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移动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东莞移动范文

创新引领发展,转型成就未来——东莞移动公司的转

型发展之路

一、形势不断变化、发展面临挑战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东莞移动伴随着移动替代固话、东莞经济腾飞等浪潮,在08年以前实现高速发展,成为全国首个超越千万的地级市;也正是这种高速增长,掩盖了一系列问题和隐患,使得企业的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东莞移动已经意识到主动谋变、创新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经济环境之变。东莞的经济腾飞主要是凭借区域位置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而成为著名的“世界工厂”,产业“两头在外”、经济结构不牢,很容易受到市场变动的剧烈冲击。08年1月1日新的《劳动法》颁布实施,紧接着东莞又在广东“双转移”(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战略的部署下开始紧锣密鼓地谋划“腾笼换鸟”工作,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进入4季度以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开始冲击东莞:海外订单减少、大量企业关停并转、大量的外来工流出东莞,东莞的整体通信客户规模出现了连续多个月的负增长,流失客户规模接近

200万。东莞移动认识到,不改变增长模式,企业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行业形势之变。东莞在08年的移动通信卡号普及率已达145%,是一个较早进入高普及率、高渗透率、高竞争度、高离网率的饱和市场。随着3G牌照发放、行业重组定格,三足鼎立的全业务竞争时代拉开序幕,东莞移动面临的市场竞争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激烈,电信和联通利用TD尚未成熟的时间窗口,不断加大资源投放力度,希望尽快提升客户规模。公司必须尽快的在新领域、新业务、新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

企业管理之变。由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客户规模、业务规模等方面的快速增长,市场运营和组织管理还比较粗放,人力资源增长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东莞移动必须尽快的理顺和完善基础支撑、业务流程,提升运营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二、持续深入创新、锻造核心能力

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是摆在东莞移动管理者面前的严峻课题。公司温乃粘总经理认为,“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一时的业绩,更关键的是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开始持续深入的推进公司在几个重要核心能力上的创新与变革。

营销服务创新。温乃粘总经理认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的生态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东莞移动将营销服务要与当地政府的热点、难点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提出“文化营销”的理念。公司从08年开始相继推出“感动广东,和谐东莞”、“我爱广

东,为东莞加油”和“创新广东,成就新东莞”十大新起点工程等年度文化营销主题,形成企业发展、政府认同、社会赞扬、客户满意、行业和谐的良性的企业生态环境。其中,“关爱100”新莞人服务品牌受到政府和外来工的欢迎,成为巩固和发展外来工客户群体的重要手段,在克服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运营创新。运营好千万级的客户群,必须要精细化的运营支撑手段。东莞移动从08年开始全面推动CRM(客户关系管理)、数据业务精益营销体系等精细化运营支撑建设,结合系统化的IT支撑规划和建设,搭建起市场运营的强大数据支撑,实现了基于数据分析的客户需求细分和满足,促进整体营销效率提升一倍。

服务管理创新。东莞移动在08年初提出的卓越服务链构建工程(DESS)成为抵御危机、顺势而上的坚实基础。他们认为,客户所接触到的服务只是整个服务链最末端的环节,要想提升对客户的服务,必须从服务链的上游着手,从根本上实现提升。在这一项目的推动下,东莞移动开始了持久而深入的管理优化,通过在全公司树立“内部服务”的理念、全面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全面建立内部服务承诺和考核体系,公司的运行效率提升40%以上,受到管理学界和社会的肯定,先后荣获“中国管理学院奖十佳管理创新奖”、入选《哈佛商业评论》和《北大商业评论》的优秀案例库,帮助企业荣获“亚太最佳客户服务奖”和“中国最佳客户服务管理奖”的殊荣。DESS工程与安全运营体系、质量安全盾体系共同形成了东莞移动的卓越的管理优势。

