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教学大纲

2022-07-20

第一篇:现代农业教学大纲

《现代物流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现代物流概论”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应当树立现代物流基本认识与管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物流管理方面的方式方法,掌握常见的物流管理的六大功能,为今后从事物流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

2、熟悉各物流服务所涉及的功能业务活动;

3、结合实际案例掌握一定的物流管理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大纲

第一章 物流概述

(一)课程内容 1.物流与物流管理 2.现代物流分类 3.现代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物流、现代物流、物流管理的概念;现代物流分类 2.了解:现代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物流运输

(一)课程内容

1、物流运输的概念、作用与分类

2、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二)教学要求

1、掌握: 物流运输的定义、各物流运输的特点

2、了解: 各物流运输的比较

第三章 物流采购与仓储管理

(一)课程内容

1、物流采购

2、仓储管理

3、仓库作业管理

4、库存管理常用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 物流采购、仓库管理、ABC法

2、了解:采购流程、仓储作业

3、应用: 运用ABC法对库存的管理

第四章 物流装卸与搬运

(一)课程内容

1、装卸搬运概述

2、托盘、叉车、集装箱

(二)教学要求

1、掌握: 托盘、叉车、集装箱的不同类型

2、了解: 装卸搬运作业

3、应用:能根据装卸搬运作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托盘、叉车和集装箱

第五章 物流包装与流通加工

(一)课程内容

1、物流包装的作用与分类、包装容器与保护技术、包装标志

2、流通加工

(二)教学要求

1、掌握: 物流包装容器、包装技术、包装标志

2、应用: 能在物流服务里识别物流包装,从中获得相关的有效信息

第六章 物流配送

(一)课程内容

1、配送概述

2.配送中心、配送中心运作组织

(二)教学要求

1、掌握: 配送的概念、配送中心的运作组织

2、应用: 结合所学的知识认识配送作业、配送中心的运作

第七章 物流信息

(一)课程内容

1、物流信息管理概述

2、物流信息的技术应用、ERP

(二)教学要求

1、了解: 物流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初步了解ERP

第八章 现代物流介绍

(一)课程内容

1、企业物流管理

2、供应链管理

3、应急物流

(二)教学要求

1、了解: 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应急物流

第二篇:现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现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课程以及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时安排

周四课程,一学年。

三、教学与考核方法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普通话比赛,社会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查,语言使用问题讨论等。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或采用开卷考试、口试等形式。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以本学院人员参加编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为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各章参考书目见下) 1.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 2.钱乃荣主编《现代汉语》

3.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

五、分章大纲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的基本情况与基本特点,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标准与形成,现代汉语方言概况,现阶段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明确语言规范化的意义;提高对祖国语言的自豪感,提高进行语言规范的理论水平和行动的自觉性。

二、课时安排 10课时。

三、各节讲授重点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1.语言的概念、性质与构成 (1)什么是语言

(2)语言的交际工具性质 (3)语言的构成要素 (4)口语和书面语 2.现代汉语的含义

(1)广义:相对于古代汉语而言 (2)狭义:仅指共同语 3.共同语和方言 (1)什么是共同语 (2)什么是方言

(3)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 4.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形成 (1)历史上的方言 (2)历史上的共同语

(3)北方方言的影响与白话文的流传 (4)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 (5)共同语的最终形成 5.普通话的定义与标准 (1)什么是普通话 (2)普通话的语音标准 (3)普通话的词汇基础 (4)普通话的语法标准 6.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 (1)方言形成的一般因素 (2)现代汉语各方言区的分布 (3)现代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 7.现代汉语的特点 (1)现代汉语的语音特点 (2)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 (3)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8.汉语的历史地位 (1)汉语的悠久历史

(2)汉语在历史上对其他语言的影响 9.现代汉语的使用 (1)现代汉语在国内的使用 (2)现代汉语在国外的作用 A.国外华人的使用 B.联合国工作语言 C.作为外语在国外的使用

第二节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1.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1)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的内容 (2)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的意义 2.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和内容 (1)规范化的意义 (2)规范化的内容 3.推广普通话 (1)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2)推广普通话的工作

第三节 现代汉语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1.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 2.学习现代汉语注意的问题

四、本章参考书目 1.李荣《中国的语言和方言》(《方言》1989年第3期) 2.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

3.语文出版社编《语言文字规范手册》 第二章 语音

一、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语音的基本性质与基本概念,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发音原理,掌握普通话语音系统和音位系统,以及语流音变;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发音水平和理论水平;具有初步的审音、记音能力;提高语音规范化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 24课时。

三、各节讲授重点

第一节 语音概说 1.什么是语音 (1)定义

(2)对定义的解释 2.语音的物理性质 (1)语音与声音 (2)音高 A.什么是音高 B.音高与音波 C.音高与发音

D.音高在汉语中的作用 (3)音强 A.什么音强 B.音强与音波 C.音强与发音

D.音强在汉语中的作用 (4)音长 A.什么是音长 B.音长的形成

C.音长在汉语中的作用 (5)音色 A.什么是音色 B.音色与音波 C.音色与发音

D.音色在汉语中的作用 3.语音的生理性质 (1)肺和气管的作用 (2)喉头和声带的作用 (3)口腔和鼻腔的作用 4.语音的社会性质

(1) 语音与意义的结合由社会决定

(2)语音的系统由社会决定 5.语音的基本概念 (1)音素 (2)元音和辅音 A.什么是元音、辅音 B.元音和辅音的差异 (3)音节 (4)声母 A.什么是声母 B.声母与辅音的不同 (5)韵母 A.什么是韵母 B.韵母与元音的不同 (6)声调

