述,我们达到了轻松的沟通,也帮助孩子释放了压力,树立了自信.能够让孩子快乐健康的生活,就是最理想的!

二是把握独立原则

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最终总是要走向独立生活的道路,离开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的.所以,我在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时,十分注意培养孩子主动发展和适应的能力,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从小我就让他树立独立意识,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去远的地方,自己回家.上小学以来,都让他一个人去上学,整理书包,购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出去玩耍,有困难自己解决,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磨练中变得成熟和独立.三是把握积极原则

做任何事情我都积极的鼓励孩子去做,做好做坏我都会给她一定的鼓励,这就是我的原则。集体活动我都鼓励她积极参加,朋友有困难,我鼓励她积极帮助,学习上鼓励她积极学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哪怕是走在路上,看到什么活动,只要是健康的,什么事情我都鼓励她去积极参与.只要有时间,我就不会把孩子关在家里,督促他去各种场所活动,开拓他的知识面,让他接触各个方面的知识.积极的心态可以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集体,让他每天向着阳光前进.四是把握诚实原则

孩子的成长必须具备有各种优秀的基本素质,这是孩子走向成功道路的基石。诚实是孩子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要教育孩子诚实,就要从自我做起,从每一点,每一滴做起.平时要注意孩子的言行,如有不良行为,比如说谎,偷小东西,必须加以制止,加强教育,直到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为止。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以教他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第一句老实话。对于日常生活中孩子孩子作出的一些错误,我都及时给予纠正,并给予一定的批评,虽然有些时候批评的过重,但我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要孩子诚实。我清楚的认识到,教育的每个方面都是来自细节,细节造就人才!

篇13:教育孩子首先要建父母攻守同盟

这些年, 整个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高, 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中那些教人如何当父母的内容总是被一遍又一遍地转发, 比如, “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智慧”、“妈妈心态决定孩子的状态”;再比如, “爸爸的素质决定孩子的高度”、“你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你的婚姻”……

“夫妻的合作”在孩子的教育上显得更为重要:父母首先要建立起一个攻守同盟,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共同进退、互相补台, 唯有这样才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让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化。

同盟首要原则:“共亲职”

“爸爸妈妈都投入心力在孩子身上, 两个人都共同参与。”林如萍说, 这其实是父母形成同盟的首要原则。

有媒体报道, 去年全国共有1346.9万对男女依法办理了结婚登记, 同时还有350万对男女依法办理了离婚手续, 也就是说, 如果有五对男女走入民政局, 那么其中就可能有一对是要办理离婚的。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增高,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单亲家庭中长大, 他们的成长不可避免地会受影响, “尤其是跟着充满怨气的妈妈长大的孩子就会更加痛苦, 因为他们经常听到的是‘天底下最苦的就是你妈妈我, 最不该的就是你爸爸他’。”林如萍说, 这种孩子就是成年人婚姻的“替罪羔羊”, 他们的内心充满痛苦。“大人的离婚是彼此不再往来, 父母的离婚是孩子不可知的未来。”

不过, 人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长成“问题少年”, 也有一些父母双全的家庭在孩子教育上很失败。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说过, 直接决定家庭教育效果的不是家庭的结构, 而是家庭的功能。也就是说,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 不在于父母双方是否客观存在, 而在于家庭中是否有人发挥父亲和母亲的功能。所以孩子的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方面不作为, 其角色就“形同虚设”, 可能直接导致家庭功能的丧失。

对此,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深有体会。俞敏洪的儿子出生在国外, 每个寒暑假俞敏洪都会把爱人和孩子接回来, 只要有时间他也会飞过去看他们, 即使俞敏洪已经努力增加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但是我仍然觉得我对孩子的行为几乎无法产生任何影响。”俞敏洪说。

去年, 他把孩子接回到自己身边, “我们每天都能在一起, 虽然有时候时间很短, 可能就只有10分钟, 听他说说话, 聊聊每天的感受。回来9个月了, 我看到了明显的变化。”俞敏洪发现儿子勇敢了、幽默了、开朗了。

“父母对孩子首先要爱, 要花时间陪着他。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给孩子人生打底色的时间, 如果是快乐的, 孩子的将来就可能是光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周国平说。

同盟重要原则:父母要保持一致

父母双方都在家庭中承担了自己的角色, 父母的攻守同盟就有了基础, 但是仅仅“各司其职”还不够,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保持一致。

虽然众多教育专家都指出, 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父母教育的一致性, 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也并非易事。