员工关怀创新。东莞移动始终坚持“人才优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温乃粘总经理认为,“传统的员工关怀更多的注重人文关怀,在公司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除了做好人文关怀,提升员工素质能力、提升员工价值更加重要。”从08年开始,东莞移动从人文关怀、组织支持、发展激励、学习交流四个方面,着力建设“关爱100”员工关怀体系,以打造高价值人才队伍。其中,员工互助基金、内部服务热线、沟通下午茶、阳光心态训练营、班组精神家园等举措,进一步扩展了企业人文关怀的范畴;员工学习发展体系实现了基于岗位素质能力模型和员工个人能力特征的员工价值提升,改变了“学习就是培训”的传统观点;三维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员工业绩、能力、兢业综合全面的考核,改变了单一的员工评价方式;抓住金融危机契机,组织“全员动起来”行动,有效提升员工危机意识和责任感,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东莞移动近年来完成3个国家级创新成果,获得2个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6项科技项目转化的国家级专利,先后有16个QC小组获得“国优“称号,在近年的东莞市质量管理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优秀领导者等共15个奖项,占表彰数量的1/3。今年,东莞移动将打造“创新能力提升体系”作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工作,将通过系统化的建设,打造敢于挑战、结合实际、贴近客户、贴近一线的创新环境,充分释放员工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活力,把公司的全面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坚定转型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近年来,东莞移动相继提出了“保份额、促增长、求突破”和“保格局、促发展、强优势”的发展目标。在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时期,凭借扎实的管理和服务,东莞移动反而更加巩固和提升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环境的变化和冲击中,找准了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经过推进提升核心能力的各项创新,并经历金融危机、全业务竞争等深刻环境变化的考验和锤炼,东莞移动已经稳健的迈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正如温乃粘总经理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说的,“东莞通信市场已经进入动态饱和与传统通信市场萎缩并存的阶段,寻找新增长点将是各运营商未来布局的重点。如果说前十年是话音移动化,移动话音加速替代固定话音,那么今后的十年将是数据移动化、宽带移动化的时代。去年我们在无线城市、医疗信息化等方面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我们加快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坚定了信心,我们要看到在语音市场饱和的同时,信息消费的边界几乎是无限的。我们正进入向移动信息专家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新领域、新业务、新市场,需要高度关注,要着力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

东莞移动早在金融危机等环境变化中,就已经结合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在不断夯实传统通信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公司迅速投入资源在无线城市、物联网等信息化领域大胆创新实践。

09年,东莞移动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无线城市平台,如今已融合各类信息业120多项,合作的政府机构、行业、企业近百家,使用客

户超过10万,访问量近200万,通过推动成立无线产业促进会和无线产业联盟,正成为发展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平台。

东莞移动在医疗、教育等行业信息化领域也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09年开发推广的智慧健康管理平台,在全省首次将医疗卫生资源与移动信息化平台实现整合,有效缓解“三长一短”的社会难题,提供各类服务超过500万人次,受到了卫生部及省、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推广,荣获了“第四届全国信息化应用、通信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全国银奖。

此外,校讯通、政府移动OA、无线视频监控等一大批信息化应用已经广泛服务城市的方方面面。

在此基础上,公司大胆提出要在机器市场、家庭市场等七个重大新领域、新市场取得突破的发展目标,经过近年来的耕耘,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的发展,这些领域的规模发展,已经成为了东莞移动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曲线。

纵观东莞移动的转型发展历程,就是一次主动创新、创意进取的企业变革历程,企业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危机,反而更加坚定了东莞移动转型发展的方向和信心,成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在当前持续快速变化发展着的通信行业,东莞移动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研究、思考和借鉴。

第二篇:东莞理工学院移动通信概述总结的专业名词

长波通信long-wave communication

短波通信short-wave communication

微波通信microwave communication

公众陆地移动网PLMN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

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IMTS (Improved Mobile Telephone System)

移动电话系统AMPS (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体系IMT-2000 (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2000)

蜂窝系统AMTS (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s)系统

全入网通信系统技术 TACS (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系统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PMRN (Private Mobile Radio Network) 多址接入方式(Multiple Access)

频分多址接入FDM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多址接入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接入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双工(TDD)