6.汉语拼音方案 (1)古代的记音方法 (2)注音字母

(3)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 (4)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 (5)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 7.国际音标 (1)什么是音标

(2)国际音标的制定与修改 (3)国际音标的记音原则 (4)宽式与严式记音

第二节 声母

1.声母的发音部位 (1)什么是发音部位 (2)普通话的发音部位 2.声母的发音方法 (1)什么是发音方法 (2)按阻碍方式的分类 A.塞音 B.擦音 C.塞擦音 D.鼻音 E.边音

(3)按声带颤动与否的分类 A.浊音 B.清音

(4)按气流强弱的分类 A.不送气音 B.送气音 3.声母发音辨正

根据学生来源不同,说明方言与普通话声母在类和值两方面的差异与对应,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在发普通话声母时的缺点。

第三节 韵母 1.元音的发音 (1)元音音色的形成 (2)舌面元音舌位图 2.单元音韵母

(1)什么是单元音和单元音韵母 (2)舌面单韵母 (3)舌尖单韵母 (4)卷舌单韵母 3.复元音韵母

(1)什么是复元音和复元音韵母 (2)复元音的发音特点 (3)前响复元音韵母 (4)后响复元音韵母 (5)中响复元音韵母 4.鼻音尾韵母 (1)什么是鼻音尾韵母 (2)前鼻尾韵母 (3)后鼻尾韵母 5.普通话韵母的结构 韵头、韵腹、韵尾 6.普通话韵母的四呼分类

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7.韵母与韵 (1)押韵与“韵” (2)十三辙与十八韵 8.韵母发音辨正

根据学生来源不同,说明方言与普通话韵母在类和值两方面的差异与对应,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发好普通话韵母水平。

第四节 声调 1.声调的性质

(1)语音性质(音高的相对变化) (2)作用(区别意义) 2.调类和调值 (1)什么是调整类 (2)什么是调值

(3)调值的标写——五度标调法 3.普通话的调类和调值 4.古今调类的比较 (1)古代的四声与平仄 (2)古今调类对应关系 (3)关于入声的性质与演变 A.入声的性质 B.入声的演变 5.声调发音辨正

根据学生来源不同,说明方言与普通话声调在类和值两方面的差异与对应,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发好普通话声调的水平。 第五节 音节

1.汉语音节的结构 2.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3.汉语音韵配合规律 4.音节的拼写规则 (1)改写 (2)省写 (3)隔音符号 (4)标调 (5)连写 (6)大写 第六节 音变

1.连读变调(本部分内容也可以放在声调一节中讲授) (1)什么是连续变调 (2)上声的连续变调

(3)“一七八不”的连续变调 (4)去声的连续变调 (5)形容词重叠的变调 2.轻声 (1)什么是轻声 (2)轻声的语音性质 A.音强和音长的变化 B.音高的化

(3)轻声对音色的影响 A.对声母的影响 B.对韵母的影响 (4)轻声的作用 A.有些能区分意义 B.有些能区分词性 C.有些能区分词和词组 (5)读轻声的规律 3.儿化 (1)什么是儿化 (2)儿化的发音规律 (3)儿化的作用 A.有些能够区别词义 B.有些能够区别词性

C.一般地表示细小、亲切、喜爱或者轻蔑的感情色彩 (4)读儿化的规律 4.语气词“啊”的音变

第七节 音位 1.什么是音位 2.音位的分类 3.音位变体及其分类 4.归纳音位的标准 5.普通话的元音音位 6.普通话的辅音音位 7.普通话的声调音位

第八节 朗读和语调 1.朗读的作用与技巧 2.停顿 3.重音 (1)什么是重音 (2)语法重音

(3)逻辑重音(语用重音) 4.句调

第九节 语音规范化

1.语音不规范现象的产生原因 2.异读词的整理

四、本章参考书目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2.董少文《语音常识》 第三章 文字

一、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书面符号系统――汉字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分析及运用汉语汉字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汉字规范化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 12课时。

三、各节讲授重点

第一节 汉字概说 1.什么是文字 2.汉字的起源 3.汉字的性质 (1)世界文字的类型 (2)汉字的表意性质 (3)汉字表意的优缺点 4.汉字的使用和影响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 1.汉字形体演变概况

2.汉字形体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1)隶变在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意义 (2)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3.现行汉字的形体类别 4.印刷体的字形、字号

第三节 汉字的构造 1.汉字的结构单位 2.笔画 (1)什么是笔画

(2)基本笔画与复合笔画 (3)笔画的组合 3.偏旁 (1)什么是偏旁 (2)偏旁的分类 4.部首 (1)什么是部首 (2)部首含义的变化 5.笔顺 (1)什么是笔顺 (2)笔顺的规范 6.造字法 (1)象形 A.什么是象形 B.象形的特点 (2)指事 A.什么是指事 B.指事的特点 (3)会意 A.什么是会意 B.会意的特点 (3)形声 A.什么是形声 B.形旁和声旁的位置 C.形旁和声旁的变化 D.形声的特点 (5)六书说与现代汉字

第四节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1.汉字改革的历史过程与地位 (1)汉字改革的起因 (2)汉字改革的过程 (3)汉字改革的历史地位 2.汉字笔画的简化 (1)简化汉字的过程 (2)简化的方法 (3)目前存在的问题 3.异体字的整理 (1)异体字的类型 (2)异体字的精简过程 (3)异体字的精简原则 (4)目前存在的问题 4.汉字的标准化 (1)定量 (2)定形 (3)定音 (4)定序

