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管理创新思路

2022-07-18

第一篇:我的管理创新思路

冬季施工培训大体我的思路-仅思路(原创)

我大体的培训思路

一、 应首先以工程所处地区气候环境特点调研为基础,有针对性的提出冬施方案和施工

组织设计

1、 冬季寒区等级划分(标准规定列举+案例1某地气候分析资料)

2、 针对不同气候的常规施工方法(JGJ104中的方法+新方法)

3、北京地区所属气候特点和适宜的施工方法

二、

三、 104标准关于冬施的规定 冬季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重点

1、 混凝土冻害(机理、经验、冻害实例或数据)

2、 混凝土温差(机理、经验、实例或数据,关键阐明冬季所有具有大体积混凝土效应的构

件都应按大体积混凝土对待)

3、 失水(机理等)

4、 异常碳化

四、

五、 混凝土生产单位冬季生产和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冬季施工安全措施

六、 冬季施工所涉及的标准规范目录

如JGJ104 规定了 采取冬施措施的起点、冬季施工方法、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混凝土结构施工验收规范GB50204 规定了冬施验收和混凝土质量抽样及试块留置方法DB11/T695-2009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规定了资料整理要求并对冬季施工试验有指导作用等

七、冬施方案案例(案例2 某工程冬施方案)

第二篇: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思路

电子集团改革创新工作思路

改革与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一盘下不完的棋,伴随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本方案一方面是搭建一套改革创新体系,实现集团改革创新工作的常态化,另一方面是针对当前集团企业运营中的问题,通过制度改革,逐步提升集团的整体执行力,进而推动集团实现“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决策、监督、激励”三大机制建设,以精细化管理为要点,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通过量化管理,提升企业执行力,以管理促效率、争效益。

二、目标任务

建立长效的创新体系,激发员工才智和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完善权责分级管理和事项跟踪机制,以量化的目标、量化的进度、量化的结果,杜绝依赖性请示,提升执行意识和能力。

三、主要举措

(一)创新体系的建设

目标:构筑集团企业管理创新文化,营造一个言论自由、公平竞争的工作氛围,搭建一个鼓励员工参与创新的平台。

具体方法:成立改革创新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采取“听证会”模式与走动式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持续改善和提升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1、“听证会”模式:由工作小组定期(半年或者一年)从集团本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抽出人员开会讨论,专找管理工作中的弊病,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向领导小组报告,提案经领导小组审议批准后开始实施,并给予方案提供者相应奖励。

2、走动式管理模式:由工作小组不定期到各企业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抽出人员参与查找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弊病,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向企业经营管理者反馈,意见建议经采用后给予建言者相应奖励。

参考借鉴:华为公司的管理模式:“小改进、大奖励”的制度,以人为先,通过奖励手段激发员工参与管理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员工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通用电气“通力合作计划”和惠普“走动式管理”。

(经营部负责)

(二)近期管理改革重点

1、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改革

目的:通过制度创新,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建立现代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措施:按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以集团战略发展规划为核心,完善选人、育人和用人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a、强化人才战略,拟订集团本部管理人员的选聘管理办法,保证人才合理、有效使用。

b、加强职工培训,拟订集团本部人员的学习和培训管理办法,将培训作为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径。

c、设立多重升迁体制,建立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晋升管理体系,有利于员工的自身发展。

d、建立企业人才交流机制,优化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形成不同年龄人才的梯队。

e、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针对目前集团本部人员考核激励效果不佳的问题,重新修订完善集团本部人员的考核奖惩办法。

(办公室负责)

2、财务管理工作改革

目的:通过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开支和优化资金的调配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利用。

措施:重新修订财务管理办法。

(计财审计部负责)

3、物资管理工作改革

目的:通过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各种物资的管理,严格控制车辆使用、维修、保养和办公物品的领取使用以及礼品的赠送等,

确保集团物资合理有效配置使用。

措施:重新修订完善各种物资管理办法。

(办公室负责)

