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护理管理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病房护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关键词】骨科;无痛病房;护理管理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29疼痛是不可忍耐的,尤其是骨科围手术期的疼痛,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和损害[1]。

第一篇:病房护理管理论文

妇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摘 要】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形势下,护理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护理安全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病房作为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的窗口,分析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提出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安全和风险防范,强化执行力,保证患者的安全及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标准。

【关键词】妇科;护理;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管理是医疗质量的首要问题和最基本要求,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最重要课题之一[1]。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包括一切护理缺陷和安全隐患。护理安全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护理管理也应该从保障病人安全着手,加强护理安全管理[2]。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责任和风险逐渐增多。作为病房护理管理者应该准确分析风险因素的来源,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防范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及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谐护患关系。

1 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管理因素

1管理因素:护理队伍普遍年轻化,护理管理者年轻缺乏经验,自身知识和医疗法律知识缺乏,加上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偏见,护士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自身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护士长对新护士、年轻护士的业务培训以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等方面的训练欠缺,管理力度不够,护理人员严重缺编、配置不合理,超负荷工作或分工协调不当,有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护士长对职责、制度、常规检查不到位;。

1.2 护士因素

1.2..1专业技能欠缺,低年资护士居多,临床工作经验及专业知识、技能相对缺乏,临床工作质量有待提高,护理人员缺乏,工作负荷重,护理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心理压力不断增加。

1.2.2护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经济意识、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观念不断增强,而护士在校所受的教育缺乏法律知识教育,思想跟不上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注重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对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给病人造成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1.2.3 业务技术水平低下:对病人病情变化观察不到位,对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有限,对有些药物的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不明了。

1.2.4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由于护理理论知识缺乏,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认真执行护理规范,护理措施不到位,不遵守规章制度,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按习惯、凭印象草率办事,是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

1.2.4 护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交接班不认真:由于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护理工作中有多种规章制度,少数护士工作态度不严谨,缺乏慎独修养,粗心大意,缺乏责任心。

1.3病员及家属因素

妇科病房为开放式病房,患者均为女性,尤其是处于更年期的住院女性比较多,易受情绪及环境的影响,心理应激反应比较强烈,敏感,容易多疑、焦虑,对护理服务的要求相对较高。

1.4其他因素

医疗护理服务均为一过性服务,服务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目前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了医疗事故由补偿性质转变为赔偿性质,举证责任倒置、患者知情同意权、病历复印权,医疗护理文书成为一把双刃剑,各种因素客观上增加了医疗护理风险的几率。

2 妇科病房安全防范管理措施

2.1 强化制度管理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各项医疗护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医疗质量与安全得到保障。

2.1.1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病房及病人管理 落实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根本保证。﹙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保证患者用药安全;﹙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坚持床头交接班,交接内容应突出重点,特殊及危重病人执行书面交接班,交接内容应详细全面; (3)对所有的住院病人做好住院制度及病房管理制度宣教,外出病人应由主管医师同意并填写请假单。科室建立住院病人信息登记本,以便必要时能和病人或家属及时取得联系。 (4)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病员入院时做好入院安全告知,做好相关安全教育,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必要时做好相关护理记录。(5)制定、完善、落实护理操作前的告知程序,满足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让病人和或家属充分了解护理操作的风险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并能积极配合。(6)规范物品,药品清点制度,认真落实抢救仪器交接、保养管理制度。急救物品、药品做到五固定两及时,定期对病区护理物品及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制订各仪器操作使用卡,挂于仪器旁。

2.1.2加强组织管理(1)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力求有章可循、执行有力、严格培训。(2)科室设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护士长任组长,成员由两名科室业务骨干组成,主要承担科室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管理。每月召开护理缺陷及隐患讨论分析会,准确识别和分析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3)科内实行非惩罚性护理缺陷报告制度:鼓励护理缺陷上报,及时通报不良事件,对存在的护理缺陷进行系统原因分析,寻找系统中发生改变的具體环节,根据情况进行安全教育或流程修改,做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4﹚对每位出院病人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根据患者建议改进工作。

2.2加强科室护士教育和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培养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护士“慎独”精神,改善服务态度,尊重理解患者,加强护患沟通,在护理过程中体现人性化关怀,开展换位思考,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2﹚开展法律知识规范化培训,引导护理人员学法懂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3]。(3)加强专业知识及技术培训,切实做好三基培训:针对人员现状制订全面细致的培训计划,包括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操作、护理常规、职责、操作规程,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急救程序、方法、沟通交流技巧等,制作化疗药物使用手册,护士长不定期检查、督导工作。妇科病房护士实行的是对病人全方位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以及病情的观察,肿瘤化疗病人的特殊观察护理等,因此护士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科室成立护理理论与技能带教小组,由资深护士担任,每月进行护理知识讲座与护理操作技术规范指导,并进行考试,考试成绩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4)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各种护理记录严格按《医疗文件书写规范》要求记录,记录应及时、客观、正确,运用医学术语,杜绝涂改、粘刮,避免加入主观内容。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记录一定要及时、实事求是,数据统计要按时、准确。

2.3讲究科学沟通,创造和谐的护患、医护关系

2.3.1激发护士主人翁精神,共同管理病房 注重培养护士的管理理念,使护士认识到:护士不仅是护理工作的执行者,也是病房管理的实施者。使护士认识到自身素质的提高、病房环境的安全维护是护理质量安全的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光曙.医院的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6-8.