频分双工(FDD)

切换(handover or handoff)

硬切换(hard handover)

软切换(soft handover)

接力切换(Baton handover)

水平切换(Horizontal handover)

垂直切换(Vertical handover)

正交频分复用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保护间隔GI (Guarding Interval)

循环前缀CP (Cyclic Prefix)

符号间干扰ISI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载波间的干扰ICI (Inter-Channel Interference)

区群(motif)

基站收发器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安全间隔值ACS (Adjacent Channel Suppression)

数字通信系统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空中接口(Air Interface)

巡游管理(Itineracy Management)

移动台MS (Mobile Station)

唯一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 (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SIM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卡

基站子系统BSS (Base Station Subsystem)

移动服务交换中心MSC (Mobile-services Switching Center) 基站控制器BSC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无线资源管理RR (Radio Resource)

移动性管理MM (Mobility Management)

连接管理CM (Connection Management)

呼叫控制CC (Call Control)

短消息服务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

补充业务SS (Supplementary Services)

网络子系统NSS (Network Subsystem)

操作子系统OSS (Operation Subsystem)

设备身份寄存器EIR

用户身份代码TMSI (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移动国家代码MCC (Mobile Country Code)

移动网络代码MNC (Mobile Network Code)

移动用户识别码MSIN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 国家代码CC (Country Code)

国内用户号NMN (National Mobile Number)

国内目的地代码NDC (National Destination Code)

用户号码SN (Subscriber Number)

位置区标识LAILocation Area Identification

广播控制信道BCCH (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

接入(IMSI Attach)退出(IMSI Detach)

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PSTN) 系统信息的广播(BCH)

复帧(Multiframe)

超帧(Superframe)

超超帧(Hyperframe)

帧号FN (Frame Number)

专用信道(Dedicated Channel)

非专用信道(Common Channel)

专用模式(Dedicated Mode)

空闲模式(Idle Mode)

话务信道TCH (Traffic Channel)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 (Stand-alone Dedicated Channel) 慢速辅助控制信道SACCH (Slow Associated Control Channel) 快速辅助控制信道FACCH (Fast Associated Control Channel) 信标信道beacon channel

频率校正信道FCCH (Frequency Correction Channel)

同步信道SCH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基站本地身份代码(又叫色码)BSIC

随机接入信道RACH (Random Access Channel)

扩展尾比特(extended tail bits)

准许接入信道AGCH (Access Grant Channel) 寻呼信道PCH (Paging Channel)

小区广播信道CBCH (Cell Broadcast Channel) 蜂窝小区(suitable cell)

蜂窝小区间的切换(inter-cell handover)

蜂窝小区内的切换(intra-cell handover)

第三篇:东莞高水平崛起与东莞展览馆的机遇

最近,有“世界制造业名城”之称的广东省东莞市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关注缘于从2011年12月 26日以来的半个月时间里,东莞先后召开了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三会”不仅仅涉及到新一轮的人事安排,更在东莞面临转型升级关键期的重要关头,对未来5年的发展之路做出了部署和安排。尤其是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旗臶鲜明地提出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决策。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表示,未来5年,东莞要从城市崛起、产业崛起、创新崛起、文化崛起几个方面实现高水平崛起。其中,城市是基础,产业是重点,创新是关键,文化是根本。

实现高水平崛起,文化是根本。徐建华在东 莞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实现高水平崛起,必须有坚实的文化作为支撑。”党代会报告对文化建设着墨较多,用了很大篇幅对“增强文化积淀,塑造高 水平崛起的精神支柱”进行详细部署。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志伟表示,党代会如此重视文化建设,前所未有,这为东莞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确定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

构建“六大体系”推动东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按照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已经制定了实施方案,即以实施文化名城战略为统领,以提高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为主线,以建设“四个名 城”为目标,加快构建“六大体系”,

1不断推动东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形成与东莞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动力和文化环境,为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提供有力支撑。这六大体系分别是市民素质提升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文化发展创新体系。

