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文化构建特色学校

2024-04-22

用红色文化构建特色学校(精选8篇)

篇1:用红色文化构建特色学校

用红色文化构建特色学校

一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精髓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1935年,中共党员杨子华以教书先生为名,只身来到鄂托克旗桃力民地区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当时桃力民地区有几家大户雇佣私塾先生给他们的子弟教书,杨子华任教后,对私塾进行了改革,不仅设置新课程,还将学生分年级教学,同时免费吸收穷人子弟入学,同年,杨子华将学校改名为桃力民小学。抗战爆发后,桃力民小学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鄂尔多斯(伊盟)创建、领导的第一所宣传革命思想的学校,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绥蒙工委、伊盟工委、桃力民工委领导秘密聚集地,是革命圣地延安通往大青山根据地的中转站。

厚重的革命历史为桃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学校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几个重要的时期;同时学校也经历了由几人到几十人、几百人、一千多人,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史。为了保留学校红色教育光荣传统,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五迁校址,并较完整保留了学校八十多年历史资料;2015年,在学校建校八十周年之际,在桃力民地区工作过的老一辈革命家云照光先生的关怀支持下,在桃力民工作过的革命前辈杨子华、韩是今、克力更、王德胜子女的帮助和支持下,将桃力民地区三四十年的革命史与桃力民学校校史进行归纳整理,打造了鄂托克旗桃力民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展厅,并编写了《桃力民地区革命史暨桃力民小学校史》,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和校本教材,(在我校三年级开设)使桃力民地区光荣的革命历史得以发扬光大。学校通过校本课程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小小红色解说员,使桃力民地区光荣的革命历史在桃校师生中生根发芽,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员的热情。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学校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童心向党等系列活动,在叫响桃校红色文化品牌的同时,也使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二是依托厚重文化底蕴 将红色校园文化贯穿始终 为了进一步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学校借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基金资助乡村学校少年宫的20万资金,制作专用宣传栏、布置楼道墙壁和功能教室,购置红领巾广播站部分设备,完善宣传设施和强化宣传内容,扩大宣传阵地,引导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健康向上。

步入校园,我校所有建筑都以红色为主色调。在校园内的墙壁、走廊、楼道等处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布置,以毛泽东主席《沁园春 雪》,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题词和总书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按照“立德 崇师 为学”的校训、“和谐 文明 勤奋 创新”的校风,以中华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为主线,配有相关的师生书法作品、图片、墙报等,以及各类中外经典中渗透红色的励志之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着红色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出红色之魂,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红色的精神。

三是积极组织社会实践 搭建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了解本土红色文化,使优秀的革命传统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与发扬,学校少年宫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参观学习本校爱国主义教育展厅的同时,努力向外拓展红色文化外延,搭建校园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近几年来,在桃力民地区涌现出的革命前辈英雄事迹不断在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以及地方党报党刊中出现,特别是2015年中央电视台八套在黄金时间播出的云照光先生撰写的《鄂尔多斯风暴》,当同学们知道其主人公姚子华原形就是桃校创始人杨子华(当时他对外是桃力民小学校长,实际是中共桃力民地区工委书记),电视剧中桃力民地区游击队政委田老四的原形是后任自治区高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是今时,产生了不小的共鸣,这就使学生对桃力民小学在当时的历史发展中的贡献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与此同时,学校先后组织师生参观了木凯淖尔革命历史展馆、公其日嘎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地。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瞻仰革命先烈,缅怀先烈事迹,真切地了解到革命历史故事,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继承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发奋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同时,学校少年宫经常组织学生慰问老同志,老革命,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开展“重走革命路”远足徒步活动等,感受革命先辈们行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艰辛,培养他们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从小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四是乡村少年宫结合特色课程教学 渗透红色文化理念 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

学校少年宫根据学校特色课程的安排,为每个特色课设置了不同的红色印记。如学校德育处每周一组织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升旗仪式,是学校红色教育集中体现;文学社团每天读一首红色诗词,每周背诵一首红色诗文,每月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或红色故事演讲会;声乐类社团每周唱一首红歌,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红歌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艺术类社团每学期要各安排两次以上画红色画、写红色字展示,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学生书画展。其它学科的老师也在教学中结合该学科特点渗透红色文化理念,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伴随孩子们茁壮成长。

红色教育实践内容

1.课堂教学---体现爱的情怀 2.特色升旗

3.爱的传承-------扶贫助困---随班就读学生----农民工子弟-----农牧民子女------等等

4.乡村少年宫-----同时推出,全员推出学生才艺展示 5.校园红色特色

6.一封信活动------感恩活动。

用红色文化构建特色学校

一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精髓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二是依托厚重文化底蕴 将红色校园文化贯穿始终 三是积极组织社会实践 搭建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四是乡村少年宫结合特色课程教学 渗透红色文化理念 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

篇2:用红色文化构建特色学校

根据党和政府提出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我校特以“弘扬红色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并拟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活动背景

巍巍胜利山,见证了吴起人的铮铮风骨,涛涛洛河水,孕育着吴起人的钟灵毓秀。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因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曾在此屯兵戍边23年而得名;这里,因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出发点而留下了浓彩重抹的一笔。75年后的吴起已找不到当年红军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时的多少痕迹,只有那散落在七沟八梁的革命旧址,向前来这里寻迹的人们倾诉着从前的故事。当年一场 “割尾巴战役”,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壮歌。

历史定格在 1935年10月19日这一刻,定格在这个只有23户人家的边陲小镇—陕北吴起镇。从此,中华民族漫长的五千年历史,开始了新的辉煌!在踏入吴起那一刻,毛泽东绝没有想到,他在陕北一呆就是整整十三年。十三年中,共产党和他的军队,由来时的七千人枪,发展到离开时的二百多万的钢铁大军;在这里,毛泽东由一个被对手视为不懂马列的山沟人物,成长为举世公认的马列主义一代大师;在这里,他从众多的领袖人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漫长的中国革命航程中当之无愧的唯一领袖;在这里,诞生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民共和国的雏形。

