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期刊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建筑材料期刊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文学期刊至少面临两次大的困境。首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大众文化兴起,纯文学式微。文学在经过了新时期初期的“轰动效应”之后,逐渐与时代的政治风向和大众文化潮流相脱离,从而回到自己狭小的天地中。

第一篇:建筑材料期刊论文

“培育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期刊的发展之路

摘要:《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更多的政策支持、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和竞争。本文从加强学术诚信建设、优质稿源内容建设、学术传播力建设、编辑团队建设、办刊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结合《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办刊经验,分析其发展现状,并探索发展道路,以期为国内科技期刊在现有环境下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学术诚信;优质稿源;学术传播力;编辑团队;办刊机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跻身世界前列。我国科研论文发表量大,论文整体质量提高迅速,研发人员数量猛增,国际科研合作逐步深入,这就为我国培育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条件,带来了机遇[1]。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一流期刊建设目标的措施和途径[2-4]。《意见》的提出,对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为落实《意见》提出的科技期刊发展目标,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2019年9月,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5],将《意见》的精神转化为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支持。2020年2月,科技部和教育部连续发布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6-7],这两份文件的发布在期刊界激起千层浪,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局面。

本文参照《意见》及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有关文件的内容,结合《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以下简称“本刊”)实际,从加强学术诚信建设、优质稿源内容建设、学术传播力建设、编辑团队建设、办刊机制建设等方面分析期刊的现状及对发展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二、期刊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加强学术诚信建设

学术期刊承担着推动学术创新、保证研究可靠性和审查学术诚信的职责。科研诚信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及出版界热议的问题。本刊通过以下一系列举措加强学术诚信建设。

编辑部定期开展“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系列业务讲座,加强编辑人员培训。本刊在官方网站公布了“《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出版伦理规范”中英文版。在作者投稿流程中提醒作者对论文原创性、论文署名、投稿须知和版权转让协议、论文保密设置等出版伦理项进行检查,如果稿件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期刊收稿后,会首先由采编系统进行自动的系统内相似性检测。编辑初审时,使用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稿件查重,復制比大于20%会直接退稿。对于复制比小于20%的稿件,编辑会对其学术不端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如存在重复使用已发表的实验结果图表等学术不端行为,将会予以退稿。

有效的同行评议机制能发现编辑初审中遗漏的学术不端行为。本刊在一例典型的同行评议鉴定学术不端的案例中,由精准送审的三位审稿专家(包括一位青年专家、两位顶尖专家)经数次审稿,并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最终认为该稿件存在实验结果图片重复使用、疑似数据造假、无法提供原始数据等学术不端问题而予以退稿[8]。由此可见,同行评议对防范学术不端行为至关重要。期刊可采取规避利益冲突审稿人、精准送审、控制专家审稿频率、给予优秀审稿人表彰或奖励等方式建立高效的同行评议机制,以保证同行评议能在学术诚信建设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期刊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术诚信建设,抵制学术不端。依据著作权法、学术出版规范、国内外出版伦理等有关著作、条款,并结合期刊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期刊作者、审稿者、编辑出版者的伦理规范。通过同行评议、编辑审查、相似度检测、抵制学术不端的声明、制定学术不端处理方法、学术质量和学术诚信控制机制(作者贡献声明、利益冲突声明、提供原始数据)等措施,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做好学术诚信“把关人”。

(二)加强优质稿源内容建设

稳定、优质的稿源是期刊发展之本,也是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先决条件,各学科的顶级期刊无一不是保持可观的投稿量。本刊编辑部一般于前一年制定下一年度选题与组稿计划,并提前就约稿内容与对应作者沟通,明确交稿时间。约稿对象以编委专家为主,兼顾国内外业内知名学者,紧抓药理学方向的热点内容。近年来,每年度均有数篇专家论坛稿件刊登,其中不乏院士述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指南性论文、专家共识等。同时策划热点专栏,如近年来已刊登的“定量药理学”“生物药研发”“药物临床试验会议”“睡眠障碍诊治”“学术动态”“介入心脏病学”等专栏。通过充分调动编委专家的撰稿与组稿积极性,培养编辑约稿组稿能力,加强本刊优质稿源内容建设。基于此,本刊论文荣获“2018年度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2019年度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2020年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等奖项。

期刊编辑部应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讲座、专业培训、学术会议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期刊影响力,主动把握学科前沿,并向各专业委员会专家、学科带头人约稿组稿,加强组织策划会议专栏/专刊。争取优质稿源更应注重控制论文的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增强编辑服务意识,对原创科研论文的首发权给予足够重视,通过网络首发、优先发表等形式,使优质论文尽早发表。期刊编委多元化,积极聘请活跃在学科一线的年轻编委,制定行之有效的竞争措施,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争取优质稿源。走访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与一线科研人员合作,关注他们的研究方向,向他们约稿。

(三)加强学术传播力建设

学术期刊的重要职能就是学术传播。本刊近年来组织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召开,特别是两次主办“定量药理学与新药临床评价”国际学术会议,开了国内定量药理学国际会议的先河。多次召开杂志的编委会议,既提升了杂志的综合影响力,吸引了读者、作者的关注,也充实了编委会的办刊力量,推动了我国药理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本刊于2020年11月主办了“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高峰论坛”,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吸引了约9万人参会,反响热烈,既通过会议学术讲座强化了学术传播,又宣传了期刊,如此形成期刊品牌效应和学术传播力双提升的良性循环。

传播力是科技期刊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十三五”规划强调要“真正把科技学术成果的网络出版置于优先地位”[9]。近10年间,科技期刊着力加强新兴媒体融合出版,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的数量、质量均显著提升[10-11],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大期刊宣传力度,提升学术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本刊一贯重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从邮箱投稿到建设网络编校出版平台,从开放获取到微信精准推送,本刊的网络数据传播建设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现已拥有很大一批固定的作者、读者群体的关注。2019年,本刊主持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的横向课题“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融合创新实践”。2020年,本刊官网进行了全面改版:新版网站更加清爽、醒目;重新设置首页页面布局,更便于作者掌握期刊动态,阅读文章,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实现所有过刊全部上网,作者可随时随地免费查阅本刊所有已发表文章的PDF全文。

科技期刊编辑部应运用媒介融合手段,采取纸媒出版、网络出版、移动出版、数据库出版、人际传播等多种出版传播方式相结合,增加读者数量,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具体来说有以下策略:健全官方网站功能,加快传播速度和扩大传播范围;利用微信、微博、APP客户端、抖音等媒体实现跨平台传播,提升传播精准度和深度;努力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爱思唯尔、斯普林格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开展或深化合作,提升传播广度和影响力;鼓励编辑在专業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研讨会、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发布年会、期刊博览会等各种会议上传播,主动宣传推介所办刊物。