4、管理流程工作改革

目的:优化集团管理业务流程,明确本部管理人员权责,赋予员工职权范围的自主权,有效地授权,使员工更有担当。

措施:根据集团岗位职责,制订管理审批流程权责表,结合本部人员考核奖惩办法,明确权责与奖惩,提高员工自主性和积极性。

(办公室、经营部负责)

5、对外投资管理工作改革

(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新

按企业经济构成分类,以产权管理为核心,理顺企业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分类管控,规范企业运营。

a、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针对目前企业管理“权、责、利”不够清晰的问题,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和要求,全面梳理各企业《公司章程》和《合资协议》等,明确合作各方股东的“权、责、利”,规范企业的运营管理。下一步,根据企业发展和市场形势,或择时适度优化和调整部分企业的股权结构,使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合理、管理方式更加灵活有效。

(经营部负责)

b、重新修订董事、监事等产权代表的管理制度,针对目前集团产权代表委派管理的问题,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企业实际,确保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的有效运行。一是董事、监事人选的选拔、委派、任职考核及奖惩等规定;二是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的设置。另外,聘请专业人员对产权代表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组织集团产权代表共同学习和培训。

c、完善企业经营班子成员的管理制度,重点是对班子成员的选拔、委派等作出明确规定,班子成员每年必须进行述职,企业董事会进行监督,并报集团办公室备案。

(办公室、经营部负责)

(2)企业发展战略、商业模式创新

按产品市场需求,以创新服务为核心,重塑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强化成本控制,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明确发展思路,确立发展战略规划

把握市场方向,明晰市场竞争策略

加强质量管理,保障品牌与效益

(各企业、经营部负责)

(3)企业运营管理机制创新

按市场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以目标管理为核心,完善“决策、监督、激励”三大机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a、完善决策机制,针对目前集团决策流程不清晰的问题,根据国资委和广晟公司投资管理规定,重新修订集团重大项目及

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并明确企业须报送由集团或上级单位审批的重大事项,根据审批事项明晰审批流程。由经营部组织企业总经理共同学习和培训,请集团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对决策事项及流程进行讲解。

(经营部负责)

b、完善监督机制,针对目前集团企业运营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根据国资委和广晟公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拟订集团重大项目及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由集团审计部对企业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内部审计,同时,集团派驻企业人员定期报告重大事项进展情况。

(审计部、计财部、经营部负责)

c、完善激励机制,针对目前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激励效果不佳的问题,根据国资委和广晟公司薪酬管理有关规定,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结合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完善企业领导班子任期及考核奖惩办法。奖惩办法以目标管理为核心,对主要事项分配权重进行量化,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相应奖惩。对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探索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

(经营部负责)

第三篇:和谐社区创新管理思路

一、社区管理创新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对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完备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是党的领导水平、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和重要载体。社会治理是党执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党通过基层党组织,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主张深入人心,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社区管理体系的建设,会使社会管理体系得以加强和完善,党的影响力和组织覆盖范围随之得到深入和扩大。长期以来,街道居委会坚持以服务居民为宗旨,着力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团结和带领居民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完成了大量与居民群众利益相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有力地促进了民生的改善,推动了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的基本形成。与此同时,社区居委会充分发挥贴近居民、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了解社情民意,开展群防群治,化解矛盾纠纷,及时向基层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力地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居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了党在街道执政的群众基础。

2、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有利于人民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其唯一方式就是民主实践。基层群众自治就是城乡全体居民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活动,通过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对于发展基层民主、培育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等有着重要作用。人民群众通过自我管理和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有利于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历史前进。