革命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结成了厚实的红色文化板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吴起儿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为了吴起建设的飞速发展,吴起人民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倾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吴起光荣的革命历史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了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宜兴希望小学依傍胜利山下,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在“红色吴起绿色情”的大背景下,在当前中小学生享乐主义盛行、苦难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模糊、理想追求困惑、精神偶像缺失等校园文化思潮泛滥下,作为一所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区直属学校,作为一所曾得到杨尚昆亲笔题词的“红星小学”,理应承载传播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挖掘和弘扬吴起蕴涵丰厚的红色文化,宣传和扩大吴起红色教育,因此吴起宜兴希望小学根据学校自身地位、历史、现状、形象等独特优势,结合当前《发展纲要》的发展战略,经过调研、考察,特提出“弘扬红色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的创建思路。

二、指导思想

传承与弘扬适宜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的红色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深化红色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红色文化;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

三、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 长: 陈 勇

组 员: 马征兵 杨春梅 李树萍 杨志荣 李小琴 吴海春

段玉宫 徐凤英 高 翔 李 毅 米德涛 赵玉红

2、工作小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四、活动目标

“ 爱与责任同行,信与理想共进”将是我校红色文化打造的核心和主旋律,是师生的信仰追求与 发展目标。“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传红军精神,做红军传人” 将成为学校红色文化打造的思路和方向。

五、主要内容

红色文化是那些历经岁月穿透时空永不衰老、永不枯竭永远流淌于人类心灵滋润于心灵的清清河流,永远闪烁明亮光芒四射的黑夜中不落的星辰,永远灿烂、永远鲜活、永远蓬勃的源自烽火狼烟、源自壮士热血、源自真理之上的一脉思想火花与精神遗产。我们结合学校 的实情和学生的特点,深入挖掘出“爱与责任、信与理想”等红色元素作为红色校园文化的内核。其具体内涵和要求如下:

爱: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让校园充满爱。

责任:就是担当,就是付出,更是一份责任,人要学会担起责任。信:以坚定目标信念至上报效国家为主线,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正视挫折的勇气。让学生坚信学业必成,事业必成,人生必成。理想:以志趣高雅、胸怀高远、行为高尚为主线,培养学生人生志趣和理想追求。让学生从小继承革命传统,树立远大抱负,为中华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六、活动途径与要求

(一)营造红色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铸建一尊彰显红色校园文化核心的主体雕塑飞翔,在校园墙壁、橱窗、走廊、楼道等处围绕红色校园文化主题布置好相关的条幅标语、图片墙报等,在校训、校风、学风等催人上进的警世言词中渗透红色的励志之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精神。

(二)挖掘本土资源,探寻红色渊源

1、校本教材《红色照耀陕甘》下学期正式纳入综合实践课。

2、充分发动广大师生搜集有关延安、子长、志丹、陕甘边区等方面的诗词、歌谣、名人传记、英雄人物故事、对联、图片等资料,编辑出刊《红色教育读本》丰富红色教育内容。

3、开设红领巾广播站,每日(中午)播放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

4、添置红色书籍,把红色经典诵读与读书活动结合起来。

5、聘请老红军、英模人物做有关吴起革命史的讲座。

6、把“毛泽东旧址”“ 革命烈士纪念园”作为教育基地。

(三)丰富红色内涵,培育红色文化

1、成立各类红色文艺传承队,保障活动正常开展。

1)腰鼓 2)红色歌曲传唱 3)红色诗词朗诵、吟唱 4)编辑红色校报、校刊 5)红色剪纸、书画。

2、用英雄人物命名各中队名称并开展系列红色中队表彰活动,3、落实红色个性化教室,让班上每一面墙壁会说红色的话。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红色文化建设,通过班训、班风、学风、建设来体现隐性红色文化,体现班级红色文化色,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红色场所,让每一面墙壁记录学生成长历程中红色文化的声音。

(四)搭建红色教育平台,创建红色品牌 借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五一”、“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及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渗透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曲艺、小品、课本剧、健身操等。

(五)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理念,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语文教师每期做好五件事,即每堂课前组织学生发表一条红色宣言,每天至少读一首红色诗词,每周至少背诵一首红色诗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或红色故事演讲会,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文征文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品德教师每学期做好三项事,即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每学期举行红色革命故事会不低于两次,收集红色故事或红色案例等轶闻佚事不少于五个,每期开展红色考察活动至少一次,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音乐教师每期做好两项事:教唱红色歌不低于三首,举行一次学生红歌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

体育教师要在每节课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纪容等六项训练,让学生学会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集合排队齐如整。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

美术教师每学期要各安排两次以上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至少举行一次学生书画展,通过这三项活动让红色文化开满校园、。

微机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六件事:积极制作和开发红色文化课件,创建红色文化网页、论坛、博客、博客群、QQ群等,并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优秀课件、优秀网页、优秀博客的评选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到处传扬。

(六)制定《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细则》,评选“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示范班级和红色个人之星”。把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的内容,作为专项工作给予奖惩。通过采取定期检查、评价、奖惩等措施,推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七、制度保证

建立《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和《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细则》等规章,约束、引导和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创建红色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校园。学校拟投入巨资打造此项目,并以此为窗口,构建宜兴希望小学“红色文化特色学校”。

篇3:用红色文化构建特色学校

一、红色文化的概述

红色文化是指我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革命的历史遗迹, 博物馆、烈士公墓、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指的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如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百色起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乃至于“5·12”汶川抗震救灾精神等, 成为了炎黄子孙心目中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永恒源泉。因此, 通过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把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形态通过学校特色德育教育输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给学生以知识汲取的同时, 产生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 从而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德技双赢的合格人才。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形态

红色文化资源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宗旨和性质决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 它的开发和利用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 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很高德育价值, 其价值形态如下:

1.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的价值

目前, 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互联网站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 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当前的一些情况令人十分担忧:学生在喜爱西方文化的同时, 对马克思主义普遍产生冷漠厌倦情绪;孩子们知道唐老鸭、米老鼠、变形金刚, 却不知道刘胡兰、董存瑞、雷锋、欧阳海、时传祥、王进喜。由此可见, 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红色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是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获得国家统一、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支柱。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不断培育新的民族精神, 可以使广大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 从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中感受强烈的精神震撼, 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启迪, 从而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积极学习精神状态,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

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队伍和教育机制等方面。就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而言, 红色文化资源这一块是不可或缺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包括红色文化资源在内的宝贵资源, 在广大学生中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是迫切需要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加以解决的课题。

