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教学感悟:请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2024-04-21

幼儿园教师教学感悟:请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通用6篇)

篇1:幼儿园教师教学感悟:请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关于幼儿园教学与游戏的观点和争论层出不穷,但作为一线教师来讲,我们需要从中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来落实我们每一天的日常工作。通常我们会将教学活动定位为“教是为了更自主的玩”。我们希望通过教学给予孩子一些支架,拓展一些经验,积累一些方法,这样,他们在自主游戏的过程可以更好的进行游戏的发展和推进,更好的促进自我的学习与发展。

对于教什么,或者换个说法是孩子们学什么,并不是个随意的事。内容的选择是个考验教师的技术活,我们是否能够想得明白为什么要给孩子们上这么一个集体教学活动。这个内容是否是孩子当下需要的经验,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发展的支架,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依据,这个依据怎么得出,是通过观察来判断,还是结合指南和其他文献寻找孩子当下发展的阶段序列,都需要花上些功夫。

确定了教什么或是学什么,还不够,还要考虑好内容量的问题,一个教学活动单位时间内,孩子对于这些内容是否能够吃的下是需要来做些权衡的,我们希望给予孩子的支架也好,经验方法也罢,与孩子现状之间的距离有多少,孩子习得这些经验方法或者支架的过程中需要碰到那些挑战或困难等等。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考虑如何循序渐进的安排内容量的问题。因为量大容易导致孩子无法吸收和消化,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任何一种动作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充分的练习,对于孩子来说,从0到1,即从不会到会是一个质的飞越,而从1到2到无穷,更多则是量的递增,关键在于这个从0到1的过程,即能够吸引孩子主动的参与学习,同时又不会产生畏惧感或紧张感,很多时候需要在量上做好把控。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常见到活动只是走流程而不走心。

关于怎么教或者怎么学,想来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从我的教学组织和平常观课评课的经历,觉得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之外,更要关注孩子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因为心理感受往往会左右孩子活动后自主游戏的兴趣,好的心理感受孩子自然会对活动或材料产生兴趣,而不好的心理感受则无法让孩子产生兴趣,就向如今为什么很多人对体育不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曾经的体育经历中没有留下好的心理感受。所以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好的心理感受和体验,需要我们来细细的思考一下。比如,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邀请孩子们来进行分享和展示,怎样的状态孩子才会主动踊跃的来进行分享和展示,孩子的分享和展示,我们如何给予孩子正向的反馈,让每个孩子获得属于他的成就感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幼儿园的很多活动,我以为情感第一,喜欢自然会主动参与,主动参与的过程自然会获取一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孩子获取支架或习得经验和方法,更需要激发孩子的兴趣,为终身习惯奠基。而要孩子产生兴趣,就需要我们来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换位思考,感受一下孩子的感受,进而确定适宜的推进策略,而不仅仅单单是按照我们的思路和想法,按照既定的流程的去推进。

【本文作者:王彦】

篇2:幼儿园教师教学感悟:请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把皮球送回家咯。”户外活动结束后,随着我的提醒,孩子们蜂拥着将手中的皮球投进一个大大的网兜里。“啪”,一个又重又响的声音随即响起,只见自然角里的木架子被明道弄倒了,各种花盆“噼里啪啦”滑落下来,顿时,地上洒满了泥土、水及花盆的碎片,孩子们也被吓到了,都像中了孙悟空的定身术一样站在原地。配班老师见状连忙引导全班幼儿进了活动室。我打扫完现场来到活动室,正准备针对这件事和幼儿一起讨论以后如何有序收放皮球,只听明道鼓起两腮有点尴尬地自言自语:“我很厉害的。”配班老师接着他的话说:“你真的很厉害吗?那请你去把外面木架子搭好,行不行啊?”“我很厉害的。”明道又重复了一遍,配班老师也重复了一遍自己的话。这时,明道突然大声喊道:“我什么也听不见。”随即大哭起来。

