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研活动的反思

2022-06-26

第一篇:对教研活动的反思

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教学反思

人们在从事比较剧烈运动之前,都知道需要做一些准备活动,目的就是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克服神经机能惰性,加快运动神经传导作用和反应速度,使人体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运动生理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准备活动促使血液循环加快,需氧量增加,机体的代谢速度加快,还能使体温略微升高,肌肉,肌腱的弹性、伸展性等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速度以及动作协调性,避免运动损伤。

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因为他们深知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直接关系到基本部分的学习乃至整个体育课的任务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只重视基本部分学习,对准备活动,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要想让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就要让他们明确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尽量注意:

1、准备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主感到乏味、厌烦。在教学中,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既要有徒手体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原地的、也有行进间的;既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既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助性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才能感到新颖有趣,才能在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

2、准备活动要具有小学特点。小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小学的准备活动应具有起独特的特点。但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区别不大,小学成人化,中学公式化,一套操,一个游戏,小学用,中学也用,甚至把高级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也拿来用。这种毫无区别,毫无特点的准备活动,违反了教学规律和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小学生的准备活动应根据身体发育特点,以游戏或简单易学动作为基本,再结合教材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3、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准备活动的结合。准备活动不只是做个游戏,做几节基本操。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准备活动是为主教材服务的,因此要有的放矢,使与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教材有关的肌肉群、器官以及各主要系统机能得到充分活动。它是在一般性练习基础上,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是一般性练习无法代替的。因此上课时必需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

第二篇:对集体教学活动反思的点滴思考

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对教学活动反思的点滴思考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一幼

糜玲

新理念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堂教学是展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最佳场所,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素质存在差异,教师要使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还必须依靠集体教学活动的不断反思总结。其实活动反思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可是回顾我们过去的集体教学活动课,由于观念不明确,以及个人素质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甚至还是非常严重的。通过我们的不断的活动反思,我们会发现,同一节课不同老师老师上,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不管是导入,还是教学过程中的讨论,还是教学的小结,都存在着差异。教学活动反思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找出不足之处,以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活动反思后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的适应自己幼儿的学情。

思考

一、角色互动中体验反思效果。

反思促进反思总是指向自我的,反思者本人既是反思的对象,又是反思的承担者。教师的反思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此教师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性的,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可以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为此,我园发动全体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活动,引导她们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找到自己存

1 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有教研组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提炼出园本教研的若干专题,由浅入深,形成序列。如围绕如何优化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供教师研讨:

1、教学活动如何诱发幼儿的参与性?

2、通过活动,期望幼儿学到什么,活动的目标是否正确、准确?

3、设计的活动过程能否保证目标的达成,使幼儿获得发展?

4、在活动过程中怎样突出幼儿的主题地位?这些问题贴近教师教学实际,也是教师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参与研讨的兴趣浓厚,在教研活动中大家理论联系实际,深度思考,踊跃发言,观念在交流中提升,思维在碰撞中明晰,问题在对话中解决。

思考

二、求同存异中寻找反思经验。

在教学活动反思中,我们还不能单纯地就教学讨论教学,还要掌握正确教育观、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防止发生“瓶颈”现象,同时教研组还应该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反思、研讨和总结,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与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1、要有充分的活动准备在前。不良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师的“不作为”,我们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很多教师只是走过场,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其实根本就没有发挥教师自己作用。因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以前,自己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幼儿,给活动有个充分地准备,经历这个过程在课后就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讨论之中,在争辩中求同存异,达到真正的教学活动反思的效果。

2、要有科研的意识主导。教学活动中不仅仅缺乏教研意识。我们知道,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个就是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两者缺一不可。当前,我们的教学活动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反思的过程中,没有丝毫教学科研的影子,我们还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和钻研上,对幼儿的分析也是少之又少。教科研活动仅仅是参与只教不研,这必然阻止

2 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的后果是使我们的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还不能到教师这一水平,更不用说要达到教研型教师的水平,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反思状况,在每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认真分析钻研教材、分析幼儿,每次反思还必须有第二个主题,即我们的科研主题,这个可以是我们的热门问题,也可以是我们自己所立的学科问题,也可以是我们平时在自己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对自己触发的问题和一些理论。我们只有在反思过程中对科研或教研问题的探讨,才能真正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才能真正促使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考

三、情感体验中寻找反思的快乐。

教学活动后没有反思行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情感”,一个叫“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的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是一个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论灿烂耀眼的太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教师就必须学会反思,什么叫反思?“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 一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当然,我们同时要明确,我们所说的反思,决不是简单的想想,而是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工作,不停的思考。而目前我们的教学活动恰恰就是缺少反思,也许更确切地说是根本就没有反思。

总而言之,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反思是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的来源。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能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

3 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所以,在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前面教学过程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三篇:对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反思

一、从一个典型案例看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由于教育活动尚处于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更新的过渡阶段,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存在一定问题。请看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

中班科学活动:蔬果的沉浮

师:这里有很多蔬菜水果,有什么呢?