三、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构建学校特色德育模式

要培养学生感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 要对原有的德育模式进行创新,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构建学校特色德育模式, 帮助学生克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迷茫与颓废极有助益。

1.活用红色文化基地资源, 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模式

为了追求最佳的德育教育效果, 学校应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设定参观目标, 设计参观方法上。首先, 组织主题参观。这种参观, 将把红色文化基地进行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旅游完全结合在一起。如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学校可以组织名为“继承革命传统, 踏着先烈足迹前进”的主题旅游活动。其次, 见缝插针式的参观。这种形式的参观时间极短, 所以每次活动前, 学校都要作相应的准备工作, 务求教育收到实效。例如, 祭扫烈士墓, 我们要事前设计好程序才出发。再次, 课题小组研究性学习模式。以红色文化基地丰厚的内涵作为学生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适于学生的兴趣。我们认为对于德育教育而言, 课题小组式的研究性参观学习只是先行探索尝试, 然后, 向全班、全校推广, 对这种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宣传, 学生们的心理排斥较小, 也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通过时代的对比与承接, 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1949年到2000年的第一个50年里,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努力奋斗, 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从2001年起到2050年, 是我国最终实现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50年。现在的学生正值风华正茂, 21世纪前50年正好是他们工作和贡献之年。在对众多红色文化资源的参访中, 要使学生们懂得“创业难”, 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无愧于自己所处的时代, 去做一个合格的“守成”者。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构建学校德育实践模式

全国各地都有大量革命遗址及相关的博物场馆, 为学校德育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 辛亥革命陈列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江西井冈山、遵义会议旧址、延安会址、西柏坡会址等多处场馆, 都要建成学生德育教育基地, 双方通过友好合作,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每次参访过程中, 相关场馆要派人讲解, 对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详加介绍,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结合实景实物, 可以加深对历史过程的认知, 也加深了对历史有关问题的理解。参观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总结的过程, 每次参观完毕, 学生代表都要写出感想,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作用。

四、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 构建德育模式的启示

广泛、深入、持久地向广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红色文化资源意识

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藏品优势、人才优势、馆舍优势等资源, 同时发挥群体优势, 加强馆际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 努力突出自身特色, 树立精品意识, 实施精品战略, 不断推出红色文化的精品展览。

2.构建学校特色德育的方法

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新颖的陈列表现手法, 充分展示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如有的展览活动运用声、光、电等电脑特技模拟当年的场景, 逼真的效果大大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有的学校建立了“红色网站”, 新颖、便捷的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去关心、了解红色文化。

3.创新学校特色德育的手段

突出抓好面向广大学生的讲解宣传和接待服务, 努力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要根据当代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聘请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同志参与教育工作。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教育作用, 各级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单位对学生等重要群体要实行免费、半价等优惠措施。

4.构建学校特色德育的机制

要广泛利用各种传媒, 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积极支持以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各类图书和影视作品的创作;注意抓住重要革命历史纪念日和重大活动, 适时形成宣传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高潮;各级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图书馆、档案馆要进一步面向学校学生扩大开放, 对收藏的各种可以公开的近现代历史文献、党史和军史资料等,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提供给学校德育工作者研究利用。

五、结语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土壤, 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影响就象空气一样, 与学生时刻相伴, 但却是在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拓展了教育渠道, 解决了以往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主义、口头说教、空洞无物等缺点, 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乡土性, 现实性, 实用性特点。在教育形式上实现了多样化、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 加强了学生的亲身的体验, 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空间。

参考文献

[1]陈贵.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

[2]肖国丰, 李雪.区域红色资源利用与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J].大家, 2009, (9) .

[3]贺建新, 龚芸.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创新学生思想教育模式[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7) .

篇4:用红色文化构建特色学校

笔者所在的广州市培正中学,1889年建校,已有125年办学历史,一直崇尚“文化立校”,竭力打造学校育人文化,形成了独特而富有影响力的“善正”学校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以“至善至正”、“红蓝精神”为其精髓。“至善至正”之“至”是指“最和终极”、“追求和达到”。“善”蕴有“为善”、“完美”之意。“正”含有“正直”、“适当”之味。“最善”和“最正”是培正人追求的目标。要终身追求“善与正”,永不懈怠,直到实现。体现了培正人执着与坚韧的理想追求。“红蓝精神”之“红”,如太阳、如烈火、如善心、如热血,展示着热情、活力和蓬勃。“蓝”,如天空、如大海、如寒冰,代表着冷静、平和与理性。昭示了培正人崇尚热情与理性并重的完美人格。学校以“至善至正”、“红蓝精神”为引领和导向,不断创新和完善德育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等多项文化形态,力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这里,笔者着重谈及如何通过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创新学校课程文化,发挥其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的育人效能。

一、特色课程的选择:确定“善正博韵”作为学校特色课程

(一)“善正博韵”特色课程的名称解读

“善正博韵”之“善正”一词,出自培正中学的校训“至善至正”其中的“善正”二字,其内涵不再赘述。“善正博韵”之“博”字,取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博”一字。汉代《说文解字》作这般解释:“博,大通也。”即宽广、广博之谓。一般指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善正博韵”之“韵”字,缘于唐代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里提出的“韵外之致” 之“韵”一字。后世把它解释为“韵味”之意,即雅致含蓄的意味。这里特指对人良好修养的崇尚和追求。“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善正品性、广博学识以及雅致修养的一门课程”。

(二)“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基于学校悠久的“善正”文化传统

培正中学创办于1889年,20世纪三十年代于香港、澳门建立分校,形成一门多校的格局。125年荜路蓝缕、风雨兼程,培正培育了万千才俊,以勃勃生机驰誉岭南教育界。其中“至善至正”的校训就是激励培正人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进取前行的精神动力。

校训“至善至正”出自《圣经》和《大学》。其中《大学》开篇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是“最”和“极”,是培正人执着和坚韧的理念追求;“善”和“正”是做人之基,立世之本。