5.汉字的排序法

6.汉字的计算机输入编码

第五节 正确使用汉字 1.规范汉字的标准

2.当前社会上的不规范用字现象 3.使用规范汉字中注意的问题 4.纠正错别字

四、本章参考书目

1.殷焕先《汉字三论》

2.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3.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现代汉字学》

第四章 词汇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对词、词汇、词义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词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所学分析具体的词汇现象,提高析词、辨词、赏词、用词等词汇环节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

二、课时安排 20课时。

三、各节讲授重点

第一节 词汇和词汇单位 1.什么是词汇 广义的词汇与狭义的词汇。 2.语素 (1)语素的含义

(2)语素的分类:自由、半自由、不自由 2.词

(1)语素的含义

(2)语素的分类:自由、半自由、不自由 3.词 (1)词的含义 (2)词的构成 A.单纯词

①联绵词(双声词、叠韵词、其他) ②叠音词

③音译外来词 B.合成词

①复合式(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动宾型、主谓型) ②重叠式

③附加式(词缀+词根、词根+词缀) 3.语素、词和字的关系 4.简称和数词缩语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1.词义的性质 (1)概括性 (2)模糊性 (3)民族性 (4)客观性 (5)社会性 (6)主观性 2.词义的构成 (1)理性意义 (2)色彩意义

①感情色彩

②语体色彩

③形象色彩 (3)语法意义

第三节 词义的分解 1.义项 (1)什么是义项 (2)义项的分类

①基本义

②转义(引申义、比喻义) (3)单义词和多义词

(4)同音词以及与多义词的区别 2.义素的分析和运用 (1)什么是义素 (2)义素分析的步骤 (3)义素分析的运用

第四节 词义的聚合――语义场 1.语义场 (1)语义场的含义 (2)语义场的层次 (3)语义场的种类

①类书义场

②顺序义场

③关系义场

2.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1)同义义场 (2)同义词的差别 ①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意义轻重、范围大小、个体与集体、搭配对象) ②色彩意义方面的差别(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3)辨新同义词的方法 (4)同义词的作用 3.反义义场和反义词 (1)反义义场 (2)反义义场的类型

①互补反义义场

②极性反义义场

(3)反义词的不平衡性现象 (4)反义词的自由泳

第五节 语境和词义 1.两种语境 (1)上下文语境 (2)情景语境 2.语境和词义

(1) 根据语境解释词义 (2) 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3)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4)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 (5)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第六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上)――词的总汇 1.基本词汇 (1)基本词汇的含义 (2)基本词汇的特点

①稳固性

②能产性

③全民常用性 2.一般词汇 (1)一般词汇的含义 (2)一般词汇的特点 3.古语词 4.方言词 5.外来词 6.新词 7.行业语 8.隐语

第七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下)――熟语的总汇 1.成语

(1) 成语的特征(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 (2)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及语句、口头熟语) (3)成语的构造 (4)成语的运用 2.惯用语

(1)惯用语的含义及特征 (2)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3.歇后语 (1)歇后语的含义 (2)歇后语的种类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1.词汇的发展变化 (1)新词的产生

(2)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3)词义的演变

①词义的扩大

②词义的缩小

③词义的转移

④义项的增多 ⑤义项的减少 2.词汇的规范化 (1)词汇规范化的原则 (2)词汇规范化的工作

①方言词的规范

②古语词的规范 ③新词的规范

四、本章参考书目

1.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 2.张永言《词汇学简论》

3.王勤、武占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 第五章 语法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汉语语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单位、基本关系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提高对汉语语法规律的理性认识,增强语法意识;能够正确运用汉语语法规律,并能够对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现象作出理性的分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课时安排 40课时。

三、各节讲授重点

第一节 语法概说

1.语法和语法体系的不同含义 2.语法的性质 (1)抽象性 (2)稳固性 (3)民族性 3.语法单位 (1)语素、词、短语 (2)句子 ①什么是句子

②句子和短语、词的区别

③句子的类型 4.句子成份 (1)主词和谓语 (2)动语和宾语 (3)定词、状语、补语 (4)句子成份之间的层次关系 第二节 词类(上) 1.词类的划分 (1)什么是词类 (2)划分词类的标准 (3)实词和虚词的区分 2.名词 (1)名词的种类 (2)名词的语法特征 (3)时间名词和方位词 3.动词 (1)动词的种类 (2)动词的语法特征 (3)判断动词 (4)能愿动词 (5)趋向动词 4.形容词 (1)形容词的种类 (2)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3)名、动、形的区别 5.区别词 (1)什么是区别词 (2)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3)区别词与名词、形容词的不同 6.数词 (1)数词的种类 (2)数词的语法特征 7.量词 (1)量词的种类 (2)量词的语法特征 8.副词 (1)副词的种类 (2)副词的语法特征 (3)副词的区别

①与形容词的区别

②与时间名词的区别

③与连词的区别 9.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

②第二人称

③第三人称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 (4)代词的语法特征 (5)代词的任指和虚指 10.拟声词 (1)什么是拟声词 (2)拟声词的语法特征 11.叹词 (1)什么是叹词 (2)叹词的语法特征

