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

2024-05-11

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通用8篇)

篇1: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

孩子是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如同家庭的一剂强心针,能使家庭和睦,夫妻关系和谐。家长亦为之喜,亦为之优。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在人类各种关系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具有特殊地位,是其他关系不可替代的。这种关系是最持久的,一般不会终断的。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也是最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仍是不可忽视的。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得越多,经常问寒问暖,这也替他做,那也替他做,他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么,你自己的权威的程度愈低,也就是说,你说话不太算数。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往往对自己的看法就很好,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较高,限制孩子行为的程度较适中,那么孩子自我肯定的程度就会较高。也就是说父母多多益善的关怀,程度适中的限制,对子女自我态度有良好的影响。在某些家庭里有些父母一言堂,什么都要按自己的意志去办,这样过多的权威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准若与孩子的能力相差太大,就会对孩子追求成功的动机有不良的影响。如有的父母一味要孩子考高分,而忽视孩子的能力,有的孩子就会投机取巧,照抄别人的作业。父母的管教若倾向拒绝、严格、或溺爱,孩子的成就动机就会较低落。如有的孩子不管做什么,父母总是说这不好,那不好,搞得孩子无所适从,索性什么都不做。还有的父母孩子做了丁点大的一点小事,就夸上了天,孩子也沾沾自喜。总之,父母的管教态度如偏向严格、拒绝或溺爱,就都不利于孩子成就动机的养成。

父母宽松与爱护的教育态度能促进孩子的道德发展,拒绝或忽视的教育态度则妨碍孩子的道德发展。如果父母采用诱导的管教方法的孩子,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较高。采用权威与收回关爱的方法教育的孩子其道德判断能力较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一见到你就吓得要死,活像老鼠见了猫,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敢问你吗?在他的思想中会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谁狠,谁就是对的。

如果父母用爱护的、关怀的、奖励的、一致的、公平的、亲切的教育方式将有利于孩子的学业成就的提高。而消极的拒绝、忽视、惩罚、苛刻则对孩子的学业成就的提高不利。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篇2: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

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忽视已成为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

那么,何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相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做出了新颖、独特、具有价值的精神的或物质的成果,则这种成果就是创新成果;试图做出创新性成果的活动”(过程)就是创新活动(过程);从事创新活动,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的主题报告中就指出:“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发展人的创造力。因为在未来的挑战面前,人类已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也难以依靠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创新这个关键,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能力变得愈加重要,前人曾这样总结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自我实现之阶,是创业创效之路,是巨龙腾飞之翼,是民族进步之魂。”②江泽民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孩子成才的关键,创新素质是一个人各种素质因素中关键之所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很难想象,一个完全没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如何生存。因此创新是个人价值提高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灵魂,是全人类应关注与重视的问题。

创新能力如此重要,而它的形成又不是短期可以促成的,它需要父母从小的呵护与培养,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开发个体潜能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当,许多家长将儿童的创造性扼杀在了摇篮里。

孩子生来就是天才,但往往因为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思想,阻挡了他们求知的脚步,从而变得平庸。---------爱因斯坦

著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多次谈到,中国的孩子与美国孩子相比,优势是基础知识扎实、会考试,但在动手能力方面非常欠缺,缺乏创造性。

那这又是由于我国怎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导致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主人公名为浩军,是名高中生。在父母眼中他是个乖孩子,只会埋头读书,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更没有创造的冲动。尽管学习很刻苦,但他的成绩并不出色,而且最差的一门是物理。对机械类的东西有本能的反感,一接触到齿轮、轴、转动、力这些字眼,就会有恶心想吐的感觉。他怀疑自己是因为童年的一些刺激和伤害,而患上了强迫症。随后他回忆了两件对他伤害颇大的事件。一件发生在三岁那年,他由于好奇而拆掉了家里的镀金的表,遭到了爸爸的毒打和妈妈的责骂。小学后,虽然挨过一次打手变得老实多了,但想象的翅膀还在不断成长,他对家里坏掉的灯泡提出了修理的办法,非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被父亲认为是不务正业而斥责一通。至此,他完全丧失了想象的兴趣与创造的动力,成了一个完全由父母塑造出的泥偶。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绝不是个例,家长们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毁坏了东西就是不对的,一定要通过打骂的方式使其长记性,如果毁坏的东西较贵重,孩子还要背上败家子的骂名。能够在孩子犯错后微笑的鼓励孩子继续拆或学会的家长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中国的家长缺少一种理性的思维,他们似乎从没想过,孩子的这种破坏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培养的,可以转化为创新能力的;更不会想到,一顿打,便毁掉了一个中国的“爱迪生”。