(四)加强编辑团队建设

一流的期刊,需要一流的编辑;只有成为一流的编辑,才能打造出一流的期刊。朱海玲[12]等提出,在期刊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职业道德,专业方面需要有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编校基本功、出版伦理问题鉴别能力以及较高的英语水平,编辑需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以便与专家、作者、读者及同行交流互动,全媒体时代还需要期刊编辑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从技术和内容层面实现新媒体融合出版的新业态传播模式。

本刊编辑部现有主编1名(教授)、执行主编1名(教授)、编辑5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专职编辑全部取得出版专业资格证书及责任编辑证书。人员专业配置较合理:药理学,中药学,生物学,英语,中文,各方向齐全。编辑人员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实践与科研,积极申报各类课题,发表论文。2017年,本刊编辑参加全国“首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并获全国一等奖。2018年,本刊执行主编谢海棠教授荣获华东地区“优秀主编”称号。2019年,本刊编辑获“第三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二等奖。

期刊的发展离不开编辑,要多元发展编辑技能,加强团队建设。期刊编辑需要知识面较宽广、专业基础较深厚、交往技能高超、进取精神较强烈。既要自主学习编辑知识、行业规范、专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参加学术会议、行业培训、继续教育、网络学习等,多元化发展编辑技能,又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团队文化,完善的工作分配制度、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增强团队凝聚力,进而打造复合型编辑团队。

(五)加强办刊机制建设

本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理学会主办,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杂志。主管、主办与承办单位都给予了期刊高度的学术自主性与充分的经营自主性。2019年,承办方为进一步提升办刊能力,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引进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知名药理学专家黄志力教授担任本刊主编。期刊在主编的引领下,坚持以学术质量为发表论文的第一要素,以促进药理学专业的学科发展为导向,致力于提升期刊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努力,近年来本刊在药学期刊中的综合影响力排名靠前。

在以往的出版活动中,本刊已经积累了编辑部管理制度、编辑岗位责任制、稿件三审制、编委会工作章程等制度。基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模式正由传统的文字编校型向集学术策划、编辑出版、宣传推广的多维工作模式转变的需求,制定约稿制度、宣传推广制度、编辑出版制度(编校流程、出版时间、编校质量审查流程等),优化编辑部内部资源调配,明确编辑跟踪的专业方向,制定学术化、国际化、数字化、规范化、特色化等专项负责制度,制定关于编辑培训、进修学习、论文发表、出差报销、日常管理等各方面制度细则。在未来的发展中,提升办刊质量依然是编辑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要加强制度建设,向管理要效益。

三、结语

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更多的政策支持、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和竞争。本文结合本刊办刊经验,分析了本刊发展现状,并探索了发展道路。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第一,加强学术诚信建设,抵制学术不端;第二,吸引优质稿源,促进质量建设;第三,多平台融合传播,提升传播力;第四,多元发展编辑技能,加强团队建设;第五,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办刊质量。在这五个方面总结办刊经验,分析问题并探讨解决办法,以期为国内科技期刊在现有环境下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昕,王素,刘兴平.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J].科学通报,2020,65(9):771-779.

[2] 任胜利,马峥,严谨,等.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更加严峻:中国科技期刊“十三五”发展简述[J].科技与出版,2020,39(9):26-33.

[3] 新华社.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四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EB/OL].新华社官方账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2005498081431949&wfr=spider&for=pc,2019-08-16.

[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网站,https:// 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2019-08-16.

[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EB/OL].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网站,https://www.cast.org.cn/ art/2019/9/19/art_458_101785.html,2019-09-19.

[6] 刘碧颖,贾峰,武晓耕.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普通期刊的价值与发展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4):375-380.

[7] 刘垠.解读|坚决破除科技评价“唯论文”不良导向[EB/OL].中国科技网,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660327349795672152&wfr=spider&-for=pc,2020-03-05.

[8] 储冀汝.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建设及相关举措——《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的实践探索[J].科技传播,2021,13(6):13-15.

[9] 颜帅,付国乐,张昕.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中国科技期刊“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科技与出版,2016,35(1):27-38.

[10] 程维红,任胜利,沈锡宾,等. 2011-2015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156-1161.

[11] 蒲素清,罗云梅,李缨来.我国统计源核心期刊官方網站建设情况分析及其在国内主要搜索引擎平台中的排位情况[J].编辑学报,2020,32(1):72-75,79.

[12] 朱海玲,张品纯.做一流编辑创一流期刊[J].编辑学报,2019,31(3):339-342.

作者简介:储冀汝(1985—),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的建设与运营。

李娟(1980—),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副编审,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的建设与管理。

钟正灵(1979—),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

彭京亚(1990—),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自我培养。

余文涛(1982—),男,安徽黄山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引证指标的文献计量学。

作者:储冀汝 李娟 钟正灵 彭京亚 余文涛

第二篇:文学期刊与期刊文学观察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文学期刊至少面临两次大的困境。首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大众文化兴起,纯文学式微。文学在经过了新时期初期的“轰动效应”之后,逐渐与时代的政治风向和大众文化潮流相脱离,从而回到自己狭小的天地中。很多作者基于先锋精神而进行的文体实验和现代主义实践,更是将文学从大众视野中屏蔽,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文学期刊也因此举步维艰。

新世纪之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文学期刊再次面临困境。各种新式的阅读工具,如电脑、Pad、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等广受年轻人欢迎,这对传统的纸质阅读有着摧枯拉朽般的破坏。更有某网站的总编断言:报纸将死,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年至2018年下岗。大概每一个从事纸媒工作的人都曾经或正在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纸质阅读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吗?我们是否要在毁灭之前赶快开始自救?凡此种种,文学期刊及其从业者也难以幸免。

在关于文学期刊生存还是毁灭的讨论中,人们提供的生存方案大多是从办刊方向的调整以及经营方式的与时俱进切入;本文力图从刊物内容入手,以近几年文学期刊发表的中篇小说作为观察对象,探讨文学期刊发展的现状,包括文学期刊是否刊登了足以代表当下文学成就的优秀作品?是否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审美阅读体验?是否为这个时代发现和培养了未来的大师?