3、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在现阶段,人民的直接利益在基层,矛盾也集中于基层。建设和谐社会,处理好各方面权利和利益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迫切任务,基层群众自治在社会管理和矛盾调节中起基础性作用。基层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为基层群众提供了表达自身利益取向的途径。基层自治组织的职能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协调矛盾冲突的机制。所以,发展基层民主,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4、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中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就是要让社会组织和公众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与管理中来,共同致力于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的实现。良好的社区管理有赖于党和政府的作用发挥,同时也要靠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社会组织是支撑和建设性的力量,是合作甚至是必须依靠的对象。有了社会组织作为桥梁和纽带,作为党和政府的参谋与助手,既有利于直接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更有利于形成推动社会建设与服务的新生力量,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二、当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渐趋成熟,我国社区管理在实践层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就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行政体制自身存在权责不清,对社区建设管理缺乏支持指导 从表面看居委会的行政化问题,是由于街道办摊派了大量工作造成的,但其本质的原因是:现行街道管理体制没有理清权责关系。一是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没有理清,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各自的工作职责定位不准,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费随事转的问题没有很好落实,需要重构社区权责体系。二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公共服务意识不强。“进社区”不应当以完成本部门工作目标为目的,而应当以社区居民服务为出发点和归属,积极为社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对社区居委会的法律地位尊重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的准入制度。

2、社区工作人员配置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现有的社区居委会工作队伍与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居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一是工作成员来源渠道有限,人员构成较为单一。目前,社区居委会成员主要由接近退休人员和“4050”下岗失业人员构成。二是社区居委会成员工作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较为一般,大学学历的社区工作者相对较少。一些地方居委会干部虽然实现了年轻化,但个别社区居委会成员缺乏奉献精神,不会做群众工作,不能较好胜任工作。三是社区居委会工作岗位有限,工作力量明显不足。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由5~9人组成,但是随着社区居委会管理幅度增大,服务人口增多,工作量增大,居委会人手严重不足,精力有限,很难有时间入户了解民情收集民意,拉大了与居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居民群众对居委会的认知度在降低。

3、社区建设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

社区建设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巨变而提出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区建设必须依法进行,否则,社区建设就不可能取得任何实际效果。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社区建设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一是社区建设法制不健全。我国社区建设从提出至今,尚未制定一部能够把社区建设全部内容都囊括进去的成文法律,也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致使社区建设在某些领域无法可依,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二是社区建设中法治意识淡薄,这种法治意识淡薄的现象,既体现在部分管理者身上,滥用权力、有法不依;又体现在普通居民身上,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三是社区工作职能缺乏法律的界定,政府、民间组织、社区居委会之间职能不清。这既是推进我国社区建设法治化的难点,也是制约社区建设进程的障碍。社区工作职能缺乏法律界定,直接导致职责不清。

4、社区服务功能不健全 社区服务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发展社区服务业的资金不足,社会服务业缺乏统一规划与政策引导,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尚不健全,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体系还未形成等原因,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遇到了相当的困难和阻力,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社区成员的参与度不高,社区服务的总体投入不足,内容比较单一,服务领域较窄,服务的层次比较肤浅,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要求。从总体上看,社区重管理轻服务、管理功能强于服务功能(尽管管理功能也较弱),社区的综合服务水平还较低。

三、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加强社区管理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精心谋划全面推进。要切实做好在创新基层党建、政府参与方式、法制化建设、资金筹措投入、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社区运行体制建设和创新工作。

1、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社区是党在街道工作的基础,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社区党组织的各项职责,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要按照“一个社区一个党支部(总支、党委)”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二是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要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辖区有关单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社区内的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相互交流情况,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三是要完善党员管理工作,对党员实行“三管”,消除党员管理“盲区”和“空白点”。对离退休党员和下岗职工党员实行“直管”,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对社区在职党员实行“协管”,协助驻区单位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使在职党员自觉参加社区建设,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监督和管理;对社区流动党员实行“托管”,在各社区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和流动党员登记站,定期组织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经常性与他们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2、加快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准确定位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建设政府指导与基层群众自治