12.实词的运用(也可以在讲各类实词时讲授) 第三节 词类(下) 1.介词

(1)介词的语法作用 (2)介词的种类 (3)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2.连词

(1)连词的语法作用 (2)连词的种类 (3)连词的区别 3.助词 (1)助词的语法 (2)结构助词

①结构助词的分工

②结构助词“的”的特点 (3)动态助词

①动态助词的语法作用

②着

③了

④过 (4)比况助词 (5)其他助词 4.语气词 (1)什么是词气词 (2)语气词的分类 (3)语气词的语法作用 (4)与助词的区别

①与助词的区别 ②与拟声词的区别

③与叹词的区别

5.虚词的运用(也可在讲各类虚词时分别讲授) 6.词的兼类

(1)汉语中词类与句子成份的对应关系 (2)汉语中词的兼类现象 (3)兼类与非兼类的区别

第四节 短语 1.短语的分类 2.短语的结构类别 3.短语的功能类别 4.多义短语 (1)什么是多义短语 (2)多义结构的两种类型

第五节 句子成份 1.主语和谓语 (1)主语的类型与构成 (2)谓语的类型和构成 (3)主语意义类型

①施事主语

②受事主语

③当事主语 2.动语和宾语 (1)动语的构成 (2)宾语的构成 (3)宾语的意义类型

①受事宾语

②施事宾语

③当事宾语 3.定语 (1)定语的构成 (2)定语的种类

(3)定语与“的”的使用 (4)多层定语 4.状语 (1)状语的构成 (2)状语的类别

(3)状语与“地”的使用 (4)多层状语 5.补语 (1)补语的构成 (2)补语的意义类别

①结果补语

②程度补语

③状态补语

④趋向补语

⑤数量补语

⑥时间处所补语

⑦可能补语

(3)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4)补语和宾语的语序 6.中心语 7.独立语 (1)什么是独立语 (2)插入语 (3)称呼语 (4)感叹语 (5)拟声语 8.句子成份的分析方法

(1) 句子成份分析法

(2)层次分析 第六节 句类、句型 1.句类 (1)陈述句 (2)疑问句

①是非问

②特指问

③选择向

④正反向 (3)祈使句 (4)感叹句 2.句型 (1)主谓句

①名词谓语句

②动词谓语句

③形容词谓语句

④主谓谓语句 (2)非主谓句

①动词性非主谓句

②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③名词性非主谓句

④叹词句 3.“把”字句 (1)什么是“把”字句 (2)“把”字句的特点 4.“被”字句 (1)什么是“被”字句 (2)“被”字句的特点

(3)“被”字句和“把”字句的联系与转换 5.连谓句 (1)什么是连谓句 (2)连谓句的类型 6.兼语句 (1)什么是兼语句 (2)兼语句的种类

(3)兼语句与连谓句的区别 7.双宾句 (1)什么是双宾句 (2)双宾句的特点 (3)双宾句的区别 8.存现句 (1)什么是存现句 (2)存现句的种类 9.变式句 (1)什么是变式句 (2)变式句的种类 10.省略句 (1)什么是省略句 (2)省略句的种类 11.句子之间的变换 (1)句类之间的变换 (2)句型之间的变换 第七节 常见的句法失误 1.搭配不当 2.残缺和多余 3.语序不当 4.句式杂糅 5.歧义

第八节 复句 1.什么是复句 2.复句和单句的区别 3.复句的类型 (1)并列关系 (2)顺承关系 (3)解说关系 (4)选择关系 (5)递进关系 (6)转折关系 (7)条件关系 (8)假设关系 (9)因果关系 (10)目的关系 4.多重复句 (1)什么是多重复句 (2)多重复句的分析 5.紧缩复句 (1)什么是紧宿复句 (2)紧缩复句的内部关系 6.复句运用中的常见错误

第九节 句群 1.什么是句群

2.句群和复句、段落的区别 3.句群的类型 4.多重句群

5.句群运用中的常见语病 第十节 标点符号(略)

四、本章叁考书目

1.朱德熙《语法讲义》

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 第六章 修辞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修辞学知识,对汉语修辞的概貌有一个大体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修辞能力;对不适当的修辞现象能进行修改,并从理论上加以解释。

二、课时安排 32课时。

各节讲授重点

第一节 修辞概说 1.什么是修辞

2.修辞的三种含义(修辞义与修辞手法的区别) 3.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4.修辞与语音、语法、词汇的关系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1.意义的锤炼

(1)意义锤炼的原则、方法 (2)意义锤炼与咬文嚼字的区别 (3)意义锤炼与语言自然的关系 2.声音的锤炼 (1)音节的匀称 (2)韵脚和谐 (3)平仄调配

(4)灵活运用双声叠韵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1.句式选择的原则 2.长句和短句 (1)长句和短句的特点 (2)长句化短句的方法 3.整句和散句 (1)什么是整句和散句 (2)整句和散句的特点 4.主动句和被动句 (1)什么是主动句和被动句 (2)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表达 (3)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 5.主动句和否定句 (1)什么是肯定句和否定句 (2)多重否定

(3)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 6.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1)什么是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2)口语句的特点 (3)书面语句式的特点 第四节 辞格(一) 1.辞格概说 (1)什么是辞格 (2)学习辞格的意义 2.比喻 (1)什么是比喻 (2)比喻的基本类别 (3)比喻的变化 ①连喻 ②强喻 ③弱喻

④反喻

⑤互喻

⑥回喻

⑦缩喻 (4)比喻的使用 3.比拟 (1)什么是比拟 (2)比拟的类别 (3)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4)比拟的使用 4.借代 (1)什么是借代 (2)借代的类型 (3)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4)借代的使用 5.拈连 (1)什么是拈连 (2)拈连的特点 (3)拈连与比拟的区别 (4)拈连的使用 6.夸张 (1)什么是夸张

