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海洋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加快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现代渔业持续提升。青岛成功获批全国第一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游弋式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签约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16处,约占全国1/9。青岛全市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海洋制造业加速提质。

第一篇:海洋经济论文范文

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省

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战略深入推进,江苏港口物流条件大为改善,综合开发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加速发展,沿海地区正在成为全省发展快、活力强的新经济增长极。江苏应抢抓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在深化沿海开发基础上,实施陆海统筹并进、江海联动发展,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再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一、江苏海洋经济步入后发快进关键阶段

江苏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资源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四。随着沿海开发战略推进,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提速、成效显著,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加快提升。“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9%(按现价计算),远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明显提高,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由5.9%提高到8.6%。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4800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省GDP比重为8.9%。

沿海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连云港港“一体两翼”组合港初具规模,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完工,主港区25万吨级船舶通航。盐城港大丰港区二期工程建成通航,三期工程和疏港航道加快建设;滨海港区10万吨级航道防波堤工程完工,并通过引港定位。南通港洋口港区10万吨级航道、10万吨级LNG专用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吕四港区10万吨级挖入式港池建设稳步推进。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东陇海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顺利完工,临海高等级公路今年将基本建成通车,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已延伸至太仓。所有这些基础设施,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

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江苏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加快发展,优势实力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2012年,全省沿海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4.96亿吨(其中沿海2.5亿吨),同比增长10.7%;集装箱运量达1591万标箱,同比增长13.0%。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省造船完工量、新船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近五年来一直稳居全国榜首。尤其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目前,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品数量与增加值约占全国的1/3,均居全国首位。江苏沿海地区被列为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建设基地,沿海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全国前列,风力发电机、高速齿轮箱等关键部件产量约占全国的50%。通过突破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形成了一批发展前景好的新型海洋复合药物和保健品。2012年,江苏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长20.8%,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被国家海洋局批准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江苏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划,为沿海开发划定了生态“红线”。按照科学合理可持续开发的原则,将围区农业、生态、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6:2:2,有序推进沿海滩涂围垦。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保护得到加强。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海洋经济总量相对落后。目前居全国第六,列广东、山东、上海、浙江、福建之后,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与江苏经济发展和海洋资源地位不相称。2012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万亿,同比增长12.3%,占全省GDP的19.3%;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9460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省GDP的18.9%;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仅4800亿元,占全省GDP的8.9%,低于广东、山东等发达省份占比,也低于全国占比9.6%的水平。二是省级统筹协调力度亟需加大。沿海发展规划层次不高,沿海产业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缺少对港产城联动发展统筹考虑,产业结构雷同单一,未能形成陆海统筹发展格局。沿海21个区块偏重于滩涂围垦,偏重于置换用地指标,缺少三次产业统筹发展的立体式开发规划,围填滩涂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从2009年以来已围垦48万亩滩涂,其中建设用地真正开发利用的不到20%,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划到2020年可围垦270万亩滩涂,还有很大的围垦空间和开发潜力。三是沿海开发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引进的产业项目层次不高,百亿元级以上的基地龙头型大项目偏少,海洋新兴产业比重不到10%。四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比较粗放,沿海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企业达标排放率低,近岸海域污染加重。

二、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刻不容缓

开发利用海洋是大国崛起和地区振兴的必由之路。现在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内的海岸带地区。面对国际国内海洋开发竞争新趋势,江苏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1%,远高于同期全球经济3%~4%的增速。美国、日本海洋经济对GDP贡献都超过50%,欧洲涉海产业占到欧盟GNP的40%以上。近年来,国际上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欧、美、日、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海洋战略纷纷升级,我国也将海洋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这一战略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大力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条件和基础都已具备,应当走在前列。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是赶超海洋经济发达地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四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天津也即将获批试点,并在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得到了重点支持。“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各试点地区6~8亿元专项资金,并在用海政策上予以倾斜。广东、山东分别作出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浙江、福建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若干意见,并专门召开海洋工作会议,在组织领导、财政资金、产业规划、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同时,正在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推进国家级新区建设,如广东的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福建的平潭,浙江的舟山群岛等,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这些沿海新区、试验区改革创新步子大,国家政策支持多,必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江苏只有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全省之力推进海洋强省战略,才能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发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赢得优势。