正是在这种“善正”思想的鼓舞下,一个多世纪以来,培正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了无数德才兼备的治国栋梁、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培正中学的创校元勋廖德山先生、曾在外交部代部长的李锦纶校长、曾任孙中山大元帅秘书的杨元勋校长、在培正发展史上享有居功至伟贡献的黄启明先生、“九.一八”事变中英勇抗敌的十九路军副师长林超云、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 前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诺贝尔奖得主崔琦、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何安东、足球教练苏永舜等等……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同样是在“善正”思想的引领下,不少培正学子学成之后,不忘回报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倾注极大的心血和努力,作出不凡的贡献。如1936年毕业的翔社老校友何信泉先生亲自帮助学校申报省一级学校;获得数学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1964年毕业的皓社校友丘成桐博士回校介绍数学学习方法;赵锦津校友把珍藏了58年的一幅冼星海于1928年在培正中学担任银乐队指挥时与队员合影的照片送回母校;澳大利亚公路专家冯玉基校友不辞劳苦,从澳大利亚背回一大袋矿石标本供母校地理学科教学之用等等。还有培正1984年恢复原有校名后,广大校友特别是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先后捐款一千多万港币,帮助学校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还先后设立“爱我培正”奖学金、马卢雪儿奖教金、纪念何安东音乐奖等。

(三)“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基于学校以“善正”为核心价值的德育成效

如果说,培正的“善正”文化,曾培育过无数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那么,今天,以“善正”为核心价值的学校德育工作,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正以“善正”为核心价值的学校德育工作,注重以培正历史上涌现出的各领域精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以我校独特的“级社制度”为载体 ,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线的班级文化。

(四)“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基于学校崇尚“科技、文艺”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一直以培养“有健全人格,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作为育人目标。因此,在培正发展史上,曾培育过不少在科技战线和人文领域方面的杰出人才。培正校友中的两院院士就有14人,如杨栖、何柄林等,是广东省出院士最多的中学。据不完全统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奖的科学家就有陈灏珠、邓绍同等十几人。更有诺贝尔奖得主崔琦、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以及卓以和、何廉泉等一批国外院士。培正校友中还有著名的音乐家马思聪、何安东等多人。还有电影表演家吴钜章,国际知名摄影家何信泉、赵美藻、王颂威等。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打造崇尚“科技、文艺”的校园文化特色,开展起一系列科技、文艺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科技方面,学校在科技实践创新大赛、无线电通信锦标赛、航海模型竞赛、模拟遥控飞行锦标赛、虚拟机器人等国家级、省市级大赛中,接连获得大奖。如在2011年和2013年,学校接连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实践创新大赛金、银、铜奖等。更可喜的是,我校李颖琳同学当选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在文艺方面,学校的特色活动达到较高水平的项目有许多,如天文摄像小组、红蓝摄影社、红蓝集邮社、美文诵读、管弦乐团等等,都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其中红蓝摄影社、红蓝集邮社享有盛誉。红蓝摄影社摄影创作活动成效显著,硕果累累,在各级摄影比赛中,师生作品多次获奖,成就了一批国际和国内著名的摄影家。学校是首批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广州第一个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创立了广州市首批校园邮局。每年全国、省、市的生肖个性化邮票设计大赛、邮集制作大赛等均获得金、银、铜大奖。学校还荣获了广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中学组一等奖。学校合唱队也获得了“广州市十一届学校合唱节”一等奖。近年来,学校管弦乐团多次参加省港演出,获得多个奖项和荣誉。我校刘贝儿同学在“幸福广州我做主——第八届羊城小市长”评选活动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羊城小市长”。

二、特色课程的实施:规划“善正博韵”课程的内容及结构

“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分为普修和专修两个层次。普修课面向起始年级(初一、高一)全体学生,专修课是基础层次的提升课程,面向初二、高二甚至初三、高三年级的兴趣生和相关取向的特长生,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求选修,课程结构如下:

(一) 普修层次

(二)专修层次

三、特色课程的作用:发挥“善正博韵”课程文化育人功能

我校的“善正博韵”特色课程,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让“善正”思想得到传承和发扬;让“善正”之光普照学校每一处角落;让我们美丽的校园盈满科技和文艺的气息;让我们培正的每一位学子都有机会接受一定的科技、教育和文艺熏陶;都能崇尚科技、醉心文艺;甚至能培养一些文艺细胞,锤炼一种文艺气质和涵养;让同学们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文艺素养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提升,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这正是我们对“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寄予的美好期许。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GHA093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培正中学)

篇5:用红色文化构建特色学校

探索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办学特色

红色文化教育将以红土地教育下一代,以哺育人才建设红土地,在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滋养绿色生命,实现革命老区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红色文化教育,服务于公民道德体系建设、未成年人教育,特别着力于鼓励学生生树立远大的抱负为建设革命老区求学、成才、创业。笪桥是革命老区,南部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南部游击根据地是解放战争时期由叶车养等率领的南路革命游击队,创建的红色根据地,是南路革命的一个战略支撑点。这一带有比较有名的革命斗争旧址。学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一、寓“以红育人”于管理中

加强师德建设,营造向上氛围。学校认真分析学校目前的形式及笪桥革命老区地方区域,将红色精神奉为铸造师德师魂的核心,制定《学校建设红色教育特色方案》等制度,清晰学校的管理流程,使开展红色教育有章可循,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特色。

倡导“团结合作”的红色精神,增强发展力量。学校大力倡导“团结合作”的红色精神,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教师合作机会:学校开展“五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课后反思)教研活动,分工合作,增进友谊;举办联欢晚会、教职工趣味体育活动,融洽关系;加强沟通,增进团结和合作。学校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从学生的行为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寓“以红育人”于教学中

成立“红色教育”研究组织。为提高“红色教育”的效率,提

升学校德育的境界、水平和要求。学校成立“红色教育研究小组”,提倡和鼓励教师开展《“整合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课题实践与研究,促进学校红色精神的培育与光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打造学校教育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品牌服务。

走出课堂,体验社会。笪桥革命老区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具有丰富的、大量的和开放的课程资源,对培育学生的红色精神和思想品质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挖掘红色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挖掘红色资源的社会实践,有序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以“柑村烈士陵园”、“柑村红色文化广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激发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生命得以舒展,时时处处能感受到成长的气息和快乐,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展示了风采。

学科渗透红色教育,让红色校园文化深入细致得到落实。学科教学中实施活动渗透红色文化理念,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比如:班主任可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举行红色革命故事会,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或红色案例等轶闻佚事,开展红色考察活动,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语文教师可每堂课前组织学生发表一条红色宣言,每周至少读一首红色诗词):音乐教师可教唱红歌,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体育教师可在每节课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纪容等六项训练,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 美术教师每期可安排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通过这三项活动让红色文化开满校园,花香果美。