(2) 夸张的类型

(3)夸张与比喻的合用 (4)夸张的使用 第五节 辞格(二) 1.双关 (1)什么是双关 (2)双关的类型 (3)双关的使用 2.仿词 (1)什么是仿词 (2)仿词的种类 (3)仿词的使用 3.反语 (1)什么是反语 (2)反语的种类 (3)反语的使用 4.婉曲 (1)什么是婉曲 (2)婉曲的种类 (3)婉曲的使用

(4)婉曲与双关、反语的区别 第六节 辞格(三) 1.对偶 (1)什么是对偶 (2)对偶的种类 (3)对偶的使用 2.排比 (1)什么是排比 (2)排比的特点 (3)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4)排比的使用 3.层递 (1)什么是层递 (2)层递的特点 (3)层递与排比的区别 (4)层递的使用 4.顶真 (1)什么是顶真 (2)顶真的使用 5.回环 (1)什么是回环 (2)回环与顶真的区别 (3)回环的使用 第七节 辞格(四) 1.对比 (1)什么是对比 (2)对比的类别 (3)对比与对偶的区别 (4)对比的使用 2.映衬 (1)什么是映衬 (2)映衬的类别 (3)映衬与对比的区别 (4)映衬的使用 3.反复 (1)什么是反复 (2)反复的种类 (3)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4)反复的使用 4.设问 (1)什么是设问 (2)设问的使用 5.反问 (1)什么是反问 (2)反问与设问、询问的区别 (3)反问的使用 6.通感 (1)什么是通感 (2)通感的类别

(3)通感与比喻、比拟、夸张的联系与区别 (4)通感的使用 7.警策 (1)什么是警策 (2)警策的种类 (3)警策的使用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1.辞格的连用 2.辞格的兼用 3.辞格的套用

第九节 修辞中常出现的错误

(可安排在各有关辞格的“使用”部分中讲授) 第十节 语体风格 1.什么是语体 2.语体的分类 3.公文语体的特点 4.科技语体的特点 5.政论语体的特点 6.文艺语体的特点

四、本章参考书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2.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

4.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第三篇:现代货币金融学说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也可以作为财经学科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主要是:

1、使学生对当代西方各大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金融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2、拓宽学生视野,为在马克思主义货币信用原理指导下。研究和探讨我国新时期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3、便于学生学习多种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的先修课程是《货币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经济学说史》、《世界金融史》等课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按学派的线索,客观介绍当代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在货币银行方面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分析各学派间的主要共识与分歧;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评论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与不足,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四、 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1、通过基本文字教材的准确叙述和音像教材的概要讲解,使学生对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基本内容有深刻认识和全面了解。

2、文字教材的编写要全面系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自学;音像教材和基于网络的多种媒体教材讲授本学科的重点、难点,教材的制作力求活泼、实用,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分析。

3、学员要熟练掌握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使用中央电大提供的多种媒体,自主学习为主,各级办学实体要给学员提供必要的面授辅导等学习支持服务。

4、在教学过程中,中央电大和其他办学实体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电视直播课堂、电话答疑、E-mail、CAI课件以及报纸杂志等手段进行教学辅导或发布教学信息。

5、在可能条件下,教学过程中还应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

6、教学过程要统一布置一定的复习思考题和做4次以上的作业。

7、本课程课内学时72,4学分,全年滚动开出。

第二部分 编写原则

1、现代货币金融学说是面向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编写的,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到 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要适合学生自学。考虑到电大学员的基础知识层度和不脱产学习的具体条件,要尽量立足于帮助学生自学和适应考试。

2、 考虑到教学内容极其丰富,所以教材的编写应当注意突出重点。

3、 因为教材的编写采取合一型,每章后面的辅导部分应包括:主要内容回顾、

教学难点提示和该章思考题。

第三部分 各章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导论:1936年以前西方金融理论概述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学员要了解西方早期和近代金融理论的主要思想渊源和来龙去脉;辨析西方货币本质观中的金属主义和名目主义;了解早期和近代货币数量说的主要代表性观点;了解早期和近代西方学者在信用和利息问题上的主要争议点;分析银行主义和通货主义观点的差异;了解维克塞尔对金融理论的贡献和对当代金融理论的影响。 第一节 货币本质观

一、货币金属观

以十

六、十七世纪重商主义者为代表。

主要观点 :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多,财富就多。生产只是创造财富,而流通则增加财富。 对货币金属观的简要评价。

二、货币名目观

代表人物:早期有巴本、贝克莱、孟德斯鸠等;近代有克纳普等人。

主要观点:货币不是财富。货币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票券,是一种价值符号。货币的价值是由国家规定的。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只是国家用法律规定的计算单位,只在名目上存在。 对货币名目观的简要评价。

三、两种货币本质观在20世纪的交替发展

本世纪初,现代名目说盛行一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货币金属观占上风,恢复金本位制。1933年的世界大危机后,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当代名目说以“管理通货论”的形式再度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40余年。在此期间,仍有人主张重建金本位制。 第二节 货币数量说

一、早期货币数量说

主要代表人物:博丹、洛克、坎特罗、穆勒父子二人。 主要观点: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是由货币数量的变化所决定。其他情况不变时,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值越高,货币价值越小。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物价上涨是有一个传导过程的,而且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比例关系。

亚当·斯密反货币数量说的观点。

二、近代货币数量说

近代货币数量说的主要特征是运用数学方法作为分析工具。

1、现金交易数量说

主要代表人物:甘末尔、费雪。

主要观点:一定时期内用于交易的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共同决定物价。 (1) 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 (2)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2、现金余额数量说

