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公务员的假期

2022-09-10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十旬休假, 胜友如云”句, 其中的“十旬休假”, 指的就是官员的假期。在王勃生活的唐代, 作为当时的国家公务员, 每十天休沐一次, 他们可以利用这一天, 洗洗衣服洗洗澡, 整理一下个人卫生, 以便保持良好的形象。当然, 拥有假期并不是唐代公务员的专利, 其实很早就有了, 现将各个时代的假期做一盘点, 以飨读者。

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假期在西汉景帝时, 据班固的《汉书·郑当时传》中载:“孝景时……每五日洗沐”, 也就是每工作五天, 就可以休息一天, 有些像现在五天工作制。关于“五日一休沐”的说法, 在《史记·冯唐列传》、《汉书·循吏列传》等著作中也有记载。到了东汉, 这个制度又增加了一些颇具人情味的内容。据《汉书·万石君传》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让回家探望父母妻儿成为制度, 这也是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充分体现。这种“五天一休制”一直延续到了隋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务员就有了轮班制, 曹植在《求通亲亲表》中就曾讲到:“群臣百僚, 番休递上, 执政不废于公朝, 下情得展于私室, 亲理之路通, 庆吊之情展, 诚可谓恕己治人, 推惠施恩者矣。”在他看来, 实行轮休制度, 既不耽误公事, 又可以照顾官员的个人需要, 既利国又利民, 既合情又合理。现在看来, 这种“轮休”是休假制度的一次重大进步, 因此也为后朝所沿用。

到了唐代的永徽三年, 也就是高宗李治统治时期, 因为国家机构和汉代相比增加了许多, 事务性工作也相应增加了。朝廷改“五日一休”为“十日一休”。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唐高宗“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 百司务简, 每至旬假许不视事, 以宽百僚休沐”。也就是说因为天下宁定, 公务员们在公休日可以不上班。仔细想来, 所谓“天下无虞”其实就是个幌子, 把公休的日期改为每十天休息一天, 即在上、中、下三旬的最末一天休息, 一个月仅能休息三天了, 这样一来, 无形中就增加了三天上班的时间, 那么, 公文中所说的“百司务简”就成了挂羊头卖狗肉了。为规范假期, 在休假前, 公务员们必须要到有关部门去“告假”, 回来上班要去“销假”, 马虎不得。否则, 也会受到扣发当月工资甚至是开除公职的处罚, 相当严格。唐代还专门订立了规范公务员休假的法令——《假宁令》。除了“旬休”, 在每年的清明、冬至等重大节日里, 公务员也可以休息一到三天, 以便为祖先祭祀扫墓。所以, 诗句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行人”, 很可能就有不少放假的公务员。至于“冬至”, 唐宋时期是和“岁首”并重的, 因为古人觉得冬至是阴衰阳盛的开始,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描述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 每到冬至, 朝廷要放假庆祝, 百姓们也全家团聚, 穿新衣, 互祝节日, 一切和元旦相似。大诗人白居易在冬至的夜里, 孤身一人住在邯郸驿里的所写的《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才会流露出佳节不能团聚的遗憾和对家人的思念, 也才会在一千多年后仍然感动着无数人。

到了宋代, 休假不再是公务员的特权, 一般服役的人也享有了一定的假期, 这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进步。宋代的休假制度比唐代更为宽松, 公务员的假期也更多, 仅法定的节假日就有五十四个, 放假时间有七十六天之多, 再加上每旬一天的“旬休”, 宋代公务员每年的假期, 高峰时期曾达到一百多天, 少的也有九十多天。这些节假日主要有:立春、春分、清明、立夏、立秋、七夕、重阳、立冬元宵等节令日, 均休假一天。夏至、腊日等各休假三天;宋代甚至有了“黄金周”, 也就是在春节、冬至等重大节日里各放假七天, 以便与民同乐、全民同乐。所以, 辛弃疾在元夕里, 才会在街上看到那么多的红男绿女, 听到那么多的笙箫管笛。

到了蒙古族统治的元代, 不但取消了读书人可以跻身公务员的科举考试, 而且也取消了很多的节假日。这可能跟蒙古族的身体条件有关, 作为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 他们可称得上是“身体倍儿棒, 吃嘛嘛香”。可能他们觉得,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不息, 工作不止;工作就是休息, 所以什么旬休、公休全都没有了, 全年的节假日减少到了空前绝后的十六天。这可能也是他们很快灭亡的一个原因吧?你想, 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 超负荷的运转, 什么人是铁打的呢?厌倦情绪一旦产生, 工作效率可不得大打折扣吗。哎, “败也假期”啊。

到了朱元璋坐天下的明朝, 假期也缩水不少。因为朱元璋本人非常勤勉, 又是苦出身。可能在他看来, 能吃饱、吃好, 不再受欺凌就已经很不错了, 干点儿工作是分内的事, 何谈假期?所以, 在他统治前期, 假期只有三天:春节、冬至、他老人家的生日 (相当于西方的圣诞节) 。后来才迫于形势, 让明朝的公务员们破天荒的有了为期一个月的寒假, 才算塞住了悠悠众口。在他老人家死后, 唐代的旬休又重新得以恢复, 再加上元旦、元宵、冬至等节日共可放假十八天, 全年的休假时间共五十多天, 也能让人基本满意了。

清朝初年, 公务员休假基本沿用明代制度。鸦片战争之后, 随着西方人的大量涌入, 他们的休假方式也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在信奉耶稣的西方人眼里, 每七天休息一次, 他们称为“礼拜日”, 时间长了, 国人对此逐渐适应并也仿照实行“七天一休制”。到了1910年, 清政府的上层基本采用了这种制度, 当然, 这已是民国前夕, 封建主义的大厦即将崩塌, 中华民族就要进入崭新的时期了。

除了上文所说的这些假期, 公务员们在突遇急事时, 也有“急假”;父母在外地的, 也有一定时间的探亲假, 当然, 探亲假的长短与官员离父母的居住地的远近有关。如唐代规定, “父母住在三千里以外的, 每隔三年有三十天的定省假;五百里以外的, 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 (当然, 路途上的时间除外) ;儿女或亲戚的孩子结婚, 也有规定的假期。这些假期的实行, 一定程度上能安抚人心, 从而达到稳定国家社稷的目的。公务员在任期间, 倘若遇上父母大丧, 即“丁忧” (父丧, 称“丁父忧”;母丧, 称“丁母忧”) , 就不是几天假期的问题了, 不管他们官居几品, 在“丁忧”时必须主动离职, 回家守孝, 时间一般为三年 (也有的说是二十七个月) , 而且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三年的时间, 对一个受尽十年寒窗的仕宦来说, 这三年足以改变自己日后的命运, 所以, 也有人为了头上的乌纱, 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对“丁忧”隐匿不报。政府对此的态度是绝不姑息, 如清政府规定, “匿丧不报者, 革职”。其他朝代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如宋代由太常礼院专掌此事, 凡官员有父母丧者, 须“报请解官”。

当然, 漫长的封建社会, 享有假期的只有少数的公务员, 一般平民百姓还根本谈不上享受假期。当今社会, 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们除了双休之外, 既有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期, 还有法定假期和双休日适当调换组成的“黄金周”, 大家在假期里, 可以尽情享受生活, 体会生活带给我们的惬意和温馨。

摘要:古代公务员的假期是怎么样的了?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本文从西汉景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元代、明清等时期的古代公务员的假期进行探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盘点,古代公务员,假期

上一篇:论酒驾致交通事故的法医鉴定下一篇:护理安全管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