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的规定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酒驾的规定范文

酒驾的处罚规定

对酒驾的处罚,没有最新的规定,目前仍然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执行。

一、酒驾的概念: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100ml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mg,不足80mg的驾驶员即为酒后驾车,80mg以上认定为醉酒驾车。

二、酒驾的处罚规定:

1.《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10日以下拘留,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15日拘留,并处5000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2.《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附2《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分值》规定:机动车驾驶人有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次记12分。

第二篇:酒驾的反思

5月24日下午,在内蒙古赤峰市,一白色越野车撞人后逃逸。一辆警车在追击该肇事车过程中,遭其两次撞击后失控撞向行人。行人2人身亡,1人受伤。此外,2名特警受伤。目前,警方已抓获肇事车司机,该男子系醉酒驾车。

24日下午,赤峰市红山区的一名目击者吴先生告诉京华时报记者,事发时他正在附近的交通岗等人,听见从西面传来急促的警笛声。吴先生循声看见一辆特警车正追赶一辆白色越野车从西向东高速驶来,很快,警车与越野车并排行驶,警车里民警用扩音器不断高喊,“马上靠边停车”。然而越野车丝毫不减速,反而疯狂撞击右侧警车。在撞击两次后,警车失控冲过路边的马路牙子撞向路边。吴先生说,由于警车速度快,失控后转了几圈,在撞到其他车辆和一些来不及躲闪的行人后才最终停下来。行人伤亡,警车损毁,越野车则加速逃窜。

肇事逃逸车被巡逻民警在红庙子镇强行拦截,并将驾驶员佟某某(男,28岁,巴林左旗人)控制,佟某某目前正在公安机关接受调查。经检测,佟某某每100毫升血液中含酒精160.9毫克。摩托车驾驶员和一名行人共两名受伤群众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暂无生命危险,一名伤情较重的特警队员正在住院治疗,另一名特警队员在医院留院观察。目前,公安机关正在深入调查。记者查询地图发现,警方抓获佟某某的红庙子镇,距离撞击警车处约8.7公里。

悲剧袭来,我们不仅要问:一桩酒驾,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严重的后果?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句是为了他人更是为了你自己的忠言,为什么在你的那里是如此的渺无?喝酒开车,犯了法你应该去直面,在公权力的约束下,为什么还要肆无忌惮呢?停下来,也就是处罚,不停造成的后果你难道就没有一点想到吗?我们为无辜的路人哀悼!为你疯狂的行为痛心!在人们成长的路程中,我们都应该认识到法律的威严和庄重,为你,为他,为大家!

第三篇:酒驾的危害

1.触觉能力降低。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2.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

3.视觉障碍。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减小,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处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

4.心理变态。在酒精的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干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

5.疲劳。饮酒后易困倦,表现为行驶不规律,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的行为。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科学研究发现,驾驶员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行车,发现前方有危险情况,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器的动作中间的反应时间为0.75秒,饮酒后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要减慢2-3倍,同速行驶下的制动距离也要相应延长,这大大增加了出事的可能性。资料表明,人呈微醉状开车,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为没有饮酒情况下开车的16倍。所以,饮酒驾车,特别是醉酒后驾车,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但是按照现行法律,一般性的酒后驾车如果没有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否则就构成交通肇事罪),主要是经济处罚;即使是情节严重的酒后驾车,最严

重的也就是治安拘留15天。而全球有不少国家把酒后驾车认定为犯罪,如英国。美国也有一些州对酒后驾车者判刑。

西安交通大学马治国教授认为,随着家用汽车的逐渐普及,人车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而酒后驾车致人死亡的事故频频发生,也足以说明其社会危害性之大。因此,他认为可以讨论增设酒后驾车罪。如果驾车的人饮酒达到了一定的度(可以通过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检测确定),就应该追究他的刑事责任。

酒后驾车涉嫌“间接故意杀人”?

