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法医鉴定体制若干问题探讨

2024-04-13

当前法医鉴定体制若干问题探讨(精选7篇)

篇1:当前法医鉴定体制若干问题探讨

《湖北关于法医临床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一、关于伤残评定的有关问题

(一)鉴定时机

1、伤残等级一般应在各种因素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因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治疗终结(即临床医学一般原则所承认的临床效果稳定或参照“GA/T521-2004《人身损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确定)后进行评定。

2、对委托人要求在治疗终结前进行鉴定的案例,若不涉及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视听功能障碍、关节功能障碍、毁容、可能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影响鉴定结论的,可以考虑在出院15-30天后进行伤残评定。但若涉及上述问题,鉴定机构至少应在受伤3月后方能进行伤残评定。

3、对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要求在治疗终结前进行鉴定的,如不涉及刑事责任、委托人确有需要且当事双方同意,可在伤者出院一个月后进行伤残评定,但鉴定机构必须与委托人和当事双方签署鉴定协议书并明确告之鉴定意见可能的不准确性。

(二)伤残等级

1.对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伤残评定

(1)伤残评定应以人体损伤后治疗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对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或后遗症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后,严格按照GB/T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评定。

(2)对于有明确的伤残等级评定标准的损伤,不得套用附录中的有关条款评定伤残程度或晋级。

(3)多部位(种)伤残的评定:应以其中最重损害后果的伤残等级为基数,原则上按照以下方法增加赔偿指数:Ⅹ级为2%,Ⅸ级3%,Ⅷ级4%,Ⅶ级5%„„进行叠加,但增加指数的总和不得超过10%,即不能超过一个级别。

(4)对于同侧肢体三处(种)(含本数,下同)以上损伤后均存在一定功能障碍,单独未构成残但接近伤残标准的,可以综合评定为Ⅹ级残或不评为残。

(5)对于肢体的对称性损伤,均达到同一等级伤残的,根据对伤者身体状况及工作、生活能力的影响程度,可以考虑晋级评定(一般伤残等级应较高,Ⅷ级以上)。如:一侧肢体原有Ⅷ级以上功能障碍的,对侧肢损伤达到同等级伤残的,可以考虑晋级评定。

(6)关节损伤假体置换术后(人工髋关节置换多见),如无明显并发症或后遗症,原则上评定为Ⅸ级

残。

(7)对于涉及精神/智能障碍的伤残评定,须在伤后3-6个月后进行,且必须经精神医学专业人员进行精神医学检查和/或物理学检查,伤残等级须由具有法医精神病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评定。(8)涉及伤病关系的伤残评定:如果外伤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应以最终损害后果评定伤残等级,但须评估损伤或疾病参与度;对某些外伤作用轻微(如诱因)、且与伤残关联度轻微的案例,也可不评定伤残等级。如不能判断外伤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则不予评定伤残等级。

(9)伤残等级评定时,均应进行相关客观检查(以往已行客观检查的,必要时仍应复查),损害后果的认定须有客观检查结果支持,不能以主观检查结果作为伤残评定的依据。

2.对其他受伤人员的伤残评定

(1)对于除交通事故、工伤或医疗事故以外的受伤人员的伤残等级评定,鉴定机构应参照最高人民法院《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标准(试行)》进行。根据具体情况,也可按照人民法院指定的标准进行评定。

(2)工作中受伤人员,如未经劳动人事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法医鉴定机构原则上不能应用GB/T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评定伤残等级;人民法院等办案单位有明确委托或者当事人双方有明确要求,签署鉴定协议书后,可以按上述标准进行伤残评定。

(3)上述两标准中对伤残等级评定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可参照前述对“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伤残评定”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劳动能力丧失

依据伤残等级级别确定劳动能力丧失率,如十级伤残为劳动能力丧失10%,九级为20%,依此类推,一级为100%。按工伤标准的规定,一、二、三、四级残为劳动能力完全丧失,五、六级为大部分丧失,七、八、九、十级为部分劳动能力丧失。

(四)误工休息时间

1、原则上按照GA/T521-2004《人身损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的标准鉴定误工休息时间。

2、对于存在轻度功能障碍的可适当延长30-60日;需二次治疗的(如内固定取出)或存在严重功能障碍和/或多部位损伤的,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适当延长误工休息时间(一般不能超过原标准规定的时间)。

3、因伤情变化超过误工损失日评定时间规定的(如骨折不愈合),包括伤后较长时间方进行伤残评定的伤者,误工休息时间可评为“至定残前一日”。

4、可以安装假肢的,误工休息时间应评定为出院后3-6个月或至安装假肢日止。

5、其他未列入的情况,应以GA/T521-2004《人身损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为基础,根据医学科学原则及具体伤情,综合考虑评估(延长或缩短)。

(五)护理时间和护理依赖

“护理时间”和“护理依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段时间内需要护理,而后者是终身需要护理。原则上按照“生活自理五项基本标准”评定护理时间、是否存在护理依赖和等级(护理人数原则上评为1人)。

1、护理时间一般为住院时间或“误工休息时间”的1/3;有严重功能障碍、损伤延迟愈合等的伤者,护理时间可为“误工休息时间”的1/2或更长,但不能超过误工休息时间。

2、伤残七级以上瘫痪、精神障碍、骨不连或癫痫等伤者,护理时间可以等同于“误工休息时间”。

3、其他可以适当延长护理时间的情况

60岁以上、14岁以下的;损伤前已有疾病影响外伤愈合的;治疗中出现明显并发症、后遗症的;对称器官同时损伤或一侧原有伤病的等。

4、日常生活部分、大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如植物状态生存,二肢以上肢体缺失不能安装假肢,伤残四级以上的瘫痪、失语、精神智力障碍、癫痫、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心功能严重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生存期长期护理(鉴定机构不宜评定具体时间),需评定护理依赖等级。

其他未列入的损害,只要永久影响生活自理五项之一或以上的,也应评定护理依赖等级。

(六)残疾辅助器具

1、法医鉴定机构原则上不予受理。

2、人民法院委托确需鉴定的,应首先由残疾人辅助器具司法鉴定机构评估辅助用具价格等,尔后法医鉴定机构在其业务范围内酌处(主要是把握残疾辅助用具的使用年限、是否需要配置附件及维修费用等),同时,在鉴定协议书中应进行风险告知。

二、关于医疗费用评定的有关问题

(一)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鉴定机构原则上只评定“必然发生的”的后续治疗费用,不评估非必然发生的后期医疗费、治疗未终结时的特殊治疗费用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费用。

(二)前期医疗费的审核:应参照“道路交通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的规定进行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前期医疗费实行“差额化”赔偿、即需要多少赔多少的原则,只要是实际需要并合理的费用,鉴定

时应予以支持。

(三)后续治疗费:是指伤残评定后必然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和适当的整容费及其他后续治疗费。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原则是“定型化”赔偿原则,即从损害赔偿的社会妥当性和公正性出发,为损害确定固定标准的赔偿原则。