一般,在事情发生后,我们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处理现场以及讨论如何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而忽略了“肇事者”的.心情,以为不去批评他就是保护了他。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他可能既内疚又害怕,并且因为不是故意为之而委屈、无奈,这时他非常希望教师能理解他、安慰他。明道说“我很厉害的”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不料配班老师没有理解他的心理需求,反而对他的言语进行反驳,所以他会大喊“我什么也听不见”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想到这些,我马上对明道说:“明道,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以后我们想个办法,怎样有秩序地摆放皮球就行了,你不要难过了。”听了我的话,明道的情绪慢慢平复了下来……

篇3: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懵懂可爱、可塑性强的幼儿。在幼儿园里, 幼儿教师不仅要承担对幼儿的教育工作, 而且要承担幼儿的生活管理, 同幼儿的接触时间长, 内容具体。她们是幼儿智慧的启蒙者, 还是幼儿人格、情感的塑造者, 在孩子的心目中她们无所不能, 具有相当的权威, 一举一动都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其性格、爱好、处事方式往往在本班孩子的身上体现出来。而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 对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是否健康和幸福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 和其他职业相比, 幼儿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对他人的影响更加深远, 显得尤其重要。

二、幼儿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1. 社会压力带来焦虑感和紧张感

提起幼儿教师的工作, 很多人会产生一种“快乐而悠闲”的感觉。但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现实社会里, 家长对孩子往往有很高的期望, 给予很细致的生活护理, 进而对老师也会提出很多很高很细致的要求。当今社会的不断变革,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希望是千差万别的:有的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像西方一样“自由发展”, 有的则希望要及早让孩子学识字、学数学、学绘画……个别家长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 这些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千差万别而具体的要求, 挑战了幼儿教师的适应能力, 会让幼儿教师产生茫然、焦虑和压力。

2. 工作压力带来抱怨感和倦怠感

在常人看来, 幼儿教师是一群美丽活泼的姑娘, 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 无忧无虑。事实上, 幼儿教师的辛苦程度, 外人难以想象。《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 幼儿园小、中、大班每班的幼儿人数分别为25、30、35人, 但现实中幼儿园普遍存在“超大班”现象, 幼儿教师的工作又是带班制, 时间比较长, 班级幼儿人数过多, 增加的不仅仅是教育任务, 更加繁杂的保育任务常常会使她们手忙脚乱, 还有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就是担心孩子出事故, “安全”二字是悬在幼儿教师头上的一把剑。任务重、快节奏和提心吊胆是幼儿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除了这些, 幼儿教师还要自制玩教具、创设环境、参加技能比赛、设计主题活动、写观察笔记教育笔记和家园联系册、写反思、写论文、写总结等, 案头工作挤占了教师许多休息时间。加之近年来, 幼儿教育的不断改革, 给教师带来的是不断的学习和进修, 为适应社会和上级的要求, 幼儿园内各种各样的考评、验收、创建、对内对外的开放、各个部门的检查等经常使幼儿教师疲于应付, 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让她们烦不胜烦。

3. 家庭压力带来落差感和无助感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往往是年轻漂亮、满面笑容、全心投入、别无他求, 实际上幼儿教师的工作无比繁忙, 待遇又往往不高, 女性还要承担家庭中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和子女的抚养任务, 这些常常使幼儿教师失衡于为人师表和妻子、母亲、女儿这些社会角色中, 使她们失落、忧虑和自责。近年来还发现幼儿教师往往有共同的健康问题: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声音嘶哑、听力障碍、腰部酸痛, “载不动, 许多愁”是许多进入中年的幼儿教师的生活写照, 也是她们产生职业倦怠、心理障碍的原因。

三、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 为幼儿教师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

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 幼儿园的管理者无论出台任何的改革措施, 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 以人为本, 把大部分幼儿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改革的底线, 推行人性化管理, 积极营造有利于保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氛围, 切实关心教师的疾苦, 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 提高教师的待遇, 为教师提供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同时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幼儿教师及时给予心理咨询, 有计划地进行心理辅导, 为其缓解压力。