酒后(特别是醉酒后)驾车员在失控的状态下对马路行人的威胁之大,让每一个尊重生命的人震撼。《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也有读者认为酒后驾车撞死人已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交通肇事罪”,而是涉嫌“间接故意杀人”。因为,驾车人“撞死人”虽然不是出于直接故意,但他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甚至可能剥夺他人生命,但放任自己的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因此涉嫌间接故意杀人。类似的行为还有无证驾驶、病车上路等。

就这一问题,马治国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刑法上说的这个“明知”有特定的含义,“明知”的后果必须是必然发生的,而不是可能发生的,而酒后驾车与撞死人之间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马治国教授认为,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首先是过失,而不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所谓直接故意就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间接故意就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如果基于间接故意的心理,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与否往往漠不关心,态度两可。客观上,行为人也没有积极利用相关条件有效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如果出于过失,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反对、否定态度。一般而言,酒后驾车的人不管客观上多么力不从心,但主观上对撞人这样的结果肯定是持反对态度的。因此,酒后驾车撞人不是间接故意,而是过失,只能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假如设定新的酒后驾车罪,那么可以两罪并罚。

交通肇事罪定刑太轻?

按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一般是在3年以下处刑。而且在实践中,多数肇事者通过赔偿的方式,安抚受害者家属达到不再追究自己刑事责任的目的;而司法机关也习惯认为驾驶员不是出于故意,所以常常是该定罪的不定罪,该多判的少判。另一方面,按刑法规定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是可以判处缓刑的,这样一来驾驶员真正受到的惩罚十分有限。有读者认为,如此低的刑罚不足以引起驾驶人员的重视,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犯罪的主观方面看,交通肇事罪虽然是过失犯罪,但驾驶员如果在事前已经存在酒后驾车、无证驾驶、病车上路等交通违法行为,在应该知道自己的违法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甚至会危及他人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冒险”,这实际上是对他人(包括自己)生命的不尊重,其主观恶性程度已经非常接近间接故意杀人了。而如果是间接故意杀人,即使情节较轻的,也要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说,一般的交通肇事罪最高仅判3年显然过轻。

刑罚的目的在于对犯罪者本人进行惩戒,同时对社会上所有的人予以警戒。假如法律对某种犯罪的惩罚过轻,那么既不能教育犯罪者本人,也不能警示社会。现实中,人们对大多数过失犯罪是能够谅解和容忍的,但是对那些违法在前而构成交通肇事罪(特别是造成他人死亡的),我们的宽容无异于对犯罪的纵容。

基于以上考虑,有学者建议应把一般交通肇事罪的刑期由现在的3年以下提高到5年以下。对于故意严重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的交通肇事罪以及肇事后逃逸的,由3年至7年提高到5年至10年,同时扩大适用的条件,不能仅限于逃逸、酒后驾车、无证驾车等恶劣情节,对于严重超速等故意违章的同样适用。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因其对受害者的死亡持放任态度,而且客观上有自己先前行为带来的抢救义务而故意不履行这种义务因而造成受害者死亡,性质接近于间接故意杀人,因此应把刑期提高到10年以上至无期徒刑。

第四篇:酒驾的取证

证据法学考试

酒驾的取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国机动车辆数量和驾驶员人数猛增,无视交通管理法规尤其是酒后及醉酒驾车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也日益增多。酒驾所造成的死亡、残疾、医疗支出的剧增、家庭的支离破碎、财产的损失,以及由此接踵而至的诸多社会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统计显示, 我国已成为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有2/3致死是因违章驾驶,违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超重、超载、超车,二是酒后驾车。由此不难看出酒驾给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酒驾之所以带来如此大的危害,除了广大司机对酒驾的危害认识程度不高、安全意识不强和存在侥幸心理之外,酒后驾车违法成本过低,对酒后驾车的执法管理成本较高也是酒后驾车频繁出现的重要成因。所以,加大对酒后驾驶的处罚力度已成为大势所趋。2011年5月1日启用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醉酒驾驶、情节恶劣的追逐竞驶等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将追究刑事责任。

醉驾入刑实施一段时间以来,在全国各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消息,“五一”期间,全国道路交通情况平稳,未接到发生严重拥堵和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报告,酒后驾驶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双下降。虽然醉驾入刑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酒后驾驶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但是在实际的执法取证过程中,交警还是遇到许多困难。

首先从定义来看,酒精含量大于(等于)每100毫升血液中80毫克/的行为属于醉酒驾车。那么要判断一名司机是否醉酒驾驶,就得抽取其血液进行化验,比较简易的呼气测试只能对该司机是否醉酒驾驶进行一个初步