作为东莞的窗口单位东莞展览馆,自05年建馆以来经历了东莞的高速发展到现在的产业转型时期,每天都有大量的观众前来参观学习。这里不仅仅是学习回顾东莞悠久历史的场馆,还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就是向市民宣传介绍市政府的最新决策的地方,也是向全市人民展示我市最新成就的场所。对此,东莞展览馆在这次东莞高水平崛起的历史阶段面前,有着扮演重要的角色功能。本人作为东莞展览馆的工作人员,认为我馆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把握住这次东莞高水平崛起的大好机遇:

一要紧跟东莞市委的思路方针,对东莞调结构、促转型,推进产业高级化,发展创新型经济要有深刻的认识。

二要对我馆自身的定位要有清晰认识,在当前东莞高水平崛起的新形势下,我馆的定位如何去配合政府提出的高水平崛起。我馆最近正在申报博物馆和4A旅游景区,如果成功将极大提升我馆的知名度,为此我馆的定位应该进一步提高,在宣传方面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对外窗口,应该起到提升我市形象的功能。 三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服务创新战略,我馆工作人员较少,接待任务繁重,提升自身馆员素质就非常关键。对于普

通游客要具体区分,有学生,有外地游客,有本地客人,如何宣传我市开展的高水平崛起是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从我馆一楼到三楼展区有历史回顾到改革开放的成就到最近东莞取得的成就,还应该重点宣传市政府新的方针政策,那么讲解宣传的作用就非常的大,往往观众都是看图片图个好看新鲜,我们应该深入的介绍一些图片内涵的故事,让游客深刻体会到东莞的发展,领悟政府的各项方针。

四是要大力建设,我馆只从05年开馆以来,经过数次的调整和修改,但是在很多地方都是过期的数据或者图片,不能很好的反映现在开展的如火如荼的东莞高水平崛起,经济转型。必须要尽快的适应新的形势,紧跟市委的脚步,进行调整。只有建设新的展区和布臵新的内容,才能让市民深深的感受到东莞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能让大家理解“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决策。如果不及时的调整,很多市民都觉得我馆的陈列都是老摸样,没新意就不来我馆参观了,那么我馆就逐步丧失对外窗口的作用,更何况提升东莞形象了。

五要增加我馆的藏品收藏。我馆是展示改革开放成果,宣传东莞的窗口单位,我馆由于建馆比较晚,在各个方面馆藏资源比较缺乏。我馆需要大量的征集展品来补充我馆的库藏,为我馆评博物馆和4A景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要大力做好安全工作。万丈高楼平地起,我馆是一个公共服务单位,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百多万的游客来馆参观,同时

还有重要国家领导人和各省重要官员前来参观,所以安全工作是非常重要。安全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点,一为消防工作,平时严格按照法定的消费规则,公共场所要做到一日两次消防巡查,我馆平时日均都有几千人的流量,如果遇上学校旅游团的接待,环境会更加严峻,做好展厅防火是很长重要的工作。二是做好展厅的设备陈列安全,由于我馆05年开馆至今,很多地方有些破损,设备陈旧,作为展览馆一员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积极排查出这些危险的地方,以免以后危及游客的安全。

在这个东莞产业转型,高度崛起的大好时机,我馆必须把握住机会。坚决贯彻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已经制定了实施方案,加快自身的改造,加强自身素质,为我市的城市崛起、产业崛起、创新崛起、文化崛起几个方面实现高水平崛起未出自己的贡献。

东莞展览馆 洪恩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九日

第四篇:东莞社会经济转型对东莞民营企业的影响

引言

作为沿海开放的先行地区,东莞在全国最早承接了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引进了加工制造业;同时,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市场开阔。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莞发展中的“双优势效应”明显减弱。随着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许多地方在承接国际大企业和新兴产业方面走在了东莞前面;东莞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供给出现瓶颈,成本不断上升,先进制造业的基础薄弱,后发优势今非昔比,东莞陷入了“双边缘化困境”:一方面,所引进的产业仍是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为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另一方面,产业成长空间受到挤压,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尤其在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处于落后地位,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早在2006年底,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就提出,经济双转型的总体方向,就是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转向自主创新主导型;社会转型的总体方向,则要加快推进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转变。

