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2022-09-10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情境下的幼儿游戏、学习活动。其组织结构较为松散, 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特点。在活动区的创设中, 我们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 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 注意尽量和孩子们收集较为合理, 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 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 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一、利用现有资源创设活动区

(一) 结合园本课程创设区域环境

我们借鉴经验结合园本课程来创设区域环境。如:中班就结合乡土特色课程创设了“美食一条街”活动区, 把整个活动区分成几个大区:烧烤吧、饮料区、小吃区、制作区。

(二) 根据幼儿年龄段创设特色区域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活动区进行创设。小班幼儿年龄小, 刚刚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 所以, 在小班活动区的创设主要体现家与游戏的感觉。如在小班主要创设了娃娃家、生活区、玩具区、编织区等。中班幼儿逐渐开始喜欢玩角色游戏, 对周围环境开始关注, 所以, 在中班创设的活动区主要体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如在中班主要创设了美食一条街。大班则体现人文与地理特征, 突出强烈的地方特色、人文环境。如在大班主要创设了“民俗表演坊”、“版画区”、“新建开发区”等。通过这些不同活动区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活动的需求。

(三) 围绕主题活动创设区域

区域活动有着集体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价值功能, 所以我们围绕特色主题对活动区进行创设, 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 满足幼儿的兴趣发展能力和个性, 丰富活动的内容。

在小班开展的“秋天来到田野里”主题活动时, 我们因地制宜开展活动, 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优势开展活动。我们开展了《春天到了》、《勤劳的人们》、《快乐的节日》、《我的家乡》、等活动。并结合此主题创设或生成区域活动, 丰富主题内容。我们结合主题对活动区进行调整, 增设与主题有关的区域。

二、多种途径收集活动区材料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的重要性,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 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在这一个过程中, 幼儿不断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战。适当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兴趣, 开发幼儿的智力, 培养幼儿的能力和自主性, 发展幼儿的积极情感。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 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 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 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那么, 在我们开展的区域活动中非常注重乡土材料的运用, 我们的材料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收集的。

1.通过幼儿收集。幼儿收集的活动区材料, 一方面是通过日常收集为主。我们在班级设置了百宝箱。在开展主题活动前期, 我们会让幼儿收集各种各样与主题相关的材料, 有些材料在主题活动开展的前期也许还无法使用, 我们就将其存放在百宝箱中。其中包括成品及半成品。这些东西很快会在幼儿的主题背景产生的游戏中派上用场。材料的丰富可帮助幼儿遇到困难时寻找替代物或制作物品, 使幼儿的主题及游戏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在采集、参观等活动中收集的。在幼儿收集的材料中主要是自然材料。自然材料, 顾名思义是自然的它们是没有经过任何复杂的物理化学处理, 向幼儿展示的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美。如:我们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带幼儿采集野花野草, 夏天带幼儿到小溪捡石头, 秋游时捡稻草、松果、芦苇等, 冬天过春节人们喜欢吃干果, 花生壳、瓜子壳、开心果壳、糖纸等都成为百宝箱里的材料。

2.通过家长收集。通过家长收集的活动区材料, 主要是在主题活动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如“美丽的民俗品”的开展中, 我们发动家长制作各种民间小艺术品, 家长制作了布艺猴香袋、十字绣鞋垫、菱角香包等。又如“好玩的螃蟹”中, 我们发动家长收集各种螃蟹壳开展活动。我们还发动家长收集了老虎鞋、蓝印花布衣、羽毛扇等等一系列材料。

3.通过教师收集。通过教师收集活动区材料, 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的。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采集、制作活动区材料。如在“果宝宝”区角中通过教师收集了松果、麻栎果等一些野果。在编织区中采集芦苇等编织材料。通过教师作用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与活动区相适应的材料。如大班“美丽的羽毛扇”区角中, 教师首先收集了一些常见的羽毛扇给幼儿一个感性的认知, 然后我们引导幼儿一起收集自己所知道的羽毛扇并发动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利用羽毛进行创造活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活动区的材料不断丰富, 幼儿在丰富的材料、开放的环境中, 有了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

三、灵活投放活动区的材料

(一) 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 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 是和我们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材料投放应有目的性, 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 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考虑材料是否符合本年龄段的幼儿, 同时, 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在材料投放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比如, 在我们大班的美工区我们结合主题活动“高淳民俗节”, 提供了竹干制作莲香、装饰花篮挑花篮、制作面具跳五猖等。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体现本土材料带给自己的乐趣并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二)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 我们首先会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 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 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 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 使材料“层次化”。并在幼儿活动时, 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使幼儿在选择材料, 进行操作摆弄时, 能够按自己的能力, 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 用自己的方法, 较快地进入探索, 向目标迈进。

如小班开展的“果宝宝”区角喂小动物活动时, 教师准备的材料是经过精心考虑并细化分解的。在幼儿操作初期, 教师提供的是小动物纸盒, 幼儿通过自己的手将各种果子喂给小动物吃。接着提供小勺, 让幼儿通过小勺乘给小动物吃。最后提供筷子, 让幼儿尝试用筷子夹物。以上赘述可以说明,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 还体现在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材料, 应能够说明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 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 具有可发展性, 起到帮助幼儿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 不断积累各种经验, 提高各种能力, 不断的构建认知结构, 不断提高自身发展的作用。

(三) 材料投放的丰富性

所谓丰富性, 就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 能够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出发, 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服务。在操作材料数量上能够满足全班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我们在材料的投放时, 投放要多样, 投放要充足, 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 并能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 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 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操作材料。幼儿特别爱模仿, 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 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幼儿活动使用, 以保证幼儿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如大班开展的“趣味编织角”中, 我们就提供了多种的编织材料有芦苇、稻草、竹条、彩带、皱纸、毛线、纸板等, 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意愿添加和满足, 体现了活动区活动自主性特征。我们也注重同一材料资源的共享性。如在我们各个年龄段编织区都投放了稻草这种材料。小班利用稻草打结, 中班同样利用稻草这种材料编草绳等, 大班则利用稻草叶编制小动物、稻草人等。

我园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活动区活动中, 为幼儿提供了自主的环境, 创设了探索、实践、创造的自由情境。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渐渐形成了本园的特色。

摘要: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创设有价值的区域活动, 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实践中, 我们发现将区域活动与乡土特色课程相结合, 把课程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 更能体现区域活动的价值, 为区县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本文从创设区域的渠道、材料收集的途径、材料的投放原则、整合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

上一篇:包装设计中的交互式体验构建研究下一篇:《一个文官的死》中“将军”形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