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自觉应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

2022-11-15

一、问题背景

我国是人口大国, 在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中, 农村与城市、富人与穷人、各行业各地区甚至性别差异导致的公共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对社会稳定埋藏着隐患, 显然不利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社会稳定是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的体现, 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包括本因变量和诱因变量, 而贫困不仅作为本因变量对社会稳定具有负面影响, 在诱因变量的影响下, 贫困对于社会稳定的干扰作用会进一步加剧。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表明, 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根源于人自身, 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持续发展的实现, 取决于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我们的首都北京为例, 交通拥堵、雾霾严重、资源严重浪费等“大城市病”使得人们在红色预警之下, 对于青山绿水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但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与美好的目标相差甚远, 弥补生态环境短板的任务长期而艰巨。过于倚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或于是我们发展经济建设而忽视生态保护的借口, 只顾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 贪婪的开发有限的自然资源就会被道德捆绑。因此环境利益在只求发展的某些地方看来, 是不得不为经济发展让道的。那些破坏性开发者很容易以其为借口和托词 (破坏性开发行径的理由无一不是打着“以人为本”的招牌, 强调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 , “名正言顺”地大行破坏自然之道。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健康转变、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社会体制和机制、加快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稳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推动绿色发展的任务中, 重中之重就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社会体制和机制。而公民自觉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公民自决的途径探讨

(一) 公民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节点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 离开经济建设谈任何发展都是空谈, 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国家经济能平稳运行, 国家获得经济来源的基本条件是对全体公民开展的强制税收。因此税收是国家履行其职能, 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进行分配, 取得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杠杆。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我们最为熟识的卫生、教育、医疗、交通、学校建设等等, 都是国家税收发挥作用的体现, 税收致力于调节城乡二次经济结构带来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公共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税收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公民自觉履行纳税行为的稳定财力保障, 依法诚信纳税是内在契合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针, 体现了经济生活中的爱国守法, 诚实守信。宪法明确指出,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任何公民在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税收成果同时, 都必须履行依法缴纳税款的义务。偷税漏税等不当行为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依法诚信纳税, 良好的纳税记录, 是各类经济实体最好的信用证明, 对提高企业信誉, 增强竞争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具有极其关键的中用。因此, 普及依法诚信纳税的法律理念, 增强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觉性, 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和经济秩序, 有利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响应时代对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二) 公民自觉强化道德文化建设

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是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面临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 道德文化建设更为关键。法治文化的建设, 需要制度层面斐然的成绩作为铺路石, 但更需要让制度能够真正运行起来的社会主体强有力的支撑, 只有有了人的支持, 文化的追求得到了人的响应, 它才能真正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

重拾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是每个社会公民应到自觉履行的义务。毋庸置疑, 我们每个人都是道德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加强公民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重要工程, 需要多措并举、群策群力。第一,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全民的文化道德教育, 宣扬真善美, 摈弃自私自利的丑恶行为;第二, 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不是停留在口头的言语, 只有将其发挥到行动当中, 才能实现道德的真正意义, 才能够切实改善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平。多举办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实践活动, 使人们增强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怀陶冶道德情操, 同时开展必要的讲礼仪、礼节、礼貌、全民读书、经典文化传承等活动, 不断提高公民道德文化修养。第四, 培育学习模范之风。积极培育新时期的道德文化模范和弘扬有关事迹, 公民通过自觉效仿道德模范, 使典型的模范效应扩大成为公民自觉的社会效应。

(三) 公民自觉参与社会治理

当今社会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多元性特点, 难以使群众接纳和满意。因此适时适地放手让民众去管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更有利于激发社会自治活力, 培养公民自觉意识。从服务意识方面来看, 这是社区服务意识的回归, 因为从政府部门到社区, 改善民生和以人为本都强调他们的职能与其说是管理, 更不如说是为人民服务, 在社区中应该将行政干预尽可能降低, 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服务居民本身的生活质量上, 而不是为了应付上层的各种考评而做出的面子工程。归根究底评价社区的根本尺度是居民的满意度, 而非社区大门前的诸多表彰牌子。事实上, 每一块牌子说到底都体现了民生成本。

社区要想发挥其社会职能, 为政府“减压”, 一个前提就是得到政府赋权, 拥有一定的独立决策权和自主权, 区别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是由民众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管理。一般情况下, 社区不是解决问题的地方, 而是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小区中的治安问题, 物业问题, 环境问题, 停车位问题等等, 这些看似平常不过的社区邻里纠纷, 往往成为引发社会群体事件、造成激烈社会矛盾的导火索。不难看出这些现象出自于业主自治管理体系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 另外社区本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能定位, 加之过多的行政事务和考核让居民聚集的社区呈现得不伦不类。

(四) 公民自觉维护生态和谐

1. 公民自觉节俭养德, 培养国民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

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是缓解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摆在眼前的严峻的资源问题考验, 保证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弹性的重要途径,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不可复制的丰功伟绩, 但综合国力的飞速上升也为环境付出了庞大的资源代价。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 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现象已成为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面前的重要问题。

节约资源是通过减少总体使用量消耗, 集约是提高使用率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唯有节约集约同时进行才能实现长远发展。节约与集约都增强了资源的利用率, 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 需要公民自觉形成节约低碳的文化风尚。因此, 有必要呼吁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生活模式和节约绿色环保的文明风气, 养成热爱自然, 善待地球, 节约资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的公民意识, 积极培育低碳消费文化, 自觉反省和约束自身行为, 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保护人类共有的未来。

文明是人类历程发展至今的生存和智慧结晶,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公民自觉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人类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塑造着新型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两者相互转化, 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生态文明要求公民在生产生活中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亦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 公众自觉参与环境治理

我们必须认识到, 在环境治理的深入推进中, 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 作为公民应当自觉参与、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 广泛开展文明素质教育, 切实引导人民群众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政府与公民齐心协力、大力整治方可切实改善生活环境质量。

如今环境污染违法事件屡见不鲜, 这些违法行为长期存在并且难以掩人耳目, 尤其是违法行为发生地附近的居民, 更是第一知情人, 如果当地居民做到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和经由媒体曝光, 很多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可以及时减轻和避免更进一步伤害。

实际上公民参与公共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并不令人满意, 除了环保意识的不足, 和基于利害关系的考量,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于环境法治的忽视, 因此民间力量必须有序地纳入环境治理的机制中, 此外环保公益诉讼制度亟须完善。

发挥群众的重要作用, 要让政府自觉带动全民共治的公民自觉, 提高我们生态环境的免疫功能。扩大公民参与环境治理, 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领域的社会共治和官民共治。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 公民参与是民主治理的实质内涵, 社会共治和官民共治是通向善治的途径。

生态治理也不例外, 离开了公民自觉参与, 就无法完成生态治理的现代化。环境保护旨在提升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都是环境政策的利益相关者, 公民自觉参与更加理所应当。我们当然应当选择主动的、积极的、合法的、规范的参与。从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来看, 参与式治理是民主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普遍趋势, 生态保护领域也应当成为参与式治理中的模范领域。

摘要: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 是愈久弥新的时代课题。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更要求经济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公民应当自决履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义务, 可以从以下四点展开。

关键词: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治理,公民自觉

参考文献

[1] 陈思敏.论“天人合一”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36.

[2] 姜璟.论法治文化建设中的公民自觉[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15, (12) :26.

[3] 刘增芝.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J].河北学刊, 2008, (7) :28.

[4] 曹诗图, 王衍用.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倡导“以自然为本”[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1, (l2) :23.

上一篇:我国民法立法的体系化与科学化探究下一篇:浅议如何合理设计高职院校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