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 环保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国应对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的对策

2024-05-11

论文 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 环保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国应对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的对策(精选6篇)

篇1:论文 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 环保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国应对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的对策

环保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国应对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的对策 摘要:本文从环保产业的概念和环保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概况出发,着重分析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模式下所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在环保产业视角下解决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所要采取的主要对策。

摘要:环境问题,环保产业,对策。

环保产业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1]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对环保产业有着不同侧重点的理解,在我国环保产业被定义为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和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

中国环保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体规模相对还很小,其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延伸和丰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将由小变大,逐渐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洁净技术、洁净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中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建设以及环境能力建设。我国现已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和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现在有[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_XYEArSQAhq1FAWikqujKshqj_9Fkdcfdq9kGlNQjH27hMaAkN-TZW4xmL0bf1z#1 1

环保企业3.5万家,吸纳就业300多万人。已经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环保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现代化环保企业。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污染治理能力,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条件;而且环保产业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具有产业链长、设计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其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机构调整、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在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

雾霾作为今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我国的雾霾有多严重我想每个今年在上海生活过的人都深有体会,对于上海近两个月出现的雾霾天气,有同学甚至惊呼“伸手不见五指”。我国大气污染程度越发严重,而由于我国环境治理中,仅水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治理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余如大气污染治理由于易受天气影响并且会在不同地域间转移,因此一直以来,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较低,这部分市场也较为薄弱。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一次性能源中煤占70%以上,燃煤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大气污染物都将增加。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沉降重点地区之一。此外,汽车尾气污染突出。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二,水污染。

对于水污染我们体会最深刻的是今年上海的“黄浦江死猪漂”事件,作为上海市主要城市水源的黄浦江上今年竟然出现了成千上百的死猪漂浮在江边,这让我们怎能部位我们水质情况而担心?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然而就是这世界人均水量四分之一的水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重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在我国所有的水体污染源中,工业排污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它占工业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所以,治理工业污染迫在眉睫。

三,生活垃圾。

光上海市2010年的工业固体废物全年产生量就达到了2448.4万吨(其中包括51.2

5万吨工业危险废物)。[1]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生活垃圾和污水防治工作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在我国城市垃圾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能力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也就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非常薄弱,因此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的适用性成为解决生活垃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活垃圾技术选择的处理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难题。

四,生态环境恶化。

在我国的当前所存在的十大环境问题中关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就有四个,它们分别是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水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问题。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中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是对农业巨大的损失。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内蒙古黄土高原等地区的人民不得不移居他乡。

在环保产业发展视角下我国应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1.改变产业模式。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要改变当前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

2,提倡科技创新。

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因此,中国也应当建立促进环境保护市场化、产业化的扶植政策,并利用市场机制,激励环境技术创新。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中国这个山寨货堆积的大市场,要提倡环保产品的研发,就要切实保护科研创新者的利益。识产权保护在中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中国的知识产权研究开始的比较晚,因而在知

识产权保护方面显得有些薄弱,在法律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文虽然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但事实上,并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国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比较薄弱,因而很多时候法律也只能以儆效尤,但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全民意识提高,每个公民都有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样法律实施起来才能够顺利。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任务,我们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4.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切实展开系统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校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使受教育者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水平和科技知识。要利用在职培训,大众媒体和组织工作组、宣传队下乡等手段进行社会环保教育。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5.完善和加强环境法制制度建设。

我国的有些法律法规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而显得滞后,实施起来也就带来诸多弊端。所以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及时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只有这样,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在法律的配合或强制约束下取得更大的成就。比如,城市居民对生活废水和垃圾处理的责任,通过经济责任形式来实现,所收的水费、垃圾费中应该含有处理费用,才能体现其承担的责任。明确分工才能搞好环境保护建设。

6.打造龙头企业。

在环保产业方面打造像海尔这样的龙头企业,确立一批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对环保产业具有带动作用、高技术水准的规模化环保企业。对于这些龙头企业,给予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持,使之逐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以改变我国产业集中度低,并处于国际环保产业链下游的格局。积极扶持节能环保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结网,使广大中小企业能够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