既然说到爱迪生,我们不妨看看欧美的家庭教育方法与我们的迥同。

在爱迪生的幼年时代家长就能很好的保护他的好奇心,并启发他进行独立思考。5岁时,他曾躲在邻居家的仓库里,蹲在鸡蛋上孵小鸡。到吃饭时还没回家,急得家人到处找。最后爸爸把他从邻居家的那家仓库找了出来,他屁股上沾满了鸡蛋破后流出的黄液。爸爸见此景哈哈大笑,妈妈也没有责备他,认为孩子好问好学,会有出息的。从此,母亲便因势利导的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爱迪生日后之所以能发明创造出2000多项电器,与父母的热心支持与培养有密切关系。

由此看来我国家庭教育方式确有不妥之处,为进一步探究,我们先来看一下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方式被分为压抑型、溺爱型、民主型这三类。在杨宝忠先生的《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将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归纳为,强权式教育,溺爱式教育,放任式教育,收买式教育,和复合式教育五中。

通过分析,放任式教育的主要表现有二:其一“教育组织者恪守‘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古训,或者以工作忙为借口,„„无原则的宽容和庇护儿童的缺点和错误。”③二是不规则的钟摆现象。“„„平时没有引导和规范,而是在儿童已养成了某种不良习惯后,才急于补救。心情好时对孩子和颜悦色,心情不好时,对儿童是厉声厉色,横加斥责,拳脚相加。以上两类表现可分别归类于溺爱型和压抑型(强权型)。收买式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组织者经常通过物质刺激的形式诱导和收买儿童,以使的某种行为出现或者不出现,某种活动继续或者终止。经常被收买的儿童,做事缺乏自觉性和自主性,不能吃苦耐劳,意志力薄弱,爱投机取巧,拈轻怕重。”究其定义与结果,我认为收买式可以归为溺爱型。最终,经过总结,可将现代家庭的教育方式分为四大类:

一、民主型,二、压抑型,三、溺爱型,四、复合型。

首先,我将通过对后三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入手,一一分析其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影响。1压抑型--------关键词:体罚、斥责、阻挠、不关心、不支持

在文章开头举出的邵军的例子,他就处于一个典型的压抑型家庭中。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往往抱者“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希望孩子完全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为此他们不惜对孩子施以强压,通过暴力的手段防止孩子从事他们意愿以外的事,这种恐吓,胁迫的做法在孩子心灵上上了一把锁。长期如此,孩子曾经那拥有缤纷想象的思想被禁锢了,家长说这样对,那就这样,家长说那样不对,那就坚决不能那样。孩子因此失去了思想上的独立性,家长成功的奴隶了孩子的思想,也就不怕孩子再有出格的行动,仔细想想,这种事情有没有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个小女孩把养的昆虫放在窗台上,被妈妈扔在地上,还被狠狠的打了一巴掌。这一巴掌可能打掉了孩子所有的兴趣和想象力。总是因为好奇心而受到伤害的孩子,又怎能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求知兴趣,又凭借什么产生创新的欲望呢?欧美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努力呵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而我们的家长却在努力的扼杀,生生剪掉了孩子尚且稚嫩的想象的翅膀。这样家庭中走出的孩子,多半是循规蹈矩,畏缩不前,思想懒惰,想象力贫乏。当小孩子对某个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时我们家长的反映往往是“你别烦我,正忙呢”,“你哪那么多为什么”“你别瞎想,好好念你的书去”,对于孩子灵光的闪现,家长总是显得很不耐烦。很少有家长能认真考虑孩子提出的问题,更不要说进一步的引导孩子探讨了。以下是我在小范围内关于家长对孩子创新能力影响的调查。