三、寓“以红育人”于活动中

开展“一中心三基地”教育。“一中心”是指以课堂为中心,把课堂教学作为红色教育的主阵地,要求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学校定期到“三基地”:德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广场”,开展“体验探究”活动,弘扬革命精神,了解祖辈的过去和我军发展史,激发学生热愛家乡的情感,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国防教育基地——开拓了师生们的视野,激发了师生们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师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劳动基地——开展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种花、种菜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校定期开展爱国主义“六个一”教育活动:一是举办一届“闪闪红星颂中华合唱比赛”;二是观看一场革命电影片;三是举办一场红色经典故事会;四是举办一次国庆征文竞赛;五是各班出一期“为祖国喝彩”为主题的宣传栏;六是举行一次“我为祖国自豪”为主题的手抄报竞赛。各班每节课前要唱红歌,每星期各班黑板上要更换一条红色名言警句;每周一学校要举行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的讲话,各班要利用每周班会开展班级红色文化活动;每月要举行一次红色班级文化评比与交流活动;每期学生要在课桌上更换一条蕴涵红色文化的座右铭,全校师生红色故事会、现场红色美术与红色书法作品展、红色课件作品展等。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坚持开展多种活动。

四、红色教育的启示与作用

在“红色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校出现了很多热爱教书,热爱学生的教师。涌现出许多文明有礼、勤奋好学的学生。“红色教育”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创造了学校的奇迹.学校创建红色教育的办学特色,得到教育局的肯定,通过开展红色教育,使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取得明显进步,学生互助互学、教师团结进取蔚然成风,干群关系和谐融洽,校园呈现出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通过开展红色教育,社会各界、家长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对学校越来越关心、对教师越来越尊重。住龙镇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成立了师生教学奖励基金;每到“春节、六一节、教师节”等节日,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都会自发、定期到学校慰问并赠送慰问金和慰问品。

篇6:用红色文化构建特色学校

——奎屯市第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典型材料

开展国学教育旨在培养孩子优秀的品德、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用深厚的国学底蕴打亮孩子生命的底色。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多年来诵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培养目标,把诵读和践行作为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从小树立“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思想。经过多年的摸索、调整和优化,我们找到了适合本校实际的国学教育模式,逐渐形成了“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

一、营造国学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浸润中体悟。

走近奎屯市第三小学,你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厚的国学氛围。校门东侧图文并茂的85米的《弟子规》的大型长卷文化墙,使路过的市民及接送孩子的家长也能接受国学古韵的熏陶;大门两侧赋有经典古诗词的文化灯箱柱闪烁着儒家文化智慧的光芒;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与“孟母三迁”等历史典故的22米红色长廊讲述着一个个“真、善、美”的故事;300多米长的校园文化墙,更是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

学校三幢教学楼分别以“知新”、“至善”、和“致远”命名,暗合了校训“知书达理、学有所长”,体现了学校对全体师生修身立德的要求;“至善楼”墙壁上一幅巨大的红梅点染,古色古香的国画上书写着“国学伴我成长,经典浸润人生;传承传统文化,打亮生命底色”四句话,这也正是我校国学启蒙教育的口号。

各楼层以“琴、棋、书、画”“梅、兰、竹、菊”为主题的走廊文化以及古诗词上台阶,让学生在休闲举手投足间都受到国学教育的熏陶!各班都相应地在教室里布臵了国学专栏如“国学之窗”、“古诗园”等。

特色鲜明的国学文化,营造除了幽雅的校园书香环境和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

二、研发国学文化教材,让学生在诵读中启迪心智。我校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学校语文组老师编写了《爱我中华,诵读经典》、《牵手好习惯》校本教材,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及经典古诗、《论语》名句等作为内容,分年级学习。力求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为契机,达到培养学生心智的目的,使这一读本成为中小学生亲近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助大餐。

学校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时,采用“大、中、小”课堂分层教学。校本课程《弟子规》采用校园广播大课堂教学的授课方式,并鼓励学生在课间将《弟子规》《三字经》编成拍手歌做游戏寓教于乐。而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的20分钟微型《国学书法》课,又将诵读与书写经典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中课堂以年级为单位,利用课前5分钟课后5分钟等零碎时间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中精彩片段等以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方式熟记、理解。

小课堂是将国学教育内容引入各科课堂教学。古典名题丰富数学课堂,剪纸艺术、国画绽放于美术课堂,中华武术纳入体育课程,音乐课上古诗新唱的旋律奏响音乐课堂,墨海书香飘溢写字课堂。学校还成立了书法、丝袜花、民族风情园等社团,真正落实“2+1+1”工程,使素质教育之花在三小绽放!

学校每年一次的读书节活动,师生同台展示“美文诵读、讲讲我与书的故事、亲子共读、精美书签展、读书笔记赏析”等多项成果。全校师生在浓厚的读书氛围接受心灵地洗礼,并打造了一支支品牌诗诵队伍,在奎屯市举办的各类经典诵读比赛中大放异彩。

在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的读书活动中,学校还提出了“把书搬回家”的口号,倡导亲子共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撑起德育教育的广阔天空。学校先后出版了《三小故事》、《回眸三小》、《三小报》、《照片里的故事》等学校成果集和教师随笔集《手心里的光》、《倾听心灵的声音》等。学校因此被评为州级 “中华文化进校园”示范校。

三,创新国学教育新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国学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开笔礼”仪式上“正衣冠”“朱砂启智”“茶敬亲师”“赠书识礼”等环节,让学生领略到了中华民族尊师孝亲、勤奋学习的厚重文化精神。校园音乐融入古典名曲;配乐唐诗为课间铃声;队礼和鞠躬礼并存。

学校自创《国学操》和《学生行为守则三字经》,使课间操变成诵读场,找到运动和学习契合点,孩子们在国学的氛围中嬉戏、锻炼。学生把每天“眼看之、声诵之,心思之、行践之”的国学教育变成了学校温馨和谐的物化文化和特色!