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是发挥江苏沿海开发优势、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选择。江苏沿海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战略地位,江海交汇提供了独特的区位条件。江苏广袤的海域滩涂提供了宝贵的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发达的苏南经济与科教人才优势为沿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海洋是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在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显著上升。江苏只有扬长避短,面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才能突破人多地少、陆域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形成新的增长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与重点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以优化沿海产业空间布局为引领,以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努力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主要目标是,保持海洋经济年均增长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以上,力争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保五争四”,初步建成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区、海洋生态宜居区和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基本实现海洋强省战略目标。围绕海洋强省的总体思路与目标,确立六大战略重点:

以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为引领,重点建设“L”型海洋经济集聚区。统筹规划沿海、沿江两大区域发展,促进沿海、沿江区域产业配套和联动发展。以沿海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主要交通轴线为纽带,促进岸线开发向纵深拓展,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城市建设向沿海推进。利用长江下游深水岸线和深水航道的独特优势,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区和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坚持错位发展、合理分工、良性竞争的原则,规划建设临海工业园区,重点开发盐城条子泥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南通通州湾滨海园区、连云港徐圩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打造以沿海沿江为两轴的“L”型海洋经济集聚区,形成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的开发新格局。

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突破,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针对江苏沿海产业结构趋同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加强海洋产业规划和指导,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海洋产业,促进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临海、临江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交通运输及港口物流、海洋船舶修造、滨海旅游、海洋新能源等海洋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一批海洋产业龙头企业。以建设国家级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研发海洋新药物和生物制品,着力推进海洋生物质能源、海洋生物化工、海洋生物材料发展,积极打造海洋生物产业链。改造升级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培育壮大临海先进制造业。

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支撑,促进陆海统筹、港产城共同发展。提升港口、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基础设施网络化、立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整合港口岸线资源,加快重点港口建设,完善集疏运通道、口岸通关、仓储物流等各种设施,实现“点—线—网”的有机衔接。加快沿海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的产业集聚、人口承载、现代服务等功能,发展壮大临海、临港新兴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沿海城市带,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载体支撑。

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打造海洋资源开发与人才集聚新高地。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争取国家重大海洋科技专项,推进海洋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海洋科研中试基地和孵化器,积极打造海洋科技示范园区。整合省内涉海科研、教育资源,加强海洋科教服务,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科技人才创新高地。

以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为指导,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海洋环境容量确定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入海排污总量,提高陆源污染排放标准。建立海洋环境分级责任制,强化海洋环保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完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努力营造碧海蓝天的生态家园。

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不断提升海洋综合管控服务能力。健全海洋法规体系,完善海上执法体制,加强海域和海岛使用审批管理,建立海洋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提高海洋综合监管水平。创新陆海统筹管理模式,重点支持南通市争创国家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鼓励其在统筹江海资源开发、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连云港市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动合作机制。

四、海洋强省建设需要的政策保障

为确保海洋强省建设顺利推进,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保障措施。

提升海洋强省战略地位,适时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进行部署。中央已经把海洋经济发展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江苏也应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增强认识。建议省委、省政府择时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把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作为落实中央战略决策的重大举措,加以全面部署。加强海洋强省战略研究,搞好海洋发展规划工作,促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强化协调领导机制,建议组建海洋与渔业厅。按照国家与省机构改革总体部署要求,对应国家海洋局机构设置与管理职能,建议对相关涉海管理部门进行整合,组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为更好地统筹协调、综合管理涉海事务,提高海洋管理行政效能,建议借鉴沿海发达省市的做法,成立由省政府领导挂帅的省海洋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海洋经济的规划管理、政策研究、重大项目推进,统筹协调海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适当调整行政区划,优化沿海生产力布局。为适应产业空间布局需要,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需要对现有行政区划作适当调整。建议:一是将沿海地区若干县城、乡镇撤县、镇设区,并入省辖市,以做大新的区域经济中心,增强对沿海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二是选择2~3个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重要的省级开发区,报批升格为国家级新区或经济开发区,争取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试点政策支持。三是扩大省直管县改革试点,选取1~2个沿海县(市),赋予其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促进沿海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改革新经验、走出发展新路子。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海洋经济加快发展。产业政策方面,抓紧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园区。财税政策方面,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海洋产业、海洋生态和资源保护等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支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渔业、风力发电等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苏州、无锡等到沿海滩涂大县兴办或共建开发园区,财政、税收收入享受省支持苏北的政策。金融政策方面,组建沿海发展银行,探索组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型金融集团。加快建设区域性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国内政策性贷款和国际贷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鼓励开展海洋产业保险业务。

