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酒驾致交通事故的法医鉴定

2022-09-10

酒后驾车是一个世界性的交通问题。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机动车辆的普及应用, 数量猛增, 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问题愈来愈突出, 一方面要明令禁止酒后驾车, 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完善法医鉴定工作。基于交通事故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 对酒驾致交通事故法医检验与鉴定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2009年1月21日, 河南省三门峡市发生了“1.21”醉驾宝马特大交通肇事造成6死7伤的严重后果。2月5日, 三门峡市检察院以王某涉嫌交通肇事罪将其批准逮捕;2月9日, 三门峡市检察院审查后, 将该案交由湖滨区检察院办理。犯罪嫌疑人王某, 被三门峡市湖滨区检察院以涉嫌交通肇事罪依法提起公诉。

案例二:2009年4月13日晚, 合川区合阳办营盘街居住的李某与亲朋相聚饮酒后, 驾驶小型汽车由合川嘉滨路往塔耳门方向行驶, 20时许, 当驾车行至钟鼓楼地段时, 由于酒后不能准确操控车辆, 造成与一辆自行车发生碰撞, 致自行车上乘车人包某当场被撞死亡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

案例分析:以上两个案例中的王某、李某均属于酒后驾驶, 引发的交通事故, 且都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 即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以上两个案例, 都涉及到酒驾交通事故法医鉴定的问题, 本文以下部分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二、酒驾法医检验鉴定概述

(一) 酒驾概念

酒驾, 指酒后驾驶, 就是饮酒之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酒驾分为两类:饮酒驾驶和醉酒驾驶。《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标准》规定, 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0.20mg/m L, 且≤0.80mg/m L的行为属于饮酒驾车, 而含量≥0.80mg/m L的行为属于醉酒驾车。由此可以看出酒驾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以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判断标准和依据, 只要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0.20mg/m L, 那么他就不属于酒后驾驶。另一方面, 醉酒驾驶属于酒驾其中的一种, 即醉驾包含于酒驾之中, 是“酒驾”的一种类型, 他们之间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二) 酒驾检验鉴定现状

酒驾法医鉴定根据鉴定程序的特点, 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公安机关鉴定, 公安机关委托医疗部门鉴定, 以及公安机关委托司法鉴定机构鉴定。具体如下: (1) 由公安机关独立检验鉴定。现阶段, 公安机关内部仍设立有鉴定机构, 主要是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处理工作。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警察在处理酒驾交通事故时, 通过观察机动车驾驶人的状态, 或者直接对驾驶人进行呼气酒精测试, 如果发现机动车驾驶人有酒后迹象的, 立即通知公安机关的法医赶赴现场抽取血样, 最后自行检测、出具酒驾交通事故检验鉴定结论。另外, 遇到特殊情况也会特殊处理。如果执法点距离公安机关较远, 可以把酒驾嫌疑人就近带到附近的医院, 请医务人员抽取血样后带回, 由公安机关的法医进行检验, 出具酒驾交通事故鉴定结论;如果执法点距离公安机关很近, 那么可以直接将酒驾嫌疑人带到公安机关, 由法医抽取血样, 检测后出具酒驾交通事故鉴定结论。 (2) 由公安机关委托司法鉴定机构检验鉴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警察处理交通事故时, 发现机动车驾驶人有酒后行为的, 立即就近通知医院, 请医务人员抽取血样后, 将血样移交司法鉴定机构, 在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检验, 并由该机构出具酒驾交通事故鉴定结论。另外, 如果条件允许, 也可以直接通知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员赶赴现场, 抽取血样进行检验, 并由该机构出具酒驾交通事故鉴定结论。 (3) 由公安机关委托医疗部门检验鉴定。当前, 公安机关交通部门的交通警察在处理酒驾交通事故进行酒精检验鉴定时, 通常情况下会委托就近医院, 由它们的医务人员抽取血样进行检验, 酒驾交通事故鉴定结论也是由医院出。

