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校发展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2022-09-11

高职教育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发展“春天”, 不到三十年时间, 高职学校已由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建设。教师是高职学校的主要组成要素, 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着高职学校内涵建设发展水平。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 需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方面的重新构建, 需要同时承担“教师”与“教练”的双重角色;需要从事教学、科研、企业挂职锻炼等多项工作任务, 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多重压力, 导致高职教师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心理素质下降。心理健康异常会阻碍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会影响高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进程。所以, 高职学校在发展的进程中应重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高职学校的定位是培养国家建设中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师是完成完此重任的主要执行者。已有高职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中, 高职学校的管理体制、专业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是研究重点, 教师心理健康受到的关注很少,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笔者查阅了国内近10年 (2006-2017年) 有关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资料, 整理归纳发现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特点是: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 对大学教师研究极少, 对高职教师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CNKI检索文献, 用“教师心理健康”为检索关键词, 共检索到篇名含关键词的文献1053篇, 含核心期刊302篇;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或“大学教师心理健康”为检索关键词, 共检索到篇名含关键词的文献144篇, 含核心期刊33篇;检索关键词为“高职教师心理健康”, 文献有23篇, 其中核心期刊6篇。可见, 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基本处于空白, 没有引起社会与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2) 已有的高职教师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水平, 低于普通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说明高职教师心理健康存在一些问题, 最主要的表现是强迫症状[1,2,3,4]。

二、高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高职学校发展的影响

(1) 不良心理健康, 降低教师归属感, 影响学校发展进程。根据高职教师现有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分析, 他们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方面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高职学校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范围广, 容易引起教师的心理问题, 但由于学校发展中对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不能对教师心理问题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 教师就会深刻体会到内心孤独和强烈的归属感缺失的体验, 造成“主人翁”意识缺乏, 错误认为学校发展是少数人应考虑关心的事, 即使教师处于学校发展第一线, 也不会主动观察、思考学校发展, 也不会对学校现行体制, 提出合理化建议, 这样必然导致学校发展的“单行线”推进, 得不到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有益反馈意见, 教师把自己排除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之外, 导致学校发展缓慢。 (2) 教师心理健康异常, 不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地实施。学生从教师身上不仅获得知识技能还会在人格、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受到教师的“榜样”影响。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全, 就会给学生树立消极、悲观的示范作用。心理健康不良的教师, 在情绪处理方面的能力较弱, 带着情绪工作, 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恐惧, 对学习失去兴趣, 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 (3) 教师心理健康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心理健康不佳, 容易导致亚健康。亚健康状态下, 教师时常有高压力快节奏的消极体验, 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 专研合适的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用应付的心态完成工作, 不分析学情, 不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 通常采用“照本宣科”、“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施教, 枯燥乏味, 教学效果欠佳, 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三、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 职称评定。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国家发展如此, 个人发展也如此。职称评定对教师物质、自我价值实现都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因没有专门针对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 所以尽管高教师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在工作方式与能力要求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但目前仍按照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为依据, 这对高职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职称评定的工作量。加之近年来高职学校发展规模扩大, 高职教师队伍人数激增, 职称评定竞争越来越激励, 从而造成教师职称评定困难重重。教师为了职称评定往往需要好几年的准备和精力高度投入, 职称评定标准的欠完善和竞争激励, 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入而持久的。

(2) 高职教师社会地位不高。高职学校培养的是专门技能型劳动者, 为国家发展提供建设大军。社会、家长对高职学校的认可程度、重视程度低于普通高校, 对高职教师的尊重、评价也较低。高职学校被认为是“差等生”的聚集地, 高职教师往往被看做是问题学生的“保姆”, 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 容易造成高职教师自卑感的出现, 影响心理健康。

(3) 多重教师角色冲突。高职教师在校既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 又要指导学生技能操作, 既然充当教育者, 又要充当家长角色, 解决因高职生自律性差, 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带来的生活、学习问题。在家还要充当子女、丈夫、妻子或父母的角色, 多重角色集中在高职教师身上, 角色的频繁变换或转化不当, 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4) 学校发展跟不上教师发展期望。目前高职学校的教师学历逐年上升, 师资队伍里研究生、博士生比率也呈上升趋势。教师队伍学历起点的提高, 必然会提升教师发展期望。很多青年教师从高校毕业进入高职学校, 信心满满, 有着理想的发展规划, 可高职学校的现状是教育投入资金的不足, 教学设施的缺乏, 教学环境的简陋等难以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是个人成长路上客观存在的障碍, 面对这些意料之外的困难, 高职教师需要时间调整和修复心理健康。

四、高职教师心理健康调整措施

(1) 尊重教师个性发展。革命家邓小平曾说过:“不管黑猫白猫, 捉到老鼠就是好猫”。高职教师是否都应成为双师型教师, 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深思的一个问题。高职教育的发展本身就处在探索发展阶段, 我们需要借鉴高职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 而不是盲目的一味照搬照套, 所以笔者认为高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 应该遵循“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兼顾“术业有专攻”的原则, 不应该要求所有教师都朝着“双师型”教师转型, 而应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 为老师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有利帮助, 如擅长做科研的教师, 就适当减少教学任务, 创设和提升科研环境, 积极帮助这类老师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擅长技能操作、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 就充当好“教练”、“师傅”的角色, 减少理论教学和科研任务, 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提升技能、参加企业挂职, 在实践中创新技术技能;擅长理论教学的老师, 让他们用理论知识改造学生, 在学生的认可中获得自我肯定。这样的分工并不是绝对隔离的, 只是重心偏向的问题。其实不管高职教师在科研、技能、教学哪一方面达到自身最高水平的发挥, 必然会同时提升另外两方面的能力, 必然会对高职学校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教师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收获幸福, 收获心理健康, 提升了心理素质。

(2) 学校应将教师培训、进修纳入学校发展计划。定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交流或进修。高职学校由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是落在教师肩上的主要工作任务, 如果只是让教师在学校“闭门造车”, 不接触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与兄弟院校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不去职业教育发达的院校观摩学习;仅仅依靠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个人有限的尝试, 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是“海市蜃楼”、就是“水中之月”, 高职教师面临的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实, 心理健康必然受到消极影响。因此, 教师心理健康提升离不开交流、提升的平台。

(3) 正确认识高职学生, 寄予合理期望。高职学生并不是问题学生,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文化基础薄弱, 但动手操作欲望强烈;高职教师应该深入分析高职学生特点, 采用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潜力。教师应转变用学业成绩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而应将学生的技能操作、理论知识、人文素质等因素综合考虑, 多发现学生的优点, 不要以偏概全的评价学生。以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为宗旨, 寄予学生合理期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心理健康。

综上,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关注教师健康心理, 多方面帮助高职教师正确看待和调整自身的心理健康, 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心已由校园硬件环境转向校园软件环境建设。教师整体素质决定着学校内涵建设的高度。高职教师与其他普通高校教师在学历与专业知识方面并没有太大差距, 但在社会地位、工作模式、工作压力方面有显著差别, 关注高职教师心理健康, 提升心理素质, 从而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发挥, 是学校内涵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本文从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不良影响、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四方面展开论述, 旨在为高职学校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

上一篇:语言教育机构人员的性别构成研究下一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平整度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