2溺爱型--------关键词: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情

独立性情是拥有创造力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动手实践操作等能力也与孩子是否能够独立创造有着密切关系。再看以下例子:在学生假期中,中国和日本多次开展中日学生野营活动。几乎每次活动,中国孩子的表现都比日本孩子差。在路途中,中国孩子有些不适,大人就会让他上车,回后方宾馆休息。一个日本孩子病了,不仅是孩子自己要坚持走下去,日方领队也认为这是磨练他的好时机。日本孩子到了天安门广场,日方领队对孩子们说,现在给你们每人发20元人民币,自己买一顿饭吃,自由活动,四点半集合,然后日本孩子三五个一组走开了。中方老师很担心,心想你们从日本来的,中国话不会说,路也不熟,天安门四通八达,找不回来怎么办?日方领队摇头:“没关系,回不来也是锻炼。”借此我们可以揣摩一下,为什么同为亚洲国家,日本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远远的高于中国。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几乎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扫地削苹果,这些最基本的生存实践活动都被剥夺了,他们还能上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创意的源泉呢?青少年的确需要呵护,但我们的家

长偏偏弄反了方向,应该注意呵护的是孩子的创新意识,但家长总是有意无意的抹杀;不应该包办一切的是孩子的成长生活,过渡的保护带给孩子的只能是无能,以下是关于家长对孩子独立性情培养情况调查问卷的题目及结果。

3复合型

综合了溺爱型与压抑型两种类型的特征,最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单纯的溺爱型与压抑型,或许并不多见,多数家庭会以一种综合的形式呈现,或在不同的时段分别呈现。这种教育方式既在行为上使孩子成为没有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无用人,又在思想上使其倍受摧残和禁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以上两类。

4民主型-------关键词:自由、融洽

在民主气氛下,孩子勇于提出质疑,乐于思考,加之家长的鼓励与引导,创造的火花随时都会迸发。

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一般不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家长至少不会千方百计的阻挠,更不会加之打骂。但若具体观察,也会发现在民主型家庭中,对孩子的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也是有轻有重的,当孩子已经开始形成创新思维时,家长一定要乐于欣赏孩子,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加以挖掘和启发。仅仅持有一种民主的态度还是不够的。

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家庭中,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谁会去关注创新能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贫困家庭,家中仅有的一台收音机被孩子拆了,家长怎能不气?就算在小康家庭中,家长也会为了一块镀金的表而将孩子痛打一顿。要家长完全忽视家中经济条件去培养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实效的“创新能力”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多会将希望寄托的孩子的学习上,溺爱型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其余的什么都不用干,”压抑型家长会说,“不要搞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好好学习去,他们认为学习是孩子成功和改变全家命运的唯一途径。另一种情况就更为急功近利,家长会剥夺孩子上学的权利,让孩子辍学在家中帮忙干活,这样的孩子虽然拥有了动手能力,但缺乏教育思想上还是一片空白。

2文化传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家思想为核心,而儒家思想培育出的人有哪些特征呢?谦逊,谦谨,克制,和蔼,温顺,忠厚。乍一看这些似是优点,但他们却对创新思维的产生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我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持续那么多年,就是因为在这种“中庸”思想的熏染下,人们习惯了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经济上缺乏无限的进取心,在看下面的一些俗语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创新能力在中国家长心目中如此的没有地位,“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中国家长总是抱着一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观念来束缚孩子,试图将几千来年流传下来的陈腐的中庸之道强加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变得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半步。

方法

雷丁指出,促进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有如下四种:⑴对规定和限制作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⑵适时的把对孩子的期望表达出来,并恰当的运用奖惩手段。⑶在家中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⑷家长能与孩子一起从事学业方面的活动。

日本学者恩田彰在其《创造性的开发与评价》中认为,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⑴使孩子不失偏颇地广泛的经历多方面的活动,而不是将其束之于狭小的框框中;⑵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培养兴趣、爱好的萌芽,促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吸收有益的经验;⑶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行动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其避免落入呆板的框子,鼓励其不落俗套;⑷有必要让

孩子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应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才能和性格,不加分辨地一视同仁的教育方法是十分危险的。

简单看来,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要具备以下基本两步:

首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于孩子的情商培养,道德素质培养,智力、心理等素质的培养是相互作用的。要培养创造性,首先家长要保证一种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过分宠爱,也不能过度压抑,既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又要规定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尽量多的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就算孩子的选择是错的,一次实践过后,他能更好的吸取经验和教训。总之,要让家中充满民主的空气,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

其次,要充分发挥家长的鼓励与引导作用。家长不能仅仅作为旁观者,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应积极引导其进一步探索。必要时候,家长要主动“出击”,为孩子营造一个适于创新的环境。如与孩子一起收看探索类节目,为孩子购买相关书籍,主动提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激发孩子去质疑。

参考书籍

汪秋:《中国家庭教育成功指南》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篇3: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