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媒介只是载体而已。优胜劣汰的关键是,谁据有这个行业最具有权威性和前沿性的内容。纸媒与所有新媒介最终极的对决不是谁占有高科技,而是谁拥有好的内容。刊登代表纯文学发展高度的独一无二内容的作品,这是文学期刊存在的根本。因而,来看看近几年文学期刊都发表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作家带来了惊喜,就并不只是简单的梳理和总结,而且是对文学期刊生存能力的观察。

一、 追求深度叙事

以新视角反思历史尤其是中国的现当代史,对历史进行更具深度和震撼力的重新解读。如何看待历史,尤其是那些由权力话语书写成定论的历史,这是每一个作家终将面临的课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苏双雄领导的“冷战”时代结束,此后一些机密甚至是绝密文件进入解密期,人们对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了重新认识的机会,原本我们被告知的“大势所趋”的历史演进多了不确定性的、盲目的因素,原本被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英雄和偶像也沾染了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这一时期在中国文坛上应运而生了“反历史”或“新历史”小说,它们一反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模式,以民间视角、边缘人物为切入点,透视历史的偶然性,解构宏大历史。余华的《活着》、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等都是“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

对于历史的重新解读进入到2015年又有了新的气象。“80后”作家蒋峰的《翻案》是这一年中篇小说创作最重要的收获,它接续了“新历史小说”的衣钵,对中国现当代历史进行了充满深度意识和反思精神的叙述。《翻案》几乎是由历史间接资料构成的小说,它通过追踪类似于小报花边新闻的詹周氏杀夫案,而牵扯出民国时期的许多掌故,包括张爱玲、苏青、胡兰成的三角恋,为詹周氏辩护、奔走救助的知识分子等,还有在此案中先后出场的上海滩的权贵们。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历史上真的有詹周氏杀夫案吗?作者对那些历史人物的描述符合历史真实吗?这些在阅读之初令人困扰的问题,在小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变得无足轻重,因为一直潜隐在文本深层空间的意义磁场慢慢辐射开来,它强大到足以将你全部的注意力吸附在作者的叙述本身,而不是所谓的“真实性”。这些半真半假的历史资料,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反讽,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想要追问的历史真实性。《翻案》翻的自然不只是詹周氏的杀夫案,它要推翻的是我们头脑中的习见——我们固执地以为是正确的那些认识常常不堪一击,它要在历史深处翻出以正义或者真实的名义掩饰的罪与恶。詹周氏的案件对大历史是一个具体而微的象喻,人们对于真相的认知一直呈现出“在路上”的状态:谁是凶手,谁是受害者,常常悬而未决,有时候甚至还会有惊天大逆转。小说结尾处原警察副局长的“翻案”更强化了这一点。

如果只停留在“翻案”这一意念的阐释上,那么小说《翻案》只能是内容大于形式的主题先行式的作品。《翻案》的成功之处是写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让真真假假的历史人物变得可触可感,更重要的是小说揭示了人生世事的无常。“无常”或者说飘零的命运感似乎是人存在的基本状态,也很容易被提及和论述,但是真的进入到小说叙述层面,这种命运无常的状态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呈现出来。小说中着墨较多的上海警察局副局长,解放后在某镇政府当司机。当年,他曾倨傲地说:“在上海,我说了算”;而现在,他从薛局长变成了薛师傅,但却一直为自己竟然还活着而庆幸;以后,如果不出意外情况,前局长定然逃不脱密集而来的各种政治运动,所以在小说结束的地方,他的不幸的命运才刚刚开始。而当年被判定为杀人凶手的詹周氏,在新社会却生活得很好,最后九十高龄身康体健、儿孙满堂,遥远的杀人案反倒成为她生命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而那些曾经为了她奔走呼吁的救助者们,大多晚景凄凉,甚至于挨不到晚年。当然你也可以把这种身份的调转、命运的无常理解为另一个层面上的“翻案”,说到底,无论是构成历史还是人生的那些元素一直都在循环重组,并在不同的权力话语下生成不同的意义。

《翻案》的难度在于用人们熟悉的一些历史掌故结构了一篇具有深度空间的“新历史”小说,它在理性层面支持阅读者对于历史和人生的多重阐释,而在感性层面,它以无常的命运感打动人。它提示我们,成功的创作并不只来自于直接资料,即那些鲜活的现实和创作主体的人生经验,它同样也可以生成于历史的缝隙中——那些道听途说的猎奇新闻或绯闻故事。那些看似现成的间接经验,经过别具匠心的叙述运筹,竟可以释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感染力。

另一篇同样具有历史反思意识的小说是王璞的《西湾河》。和《翻案》一样,《西湾河》也是以年轻一代的视角看历史。“80后”甚至“90后”的历史观、世界观固然令人感兴趣,但小说的重点并不是为了呈现新的历史观念,而是在这种观念下被重新打量的具有陌生化效果的历史。这种“陌生化”提示我们,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原来并非天经地义,它在另一种视角下竟然是如此不可理喻甚至滑稽可笑。小说写一个老间谍接受一位杂志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自己在1949年之后的各种奇遇,但老人关于历史的追忆却漏洞百出、难以还原,甚至于令人怀疑他撒了谎。小说中另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是由恋人汤马斯口述的:在“文革”中,出身好的姑父带人冲进农场打死了出身不好的姑姑,而之前他们是那么相爱的一对夫妻,且刚刚生育了一个男孩。女记者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质疑:“问一个问题不行吗?比方说,那些暴民怎可以随随便便冲进一所农场想打死谁就打死谁?而且,只是因为对方出身不够好?打死了那么多的人,就没有人来管管吗?警察呢?警察上哪儿去了?还有,姑父那么爱小姑,还帮她逃去自己老家,为什么突然要出卖她呢?他疯啦……”丈夫缘何出卖妻子?他没有必须出卖的理由啊?一个生活在香港的年轻的女记者,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她认为这个故事缺少了真实性。亲历过“文革”的人或者读过一些新时期文学作品的人,一定不会质疑这个情节的合理性,亲人之间、夫妻之间互相揭发、告密这样的事情,甚至是不需要来论证心理动机的,因为它完全符合革命至上主义原则。从来没有被洗过脑的女记者是年轻的、幼稚的、缺少历史阅读经验的,但同时在她的视野下,我们再次验证了一件事情,就是人曾经做过多少反人类的事情,残暴到连我们同种同族的同类都觉得是匪夷所思的。《西湾河》是新视角下的历史小说,虽然在叙述方面它可以完善的地方还有不少,但是在精神层面,它是独立且完整的,作者透过一个年轻女孩看到的历史足可以让我们重新反思自己的历史。