责任编辑:黄 杰

第二篇:海洋经济发展篇:推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持续激发海洋经济的动力活力

加快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

现代渔业持续提升。青岛成功获批全国第一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游弋式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签约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16处,约占全国1/9。青岛全市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海洋制造业加速提质。青岛诞生了多个世界最大、中国第一的海洋工程装备,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工厂”P70等世界顶级产品建成交付。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建成海洋多(寡)糖工程药物、现代海洋药物、现代海洋中药等6个产品研发平台,管华诗院士团队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海洋药物“GV-971”成功上市、在研抗肿瘤药物BG136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青岛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22.4万立方米/日,约占全国1/5。围绕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全市海洋领域产业联盟达到5个。

海洋服务业快速发展。青岛组建了总规模110亿元的3支海洋产业基金。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均成立了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提供各类融资支持超过200亿元。大力发展海洋文旅产业,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凤凰岛(金沙滩)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海洋节会享誉国内外,“十三五”期间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6%以上。

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十三五”期间,青岛每年滚动推进100多个涉海重点项目,海洋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市1/4左右。2020年1月至11月,134个涉海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5亿元,达到年度计划投资的102%。同时,围绕总投资330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总投资600亿元的国信海洋经济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总投资300亿元的中鲁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和配套渔港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海洋生物医药及中药材贸易产业集聚区等重大项目,以及海上风电、海水淡化、深海装备制造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海洋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青岛海洋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青岛瞄准百亿级大项目开展精准招商,制定出台了《青岛市海洋领域招商引资攻坚方案》,梳理了10条海洋领域重点产业链条,与戴德梁行、上海宝茂集团等专业化招商平台开展战略合作,2020年1月至11月,青岛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98个,计划总投资2097亿元,其中200亿元以上项目3个;年产值将超过500亿元的新加坡Tuff海工等一批优质项目正在加快引进落地。

加快汇聚优质海洋创新要素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继续走在前列

顶尖创新平台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进入快速发展期,超算升级项目落户。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系列大洋深潜装备体系在青岛实现了“三龙聚首”。“东方红3”“蓝海101号”“深蓝号”等先进科考船入列。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环境适配系统建成。

海洋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项目、赤潮灾害处置等11项海洋领域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载人深潜器等国家大型科技设施群项目顺利推进,万米级水下滑翔机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续观测世界纪录。

產学研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2019年,青岛完成涉海技术交易67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1亿元,增长15.6%。联合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加快推进在青岛组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构建“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在青岛打造海工装备领域国内离岸人才基地和研发中心。同时,青岛积极推进北大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在青岛设立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目前均已有明确意向,正在加快推进。

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的作用更加凸显

航运中心建设步伐加快。2019年,山东港口集团在青岛挂牌成立,青岛港在A股上市。全球领先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建成投产,生产效率位列沿海集装箱港口第一位。预计2020年,青岛港将完成货物吞吐量6亿吨、集装箱2200万标箱,“十三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3.8%和4.8%。

集疏运能力不断增强。设立欧亚班列青岛运营中心,截至2019年底,青岛港已开辟海上航线173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海铁联运箱量138万箱,同比增长20.7%,连续5年蝉联全国港口海铁联运冠军。青岛成功获批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国际邮轮母港区加快建设。青岛同步推进产业导入和区域开发,引进船舶管理、航运保险、航运交易、海事律所等高端航运服务机构,截至目前落地项目36个,投资规模达620亿元。

更高水平推动海洋领域对外开放青岛在“双循环”格局中的“双节点”优势更加突出

国际海洋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十三五”期间,青岛累计建成各类企业海外研发中心48家、海外联合实验室5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9家。成功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现代海洋产业路演、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活动和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东亚海洋博览会等高端展会。

“两区”成为海洋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载体。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以发展现代海洋、航运物流等产业作为重点,19项海洋领域试点任务70%已落地实施;上合示范区海洋合作中心建设快速起势,总投资100亿元的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总投资13亿元的香港港青大健康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建设。

建設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

实行最严格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青岛制定出台《青岛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构建完善湾长制等各类制度体系,自然岸线保有率已达40%。高质量完成海岸线调查修测试点任务。