1.东莞社会经济转型的社会背景和内容

1.1东莞社会经济转型的社会背景

30年前的东莞还是传统农业县,然而身处改革前沿阵地,沐浴改革春风之先,东莞悄然发生变化。从引进“三来一补”,到实现世界制造业名城,30年光阴铸就了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中国经历了30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型”。

作为沿海开放的先行地区,东莞在全国最早承接了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引进了加工制造业;同时,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市场开阔。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由“出口”拉动前进的东莞,开始受制于发展惯性与路径依赖,在创造“东莞发展模式”这个奇迹的同时,也暗藏着由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劳力紧张等问题组合而成的风险与考验。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将东莞当时所面对的发展形势概括为“双边缘化困境”,即所引进的产业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为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本土产业成长空间受挤压,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落后,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与此同时,由于先发展工业,再推进城市化,工业所依赖的生活、科研、管理环境先天不足,城市功能的完善跟不上工业化的步伐,外来打工人员与户籍人口比例4:1的城市人口状况,也引发了社会治安以及相关管理的严峻挑战。东莞社会经济的转型势在必行。

1.2东莞社会经济转型的内容

早在2006年底,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就提出,经济双转型的总体方向,就是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转向自主创新主导型;社会转型的总体方向,则要加快推进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转变。对此提法,刘志庚曾经进行过详细的阐释,具体是实现“六大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经济体制从初级市场经济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结构从外源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型经济并重转变;对外开放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并举转变;产业结构从加工制造环节主导的纺锤型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转变;资源利用从线型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

可以说,东莞新一轮经济转型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是在立足东莞现行经济特点,并且在与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城市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双转型”体现了以全面创新为先导、体制改革为基础、产业协调为支撑、内外并重为互动的东莞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总体框架。2007年1月召开的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确定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即推动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变,把东莞打造成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东莞由此开始了以“转型”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历史,启动了一个谋求真正“脱胎换骨”的科学发展时代,开始在政策调控与市场力量之间寻找发展平衡点与未来空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推进“双转型”的过程中,国际金融危机于2008年突袭而来,东莞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弊端和风险表露无遗,东莞镇村级经济与出口企业更是首当其冲。30年来持续两位数增长的东莞GDP于2009年一季度史无前例地负增长2.3%,对外出口下降了25.9%。

在关键时刻,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提出“四个忍得住”: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确立结构调整优于速度增长的发展理念,化“危”为“机”,全力闯关经济社会“双转型”。2009年底,东莞经济最终冲出了重围,获得了稳步的复苏,GDP同比增长5.3%。2010年,东莞经济全面复苏,多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GDP突破4000亿元,增速重返两位数。与此同时,三产结构、引资结构、企业结构、创新结构以及布局结构都借“机”得到了有效的优化。

2.东莞民营企业的现状

自09年以来包括东莞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带等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8月初披露的信息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交叉作用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1)从事供应链低端加工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国际产业链可以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全球营销三个阶段,附加值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大体呈U型,俗称“微笑曲线”。通常情况下生产制造阶段创造的附加值占整个产业链附加值不到30%,而在生产阶段的最底端(制造与装配)创造的附加值只占5-10%,甚至更低。当前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中,以低端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浙江象山县不到32平方公里的某小镇为30个世界顶级品牌提供加工服务,然而截至2008年6月底,原本的500多家企业倒闭了100多家。

(2)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难堪”。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订单的大幅减少使很多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据统计,温州地区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纺

织、服装、化工和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更是“苦不堪言”。

(3)与中小企业资金融资难,受多角债务牵连。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难题。政府政策需要更多倾向中小企业。虽然2009年政府投资了4万亿来缓解金融危机,振兴经济。但这4万亿资金并没有太多惠及中小企业。国家中长期贷款增加了很多,但用以解决流动资金问题的短期贷款所占比例不高,即便是短期贷款,其中很多也是投给了大企业。