[2]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3] 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A):67-68.

作者:周玉霞

第二篇:骨科无痛病房的护理管理

【关键词】骨科;无痛病房;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29

疼痛是不可忍耐的,尤其是骨科围手术期的疼痛,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和损害[1]。如果不尽早有效控制疼痛,持续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急性疼痛有可能发展成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进而又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和社会功能[2-3],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使患者无法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无痛病房是疼痛规范化管理病房,通过医、护、患的共同努力,将疼痛控制在微痛、甚至无痛的范围内,体现的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更多的技术境界和对患者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病房里无尖叫和呻吟声,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追求。通过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方法,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功能康复期。

1无痛病房的管理流程

1.1医生与护士协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医生和护士要熟悉疼痛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评估方法,并定期加强对临床疼痛理念和知识的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1.2主管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对进行疼痛评估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请麻醉科、疼痛科会诊。

1.3责任护士将疼痛评估结果和治疗措施及效果均记录在疼痛评估表中。在疼痛治疗前,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要充分沟通,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和家属的要求。

1.4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疼痛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让他们明白,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2疼痛评估的具体方法

2.1笔者所在科采用NRS评分以及笑脸评分法评估疼痛,评估频率为:入院8 h内,首次评估;术前1次/d;术后6、24、48、72 h进行评分,并记录于评估表中。

2.2评分≥3分的患者,护士报告医生,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多模式的镇痛方案。评分≥5分的患者,护士报告医生处理后,每4 h要对患者进行再评估,直至疼痛评分≤3,特殊情况根据医嘱评估,让患者在全方位、规范化的疼痛管理中远离围手术期疼痛。

2.3进行镇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护士进行追踪评估(静脉注射30 min后,口服给药1 h后),将结果记录于评估表中。医生根据护士评估结果,将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发生频率、持续时间、活动时疼痛程度以及用药情况均记录于病历中,并跟踪治疗效果,直至患者评分<3。

3无痛病房的镇痛方案

3.1轻度疼痛疼痛评分0~3分,NSAIDS(如塞来昔布)、非药物治疗(如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等)。

3.2中度疼痛疼痛评分4~6分,弱阿片类药物+NSAIDS(塞来昔布、帕瑞昔布)+非药物治疗。

3.3重度疼痛疼痛评分7~10分,强阿片类药物+NSAIDS(塞来昔布、帕瑞昔布)+辅助药物+非药物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冷热敷、按摩、听音乐、分散注意力、放松等)[4]。

3.4辅助药物应用镇静药、抗焦虑药或肌肉松弛药等。国外学者建议对骨科疼痛进行药物处理时,根据轻、中、重不同程度由弱到强给药[5]。

4无痛病房的镇痛管理核心及原则

4.1重视健康教育患者常伴有焦虑、紧张,因此重视对其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其配合并告知疼痛治疗过程。

4.2选择合理评估一般患者均使用NRS(数字等级评定量表),对于交流困难的患者,如3~5岁儿童、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患者,运用wong-baber部表情量表进行评估。

4.3尽早评估疼痛疼痛一旦变成慢性,治疗将更加困难。因此,早期治疗十分必要,对于术后疼痛的治疗,提倡超前镇痛,即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

4.4提倡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镇痛机制不同的药物,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

4.5注重个体化镇痛不同患者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镇痛方法因人而异。个体化的镇痛目标是运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佳效果。

5无痛病房的护理管理的意义

无痛病房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降低了围手术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敢于深呼吸和咳嗽,从而降低肺不张、肺感染的发生率;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利于肠道通气,增加了患者的免疫力,改善睡眠,促进机体的康复。总之,大大减少甚至消灭了护理并发症。

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尽早开始功能锻炼,提高了患者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了住院费用,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床位的周转率与使用率。另外,科室的镇痛水平整体提高,科研和管理有了新的创新点和突破口,同时还增加了科室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患者和同行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作为新时期的骨科护理管理者,要本着以人为本,让患者真正体会到住院期间的被尊重,被关怀。舒适服务、贴心服务是医务人员的责任所在。JCI(国际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标准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优质护理,无痛先行,真正体现笔者所在医院的服务理念“我用心,您放心”。

参考文献

[1] 徐建国.疼痛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4-266,276.

