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理论对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

2022-09-11

1 路径依赖理论概述

路径依赖 (Path De F·endeee) 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在阐释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时提出的。诺斯认为,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 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无沦是“好”的还是“坏”的) 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2 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依赖

人们最初的职业选择可能决定了他今后职业发展的最终方向。如果一个人最初所选择的职业是自己满意、兴趣而且符合自己个性和能力的, 那么他在这个路径上所投入的通过自我强化机制, 将产生正反馈作用, 职业的发展沿着既定的路径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而如果一个人最初在被动的情况下选择了一个职业, 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积累了一定的资源, 但是, 后来醒悟过来, 意识到它并非自己所理想的职业, 于是想跳槽转行, 那么他前期的巨大投入就会因为重新的选择形成“沉没成本”, 继续留在这个行业可能创造的价值就变成了他的“机会成本”。付出的成本太高, 就可能影响一个人的选择, 也会使他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留下太多的缺憾。瑞士曾经有一个对退休人员的调查, 询问他们人生到达目前的阶段, 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调查数据显示, 70%以上的人选择的是没有从事一项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3 路径依赖理论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

3.1 转变就业教育观念, 重新确立就业教育目标

(1) “先就业、再择业”应变阶段的就业教育观不可取。

“先就业、再择业”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 它可能会引起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依赖的负反馈作用。在这样一种就业观念的影响下, 大学毕业生抱着“先就业”的目的, 在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被动情况下, 先找一份工作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升自我价值。但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 有的人可能会在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所在 (或相近) 领域内工作至退休, 闲为始终未能从事与自己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相符台的职业, 而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遗憾;而有的人会选择通过跳槽来进行“再择业”, 但“再择业”的范围可能始终无法脱离第一份工作的影响;而“跳槽”在多数情况下意味着前一阶段职业生涯的某个环节是失败的, 也意味着之前积累的职业资源会受到损害甚至丧失, 使职业的发展被锁定在某种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下。因此, 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 “先就业、再择业”这样一种就业观教育也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该指导学生慎重选择自己的第一份职业、慎重决定转换自己的职业方向。

(2) 大力倡导“和谐就业”教育观, 促进职业发展路径依赖的正反馈作用。

“和谐就业观”倡导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 要根据个人的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 即进行人职匹配。一旦选择了与自己个人特征 (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 相符合的职业, 兴趣与爱好使他乐于投人精力与时间从事这份工作, 能力与知识技能也使他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份工作, 积累的工作经验、提升的自我价值和所获得的丰富资源不断产生自我强化机制, 此时产生的路径依赖发生着正反馈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惯性和冲力, 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因此进入了良性循环。

当然, 和谐、匹配并不是稳定不变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感到胜任、满意的职业, 一段时间后未必如此。何况市场经济环境下, 职业流动趋于频繁, 即使是同一份职业, 也需要不断调整。因此, 职业的适应、调节乃至流动、开拓等都是学生追求长远的高质量职监生活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高校就业教育的高级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理念及能力, 提高他们的职业自我调控素质, 以图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3.2 运用人职匹配理论指导大学生

(1)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确定自己的职业锚。

大多数毕业生不了解自己能做什么, 也不知自已真正想做什么。这导致了大学生择业的盲目以及将第一份工作当作进人职场的跳板等现象。因此, 大学生要寻找一份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 首先要先了解自我, 确定自己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 是指当一个不得不做出选择时, 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个人如果形成自己的职业锚, 并围绕它来选择自已的职业, 就可以避免因卣目择业而造成的职业资源和经验的浪费。因此, 高校在就业教育过程中, 要指导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与工具, 特别是对那些缺乏自省能力的学生要注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 借助职业规划、职业测评等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与需要、态度和价值观,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现实选择和准确定位。

(2)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并进行工作岗位分析。

目前, 高校的就业教育主要侧重于通过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宣传与教育, 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用人需求;通过招聘信息的发布或请企业人校宣讲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需求信息、报酬条件、职业自然条件等。但在帮助学生进行工作岗位分析的方面, 所做的指导还不够。工作岗位分析, 是对企业各类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环境以及职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 并制定出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人事文件过程,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基础职能。工作岗位分析对于大学生实现人职匹配的“和谐就业”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 并在就业教育中应积极取得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支持, 在加强职业信息服务的同时, 加强对工作岗位分析的指导, 帮助学生了解职位的信息, 特别是职位的特征及其对专业和能力的要求, 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该职业与自身的特征是否相匹配。这样的工作岗位分析指导, 也有助于企业减少大学毕业生员工因盲目择业而造成的频繁离职的现象。

(3) 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决策, 慎重选择第一份工作。

选择确定第一份工作, 对即将步人社会的毕业生而言, 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决策。在这一关键过程中, 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做好职业生涯决策的咨询服务。职业决策咨询不是代替学生作出职业决策, 而是通过传授职业生涯决策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正确分析职业的情况, 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决策, 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在多个备选方案中慎重地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摘要:路径依赖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分析方法。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存在着“路径依赖”的现象。根据这一理论的启示, 高校应转变就业教育的观念, 以“和谐就业”观指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第一份工作, 实现人职匹配, 从而获得职业生涯长远而良性的发展。

关键词:路径依赖理论,就业指导,和谐就业,人职匹配

参考文献

[1] 冯军芳.“路径依赖”视角下我国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的途径[J].社会工作, 2007, 2.

[2] 陈鹏飞.试谈“路径依赖”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几点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3] 马小辉.新时期提升高校就业教育实效性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5.

[4] 宁亮.再议“先就业、再择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16.

[5] 王素霞.人职匹配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航向标”[J].教育与职业, 2006, 36.

上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下一篇:高职大学工匠精神实践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