代表人物:马歇尔、皮古等人。

主要观点:一定时期人们的现金余额即手持货币数量决定物价。 (1) 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 (2) 皮古的剑桥方程式。

三、货币数量说对当代金融理论的影响

货币数量说是西方货币理论定量分析的基础。从单纯解释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发展为以货币为中心的综合经济学说和国家协调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 对货币数量说的评价。 第三节 信用利息理论

一、信用理论

1、信用媒介论。主要观点:银行的功能就是为信用提供媒介。银行只有先接受存款,才能进行放款,因此银行的负债业务优先于资产业务,前者决定后者。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等。 关于信用的作用。 关于信用与物价的关系。

2、信用创造论。主要观点:银行的功能是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运用其所接受的存款进行放款,且能用放款的办法创造存款,所以银行的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银行通过信用创造,能为社会创造出新的资本,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约翰·劳、麦克劳德等。 对信用媒介论和信用创造论的评议。

二、利息理论

1、西尼尔的“节欲论”。把利息看成是对货币所有者为积累资本而节制当前消费和享受的报酬。

2、庞巴维克的“时差论”。认为利息是对商品在不同时期因人们评价不同而产生的价值时差的一种补偿。

3、新古典学派的“均衡利息论”。认为利息是等待的代价,是牺牲时间偏好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是由资本的供给(储蓄)和资本的需求(投资)二者之间的均衡来决定。利息率与资本的供给反方向变动,与资本的需求同方向变动。 对利息理论的评议。 第四节 金融制度与经济周期

一、货币发行制度

1、货币发行制度讨论的背景。

2、通货主义的观点和主张。

3、银行主义的观点和主张。

二、经济周期

1、通货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论述。

2、银行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论述。

三、货币数量与经济周期

通货主义认为货币数量与经济周期之间不存在内在必然联系,但却可以助长或减弱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调节通货能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程度。银行主义认为,货币数量不是引发经济周期的原因,也不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程度,应该对信用加以管理,控制经济周期。 第五节 维克塞尔对当代金融理论的贡献

一、货币经济理论

1、历史背景与分析方法。

2、货币经济一体论。

3、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二、累积过程理论

三、经济周期与货币制度理论

四、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凯恩斯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凯恩斯的金融理论,学员应了解凯恩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影响;掌握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与关系;了解凯恩斯在货币基本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凯恩斯货币供求理论的主要观点;分析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主要论点及政策意义;了解凯恩斯在储蓄理论上的贡献;正确认识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论和货币政策主张。 第一节 凯恩斯理论综述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

1、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三个依据。

2、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原则。

3、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与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衰落。

二、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震撼世界的30年代经济大危机

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

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

三、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1、有效需求理论。

2、凯恩斯理论体系图解。

四、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1、凯恩斯理论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影响。

2、凯恩斯理论对西方各国政府制定政策的影响。

3、凯恩斯理论的实施对西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特征

一、货币的本质与分类

1、货币的本质。名目主义的货币本质观;国定货币论;在经济理论和货币政策主张中的运用。

2、货币的分类:第一图示;第二图示;第三图示。

二、货币的职能与特征

1、货币的职能:交换媒介;财富贮藏。

2、货币的特征: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货币的替换弹性等于零;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且保藏费低。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内在联系和政策含义。 第三节 货币供求理论

一、货币供应理论

1、外生货币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2、货币供应渠道。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减货币供应的主渠道。

3、货币供应变动的影响。

二、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需求的动机与构成。交易动机构成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动机构成货币的预防需求;投机动机构成货币的投机需求。

2、货币需求的特征

(1)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特征:相对稳定可以预计;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对利率不太敏感;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货币投机需求的特征:货币需求难以预测;货币主要作为财富贮藏;对利率极为敏感;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 货币总需求的构成和函数式。

3、货币需求的变动及影响。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现实变化的影响;货币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的不规则变动:(1)流动性陷阱;(2)通货恐慌;(3)清算恐慌。 货币需求变动对利率、收入的作用进而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利息理论

一、利息产生的原因

1、利息形成于人们得到货币收入后的两个选择

(1)时间偏好选择: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形成现实储蓄量。

(2)流动偏好选择:决定以什么形式进行储蓄。以手持货币形式储蓄可以保持高度流动性,但没有利息收益;以生息资产形式储蓄可以获取利息但却放弃了流动性。由于人们偏好流动性,所以对人们放弃手持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应该支付利息作为报酬。

2、储蓄与贮钱的联系与区别。

3、利息的定义。利息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

二、利率的决定因素与形成机制

1、利率是由货币市场上货币的供求均衡决定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化,货币供应与利率同方向变化,货币供求的均衡点决定利率水平。

2、利率的波动

(1)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 (2)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3) 货币供求同时发生变化,视双方变化幅度的不同使利率上下波动。

三、利率的作用与利率政策

1、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作用

(1)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的对比关系影响投资。 (2)利率对储蓄形式的选择有决定作用。

2、利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 (1)利率对总投资量的影响。 (2)利率对总储蓄量的影响。 (3)利率对总消费量的影响。

3、利率理论的政策意义 第五节 储蓄理论

一、节俭是非论的辨析——对储蓄作用的分析

1、节俭美德论

2、储蓄有害论

3、凯恩斯的节俭是非论:不同情况下储蓄对于经济的影响不同

二、个人储蓄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1、主观因素,主要有人的心理偏好、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