(四)确定后续治疗费应把握的原则:

1、应是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

2、已评定伤残等级者,原则上不给予可能减轻伤残等级的后续治疗费用。如颅脑损伤评残后,不再给予营养脑细胞、高压氧等治疗费用;未评定伤残者,可结合实际需要情况评估后续治疗费用;

3、后续治疗费原则上按普通价格(暂定为市级三甲医院收费标准)和/或参照实际经治医院收费标准评估;

4、后续治疗费的评估,还应该考虑伤者的具体情况,如伤残等级评定的松紧度、治疗时间的长短、损伤的恢复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

(五)损伤致严重残疾存在医疗依赖者,其后期医疗费用的评估应根据医学科学规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后期医疗费“定型化”赔偿的原则,一般二年后不再给予病因治疗费用,但应适当考虑给予支持、对症、并发症防治费用。

(六)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的评定,原则上需按照下表中标准执行(见附表);对于标准中未列出的,可比照相近治疗费用进行评估。

附表

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标准

治疗项目

费用(单位:元)

单侧颅骨修补

双侧颅骨修补

15000-25000

20000-30000

颌骨钢板取出

4500-5500

锁骨钢板取出

4500-6000

椎弓根钉固定取出

6000-7000

肢体长骨钢板固定取出

6000-7000

肢体长骨交锁髓内钉取出

6500-7500

肢体长骨髓内钉取出

4000-5000

肢体长骨克氏针取出

2000-3000

指(趾)骨克氏针取出(含掌骨)

1000-1500

掌跖骨钢板取出

3500-4500

肩胛骨钢板固定取出

5000-6000

髌骨、鹰嘴张力带取出

3000-4000

椎体哈氏棒取出

7000-8000

髋臼钢板手术取出

8000-9000

可调外固定架取出

1000-2000

整容费用、色素沉着、增生瘢痕切除(毁容的,颈部瘢痕明显限制其活动者,大关节瘢痕致功能活动障碍,摩擦易致癌处)

400-800/cm、cm2(14岁以下儿童、40岁以下女性取上限)、300-400/cm2、10000-15000/次、处(面积1%左右)

义齿安装

1000-1500/颗(60岁以上不予更换费用)

义眼安装(义眼台成形术后)

6000-8000/眼

人工关节置换

全髋3-5万、半髋1.5-2.5万/约15年

瘫痪(伤残三级以上、三个月以上)

二年内,月300-500

癫痫

二年内,月200-400

植物状态生存

二年内,月1000-1200

尿道扩张

200-300/次,10-12次

精神心理治疗(伤残七级以上精神障碍、智力缺损的)

6000-8000

说明:

1、本标准系参照地市级三甲医院费用情况制定。各级鉴定机构可根据当地实际收费状况,在30%内上下浮动;对省级三甲医院的颅骨修补、内固定取出等费用,上浮不能超过50%;

2、相同部位多处内固定可适当增加费用,原则上不超30%;不同部位多处内固定,如判断不能一次手术取出,可叠加计算;

3、牙齿脱落评残后,原则上只给于1次义齿治疗费用;超过所评伤残等级标准规定数目的脱落牙齿,可给予2次义齿治疗费用,如牙齿脱落8颗为Ⅹ级残,对多脱落的,可给予2次义齿费用;牙齿费用为单纯义齿安装材料及手术费,不包括相应的对症治疗费,如根管治疗;牙齿脱落3颗以上的,尚需考虑固定牙费用;必须安装种植牙的,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临床专家意见评估。

篇2:当前法医鉴定体制若干问题探讨

一、关于评残标准的适用问题

(一)目前涉及伤残鉴定的评残标准主要有两个国家标准,即GB/T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和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鉴定人在伤残鉴定中适用哪个标准,必须依据具体案情来确定。一般来说,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有特定的案情和明确的适用范围,不宜无限制的扩大适用范围。

(二)司法鉴定机构在受理伤残鉴定案件时,委托人有明确提出按某某标准进行评残要求的,司法鉴定机构应严格按照《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部107号令)第十三条第二款和第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不得受理。

二、关于伤残评定的有关问题

(一)鉴定时机

1.伤残等级一般应在各种因素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因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治疗终结(即临床医学一般原则所承认的临床效果稳定或参照GA/T521─2004《人身损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确定)后进行评定。

2.对委托人要求在治疗终结前进行鉴定的案件,若不涉及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视听功能障碍、关节功能障碍、毁容、可能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影响鉴定结论的,可以酌情进行伤残评定。

但若涉及上述问题,鉴定机构至少应在受伤3月后方能进行伤残评定。3.对于涉及精神障碍、智力缺损的伤残评定:须在伤后6个月后进行。

4.对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要求在治疗终结前进行鉴定的,如不涉及刑事责任、委托人确有需要且当事双方同意,可在伤者出院一个月后进行伤残评定,但鉴定机构必须与委托人和当事人双方签署鉴定协议书并明确告之鉴定意见可能的不确定性。

5.涉及损伤程度的评定时间,参照第2条规定。

(二)伤残等级

1.对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伤残评定

(1)伤残评定应以人体损伤后治疗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对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或后遗症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后,严格按照GB/T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评定。(2)对于有明确的伤残等级评定标准的损伤,不得套用附录中的有关条款评定伤残程度或晋级。

(3)关节损伤假体置换术后(人工髋关节置换多见),如无明显并发症或后遗症,原则上评定为九级伤残;四肢长骨内固定,评为十级伤残。

(4)关于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等级评定中涉及精神损伤程度的评定问题。精神损伤是受伤人员伤残的组成部分,受伤人员伤残等级评定应包括精神损伤程度。但在鉴定中涉及的精神损伤问题,由于专业性较强,法医临床鉴定机构不能就精神损伤程度进行评定,也不能依据精神病医院或精神病医生出具的检查、检测结果进行评定。遇到此类问题时,法医临床鉴定机构应告知委托方另行委托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精神损伤程度评定,委托方持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文书,再到法医临床司法鉴定机构,综合躯体受伤程度与精神损伤程度,对受伤人员伤残等级进行评定,并出具司法鉴定文书。司法鉴定机构在审查受理此类案件时,应在委托受理协议书中注明:“凡涉及的精神损伤程度评定,由委托方另行委托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机构鉴定,进行法医精神病鉴定的时间不计入法定时限内,法医临床鉴定收取的费用不包括进行法医精神病鉴定费用。”

(5)颅脑损伤伤残等级评定:不能单独依靠智力检查结果,应结合智力检查时的合作程度以及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综合评定(影像学证实脑挫裂伤为十级伤残)。(6)涉及伤病关系的伤残评定:如果外伤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应以最终损害后果评定伤残等级,但须评估损伤或疾病参与度;对某些外伤作用轻微(如诱因)、且与伤残关联度轻微的案例,也可不评定伤残等级。如不能判断外伤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则不予评定伤残等级。