的判断,呼气测试结果不能作为呈堂证供。所以很多时候,交警通常用呼气测试对司机进行初步鉴定,发现其有醉酒驾驶的嫌疑后才会将其送至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抽血测试。但是很多情况下,呼气检测发现酒精值超标后,等到救护车赶来再进行抽血取证或者将司机送至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抽血,这中间会有一段时间差,这段时间里,血液酒精含量可能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会造成取证不及时以及证据不准确。在每个交警执勤点配备有抽血设备或者配臵有救护车,这对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其次,在查处醉驾这种证据可能转瞬即逝的“瞬间执法”时,如果醉司机不承认醉驾,交警取证将受到挑战,一些司机会考虑成本,计算代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逃避处罚,增加执法难度。如果交警在执法过程中配备有摄影摄像设备,在执法和检测过程中把证据加以固定,这将有利于警方的执法,但是人手配备摄影摄像设备现阶段同样很难做到。例如, 交警大队在县城某路口设卡检查酒驾时,一辆面包车驶入交警视线。正当执勤交警招呼其靠边停车时,面包车突然调头,并在距离交警50米外的路边停下。司机李某下车,承认自己喝了酒,但否认开了车,并让交警拿出摄像资料等证据。在这样的情况下,交警也只能因无法及时取证而没办法进行进一步的执法。

从证据法学上讲,取证,也称为“收集证据”,是指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或者为了支持某诉讼主张,有权从事证据调查活动的人员,依法寻找、发现、获取并固定、保管证据的专门性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取证工作应满足应在第一时间内取证;应根据证据的存在、表现形式以及具体特点等,选择科学合理而又可行的取证方法;应围绕案件的基本事实,全面、客观地获取各种证据;应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深入、细致地获取各种证据。

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违法必究”。所以醉驾入刑并不在于给醉驾的司机多么大的刑罚,而在于使每一个醉驾的司

机都能够被处罚。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住醉酒驾车,维护法律的公平。而这违法必究的关键在于执法部门能不能及时采集到关键的证据,想要保证被查处的每一起醉酒驾驶都依法受到追究,那么执法部门就必须在取证过程中及时准确地采集并保存证据。

交警部门虽然在醉驾的取证过程中面临相当多的困难,但是我认为还是有一些方法可以采用。首先,加强现场指控是对现场指控的一个有益补充,特别是在遇到醉酒司机否认驾车时,可以通过执勤交警、目击群众和同车乘客的现场指认,来确定真正的驾车司机。第二,在取证过程中可以采取措施固定证据,例如,检查等待红灯的车辆,降低司机弃车而跑的可能性;在执法点的一定范围内,布臵机动民警,降低司机跑掉的可能性;给每个民警配备肩扛式微型执法记录仪,只要车辆进入记录仪的范围内,其一举一动就会被记录下来。

我认为,醉驾入刑不仅是对司机的考验,同样也是对交警执法的一次考验。对交警部门而言,这类行为肯定会增加取证和执法难度,这样的高要求不仅在取证的设备上而且还体现在交警必须按照刑事案件取证的标准进行取证,所以交警的执法和取证都需要更加严谨。

第五篇:酒驾的危害性

一是降低驾驶人的视觉功能。驾驶人在行车中大多数信息都是靠视觉获得的而驾驶人饮酒后会使视力暂时受损视线模糊视像不稳尤其是对色彩感觉功能降低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直接影响了驾驶人对有颜色的信息选择反应中识别功能使识别过程的时间延长失误增多对驾驶人反应的及时性、准确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国机动车辆数量和驾驶员人数猛增无视交通管理法规酒后及醉酒驾车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也日益增多给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据公安机关统计1978年至2002年全国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1978年共发生交通事故107251起死亡19096人1998年发生346129起死亡78067人。交通事故增长222.73%死亡人数增长308.81%。2002年全国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均创历史最高数共发生交通事故773137起死亡109381人。经严格管理自2003年以来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虽呈下降趋势但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仍然很大其中2008年发生交通事故265204起死亡73484人与1978年相比交通事故增长147.27%死亡人数增长284.81%。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的情况1998年全国共发生5075起造成2363人死亡。2009年1至8月共发生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造成893人死亡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造成409人死亡。自2002年起我国每年死于车祸人数平均10万人左右。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第一害”而中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美国醉酒驾车即便是没有发生人身伤害交通事故一旦被警察查出驾驶人酒精含量高于法律标准就会被拘留关押然后由刑事法官宣判最低可判1周监禁重的可以判1年监禁。司机酒精浓度超过6mg/100ml将被无条件吊销驾驶证。大多数州对第一次超速违章的司机会采取教育为主的方法。但如果再次违反交通规则就逃不过惩罚。在开车超速罚单最贵的10个州中最高额的罚单可超过500美元北卡罗来纳州和乔治亚州的法官还有权增加入狱处罚。