7.政府搞好市场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环保产业。

根据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工业特点、不同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合理规划和建设环保产业链。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间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关系和能量梯级利用关系.构建环保产业生态链,使产业链上能够进行有效分工与合作的企业聚集发展。同时,注意建立公共资源、能源以及基础设施的高效共享体系。

8.合理发挥政府的市场调控作用。

环保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市场支持。避免过度竞争或垄断,在确保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使得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适度竞争,以实现资源在产业、企业之间的合理配置与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

9.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的环保产业政策和制度已相对完善,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强化国际合作。与国际知名的企业合作,吸引外商投资,加强在环保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等方面的国际战略合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与这些国际知名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以促进国内企业在节能环保技术研发、集成服务、项目管理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要解决我国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发展环保产业是必走的一步棋,而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法制建设,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为环保产业提供充分的市场和环境。要实现我国环保产业的兴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政府,公民,企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席寅军,胡红梅.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年7期,21-23.[3] 李宁宁 经济生态理论视角下的环保产业[J].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11期.56-59

[4] 李霞 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学术研究.2013年8期.201-203.[5] 刘伟明 中国绿色食品生产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9期.88-90.

篇2:论文 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 环保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国应对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的对策

全球产业大转移下中国环保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前言 自主创新是我国应对未来经济发展和环保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指导,是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

作 者:王义高 Wang Yigao  作者单位:湖南省政协 刊 名:未来与发展  CSSCI英文刊名:FUTURE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27(8) 分类号:X3 关键词: 

篇3:论文 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 环保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国应对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国际贸易中的国家主权问题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无疑, 国家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当然仍是最重要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势下, 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和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没有国家间的合作与协调, 经济全球化也不可能得到发展。不过,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主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然而, 国际经济组织所涉事务越广泛, 对国家政策的约束越大, 成员国在调整这些经济事务上的自主权就会越受限制或被削弱。关于国家主权问题, 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主权绝对化和主权淡化。主权绝对化的观点过于强调主权绝对性一面, 把主权概念推之极端, 认为主权不能限制, 不能让渡, 否则就是对主权的侵害。这种观点现在显得已经过时。相对而言, 淡化主权的观点在西方正在流行起来。有些西方学者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 主张淡化主权。实际上, 大国的主权和利益从来不会被忽视、被淡化。被淡化的只是弱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所谓淡化主权的观点往往被用作让弱小国家服从大国意志的理论根据。因此, 对这种观点需要特别予以注意和警惕。

二、国际经济法实体规范问题

1国际经济法中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关系变化

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它既包括国际法规范, 也包括国内法规范;既包括公法也包括私法。但以前的国际法规范所涉领域有限, 其影响和地位也不是很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体制的建立, 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的关系也发生了某种变化。

2国际经济法各部门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经济全球化与自由化也导致各种经济交易、经济活动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 贸易与投资的相互影响已为国际社会所认识;金融服务已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与非贸易问题的联系, 如贸易与知识产权、贸易与环境等, 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应地, 调整某一经济活动的措施也可能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WTO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相互联系, 并已经将其触角从贸易拓展到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其他重要经济领域。在WTO体制内如何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 无疑是个新的课题。而贸易与环境问题既涉及到多边贸易体制和各国贸易法的有关制度和规定, 也涉及到多边环境协定和各国环境法的有关规则, 需要我们将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此外, 关于贸易与其他非贸易措施的联系还可能包括贸易与竞争问题、贸易与劳工问题、贸易与人权问题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国际经济法的新领域。

三、国际经济法执行机制问题

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以前被称之为“软法”, 因为它们往往仅是宣示一些有关的原则和规则, 在国际层面上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机制。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经济上更为相互依赖, 这就必然要求国际上具有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国际合作与协调, 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有关规则的实施。否则, 经济全球化就会受到阻碍。

此外, 还有些学者提出, 在采用协商方式解决争议方面, 在透明度方面, 在司法化方面, 争端解决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些意见无疑也是值得考虑的。

摘要:从加入WTO以来,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变得愈为紧密, 促进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 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WTO