结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要解决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和社区自治能力弱及参与不足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要从责权利三方面入手,实行责、权、利的统一,合理分担责任,相互尊重权利和合理整合资源配置。具体来说,在和街道办事处的关系上,主要是根据《居委会组织法》,对居委会落实人事权、资金支配权和资产管理权,把街道的行政工作收缩回街道,仅就法定的工作责任落实到居委会,建立居委会对街道的评议考核制度。在和区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上,真正体现合作协助关系,而不是行政指派任务的关系,区政府职能部门如果有在社区基层工作的,应做到“五个到社区:工作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划拨到社区”。二是政府职能转变,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剥离市级政府现有的权力,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市、区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改革行政运行模式,由向社区下派工作变成工作进社区,主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直接服务于社区。三是依法行政。政府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在此基础上重新检讨一些部门的条例和政府行为。必须建立社区评议街道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考核监督机制,评分结果列入政府目标管理和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单位和个人奖惩的重要依据,即采取上下双向的审批把关和监督考核制度,来保证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逐步解决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和自治性质回归的问题。四是实行“议行分设”,组建社区工作站。针对社区承担大量行政职能工作影响自治功能发挥的问题,组建社区工作站,专门承担管理工作,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为两翼的组织体系。五是探索取消街道办事处。探索取消街道办事处,增强社区力量,使社区直接对应区政府,既减少一个层面,又节省了开支。

3、健全和完善社区组织运行的法规制度,使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社区的健康发展不仅依赖社区自治组织的内部规则,也需要完备的法律调整。现代街道社区在失去了业缘关系、亲缘关系等传统力量的左右之后,以纯粹的契约关系联接,契约的效力最终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即法律效力方得以发挥[4]。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限定党组织、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权利、义务及活动的领域范围,调节好各自关系,使其在各自权限和领域内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同时,要在社区范围内建立、完善社区普法工作制度。一是开展建章立制工作。按照“依法建制、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的模式,制定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居民守则,建立普法社区运作机制,实现工作有规划,落实有措施,运行有成效。二是建立人员分工制度。工作站的成员要有多方面专业人才,有负责法律宣传的、有开展法律咨询的、有进行法律援助的、也有负责同街道指导小组联络的,这样组织配合,组织分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普法工作做到每位社区居民身边。三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组织社区中的普法骨干力量,在社区成立普法班,制定教学计划、目标和考核办法,利用社区资源,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普法教育,培养普法宣传的人才,用身边的人解决身边的事。

第四篇:探寻企业创新培训管理思路

时下提起“培训”,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上课。特别是作为一名企业的培训主管,时常对如何调动员工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所困惑。“为什么培训计划改进之后,员工的参与反应依然如故,症结在哪儿?” 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尝试着从基层培训管理人员的视角浅说创新企业培训思路一二。

一、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难点

(一)培训的需求分析不够、培训方式单

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制订和实施企业培训计划时,不能很好地将企业发展目标、岗位的任职资格、员工的技能差异与职业生涯设计链接起来明确员工的培训需求,尤其是没有全面了解企业领导层和企业内部骨干员工的培训意图、需求、意愿及设想。尽管我们在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满意度调查,但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是难以衡量的,尤其是针对倾向于关键问题无法对症下药。

(二)培训方式难以适应各层次员工需要。现有的培训大多以单一的授课方式为主,往往是授课者不停地讲,被培训者在台下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培训方式,其效果往往受授课者的个人素质、授课水平、被培训者的心态和个人素质的影响,培训效果质量难以评估。

(三)培训评估体系不完善。一是在实施评估培训效果时方法单一,主要是以考试或培训后的评估为主。二是评估指标仍旧停留在培训人的次数、内容、培训者的整体评价。三是评估内容不全面,由于存在着一些限制性条件,导致评估结果与客观实际有偏差。

二、创新企业培训管理思路

(一)创新培训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实施培训管理体系的配套制度,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设计与策划,建立对培训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督及评价体系。从企业发展出发,在企业内部巩固和完善多种灵活的培训机制,基于企业发展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度超前性,提升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完善员工的培训考核管理制度,逐步纳入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以提高培训管理的有效性。

(二)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来引导员工接受培训,使员工内心形成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树立起职业前景的风向标。在培训方式上采取情景互动式、案例研讨式来激发被培训者的想法,重视“练”的参与培训,从而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同时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时段的灵活多样地培训形式,使培训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让企业培训更为活泼、更为全面。