(7)伤残等级评定时,均应进行相关客观检查(以往已行客观检查的,必要时仍应复查),损害后果的认定须有客观检查结果支持,不能以主观检查结果作为伤残评定的依据。

2.对其他受伤人员的伤残评定

(1)对于除交通事故、工伤或医疗事故以外的受伤人员的伤残等级评定,鉴定机构应参照GB/T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进行。(2)工作中受伤人员,虽未经劳动人事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法医鉴定机构原则上宜应用GB/T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评定伤残等级。

(3)根据具体案件的特殊情况或双方当事人有明确要求,经签署鉴定协议书后,也可比照GB/T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和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两个标准中最适合的条款进行评定。

(三)劳动能力丧失

依据伤残等级级别确定劳动能力丧失率,如十级伤残为劳动能力丧失10%,九级为20%,依此类推,一级为100%。按工伤标准的规定,一、二、三、四级残为劳动能力完全丧失,五、六级为大部分丧失,七、八、九、十级为部分劳动能力丧失。

(四)误工损失日

1.原则上按照GA/T521─2004《人身损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的标准鉴定误工损失日。

2.对于存在轻度功能障碍的可适当延长30─60日;需二次治疗的(如内固定取出)或存在严重功能障碍和/或多部位损伤的,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适当延长误工损失日(一般不能超过原标准规定的时间)。

3.因伤情变化超过误工损失日评定时间规定的(如骨折不愈合),包括伤后较长时间方进行伤残评定的伤者,误工损失日可评为“至定残前1日”。

4.可以安装假肢的,误工损失日应评定为至出院后3—6个月或安装假肢日止。5.其他未列入的情况,应以GA/T521—2004《人身损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为基础,根据医学科学原则及具体伤情,综合考虑评估(延长或缩短)。

(五)护理时间和护理依赖

“护理时间”和“护理依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后者时间指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原则上按照“生活自理五项基本标准”评定护理时间、是否存在护理依赖和等级(护理人数原则上评为1人)。1.护理时间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2月4日发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适用。

2.护理依赖可参照GA/T800—2008《人身损害护理依赖程度评定》适用。

(六)残疾辅助器具

1.法医鉴定机构原则上不予受理。

2.人民法院委托确需鉴定的,应首先由法定的残疾人辅助器具司法鉴定机构评估辅助用具价格等,尔后法医鉴定机构在其业务范围内酌处(主要是把握残疾辅助用具的使用年限、是否需要配置附件及维修费用等),同时,在鉴定协议书中应进行风险告知。

三、关于医疗费用评定的有关问题

(一)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鉴定机构原则上只评定“必然发生的”的后续治疗费用,不评估非必然发生的后期医疗费、治疗未终结时的特殊治疗费用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费用。

(二)前期医疗费的审核:应参照“道路交通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的规定进行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前期医疗费实行“差额化”赔偿、即需要多少赔多少的原则,只要是实际需要并合理的费用,鉴定时应予以支持。

(三)后续治疗费:是指伤残评定后必然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和适当的整容及其他后续治疗费。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原则是“定型化”赔偿原则,即从损害赔偿的社会妥协性和公正性出发,为损害确定固定标准的赔偿原则。

(四)确定后续治疗费应把握的原则: 1.应是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

2.已确定伤残等级者,原则上不给予可能减轻伤残等级的后续治疗费用。如颅脑损伤评残后,不再给予营养脑细胞、高压氧等治疗费用;未评定伤残者,可结合实际需要情况评估后续治疗费用;

3.后续治疗费原则上按普通价格(暂定为市级三甲医院收费标准)和/或参照市级经治医院收费标准评估;

4.后续治疗费的评估,还应该考虑伤者的具体情况,如伤残等级评定的松紧度、治疗时间的长短、损伤的恢复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

(五)损伤致严重残疾存在医疗依赖者,其后期医疗费用的评估应根据医学科学规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后期医疗费“定型化”赔偿的原则,一般二年后不再给予病因治疗费用,但应适当考虑给予支持、对症、并发症防治费用。

(六)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得评定,原则上需按照下表中标准执行(见附表);对于标准中未列出的,可比照相近治疗费用进行评估。

四、其他有关问题

(一)对伤残等级的表示统一使用汉字小写(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二)鉴定人应当独立进行鉴定,对鉴定意见负责,并应当在鉴定文书上由本人签字。

(三)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必须出庭作证,不得以出差、有事等为借口推诿、拒绝出庭,也不能由他人代替出庭作证。

(四)本《执业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表

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参考标准

治疗项目 费用(单位:元)单侧颅骨修补

双侧颅骨修补 15000—25000 20000—30000 颌骨钢板取出 4500—5500 锁骨钢板取出 4500—6000 椎弓根盯固定取出 6000—7000 肢体长骨钢板固定取出 6000—7000 肢体长骨交锁髓内钉取出 6500—7500 肢体长骨髓内钉取出 4000—5000 肢体长骨克氏针取出 2000—3000 指(趾)骨克氏针取出(含掌骨)1000—1500 账跖骨钢板取出 3500—4500 肩胛骨钢板固定取出 5000—6000 髌骨、鹰嘴张力带取出 3000—4000 椎体哈氏棒取出 7000—8000 髋臼钢板手术取出 8000—9000 可调外固定架取出 1000—2000 整容费用、色素沉着、增生瘢痕切除(毁容的,颈部瘢痕明显限制其活动者,大关节瘢痕致功能活动障碍,摩擦易致癌处)400—800/cm、cm2(14岁以下儿童、40岁以下女性取上限)、300—400/cm2、10000—15000/次、处(面积1%左右)义齿安装 1000—1500/颗

义眼安装(义眼台成形术后)6000—8000/眼

人工关节置换 全髋3—5万、半髋1.5—2.5万/约15年 瘫痪(伤残三级以上、三个月以上)二年内,月300—500 癫痫 二年内,月200—400 植物状态生存 二年内,月1000—1200 尿道扩张 200—300/次,10—20次

精神心理治疗(伤残七级以上精神障碍、智力缺损的)6000—8000

说明:

1.本标准系参照地市级三甲医院费用情况制定。各级鉴定机构可根据当地实际收费状况,在30%内上下浮动。

2.相同部位多处内固定可适当增加费用,原则上不超30%;不同部位多处内固定,如判断不能一次手术取出,可叠加计算;

篇3:当前法医鉴定体制若干问题探讨

一、法医类鉴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司法鉴定人的资格申请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一方面, 那些具备“副主任法医师”职称或者从事法医工作的人, 绝大多数都在公、检、法机关工作。《决定》实施后, 公安部门的法医当然可以继续留在原工作岗位上, 而检察院、法院的法医就面临着分流或转行的问题, 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而言, 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公务员的岗位, 即使干着在法院及鉴定机构之间“跑腿”的对外委托工作。根据《决定》及《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的精神, 江苏省个人申请《司法鉴定人执业证》明确规定:“侦查机关、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的在职人员以及与侦查机关、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在人财物方面存在隶属关系的人员, 不得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另一方面, 那些申请从事司法鉴定的临床医师, 他们虽有临床医师高级职称, 可是严格地来讲, 他们并不“具有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相关的行业执业资格或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从事相关工作五年以上”, 因此, 他们并不具备从事司法鉴定的资质条件。