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和培育是很重要的, 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教育方式不同, 其结果也不一样。教养方式太过, 太严, 则“欲速则不达”, 适得其反;教养方式不及, 则“放任自流”, 易使子女“游戏人生”, “今朝有酒今朝醉”。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的氛围, 家长的言行, 教育方式, 无一不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今的孩子, 由于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 再加上一些家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导致孩子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任性等。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儿童的心理素质合格为19%, 而美国为41%, 日本为60%以上。有人曾说:“中国的孩子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 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名的。”造成中国孩子心理素质差与他们的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观点是密不可分的。

一,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重智轻德。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未成年人在成长中所收到的第一教育。在很多家庭中, 只重视了孩子智力方面的教育, 把能够获得好的成绩上大学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准, 忽视了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如:有的家长教育孩子, 在集体中, 任何事情自己都不能吃亏, 什么团结互助, 社会公德都不用遵守等。忽视了德的教育, 不知道怎样做人, 没有做人的准则, 只关心自己, 缺乏对他人的关爱, 对社会的关心, 使之成为一个自私又低级趣味的人。

2, 重知轻能。当今家庭中, 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受历史原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缺乏, 教育水平低, 社会变化认识不足, 往往认为孩子学习好是最重要的事, 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 学习很不错, 但应变能力, 劳动能力, 语言交往能力, 自律能力, 生存能力, 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显得比较差。

3, 重养轻教, 追求金钱和物质的享受。当今很多家庭中, 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 满足孩子的物质方面的一些需求, 如生活的、营养方面的一些需求。以宠、以爱代替教育。久而久之, 让孩子养成了金钱和物质享受的习惯, 忽视了对孩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计划用钱的教育, 长此下去, 一旦生活环境发生改变, 孩子将无法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 失去生存能力。

4、重言教, 轻身教。有很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 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 这也不是那也不对, 贪玩好耍, 不求进步, 但家长忽视了自身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当今家长, 均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挣脱出来, 有了更多的时间交朋会友, 经常是几个朋友坐在一起打牌到深夜。而家长却常常对孩子这样说:“你们又在玩, 不读书, 不做作业, 不做……不做……, ”总是指责孩子, 没有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去读书学习。理由很充足:父母是成年人, 可以玩, 孩子没有长大不能玩。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尊重长辈, 关心他人, 其家长本身却对其长辈不尊重, 对父母不孝敬, 对他人不关心。

古语说:“身教重于言教”,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 少一些指责性的唠叨, 简单空洞的说教, 处处以身作则, 孩子也会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家长要求孩子什么, 自己首先做到, 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棍棒教育。古言道“不打不成才, 黄荆棍儿出好人”。在我们的家长中, 经常这样说, 行动上也就这样做, 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 首先, 拳棍交加, 进行一次暴风雨般的皮肉洗礼, 风雨过后, 孩子还弄不明白为什么受了这般皮肉苦态度态度, 总是埋怨父母不喜欢他, 甚至怀疑是否亲生。粗暴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后果是: (1) 孩子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 粗暴的态度会使其精神紧张, 有损身心健康, 造成两代人的感情隔阂; (2) 孩子因慑于暴力, 往往不敢向父母讲实话, 久而久之, 容易养成说谎话, 不诚实的恶习; (3) 孩子的模仿性很强, 以后也会成为粗暴的人。

二、家长应学习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

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 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须由新生一代来承担, 而父母亲就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由此可见, 父母亲教育方法与父母亲的教育态度、教育水平、文化素养等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要提高人口的素质, 促进社会教育化、学习化, 必须加强对家庭生活的科学指导, 使家庭生活能形成一个优良的学习教育环境, 逐步走向现代化、科学地教育子女, 让孩子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认识周围的环境。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 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 耐心教导, 不做违背社会道德与规范的事。在家里, 从小事做起, 加强各方面的能力训练, 听从父母的教育, 尊敬长辈, 并在家里的交流中, 训练他们的语言交流的能力。家长对孩子重复犯错, 也要耐心指导, 给予多次改正的机会。平时, 在家里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 要求孩子怎么做, 家长首先怎么做, 事事起表率作用。培养孩子勤劳、勤俭、不讲吃穿、不攀比的好习惯, 让孩子在家长??第一位教师面前受到良好的教育,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 父母应避免以下情况:

1、过分保护, 从小娇生惯养, 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依赖生活。

2、父母在教育时过于严厉, 甚至子女稍不服从就挨打, 不给饭吃等。

3、对子女过分干涉。不给子女以信任, 甚至成年后还要干涉他们的生活。

4、经常包庇子女的缺点和错误。

篇4:对孩子唠叨是最笨的教育方式

妈妈见自己口水都说干了,孩子竟没听进去,又劈头盖脸地说:“你还敢顶嘴,我这么辛苦赚钱还不都是为了你,不好好读书,长大你能做什么……”小海已经懒得反驳了,就那么坐着,低着头听。“我躲藏过、哭闹过,有时我想只有永远离开才能解脱。”小海显得很无奈。

对于母亲的唠叨,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有的会进行反抗,不再尊重父母;也有的学会了阳奉阴违:“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根本不当一回事。”谈起妈妈的唠叨,正在读初中的小丽说:“起初妈妈唠叨的时候我很反感,现在干脆不放心上了。我不想听时,就说自己要学习。随便她去,我全当没听见。”

长期以来,“爱唠叨的父母”一直是亲子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可以说,“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调查表明,青少年对父母最不喜欢的行为就是“唠叨”,而且这并不只是中国的“特色”,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全世界的孩子们都是如此。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而反抗的现象,在心理上叫做“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下面这几个孩子的心声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大人的唠叨是何等的反感:

A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我只是一次没考好,她就可以一直说,说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考得不好,即使下次我考好了,她还要说。我都烦死她了。但是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

B自己看图画书入迷时妈妈突然喊,让我写作业,我向妈妈保证十分钟后就做作业的,可妈妈不到三分钟就又来催我,还不停地数落。有时候真想自己有一种魔法,把妈妈变成小孩,把我变成大人,让妈妈也尝尝被唠叨的滋味,也知道知道我的心情。

C妈妈有时候唠叨,也不分青红皂白,还冤枉我,趁妈妈不在时我就找没有生命的东西砸碎发泄。

D我的妈妈真没劲!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停地喊我。一遍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其实我本来就要起来了,如果妈妈不那么爱唠叨,或许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問题了。

其实,唠叨是一种变相施压,父母利用孩子的弱点和权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意愿行事的目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总认为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唠叨和干预破坏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必然激起他们的强烈逆反,从而引起他们的反感。

特别像小海这类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家长的过度唠叨。青少年阶段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在这样情况下,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家长。所以当家长过度询问和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说的也是持反对意见的。小梅这种青春期逆反心理(离家出走是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冲动表现),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家长不必过度惊慌。

父母们爱唠叨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是不自信也不相信孩子;其二是急于求成;其三是不懂得倾听和不善于与孩子沟通。

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的教导孩子,不自觉地一次次地重复,错误地认为,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只要自己多说几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吧。

这恰恰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别人的话要通过他的消化才起作用,而且孩子对事物逐渐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的观念、习惯和孩子往往有很大的差异。父母不懂得耐下心来听取孩子的意见,一味的灌输、强化自己的观点和要求,结果导致“说了没效果、没效果更要说”的恶性循环。

那么,父母该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1.相信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适当督促,少批评;相信孩子喜欢美好的东西一渴望成功:相信孩子有向上之心并能够自己要求和管理自己,适时适度的引导孩子,响鼓无需重锤。孩子做得好,要多表扬多鼓励,不要动辄批评孩子,孩子的事让孩子做主,尊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

2.不信口开河,不强行命令,不事事叮嘱,多和孩子讲悄悄话。

3.就事论事,抓大放小。直接面对当下的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孩子忘记了什么事,我们就摇醒他;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我们就告诉他错在何处,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结束后再说。

4.适时放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包办代替,不监督孩子,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让孩子管好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做自己的事。

(编辑徐雅维)

篇5: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教育孩子,一定要让他学会吃苦耐劳。在西方国家,都不把家产留给孩子,而是贡献给社会。甚至孩子十八岁后,就要独立了。所以西方人生活比较富裕,也有这个原因。那中国人很喜欢把家产留给孩子。这其实也是不好的。花的是父母的钱,用的是自己的福报。这一点很重要的。

要让孩子受些苦,这也是有智慧的爱。自己也不要有享受的心态。不要有轻松的,享福的心态。像世界上顶级的富翁,许多都是从苦中来的。那高僧大德,他们能成就,也是从苦中来的。受苦,其实是了业。过去造下的恶业现前了,那苦就现前。