2. 改进幼儿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机制

建立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队伍, 需要从幼儿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着手, 在选聘幼儿教师的时候, 应关注其心理状态, 将其人格特征、自我意识、情绪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教育观念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察, 确保这些“准教师”具备合格幼儿教师基本的素质, 尤其是心理素质。幼儿园也应该经常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 预防和减少职业倦怠的出现。同时, 幼儿园还要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愿望, 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能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喜欢自己的工作, 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 并能从工作中体验到快乐。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 在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时, 能充满信心和希望, 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

3. 引导幼儿教师学会心理的自我调控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情绪健康。积极、乐观的情绪是幼儿教师保持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因此, 幼儿教师要善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对幼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重要, 它能唤醒幼儿教师对工作的兴趣, 引导幼儿教师甘愿为工作付出劳动, 对儿童的世界充满好奇和认同, 愿意去探索、研究自己的工作和工作对象, 保持愉快的心情, 并将积极的情绪带给孩子, 引导孩子快乐地生活, 能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人和事, 不将自己的坏情绪带入工作中。近年来, 一些发生在幼儿园的伤害事件往往和老师的情绪失控有关。同时, 幼儿教师还要积极和幼儿、家长及同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主动和他人沟通与协调, 给自己的紧张、焦虑等坏心情找到一个缓解和疏通的渠道, 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还要主动克服职业倦怠, 让自身的工作状态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 不轻易放弃工作目标, 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动力。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是一种长期的、紧张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又是一种个体劳动, 需要高度的坚持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集中体现其整体素质, 而且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因素。所以, 没有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就很难有心理健康的下一代,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比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用阳光之心, 育阳光之人。幼儿教师呼唤心理健康, 社会也呼唤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

摘要:幼儿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制约幼儿教师的成长, 影响幼儿教师的身体健康, 而且会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发展,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幼儿教师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心理障碍高发。因此, 关注幼儿教育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而且要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集团出版社, 2009.

篇4:幼儿教育随笔:请关注孩子的口袋

一天下午,我突然发现赵笳凯的裤子口袋鼓鼓的,便把他叫来“赵笳凯,你的口袋里都装了什么宝贝?”“有好吃的饼干和好玩的卡片”。赵笳凯说着,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了没吃完的饼干和翻斗圈卡片。我一看,饼干上已经粘了许多黑色小点点,便指给他看,并告诉他吃不卫生食物的危害。当他看到饼干上的黑色小点点时,也意识到了不卫生,只见他微微皱起了眉,撇起了小嘴巴,一副嫌脏的样子,于是,他把口袋里的饼干连同里面的碎渣渣一起丢进了垃圾桶。

孩子的口袋,往往被他们看成为百宝袋,总是喜欢把“好东西”放在里面。孩子的口袋里经常会随手装一些玩具,但这些东西都会带有一些病菌,如果再把食物放进去,无形中食物会受到污染,所以,我们老师和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小口袋,别让孩子的小口袋变成垃圾袋。

篇5:幼儿园教师教学感悟:请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通过理论描述, 我们发现情感态度正是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最深远影响的几个因素,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自信形成必胜的意志, 而合作又使孩子形成学习兴趣, 并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 乐于与他人合作、分享, 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要真正关注孩子们的情感态度, 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

那么,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真正了解孩子的情感态度呢?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 我们应该“沉下身子, 丢下面子”!