三、酒驾法医检验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 酒驾检验鉴定方法缺乏可执行性

现阶段, 交通警察在处理酒驾交通事故时, 一般情况下, 会采用对驾驶人呼吸检测或者是抽血检测的方法进行醉酒检验。然而,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阀指与检验》 (GB15222—2010) 国家标准规定:对不具备呼气或者血液酒精含量检验条件的, 应进行唾液酒精定性检测或者人体平衡实验评价驾驶能力。一方面进行唾液酒精测试的试纸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温度、湿度等, 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 在试纸的使用方法上如果有误也会导致无法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另一方面, 对驾驶员进行的人体平衡实验, 对于一般的鉴定机构现没有该鉴定能力, 缺乏可执行性。

(二) 酒驾检验鉴定主体资格缺乏可信性

首先, 交通警察进行呼气酒精的测试记录缺乏可信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警察在道路执法过程中, 如果发现机动车驾驶人有酒后驾驶迹象的, 则对其进行呼气酒精测试。然而, 这是存在问题的, 一方面这些交通警察是否为专业的检测人员, 有待怀疑;另一方面, 在对驾驶人进行酒精测试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无法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及可信性。如果这样的测试结果直接用于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 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另外, 一些医疗鉴定部门本身并不具备司法鉴定资格, 然而, 一些交通事故由于事故发生地点的地理条件的限制, 交通警察为了及时检测醉酒驾车嫌疑人的血液酒精含量, 就只得委托当地一些不具备司法鉴定资格的乡镇医院进行检验, 其可信性受到很大的怀疑。

(三) 酒驾检验鉴定程序缺乏规范性

当前, 交通警察处理酒驾通常情况下是先对驾驶人进行呼气检测测试, 有醉驾嫌疑的再进行抽血化验, 这中间就产生了时间差。显然, 时间差越小对测试的准确性越有保障, 所以, 针对当前的酒驾处理状况, 应该在呼气到血检这一段时间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差标准, 尽量限制缩小时间差的范围, 防止这一过程耗费时间长, 导致在醉酒与酒驾临界线上的嫌疑驾驶人的酒精在体内进行化解, 逃脱惩罚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 交通警察收集证据的程序存在不规范性。一般情况下, 交通警察在查处酒驾对驾驶人进行抽血检测会就近选择医院, 委托该医院的医务人员检测血液酒精含量, 这本来就缺乏规范性, 而且问题更大的是, 当“醉酒入刑”出台之后, 醉驾入刑唯一标准就是酒精含量达到0.80mg/m L, 基于此, 查处酒驾的办案流程不规范性将会导致更深层次的问题出现, 如血样的保存期多久、证据如何认定等。

四、完善酒驾致交通事故的法医鉴定的几点建议

(一) 完善鉴定机构的设备, 提高检验质量的可信性

“醉驾入刑”之后, 血液酒精含量鉴定结论几乎成了认定驾驶人是否醉酒驾驶唯一的标准, 这对于驾驶人酒精含量测试设备的质量以及测量的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各省级司法行政管理部门, 要根据本省酒精检验鉴定的实际情况, 制定鉴定机构检验设备的统一配备标准, 为公安机关部门的装备配备作参考。作为在酒驾检测一线工作的交警部门, 要尽可能筹资引进先进的专业检测设备, 完善鉴定机构的设备, 配齐、配强酒精测试仪, 满足酒驾查处工作的需要。在查处中, 要严格规范携带取证设备, 充分利用好现场执法记录仪、摄像机和警务通等设备, 对检查过程全程录音、摄像取证, 对那些非法阻挠、暴力抗拒检查的违法当事人, 要及时采用多种方式保护证据。