在父母溺爱下,孩子从小就不受苦。那长大后会如何呢。嫁人前,一点都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帮父母分担烦恼,到了结婚后,又不懂的孝顺公婆长辈,那在孝顺上就有缺,以后生活就会很苦,就要把这个苦也补回来。所以说,不会因为你爱你的孩子,上天就不会让他受苦拉。大道无私。人要大道无私,不自私,不私情,才能和道相应。想要让孩子有出息,就好好教导,要珍惜福报,要多培福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6: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夫妻关系是否和谐、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父母的行为模式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础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母子关系是孩子对社会感知的最早和有重要意义的关系,通过对孩子的深入关心,对丈夫及对亲朋好友的关心,母亲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关心的模式,对孩子今后的合作感和友爱感有良好的发展。良好的父子关系会让孩子今后对家庭、职业和社会制度持有好的态度。父母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孩子对生活的全面适应,从而影响孩子的生活风格。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无数的研究结果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家庭教养方式及内容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缺乏爱的分寸,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事事都替孩子操办。这给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会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还可能养成自制力差、感情脆弱、不合群、动手能力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令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神经错乱,心理失常。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青少年中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身材高大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家庭教育内容的缺陷,表现在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方面,某些时候表现在家长无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了不良影响。如家长在遇到不顺心事时,经常在家中发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的家庭成员对现实的阴暗面看得太重,导致心理失调,信念迷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有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家庭教育如何取得成功,不能靠简单的模仿,因为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性格、兴趣、爱好,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不同条件的家长,所以要因地制宜、因“才”(子女)施教。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庭教育才不至于走弯路,才不会出现让人追悔莫及的偏差与失误,才能够令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向成功。而成功的家教能让孩子受用一生。

篇7:顽皮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

为什么孩子会不听话

孩子在两周岁前后,会开始变得不听话。两三岁的孩子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调皮了,并且“犟”了,有自己的小想法。这种不听话有三方面的原因。

1.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孩子的自我意识在满两周岁之后渐渐觉醒,对“我”的力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更加自主和积极地去参与活动。孩子想要参与所有事情,但是往往和家长的想法、做法相违背。如果家长勉强孩子,孩子就会反抗,并且内心会受挫,“不听话”由此产生。

2.宝宝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喜欢接触任何事物。如果家长对此不理解,并且认为孩子是在调皮,对孩子的活动进行制止,甚至打骂孩子,这样的话孩子就会不高兴也就不愿意听话了。

3.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了

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孩子的活动能力也在增强,因此十分希望能够有更大的独自活动的空间,所以会一个人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此时,倘若家长制止孩子的行动,孩子就会感觉不满,也就变得不听话了。

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

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耐心地劝解孩子,不要和孩子对峙,不然结果不是家长向孩子妥协,助长孩子遇事不满意就哭闹的任性脾气,就是家长忍不住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1.转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的时候,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一定要耐心教育孩子。如果沟通半天也没效果,要做些别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过一会儿再来教育孩子,效果会更好。

2.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不听话通常由一些特殊原因或者内因所致,因此家长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解析,从而找出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如果孩子受了委屈,不高兴,但是又不说,没有办法缓解,可能会通过和家长对着干来发泄。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地释放出自己消极的情绪。如果孩子生病了感觉不舒服,但是家长们没有察觉,还像往常一样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很“犟”。

3.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

制定明确规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要保证孩子能够理解。例如告诉孩子““过马路时一定要抓紧大人的手”。如果孩子不习惯服从这些规定,家长就要再想办法。例如,孩子因为感觉自己被忽视而欺负妹妹,就让他帮妹妹洗澡、吃饭,然后找一段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如果孩子因为害怕黑而不肯上床,那么可以在孩子的床头留下手电筒。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吗

尽管打孩子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有会出现不得不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情况,不少家长会因为一时生气而打孩子。家长要学会掌控住情绪,尽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来教育他。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体罚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时冲动就打孩子,因为如果打孩子往往会有反效果。可以将内心不满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对孩子说:“你的做法让我很失望!”“我现在真的很难过!”。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而且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用过于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来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修正错误。例如,将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孩子还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的错误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会深刻反省,避免今后再犯这样的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家长不必过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错误,而是通过给孩子警告的眼色、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方式来让孩子吸取教训。例如,孩子没有整理房间就没收孩子的零食。家长最好明确告诉孩子今后应该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保准,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多次警告后,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家长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如果情绪失控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孩子会感觉内心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愤怒的情绪,而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如果不得不打孩子,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挨打以及打多少下,如果下回犯错误应该怎么做。