2、客观因素,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及其边际消费倾向

三、投资决定储蓄论

1、储蓄、投资与收入的关系

2、投资决定储蓄论

3、政策意义

第六节 半通货膨胀理论与货币政策主张

一、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1、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 (1)工资单位。 (2)就业量。

2、货币数量变动对物价的影响

二、货币量变动影响物价的传导机制

1、货币量变动后引起利率变动;

2、利率变动后引起投资规模变动;

3、投资规模变动后引起就业、产量和收入的变化;

4、就业、产量和收入变化后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

5、生产成本的变动引起物价的变动。

6、传导阻滞的影响因素 (1)流动性陷阱; (2)投资的利率弹性。

三、货币数量说的新表述

1、简化分析。两个假定条件;两个假设。具体表述。

2、说明物价随货币数量同比例变化的条件 (1)公众手持货币与收入保持一定比例; (2)货币工资固定不变; (3)边际报酬等于平均报酬;

(4)劳动力与设备达到充分就业与安置。

3、具体分析货币量变动时影响物价弹性的五个因素 (1)有效需求; (2)生产报酬; (3)生产资源; (4)工资状况; (5)生产要素的差异。

4、对货币数量说新表述的说明。

四、半通货膨胀理论

在充分就业点前后,货币数量增加后的膨胀效果程度不一。

1、在充分就业点前,货币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一方面使就业量和产量增加,另一方面物价也逐渐上涨,这称之为半通货膨胀。

2、在充分就业点后,货币量增加使物价同比例上涨,形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3、由于充分就业是偶然的,经济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点以前的状态,所以增加货币量只会出现半通货膨胀。

五、货币政策主张

1、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1)降低利率的两种政策:伸缩性的工资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2)两种政策的比较。

(3)刚性的工资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2、赤字财政政策。

第三章 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员通过学习本章,应当了解新剑桥学派的产生背景和理论特点;掌握新剑桥学派在货币供求问题上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与修正;了解新剑桥学派在利率理论上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新剑桥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能够分析新剑桥学派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西方现实经济中的可行性。

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支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特点。 第一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一、货币需求的七动机说

1、货币需求七动机 (1)产出流量动机; (2)货币—工资动机; (3)金融流量动机; (4)预防和投机动机; (5)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 (6)弥补通货膨胀损失的动机; (7)政府需求扩张动机。

2、货币需求的分类与特点

(1)商业性货币需求:与生产活动相联,与收入相关,形成货币的商业性流通,影响商品的价格。

(2)投机性货币需求:与金融市场相联,与人们的未来预期相关,形成货币的金融性流通,影响的是利率。

(3)权力性货币需求: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决策,其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如何分配这些额外货币。

二、货币供应的决定与控制

1、现行的货币供应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是有限度的。

3、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力在货币供应的增加和减少方面是不均匀的。 第二节 利率理论

一、 借贷资金论

1、借贷资金的供应与需求

(1)借贷资金的供应来源:当前储蓄;出售固定资产的收入;窖藏现金的启用;银行体系创造的新增货币量。

(2)借贷资金的需求:当前投资;固定资产的重置与更新;新增的窖藏现金量。

2、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1)利率决定于借贷资金的供求均衡点。 (2)市场利率的两个特点。 (3)利率变动的两种情况。

3、对借贷资金论的评议。

二、利率的控制方式与利率的作用

1、利率的控制方式:通过对借贷资金的影响间接实现的。

2、利率控制的渠道:制定官方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变动国家债务的数量、形式和期限调节市场的借贷资金量。

3、利率的作用: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其原因有三个。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工资决定物价论

1、物价的变化是成本和垄断程度变化的反应。

2、决定价格的因素中,工资是主要的不稳定因素。

3、一般物价水平受货币工资率水平的支配。

二、通货膨胀的传导过程

1、通货膨胀的主要传送带是货币工资率。其传导过程是由于提高货币工资,加大了直接成本,进而抬高物价的循环。

2、通货膨胀从局部到全面,从一国到世界的传递。

3、通货膨胀的预期作用。

三、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1、直接原因:货币量过多。

2、深层原因:国民收入在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分配不公平、不合理;货币工资率与实际工资率的差异;劳资双方的争斗形成工资—物价互相追逐。

四、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

1、通货膨胀的危害

(1)通货膨胀是一种极不合理的收入再分配。 (2)打击生产和投资,不利于经济发展。 (3)形成外贸逆差。

2、通货膨胀的治理:政府通过社会政策改变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措施: (1)通过合理税收制度改变收入分配。 (2)补助低收入家庭。

(3)政府掌握的资源从军工转为民用。 (4)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利于就业。 (5)制定逐步消除赤字的财政政策。 (6)预定实际工资增长率政策。 (7)奖出限入增加贸易顺差。

第四章 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学员要了解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特点和影响;掌握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供应理论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辨析新古典综合派的利率理论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的异同;分析新古典综合派储蓄理论的主要论点及政策意义;了解新古典综合派在通货膨胀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对策;正确认识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政策理论与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特点 第一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货币乘数论

1、简单乘数模型:m=1/r (m为货币乘数、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复杂乘数模型:m=1/(r+e+c) ( e为超额准备金率、c为现金漏损率)

3、货币乘数论的基础。

二、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

1、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具有创造信用,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

(1)金融创新使替代活期存款和通货的生息资产迅速增加。

(2)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具有完全的替代性。

(3)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也能创造出存款货币。

(4)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用扩张上只具有程度上的差别。

2、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实际上取决于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1)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行为对创造货币能力的影响。 (2)对信用的需求是创造存款货币的关键。