2 在鉴定机构中出现了“自治自鉴”的现象。

《决定》实施后, 各级法院取消司法鉴定职能, 依法委托司法行政机关登记管理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使得“自审自鉴”的现象得以消除。但现在成立的司法鉴定所大多分别附属于某家医院, 大部分从业人员既是司法鉴定人, 又是医院的执业医师,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自治自鉴”的现象, 而“自治自鉴”的危害性比“自审自鉴”更大。诈伤及造作伤的鉴定本身就是鉴定的难点, 比如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 由于现行的鉴定标准漏洞很多, 遇到当事人造作伤, 或者伪盲、伪聋, 以及血尿、脑震荡、鼓膜穿孔等情形, 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写的病历材料就很难甄别真伪, 如果这个医生同时还是一个司法鉴定人的话, 他如果要和伤者串通造假, 那岂不是易如反掌?而且, 即使事情败露的话, 司法行政机关充其量取消其鉴定人的资格, 但由于鉴定人的双重身份, 取消了其司法鉴定人的资格并不影响他继续行医, 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3司法鉴定中仍然存在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现象, 造成鉴定结论打架、久鉴不决等问题。新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对个人委托司法鉴定的限制已经完全取消, 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司法鉴定机构委托鉴定。这样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司法鉴定秩序混乱、多头鉴定、重复鉴定、鉴定结论打架、久鉴不决等问题, 反而会愈演愈烈。

4司法行政部门在鉴定标准的制定、条文的释义、司法鉴定收费等方面明显滞后, 不利于司法鉴定健康有序地发展。《决定》已实施两年多, 但《人体损伤程度伤鉴定标准》、《人身损害伤残程度鉴定标准》、《受伤人员误工期、营养期、护理期评定标准》等国家标准至今尚未正式出台。尤其是人身损害的伤残程度鉴定更是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 各地在对人身损害的伤残程度进行鉴定时适用不同标准, 同样的伤势出现不同的伤残等级、不同的赔偿。即使有了统一的国家标准如《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 由于缺乏统一的条文释义, 对于同一条文不同的理解, 也会造成同样的伤势出现不同的伤残等级、不同的赔偿。还有司法鉴定收费缺乏统一的标准, 致使同一种类的鉴定, 在不同的地区, 收费可能相差数倍之多, 有时鉴定费用可能接近甚至超过诉讼标的额, 致使当事人没有经济能力进行鉴定, 即使有能力鉴定, 鉴定本身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还有的鉴定机构不是按鉴定的项目来收费, 而是按诉讼标的来收费, 这就明显不合理。

二、相应对策和建议:

1解决好检察及法院系统的法医的出路问题, 缓解目前中介机构法医紧缺的问题。根据《公务员法》第八十八条规定, “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本人自愿申请, 经任免机关批准, 可以提前退休: (1) 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 (2) 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 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 (3) 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第三款兜底性规定, 本身就是为了国家在进行机构改革、机构调整、缩减人员编制时而设定的。因此, 对于愿意到中介机构从事法医工作的公务员, 国家可以根据公务员的年龄、工作年限分别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 或者辞职后给予一定的补助, 或者提前退休。

2建立健全各项司法鉴定管理制度。首先应实行司法鉴定机构独立法人制度, 让司法鉴定所及司法鉴定人从医学院校、医院中脱钩, 司法鉴定人在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后, 他的医师执照就应该同时被吊销, 没了退路, 他才会兢兢业业做好鉴定工作。司法行政机关担心让司法鉴定机构成为独立法人后, 鉴定机构可能会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 不利于对其管理。但从根本上说, 医院也是追求经济效益的, 让鉴定机构成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并不能达到上述目的。从其它类鉴定、评估、拍卖机构的性质来看, 这些机构大部分都是独立法人, 因此, 法医类鉴定机构实行独立法人制度也势在必行。加强对鉴定机构的管理, 关键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比如, 要建立健全资质评估、鉴定质量评估、鉴定人诚信等级评估、投诉受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要建立健全司法鉴定启动机制、运行程序、鉴定人出庭质证等制度。

3 正确区分司法鉴定和举证鉴定 (又可称为诉前鉴定或庭前鉴定) 。

司法鉴定有以下特点:1、司法鉴定是从立案以后到结案以前进行的;2、司法鉴定是由当事人申请经人民法院同意后启动或者人民法院依职权启动的;3、司法鉴定是由人民法院委托的, 鉴定机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 协商不成的, 由人民法院指定。4、送鉴材料是经过双方当事人质证认定的。5、人民法院对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的鉴定资质负有审查义务, 对鉴定过程负有监督义务。由此而得出的鉴定结论才属于证据种类中的“鉴定结论”。对于这种鉴定结论, 任何一方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的, 则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执行, 即“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重新鉴定, 提出证据证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 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1) 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的; (2) 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 (3) 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 (4) 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对有缺陷的鉴定结论, 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者补充质证等方法解决的, 不予重新鉴定”。而且,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技术咨询、技术审核工作管理规定》, 是否启动重新鉴定程序及启动何种程序, 应交由司法辅助工作部门进行技术审核。而举证鉴定是当事人单方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诉讼的任何阶段尤其是诉前委托一家或多家鉴定机构进行的鉴定, 鉴定材料未经双方质证, 新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规定, “委托人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因此, 当事人完全可以通过提供对自己有利的甚至是虚假的鉴定材料来获得对自己有利的鉴定结论, 也可以同时委托多家鉴定机构, 然后从中选取一份对自己有利的鉴定结论来提交法庭。其实, 当事人单方委托而得出的鉴定结论, 从本质上说不属于证据种类中的“鉴定结论”, 只能是一方当事人的举证材料, 对于这种鉴定结论, 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提出重新鉴定, 则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执行, 即“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 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因此, 为了节约鉴定成本, 减小重复鉴定, 鉴定机构完全有必要对个人或者律师事务所委托的鉴定进行限制。如果受理鉴定的话, 为了不至于和司法机关委托的司法鉴定结论混淆, 应以“咨询意见书”的方式出具鉴定文书, 这样, 当事人提交给法庭的鉴定文书就不是鉴定结论了。既然不能作为鉴定结论使用, 这种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的鉴定自然会逐渐减少, 由此而引起的重新鉴定也自然会逐渐减少。