另一个人生层面的“翻案”故事是张策的《宣德炉》,小说同样聚焦在1949年之后的中国历史。“文革”期间,前国民党军官以战犯的身份回到家中,遭到一家人的嫌弃。祖传的宣德炉是他对自己父辈的唯一的念想,但此时已经被妻子送给了革委会主任。妻子在建国前的身份只是他的姨太太,现在却给了他唯一可以落脚的家。革委会主任从前因为自己的贫苦出身和疯了的父亲而自卑,现在却掌握着很多人的生杀大权,并用工作岗位交换女人的身体。姨太太为了赎身,把宣德炉送给了革委会主任。前国民党军官为了追回宣德炉和主任打起了交道,但是很快就发现他扳不倒这个他从前连正眼都不会瞧的得势者。小说最后,前国民党军官和革委会主任的疯子父亲一起抽烟,地上摆着的烟灰缸,正是军官家的古董宣德炉。作为家族象征的宣德炉曾经被几代人小心收藏保护,如今只是街边一个疯子的烟灰缸而已,而在仓皇的大时代中,人们和器物一样,朝荣夕辱,命运不测。小说同样写出了因为政治而被改变的人的命运,写出了历史和个人生命中那些翻天覆地且并不由自己掌控的变化。失势的国民党军官和家属们诚惶诚恐小心谨慎地生活在新社会,得势的革委会主任及其疯子父亲在人生突降的高潮中亢奋癫狂,虽然二者看似朝向不同的方向行进,但是或悲戚仇恨或生杀予夺,皆偏离了正常人生应有的幸福状态,他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污点”而活得战战兢兢。

文学作品并不负责探究历史真相,但是却不可避免地要呈现出个人面对历史的态度,以上三篇都是态度明确的新历史主义写作,都提供了一个可供深度解读的意义场,都基于政治思潮而最终回到人生世态,回到感性的形象和情感中,呈现出文学应该有的理性和感性交融的艺术魅力。

二、见证文学奇迹

在文学选刊工作十多年,我亲眼看见一些文学“奇迹”的诞生,比如一个作家老了,理论上他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也开始下滑,但是有的作家恰恰相反,年纪越大,写的作品反而越精到,产量也越大。比如叶广芩,她以京剧曲目命名的一系列小说《豆汁记》、《小放牛》等等,几乎篇篇好看耐看,回味深长。和多数老作家不同的是,她的作品老辣但是没有暮气,且越老越对周边世界保有好奇心。她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孩童的视角,即使是老人视角,也是一个有些任性的“老小孩”,这个孩子以纯净好奇的目光打量大人的世界,不经意间就看到了正在沧桑巨变的大历史。当然,也见过一些作家从很高的起点上慢慢滑落下来,虽然产量不减,但是却给人感觉越写越乏、越写越牵强。也有一些作家的出现如惊鸿一瞥,某部作品引起广泛关注,甚至讨论,但是很快就几乎销声匿迹,很难再看到他的新作品。我们习惯于将一个写作者的职业身份命名为作家,如果他写过好作品,那么当然他是好作家。“好作家”是有时效性的,因为一个人可能只有某一个阶段是“好作家”,而在其余很长时间的写作生涯里,他其实是在生产残次品。这是一场痛苦的凌迟——每一篇写坏了的作品都在抵消之前他在你心中积累的声誉和好感,“大神”级作家成了路人,偶像以苟延残喘的方式慢慢塌陷,让人不忍观望,这是一个文学编辑看到的最伤心的事情。

作为一个文学编辑最大的惊喜是什么?看到天才横空出世应该算吧,但遗憾的是这十年来我没有看到。我最大的惊喜是,某个作家的新作推翻了之前你对他的所有判断,他完成了一次令人惊讶的自我超越。这种华丽丽的转身是如何实现的?为何一夕之间他的作品有了新的灵魂?这是令人感到神秘的事情,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们可能没有给天才提供合适的土壤,但是却以足够的耐心等到了耕耘者的收获。

新的惊喜首先来自于天津女作家尹学芸。近一年来,几乎每一期都能读到她的作品,且大多数作品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准,这种呈爆炸式密集的创作和发表,自然应该有多年的积累。《渡尽劫波》写一对中年网恋男女从激情迸发到最后偃旗息鼓、大幕落下的过程。小说聚焦在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渴望爱,到克制自己,到欲罢不能彻底沦陷,最后迷失。作者将这种强烈的情感层层推进,笔法细腻老到,令人感同身受。另外《祥瑞图》、《呼啦圈》、《鱼在水中游》也都值得关注。这些作品故事性强,可读性好,与现实生活连接紧密,但尹学芸写得更耐人寻味、更具艺术深度的作品却不是这些故事性强的小说,而恰恰是那些情节不出奇、故事有些零碎的作品。《士别十年》写清水衙门里的小官僚众生相,他们在位低时还有些正义感和知识分子气,位高时几乎不可幸免地变成好色兼贪腐分子。当然其中也有人想要跳出这个恶性循环,但要么下场凄惨,要么被边缘化。士别十年,都随波逐流,未曾令人刮目相看。

另一篇在今年年初发表的《李海叔叔》依然保持了作者高水准的创作势头。小说写贫困时期并无血缘关系的两家人,缔结兄弟情谊,互相走动,并将对方视作自己的精神依靠。父亲一家因为李海叔叔而被村人高看一眼,李海叔叔因为父亲一家而改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彼此都是另一种生活状态的象征,代表了更富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贫苦人生的希望。但事实上,此时的两家人都在过着拮据的日子,都在贫乏的精神世界中左突右撞。当生活慢慢好转时,两家人都看清对方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曾经顽强的如血亲般的感情也淡薄了。小说打动人的是在特定时期,人与人之间生成的这种坚固的信任和依靠,是始终不甘于现状、任何逆境也掐断不了的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在这个并没有离奇故事的写实性很强的作品中,充满了很多人都有过的大量看似边角料般不值一提的生活经验,这些在我们生命中一闪而过的细微体验被作者放大,那些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的“李海叔叔”有了更加详细的版本,我们看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自己。是这些深入生活以及内心幽微处的细节,而不是陡峭的情节,令这部作品有了灵魂。作者的文字读来令人心里熨帖,它隔绝了外部喧嚣的世界,在平静踏实的文本世界里展开一场看似漫长的追忆,却停在了我们猝不及防的时刻,让人忍不住掩卷沉思。好作品总是能写在恰到好处的点儿上,踩到令我们疼痛或者愉悦的神经,让我们脑中原先模糊的感触明晰起来,悲伤被抚慰,欢喜弥漫开,让我们把自己看清楚,而不只是看清小说中的人物或者写作主体的姿态。