参考文献

[1]姚梅镇:《国际投资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1]姚梅镇:《国际投资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2]张向晨:《WTO与发展中国家和政治经济关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2]张向晨:《WTO与发展中国家和政治经济关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篇4:论文 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 环保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国应对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经营中所面临的机遇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 中国制造业影响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的崛起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的一部分转移, 给我国的制造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异常严峻的考验。全球化经营为我国制造业带来了很多好处, 在全球化经营中, 通过国际产业的转移, 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到中国建立公司、厂房等等, 自然就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 提高我国的就业率, 解决了现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更多的人有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学习了更多的专业技术知识。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国家之一, 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增加也会十分显著。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优化了我国资源的合理配置, 新转入的产业使原本闲置的资金、土地、厂房等资源重新投入使用, 解决了资源闲置的问题,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新转入的企业与我国的企业形成了竞争,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 我国的企业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效率, 改进技术与改善经营管理, 这样不仅提高了我国制造产业的结构, 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国际产业转移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一个重要外部力量, 我国作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之一, 与国外大型公司合作, 可以将他们成熟的技术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吸引进来, 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结构。

二、全球化经营与制造企业的环境绩效

全球化经营是指企业的商品、劳务、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超越了国界, 进行了跨国的生产与销售。企业的环境绩效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在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污染上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制造企业的环境绩效是企业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企业制定更好的环境绩效战略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益。制造企业的环境绩效可以为公司带来财务业绩, 企业积极参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会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例如:企业生产环保产品可以导致税收减免、企业积极发展环保产品而进入了某个市场从而扩大了销售额、企业积极发展环保产品而面遭受法律法规的制裁从而带来财务业绩;制造企业的环境绩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对生态系统的改善做出贡献。

三、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经营中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经营的发展, 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虽然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利益, 也会带来一些弊端。金融危机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 对我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

(一) 中国制造企业结构与技术所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制造企业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 我国的制造企业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缺点。国内的大量中小企业破产, 出口量大量减少、商品结构不均衡, 大多数企业都生产生活用品, 这些产品利润低、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环境绩效低, 那些技术含量高、利润高的产品只占一小部分。中国的许多产业缺乏集中度, 产业大而企业小, 出口多而利润少, 缺乏产业系统集成者, 没有产业的主导者来整合产业的资源。所以, 将会面临全球公司的挤压。

(二) 中国制造企业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严重

从国内环境看, “三高一低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成本) ”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能源、资源、环境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中国制造企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导致了部分资源的枯竭, 环境遭到破坏, 加剧了国内生态系统的恶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于购买商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于商品是否环保, 企业是否生产环保产品、是否为环保型公司, 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制造企业提高销售额的重要因素。从发展趋势看, 我们必须转变增长路径, 通过绿化设计、绿化制造, 获取“绿色利润”, 使我国制造业进入绿色发展通道,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中国制造企业对于环境绩效的认识不足

对于环境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企业, 发展中国家对于环境绩效的研究较少, 而在全球化经营中,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于环境绩效更为关注。我国公众对于环保产品的认识还有很多不足, 西方发达国家的公众对于环保产品有更强的认识, 所以环境绩效对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影响还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重要, 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需要注重环境战略。好的环境绩效会带来好的经济绩效, 中国的制造企业也同样需要重视环境战略, 才能取得更好地环境绩效, 进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四、制造业环境战略

(一) 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制造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 科学技术的比重较少, 所以要优化产业结构, 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放弃一些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的产业, 加快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注重能源的结构优化, 提高效能, 加快产业转型审批。通过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的产业、高附加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 加大这些产业的比重。

(二) 实施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 又称清洁制造, 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生产、运输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 其内涵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均具有绿色性。制造业将改变传统制造模式, 推行绿色制造技术, 发展相关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绿色设计数据库、知识库等基础技术, 生产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效率的绿色产品。因此, 我国制造企业将面临全球性的绿色市场压力, 制造业“绿化”是大势所趋, 制造企业的竞争必将从性能、质量、成本的竞争上升到绿色品牌的竞争, 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正在或即将成为工业生产的行为规范。

(三) 提高环境绩效

中国制造企业对于环境战略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来更好的提高环境绩效。制造企业的发展不可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所以, 我国的制造企业应力求以最小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使用来创造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减少发展获利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产品, 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环境保护在于自身的主动, 中国企业的许多产品因为不符合环境保护的标准而被退回,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大的损失。所以, 在重视技术战略的同时, 更要注重环境战略, 环境绩效是一个多维的概念, 包括对生态、顾客雇员和当地社区及股东等的环境方面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 企业在环境战略中的良好表现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与信誉指数, 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四) 构建绿色考核指标体系