俞敏洪家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

不久前俞夫人外出, 俞敏洪要自己独自带儿子一两个月的时间。俞敏洪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带儿子, 于是, 他把儿子的学业压力减轻了, 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带着儿子爬山、参观, 去见一些新鲜的事情。

俞夫人回来后检查儿子的学习, 当她看到儿子之前已经学会的东西又不会了的时候对俞敏洪说:“你怎么能把孩子带成这样?!”俞敏洪回答:“我是在培养孩子的终身竞争力。”

“我说了之后她没有再跟我争论, 但是, 儿子每周的补课时间又增加了几个小时。”俞敏洪说。

俞敏洪的介绍可能有些说笑的成分, 但是,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确实十分常见。

“在家庭教育上, 华人社会很讲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林如萍说。

虽然这种“一个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 一个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并不意味着两人一定“唱反调”, 但是也很难统一成一个“调”。

林如萍教授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来解释, 夫妻怎么做才能叫“一致”:现在的天气早晚温差很大, 要带孩子出去散步时, 一般妈妈会说:“宝宝来, 穿上外套。”孩子嫌麻烦所以不穿。这时候爸爸也被弄烦了, 说“天底下最怕冷的就是你妈。”“爸爸这时候的行为就是一种情绪性的不支持, ”林如萍教授解释,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的夫妻在教育孩子上的“不一致”。

那么怎么做才是一致呢?“夫妻之间要互相支持, 要相信对方的判断。”林如萍说。

还是刚才那种情形, “如果爸爸说一句‘穿上外套, 天冷’, 爸爸这个时候的行为叫‘重复’, 就是对妈妈的一种支持。”林如萍解释, 如果爸爸这个时候还能继续说, “我们要玩好一阵子, 天黑了以后更凉”、“我们还要去吃饭, 进了餐厅更凉, 所以还是要穿上外套”……“这种回应是对妈妈指令的补充, 也是一种支持行为。”林如萍说。

不少专家表示, 很多对成年人来说的日常生活琐事, 对于孩子来说并不简单, 因为他们在看父母的沟通方式, 在揣摩父母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在学习如何与父母沟通。

“中西研究都有共识, 婚姻关系好, 亲子关系就容易更好。”林如萍说, 如果两个人能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那么就会是“两人三脚”协调前进, 否则就只能是“互相绊倒”了。

同盟关键原则:做什么比说什么重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保持意见一致, 那么父母的教育就能形成合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选择做那些正确的事了。因为形成合力的力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会事半功倍, 如果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也会效率很高。

这时父母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是:想得比做得更正确。

比如, 很多家长意识到阅读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林如萍说, 如果父母爱读书, 那么当父母看书时, 孩子会看到父母在阅读当中时不时流露出来的笑容, 看到父母阅读时的分享, 于是孩子就会去模仿, 慢慢他会发现书里有小世界, 进而感受这个大世界。可是如果只是买书, 自己不读要求孩子去读, 那么“书对于孩子来说是沉重的”。

所以说,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做了什么远比说了什么重要。

“我们都说家长要跟孩子成为朋友, 但是真正能成为朋友的并不多。”俞敏洪说, 不是孩子不愿意, 是他们知道有些话说出来以后, 父母的反应会比较激烈。比如说如果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跟父母说, 他在学校里喜欢了某个异性, 通常90%以上父母的反应都会很激烈。虽然父母在嘴上说要跟孩子做朋友, 但是他们的行为已经把这条路阻断了。

“现在一些大学里有一项新增的业务, 邮寄脏衣服回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很多人看了这样的报道都批评大学生, “但是我们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 不到10%的人告诉我, 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洗过袜子, 绝大多数孩子偶尔做过一次饭。”熊丙奇说。

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 其实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很多要求孩子的事情我们并没有做到, 还有很多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 被我们剥夺了。

篇14:教育孩子,要学习动物吗

谈怎么教育孩子?人类的手段似乎已经无能为力

人类一直在向动物学习。从源远流长的五禽戏,到方兴未艾的仿生学,动物已经成为人类获取知识和技术的一个重要源头。也许是受此启发,动物教育学开始日益流行。独生子女多,家长们像呵护国宝大熊猫一样宠爱孩子,手捧怕摔,嘴含怕化;就业形势严峻,家长又像虎狼一样严格要求孩子的学业,虎妈制订“科目全优、不准参加玩伴聚会”等10条严厉家规,狼爸提出“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社会竞争压力大,又有鹰爸对幼儿进行极端的老鹰式训练,“孩子要么像鹰一样翱翔蓝天,要么失足掉下悬崖”。