众幼:(七嘴八舌)西红柿、香蕉、苹果、土豆、葡萄……

师:现在老师让小朋友动动脑筋,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是沉的,还是浮的?猜猜看。

幼:会沉下去;会浮起来;沉下去……

师:先猜猜,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沉还是浮?看,这里有很多这些蔬菜水果的照片,你们去拿一张,如果觉得是沉下去,就把它贴到这个黑板上画的大鱼缸的下面;如果觉得是浮起来的,就贴到大鱼缸的水面上。(小朋友纷纷去猜、去贴了……)

师:后面的桌子上,放了很多的蔬菜水果,你选一种放到旁边的水桶里,看看会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尝试,但比较感兴趣的是东西丢到水桶里溅起水花的样子,并没有仔细观察,也没有尝试每一种蔬果。)

师:来,老师再试一次。(老师在自己的座位前放一透明的玻璃水缸,还有5种蔬菜水果,放一串葡萄进去)怎么样?

幼:沉下去了。

师:一起与老师说:葡萄是沉下去的。(幼儿重复)

师:现在知道了吧,西红柿是浮的,土豆是沉的,葡萄是沉的,苹果是浮的,香蕉是沉的。(有个孩子说:香蕉是浮的)

师:这些东西到底是沉还是浮,你们再拿一张照片去贴到另一块黑板上画的鱼缸上。(幼儿纷纷去贴)

师:有没有贴错的。

幼:没有。

师:再仔细看看。

幼:有错的。(有幼儿上去纠正)

师:再看看,有没有错。

师:我们再看看刚才没有试之前贴的照片有没有错。

幼:有错的。(幼儿上去一一改正)

师:现在再看看有没有错。

幼:没有。

师:(总结)苹果是浮的,葡萄是沉的,土豆是沉的,西红柿是浮的……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用你的动作表现一下蔬菜水果的沉浮。(苹果是浮的,一起站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土豆是沉的,一起收起手臂,蹲下去……)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尽管教师在观念上已开始从单纯注重科学知识的教学转移到全面注重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也开始注重幼儿的操作、探究,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空有形式。本案例中教师课后反思时觉得自己既给幼儿提供了操作的材料,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活动效果不错”,“新《纲要》上所提倡的新观念我都反映了”。但从活动看,“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仍比较明显,幼儿的观察技能没有得到引导,猜想没有验证,实验缺乏价值,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及科学的态度、精神在活动中没有真正的地位。

(二)科学活动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压抑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然而,实践中的科学教育活动过多地把知识的学习作为首要目标,老师为了完成既定目标,没有时间和条件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学习发展的特点,不知道幼儿喜欢探究什么,能探究什么,怎么探究。如本活动,活动基本是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的,告诉他们蔬果的沉浮,总结出一个结论,孩子的操作有些“象征性”。

(三)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不能给幼儿搭建感悟或认知的支点。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要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但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活动的形式,热衷于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上下工夫以吸引幼儿,而很少关注教学语言的使用,致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往往出现“启而不发”“不感不悟”的现象。虽然这一现象在上述案例活动中不明显,但也是当前科学活动中常见的问题。如大班的《热胀冷缩》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将水银温度计插入热水中,这时红色水银柱缓缓上升。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细管中红色东西慢慢上来了。

师:为什么细管中红色液体会上来呢?

幼1:因为外面是热水,所以水柱上来了。

幼2:是不是下面的水把它(管子中的水)推上来了?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请你们摸一下,细细玻璃管底部并没有破,可管子里面有什么变化?

幼:是热的。

师:因为外面是热的,里面的水也就热起来了,温度升高,液体的体积变大了,所以水柱就上升了。

孩子们一脸茫然地听着……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引导幼儿思考水温———体积———水柱上升的问题中抽象、枯燥地说教,在进行引导时,并没有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更没有给孩子提供感悟与思考的情境,致使幼儿原有的认知经验无法过渡到理解当前的问题上,幼儿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教师强加于他们的抽象的概念。

(四)重视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忽视非正规和偶发的科学活动。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往往是以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师按照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地选择主题、内容,思考要提供的材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非正规和偶发的科学活动,一般较为自由、随意,多是在区域及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的。正

规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顾及不到每个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顾及不到幼儿各自探究的欲望,因而需要通过非正规与偶发的科学活动来补充。但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关注比较多的是正规科学活动,在组织科学活动中把较多的力气花在主题的选择与系列活动的安排上,强调全体幼儿统一进行探索。笔者通过访谈发现,教师比较忽视非正规与偶发的科学活动,既不支持,也不压制,致使幼儿经常出现的探索、发现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二、从“儿童是小小科学家”反思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