学校还在校园创建了两块教师每日粉笔字训练阵地,清晨教师走进校园第一件事就是到黑板前练字,这已经成为三小教师的习惯。每天下午的20分钟的微型写字课,在统一的时间全校师生共同上写字课,力求最好的效果——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学校把“安塞腰鼓”作为传统文化特色艺术引进校园,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打腰鼓。学校成立了百人腰鼓队,形成了三小一大特色,使每一名三小学生在三年级学会打腰鼓,做到人人过关。我校六(2)班的自编自导了《女驸马》京剧演出,在2012年自治区春晚上出色的演出,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针对新疆实际,学校还举行了“我到你家吃馓子,你到我家吃月饼”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了解彼此民族的肉孜节、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加深了友谊。

国学教育不仅成为奎屯三小特色办学的突破口,而且为学校打开了一扇通往素质教育之门,推进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四、通过实施国学教育,成就学校特色品牌。

一是经典诵读队大放异彩。去年,我校的经典诵读《唱响美好奎屯》摘得了“六一”演出一等奖;今年教育局组织的庆“六一”汇演中,我们的音诗画舞《阳光灿烂我成长》又荣获唯一特设奖项——最佳创编奖。

二是国学特色项目异彩绽放。我校创编的《弟子规》手语操在全疆阳光体育现场推进会上,让来宾感受到了国学的浩瀚与运动的魅力,受到了一直好评;在2012年奎屯市田径运动会上,由 400 余名学生参与表演的融体育、艺术为一体的大型团体操《威风腰鼓》,让人们受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

三是国学教育名扬全州。有多所学校与我校建立了教育交流互访合作机制。研发的德育校本课程资料在全州推广。四是国学教育硕果累累。经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育实验与研究优秀学校”,自治区“和谐校园”、“德育科研先进学校”,伊犁州“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示范校”、“中华文化进校园示范校”州级“六个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契机,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1、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得到了丰富,德育教育内涵得到了提升。

2、在经典的濡染下,儒雅的气质在师生身上逐渐有所体现,班风班貌悄然发生变化,达到了培养师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目的。

3、教师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当然,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也还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丰富国学教育的方式;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从学习走向调整、从调整走向习惯等等。

总之,国学教育是有益于学生一辈子的教育。我们希望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这一方式,让孩子们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孝悌、诚信报恩、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不断积淀、丰富和成长。“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我们将继续探索前进,使经典诵读不仅成为学校工作中的闪光点,更希望它能成为校园活动中一道永远靓丽的风景线。

篇7:用红色文化构建特色学校

河北省尚义县第二中学 刘玉江

尚义县第二中学有近40年的建校历史,现有50个教学班,教职工205人,学生3663人。学校班班配备了多媒体,全体教师人手一本笔记本电脑,学校逐渐实现了办公无纸化、备课电子化、教学网络化、家校一体化。

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河北省规划办幸福文化课题的引领下,我校着眼于“办全省全市名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奋斗目标,精细教学管理,提高有效教学,加强个性服务,打造学校特色,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了办学质量和效益的跨越赶超,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一、以幸福的管理为前提,打造一流学校管理团队 办一所好学校,首先必须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硬、善创新、有爱心、懂幸福的管理队伍,这是增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和谐幸福校园文化,打造品牌学校的前提。我校领导班子成员牢记奉献、团结、高效、开拓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求实创新。

结合我校规模较大的实际,我校积极推行分层管理制度,在行政管理上,从校长及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命题组长以及班主任、教师四个层面上分别加强领导,每一个层面既能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开展好各自的工作,又能为下

一层做好服务与指导工作,尤其能为一线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学校的班子成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全部的力量。从他们的脸上,洋溢出的是永远是幸福的喜悦、工作的满足。

二、以幸福的教为核心,全力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学校要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学识和人格。近年来,我校努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师德高尚、善于创新、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他们能够想学校之所想,急学校之所急,无怨无悔的为学校的发展奉献他们全部的光和热。

一是幸福的“读”,全面提升素质

围绕河北省规划课题《初中幸福文化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我校积极开展“书香进校园”活动,老师们幸福的享受着三种书的芳香:第一种饭碗书(教材、教参、课标),第二种继续教育用书,第三种营养书(包括文学类书、自然科学类书、社会科学类书等等)。为了满足教师读书的需要,学校近年来共三次到北京购置图书3万余册。

二是幸福的“训”,努力增长才干

我校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走出去”主要向骨干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尽管学校资金紧缺,学校每年、每学期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让老师到外面学习进修,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并且要求外出学习人员每次回来之后,都要写出学习报告或体会在全校大会上交流。截止到2011年,我校共有7名教师参加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8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的骨干教师培训和学科培训,22位教师赴唐山师范学院培训学习,16名教师参加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这些教师现在工作在我校最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请进来”,即请专家来举办讲座,深入课堂听课,为教师解疑答惑、指点迷津,使老师们在教学中少走弯路。从2008年始,我校在唐山师范学院彭贤智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河北省教育学会《初中幸福文化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2010年该课题正式成为省教育厅规划办“十一五”重点课题。

三是幸福的“改”,打造高效课堂

在我校“整体做优”和成为“河北省百强名校”的过程中,如何在有效时间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教师幸福的教,让学生幸福的学,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鉴于此,我校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提出了“15+30”的具体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累计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活动累计时间不少于30分钟,真正做到让教师幸福的教、让学生幸福的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我们认为,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改课。学校要求,教师要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底线决定讲课的起点、高度、宽度、厚度,课内抓合格,课外抓提高,培优补差并重。各教研组、备课组要组织本组教师围绕“15+30”加强学案研究,切实做到教师下题海,提炼含金量高的习题,课堂上分层训练,分类达标,让学生荡轻舟。学校要求教师坚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每一节课、每一天的课、每一周的课、每一月的课,教师都要做到“胸有成竹”,知道清什么、怎么清、清了没有、没清怎么办!在作业布置时,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成绩、思维类型和学习潜力为学生提供与之能力相匹配的基础餐、提高餐、营养餐,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就餐”。

学校认为,我校的课改绝不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不为分数,但会赢得分数,能够通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来提升教学质量,以德促智;能够通过提升学生的品质、行为习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幸福文化课题的引领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我校教师的幸福指数逐步提高,教职工都能够愉悦工作,优秀教师不断涌现。截止到2010年,我校共6人次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德育先进个人、河北省网络名师,31人次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市级模范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市级模范班主任、市级学科带头人,63人次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县级优秀教