瑞典对超过酒精浓度的司机重者将坐牢2年轻者被扣驾驶证1年。 德国凡是未满21岁或者尚在实习期的驾驶员一旦抽检发现血液中含有酒精的无论是否达到法定的酒精浓度标准均视为酒后驾车并将处于125欧元和扣两分的处罚。在实习期内的警察将对其加重处罚将实习期从2年延长到4年并强制其参加交通法规培训班直至毕业才能重新拿回驾照。对青少年酒后驾车行为德国实施了“零容忍”政策凡是21岁以下或者尚在实习期的驾驶员一旦饮酒无论其血液中酒精含量是否达到法定浓度均被视为酒后驾车处以罚款和扣分。大多数德国人都严格遵守禁止酒后驾车的相关法律法规酒后驾车被视为极度不尊重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

浅谈酒后驾驶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

2011-05-19 20:34:14 浏览次数:518

一、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性

资料表明,人体只要吸收30-80mg/ml的酒精,就会出现健谈、行动笨拙、絮叨不停、感情冲动、反应迟钝等状况;吸收120mg/ml以上的酒精,就已经是醉酒的状态,会出现疲劳嗜睡、大小便失禁、昏迷等症状。对驾驶员来说,酒后驾车会出现动作失调、手脚失控、远视、视物立体感发生误差,反应能力下降等问题。据统计,驾驶员酒后驾车,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为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

二、酒后驾驶危害性的表现形式

(一)高度兴奋,超速驾驶。“十次事故九次快”,超速驾驶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酒后由于大脑兴奋,驾驶人对速度的反应不敏感,往往油门越踩越感觉速度不够快,从而出现高速、超速驾驶的现象出现,最后导致事故发生。

(二)酒后放胆,违禁驾驶。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驾驶员由于酒精的作用,胆子放大,不该闯的红灯闯了,明令禁止进入的道路进了,不允许转弯的地方转了,不该抢的道抢了,从而引发各种事故和各种重点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酒后迷糊,朦胧驾驶。由于酒精对人脑的作用表现为“抑制—兴奋—抑制”的特点,部分酒后驾驶人驾驶时进入大脑抑制期,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意识模糊等现象,迷迷糊糊上车,朦朦胧胧开车,看不清道路交通标志物、道路障碍物,盲目驾驶,从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四)反应迟钝,笨拙驾驶。据有关专家考证,正常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时间通常为0.23秒左右,就是说,当外界刺激反应到大脑,又由大脑对身体下达指令到身体做出动作,大概需要0.23秒时间。但饮酒后,人们的动作反应时间要增加0.73秒左右。而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在瞬间。这增加的0.73秒的身体反应时间,正是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当酒精抑制作用发生影响时,酒后驾驶的行为人对遇到诸如信号变换、车辆交汇、行人规避等紧急情况,由于反应迟缓,事故往往就会在一瞬间发生,酿成惨剧。

(五)酒后胆怯,紧张驾驶。由于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驶处罚的严格规定,酒后驾驶人因担心被交警发现处罚,同时担心饮酒后头脑不清,反应迟缓酿成交通事故,驾驶过程中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机动车驾驶中越是紧张害怕,往往就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为过分的紧张担心,容易造成驾驶员精力分散,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车辆驾驶上。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就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情况判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对车辆进行有效控制,规避遇到的突发情况,给交通事故留下隐患。

三、酒后驾驶危害性的根源

(一)降低视线功能。驾驶人饮酒后,视线模糊,尤其是对色彩感觉功能降低,对有颜色的信息识别过程延长,失误增多,这对驾驶人反应的及时性、准确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降低识别能力。酒后驾驶,驾驶人反应有两个不一样,一是驾驶人会出现远视,视近为远,二是视物的立体感上发生误差,视大为小。容易发生撞电杆或与前方车追尾相撞的事故。