4 由省级“司法鉴定委员会”组织“终局”司法鉴定

由于“各鉴定机构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两个甚至三个以上互相矛盾的鉴定结论, 再加上审判人员缺乏被鉴定事项所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 必然导致审判人员对多个鉴定结论难以取舍, 造成案件久拖不决, 甚至导致当事人不断上访的严重后果。为了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 我国已经成立了近20家省级“司法鉴定委员会”, 司法鉴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本区域的司法鉴定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协调、指导, 同时还承担本区域的终局司法鉴定工作。这种做法似乎是又回到了“既当裁判员, 又当运动员”的老路上去了, 也不符合“决定”的精神。司法鉴定委员会绝对不能亲自承担鉴定工作, 但可以建立“司法鉴定专家库”。一旦本省出现疑难、复杂、有争议的案件, 则由“司法鉴定委员会”组织双方当事人从本专业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鉴定专家3-5人, 进行终局鉴定。由此得出的鉴定结论, 被审判人员采信的可能性当然就很大, 双方当事人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结论。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实践来看, 虽然法律并没有规定由市级地方医学会组织的首次鉴定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组织的再次鉴定的鉴定结论之间的效力, 但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往往愿意采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组织的再次鉴定的鉴定结论。

5 制定统一的鉴定标准、条文释义和收费原则。

篇4:浅谈当前法医鉴定体制若干问题

一、我国现行法医鉴定体制的现状

司法鉴定是指专业技术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依法对诉讼、仲裁活动中所存在的某些待定事实,进行鉴别和判定,并出具相关意见的科学实证活动。根据检验和鉴定内容的不同,分为不同的门类,其中对有关人体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是司法鉴定实践中的一个主要类别。据我市统计,法医鉴定的数量约占整个司法鉴定业务量的80%.我国的现行法医鉴定机构共有四类,即公检法在其自身设置的鉴定机构和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和管理的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其中公检法系统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鉴定组织,形成了多系统多层次相对独立的法医鉴定格局。面向社会服务的法医鉴定机构,由于种种原因,其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部门利益驱动下,法医门诊遍地开花。这种多系统体制的产生虽有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受“权力至上”、“部门利益至上”的观念影响,各系统各部门建立自己的法医机构就像设立一个职能科室一样,认为顺理成章,既便于部门领导和使用,又能为部门创收。这是我国法医鉴定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

二、现行法医鉴定体制的弊端

我国广大的法医工作者,在配合刑事侦查、民事审判方面做了大量的鉴定工作,对于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司法鉴定体制的缺陷,造成法医鉴定无序,法制约束不严,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这种体制缺陷引发的弊端也日益突出。

(一)法医鉴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损害。既然司法鉴定是科学实证活动,那么从事司法鉴定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保持中立的社会角色。公检法三机关在各自的诉讼阶段,独立地指派法医进行鉴定,容易导致司法鉴定的暗箱操作,出现“自侦自鉴”、“自檢自鉴”、“自审自鉴”等现象。特别是法院,集司法鉴定的鉴定权、对结论的采信权于一身,无形中便担负了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这从根本上违反了法院居中裁判的原则,容易造成司法不公。老百姓往往认为法医同侦查、检察、审判人员同属一个单位,缺乏回避,影响法医鉴定的社会效果,群众信任度下降,公正性受到怀疑。

(二)法医鉴定机构重复,资源浪费。多系统相对独立的法医鉴定机构,由于分别隶属于各自部门,因而容易造成人员分散,资金不足,力量薄弱。面对复杂的、业务面很宽的法医鉴定工作无法做到专业化分工,造成很多法医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从而影响鉴定质量,也严重浪费了司法鉴定资源,使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不能集中使用,鉴定设备重复而简陋,无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鉴定效力不明确,增加诉讼成本。由于鉴定机构林立,在鉴定职能上也没有明确的区分,公检法各个机构的鉴定结论证明力没有效力等级的区别,经常导致不同鉴定机构对同一客观事实得出的鉴定结论大相径庭,使得公检法在办理案件时,无所适从,损害了法医鉴定的严肃性,降低了诉讼效率。同时,法医鉴定机构的重复设立,各自为鉴,容易导致互不信任、互相扯皮的现象发生,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四)鉴定人的主体资格不统一,鉴定程序不规范。目前,对在诉讼活动中担负重要角色的法医鉴定人,没有统一的考试、考核制度,更没有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客观上造成法医鉴定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引发鉴定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甚至导致幕后交易,让人质疑法医鉴定的公正性。另外,由于在鉴定程序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鉴定人的随意性较大,致使鉴定结论经常和事实有所出入甚至冲突,这也是造成公检法各部门之间不能互相配合,在鉴定结论上互不信任的客观原因。在鉴定文书方面,也没有统一的格式和用语。这些情形使得鉴定结论无法显示其证明案件事实的完全功效。

三、改革我国现行法医鉴定体制的建议

我国现阶段无序混乱的法医鉴定体制,极大损害了司法鉴定的权威性、客观性、公正性,与我国的法制化建设格格不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现行法医鉴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立统一的法医鉴定机构。鉴定机构的中立性决定了法医鉴定机构不应与公检法存在隶属关系,而是以委托关系的形式为司法活动服务。鉴于法医鉴定在司法鉴定中所占比例及其在诉讼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将分散在公检法系统的鉴定人员和设备剥离出原单位,合并组建统一的法医鉴定机构。同时,根据学科不同,将法医鉴定再实行专业化分工。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自侦自鉴、自检自监、自审自鉴,保证鉴定结果的质量和可信性。同时还可充分整合人才资源和设备潜力,避免相互推诿扯皮,提高工作效率。

(二)对法医鉴定机构实行分级管理,明确鉴定效力。将法医鉴定机构按照资金、技术、设备、人员资格、条件等标准划分为初、中、高级三个层次,上一级别鉴定结论的证明力高于下一级,并明确各级鉴定机构的管辖范围。同时,为限制无限次鉴定权的行使,应参照我国诉讼法“两审终审”制,规定对同一事实只可进行两次鉴定。

篇5:当前法医鉴定体制若干问题探讨

徐伟群 胡晓晖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件。案件数量的增加折射出当前劳资矛盾日益激化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劳动领域出现的很多新动向与新问题。现我们将当前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遇到的几个较新又很有争议的法律适用问题,以罗列方式加以整理和探讨,现分述如下:

一、建筑行业中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给付劳动报酬,而由劳动者提供职业性的劳动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源于民法上的雇佣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承揽、承包、代理等,并不是很容易就区分清楚。应该说,劳动关系除了债的经济要素之外,还有身份上的隶属关系,而这种身份上的隶属关系是劳动关系与其他民事关系的最大区别。当然,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所要承担的责任也要高于一般的民事关系。故而在实践中,也就出现了用人单位以其与劳动者之间是承揽、承包、代理等关系来推托自身在劳动法上的责任的情形,争议点就集中在了劳动关系的认定上。比如,建筑行业中劳动关系的认定就很有争议。