中国GDP的导向、考核制度是一个关键。各级政府主要在考核GDP增长、工业增加值等指标, 环保考核没有被纳入考核体系。因此, 一定要平衡好物质需求和环保的关系, 将制造企业考核体系中的结构、权重进行重构, 增加节能环保与民生方面的权重, 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加大, 纳入重要考核体系。

随着全球化经营的日益发展, 中国制造业需要在更多的方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不仅要在技术中取得更高战略,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同样要更多的对环境战略方面重视, 取得更高的环境绩效, 这样才会避免全球化经营的冲击, 更好的与其合作、竞争、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曙明, 高素英, 周建.企业国际化的条件-路径-模式及其启示[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

[2]袁定喜.经济全球化挑战我国经济安全的原因分析[J].价格月刊, 2010.8

[3]陈涓.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管理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 2011.12

篇5:全球化时代化肥产业的挑战和应对

上世纪80~90年代,由于IT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互联网使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信息化和互联网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全球已成为地球村。

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并推动的全球化时代其特点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讨论经济和科学两方面的特点。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故而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均衡发展。对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随着IT产业的发展,也带动其他高新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兴起,这些发达国家纷纷撤出低端产业链领域,并将传统产业资金技术人才转向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和金融产业,以及新能源的研发,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

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力图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通过释放市场对全球经济再分工:他们以生产控制高端产品高新技术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但由此也造成美国等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从而在2007年底爆发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始料未及的。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也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还有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金砖国家的经济得以高速发展,迅速填补了西方国家留下的经济空缺。在此期间,我国化肥产业也大力发展,大量引进先进化肥装置,大中小化肥齐头并进。

目前,中国经济实力已大为增长,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占世界制造业的19.8%,美国为19.4%;去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占全球GDP的9.5%,相当于美国GDP的40.2%;外汇储备达3万亿美元。

这一切都得益于全球化时代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全球化时代另一特点是促进了科学技术全球广泛的合作,“人造太阳”科研项目是最为典型的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新能源国际科研合作项目。

基于传统石化能源的三废污染性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苏联、欧盟联合实施了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也称人造太阳计划。模拟太阳能释放过程,即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2003年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加入,成为七方合作项目。2007年运作。这是全球范围的科研合作项目。

受控热核聚变能是清洁高效而又无核电放射性污染的人造太阳能,ITER计划的实施将决定人类能否迅速大规模地使用核聚变能,从而解决人类新能源问题。

然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推动全球化科研合作的同时,当然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在科学技术上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凭借他们的科学技术强势地位,对于高新技术的合作研发,大多以科学先进的七国集团(G7)为主,而将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同时,宣称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将知识经济化,对于已研制成功的高科技产品,也不轻易卖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中国贸易顺差。

而对于传统产业,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护他们的先进强势格局及既得利益,保护其对科技知识以及技术复杂的传统产业的垄断和控制地位,将传统产业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融为一体,组合成科技知识产权,加以保护。故而他们虽然口头上宣传科学技术全球一体化,但却用知识经济化来掩盖其对科学知识保护之本质。

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技术复杂的传统产业继续深化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以下进一步讨论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化肥产业产生的影响。

化肥产业是技术复杂的传统产业,经过西方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百余年的研究,技术日臻完善,其技术开发空间和提升力度日趋减小,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由于电子计算机及计算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传统化肥产业进行了数学模型的开发和计算,从而基本掌握了化肥产业的知识核心和技术核心,以及发展趋势和规律。故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将化肥产业定位为“夕阳产业”,不再继续发展。原来的技术力量只留守部分,其余的纷纷转向信息产业、高新技术、新能源等“朝阳产业”;或开展新一轮全新的化肥技术研究。与此同时,为了保持其对传统化肥产业的技术垄断,先进化肥公司遂将化肥产业的科技知识与技术融为一体,组合成“科技专利”,并且积极宣传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期继续保持其对化肥产业技术和知识的双重控制。这一切,阻碍并滞缓了发展中国家对化肥产业的继续发展和节能降耗。