另一个惊喜来自年轻的作家石一枫。2014年的《世上已无陈金芳》令人刮目相看。生于底层的陈金芳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神秘的上流社会的有钱人,还换了一个很高级的名字陈予倩。每个大都会中都有陈予倩式的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锦绣浮华堆砌于一身,但她们以前叫陈金芳,挣扎在温饱线上,被歧视和嘲笑。陈金芳利用当年的一点拆迁款进行非法集资,后来被定性为商业诈骗,计划败露后的陈金芳说:“我只是想活得有点人样。”有力量的话语往往都是简单的,它的能量来自于它在恰当的时间出自某一个恰当的人的口中,只有这个时候这个人说,你才能记住它,才能突然一下子为它唏嘘不已、泪流满面。多少铤而走险不计后果的行为只是源于一个最基本的诉求?有多少曾经被伤害被侮辱的女子为了远离不幸而陷入更大的不幸?多少人从卑微贫苦中起步,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发现起步时便选错了路?小说从一开始就隐约告诉你这是一场被安置在悬崖边的表演,随时将曲终人散、土崩瓦解,你等着看表演者被打回原形,却在尘埃落定的时刻听到陈金芳最后的陈词,它指向我们心底伤痕累累却又蠢蠢欲动的那个角落——每个曾经为了出人头地挣扎过的人都落下了这样的伤疤。

这是一部典型的人物小说,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现代版的女性于连。是的,今天的底层女性陈金芳和当年的外省青年于连一样,不甘于既定的生活轨迹,赤手空拳与原有的命运相抗衡,近身肉搏,几近成功。他们的故事映照出特定时代固若金汤的社会秩序和一个无名小卒渴望进入更高秩序层所付出的代价。小说中依然满是我们习惯的石一枫以往作品中的那种京味调侃,但是在这种调侃之外,多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悲怆感,在所有的冷嘲热讽、玩世不恭、插科打诨、打情骂俏的背后,你总能听见有人在绝望地哭泣,有人在无力地叹息。叙述者也毫不掩饰地在文本中表达自己对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同情和理解,这种感同身受的叙述基调引导我们在静观人物命运时反省自己曾经在这样的故事里担当的角色。

2015年的《地球之眼》讨论现代人的道德感问题。在这个科技发达、诱惑加剧的时代,道德底线是否可以不断放低?人可否用不道德的手段做道德的事情?无所不在的监控系统成为地球之眼,代表上帝监控人类,这是否也是人类的善行?新的问题、新的道德难题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凸显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和妥协,但是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被改变的,比如融合了爱情、友情、亲情的人之常情,融合了理想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情结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多么高科技、多么玄幻、多么利欲熏心的时代依然是人们最基本的选择。相较而言,《地球之眼》在题旨层面更复杂,视野更开阔,更与时代的新科技、新事物相应和。但是打动人的却不是它的复杂和开阔,也不是新鲜的包装,而是那些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的母题:人在理想与现实中的胶着状态,以及人对良善的坚持。一个秉持执念的人宁愿被时代抛弃也不愿意同流合污,一个已经与现实妥协的人仍然在最大程度上坚守内心的纯良,他们看起来是不搭界的两个人,但他们在灵魂层面是朋友。小说结尾对表妹的拯救,更是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无论是解构也好,颠覆也好,骨子里人们的精神信仰依然未变,这是这篇小说要捍卫的价值理念。《地球之眼》是一部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品,是在新材料包裹下的“旧”小说,它的难度不在于渲染高科技或复杂的哲学命题,而在于如何令人信服地张扬传统的价值理念。

2016年年初发表的《特别能战斗》是八万字的小长篇,但是从精神内核看,它还是中篇的容量。主人公苗秀华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妇女,她一生和“文革”期间整丈夫的人斗,和厂方领导斗,和小区物业斗,斗来斗去,不过是为了一点儿本属于自己的权益。小说高潮部分是苗秀华终于在战斗中获得了权力,当上了小区业委会主任。从来没有当过任何小官的苗秀华,突然变成了权力的掌握者,因为没有经验难以管理好小区事务,却又不想大权旁落,结果只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继续战斗。小说在这一部分写出了具有寓言性的深意,那就是卑微者一直与权力方战斗,但是当他们获得了权力后,期待中的美丽新世界并没有到来,相反,他们立刻成为思想更加保守、手段更加残酷的权力捍卫者。这种不可避免的失控状态,是对人在战斗过程中扯起的正义公平的意识形态大旗的一个嘲讽。

石一枫以上三篇小说都写的是与这个时代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故事,难得的是作者能够沉下心来,细心经营小说的各个关节,而不是直奔主题或者情节。在我看来这是纯文学写作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它区别于网络文学,或者新闻报道的重要方面。创作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驾驭文字,能够在多么细小的地方窥见真实,这是验证他想象力的地方,也是文学不能被取代的魅力。

三、传承与探索

除了让人惊喜的“新人新作”,也有一些实力派作家继续保持出色的创作力。阿来的《三只虫草》写一个西藏男孩的故事,小说虽然头绪较多,比如关于官员腐败、男孩聪敏好学、藏民的生活等,但是作者都有很好的驾驭和统摄。有一些小说的“好”是可以分析的,有一些则是难以厘清的,它似乎自带某种神秘而奇妙的点石成金的幻术,让人难以捕捉和猜解。《三只虫草》就是这样的作品。围绕在男孩周围的温暖的氛围,美好得带有童话和魔幻色彩,却不知为何总是能在其中隐约嗅到残酷的气息。小说结尾小男孩带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去念书了,不知所谓的文明世界会怎样改变他。在故事停止的地方,恰恰是我们开始忧虑的时候。王蒙的《奇葩奇葩处处哀》写一个老鳏夫的黄昏恋。虽然遇到的女人都是奇葩,但他对她们却不仅是理解和悲悯,甚至还有赞美。小说对人生晚景甚至生命本身都有哀悼。张欣的《狐步杀》是一个连环套一样精彩的故事,和她之前的大多数小说一样,在好看的故事中有浓重的人间烟火气,有精巧的架构,有注重修辞的文字,有值得反思的主旨。怎么把故事写得精彩灵动、让人不忍释卷,但同时又不流于通俗?这个度很难把握,而张欣的小说一直能够巧妙地解决这个难题。胡学文在2015年写了一系列充满悬念感的小说,包括《一曲终了》、《午夜蝴蝶》、《闯入者》等,这类小说都有悖论式的故事、狡黠的智慧、难解的谜团,大多从一个高调的悬念开始,层层逼近极致,但是却难以找到一个有力的结束。小说沉浸在一种真假难辨、胶着迷狂的状态,没有答案,但是这似乎就是人生的某一种常态。另外,叶广芩的《苦雨斋》、《树德桥》,尤凤伟的《中山装》、《金山寺》也都是值得一读的作品。实力派作家的创作风格成熟,自成一派,且有自己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他们是期刊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传承了纯文学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艺术理念和审美内涵。