香港一位母亲写的《怪兽家长》一书风靡亚洲,书中讲述香港家长“像怪兽一样逼迫孩子学习”的场景令人唏嘘。奥数、语法、英语、音乐、美术、跆拳道……和内地相比,香港的家长“毫不逊色”。

从行为学上说,动物哺育后代、传授技能往往是出于遗传和本能,大多是客观的生存环境造就。而人作为社会动物,其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赋予孩子社会属性,让其长大后能独立在社会上工作、生活,并进而获得人生的幸福。如今社会角色多种多样,每个孩子的特质又有所不同,所以教育追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也许很多家长心里有这样一杆秤:如果说社会角色有凤凰、老鹰和家鸡,那我的孩子最好成为凤凰,最不济也应该是老鹰,家鸡就让别家的孩子当吧!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天生适合当家鸡,那么硬要他学会飞行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而顺其本心则可能成为家鸡中最出色的一个,还附带“快乐、健康”等额外收益,作为家长的你,会如何选择?

当然,动物教育学并非一无是处,其中蕴含的“逆境训练”等合理因素应该大力弘扬。但如果家长走向极端,真把孩子当“动物”一样教育,追求极端式训练效果,那可真是追本逐末、缘木求鱼了!

篇15:教育孩子要八戒_家庭教育

儿童的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当生中接受到的最早正规教育。正确的教育儿童对培养孩子崇高的品德和良好的素质有重要作用。 儿童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小孩子像春天的花朵,天真烂漫,活波可爱,纯真无暇,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同时又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以及模仿能力。所以对孩子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平时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语言。比如说:“来,爸爸妈妈跟你一起打扫卫生”“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为什么错,好不好?”等等。孩子胆小,家长经常教训孩子势必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恐惧和厌恶,不听家长的话,甚至就连学校也怕去了。 作为家长,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谈举止,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因为孩子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同时分辨是非能力差。在家里教育孩子要像老师一样,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家长平日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影响深远。 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善于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孩子生性好动、贪玩。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只有是孩子感兴趣的事,他才会认真去学,自觉去做,否则他们死活都不愿意去做。赶鸭子上架在孩子身上行不通。作为家长,我们对待孩子要有极大的忍耐力和足够的耐心,且莫把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向孩子发泄,乱发脾气,只能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加以耐心引导。 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逐渐引导孩子在时间上合理安排。按时完成作业,早睡早起,孩子顽皮贪玩要适时提醒,对于偶尔滥看电视或玩网络游戏的做法绝不姑息纵容。 孩子的教育不能仅关注学习,还要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孩子从小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这样的孩子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好的方法使孩子轻松自如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家长,我们要多与老师沟通交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篇16:教育孩子应要顺应自然

旅日画家庄凌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在东京、横滨、长崎、札幌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庄凌独自一个人把女儿带大。

女儿在日本从一岁半开始上保育院直到毕业回中国上小学,她亲身体验着中日育儿方面的巨大差异。尽管这种差异,曾经给她带来过许多困惑,但是,看着女儿健康快乐地长大,看着她成为优秀的小学生,庄凌说,这些年的付出完全值得。而那些曾经困扰着她的“日式”育儿方式,也让她由衷地感到赞赏。

庄凌非常庆幸女儿拥有一个真正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她没有强迫女儿上各种兴趣班,而是更多地拥抱孩子,陪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尽管女儿在上小学前不会中文、不会汉语拼音、不会算术,但从一年级回国后到现在,一直是班上的优秀学生。

什么时候开始训练孩子大小便?

大小便顺其自然,等待孩子的觉醒

女儿两岁了,每天上保育园都要带两个大书包,一只装干净衣服,一只装尿布。一个班11个1到2岁的孩子,2名老师,除了午睡用纸尿片,其他时间都用尿布,可想而知老师的工作量有多重。我想,女儿不会大小便,一定给老师添许多麻烦,于是和老师探讨。

老师说:你太心急了,孩子还太小,和她讲是讲不通的,这时候孩子的膀胱还太小,没有什么感觉,也存不住尿,我们大人膀胱感到涨了,会意识到要小便,这么小的孩子怎么理解得了呢?