3.中小企业面临的危机分析

3.1从国际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危机的源头,首当其冲是世界经济局势的悲观。受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全面进入衰退,无论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的IMF的预测都认为:美国、欧元区和本经济均进入负增长区间,今年全球贸易量竟历史性地下降了9%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贸易萎缩。另外,摩根士丹利报告还表明,目前,在190个被调查国家中,有50个正在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这些不利因素是中小企业根本难以抵挡的。

3.2从国内环境分析

在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成长”的十字转型路口,“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瞬间弱化,一大批资本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全方位吃紧,危机四伏。危机的原因更是多方面: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产品价格无法随通货膨胀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能源、原材料涨价;许多企业难以从银行信用社新获信贷或者续借贷款,地下钱庄成了许多中小企业高息求贷的来源,目前,企业“三角债”问题日益严重,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其实已经断裂;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综合的宏观政策应对。

3.3从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大多集中在加工工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弱,许多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产业关联度低,在纵向合作上,即在关联的企业之间,没有建立合作关系,没有规定统一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没有做到共享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横向合作上,即在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之间没有进行一定的市场分工,没有在信息、人员培训方面共享当地资源。中小企业在相当大范围内存在低水平过度竞争。

4.东莞社会经济转型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机遇

未来东莞的发展方向,即将东莞大道建设成为总部经济长廊, 东莞市的城市未来发展定位是国际性制造业中心和区域性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

“大环境决定小格局”,因此,在东莞这片土地上作为以消耗资源为代价;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粗放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企业来说,企业必须升级转型,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

当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制造业产业都具备升级转型的能力,它们会受企业本身的能力(比如财力)和个体的发展方向和对市场营销的定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经营战略。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一些企业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大环境下,毅然选择了“迁徙”,以此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未免是一种悲壮之举,但这又是大势所趋。这是任何一个经济社会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必然的产物。 以鞋业制造业为例,纵观世界鞋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不断变换的过程,世界鞋业生产基地,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转移到了意大利,20世纪70年代到了日本韩国,20世纪80年代栖身中国台湾,90年代在中国大陆。而当你仔细审视这个发展脉络,你会发现它与世界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历程何其相似,或许这又赋予了鞋业一层更深的内涵,它代表了整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是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缩影。因此,作为曾经在东莞生存并成长了相当长时间的制鞋业来说,在这样的大势背景下,究竟该往何处去呢?或者说该往何处去才能让企业达到永久生存和长足发展呢?是往中国内陆地区“内移”,还是往其它亚洲发展中国家“外迁”呢?

综观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正以“快速,稳健”地经济增长幅度上升,而“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政策环境,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吃了“定心丸”。如今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鞋业中心,全世界70%以上的鞋子在中国出产,中国的鞋业业已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广州东莞产业群、温州台州产业群、泉州晋江产业群、成都重庆产业群,四大产业群环环相扣,串起中国鞋业的黄金链条,奠定中国在世界鞋业中的霸主地位。而这其中的广州东莞产业群则占据整个中国鞋业的半壁江山,东莞在中国乃至世界鞋业的地位不言自明。因此,“总部经济”模式正是未来东莞的发展大势。作为对中国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金融环境,人文环境等都已驾轻就熟的东莞企业来说,选择往中国内陆地区“内移”,当为明智之首选。正如美国波音公司,其总部在美国,但其零配件却来自世界各地,这是产业转移的范例。东莞的鞋业企业在东莞对鞋产品进行贸易交易,研发和营销,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而将处于产业链条下端的低附加值产业向内地转移,完整地产业键就此生成,而内陆地区纵横交错地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与航空水运形成的“立体交通”与沿海地区有效地实现了交通键接,进而加快了出口“海洋运输“的效率。

因此,东莞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是对制造业企业的一次整体提升,尤其是对于鞋业企业这样的高消耗,低技术含量的制鞋业企业来说。因为内地更加优惠的投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及充足的劳动力为他们解决了最为根本的后顾之忧。

因此,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制造业企业又一次求得更大发展的时代契机。

5.