在建筑行业中,发包方即建设单位与承包方的建筑施工企业签订建设工程合同后,不少施工企业又将部分工程或工程的劳务作业部分发包给包工头,由包工头组织工人进场施工,建筑施工企业与工人不签订劳动合同。在工人因工资等被拖欠而起诉施工企业时,施工企业往往以双方未建立劳动关系为由而拒绝支付。对此,一种观点认为建筑施工企业与工人存在劳动关系,其应承担劳动法上的责任。包工头不是劳动法规定的用工主体,不可能与工人建立劳动关系;工人虽未与施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但工人付出的劳动属于企业的业务范围,双方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建筑施工企业与工人不存在劳动关系。包工头是以个人名义招用工人,自行对工人进行管理,没有受企业的委托或代表企业与工人发生用工关系,企业与工人不存在建立劳动关系的“合意”,工人既不受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也不受企业内部规章的约束,故企业与工人不存在劳动关系。

我们倾向于赞同第一种观点。理由是:施工企业将其承揽的劳务发包给包工头,施工企业和包工头之间即建立了一种承发包关系。包工头组织工人施工,包工头和工人之间又建立了一种劳务(雇佣)合同关系,这时,工人有权向包工头追索劳动报酬。但我们认为,工人也有权向施工企业追索,因为由于建设工程合同的特殊性,这种施工企业和包工头之间的承发包关系通常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工人所付出的劳动确实实在在地成了施工企业承揽业务的组成部分,其劳动成果直接由施工企业享有,工人和施工企业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加之包工头的偿债能力又较弱,享有劳动成果的施工企业应有责任向工人支付劳动报酬。退一步讲,施工企业和包工头之间建立的这种承发包关系有效,其实更确切地说,在传统民法上这是一种转承揽的行为,作为承揽人的施工企业将其承揽的工作交给了第三人的包工头完成。由于合同法中的承揽合同不包括建设工程合同,我们姑且把这种关系仍称作承发包关系,再把包工头的这种承包行为分内部承包和外部承包来分析劳动关系的双方。就内部承包而言,包工头自身是施工企业的员工,其招用、管理工人及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可以视为施工企业的用工行为,双方的劳动关系也可以视作成立。就外

部承包而言,施工企业与包工头之间应签订承包协议,双方根据协议承担经营风险。但是,如施工企业与包工头不告知工人有关包工头承包等内容,劳动者自有理由相信其是在为施工企业工作,也就不能简单认定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所以,我们认为,认定建筑施工企业与工人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应区分情况对待,而不宜作简单认定。只有在包工头与施工企业之间存在合法的承包关系,而该关系又为工人所知晓的前提下,才可认定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

二、社会保险费缴纳问题

为了保障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相继推出了多种社会保险制度,因社会保险费缴纳而引发的劳动争议纠纷也随之产生。此类纠纷处理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目前推行的各种社会保险制度如何有效合理地实现制度间的衔接。

以上海市为例,该市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小城镇社会保险三种。这三种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主体、缴费标准和比例、适用范围、适用的法律法规,甚至管理机构、争议的处理均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又相互交叉,导致审理该类案件的执法尺度不统一,劳动者也因不满企业为其缴纳的养老保险种类和标准而频频涉讼。如小城镇社会保险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适用范围就有所重叠。《上海市小城镇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原已参加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应当适时参加本办法规定的社会保险。因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条款中“适时”一词的理解不同,导致双方均要求参加对自己有利的养老保险。该类案件因法律依据不明确,导致案件处理较为棘手,也难以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上述种种不同,固然与出台时间、制定目的不同有关,但重要的是目前三种并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要建立一个衔接机制。我们的意见是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三种养老保险金的征缴工作,改变以往养老保险主管部门不同而互相推诿的情况;设立统一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裁决因缴纳养老保险金等产生的纠纷,避免没有相应仲裁机构仲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纠纷的现状;确立三种养老保险金的换算方法等,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退休人员的劳动保障问题

目前,退休人员与再就业单位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未被明确纳入劳动法律的调整范围,也不符合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难以受到民法的调整。因此,退休人员的劳动保障问题一直是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一个难点。对此,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曾以沪劳保关发(2003)24号文规定,退休人员再就业的,可享受工资、工时、劳动保险等劳动基准性规定的保障,但未就再就业退休人员工伤后能否享受一次性就业补助金、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等作出规定,而有关的劳动争议也正是由此而引发。

《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62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聘用的退休人员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参照本办法规定支付其工伤保险待遇。然而,我们认为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制度是为解决伤残劳动者再就业困难和保障其相应生活水平而设置的,退休人员一般都享受养老金,本身也不存在再就业问题,故原则上退休人员不应适用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规定。

关于再就业退休人员在终结劳动关系时,用人单位是否应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问题。我们认为,经济补偿金是国家规定的在不可归责于劳动者的主观过错的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一次性生活补助费。经济补偿金又是按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和离职前12个月的月平均

工资计算的,故该笔钱款的性质是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所作贡献的补偿,与劳动者是否已退休无必然联系。因此,我们认为再就业退休人员在被终结劳动关系时可以获得经济补偿金。

四、工伤保险待遇问题

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继施行。在贯彻执行上述法律规定时,产生了一些争议。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在于劳动者因第三人侵权构成工伤时,能否同时享受工伤待遇和获得侵权赔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的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于该条文的理解在实践中形成了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工伤赔付和侵权赔偿并不冲突。理由是发生工伤事故,属于用人单位责任的,工伤职工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该司法解释未规定劳动者因第三人侵权行为造成工伤时应择一选择受偿途径,且第三人侵权赔偿与工伤赔偿机制目前在法律上是并行不悖的,故劳动者可以得到双倍赔偿。另一种意见认为,劳动者不能同时获得工伤待遇和侵权赔偿。理由是:

1、工伤保险赔偿属于劳动争议案件,不属于普通的民事侵权赔偿案件,应当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而劳动者基于第三人侵权而要求赔偿是普通民事侵权赔偿案件,故该条款的规定可以理解为赋予当事人诉讼途径选择的权利。

2、就具体赔偿的款项而言,如丧葬费、护理费、伤残赔偿金等款项在两种赔偿制度中均已被包括,劳动者因第三人侵权而重复受偿,对于用人单位有失公平。

3、《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因机动车事故或者其他第三方民事侵权引起工伤,用人单位或者工伤保险基金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先期支付的,工伤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在获得机动车事故等民事赔偿后,应当予以相应偿还。根据该条款的规定,劳动者也只能按就高原则择一受偿。我们倾向于第二种意见。

五、保密期条款的履行问题

《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15条第2款规定,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就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但提前通知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在此期间,用人单位可以采取相应的脱密措施。然而,实践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劳动者依据《劳动法》第32条第1款第3项,即“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之规定,以用人单位在脱密期内调整其工作岗位,未提供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劳动条件而要求立即终结劳动关系。此类争议焦点在于用人单位能否在脱密期内不经协商即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我们认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但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时,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故劳动者解除合同可以采用多个理由并可以通过多个途径提出。然而,《劳动法》第22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