我放弃了对女儿的“训练”,让她顺其自然,等待她的“觉醒”。女儿两岁半时的夏天,突然就会叫“我要小便”从此很少大小便在身上。

女儿也从来没有穿过开裆裤。很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心急的妈妈,放弃那些教宝宝早日学会大小便的努力吧。老人们让孩子穿开裆裤,想尿就可以随时尿的方法,更是使不得。

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看中国孩子的开裆裤是一道“有趣”的风景。中国的经济、文化都在努力与世界接轨,我们也应该从教育宝宝开始,让我们的现代文明生活与世界接轨,不要再让宝宝穿开裆裤了。

给孩子穿多少衣服合适?

大冬天穿短袖光脚丫,喝从冰箱里刚刚拿出来的冰牛奶

记得女儿在保育园的第一个冬天,当我把孩子送到教室,老师立刻不客气地说:她穿得太多了,活动不方便,把袜子脱了,光脚不会滑倒。东京的冬天,室内大约22至24摄氏度,室外一般在0到3摄氏度。保育园对1―3岁的幼儿规定,冬天,内衣只能穿短袖,外罩一件绒衣,外出可以加穿一件绒背心,在室内要光脚。穿短袖内衣是因为孩子洗手常常把长袖内衣浸湿,容易着凉。3岁以上孩子穿着比较自由、内衣可以是长袖,也可以是短袖,袜子穿不穿随意,但要穿屋内专用的布鞋。在保育园里,很少有孩子穿毛衣,大多是纯棉的绒衣,没有一个孩子冬天穿两条裤子,都只有一条单裤,我的女儿也不能例外。

保育院的孩子们,无论冬、夏,牛奶、饮料全是凉的`。即使是在北京的冬天,女儿早晨依然是喝从冰箱里刚刚拿出来的冰牛奶,也从没有因为喝冰牛奶、冰水闹过肚子。女儿3岁以后,保育园“散步”的活动便多了起来。散步的日期是每月初就定好的,无论这一天阴天还是刮大风,只要不下雨,就不属于“恶劣”天气,老师照样带孩子们去散步!

孩子们散步路途之遥远,让我十分惊讶,二三站地,走去走回,还在公园里玩一个小时!只要散步就是一个上午,还不让穿大衣!女儿却说:妈妈,我不冷,还出汗呢。

育儿书上说:给宝宝穿衣为难时,最简单的方法,即是让宝宝比妈妈少穿一件衣!从此,这就成了我给女儿穿衣服的标准。别担心,孩子是个小火炉。

和小朋友打架怎么办?

希希打架,老师在旁边加油

女儿一岁半入市立保育园。入园3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接女儿时,我刚刚踏入教室,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对我说:“您早来一步就好了!刚才真是精彩啊!”

老师告诉我,女儿入园后,经常跟在老师身后,或与比较文静的女孩玩,有时,调皮的男孩子抢她的玩具,她只是愣愣地看着,或者再去找别的玩具玩。那个经常抢别人玩具的小男孩刚才又抢了她的书,她先是愣住了,坐着发呆,突然站起来冲到男孩子面前,使劲打了小男孩一巴掌,书落地,两个孩子开始抢起来,小脸儿憋得通红,谁都不肯放手。老师兴奋地说:“我们全班都为希希鼓掌加油呢!”“希希加油,希希加油!”也许男孩子被这声势吓住,终于放弃了。

我听了老师的叙述,有些茫然,不知说什么好。老师看出我的表情,解释说:“孩子之间动手是正常的。打架不好,打痛别人更不对。但是他们才不到2岁,根本听不懂不能打架的道理,更不知道打了别人,别人是什么感觉,所以,尝一尝被打的滋味,才会明白打人是很痛的,所以不能动手打人。1―2岁的孩子动起手来力气有限,一般只是随手而动,没有心计,不太容易受伤,当然,我们也会看在眼里,绝不会让孩子受伤。”

在保育院里,小小一个班,只有11个孩子,其实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孩子在这个生存环境中自觉地学习怎样“生存”的本领,就好像是本能。

篇17:家长要反思对孩子的教育

记者向徐小平转述了两个读者反映的问题:一个家长抱怨,他的孩子痴迷于收集耐克鞋,而抵制学习;另外一家的孩子沉湎于游戏而反感高考。徐小平认为,耐克鞋与学习,游戏与高考并不天然冲突,这个冲突里面蕴含着更加深沉的家庭教育问题。

“我们只有否定这个问题,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徐小平说,家长将表面的一块冰拿给教育专家或让他信任的人解决,而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以前十七八年漫长的教育过程中,你要教会他把握量入为出、看菜吃饭的常识;你也要帮助他理解后果与责任的问题,以及自身整体的健康问题。家庭教育是道德品质理想教育的综合体,你想仅靠一个行为一种思维是没法解决问题的。