“科学家们,由于他们急切的好奇心,在他人眼中,常常显得很孩子气。”反思当前幼儿园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会发现,科学活动没有充分顾及到孩子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育活动中更多的还是通过幼儿的参与、操作,老师得出预先设计好的科学结论。然而,美国在这方面却与我们不同,②美国的科学活动组织一般是通过三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提供非正规和随机的教学活动,让幼儿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老师不加任何干预与指导;第二阶段,活动处于老师个性化的指导之下,老师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与水平提供不同的内容、材料,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和学习速度进行活动;第三阶段,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从具体的感觉发展到抽象的概念。比如,同样是教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我们习惯于通过幼儿的日常观察和经验,告诉他们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而美国则习惯于让幼儿亲自参加较严格的实验过程,如给幼儿提供同种和同样大小的两盆植物,让他们每天给一盆浇水、一盆不浇,并贴好标签,注意观察和记录其过程与结果,以此类推,一次一个变量,一盆施肥,一盆不施,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暗室里,最后引导幼儿概括出植物生长的条件。在我们的观念中,还没有把幼儿当作一个真正探索的小科学家来对待,科学教育不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与理解能力,没有鼓励幼儿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因此幼儿难以获得独特的、富有挑战性的直接经验。

三、以互动———建构组织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幼儿对科学的认识,所形成的科学概念,所理解的科学理论,往往是从生活经验中发展出来的,这些概念有些类似于正式科学概念,有些则似是而非。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是以自

发概念为中介,必须把自发概念融入科学概念体系中,以他的经验来思考科学概念,并且在具体与抽象间来回思索,最后才能凝聚发展成一个稳固的概念系统。如何从幼儿的“天真理论”出发去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索的技能、方法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以幼儿自发概念为“切入点”,让幼儿从“做中学”,以互动———建构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创造意识,为幼儿提供“支架”,通过幼儿手动、心动、人动、他动,以支持、协助、引导幼儿“向上”发展科学概念。

手动即亲自动手操作,运用各种感官以扩至于全身活动。教师应尽量通过实地化与活动化教学③帮助幼儿发展科学概念。所谓实地化教学即是指教学活动应尽量在自然发生的现场实地进行,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徜徉、自主探索。活动化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或在幼儿自发启动的科学活动中通过幼儿具体操作并运用相关的方法(如观察、推论、分类、比较、预测、实验等)获得科学的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发展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心动即是指幼儿在具体操作的同时也促动幼儿积极思考,以达身心合一。一般通过两种情境活动来进行,即“经历科学能力的活动”和“解决问题情境的活动”。④第一种情况中,幼儿经历观察、比较、推论、分析、预测、实验、沟通等历程,思考必然运行其中。如关于“蔬果的沉浮”,通过老师提问,幼儿猜想、操作、比较、验证,幼儿也获得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如“如何让蛋站起来”,幼儿在运用各种方法试图解决如何让蛋站起来的问题时,思考也必进行其中。当然,这两种活动情境要真正发生作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对话就尤为重要。在对话中,教师通过“穿针引线”尤其是提问来引导幼儿讨论,促使幼儿的探索不断进行下去。

人动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在精心安排的各种科学活动中,通过小组或团体方式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互动交流,通过讨论帮助幼儿澄清自己的思路,或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未曾注意的观点,促进概念的理解,或通过讨论,解决自己的认知冲突,调整自己的观念。这其中老师的“支架”或“穿针引线”的作用必须淋漓尽致地发挥,以使幼儿充分

协商。

他动即让儿童与周围环境互动。户外环境、区域(角)要精心布置,操作材料要及时提供,活动时间也应弹性调整,以利于幼儿的探索和问题解决。

第四篇: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第五篇:对小品的反思

对“小品”的反思

记得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著名的小品艺术表演家赵本山和范伟共同表演小品,期间赵本山向范伟发问:“树上有7只鸟,‘砰’的一声枪响,打殛了一只鸟,树上还有几只鸟?”范伟脱口答道:“6只”。“错”,“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赵本山以智者和宾神态下了结论,其理由是枪一响,树上鸟儿都惊飞了当然全没了。

这虽然是往事,是表演,但它的诙谐与风趣仍给人无穷的回味。饭后茶余,我也时不时回味一番。有时脑海里还莫名地闪现出许多想法,自认为他的问答似乎有些令人费解,虽然幽默,但是答案标准唯一。

我是这样想的:

假如这只被击中的鸟爪子抓住了树枝未掉下来,或是从树枝掉下被其它树枝挂住了呢?

假如“砰”的一枪后,树上鸟窝里刚巧有几只嗷嗷待哺的雏鸟不会飞呢?

假如鸟妈妈看到树上伤亡的孩子,不忍离去呢?

假如一只雄鸟看到树上死去的母鸟,大难隆临不肯各自飞呢?

假如有个残杀无辜者刚好网住了这只鸟,适逢打鸟人不明实情,又一枪打死了其中一只,那树上不是照样还有7只鸟吗?

假如„„答案至少有上十种。

再如:我们在学校里做功课,回答问题,尤其是解答议程式、几何题,除去按逻辑顺序定向分析、推断外,还要运用逆向推理,反向思维的多角度、多方位谋求答案,以达到精、深、透、全的理解与掌握。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吧:a+b+c=d,我们可以写成d=a+b+c等多种形式,这虽然简单,但它非常明白的说明答题的多元性。

因此,我劝诸公设计答案要审慎!

上一篇:党课树立四个意识下一篇:打击网络谣言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