第五篇:东莞市举办“突破与崛起——东莞总部经济发展论坛”

本站

1月21日,“突破与崛起——东莞总部经济发展论坛”在松山湖凯悦酒店隆重举行。本届论坛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东莞市鼓励总部经济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承办。论坛以“突破与崛起”为主题,围绕“中国经济与全球失衡”、“总部经济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对东莞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等主要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杨建初,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肖学,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邓志广等领导出席了论坛,周其仁、赵弘、李惠武、邹建华等国内著名经济学者,陈尧燊、李锦、董保玉等知名企业家,以及相关部门、镇街、协会、企业等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论坛。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为启动仪式。杨建初主任、肖学副主任、邓志广副市长、陈桂明局长分别作了致辞。杨建初主任指出,总部经济作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新方式,是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经济竞争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途径。东莞总部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为我省经济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发挥了重要示范的作用。本次论坛的举办,既是积极顺应形势,充分把握机遇,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务实之举,也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必将对我省发展总部经济产生重要推动作用。肖学副主任肯定了东莞举办总部经济发展论坛的做法,他认为,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群层次,促进产业转移,解决资源能源紧缺,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他指出,将积极推动有优势的省属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东莞发展总部经济的难得机遇,与东莞地区的国内外企业开展合作,特别是在电力能源、金属冶炼、矿产开发、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以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邓志广副市长指出,加快东莞总部经济发展,是我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市提高区域知名度、信誉度,进一步优化商务环境,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与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通过这样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交流活动,在座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总部企业负责人积极沟通、交流和合作,分享先进理念,借鉴发展经验,集中探讨总部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入研究培育和引进总部企业的可行路径,交流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壮大的思路和对策,努力把我市的总部经济打造成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城市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双转型。陈桂明局长指出,目前东莞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将为我市实现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城市功能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领域。近年来,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逐步具备,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较高的城市知名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宽松的制度环境,高素质的人才和科研教育资源等,并有自身特有的比较优势。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央商务区、虎门港已初步具备了承接总部企业的功能,徐记食品、生益科技、众生药业等一批总部企业在我市逐步成长起来,各类中资、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相继聚集,与此同时,我市近期又引入了生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部及后援中心、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部等多个企业总部,为我市发展总部经济注入了新的力量。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为授牌仪式。我市16家企业被认定为东莞首批总部企业,并于论坛现场获得授牌。首批总部企业分布在食品、医药、电子通讯、服饰、地产等几大行业,分别是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中域电讯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时尚电器有限公司、东莞市东糖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坚朗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以纯集团有限公司、东莞虎彩印刷有限公司、东莞市搜于特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智通人才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南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东莞市小猪班纳服饰有限公司、中信华南(集团)东莞有限公司。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为主题演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教授以“中国经济与全球失衡”为主题展开精彩演讲,视野开阔,引人入胜,启发深思,“两个海平面相遇”的比喻让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总部经济创始人赵弘结合多年的理论研究经验,以“总部经济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为主题,深入阐述了总部经济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价值,并为我市发展总部经济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建议。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委党校特聘教授李惠武以“对东莞发展总部经济的几点思考”为主题,对东莞发展总部经济作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宝贵意见。此外,东莞市东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尧燊、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锦、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保玉作为企业家类主讲嘉宾,分别根据各自企业的发展现状,就总部企业与总部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透彻分析,并提出了建议与期望,赢得了现场企业代表一致的认同。

活动的第四个环节为互动交流。主题演讲结束后,领导、企业代表以及新闻媒体记者对总部企业与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各方代表就当前总部企业与经济所面临的问题积极发言,深入讨论,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有意义、有创意的建议,为我市总部经济的发展拓宽了思路,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推动城市功能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本次总部经济发展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2010年1月22日发布)

上一篇:方言拾趣范文下一篇:分离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