师、县级模范班主任、县级学科带头人。

三、以幸福的学为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幸福教育去创造教育的幸福,进而促进学生的幸福,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个父母享受成功喜悦,一句话:追求幸福教育。

一是培养自主、自尊、自信、善于独立思考、能够自治自理的新一代学生

在良好校风的熏陶下,在全体教师的带领下,我校的大部分同学能够目标明确,以学为乐,态度端正,顽强拼搏,发奋学习,全身心的投入到愉悦而又紧张的学习中。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学成绩逐年提高。2008年,我校有80多名同学被市一中、宣化一中等重点高中提前录取。2009年,有100多名同学被重点高中提前录取。2010年,有120多名同学被重点高中提前录取。

二是加强对学困生、贫困生的帮扶、教育力度 二中规模较大,单亲、父母离异、经济贫困、行为不端等特殊学生较多,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对全校学困生、贫困生进行了“一对一”帮扶、转化工程,对学困生及贫困生多了一层关注、多了一些教育、多了一丝爱心,形成了问题学生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教、处处有人爱的教育教学管理氛围。

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贯彻“十六字”方针,即:爱心、理解;主动、尽责;耐心、细致;灵活、有效。全体教师必须真诚对待各类型的特殊学生,不得歧视他们。要经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他们的思想与心情。平时心里要常装着学生,要把帮扶工作视为自己光荣的使命。要充分认识到帮扶工作的复杂性,绝不能因为挫折而停止工作、放弃学生。在与帮扶对象相处过程中要细致全面的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感情等各个方面,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注意沟通方法,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通过帮扶,让被帮扶对象感受到了学校、教师给予他们的幸福,享受到了学习的幸福。

三是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全面考虑

我校一贯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努力避免上学、放学途中和课余时间的意外事故的发生,学校安排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天候值班,并安排协警人员在校园内及学生上放学经过的主要路口巡视、巡逻,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意外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为了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二中大家庭的温暖,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经常通过校长信箱、每学期的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家长对学校、班级、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属于管

理方面的学校虚心接受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属于教师方面的学校要求教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现在,家长们都愿意和学校携起手来,齐心协力,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学生、他们的孩子,培养成学习勤奋、品质优良、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为了让学生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学习中,学校领导、教师、后勤工人师傅等全天候为学生服务,我们从为学生的优质服务中享受到了工作的幸福。

篇8:用红色文化构建特色学校

从世界范围内看, 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本世纪创意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之一, 成为各国争先恐后发展的文化支柱性产业。目前,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产值达2228亿美元, 与游戏、动画产业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 并形成了美、日、韩三足鼎立的态势。在发展创意产业和提升“软实力”的大背景下, 我国动漫产业近年来以40%以上的增速跨越式发展。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 启动“中国儿童动画出版工程”, 建立起华东、华北、中南、东北、西部5个动画出版基地, 国内已有30多个动漫产业园区、17个动画产业基地、5400多家动漫机构。但与国外动漫产业大国相比, 中国动漫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较落后, 要大力发展中国动漫产业必须依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红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 将其通过动漫这种快速有效、渗透力强的形式进行传播, 不仅有利于爱国主义、革命主义教育, 还有助于中国动漫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流派, 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因此, 江西特色的动漫产业构建, 必须更深更广地发掘本省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 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凝聚了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作为稀缺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江西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在这块16.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瑞金、于都、兴国等有革命旧址旧居1200多处, 以及大量的革命故事、革命诗词、革命歌谣等。江西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风水宝地, 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的“富矿区”, 红色文化资源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遍布江西城乡, 渗透在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动漫产业提供了丰富多彩、取之不尽、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素材, 这是发展江西特色的红色动漫产业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优势。

江西动漫产业的发展状况

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 近些年,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江西省动漫产业发展后来居上,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首先, 政府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 不断出台政策、完善措施, 发展江西动漫产业, 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了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厅际联席会议制度, 出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行业 (文化及创意) 发展规划》《江西省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规划》, 设立了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另外, 在南昌大学等高校设立了3家省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与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进行战略合作, 设立了泰豪动漫人才基金等。

其次, 动漫产业初具规模, 市场日益形成。目前, 江西省登记在册且有一定规模的动漫企业有18家, 其中从事动漫创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1100多人, 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数占93.1%。江西省获得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有6家。手机动漫《阿香日记》获得全国第一批认定的重点动漫产品, 并入围2011年度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首届动漫奖的最佳动漫出版物奖。同时, 正在筹建南昌国际动漫产业园、江西省动画漫画中心园、天腾科技 (吉安) 有限公司、江西泛美动画实训基地等4家动漫产业基地。出版发行了《全国高等院校动画专业全流程实战系列教材》, 投资制作了动画《老雁怪怪》《安源小子》《霸气MM》等, 2012年江西省动漫产量将达到3.6万至5万分钟, 媒体播出时长可达3万至4.5万分钟, 动漫作品及衍生产品收入将超过10亿至15亿元。[3]

红色文化与动漫产业结合的意义

动漫产业既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产生着深刻的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 具有广泛的、综合的社会效益。

首先, 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 开拓了江西动漫产业发展新思路。红色文化与动漫产业的成功结合, 有利于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大量的红色故事、逸事、歌谣、诗文, 或以革命纲领、标语、证章、服饰、货币、票据呈现的红色符号, 或以物质形态留存的革命历史遗址、革命纪念地, 丰富了动漫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成了江西特色文化产业———红色动漫。[4]同时, 积极催化其衍生产业, 最终形成一条融经济、教育、动漫产业为一体的高附加值、生态环保的产业链。

其次,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推动了江西动漫产业的发展。红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江西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如大量的革命旧址、遗迹遗物、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歌谣、革命诗词等。而动漫产业在文化的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 把红色文化深植于动漫产业及产品中, 依靠红色文化和动漫经济的合力, 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 有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动漫产业, 有利于江西动漫产业深化国内市场, 拓展国际市场, 巩固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再次, 红色文化传播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开发, 有利于我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动漫以其诙谐、幽默的语言, 生动、唯美的画面, 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和现代先进的传播媒体手段, 在文化传播和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红色文化与动漫的有机结合, 容易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动漫具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性, 其消费主体是青少年, 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做的精神文化产品, 有利于青少年了解红色历史、增强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和成长教育的重要形式。