(三)降低注意力。酒精对人的中枢神经有麻醉抑制作用。因此,酒后驾驶导致驾驶人注意力涣散,反应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技术操作的精确度减退,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降低驾驶人驾驶能力。驾驶人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行车,发现前方危险情况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踏板的动作中间反应时间一般为0.75秒。而当饮酒驾驶人体内酒精浓度达到100毫克时,下降35%,达到150毫克时,下降50%。致使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动作失调,手脚灵敏性降低,不能及时准确处置危险情况,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针对酒后驾驶的防范措施(一)加大对酒后驾驶整治工作和酒后驾驶危害性的宣传教育力度。交警部门要结合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酒后驾驶的社会危害性和严重后果,借助血淋淋的重大事故案例,在驾驶员群体中开展巡回宣传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驾驶员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高度重视和警醒。加大亲情关爱与嘱托,通过家人及亲朋好友的监督叮嘱,让驾驶人远离酒,改变那种“用酒加深、联络感情”的思想。从而养成“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的驾驶习惯。

(二)加大对酒后驾驶的查处力度,形成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在日常执法执勤中,要加大对驾驶员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查纠力度,充分利用酒精测试仪等科技装备,对发现酒后的驾驶员按照有关规定从严处理,让每个驾驶员都不敢碰酒后驾驶的高压线。同时,通过定期开展酒后驾驶专项整治活动,不定时安排民警在繁华街道、路口、事故多发点段进行巡逻,特别是在节日晚上

八、九点钟左右(即晚宴散场后),要加大路面见警率,严格查处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打击酒后驾车违法者的嚣张气焰,确保节假日道路的畅通及广大群众的交通安全。

(三)加大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道德舆论氛围。在对酒后驾车进行集中整治过程中,应邀请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记者,共同参与执法,及时报道酒后驾驶整治情况和过程,在新闻媒体上曝光酒后驾车的严重违法行为。同时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对违法行为人酒后驾驶的行为和造成的危害予以滚动曝光,引起社会群众的关注。通过社会道德舆论让酒后驾驶的违法行为人感到内疚和惭愧,从而根治驾驶员酒后驾驶的违法行为。对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型企业员工涉及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应建立违法行为通报制度,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加强对所属人员的管理,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确保违法行为人不敢、不愿在以后的出行中重复出现酒后驾驶的现象,从而减少和逐步消除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从根本上杜绝酒后驾驶的交通违法陋习的产生。

超速行驶的危害性

作者:付立永 文章来源:办公室 点击数:

3041 更新时间:2008-12-26

“十次事故九次快”,这是人们从无数次特大交通事故中得出的结论。因此,提醒广大机动车驾驶员朋友,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速行驶。那么,超速行驶到底有哪些危害呢?

一、超速行驶影响驾驶人的视觉。人们的视觉是受大脑直接支配的动感器官,它不具备机械的稳定性。因此,车辆在行驶中,驾驶人的视野、动视力、周边视力都随着车速的变化而变化。通过交通管理者无数次测试,可以得出这样一些数字结论:时速在40公里时驾驶人可以观察到左右90度到100度范围内的物体;时速为105公里时,就只能观察到40度内的物体了;时速在40公里时,一般驾驶人可以看清前方200米以内的物体;时速为100公里时,就只能看清160米以内的物体了。因此,超速行驶使驾驶人的视野变窄、视力减弱,对前方、左右突然出现的险情,难以及时、准确、妥善地进行处理,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二、超速行驶使车辆制动非安全期延长。车辆的制动距离主要受行车的速度制约。经测试证明:在同等条件下,时速分别在40公里和60公里时,同样在距离物体25米处采取紧急措施,制动安全期,时速40公里为21.6米,而时速60公里则为39.1米。也就是说,时速为40公里时,距离物体21.6米以外是安全区,而时速60公里时,距离物体39.1米以外才是安全区。

三、超速行驶影响车辆操作的稳定性。超速行驶会使车辆操作稳定性恶化,特别是在弯道外行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容易使车辆向回转中心外侧滑或倾斜。通过测算证明,在同等条件下,车速提高一倍,其离心力就会增大三倍。过大的离心力会使车辆变得极难驾驶甚至失控。因此,如果在路面附着系数较小的道路上行驶,就可能侧滑导致撞车或撞路边物体;如果在路面附着系数较大的道路上行驶,就可能造成翻车等交通事故。