传承,是一个时代保持自己艺术水准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这个时代,很多艺术形式都濒临失传的境地,纯文学创作能够保持自己的阵地并不断有年轻人加入进来,这足以证明文学自身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当然,只有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文学期刊还需要为中国文学提供方向标和前沿动态,这里便涉及期刊文学的探索和创新的问题。

对于文学期刊来说,真正的创新不是来自杂志外在的形式,而是它发表的作品是否具有先锋意识。在众多文学期刊中,每个杂志的办刊宗旨都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杂志强调现实性;有的强调可读性;有的更接近传统的审美趣味;有的则带有实验性质,为中国的先锋文学创作提供了发表和推广的园地。比如《钟山》、《花城》、《山花》、《大家》、《西湖》、《小说林》等便是这样的杂志,偏向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精神取向,采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叙述方式的文学作品,更容易被这些杂志青睐,也更容易在这里找到读者。相对而言,具有实验精神的作品在可读性以及受众面上都会更加小众化,也不那么容易被传统的各大排行榜或奖项所认同,但是它们扛起了时代文学的一面旗帜,聚集了我们难以估量、甚至也难以想象的未来文学的诸多可能性,它们是值得尊敬的纯文学的探索者。如果没有这种毫不妥协的对于先锋文学的热情和执着,那么期刊文学必然是单调的,保守的,不思进取的,也将失去它本应该具有的吐故纳新的能力。

如果说大多数的网络文学或者出版的纸质书籍都是奔向大众的审美趣味,那么文学期刊则正好相反。文学期刊以发表中短篇小说为主,相比较而言,更受市场青睐的是长篇小说;文学期刊虽然也有名家名作,但是更多的版面是给了成长中的作家,甚至专门开辟栏目给新人发表处女作;大部分期刊文学更强调深度意识以及艺术品格,以发表实验性作品为主的杂志则更强调先锋意识,而这些自然不可能是面向大众阅读市场的。以上从文体形式、作家知名度、内容来看,文学期刊的存在价值并不体现在成为畅销杂志上,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感不是靠发行量,而是看它为我们这个时代贡献了多少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是否担负起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成为中国新生文学力量以及文体形式的发现者。

文学期刊和期刊文学在各种质疑中存活了这么久,其生命力反而是不容置疑的,这源于它为自己寻找到了一条生存下去的路径,那就是坚持纯文学创作的传统,这是它区别于网络文学和大众阅读的重要方面,也是它的独特性所在,以及不可被替代的重要原因。有深度,有惊喜,有继承,有创新,文学期刊和期刊文学近几年的表现可圈可点。当然,当下的文学创作离我们想象的文学的收获年代还有差距,但是只要不断有好的作品以及优秀作家出现,只要依然在探索和实验的路上,那么期刊文学以及文学期刊的未来便依然是值得期待的。

(责任编辑:李璐)

作者:王虹艳

第三篇:学术期刊“核心期刊”标注语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扩展版来源期刊为调研对象,调研2018年出版的这些期刊对5类“核心期刊”信息的标注情况,调研内容包括标注位置、类别及内容等。调研发现,这些期刊存在不标注、少标注、失实标注、模糊标注、不规范标注、乱标注等问题,对这些问题从合规、必要、有效等层面来分析,学术期刊不仅须标注“核心期刊”信息,还应规范标注语内容,约束标注行为。

关键词:学术期刊;核心期刊;标注语;CSSCI(2017—2018)扩展版

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中,核心期刊备受关注。为了各种考核评价,类如学位获取、职称晋升、项目资助、优秀评选、结项考核等,我国科研人员更青睐将学术成果发表在核心学术期刊上。核心期刊是我国不同学术期刊评价机构通过相应的评价体系与方法遴选出的优秀期刊,其目的是为期刊出版与管理机构评选出优秀期刊[1]。我国入选各类核心目录的学术期刊大多会标注核心期刊收录信息,这样能够提升学术期刊的社会声誉,对其选登的学术成果也具有传播促进作用[2-3]。学界较少专门针对学术期刊的核心期刊标注情况进行研究,较多研究聚焦期刊封面,如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存在的问题[4]、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基本规则[5]、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对阅读与馆藏的影响[6]、期刊封面的功能及设计原则[7],等。一些文献聚焦在期刊封面标注语方面,如:医学期刊封面标注语规范[8]、科技期刊封面年卷期标注规范[9],等。个别文献在具体论述中偶有涉及标注核心期刊相关内容,如:各核心收录期刊将CSCD、北大中文核心等标注在封面显要位置,以突显该刊的学术质量[10],期刊封面标明核心期刊种类、获得荣誉、索引收录情况等[11]。也有专门成果研究期刊在封面标注核心期刊的问题,但其所研究的期刊是随机抽取的,统计核心期刊标注情况只局限在期刊封面[12]。通过对一些核心期刊的初步调研,发现部分期刊在核心期刊标注语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既可能误导读者,也有损期刊与学术评价机构的品牌与形象。由于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在国内不同单位的认可级别有差异,如有的认定为核心期刊,有的认定为非核心期刊,这也导致科研人员无法精确地评价该类期刊。基于现实中该种情况的存在,本研究以CSSCI(2017—2018)扩展版来源期刊为调研对象,以“核心期刊”标注信息为研究主题,也不再局限于期刊封面关于“核心期刊”的标注,调查与分析CSSCI(2017—2018)扩展版来源期刊关于“核心期刊”信息标注情况,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于2017年12月16日发布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2017—2018)》,本研究以该扩展版目录收录期刊为研究对象。采用普查法调查该目录中200种期刊的2018年信息,调研时间从2018年6月10日至26日。以CNKI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刊名检索,查看原版目录页,逐个对期刊的封面、扉页、目录、封底等进行调查,分别记录其“核心期刊”标注内容。其中,《国家安全研究》在CNKI数据库无法查到电子信息,通过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渠道查询其纸质刊物;《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于2018年1月停刊,其刊号转为《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使用,故将该刊剔除;最后,共调研199种CSSCI(2017—2018)扩展版来源期刊,整理出数据库。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分别研究其“核心期刊”标注种类、标注位置、表述信息等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