不要打得过重,也不要把打孩子当做发泄的途径,更不要还没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家长打完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打你我们也很难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尽管他做了错事,但是父母的爱不会改变。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小于两岁的孩子由于各方面发育未成熟,没有规则意识。这个时候通过打来教育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孩子渐渐长大,不仅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尊心也逐步增强。六岁的孩子已经明白道理,所以家长凡事要将理,切勿随意打骂。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1.立规则

不理解或者已经将行为规则遗忘的孩子往往就会不听话,不愿意和家长配合。此时,请家长再次提醒让孩子明白,切记表情要柔和、态度要温和,明确提出或说明你的要求。家长不能抱着孩子不听话的心理来向孩子做出说明。例如对孩子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够听话”。这样孩子反而会更加调皮和执拗。

2.作榜样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尽管知道指示和规定,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孩子没有行动或者没有按指示做,家长就会觉得孩子不听话。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例如:如何坐好,如何收拾房间、如何摆放物品等。

3.严肃谈话

家长打骂、处罚孩子时常常会带有愤怒、疲倦之类的情绪,孩子不仅身体上会痛苦、心理上也会害怕,意志上也会受到压制。因此,孩子很难接受父母的长篇大论,也不懂得反省自己,至于改正自己的行为就更难了。家长应严肃地和孩子来一场交谈,要让孩子明白道理。先让孩子停止自己的行为,到角落和孩子交流,这样比起打骂惩罚孩子,更能让孩子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

4.耐心纠正

孩子的行为有累积的过程,不良的行为会演变成坏习惯。反之亦然,纠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请多一些耐心。如果孩子不讲道理或者有其他不当行为,家长不可以任其发展,要随时纠正孩子的行为。若是家长缺乏耐心,孩子的不当行为会加剧。

5.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实际上,孩子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社会意识,对荣誉也很在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乎老师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在家睡觉不乖,老师可以让小朋友讲一讲自己在家中的情形,并且表扬那些按时睡觉的孩子。

这样做反而比反复叮嘱孩子更有效果。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不会说话吗

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的自主意识也会增强。如果家长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加注在孩子身上,总是命令孩子去做事情,恐怕无法达到效果。家长要多表扬和肯定孩子,不要经常批评孩子,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

1.尊重孩子,在和孩子说话时切勿忙着其他事情。

2.要明白孩子的行为的意义所在,并且将孩子想要说明的意思表述出来。

3.如果孩子有情绪,家长要先对此表示认可与理解。

4.当家长拒绝孩子时,要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孩子讲话时态度要温和。

篇8: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式

一、激发孩子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1.梦想是实现的开端。人生要有梦想, 梦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 就不会向前迈进半步, 只能在路上不断地徘徊, 就像拉磨的驴子, 结果只能漫无目的地生活。人类是靠梦想在活着, 只有梦想, 才能有温暖!只有梦想, 才使人有力量!所有的成功者, 都是在执著的奋斗中, 靠着顽强的信念在实践着自己的梦。没有梦, 就没有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每一个人成功的取得, 都离不开对平凡生活的超越, 只有朝着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去奋斗的人, 才能成功。

幼儿的幻想、梦想特多, 他们会眨着明亮的眼睛, 向你提出许多离奇怪异的事情和想法, 异想天开是他们的特点。我喜欢孩子们的这种幻想、梦想。伟大的科学家们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看了“神舟九号”上天,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我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 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提出了很多想法, 有的表示长大后也要去宇宙, 有的表示也要造神舟, 有的幻想着去寻找适应人类生存的另一类星球……听到这些天真可爱的想法, 我仿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2.要有一颗进取之心。争强好胜的进取之心, 可以说是人智慧的源泉, 它犹如从一个人的灵魂里高竖起这个世界上的天线, 通过它可以不断地接收和了解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 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充实、更有力量。有了进取心, 我们生命的航船在未来的岁月里就能“乘长风, 破万里浪”。有了进取心, 我们就能永远像保尔那样在死神和病魔面前保持“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乐观。如果失去了进取之心, 哪怕他还是一个只有几岁的儿童, 那他的心灵也一定会布满人生的暮气和老态的皱纹, 躯体只不过是埋葬其灵魂的一个活动坟墓。所以, 培养具有争强好胜的进取心, 非常重要。