[2] Samad T A. Interleukin-1beta-mediated induction of Cox-2 in the CNS contributes to inflammatory pain hypersensitivity[J]. Nature,2001,410(6827):471-475.

[3] Gottschal K A. End points for testing influenza antiviral treatments for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severe and life-threatening disease[J].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31(1):6-13.

[4] 邱贵兴.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8,12(1):78-81.

[5] 孙燕,罗爱伦.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29.

(收稿日期:2012-03-07)(本文编辑:李嫚)

作者:冯娴 杜嫣妮

第三篇:病房护理人员层级管理策略初探

摘要:目的 对层级管理在病房护理人员管理中的策略与注意事项进行探讨。方法 在对我院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按照层级管理模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使用与管理。将管理的效果经过科学的质量控制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对其最终有效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 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提高了护理质量,随之提高了患者满意度(P <0.05),护理人员的上进心明显增强,继续提高学历的主观需求明显上升(P <0.01)。结论 对护理人员的层级管理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将会促进护理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可以促进医院的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此方法值得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病房护理;层级管理;策略

护理质量是关系到患者康复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護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2年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科室。

1.2 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方法

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选择。科室护士长对符合任职所需资格的护士进行统计,经过相关考核推荐之后民主投票通过,最后报院护理部审批通过,确定护理人员的不同层级。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层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以此作为层级确定的依据,设立不同的层级护理岗位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能级,设立了不同的层级护理岗。本次试验中护理人员层级组成为高级责任护士4名、初级责任护士8名、助理护士12名。

护理活动过程中采用层级护理模式,层级分为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4个层级管理模式。医生、护士、患者作为一组。科室护士分两组,每组由1名高级责任护士、1名初级责任护士、2名助理护士组成,每组护士分管15-27张病床[1]。

高级责任与初级责任护士分为一组,实行全面负责制,轮流休息。每天医护一起大交班后,高级责任护士随本组管床医生一起查房,通过此过程熟悉患者的状况。查房完成之后根据患者当天情况带领和指导本组的护士一起完成本组患者的护理、治疗、各项检查、健康指导等;并负责督促和检查本组患者的护理质量[2]。

1.3 质量评价管理体系

护理人员层级管理质量的评价的标准参考吕伟波等关于基础护理终末质量指标。质量评价管理的内容与指标包括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压疮以及感染的发生率、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另外,还包括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事故、护理差错以及医患纠纷发生数。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提高了护理质量,随之提高了患者满意度(P<0.05),护理人员的上进心明显增强,继续提高学历的主观需求明显上升(P<0.01)。

3 讨论

3.1 层级管理模式较好的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上进心

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护理人员实行的是统一管理模式,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并没有体现出职务、年龄以及技术水准方面的差别。很多临床科室的护士都不安于本职工作,想离开临床调到辅助科室工作,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护理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同时还造成了临床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与护理质量的降低。在大多数医院存在的高级护理人员的异常分流不但造成了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还给护理人员的上进心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很多护理人员缺乏职业成就感,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进入恶性循环,导致护理质量下降和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平庸。而护理人员的层级管理赋予了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专业的尊重,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促使他们增强上进心,为晋升更高一级做好准备。

3.2 较好的提升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护理质量是关系到患者康复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一种护理管理模式,只有能够切实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才是科学有效地护理管理模式。实行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的分工更加明确,本组护士对自己的患者比较了解,也容易与患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关系,能够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同时,在对患者的病情具有清醒认识和全面把握的前提下,还可以从更大程度上避免工作中的疏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对护理人员进行层级管理的方法可以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建立了护患之间更加深厚的感情,护理质量也会随之提高。上级护士须对护理小组差错事故承担连带任,也可使组内成员更能相互协助共同提高工作质量[3]。对护理人员进行层级管理的结果表明,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护理人员层级管理较传统的护理人员管理方法具有明显优势,是大势所趋,值得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这一管理模式的理念是先进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在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对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具有清醒认识,制定合理的实施细则[4],在不断的应用中进行探索,以使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本次试验结果已经让我们初步感受到这种先进模式带来的实际效果,相信在不断的改进中能探索出更符合我院护理工作特点的成熟管理机制[5]。

总之,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护理资源管理的动态性、灵活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护理人员之间的协调性,激励其实现自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彩霞,梁柳梅,刘杏仙.病房护理人员层级管理策略初探[J].中国护理管理,2011.

[2] 李爱珍,杨学萍,谢金莲.护理人员层级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

[3] 周素良,马迪迪,李伟芬等.护理组长在实施护理层级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10.

[4] 宋祥浈.实施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

[5] 黄新娜.实施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0.

作者:邹湖

上一篇:关于瑜伽的毕业论文下一篇: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