截止到目前,我国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种类繁多,通过对一些省份职称改革文件、国内科研机构在成果认定方面的实施方法等进行初步调研,国内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认可度较高的遴选体系有5类,即: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来源期刊目录》、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分别隔2年(2016年是一个特殊过渡期)、2年、3年(2011年第六版前是隔4年)、4年、1年遴选一次,推出一个新的版本,这也代表上述核心期刊的有效期分别是2年、2年、3年、4年、1年。这些核心期刊数据库更新具有时滞性,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本应在2015年1月1日前发布,实际在2015年9月才发布,2017年版直到2018年12月才发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收录来源期刊目录》于2017年12月16日发布,除了2016年新旧版本的过渡期外,也延迟了近1年。在对样本期刊进行数据调研时,以现行的核心期刊有效版本为依据。本研究以中文社會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4)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7)版为准。

二、核心期刊标注语使用现状

(一)核心期刊标注语应用

从调研数据看,大部分学术期刊都会标注出其“核心期刊”信息。在199种期刊中,共有175种期刊标注了“核心期刊”信息,占比为87.94%。根据GB/T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13],该标准并未对期刊的“核心期刊”标注做出明确规定。“核心期刊”是学术期刊被肯定与认可的标志之一,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质量。可见,标注出“核心期刊”信息,也是吸引读者、增加投稿、提升品牌的方式之一。

(二)核心期刊标注语位置

根据调查数据,“核心期刊”标注位置基本在封面、扉页、目录页或封底。从标注位置的数量看,有1种期刊在3个位置标注出“核心期刊”信息,有25种期刊在2个位置标注出“核心期刊”信息,有149种期刊在1个位置标注出“核心期刊信息”。从具体的标注位置看,有152种期刊在封面标注“核心期刊”信息,占比为86.86%;有20种期刊在封底标注“核心期刊”信息,占比为11.43%;有18种期刊在扉页标注“核心期刊”信息,占比为10.29%;有13种期刊在目录页标注“核心期刊”信息,占比为7.43%。

(三)核心期刊标注语信息

从“核心期刊”标注信息内容看,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核心期刊类型,如全国中文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等;(2)索引收录情况,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龙源期刊网全文数字化收录期刊、CS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全文收录期刊、加拿大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等;(3)获得荣誉或奖项,如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等;(4)获得认证或许可,如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会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期刊、重庆市社科规划资助期刊等;(5)特殊称呼或标注,如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工程首批入选期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东北亚文化研究”名栏、“藏学研究”栏目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栏等;(6)其他,如:实行双向匿名审稿期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刊物、中国最早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评估类学术期刊、中国期刊协会赠建全国百佳期刊阅览室指定赠送刊物、全国百佳期刊阅览室刊物、百种优秀期刊进连队选定刊物、中国最美期刊、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指定期刊等。

(四)核心期刊标注语信息数量

在统计“核心期刊”标注信息的数量时,若出现多处标注相同信息的,则进行合并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期刊标注“核心期刊”相关信息的数量不等,既有1条的,也有多达17条的。其中,标注信息最多的是3条,有32种期刊,占比为18.29%,其次是4条,有30种期刊,占比为17.14%;标注数量超过10条的期刊有13种,占比为7.43%。

三、核心期刊标注语使用问题

鉴于5类认可度较高的核心期刊目录明确,且易于查询,本研究主要针对这5类核心信息的标注情况,分析199种CSSCI(2017—2018)扩展版来源期刊在“核心期刊”标注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不标注现象

大多数期刊都会标注“核心期刊”信息,且大部分会选择标注在封面位置。在199种样本期刊中,有24种期刊未标注任何“核心期刊”信息,占比为12.06%。从封面信息看,有23种期刊并未在封面标注“核心期刊”信息,占标注“核心期刊”总期刊数的13.14%。由此可见,一些期刊并未重视“核心期刊”标注语,尤其忽视在封面位置标注“核心期刊”信息。

(二)存在少标注现象

在175种标注“核心期刊”信息的期刊中,有68种期刊标注的“核心期刊”信息少于实际的信息,占比为38.86%。5类“核心期刊”信息均有未被标注的现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收录信息未被标注的最少,仅有1种期刊未标注,占比为1.47%;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信息有7种期刊未标注,占比为10.29%;《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收录信息有20种期刊未标注,占比为29.4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来源期刊》信息有23种期刊未标注,占比为33.82%;《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信息有39种期刊未标注,占比为57.35%。由此可见,虽然不少期刊标注了“核心期刊”信息,但对业内认可度较高的一些核心期刊信息尚未重视,并未对其进行充分、清晰地标注。

(三)存在失实标注现象

将期刊标注的信息与实际不符的情况统称为失实标注。在175种标注“核心期刊”信息的期刊中,有25种期刊标注的信息与实际不符,占比为14.29%。从标注的核心期刊类型看,主要有3类核心期刊信息标注与事实不符,分别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其中,有1种期刊标注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信息与事实不符,有5种期刊标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信息与事实不符,有19种期刊标注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收录信息与事实不符。由此可见,一部分期刊存在失实标注的行为,有欺骗之嫌。

(四)存在模糊标注现象

在175种标注“核心期刊”信息的期刊中,有78种期刊标注的“核心期刊”信息较为模糊,存在误导的嫌疑,其占比为44.57%。从核心期刊类别看,共有95种“核心期刊”信息标注较模糊,主要集中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来源期刊》。其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被模糊标注了65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来源期刊》被模糊标注了30次。具体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收录信息的模糊标注主要表現为:(1)将其标注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引文数据库来源刊等;(2)根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评价体系,核心期刊分为顶级期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与扩展期刊四类,这些期刊在具体标注时并未明确按准确的分类执行,常采用上述标注信息加以模糊处理,易误导读者。《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来源期刊》主要被模糊标注为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等,由于所调研期刊均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上述标注信息易误导读者认为其属于CSSCI来源期刊,而非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五)存在不规范标注现象

核心期刊大多有一個普遍认可的或通用的或相对固定的名称或缩写,如: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来源期刊的扩展版多被称作“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或有的会加上有效年份,如“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扩展版来源期刊”“CSSCI(2017—2018)扩展版来源期刊”。上述“核心期刊”标注信息与事实不符、模糊标注的情况都属于不规范标注范畴。除此之外,所调研期刊还存在其他一些不规范标注现象,多表现为“核心期刊”信息标注不统一、不规范。例如,“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在调研期刊的标注方式多达20多种,具体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CSSCI(2017—2018)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目录》中国文学扩展版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扩展版)、CSSCI来源期刊(2017—2018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扩展版收录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7—2018年)、CSSCI来源期刊(扩)、CSSCI来源期刊(扩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该情况同样存在于其他几种“核心期刊”信息标注中。