2 传统化肥产业的弊病

2.1 传统化肥生产过程分析

传统的化肥产业是以地下资源为主要原料:氮肥以地下碳基石化资源为原料;磷钾肥以含磷钾的矿石为原料。在开采、提炼、制造过程中还要消耗大量能源,其能源供应以传统的碳基石化原料为主。

传统化肥生产过程可表达如下:

2.2 弊 端

从上述通用表达式可见,传统化肥生产有如下特点和弊端。① 原料采自地下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经过数百余年的开采,已日渐枯竭。② 排出的三废产物污染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的化肥,如基础氮肥——合成氨、尿素,还会排出温室气体CO2,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平均温度升高,气候变化无常,经常有极端天气出现。③ 化肥生产还是高耗能产业,在采矿、提炼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消耗能源。尤其是基础氮肥产品——合成氨和尿素,均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产的,这不但投资巨大,也是导致产品能耗高的重要原因。

化肥生产的能源一般是碳基石化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地下资源的利用过程也排出三废物质;同时还排出CO2等温室气体。

由此可见,化肥产品排出的三废物质和CO2温室气体是双重的。人类虽然得到了化肥产品,但造成了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和气候环境受污染和危害,人类必须对这种黑色高碳型高能耗生产模式进行反思并改革。

3 挑战与现实

由上分析可见,全球化时代传统的化肥产业面临着两大挑战:其一为传统化肥产业的高碳型黑色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其二为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知识技术封锁垄断,从而遇到技术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

然而,从现实角度来考察,人类为了生存,不能缺少化肥。最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由于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极端天气而造成粮食减产,已经为粮食危机敲响了警钟。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因此,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还需要生产化肥,并进一步发展化肥来保障粮食的供应。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13亿以上的人口,基于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且地少人多这一国情,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因而毋庸置疑,党和政府今后必然会继续支持传统化肥产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然而,面对全球化时代的上述挑战,化肥产业将如何应对?

4 应对措施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写入党的十七届五中报告及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单位产值GDP的能耗指标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7%。

若将我国十二·五规划精神引入化肥产业,必须切实改变传统的黑色高碳型生产模式,走节能减排为主线的绿色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再从十二·五上述两项指标来分析,都与化肥产业的运作关系密切。由于我国能源的80%来自排放CO2的石化能源,因此,对于只耗能而无排放CO2的普通产业而言,十二·五期间,控制能耗下降16%已是极限要求;而对于既耗能又排CO2的传统化肥产业,因为还有碳耗指标,故而压力更大。为此,十二·五期间化肥产业必须承担降能耗降碳耗的双重任务。切实推动化肥产业走既节能降耗又减排三废产物和CO2为主线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具有艰巨的紧迫性。

对于这一新的化肥发展模式,可归纳说明如下。

4.1 三废治理

全面治理化肥产业在采矿、炼制及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渣、废水、废气,实现零排放及循环经济。保护化肥生产区域的生态环境,将原来的黑色污染产业改造成绿色产业。三废治理是创建我国绿色化肥产业首要的任务。工信部就三废治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逐年加大,化肥产业理应积极治理本行业存在的三废污染,具有紧迫性。

4.2 减排CO2

近年来,天气变化无常,极端灾害性气候频繁出现,气候变化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严重问题,是当前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之一。

然而,气候变化是极为复杂的科学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人为因素。持不同观点者虽有争论,但气候变化是两者共同作用之观点已取得共识。

所谓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利用地下碳基石化物质,如油、煤、天然气等,产生能源而排出CO2,形成温室效应,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及大气变化复杂。为防止CO2浓度继续升高,从上世纪90年代起,联合国召开了多次气候会议,达成了减排CO2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0)及《京都议定书》(1997)确定的原则为,西方发达国家应承担明确的减排CO2目标;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CO2目标但应负有减排义务。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协议》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的行动。

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也应积极行动。为此,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两个约束性指标:能耗下降16%;CO2排放下降17%。

CO2排放除了能源利用之外,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如化肥产业,若用碳基石化资源来生产基础化肥——合成氨,同样也会排放CO2。若以煤为原料,元素平衡式如下:

undefined

可见,生产1 t NH3,会同时排出2.28 t CO2,其排放的CO2量很为可观。故而化肥产业更应自觉减排CO2,以消化十二·五规划中设定的CO2排放下降17%的约束性指标。本文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1)生产固碳化肥产品

