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文化几何学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基于完形图式的东西方纪念性空间比较研究

摘要:当今城市形成的影响因子已越发复杂,城市设计策略更倾向于对资源的配置和效率的追求,城市的精神归属与认同感因此逐渐丧失。纪念性空间是人类最早实践的城市空间之一,内聚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普遍性与永恒性,其作为城市结构中的固定元素,也同时承载着市民对城市的精神寄托。本文便以纪念性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完形图式在其中的演化为研究主题,以探索相同图式东西方文化中演化可能具有的空间法则与心理感受为目标,从而揭示此类空间的基本构建法则,并尝试在三个方面分析完形图式在纪念性空间演化中具有的规律。其一,完形图式结构的构建具有的时空特点;其二,纪念性空间在还原完形图式的永恒与秩序感的同时,怎样同地域性特征结合,呼应其具有的精神感知内涵;其三,完形图式的建立同精神、文化、历史的表里关系。首先本文综合先验形式哲学并引申卡尔·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将神圣几何学中的宇宙几何模型发展为适应力更广的完形图式,并依此完形图式,抽象出大量空间实例的抽象图式。以此为基础,分别从图底与尺度二者质与量的角度,以空间创造者的身份,还原完形图式的空间构建原则;从层次与序列的秩序集合角度,以空间感知者的身份,分析完形图式的空间感知过程。论文进一步以圣彼得大教堂和吴哥寺作为东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比较二者在物质空间建构逻辑的相似和知觉空间秩序烘托的相异。最后,本文浅谈了完形图式投射到纪念性空间中,在文化语境下的非单纯象征性以及纪念性空间延续城市的可能性。全文旨在构建一个从空间本质入手,在纯粹形式决定世俗形态的原型观中,横向解析纪念性空间在完形图式下于时空构建和文化表达方式及规律的理论体系,并揭示完形图式的强大适应力及其物质形式背后的精神内涵,以期为当下文化情境中相关理论研究提供思考借鉴。

关键词:原型;完形图式;纪念性空间;空间构成

学科专业:城乡规划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内涵及范畴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相关概念解析

1.2 相关研究的动态和评价

1.2.1 完形图式的抽象研究

1.2.2 纪念性空间的具象研究

1.2.3 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框架

2 完形图式的理论基础与空间实践原则

2.1 纯粹形式的先验与永恒

2.1.1 先验形式的理论发展

2.1.2 集体无意识与卡尔·荣格定义的原型

2.1.3 曼荼罗结构的几何母题

2.2 完形图式的生成与衰减

2.2.1 整体结构的理想生成

2.2.2 边界方圆的同化结合

2.2.3 几何秩序的适应衰减

2.3 实践案例的印证与选取

2.3.1 具象空间的物质投射

2.3.2 实证案例的选取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完形图式结构的要素构建

3.1 图底的质的转换

3.1.1 体量与空间的同构性

3.1.2 边界与轮廓的渗透性

3.1.3 建筑与场地的延展性

3.2 尺度的量的构建

3.2.1 尺度比例控制下的各要素平衡

3.2.2 尺度层级的存在及其多样表达

3.2.3 尺度连续变化暗示的无限维度

3.3 本章小结

4 完形图式秩序的整体感知

4.1 秩序的层次组织

4.1.1 次级中心的对角拱卫

4.1.2 次级中心的环形围合

4.1.3 次级中心的网格阵列

4.2 秩序的序列集合

4.2.1 单一空间的基本路径组织

4.2.2 多空间复合的路径组织

4.3 本章小结

5 完形图式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实例验证

5.1 圣彼得大教堂与吴哥寺的异质同构

5.1.1 对比案例的完整映射

5.1.2 抽象图式及其空间表达

5.2 物质空间聚集的向心逻辑

5.2.1 原点与次级中心

5.2.2 十字与层级迭代

5.2.3 边界与朝向处理

5.3 知觉空间精神的秩序烘托

5.3.1 轴线与空间体验

5.3.2 路径与内部活动

6 东西方空间构建的异同比较与借鉴

6.1 文化嬗变的精神内涵

6.1.1 空间构建的殊途同归

6.1.2 空间演化的本体再现

6.1.3 空间本源的文化同构

6.2 完形图式的理解传承

6.2.1 宇宙形式的象征与恒定

6.2.2 城市意象的可读与延续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来源

致谢

上一篇: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论文提纲下一篇:职业学校礼仪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