四、超速行驶会增加道路上的交织点和冲突点。因为超速行驶造成超车的机会就会增多,每次超车都必须提高车速进行高速交会;被超者则需减速让行,这就增加了道路上的交织点和冲突点,从而就必然要增多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五、超速行驶会造成驾驶人心理紧张,采取措施不当。驾驶人在超速行驶中,如果遇到突然意外的情况。心理就会产生极度紧张情绪,手足无措。慌乱之中,根本无暇冷静思考、准确判断,采取紧急措施往往是顾此失彼,交通事故在慌乱的瞬间就发生了。

六、超速行驶会使车辆增加惯性。超速行驶会使车辆的惯性增大,尤其在下坡道路上行驶,随着车辆自身惯性的加大。使本来就超速的车辆急剧加速。这时,车辆的制动难度系数就会增大,刹车毂和刹车片之间的摩擦系数也同时增大,这样会自然导致刹车系统的加热、打滑、甚至失灵,造成失控的车辆像脱缰的野马肆意横行。最后,必然是一场惨不忍睹的车毁人亡。

超速行驶的危害性 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有了巨大的飞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也异常严峻每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非常突出。其中由于机动车驾驶人未按照安全车速驾驶含超速行驶和最低速行驶是最主要的交通事故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因超速行驶肇事的道路交通事故情况越来越严重形势非常严峻事故次数、死亡人数都年年攀升位次不断前移。2007年因超速引发的事故次数位列第二而死亡人数和直接财产损失都位于首位。不安全的车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实际驾驶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机动车驾驶人对什么是安全车速如何在驾驶中保持安全车速缺乏清楚的认识。还有一部分驾驶人虽然知道交通法律法规中关于限速的规定但出于各种心理铤而走险形成交通事故隐患。 保持安全车速不但能够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还能降低燃油消耗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同时保持安全车速也是养成良好驾驶习惯、提升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超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据研究每超过限速5公里交通事故危险性将上升近200%。

一、超速行驶影响驾驶人的反应判断力

1、超速行驶影响驾驶人观察、判断的准确性 车速越高驾驶人的视点越远视野越窄对道路上信息的接收量越少。这是因为机动车在行驶时驾驶人、道路环境中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人眼分辨物体的最小距离发生变化相对运动速度增大人眼分辨物体的最小距离也增大。车速越高驾驶人动视力下降越多。根据实验若驾驶人在静止时的视力为1.2当车速为60km/h时其视力降为0.6。 车辆行驶速度过快将会使驾驶人对车外事物的观察受到严重影响有的无法看清有的甚至无法看到即使看到了也无法感知为确定的事物。超速行驶迫使驾驶人视线停留在车前远方近物反而显得模糊。对突然出现在车辆近处的异常情况对车外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就难以正确辨别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2、超速行驶减少了驾驶人的反应时间 经常有肇事驾驶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说“反应不过来”。人由眼睛等感觉器官获得信息传入大脑经大脑处理后发出命令而产生动作这一段时间称为反应时间。因为驾驶人观察到异常情况后还要在大脑里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决定采取什么措施。超速行驶减少了驾驶人对异常情况的反应时间若车辆行驶速度为90km/h即每秒钟要行驶25米若在车辆前方25米内出现异常情况未等驾驶人判明具体原因车辆已驶到异常情况处因而极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

3、超速行驶使驾驶人的空间认知能力减退 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驾驶人对微小的刺激物无法感知。如果微小的刺激物危及驾驶人安全而又被驾驶人所忽略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此外超速行驶对驾驶人感知事物的动态和静态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驾驶人要知道车外的物体是否在移动要根据物体的大小和位置的变化来判断大而变化迅速的物体容易被感知。在超速行驶中驾驶人两眼仅能直视前方刺激物在狭窄的视野内一晃而过有时难以辨认那些小而且变化慢的事物及其动态。如夜间公路上因车辆制动发生追尾事故就属于这种原因所致。

4、超速行驶使驾驶人对空间距离的判断产生误差 驾驶人需要在驾驶中准确地估计空间距离。然而在同向行驶中驾驶人判断与前车的距离往往比实际距离小。而且随着车速的增加这种判断误差也不断增加。