利用基础化肥液氨能与CO2反应的特性,将合成氨生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CO2固定,并固化为固体化肥产品,从而达到减排CO2之目的,这是一个既生产化肥又达到减排CO2的一举两得之举。

若以液NH3为原料来生产NH4NO3,NH4Cl,(NH4)2SO4等化肥产品,或用NH3生产其他下游产品,则并无固碳功能。在氮肥生产中,只有尿素和碳酸氢铵两种化肥产品具有固碳功能,反应式如下:

undefined

undefined

由反应式可见,碳酸氢铵的固碳功能最为理想,优于尿素。

用元素平衡式可以分析,不论以何种原料(煤、石油、天然气)生产碳酸氢铵,都能固定系统中释放出的所有CO2,液氨还有多余可供进一步减排之用。而生产尿素时,只有以天然气、轻油为原料系统的CO2才能全部固定;若以煤为原料,系统并不能固定所有的CO2,仍有部分CO2要排入大气。

(2)固碳技术

将碳基石化资源利用过程中排出的CO2固定住并存封,使之不排入大气,就是“固碳技术”。

先考察一下目前世界关注并正在开发的“深埋固碳技术”,包括脱碳、压缩、封存三个阶段。

用物理或化学吸收法将石化电厂或其他产业排出的CO2吸收下来,再解吸回收为纯CO2气体(第一阶段);在高压下压缩为液态(第二阶段);液化后将其深埋封存于海洋深处或地下深处(第三阶段)。

化肥产业之一的合成氨生产中,将系统中产生的CO2脱除及回收是工艺的要求,故而脱碳技术是一项现成而成熟的技术,即对于合成氨工艺而言,“深埋固碳技术”的前两阶段(脱碳和压缩)并不困难,只要将压缩成液态的CO2去封存深埋即可。

由此可见,化肥产业开发“深埋固碳技术”具有独特的行业技术优势,这是排碳大户火电站所不具备的。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团队协作,建设我国“深埋固碳技术”示范装置。开发出的技术不但可在本行业应用,还可推广到传统的石化电站,在我国CO2减排中发挥作用。项目经费建议从国际能源署碳融资基金获得。

4.3 节能与低碳经济

全球化时代的节能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节能也已赋予了全新内容:因为节能不单联系着经济效益与产品的成本,同时还与气候变化等因素相关联。基于能源主要来自碳基石化资源的实际情况,故而能耗越高,CO2排放也越多。为此,各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减排CO2为主旋律的节能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节能即减少碳足迹的理念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化肥产业而言,由于技术复杂,我国的化肥装置基本上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西方发达国家已将其定位为夕阳产业,不再继续发展。并且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封锁与垄断的情况下,欲使装置能耗指标有所突破,将能耗进一步降低,难度不小。

本文认为,化肥产业的节能与低碳经济,应重点开展以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知识核心为主,进行自主知识创新,然后以创新知识为导引,开发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肥新技术,这是引领我国传统化肥产业实现新的节能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走向化肥强国的合理途径。

4.4 探索研究新的化肥生产方法

人类施用化肥使农作物增产,虽然不足一百年时间,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的不断扩张,粮食的需求大为增加,因而现在人类已离不开化肥。

但是,随着全球化和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化肥生产方法和过程,权衡化肥生产对人类的利弊得失。

传统化肥生产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原料问题;投资与能耗问题。

若以基础化肥合成氨来考察上述两问题:工业上合成氨生产的原料以碳基石化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为主,与传统火电厂的原料相同。从而其弊端亦同时显现:排出的三废物质污染了人类生存环境,尤其是排出的CO2温室气体使天气变化无常,全世界深受其害,此点最为令人忧虑!另一方面,碳基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经过一二百年的挖掘已逐年减少,有朝一日终究会枯竭。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将本国煤炭石油等作为战略资源不再继续开采。