一、要沉下身子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很多教师容易在以下两个方面犯糊涂:

(1) 要得太多:为了让学生能有个好成绩, 安排了过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 结果让学生大感吃不消, 于是从心里开始反感学习和逃避学习。教师为什么不能换位思考, 平等对待学生们, 俯下身去, 以孩子们的视角看看我们平时的教学行为有何不足?举个简单的例子,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1“The public signs”Part A“Look read and say”是一个阅读教学板块, 平心而论本环节的内容难度并不高, 但在刚开学的学习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深入寻找原因, 我发现并不是学生不够重视, 而是学生刚刚升入六年级, 对于和五年级相比大幅提升的知识量, 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教师还在不切实际地向学生要效率、要成绩, 急功近利, 那自然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积极的情感态度不能生成, 自然谈不上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了。

(2) “话”太少:师生之间很少有坐下来进行聊天谈心的机会。有的教师会说, 我天天都和学生谈话啊, 可学生似乎也没有什么转变。我要说, 此“话”非彼“话”, 真正和学生之间的谈话交流, 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谈、和谐的交谈、互相关心、互相鼓励, 而不是以命令式的口吻在谈话中要求学生达到你的各种任务要求。与学生的谈心也不用拘泥形式, 应注重走入其内心, 课间可以交谈, 课上也可以交谈。比如, 在每天刚开始上课时, 我和学生之间会有个Free talk, 在这个3分钟左右的自由谈话过程中, 我既可以了解学生今天的身体状况, 也可以将旧知融入谈话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课前的热身。在5A Unit 7“After school”一课中, 学生刚刚学习了有关各种病症的单词和询问别人身体状况的问句, 教师在和学生的Free talk中就可以将这些引入其中。通过“How are you?”来了解学生的状态如何, 如果学生的状况不好, 就可以再问:What’s wrong with you?学生可以回答:I’ve got a/an....通过这样的简单交谈, 你就了解了学生状况, 教师可以进一步关心:Oh, you should have a good rest.Don’t worry, today we will help you.这样的交谈虽然短暂, 但是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将旧知进行了复习, 其次也让学生觉得教师在时刻关注着自己, 从而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为缩减。

沉下身去, 意味着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开明地、民主地、平等地对待我们的学生吧。只要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 就该庆幸还有改进和成长的空间。

二、要丢下面子

俗话说, 人活一张脸, 树活一张皮。面子问题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在学生面前我们要保持什么样的形象, 这是很多教师都会考虑的问题, 这也确实给很多教师造成了困扰:“死要面子, 活受罪”是对一些教师的真实写照。其实, 归根结底就是变得太少:教学模式一成不变, 忽略了自我反省和不断改善, 鼓了面子, 丢了孩子。对于教学, 有太多的话题可说, 有太多的理论可表, 但是百变不离其宗,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根本。多少年来, 我们早已熟悉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学样式, 缺乏改变, 课堂显得缺乏生机。英语教师从最初的热身活动开始便应该以参与者的角色融入学生之中, 身份从灌输者变为参与者。例如, 在6A Unit 2“Ben’s birthday”一课中, 不但可以让学生在“English Show”中结合实际介绍自己的生日, 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教师的生日, 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在一起讨论有关生日聚会的相关问题, 以此为契机以参与者的身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看似简单的身份变化, 却从此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关心, 也使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变强。丢了面子, 多了变化, 增加了情感, 何乐而不为呢?

篇6:幼儿园教师教学感悟:请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一、“单纯曝光效果”帮我解惑

这学期三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我教两个班的课。从开学第一课起我就看到了差距, 随着上课次数的增多差距越来越大, 困惑已升级成烦恼了, 补救效果不明显, 我百思不知其解。在读单纯曝光效果时, 我预感到困惑将要解除了。

在教这两个班的信息技术课之前我教过其中一个班的品德与生活课, 当时学生对我就非常喜欢, 主要原因是我不强迫他们写作业却还能像聊天一样讲生活故事, 在学生讲述中我会偶尔插话提醒他们哪些做对了哪些不该做, 不知不觉一学期就过完了, 当时给多数学生留下了较好的印象。这学期我第一次带他们去计算机教室上课时, 学生更是喜欢的了不得, 看着他们那一张张笑脸和一双双崇拜的眼神, 我知道以后的课堂教学会非常轻松。而另一个班我是第一次教他们的课, 第一次带去计算机教室就有人“闹场”, 处理了问题后时间已经不多, 那节课没有给学生留下好印象, 随后的几节课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

