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整体感悟”回归语文教学韵味

2022-09-12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到“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由此可见“整体感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教学中, 一些老师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语句片段的分析, 把许多经典的美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也没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学生虽然学到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 但却没能领悟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韵味和魅力, 这恰恰跟课标要求和汉语言教学的本质追求背道而驰。从这个意义上讲, 缺乏“整体感悟”的语文教学便是根本上的失败。

一、语文教学缺乏“整体感悟”的表现

所谓“整体感悟”是指学习主体在阅读文章后对阅读文本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语文教学缺乏“整体感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文章的过度肢解。一是表现为对文章进行细琐分析, 过于拘泥于字词辨析。一位老师在讲授鲁迅的《风筝》时, 把文章中那些与当前用法不相一致的词语反复的分析, 结果一节课学生和他都“迷失”在词语分析中“无法自拔”,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当然更别说“整体感悟”了。二是对诗歌、小说等文章的“分析解剖”上。一些老师总爱从所谓的“关键词”“诗眼”等细微局部入手辨析, 结果学生诗歌意思知晓了, 可中国诗歌那种独特的意境、韵味便无从感受了。小说类的课文基本上都是从名著中节选而来, 学生本来自己都读得津津有味, 可是, 经过老师一番“精心”设疑、“详尽”分析之后, 课文被分解得“体无完肤”, 最后变得“面目全非”, 学生反而感到味同嚼蜡。对课文的过度肢解, 看似把文章分析的透彻, 但是文章的整体韵味也在这种分析中消失殆尽。忽视整体特点, 仅从微观某个局部去肢解文章, 就会“使充满灵动的文章, 失去灵光”。

文章内涵领会流于浅表。一是表现为教学过程“浮光掠影”。过多的凭借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课堂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大量精美图片与影音文件的展示上, 教学停留在“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的粗浅表面, 这样的语文教学“整体感悟”从何谈起呢?二是文言文教学“大而化之”。笔者在多次的文言文教学听课中, 发现老师几乎都采取“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教学模式。这使得文言文教学仅停留在“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背诵文章”的层面上, 没有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让“整体感悟”在文言文教学中丧失“阵地”!

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一是表现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基础知识。这实际上是误导了学生, 让学生误以为学习语文就是分析解答这些基础知识。因此, 我们总是会在考试中看到学生基础知识做得很好, 但一到作文就“无所适从”了。二是识习汉字的反复机械训练。面对承载生命情感的汉语言文字, 训练这种“心灵隔离的活动”只能封闭汉字的想象空间, 摧残汉字的情感世界, 扼杀汉字的生命。三是“纠缠”于语文术语的分析。笔者就曾听过一位教师讲授《中国石拱桥》, 他不是引导学生在“中国石拱桥高超的建筑艺术”上大谈体会, 而是大议特议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这样的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语文基础知识固然重要, 但如果过于看重, 那便是“本末倒置”。

二、语文教学缺乏“整体感悟”的原因

(一) 没有充分认识汉语言文学的独特性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汉语、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汉语言文字除了音、意之外, 还有形, 而形是汉语言文字区别于其他语言文字的一个独特特征。这种独特性跟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重整体感悟, 轻细琐分析”的思维模式是相一致的。

(二) 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过度依赖

当前一些语文教师在备课时, 大多依靠两样东西, 一是教参、二是多媒体技术。而遍览当前使用的《教学参考书》等教参资料, 很多都是把每篇文章按照分段、写作手法、中心思想、感情脉络等, 一一进行分析、解剖。一些老师不加分析的全盘照搬, 就势必造成文章的整体韵味被肢解和破坏。一些老师过于热衷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运用不当, 学生被五彩缤纷的色彩所吸引, 就无从感悟和领会文章的整体韵味。想一想, 我们的先辈, 哪个不是通过诵读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学习语文的, 却并不比我们现在依靠多种手段学习语文的效果差!

三、运用“整体感悟”, 回归语文教学韵味

如何运用好“整体感悟”, 笔者认为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文学修养。“整体感悟”式的语文教学其内在过程主要是这样:教师读文章内化成自身感悟→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文章的内涵→学生内化成自己的感悟。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的基础在于教师的自身感悟高低。教师感悟越深, 对学生的影响越大, 学生的感悟也才会越深。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因此, 教师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文学修养, 除开大量阅读和掌握汉语言文学经典文章之外, 还应该“沉下身”去, 进行诸如“下水作文”等示范锻炼, 通过提高自身的“整体感悟”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

创设情景, 积极营造“整体感悟”的良好氛围。要学生“整体感悟”文章, 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十分重要。有两种方式是营造氛围的有力手段。一是想象。笔者在教授《听海》一课时, 鉴于农村学生缺乏对海洋的实际感受, 采取教师诵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海洋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未临海而感受到海的美妙, 达到了“整体感悟”海洋美的目的。二是联想。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联想自身实际, 达到身心与文章交融的境界。

摘要:学生无法获得文章的整体感知、无法感受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韵味和魅力、无法形成最“本质”的语文素养。本文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明确“整体感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期寻求语文教学的突破和本质回归。

关键词:语文教学,整体感悟,文学素养,汉语言韵味

参考文献

[1] 李宏信.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J].陕西教育, 2002 (9)

[2] 孙芙蓉.把握汉语言文学特点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能力[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

上一篇:资源融合——打造数学教学的理想空间下一篇:垂体转移瘤的MR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