同时,化肥生产的建设投资和生产能耗也十分巨大,亟需改革。仍以合成氨为例,由于采用碳基原料及高温高压条件下操作,建设合成氨生产装置的投资费十分昂贵,新建一套大型化肥装置需数十亿人民币;另外,单位化肥产品能耗也很高,如果沿袭传统的合成氨生产路线,能耗已临近极限,约为超过理论能耗的50%~100%,已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为此,人类必须未雨绸缪,针对上述两大问题开展探索研究。不言而喻,西方发达国家必然会率先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只是未报道而已。

我国的应对措施:(1)首先要搜集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上述问题而开展研究的科技信息;(2)同时,国家科技部也应组织班子,启动上述两方面的实验探索研究。

摘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针对化肥生产存在的弊端,提出应对措施。

篇6: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简述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世界各国政府第一次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的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球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三十年来, 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对策来防治污染和解决环境问题, 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全球环境仍在继续恶化。

1 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和世界资源所于2000年9月刊印的《世界资源2000~2001年:人与生态系统:被磨损的生命网络》的报告揭示出全球生态系统的衰退状况是惊人的:20世纪, 全世界半数湿地消失;砍伐和占用林地致使世界森林缩减一半;全世界约9%的树种濒临灭绝, 每年约有13万km2以上的热带森林遭破坏;全世界近70%的主要海鱼被过度捕捞;在过去的50年中, 全世界2/3的农田受到土壤退化的影响;全世界约30%的林地被农业占用;堤坝、河流改道及运河几乎破坏了60%世界大河的完整性;全世界20%的淡水鱼种类或灭绝, 或濒临灭绝, 或受到威胁[1]。现在全世界每天约有170km2的土地由于过度放牧和风蚀、水冲而成为不毛之地[2]。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全世界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2.5万亿美元。据有关方面估计, 中国2002年生态破坏的总损失约占GDP的2.3%。因此, 2002年中国GDP的实际增长就不再是7.8%, 而是6.0%左右[3]。

2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 生产力的发展, 再加上长期利用自然资源的极大盲目性, 使得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许量。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 而且导致了全球性环境的破坏, 形成了许多不受国家疆界限制的环境问题, 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已把整个人类置于全球环境的摆布之中。由于携带污染物的大气可借助风行云移, 漂洋过海, 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置于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随着河流的流动和海洋的洋流从不同地区流向另一地区, 造成环境污染的全球性。南极冰川中发现现代农药、杀虫剂中的某些有机成份就是一个例证。亚马逊河流域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 已影响了美洲大部分地区的降雨模式;非洲苏丹琼莱地区的主要改变, 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中欧水生物的物理及化学环境, 如水温、酸度等。这些都证明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正是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解决需要世界范围的合作。

3 目前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 特别是20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改造利用环境的能力极大增强, 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时, 也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急剧恶化, 导致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3.1 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

近100多年来, 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 总体来看是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如煤、石油等) , 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 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 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 ,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 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 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4]。

3.2 臭氧层破坏

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 km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 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 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 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 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 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已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 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已经平均减少了10%~15%, 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4]。臭氧层被破坏的具体危害有: (1) 威胁生态系统的安全; (2) 损害人体健康; (3) 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4) 危害人类生存环境; (5) 影响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等[5]。

3.3 资源危机

3.3.1 淡水资源危机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IVEP)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报告, 全球河流、湖泊及地面的淡水资源正在减少。在欧洲已限制水的利用, 人均用水量已有所减少。而在亚洲, 因为人口快速增长, 人均占有河流水量将减半, 不远的将来, 甚至将少于今天的欧洲。我国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约为2.7亿立方米, 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5.5%, 居世界第5位, 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很贫乏, 只有世界人均值在1/4 [6]。水资源缺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水质恶化。由于大量污水排入水体, 使地面水中的有机物、微生物、重金属、营养物等含量增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污水基本上不经处理即排入水体, 严重破坏了受纳水体的水质, 致使一些水体无力再承担其供水任务。

3.3.2 耕地资源危机

全世界现有耕地137万km2, 约占世界土地面积的10.5%, 由于工农业生产及城市的发展等种种因素, 使得耕地遭到严重破坏[7]。目前世界严重退化的耕地约为30万km2, 大约9万km2的耕地已被完全毁灭, 不能再恢复利用。人口的增长正对耕地资源施加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使得人均耕地数量在逐渐减少, 这一影响直接的后果是造成粮食短缺。