很烦恼, 两个班的差距越来越大, 一个班的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非常好,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全额完成, 而另一个只有少数学生做家庭作业, 很多学生已经不做家庭作业了, 在数量上也开始打折了。

反复读过单纯曝光效果后, 我明白在以前教过课的那个班是这个心理原理在起作用, 我就努力呵护自己无意中树立起来的好形象, 让单纯曝光效果继续起作用,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在另一个班我就想法设法树立老师的好形象, 希望能改变学生对我以往的看法, 以便在使那部分对我还没有彻底失望的学生中产生单纯曝光效果, 以促进后期的信息技术教学。

二、“模仿”使得专业术语惯用化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理论课中的专业术业太多, 学生难以理解, 老师们常常为争议教不教专业术语发愁;操作课堂中学生经常提出问题, 却无法清楚表达思想, 总是以“按这里”、“那个”、“那个框框”等回答问题, 课堂教学经常陷入一片混乱, 这个困扰得我总是在课堂上手足无措。

在读到“模仿”这一心理学理论时, 我就开始琢磨在六年级试试, 看看效果如何。

公布节后的第一次上课, 我的开场白是这样的:“请同学们把与课堂无关的东西‘隐藏’起来, 把‘桌面整理’干净了, ……把废纸移到“回收站”里”。

经过两周的有意训练后, 我发现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模仿我的说话方式, 专业术语逐渐多了起来, 一位学生、两位学生、一个小组、三个小组, 很多学生都行动起来了。昨天上课时一位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突然举手了, 我以为是遇到什么难题了, 示意她站起来说, 她冷不丁来一句:“老师, 我的‘U盘’用完了!”我正在困惑, 同桌补充说练习本写完了。呵呵, 看来是模仿起到作用了。

三、“破窗效应”——更多学生尝试背诵了

“四年级 (2) 班的学生真是刀枪不入啊!”, 我无奈的抱怨, 除了抱怨又能怎么样呢?这个班已经是第5个复习课时了, 可是进度不及别的班的3个课时。没有一个学生敢站起来尝试背诵, 哪怕是一小段!是学生整体水平差吗?不敢轻易下结论。

通过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了解到学生其实都不笨, 通过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 发现别的科目效率也不高, 通过了解知道部分学生家庭情况的确特殊。于是我把目光锁定到了班里的一些学生身上, 这些学生是在我经常扫视时目光辖及频率最高的范围内。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 发现效率不高的原因了。在课堂上我注意到这部分学生, 听讲时手没有闲下来 (喜欢吃手指、玩笔或其它学具等) , 齐读时一字一顿没有根据标点变换节奏, 记笔记时写一字一抬头, 每字都一笔一划, 回答老师提问后情绪波动较大。根据课堂观察, 我一点一点地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提醒学生齐读时根据标点符号停顿以变换朗读节奏, 记笔记时学会词组记录和语句记录, 课堂上淡化情绪把心思用在解决问题本身……, 经过3周的有意训练, 我发现以前的不良行为逐渐少了, 齐读的声音大了, 学生好像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找到自信了。

又是四 (2) 班的信息技术课了, 我先让学生连续齐读了一段教材文字, 看到很多人读熟练了就问:“谁能背诵下来?要不要试试!”没有人举手, 看来还需要读了, 让学生自由读了3分钟后, 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他竟然背颂下来了, 在其他人的掌声中他坐下后好像还在回味, 看来他被自己的行为吓到了。紧接着第二位学生、第三位、第五位, 陆陆续续的学生们都举起了小手, 一个个都背诵下来了, ……下课铃响了, 课在学生们朗朗的齐背诵声结束了。

上一篇:立如青松生如夏花作文下一篇:8、《世说新语》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