进取心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一笔用之不尽的财富, 是我们的生命之轮能够破浪前进的动力, 是滋润着我们生命和心灵永远不会走向衰老的青春之泉。

二、让孩子的生活亮起来

1.战胜自卑, 建立自信心, 寻找快乐。如早上小班幼儿在平衡练习时, 大多数幼儿都一个跟着一个大胆地在平衡木上行走, 轮到枭枭时, 他一开始站着不动, 老师拉他都死活不肯上去, 好不容易把他抱上平衡木, 他还小手紧紧攥住老师的衣服, 小脸憋得通红, 差点哭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 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 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成功的经验可以使儿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成功的次数越多, 儿童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就越高。所以在平衡练习中, 一开始, 我只让幼儿在活动场地上走平衡线。然后, 提供不同高度、宽度、坡度的平衡木, 让幼儿自由尝试, 接着请平衡力较好的幼儿进行示范, 再由教师把走平衡木的动作要求示范给幼儿, 引导幼儿进行“过小桥”的练习。慢慢地, 枭枭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对自己产生了满意的态度。

2.播种善良, 才能收藏希望。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 它可以使盲人“看到”、使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 他们的心滚烫, 情火热, 可以驱赶寒冷, 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 同善良的人接触, 往往智慧得到开启, 情绪变得高尚, 灵魂变得纯洁, 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的人相处, 不必设防, 心地坦然。播种善良, 才能收藏希望。在平时的教育中, 我很重视培养幼儿具有一颗善良之心。

不久前, 我班上的一个小孩家里的生活贫穷, 所以我为他添了几件衣服和一些学习用品, 孩子们看在了眼里。自由交往时, 大家都非常关心他。于是, 我提议在班里开展“送礼物, 献爱心”的活动。过了几天, 我打开爱心盒一看, 原来塞满了孩子们送给这位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和小玩意儿。引起我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位平时爱捣蛋, 非常调皮的孩子, 他送的东西最多。真看不出来, 他有一颗强烈的爱人之心。趁此机会, 我大力称赞了他, 而且小黑板报上写上了他的大名, 加上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真是有用, 他那爱捣蛋的习惯也渐渐改了。只有善良的品质才会拨开人生中最阴暗的日子, 所以希望每一个孩子能记住“善良”二字, 并付诸于日常行动中。

三、让孩子开心地拥抱生活

1.点燃孩子爱的火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旋律, 人们听来都耳熟能详;爱的旋律, 滋润和激励着新时代的师生们。小军是我班上小有名气的“调皮鬼”, 大家一向对他持“惹不起, 躲得起”的态度。一次午餐时, 他主动要为孩子们分碗、发筷子。这下全体孩子瞪大了眼睛:“鼻涕快掉进碗里了, 我是不要吃了。”“老师, 他的手太脏了。”……小军当即怒目以对, 似有想“教训人”的架势。小朋友们的目光齐刷刷地看着我, 迫切地希望在我身上找到庇护与答案来。我针对小军当时的表现, 因势利导地说:“你想到为大家服务, 多了不起啊!我们让他擦干净鼻子、洗干净手再给大家拿吧。”小军乐滋滋地用餐巾纸擦掉鼻涕, 洗好手再去分碗、发筷子, 孩子们向他投去赞许的眼光。是啊, 只有把爱带给大家, 才会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2.让孩子学会宽恕。如在课堂内, 教师看到幼儿玩纸后, 将废纸胡乱扔在地上, 一般情况下, 我们肯定会上前制止, 对他们说:“不要乱丢废纸!请把废纸捡起来!”但我们不提倡这种方式, 我们的幼儿还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炼, 他们的心理比较稚嫩, 对于他们的一些犯错行为, 我们不能给予狂风骤雨式的批评。首先我们自己要有宽容的心态, 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引导他们, 鼓励他们:“比一比, 谁捡得最快!”当孩子们快乐地捡完废纸时, 再随机引导、教育。

斯特纳夫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 播上思想的种子, 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 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 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 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我想, 这颗思想的种子正是来源于生活。品德教育源于生活, 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新纲要的实施给幼儿园的德育开展带来了新的气象, 使孩子们在学习中找到了通向生活的道路。在多彩生活中, 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快乐, 也收获了成长的体验, 得到了生命的发展。

上一篇:让我心存感激的人小学六年级作文700字下一篇:财务处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