3.3.3 森林资源危机

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 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生态问题, 给全球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目前, 全球拥有森林面积1310万km2, 森林覆盖率约30%左右, 其中仅206万km2为郁闭林。近年来, 世界上的森林正以每年18~20万km2的数量在减少。在森林的破坏中, 热带雨林的乱砍滥伐尤其令人不安。

3.4 海洋污染和过度开发

海洋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们的稳定性。然而, 近几十年来,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 海洋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 使局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并有扩展到全球规模的趋势。

3.4.1 海洋污染物质

海洋污染物质如表1所示。

海洋污染种类主要有: (1) 石油污染; (2) 赤潮; (3) 毒物污染; (4) 塑料垃圾等[8]。

3.4.2 过度开发

由于大量废弃物排入海洋和过度捕捞, 海洋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15个主要捕捞区中有11个区域的总捕捞量下降, 许多靠摄取海产品蛋白质的穷人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9]。

3.5 矿产和能源危机

当前, 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 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从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 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 在新能源开发利用尚未取得较大突破之前, 世界能源供应将日趋紧张。据能源专家预测, 地球上蕴藏的煤炭将在200年后开采完毕, 石油在今后30~40年内开采完, 天然气也只维持60年左右。此外, 其他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 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4]。

4 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全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了重要任务。为了加强生态安全, 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从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来解决。

4.1 制定更多的国际性的环保公约

国际环境法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法的实施主要靠各缔约国的自觉履行, 但对那些针对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所制定的环保公约, 所有缔约国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履行条约的义务。目前, 全球环境问题中最主要有下列6个公约:《拉姆萨湿地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臭氧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0]。这些国际公约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与国应遵守国际公约, 国际社会应该制定更多与生态环境破坏有关的国际公约, 以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使人类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4.2 开发环保技术和促进环境保护产业

环保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提高处理废水、废气、废渣等的能力。为改善全球环境, 需要加大下列环保技术的研究: (1) 空气净化、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卫机械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各种环境保护设备、环境标志产品、绿色产品、城市卫生垃圾处理技术与设备、土壤净化、土壤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农业环保技术等; (2) 给排水技术与设备、水处理技术与设备、饮水、瓶装水、净水器材、水泵阀门、管道技术设备膜分离技术与装备等。

环境保护产业是为保护自然资源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等活动的总称, 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机械设备制造、环境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开发经营和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

4.3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 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 产品和服务中, 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一对生产过程, 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淘汰有毒原材料, 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一对产品, 要求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一对服务, 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可提供的服务中。

4.4 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来看, 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 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或地区, 通常生态环境被破坏频率越高, 生态环境问题也越多。面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这一社会性极强的问题, 在生态环境脆弱区除发展经济外, 更应加强民众教育, 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 在观念、心理上超前打造深深的生态文明价值烙印, 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 从而使民众自觉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5 结 语

当代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综合化和社会化决定了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于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艰巨性给人类留下了许多艰巨的任务。目前, 全球经济和人类物质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腾飞和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的环境问题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困扰着人类。发达国家的深刻教训无时无刻不像长鸣的警钟在告诫全人类, 为了避免重踏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新世纪我们必须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沈清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J].城市规划汇刊, 2001, 15:19-25.

[2]贺建林, 张勇.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对策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1, 13 (1) :28-33.

[3]周毅.中国生态环境安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1-5.

[4]张秀军.全球性环境问题分析[J].科学之友, 2006, 1:92-93.

[5]杨志峰, 刘静玲.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112-114.

[6]孙儒泳.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7]戴宗智.试论世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艰巨性[J].中国环境科学, 1993, 13 (6) .

[8]何强, 井文涌.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74-199.

[9]陆嘉月.生态经济建设是21世纪的选择[J].生态经济, 2001, (4) :26-2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论文 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问题 环保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国应对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的对策】相关文章:

全球环境下的中国方案论文题目05-05

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04-11

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论文题目05-06

全球化时代管理论文04-18

十大全球环境问题07-14

十大全球环境问题05-05

全球化时代大学语文论文04-21

全球化时代英语普及管理论文04-28

中国全球环境治理论文题目05-07

当前全球十大环境问题11-02

上一篇:托班老师致家长感谢信下一篇:面试:第一印象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