(六)存在多处标注不一致现象

通过调研出现2处以上“核心期刊”标注位置的期刊,发现在26种期刊中有8种期刊的标注信息前后矛盾,占比为30.77%。这些期刊多表现为不同位置标注的核心期刊信息数量不一致,如《运筹与管理》《艺术评论》《装饰》《现代远距离教育》《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还有期刊标注的“核心期刊”信息前后不一致,如:《工业技术经济》在扉页标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而在封底标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装饰》在封面标注“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来源期刊”,而在扉页标注“CSSCI扩展版”;《数学教育学报》在封面标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而在封底标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在封面标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而在封底标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检索来源期刊”。个别期刊出现前后核心级别矛盾的标注现象,如《现代远距离教育》在封面标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而在目录页标注“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七)核心期刊标注语种类繁多现象

一些期刊的“核心期刊”标注信息种类繁多,如表1,有13种期刊标注的“核心期刊”信息超过10条,占比为7.43%;有46种期刊标注的信息超过5条,占比为26.29%。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标注了17条信息,《数学教育学报》和《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标注了16条信息,《工业工程与管理》和《资源开发与市场》标注了14条信息,其中不乏一些含金量较低的所谓“核心期刊”信息内容,这样无法突出重点信息,还易给读者造成牵强附会的印象。

四、核心期刊标注语问题分析

(一)信息标注是否合规

GB/T3179-2009规定了期刊封面应标明的内容,但并未涉及“核心期刊”信息标注,《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也未明确规定如何标注“核心期刊”信息[14]。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新出报刊〔2000〕15号”与“新出报刊〔2001〕1389号”规定要在封面标识“新闻出版署统一制作首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和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徽标”和“‘中国期刊方阵’标识”[11],仍未涉及其他“核心期刊”信息标注。由此可见,“核心期刊”信息标注并未在相关条例或规定禁止内。所以,标注“核心期刊”信息是不被禁止的,且在封面、扉页、封底或其他位置标注也不在禁止范围内。

(二)标注位置是否有效

GB/T3179-2009对于封面标注语建议的优先位置是封一的左下角,也可以是封四的右下角,但并未强制性要求。其他文件也并未明确限制或规定“核心期刊”信息标注位置。封面对于期刊非常重要[15]。封面设计不仅能提升期刊的社会声誉,还对其刊载的学术成果具有很大的传播促进作用[5]。由此可见,在封面标注出“核心期刊”信息是最有效的。封面是期刊标注其“核心期刊”信息的首选。调研发现,标注在扉页或封底的显著位置也具有一定效果,但在目录页或不明显位置的标注容易被忽略。

(三)核心期刊是否需要标注

在我国当前的学术环境下,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差别迥异。核心期刊被热捧,且不愁稿源。一旦期刊被上述5类核心期刊收录,尤其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来源期刊》,身价马上倍增。反之亦然。这也是新一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来源期刊》发布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怒而辞职、《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变更刊名为《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的原因之一。“核心期刊”信息标注,尤其标注在封面或其他醒目位置,代表着期刊在特定群体中的位置,这有助于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还利于读者获取刊物更多的信息,满足作者甄别、筛选期刊的要求,更利于提高期刊的品牌,促进期刊刊载成果的传播。

五、核心期刊标注语使用建议

(一)建议标注核心期刊信息

基于前文论述,期刊应标注其“核心期刊”信息,尤其建議在封面位置进行标注,其次在其他明显的位置进行标注。对于期刊封面而言,除了需要标注业内规定的信息外,如:刊名、出版年卷期号、主办者、中国连续出版物号等,以及个别规定的奖项外,建议优先标注上文提及的5类核心期刊信息。

(二)规范核心期刊标注语内容

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尚未明确规定期刊标注语的使用规范,这是目前“核心期刊”信息标注混乱的主要原因。GB/T3179-2009颁布实施近十年,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期刊编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修改或制定期刊标注语标注或使用规范,明确规定“核心期刊”信息内容标注、使用规范、限制性要求等,逐步实现期刊标注语使用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三)约束核心期刊信息标注行为

相关的核心期刊评价机构不应只定期更新核心期刊目录,还应制定出核心期刊目录使用规范与禁止性使用标准。这些规范标准应涉及到标准用语、标准简称、标准使用范围等,从源头上防范“核心期刊”信息使用混乱的风险。有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对各期刊进行考核,并纳入下一期评价体系中。因为,不规范的使用会对核心期刊目录及评价机构造成负面影响。不仅如此,核心期刊评价机构还应自我约束与规范,从自身开始,杜绝模糊使用与不标准使用,按时对期刊目录进行更新,杜绝延迟更新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 蔡蓉华,何峻.论期刊评价之目的、方法和作用[J].澳门理工学报,2012(2):112-123.

[2] 朱国强.学报的外在质量不容忽视[J].编辑学报,1992,4(2):123.

[3] 刘岩,陈雯兰.论封面文章在科技期刊封面中的价值体现——以《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封面改革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5):470-473.

[4] 马爱芳,范培有.当前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存在的问题[J].编辑学报,2004,16(5):345-346.

[5] 霍宏.对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基本规则和发展趋势的探讨——以《核技术》封面重新设计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818-821.

[6] 陈玉红.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对阅读和馆藏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4,26(6):555-557.

[7] 倪集裘.期刊封面的功能及设计原则[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856-857.

[8] 夏庆民.医学期刊封面标注语亟待规范[J].编辑学报,2001,13(2):84-85.

[9] 姜志静.科技期刊封面年卷期标注亟待规范和统一[J].编辑学报,2005,17(3):183-184.

[10] 王秋萍,温学兵.因刊制宜 突出个性——国内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封面设计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7,29(5):424-426.

[11] 吴江洪.科技期刊封面附加标注语使用现状的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203-1205.

[12] 温学兵,王秋萍.学术期刊封面“核心期刊”标注语调查、分析与建议[J].科技与出版,2018(4):75-78.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管理规定[S/OL].(2005-09-3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69227.htm

[15] 夏一鸣.论期刊封面的总体构思[J].编辑之友,2005(3):50-54.

[责任编辑:王妍]

作者:张夏恒 冀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筑材料期刊论文】相关文章:

建筑水利期刊05-08

建筑工程类期刊发表目录04-19

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表04-21

期刊论文题目05-01

期刊论文范文05-08

期刊论文提纲11-15

水利期刊论文04-08

医学期刊论文提纲11-15

金融期刊论文提纲11-15

期刊论文撰写心得05-08

上一篇:实验管理教学论文下一篇:文化遗产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