“无数家长反映的子女问题,其实是家长本身长期实施思想野蛮、精神暴力、人格虐待造成的!”徐小平发挥了自己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长。他举了自己17岁的大儿子的例子,有一次孩子打游戏与徐小平发生了剧烈冲突,一时赌气,儿子竟然想拒绝参加几天后的一个重要考试。后来儿子参加了考试,但效果很不理想。“我为此一直在忏悔,认为当时如果我更加理性冷静地处理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徐小平说,“可很多中国家长是不知反思不知忏悔的,很多接受我咨询的学生,他们身上的问题,往往是家长长期实行„精神专制‟——比如不准谈恋爱,不准自由选专业、改专业、换工作,不准有自己的思想、爱好、追求等等的结果。”

徐小平认为,家长对孩子身上显露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应该像发现宝藏一样珍惜,像提炼黄金一样去引导。比如,这个学生酷爱耐克鞋,说明他崇拜姚明热爱刘翔,表明他热爱体育渴望生命。适当引导,孩子这种对运动的热爱,就会转化成他上进的动力。徐小平再以儿子为例,孩子想学吹萨克斯管,母亲花了一万元,还四处求人托关系找到专业人士教他。可万事俱备后,儿子变卦,不想学萨克斯管了想改学吉他。母亲大怒,责怪孩子不珍惜自己的心血和付出。而最终徐小平出面,答应孩子的要求改学吉他。“他现在可以用8小时学会一个曲子,可以自弹自唱让女孩流泪。假如当时我们逼迫他死学萨克斯管,可能 1

一个吉他天才就被消灭了。”

在这个社会,总有人歌唱有人自杀,有人是第一名有人是第100名。欲竞争取胜,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承担后果,自我定位,尽早让他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理解选择决定命运:你选择阴郁悲观你的生活就阴郁悲观,你选择幸福乐观你的人生就幸福乐观。这样,他能更快地摸索到兴趣与学习动力的平衡点,就不会出现“要么游戏生,要么高考死”的恐吓了。

而家长刘女士对此不服,“我们这些人虽然被尊称这„总‟那„总‟,但毕竟经济实力还属一般。徐小平的儿子当厨师没问题,因为他有强大的父亲当靠山,但我的女儿应该比我强,不然就白养她那么大了。”

徐小平对此的反应是:13岁的儿子表示要学厨师,他本人从反感到支持,关键不是真鼓励儿子做厨师,而是从儿子这个“做厨师”的爱好出发,鼓励他建立“厨师、餐馆、高级餐厅、连锁餐厅、饮食业、服务业、饮食服务业的管理者、投资者……”这么一个职业思路而已。

“关键是要确立为什么学习”。徐小平认为,在他生活过的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无论贫富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观都是一致的,都强调理想、信仰、人格、品格、道德、责任。最终归属是为社会服务。普通人家也许会更强调一点实用技术挣钱谋生,富家子则偏好一些学制较长的医学法律人文教育。

如果孩子从小就决定为信仰而学习、为梦想而学习,或为穷人而学习,他就不会没有动力。每个人都应该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我们的远景目标可以是解放全人类,近期目标则可以是为了父母或妻儿。

篇18:教育孩子要八戒_家庭教育

记者:现在社会上早教班盛行, 您认为我们国家现在在儿童早教问题上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韦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早教班多是利益驱使, 早教革命是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革命”。现在幼儿园教语文、数学, 这不对。科学研究证明, 孩子5岁以前没有情景记忆, 到6岁才记得住, 你叫他死记硬背没有用, 他会忘掉的。6岁前学知识是在给孩子增加压力。小孩子早期学习不是靠记忆, 而是环境。如果爸爸讲英文, 妈妈讲中文, 他很快就会讲中文和英文。他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和观察, 通过讲话、和别人的语言交流进行学习。美国著名的儿童语言发展专家Patricia Kuhl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孩子学习语言, 必须要大人教不可, 机器、复读机是没有用的。而且, 早期教育必须跟孩子互动, 必须交流起来。

我认为早期教育有八个要点:一、营养、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二、稳固、安全的依恋关系;三、温暖、稳定、积极互动的教养者;四、良好、互动的语言环境 (听话、懂话和说话) ;五、丰富、积极的学习环境 (模仿和探究) ;六、避免早期的忽视和伤害 (防止处于长期慢性应激状态) ;七、增加与同伴的社会性交流;八、早期异常发展的发现、诊断和矫正。

