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的指导

2022-11-17

1 遵循从元素性的低起点迈向举一反三的高起点原则

所谓元素性:指美术创作的若干要素:色彩、造型、构图等。与成人相比, 幼儿园年龄阶段幼儿总体水平都很低, 但是,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幼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 幼儿美术表现能力也不断提高。由此出现了小、中、大班各年龄阶段不同的低起点来设定与之想适应的高落点, 在低起点与高落点中建造起最近发展区, 并通过举一反三的创造性美术活动使幼儿从低起点过渡到高落点。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幼儿的低起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那么与之相适应的高落点也会随着低起点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可以这么说:每个活动的高落点应该成为下个活动的低起点。

曾几何时, 我们也曾走入误区:认为创造性美术活动就是孩子想画什么, 老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 认为这样便是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 鼓励幼儿创造的积极性, 其结果是孩子有思想, 有想法, 但是却画不出。原因是他们本身所具备的技能技巧不能满足他们旺盛的创作欲望。即在低起点和高落点中尚未架起一座适合幼儿攀登的阶梯。所以, 一个合格的指导教师应深入了解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水平, 制定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目标, 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 营造富于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和条件

创造性思维的成分主要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而求异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我特别注重幼儿的求异思维的培养, 以促进幼儿思考问题的流畅性, 解决问题的变通性, 探索问题的独特性。

2.1 内容的多样性

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了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目标, 那么选择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如果说老师给幼儿的创作内容, 所提的要求限制了幼儿可能有的想象, 幼儿的创造力便无从发挥。如结合鼠年, 我设计了《老鼠过新年》的活动, 让幼儿将自己过新年的亲身感受通过老鼠的形象来再现。幼儿将老鼠拟人化, 创作出了《老鼠聚新娘》、《老鼠吃年夜饭》、《老鼠大棒球》等等, 这一内容的选择既能反映幼儿过新年时的感受, 又有一定的创造余地, 幼儿画来游刃有余, 反之, 如果将这一内容切换成“老鼠吃年夜饭”, 那么, 幼儿创造的余地被大大限制, 怎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及变通性。

2.2 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美术创作离不开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法。以往美术活动衡量的标准是以幼儿模仿作品的效果为基准, 即在造型、构图、色彩上与老师一致。其弊端在于片面地强调了技巧, 封闭了幼儿创造的潜能, 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而创造性美术活动打破了这一死板的教学模式, 强调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即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 不同的色彩, 不同的构图来表现, 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使幼儿创作更有童趣, 更有灵性, 更富有个性。

3 实施有利创造的指导方法

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教法使幼儿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并积极投入创造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在活动中一定要实施有利于创造的方法。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3.1 启发、诱导创作激情

为了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 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根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 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的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 甚至智慧上的平衡, 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 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 恰恰相反, 却使现实被他同化, 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 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在美术活动中我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做做玩玩等游戏, 使幼儿获得愉悦, 新奇的情感体验, 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

3.2 共同讨论作画方法

一般美术活动均以老师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创作、评价为一个模式, 让幼儿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讨论创作方法, 真正发挥了幼儿的独创性与积极性。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活动的不同阶段, 就会对幼儿的具体创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

(1) 创作前的讨论

目的是以幼儿的角度让他们来了解操作内容, 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

(2) 创作后的讨论

目的是帮助幼儿将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 从而获得更新的信息。

(3) 创作中的随机讨论

这种讨论富有针对性, 它能完善和补充教学活动过程, 能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创作。

3.3 活动中的针对性强

当幼儿在创作完一张作品后, 其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 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 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补强法则”的及时运用在这里显得极为重要。

什么是补强法则呢?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作了这样的解释;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 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他的这一观点在当今全美颇有影响。多伯森认为语言补强可以成为促进人格发展的最有力的原动力。语言补强的巨大力量来自于人们对外界有关评价自己的高度敏感性和有效的反馈机制。人们的自尊感和价值感也多产生于这些评说者的无意信息。

我认为将“补强法则”运用于创造性美术活动乃至整个创造教育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它能极大的保护幼儿的创作欲望, 激发幼儿创作热情, 树立自信, 为造就独立健全的人格铺平道路。“补强法则”应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如讨论作画方法时的及时肯定与表扬;巡回指导中发现新思路新想法给予鼓励, 讲评过程中引导同伴相互发现别人有利于自己的长处等等。恰到好处地运用补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滥用“补强”则会使“补强”贬值。

现在许多的人为了“鼓励”幼儿的积极性, “保护”幼儿的创作欲望, 滥用“补强”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还是最后的讲评中;无论幼儿怎样画都采用“补强”的方法:“你瞧, 画得真好!”、“颜色真漂亮!”、“你很动脑筋”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鼓励幼儿积极性, 但是时间长了幼儿也不会感到满足。我们不能忽视美术活动本身所孕育的审美教育, 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 如果教师一味地补强, 又如何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呢?幼儿又怎能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呢?因此, 作为教育者本身应具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 正确地引导幼儿去感受美, 经验美, 创造美, 真正发挥补强价值。

幼儿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时期, 他们需要教育者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捕捉平常事物中的美, 把普通的东西点化成智慧和美的艺术品, 用我们的这种品德去影响孩子, 为造就21世纪的新一代人材做出我们的一份努力!

摘要:创造性活动隶属于创造教育的范畴。它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幼儿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 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 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为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如何对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进行指导呢?本文通过以下几点的论诉从而阐明自己对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创造性

上一篇:两种螺栓预紧力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比较下一篇:美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