(二) 加强鉴定人员培训力度, 提高鉴定结果的有效性

随着查处饮酒和醉酒驾驶机动车常态机制的建立以及执法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鉴定人员在酒精检验鉴定的数量与质量上有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 各司法鉴定机构要根据相关法律规范, 开展司法鉴定人员培训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鉴定人员司法鉴定水平, 确保鉴定质量。加强业务培训, 首先要针对当前在酒驾查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调取证据不全面、检材提取不符规定等问题, 以专题培训的方式, 借助于教学片来讲解演示取证、办案、警械使用等技能。同时, 组织“醉驾入刑”案件办理业务知识培训, 提高交警涉酒驾驶案件的检查技能以及执法办案能力, 避免执法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差错。

(三) 规范酒驾检验鉴定程序, 提高鉴定工作的系统性

规范酒驾检验鉴定程序, 要严格按照《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试行) 》对酒驾检验鉴定程序所做的规定执行, 主要是涉及到的血样采集、血样鉴定、鉴定结论以及立案侦查等方面。交通警察应当对抽血过程全程监控, 保证收集证据合法及有效性。应由专业人员提取两份血样备份, 分别装入密封袋, 一份备案, 一份送检;提取的血样应现场登记封存, 在24小时内送专业鉴定部门;办案部门应当在收到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报告书》之日起二日内, 制作《鉴定结论通知书》, 并将其送达当事人;当事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标准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填写《受案登记表》, 并制作《呈请立案报告书》, 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以涉嫌危险驾驶罪予以立案侦查, 并制作《立案决定书》。对涉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犯罪嫌疑人, 可以使用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

(四) 出台规范性的司法解释, 提高刑事处罚的科学性

针对酒驾鉴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最高司法机关应根据调研的情况出台规范性的解释, 以明确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认定标准以及定罪量刑等问题。一方面是在醉酒驾驶的认定标准上, 不能仅仅把“血液中酒精含量达0.80mg/m L时, 不论行为人的具体状况如何, 一律认定为醉酒状态”作为唯一的标准, 这太过于绝对化, 缺乏司法解释的说服力。另一方面, 血液酒精含量在0.80mg/m L的临界点时, 应在现场参考驾驶人的具体状况, 如驾驶人是否能够正常驾驶、站立是否摇晃、是否不能走直线等, 最后再认定驾驶人是否处于醉酒状态。

五、结语

当下, 我国已进入酒后驾车事故高发期, 在“醉酒入刑”实施以及加重行政处罚力度之后, 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切实加强对酒精检验鉴定机构的管理, 提高执法技术标准以及逐步完善检验鉴定设备, 不断规范司法鉴定行为, 进一步修改并完善相应的检测标准, 以确保法律的顺利实施, 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展望未来, 交通法医学作为现阶段为了满足大量交通事故处理工作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医学分支, 随着交通事故法医鉴定的重要性愈来愈突出, 法医工作在交通事故中确定驾驶人是否饮酒、死者死亡原因、伤者损伤程度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交通法医学有望成为法医学中一门独立学科。

摘要:近些年, 因酒后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层出不穷, 严重地危害了社会公共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酒后驾驶是危险的驾驶行为, 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法医鉴定的角度出发, 探讨我国在酒驾引发交通事故中法医鉴定这一方面的问题, 并针对其提出一些改善措施。

关键词:酒驾,交通事故,法医鉴定,建议

参考文献

[1] 刘晶, 李永祥, 刘铁健.交通事故损伤机制的法医学鉴定分析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6.

[2] 蒋凡.醉酒驾车犯罪若干法律适用问题研究[J].犯罪研究, 2011.

[3] 高健.北京检方称80毫克是醉驾入刑唯一标准[N].北京日报, 2011-5-26.

[4] 邓春, 刘燕.交通事故伤亡人员的法医病理检验[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8 (6) .

[5] 赵晖, 卓先义, 沈保华.乙基葡萄糖醛酸苷的检测及其在法医毒理学中的应用[J].法医学杂志, 2009, 25 (1) .

上一篇:对新形势下企业财务集中化管理的探究下一篇:盘点古代公务员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