密的有关事项”,该条款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事项作了授权性规定,对约定的“有关事项”赋予了法律效力。《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15条第2款规定是对《劳动法》第22条规定的细化,是对“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中有关“解除劳动合同提前通知期”的专设条款。根据该条款,当事人可以在保密协议中对劳动者解除合同提前通知期作出约定, 用人单位可以在该提前通知期内采取相应的脱密措施,当然包括对需保密资料的封存和需保密岗位的变换。

六、劳动合同中违约金条款的适用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都设定了违约金条款。劳动争议发生后,双方也常常就该条款的效力产生争执。

我们认为,就违约金条款的效力而言,确实值得商榷。违约金是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时依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额,用以制裁违约当事人和救济受害人。支付违约金是一种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然而,就劳动合同而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法律上虽然是平等的主体,但由于劳动者事实上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地位是对等而非平等的,故劳动合同不完全适用普通民商合同的意识自治原则,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也并不完全适用该原则。

如双方就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设定违约金条款,该条款的效力就应区别对待。《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该规定确立了劳动者的单方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权。因该条款对于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没有设立实质性要件,劳动者在履行“提前通知义务”后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是行使法定授权,其行为不能简单地被认定为“违约”,劳动者不应承担违约责任。同样道理,用人单位按《劳动法》第25条规定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时,用人单位也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篇6:探讨法医临床鉴定细节问题

一、法医临床鉴定概述

在国家制定司法机关中能运用先进医学知识与设备对案件相关人与物品进行鉴定、并呈交相关报告送达各个机关的专业素质人才是现代法医的专业解释。法医鉴定相关人员一般在公安机关与司法部门进行工作, 一些水平较高的鉴定人员也可在机关受职的情况下担任法医鉴定人员, 但不可与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

法医运用自己专业知识与对医学仪器的操作鉴定被害人人身伤残程度与评定相关疾病造成的伤残等级或个企员工工伤的鉴定被称为临床鉴定。不仅如此, 临床医学也可对精神与心理疾病或鉴定证据物品与有毒物品进行鉴定。经过权威临床鉴定可作为有效参考物, 其对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办案有极大帮助。

二、法医临床鉴定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时间问题是法医临床鉴定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相关法律对临床鉴定的时间有明确规定。在鉴定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写出相关的检测报告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但不可因时间问题而省略细节。

例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人身伤情的鉴定证明需早公安机构受委托24小时内提出鉴定意见, 三日之内成交鉴定报告。如遇恶意伤人事件临床鉴定需在三日之内鉴定完毕, 但伤情又分为多种内伤与外伤; 外伤分为身体攻击与武器攻击, 这需要法医使用肉眼、药物与仪器进行辅助进行鉴定, 从而得出结果。即使时间紧迫但不可草草了事, 所以细节问题是法医鉴定人员需要注意的重点。

若被检测的是一具尸体, 时间问题与细节问题是法医临床鉴定更需要加以注重的问题。如果法医在临床鉴定时不注意细节问题则不能达到有效检验, 将会导致结果有所偏差。对尸体的肝温进行测量可以推断出尸体死亡时间, 但测量肝温并不一定行之有效, 因为加入受害者死亡时正处于发烧状态并吃了感冒药, 此时药物依旧停留在受害者胃部并意外死亡, 此时其肝温较正常人肝温较高。如法医在死者胃部发现感冒药成分但并未仔细分析肝温与感冒药之间联系, 或根本没有发现感冒药成分的存在就直接推断死者死亡时间, 得到的死亡时间肯定是错误的。那么结果导致的错误将不堪设想。

事件细节问题与药物问题只是一部分, 法医临床鉴定人员还需注意更多细节问题, 证据是否与作案者相吻合及涉及此事人员血型吻合程度、天气温度变化与环境变化对尸体的影响等相关因素以此对证。

三、法医进一步加强临床鉴定细节问题的措施

( 一) 培养法医临床鉴定者细节意识

法医临床鉴定者所拥有对细节问题的处理是对法医临床鉴定关键因素的意识, 所以需对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析。

例如法医就作为现场证据的一双鞋子进行鉴定时, 如法医不具有对细节鉴定的意识就会直接对鞋子的大小对作案人员的身高、体重进行相关判断, 而忽略作案人员穿着大号鞋子与小号鞋子进行作案的可能。所以, 鉴定人员在现场采集鞋子留下的痕迹做出相应模板, 带回研究室进行细致分析与比较方可得出正确答案。核对证物也是法医临床鉴定人员的工作之一。

所以, 法医鉴定人需具备对细节的重视意识, 这就需要法医工作人员要养成对身边事情多留心、冷静处理时间的能力, 注重工作细节问题的处理也是其中之一。

( 二) 加强技能素质训练, 技能与细节相结合

虽经过严格筛选但人与人之间仍会存在不同, 也就代表法医鉴定人员之间的能力问题会有所差别, 但无论如何, 法医鉴定人员对细节的注重问题是不可缺少的, 不可以任何借口对因粗心办成的事情推卸责任。单纯的枯燥学习并不只是加强技能训练的渠道之一, 学习与时俱进的法医知识也是相应办法。

观看相关法医电视剧进行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学习方式; 港剧有很多关于法医临床鉴定相关题材, 法医工作者可以观摩学习一下, 主要注意对细节的处理与寻找蛛丝马迹的技巧。从而在今后法医临床鉴定工作中更好的注意细节问题。

( 三) 鉴定报告也要注意细节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只需在鉴定过程中注重细节就万事大吉, 其实不然, 鉴定报告的撰写也需要注意细节, 因为法医鉴定报告与法医临床鉴定之间有很大关系, 所以如不注重报告的细节撰写相当于并未注重细节方面的讨论。所以只有一份正规的鉴定报告才能被司法机关采用, 当事人对于鉴定报告才不会有怨言。

四、结语

法医对细节性问题的探讨涉及多方面, 所以法医对细节有较高要求。只有法医鉴定人员对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公平公正。即使成为一名有学问的鉴定人员依旧不可对细节问题有所放松, 望对临床医学的探讨使法医工作为更多人接受。

参考文献

[1]杨杰, 瞿世强.关于法医临床鉴定中问题初探[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Z6) .