构建江西特色的红色动漫产业的具体措施

江西动漫产业要想在国内外竞争中取得优势, 就要在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走一条有江西特色的动漫产业之路, 充分发挥江西省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整合文化资源,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培植红色动漫品牌, 探寻符合江西特色的红色动漫产业链, 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 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从而构建江西特色的红色动漫产业。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开发具有江西特色的红色原创动漫, 打造红色动漫优势品牌。动漫以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润物无声的影响方式, 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最佳模式, 我们必须发挥动漫对红色文化传播的优势, 对红色文化进行精心提炼, 开发集红色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红色原创动漫作品, 构建红色动漫优势品牌。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到红色文化传播与动漫产业相结合:

第一, 创作红色原创作品。动漫剧本是动漫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4]红色文化中大量的红色战役、红色故事、红色戏剧等, 都是地方精神、价值观、知识的体现。正是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为设计者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灵感, 丰富了动漫剧本创作的题材、体裁、风格、形式, 推动了动漫内容、形式的创新, 让动漫作品所承载和所表达的物象具有了丰厚的文化意蕴, 体现了一定时期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印迹。

第二, 开发红色动漫形象。江西红色文化中大量的英雄人物、红色戏剧与音乐、红色美术和丰富的艺术造型语言, 将这些传统的、历史的红色文化语言与现代影视和音乐结合起来, 成功运用到现在的动漫创作之中, 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创作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红色动漫形象。

第三, 走全龄动画路线。运用红色文化与元素的文化基础及内涵扩大共鸣, 从内容到形式上扩大红色原创动漫受众年龄层, 从思想上抛弃对动漫固有的历史偏见, 打开动漫产业链中各行业的壁垒, 使原创红色动漫的发展成为可能。

第四, 打造红色动漫优势品牌。动漫既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也是一种现在文化的表现, 文化的底蕴才是动画的灵魂和动画作品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基, 文化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红色文化产品要占领市场, 有效发挥产品的红色文化功能, 就必须对红色文化进行精心提炼, 将动漫的时代性与红色文化的精神性完美结合, 形成对群众有号召力、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好品牌, 建立“红色文化”的精神产品体系, 大力打造红色文化产品品牌。[5]

借助新型媒介, 拓展动漫传播媒介, 提升传播效率。动漫不仅是一种文化, 也是一种商品, 必须进入市场, 同步重视生产与推广, 才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而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还取决于采用什么传播媒介手段。因此, 要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与动漫的有效结合, 必须整合媒介资源, 建设红色文化传播体系。[5]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实现有效的红色文化传播, 必须改进传播方式手段, 以新媒体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手段,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 从而拓展红色动漫的传播渠道, 扩大红色动漫的传播范围, 做到精准投放, 及时分析反馈信息, 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为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构建江西特色的红色动漫产业链。以“红色文化”为基础, 以“红色原创动漫”为导航引领, 以“展播平台”和“销售渠道”为两轮, 在打造展播平台的同时, 构建红色动漫娱乐消费市场终端全网, 并以此为驱动, 向红色动漫产业上游动漫制作和下游红色动漫衍生品开发及销售延伸, 使红色原创动画形成品牌增值效应, 实现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额获益, 从而提升“红色动漫”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形成一条融红色文化教育、红色动漫娱乐与红色旅游经济为一体的高附加值、生态环保的红色动漫产业链。 (如图1)

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衍生产品是动漫产业链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是动漫产业链得以延伸的关键, 是动漫产业的主要利润来源。[6]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运营:

第一, 构建红色动漫衍生销售渠道体系。随着网络和3G手机的发展, 衍生产品的销售渠道可以延伸至电影、互联网和移动通信, 这也改变了频道广告创收的单一模式, 实现了“渠道为王”, 向商标形象保护、衍生开发、版权经营、玩具销售、卖场代理、动漫新媒体、儿童艺术培训、主题公园等动漫产业链外延纵深开拓, 实现多元化、规模化。

第二, 树立品牌意识, 打造特色鲜明的动漫衍生产品品牌。在经济全球化、市场日益多变的背景下, 品牌建设是企业维系客户、维护市场、求得生存的重要战略。[7]要打造衍生产品的品牌优势, 不仅要整合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优势资源, 创作出独特的卡通形象、故事内容, 从而积聚品牌价值, 还需要全面考虑与市场接轨, 围绕产品的品牌, 制订一系列长期性的品牌宣传行动方案和总体发展规划。通过品牌建设,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提升产品的社会认可度, 为动漫衍生产品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三, 构建动漫衍生产品创意、开发、运营模式。通过研究国内外成功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与推广模式, 包括造型、色彩、结构以及材料设计, 生产与制造, 销售、推广等内容, 探索动漫衍生产品开发运营规律, 从而构建符合江西特色的红色动漫衍生产品创意、开发、运营模式。

结语

动漫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作为一种无烟产业, 已经成为我国各省市区重点发展的新兴文化产业。将江西省丰富的红色文化与动漫产业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促进动漫产业在江西省的蓬勃发展, 还可以赋予动漫以更新、更广、更为积极健康向上的内涵, 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普及与传承, 扩大江西省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摘要:本文以红色文化传播为基础, 从传播学视域下分析动漫产业, 研究红色原创动漫开发 (内容、受众) 、媒介 (渠道) , 同时关注经济层面 (市场) , 即红色动漫产业的外在经济效应和产业链的建构, 探索如何构建江西红色动漫产业, 从而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与地方动漫产业的共同发展, 实现红色文化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红色文化,动漫产业,传播

参考文献

[1]耿卫.论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以玩具产业整合动漫文化的经营模式为例[J].艺术百家, 2011 (7) .

[2]傅梅芳.当代中国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传播[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 (2) .

[3]江西动漫产业发展后来居上[EB/OL].http://www.ewise.com.cn/Industry/201203/dongman201636.htm.

[4]王晓霞.动漫产业及其衍生产品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宋军.动漫艺术对红色文化的传播[J].文艺争鸣, 2010 (18) .

[6]李楷.对动漫产业链的再思考[J].中国电视, 2007 (11) .

上一篇:南么小学教研活动经费申请材料下一篇:等待唯一的收获是年龄美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