5、超速行驶使驾驶人对速度判断产生误差 驾驶人高速行驶过程中不但对自身的车速难以准确判断而且对行人、自行车以及对向来车等其它事物的速度还有低估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驾驶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当自身行驶速度绝对值较大时与其它事物的相对速度则更大。例如两车都以90km/h的速度对向行驶各自以每秒25米的速度前进两车相遇的相对速度为 25m/s2=50m/s也就是说如果两车相距50米那么只需要1秒钟的时间两车就碰面了。由于驾驶人超速行驶时对速度感知迟钝对安全停车距离估计不足从而延迟了采取安全措施的时间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6、超速行驶使驾驶人辨认距离缩短 随着车速的提高驾驶人的对道路上各种信息的辨认距离越来越短。如下表所示。

7、超速行驶使得驾驶人注意力频繁转移 车辆超速行驶时驾驶人既要集中精力注意车前方又要不断超车、会车每超车、会车一次都要将注意力由车外转移到车内并且在各种操纵器(制动踏板、油门踏板、离合踏板及方向盘)上来回转移在这短短的时间内驾驶人的注意力要转移十多次如果转移时稍有延误就会影响观察和操作而发生事故。

8、超速行驶使驾驶人容易疲劳 在超速行驶时车辆超车、会车的频率增大行车间距经常缩到很短车外的情况应接不暇随时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所以驾驶人容易紧张。在心理、生理能量消耗很大的情况下驾驶人长时间高速行驶很容易感到疲劳无论是感知能力还是反应能力都有所减慢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很容易因动作不协调或采取措施不当而发生交通事故。

二、超速行驶增加了车辆安全驾驶的技术难度

1、超速行驶增加了车辆间的冲突性 超速行驶的车辆经常超越正常行驶的车辆如果道路上车流量较大势必经常处于跟车和加速超车的状态增加了车辆间的冲突点。跟车时由于车辆之间车距较近驾驶人视线受阻因而对前方道路情况和行车状况观察不清判断不准驾驶的盲目性加大。超车时每超越一辆同向行驶的车辆就要增加一个交织点而且超车的车辆一般都占据道路中线行驶有的甚至利用对向车道超车超车的次数越多与交会的车辆产生的冲突点越多特别是当前面车辆紧急停车时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2、超速行驶使车辆的制动距离增长 据研究车辆制动距离与车速平方成正比采取制动时车速越高制动距离越长制动时的车速每增加一倍则制动距离约增加四倍。因此车辆超速行驶时车辆的制动距离增长特别是在重载情况和潮湿路面上制动距离更长行车的安全性大大降低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3、超速行驶使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变差 据研究离心力与车速平方成正比即速度增加一倍离心力要增大四倍。因此车辆高速转弯时离心力很大车辆的稳定平衡性变差从而使车辆操作困难若道路摩擦力和弯道超高不足以抵消横向离心力就会导致侧滑、甩尾甚至侧翻或冲出路外的现象。

三、超速行驶增加了机动车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1、超速行驶使机动车故障率提高 超速行驶时机动车的各总成和零件超负荷工作工作可靠性降低故障率提高。尤其是货车一般都是超载行驶、长时间运行故障更多。

2、超速行车使机动车工作寿命缩短 超速行驶、振动也大各部分运动部件磨损加剧。若以提高发动机转速来提高车速则发动机进气量相对减少与空气混合时间缩短燃烧不完全就会积炭导致气缸、活塞早期磨损。频繁使用离合器、制动器也会加快这些部件的磨损。

3、超速行驶容易引起爆胎 超速行驶对轮胎尤其不利高速加剧摩擦高温使轮胎容易老化、变形引发爆胎事故。实践证明同一车辆行驶速度越快轮胎温度上升越快轮胎材料的机械性能下降越厉害磨损也显剧增加。此时若车轮本身存在胎面磨损过甚、胎壁有割伤、轮圈散热不够、前轮定位不准、不同级别轮胎混用等问题则更容易引发爆胎。因此在高速公路上行车应注意遵守时速规定当发现轮胎温度较高时即应将车驶入应急车道内休息后再行驶。

四、超速行驶加重了交通事故严重程度 从力学原理可知任何物体只要具有运动就具有动能。动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利用得好可以使机动车克服阻力维持正常行驶但是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就会对机动车本身和周围的人和物造成损害能量越大造成的损害越严重。由于动能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机动车速度增高其能量将急剧增大造成损害的危险也急剧增大。 在一项研究中指出碰撞速度为30公里/小时仅有5%的行人会因碰撞而死亡但是碰撞速度为50公里/小时和70公里/小时行人死亡的可能性分别高达45%和85%。

上一篇:疾病大救助范文下一篇:巾帼建新功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