(三)创新培训内容。根据企业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编制企业培训内容,将内容应从单一性转向一专多能的培训,将培训的重点从适应性转向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及创新能力的培训上来,从而进一步推动培训计划的有效开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创新培训评估体系。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是否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对于培训的评估应该更多地放在行为和结果层面。这就要求,培训组织者与部门领导良好沟通,同时从制度上部门领导培养下属的义务,强化他们对下属培训效果的责任。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培训日报、周报和季报的管理评估体系的同时,要保证培训考核的公开化、透明化,向员工传递培训中的不足,从而提

高培训质量。另外,还要将员工的培训效果与企业的激励、晋升与考核、反馈机制结合起来,激励员工学以致用。

总之,实施有效的培训管理,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培训需求分析是根,设计和策划培训是粗壮的树干,提供培训阶段是枝叶与硕果。如果没有树根、树干、枝叶与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是说:培训不但要讲究有效性,而且也要提高有效的转化率。找准培训需求,运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将以"学"为重心,转向以"习"为重心,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员工自动自发的组织学习氛围,帮助员工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使员工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业绩,达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第五篇:创新党建思路

创新党建工作思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近年来,国有企业党组织在积极探索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建立企业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需要认真总结,升华为制度。目前,企业战略转型、产业延伸、管理创新出现新特点,党员职工队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发生了新变化,迫切需要改进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实现思维方式、工作载体、管理工具和考评体系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以更加坚定的勇气、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更加科学的方法,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党建改革创新。按照“围绕中心、进入管理、发挥作用”的思路,准确分析判断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深刻把握国有企业自身发展规律,致力于解决企业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管理创新、提升经济效益、保持和谐稳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企业党建工作,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成效的考核,使企业党组织真正成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努力实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有力、有为、有位。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观念,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把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贯穿于国有企业党组织活动始终,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广大党务工作者要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加强实践锻炼,守信念、重品行、有本领、讲奉献,切实当好科学理论的传播者和落实上级决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努力在完成企业中心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党务政工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力度,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提供可靠保障,使他们有平等合理的待遇、有干事创业的舞台、有成长发展的空间。

企业党建工作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企业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地赋予了“两个转变”新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发展的新目标。企业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阶段。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适应新形势,提出新措施,解决新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必须服务发展大局

衡量企业党建工作搞得好不好,首先要看是否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公司党组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促进了企业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站在发展的新起点,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加强在信息化基础上的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的新部署和新要求,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员工,牢固树立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企业负责的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司的各项部署上来,努力掌握现代专业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强化发展意识,增强发展能力,促进生产、安全、调度、服务等管理创新,恪尽职守,开拓进取,全面增强发展实力。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切实将以人为本贯穿始终,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所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升党员队伍素质。要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创建工作,促进各级领导班子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团结协作明显增强,作风形象明显改善,经营业绩明显提升;要完善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深化“讲党性、重品行、当先锋、作表率”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突击队”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争作忠诚敬业、真抓实干、廉洁自律等六个方面的模范,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落实“依靠”方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员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通过强化源头参与、推进企务公开、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等措施,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重视员工的合理要求,凝聚员工的智慧和力量;要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创新工程为载体,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总结提炼升华,创新工作载体、方式和机制,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

三、必须增强基层活力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国有企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是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作出的新概括、提出的新要求。

四、必须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工作实现新发展。

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要认真总结党建工作更多鲜活的经验,进一步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强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拓宽工作覆盖面,创新工作形式,丰富工作载体,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部署和研究,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探索建立党建工作长效机制;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按照“系统、规范、实用”的原则,制定党建责任制管理办法,规范党建工作流程,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强化过程控制,严格考核奖惩,促进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五、必须推动和谐共进

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增强各层面的和谐,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秩序,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在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和谐共进力上下工夫。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三个更加注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要以促进和谐执行为重点,以主体实践活动为载体,着力建设以基本价值理念体系为核心、以“四统一”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要高度重视维稳工作,牢记“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全面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主动工作,齐抓共管,排查隐患,化解矛盾,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牢记责任,胸怀全局,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意识,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为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上一篇:万达集团评级报告下一篇:我的暑假生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