海洋生态修复成效显著。青岛实施“蓝色海湾”等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整治修复岸线110公里。持续打好浒苔处置攻坚战,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开展源头治理,创新实施关口前移、航道外线打捞等措施,千方百计消灭浒苔于海上,海陆清理比例由2015年的1:1提高到2020年的30:1,浒苔上岸量创2008年以来最低。

坚决打击海洋违法行为。青岛坚持守海有责、谋海为民,实施有奖举报、联合执法、执法全程记录等措施,强化执法过程,丰富执法手段,2020年共查获伏休违规渔船380多艘,没收涉渔“三无”船舶100余艘,伏季休渔和海上执法管理秩序大幅提升。

5年来,青岛瞄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加大产业培育、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经济的动力活力持续激发。在新的起点上,青岛将着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深海资源开发能力,深化海洋开放合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努力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Qingdao adhered to coordinated land and sea development and sped up the building of world-class seaports, a perfect modern marine industrial system, and a green and sustainabl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us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marine economy. In particular, since 2019, the CPC Qingdao Committee has launched the initiative to boost marine development, which aims to scale new heigh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by focusing on the formidable tasks covering six areas of marine industry, marine ports,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pening-up, marine ecology, and marine culture.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city’s marine output value increased by 5.5% or so in 2020, accounting for 29.3% of the regional GDP.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Qingdao’s marine economy registered an annual average growth of 13.3%.

作者:王宗和

第三篇: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对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以日本和山东为例,研究其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经验,为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经验借鉴与启示,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六条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 科技创新 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经济的实践远远早于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亚太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海洋经济之路,日本是其典型的代表。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加速海洋开发

近年来,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先后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这不仅构筑起各地区连锁的技术创新体制,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第二,日本海洋开发包括经济开发、技术开发,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日本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制订了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着重海洋科学技术开发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日本与我国同为东亚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发展异曲同工,辽宁省在制定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时,应参考日本的实践经验。

山东省——政府重视推进战略实施

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80年代时期就一同开展“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海洋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于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并把发展海洋经济当作一项关系长远利益的战略性工程来对待。

山东省还一直强调依法治海的精神,海洋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法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框架,从而使得海洋开发严谨有序。

近几年,山东省依靠海洋科技力量和众多海洋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的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海洋产业迅速崛起,新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海洋药物保健品、海洋精细化工、沿海旅游、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不断提高,新研究成果的投入使用使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增长点。

经验启示

发展海洋经济,由于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样。但由于海洋经济的共同特性,国内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都采取了以下举措:

1、政府管理综合化

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要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首先,海洋经济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政府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管理,以利海洋资源最优利用,发挥最大的资源潜能。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再次,与陆域经济管理相比,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所以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介入的范围更广,也更为深入;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部门协调和对经济外部性的治理这两个方面,其他领域则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产业结构合理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第二,“二、三、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演变。以高技术支撑的近海油气业、临港工业,以及滨海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海洋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区域特色明显。由于各国(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海洋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即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比较优势。

3、加强培育海洋主导产业

根据沿海城市海洋各产业增加值和全省海岸带资源调查,考虑到海洋9类行业增加值的梯度分布和资源基础,把省内海洋经济划分为主产业集群区、发达区、潜力区、欠发达区4个等级。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的两大优势,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要求,积极培植壮大海洋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4、海洋功能划分越来越明确

海洋经济是海洋水体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其发展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空间变化与空间组合的结果。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作支撑,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沿海陆域经济联动发展中,在与区域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要构建布局合理、陆海一体的生产力发展平台,加快辽宁省海洋产业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由分散向集群化发展。

5、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本原则,加强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健全该省海洋法规体系,做到用海、管海、护海有法可依;加强海洋规划管理,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水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与海洋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做好涉海项目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健全海洋综合管理法规体系,依法管海,依法用海。认真贯彻落实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盐业等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管理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污染控制排放制度,加大对港湾等重点海域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填海、围海等改变海域属性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严禁乱开乱建盐田。制定海洋倾废管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保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岸线资源使用管理等地方性法规,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加强海岛开发管理,尽快完成海域勘界工作。继续完善海洋执法体系,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搞好全省及沿海市、县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和海洋资源开发规划的编制实施。加强海域及岸线资源使用管理,建立适度开发、有序经营、持续利用的海洋开发新格局。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作者:吕靖 宫晓婞 张舜

上一篇:法律逻辑论文范文下一篇:实习报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