篇7:当前法医临床鉴定问题研究

关键词:法医;临床鉴定;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一、前言

随着當前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能够更加夯实有效的进行诉讼活动,对完善司法鉴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近些年来各地司法鉴定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司法鉴定工作的快速创新发展,但同时,结合笔者基层司法鉴定工作来看,在法医临床鉴定中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此类问题进分析阐述,能够为今后基层司法工作有所裨益,从而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提升司法公正。

二、什么是法医临床鉴定

在对问题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明白关于法医临床鉴定的两个基本概念:法医和临床鉴定分别为什么。

“仵作”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出现,而“仵作”则为当时的法医。现代法医指的是:国家指定的有关司法机关中的某些具有专业法医学素养人才运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和医学设备对与案情有关的人或物进行鉴定,并且做出鉴定报告送达至各个有关机关。在当今国内的司法鉴定机构中,鉴定人员进行鉴定工作的前提是要与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利害关系,一般以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的专职人员形式存在,另一种则为专业医师或高校教授在社会鉴定机构中担任职务的鉴定人员。

临床鉴定是指:法医已专业知识为基础,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对当事人的伤残程度、疾病的情况、各种事故造成的伤害以及各种工伤进行鉴定。于此同时,临床鉴定也可以对当事人的精神状况、心理疾病、以及相关证物、毒物等进行鉴定。权威的临床鉴定作为一种有效的参考条件,对公安和司法机关的案件办理工作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三、当前法医临床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基层法医缺乏法医学思维

法医临床学涉及医学的生理、病理、遗传、神经等方面,是解决与法律息息相关的人体伤残或其他生理病理等问题的一门学科,覆盖面较广且不确定因素较高,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都相对较高。在基层司法鉴定机构中,部分法医工作者对社会想象的了解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加上当前信息化程度的加深,部分基层法医工作思路明显滞后,加上临床是在经验的缺失,鉴定结论发生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去年发生的一起案件,某男子参与聚众斗殴,导致别人受伤,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便自行用钝器把自己的头部打伤并请求法医鉴定其伤情,法医在未了解其伤情原因的情况下对其伤情进行了相关描述,但当公安机关在询问该男子时,该男子情绪紧张,无法描述自己受伤经过,直到真相大白。从此案件可以看出,随着医疗纠纷案件的增长,不法分子开始趁机尝试骗取赔偿,法医在从事临床鉴定工作时,如果缺乏相应的医学思维,不了解社会学等知识问题,就容易导致鉴定结论出现错误。

2.鉴定伤残标准不统一,曲解、误解现象存在

导致鉴定结论存在偏差的另一个主义因素是在鉴定标准中部分条例具有不确定性。如现行的伤残鉴定标准主管机关在标准制定上存在不同,导致同样伤情按不同标准作出鉴定的伤残等级有偏差,直接影响了赔偿数额。对工伤造成的伤残评定适用2006年国家发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伤残,其评定标准按照2002年公安部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对之外的部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缺乏明确统一的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标准。同时,部分法医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不能足够准确地理解鉴定标准的内容及法律规定,甚至出现误用鉴定标准的现象。

3.鉴定材料收集不充分

鉴定材料的收集是司法鉴定的基础工作,鉴定材料是否收集完整直接决定了鉴定结果的科学准确性。如有的住院病历、手术等记录不齐全,有的案件对鉴定结论起关键作用的住院病历及手术记录都缺失,把医院出具的出院记录作为定案依据;影像资料不齐全,有的案件当事人仅提供X线报告单,没有其他任何病历资料,鉴定人也未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复查;部分案件在鉴定时并未收集医院的用药明细,没有在鉴定书中表达医院用药的情况,即认可医院用药合理,这些类现象在基层法医鉴定中时有发生。

4.鉴定时机把握不准确

此类问题在基层法医临床鉴定中也比较常见,鉴定过程中常出现提前造成鉴定结果偏严重,或者延后造成鉴定结果较轻的情况出现,在基层法医临床鉴定时,由于缺少对伤情的缜密分析,未能把握好鉴定的最佳良机,从而造成了对伤情和后果都未能给予准确评定。

5.鉴定报告书写不规范、不全面

法医学对鉴定文书及文书内容都有严格的协作标准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方便鉴定结论的写作,但是在基层法医临床操作中往往因案件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如部分基层法医工作者对“伤情摘要和病史摘要”、“活体检验和法医学检验”区分不清,在鉴定文书书写时产生内容和格式的错误。同时有的鉴定文书过于简单,基本上医院诊断损伤就认定为何种损伤,同时也不对活体检查中出现的部分如关节功能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与本次外伤有无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认定。

6.过渡依赖临床资料,鉴定技术不足

在基层法医的临床鉴定中,存在着对临床专家过渡信赖和依赖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科学性。部分基层法医工作者缺乏临床的实践经验,照搬结论不敢质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基层法医对权威专家结论过渡迷信,而直接使用专家的结论往往与实际现状反映的情况是有误差的,对于专家的推断性的意见,特别是主观意见,基层法医是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来使用鉴定结论,这样才能确保实施情况与权威经验相结合,从而确保鉴定结论的准确性。

四、解决办法

在基层法医临床鉴定中,管理不完善和鉴定质量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为了确保鉴定结论的合理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基层法医临床鉴定质量:

(1)在鉴定中实行法医鉴定公开制度,在鉴定程序和鉴定标准公开的同时确保鉴定结论的公开,使当事人对整个鉴定经过能够详细的进行了解;维护当时人的合法权利,公开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相关问题,与此同时要完善鉴定投诉机制,如投诉电话的公开制度等。

(2)建立完善基层法医鉴定质量评价制度。为提升对基层法医鉴定质量的管理,加强基层法医临床鉴定评价制度势在必行,对于公安机关鉴定机构,上级机构要对下级机构的法医每年进行一次评价,对于不达到要求的法醫要采取一定惩罚措施,对于社会鉴定机构,司法部门要组织每年进行一次评价,对达不到要求的机构要根据程度对其进行警告或撤销其鉴定资质。

(3)要建立鉴定事故追责制度。当前的基层法医鉴定工作中仍无法避免法医对当事人的鉴定过程中,由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鉴定程序、鉴定操作规范要求等,导致鉴定结果出现重大错误或鉴定事实遗漏,造成侦查工作、办案工作以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现象。建立鉴定事故追责制度,是对法医鉴定工作的进一步约束,能够确保法医更加注重鉴定工作的准确性。

(4)为确保证据来源的合法性,不接受当事人委托办案单位向法医鉴定机构出具《鉴定委托书》,只有经过办案单位委托鉴定的伤情鉴定书才能当作证据使用,要严格遵守受理时要有合法额委托主体制度。

(5)要把法医的教育培训作为重点,全面提升鉴定人员素质。要定期组织基层法医进行技能交流培训提升技能水平,要举办各种疑难复杂案情交流会,促进基层间的法医交流,同时加强与高校间的交流,按期组织基层法医赴高校进行培训,个基层单位要成立鉴定委员会,把经验丰富的专家、青年骨干进行整个,负责对疑难杂案进行鉴定,促进青年骨干法医经验技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安达.法医临床鉴定细节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4(6).

[2]刘长远.法医临床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229-330.

[3]杨杰,瞿世强.关于法医临床鉴定中问题初探.中国卫生产业.2011(26).

[4]姜月华,陈川.当前法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法制与社会.2011(26).

[5]戴大志.法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2).

[6]李长青.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全国第十二次法医临床学学术交流

会论文集.2009.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夕阳真美》优秀教案设计下一篇:第六周国旗下演讲稿:争分夺秒,备战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