家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 要真正“把你的孩子放在你的心上”。

早教要着重培养“社会情绪能力”

记者:智力能开发吗?智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韦钰:所谓“开发智能”的说法并不科学。智能有多种, 对人的智能的多元化的理解,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发生了曲解, 一个是我们中国, 一个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认为土著人只有音乐和体育才能。中国现在流行, 每个人都有多元智能, 什么都可以学好, 唱歌跳舞都发展。其实人一生中一定有一件事情做起来最省力, 学得最快, 你要让他能发现这个, 以后一辈子都做这个事, 他会幸福并且有兴趣。

人有智能的基因, 小孩的学习能力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 但也不完全由后天的训练形成, 而是由先天基因给出了某些能力和许多能力发展的框架, 需要后天的经验来启动和发展。搞音乐的, 生在音乐家庭, 成为音乐家可能性大, 但也不是每个音乐家的孩子都是音乐家。任何结果都是基因和环境不断作用造成的。但也有先天因素。十万个人里有两个脑子有特殊结构, 但有时是病态的。

记者:您所说的早期教育学习进展序列是什么样的?

韦钰:早期教育学习进展序列是语言的学习、社会情绪能力和执行功能。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 这些能力基础都是早年形成的, 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研究表明, 儿童时期具有的情绪能力, 而不是他们的情商, 是他们以后生活中能否成功的最好预示。

家长通过情感教育, 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赖关系, 温暖稳定、积极互动的家庭关系。孩子会模仿, 你这个时候怎么对他, 他就怎么对别人, 他依靠模仿形成一种自我反应的机制。控制不住、快速反应、无意识反应就是早期教育时形成的。家长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我们不主张在孩子面前吵架, 也不要跟孩子说家庭的困难, 这个对他有影响。比如, 有的孩子喜欢搭好积木然后“哗”一下全部推倒。这就不好, 说明他没有控制能力, 胡乱发泄情绪。家长要教他先放一个, 再放第二个, 耐心教他。家长这样教育他, 孩子在青春期就不会有问题。如果孩子早期和家长的关系稳固, 那么青春期的叛逆就会有所减少, 这叫做依恋。孩子要把你当做最亲近的人, 他就会跟你倾诉。执行功能也很重要, 训练控制能力, 儿童早期是执行功能发展的重要阶段, 不能任性。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 并学会控制。

2007年, 东南大学联合了几个部门, 包括全国政协、教育部、卫生部、全国妇联等单位, 请了两位非常有名的研究儿童早期发展的外国专家在全国政协和中国工程院作了报告, 当时负责翻译的是文化部的一位驻外人员, 她听完就哭了, 她发现专家讲的这些对她来说已经来不及了, 她的小孩那个时候的逆反, 就是因为之前教育方法不对造成的。

会议期间我把这两位专家带到一位领导那里, 他们说了很深刻的话, “你们再不修改儿童早期发展政策, 将来会后患无穷”。我们用全国政协向国务院办公厅行文的方式, 建议修改相关的教育政策, 很快得到了领导的批示。

把正确的概念变成直觉教育效果最好

记者: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习英语, 您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

韦钰:1981年, 罗杰·斯佩里教授的左右脑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 说14岁之前学第二门语言可以成为母语, 于是我们国家就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实际上, 人有不同的记忆系统, 14岁以前学是有很多好处, 但是美国的一项实验表明, 第二语言的学习每天不能少于150分钟, 才有可能达到母语水平, 而且还不确定。总的来说, 早期学习不是靠记忆, 是靠环境。如果是爸爸讲英文, 妈妈讲中文, 孩子掌握双语就很快, 就是需要一个语言环境。

记者:您相信“勤能补拙”吗?换言之,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智商和努力各占多大分量?

韦钰:说勤能补拙, 积累是可以的, 要突破, 勤奋总是需要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方法。现在我们搞的素质教育, 就是要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好的棋手, 脑子里有棋谱, 下棋的时候是无意识的, 脑子里已经建构了概念和模型,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也在脑海中建立这样的东西。杨振宁讲了, 这些概念变成直觉就对, 我们才花大工夫, 让这些最基本的概念, 都变成孩子的直觉。棋手碰到好老师, 就能学好。比如刘翔, 他天赋好, 但要碰到一个老师, 连基本动作都教不对, 成绩肯定上不去, 可见, 教练很重要, 教育方法也要对, 孩子还要有兴趣。

上一篇:强大不在于形象作文下一篇:联通客服辞职报告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