3、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是控制货币扩张的唯一举措。

4、宏观金融控制的目的和手段应该改变 (1)控制的范围必须扩大,实行全面管理。 (2)控制的方法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 (3)控制的指标应该是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比率。

三、内生货币供应论

1、银行的资产决定银行的负债。

2、金融媒介方面的创新作用。

3、企业创造的非银行形式支付扩大了信用规模。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模型

1、鲍莫尔模型的立论基础:经济行为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2、鲍莫尔模型的三个假定。

3、货币交易需求与存货理论:人们的手持货币如同企业的存货一样,力图使其成本总额降到最低限度,由此可建立模型。

4、公式推导。得出:

5、模型的结论

(1)最适当的现金持有额对利率的变化反应敏感,其利率弹性为(-0.5)。

(2)现金持有额与交易总量、变现手续费之间存在着同方向但不同比例的变动关系。

6、对鲍莫尔模型的评价。

二、“立方根定律”——惠伦模型

1、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1)手持货币的成本:转换现金的手续费和损失的利息。 (2)收入和支出的状况。

2、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最佳值公式:三个因素:①持币的机会成本;②转换现金的手续费;

式中,k为最适当的现金持有额,b为变换现金的手续费,y为交易支出总额,r为利率。 ③转换现金的可能次数。

3、公式推导

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公式为:M³ = 2S²C/r

式中, S² 代表支出分布的方差;C 为转换现金的手续费;r 为利率。

4、惠伦模型的结论

(1)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与货币支出分布的方差、转换现金的手续费、利率及立方根关系。 (2)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对收入和支出的弹性为1/3。 (3)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为(-1/3)。

三、“资产选择理论”——托宾模型

1、托宾模型的研究对象:人们怎样选择最优的金融资产组合。

2、对两种资产保存形式的分析:风险与收益。

3、对待风险的三类人。

4、以风险回避者为对象的资产调整过程:模型的建立(图示)。

5、托宾模型的含义与结论

(1)资产分散化原则:同时持有风险资产和安全性资产。 (2)两种资产量上选择的依据:总效用最大。

(3)结论:第一,利率与货币投机需求反方向变动,与预期收益同方向变动;第二,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是通过人们调整资产组合实现的。

6、对托宾模型的评论。 第三节 利率理论

一、利率的决定模型——IS-LM曲线分析

(一)商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

1、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S(y)= I(i)

式中S代表储蓄,它与收入同方向变动,I代表投资,它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2、商品市场的均衡图。

3、IS曲线的导出。

4、IS曲线的特点。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1、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M=L 式中M代表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行为决定;L代表货币需求,由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构成,它们分别取决于收入和利率。

2、货币市场的均衡图。

3、LM曲线的导出。

4、LM曲线的特点:三个区域。

(1)凯恩斯区域:当利率下降到某一点时,曲线为水平状态; (2)古典区域:当利率升高到一定点后,曲线为一垂直线; (3)中间区域:向右上方倾斜。

(三)两曲线交叉与两市场同时均衡

1、两曲线交叉点E代表两市场同时均衡,此交点E决定了均衡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

2、E点以外的任何一点都不能达到两市场的均衡。

3、两市场的稳定均衡。

(四)影响两市场均衡的主要因素

1、资本边际效率的升降;

2、消费倾向的增减;

3、货币供应量的增减;

4、货币需求的变动。

(五)政府干预和两市场的均衡

1、财政政策对两市场均衡的影响

(1)政府支出的增减直接影响投资水平。 (2)税收的增减对两市场均衡的影响。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 (1)配合的必要性。 (2)配合的几种方式。

3、政策的区域性效果

(1)凯恩斯区域的效果: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 (2)古典区域的效果: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3)中间区域的效果:财政、货币政策均有效,均衡点的移动对两种政策的反应不同。

二、利率的结构理论

(一) 利率的风险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期限相同债券或贷款在违约风险、流动性和所得税规定等因素作用下各不相同的利率间的关系。

1、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与利率是同方向变动的。发行主体不同的债券,违约风险也不同,一般来说,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要大于政府债券,因此有正值的风险生水。举债主体的违约风险大小一般是通过各家评级机构的信用评定等级来衡量。

2、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资产在必要时迅速转换成现金而不使持有人遭受损失的能力。因此人们总是偏好债券的流动性,不同流动性的债券,利率也存在差别。一般地,债券的流动性与利率是反方向变动的。资产的流动性大小通常用其变现成本来衡量,其变现成本等于变现的交易佣金加上买卖价差。

3、所得税因素

在税法规定利息所得要交税的国家里,税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债权人纳税后的可支配收益,因此,税率通常与税前利率同方向变动。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

解释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作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主要有:

1、预期理论:假定除了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外没有别的系统性因素会影响长期利率。预期理论主要有纯预期理论、流动性理论、偏好习性理论。

2、市场分割理论:假定债券市场参与者具有期限偏好,每一种期限就是一个区分开来的市场,该市场的利率取决于既定的需求与供给。

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生水理论:通过观察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就可以知道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测;长期利率取决于这种预测的平均值加上该种债券由供求条件决定的流动性生水。 第四节 储蓄理论

一、储蓄生命周期理论

(一)储蓄的决定因素

1、储蓄在经济中作用的争论。

2、关于储蓄决定因素的争论。

3、储蓄生命周期论的观点。

(二)个人储蓄模型与推论

1、两个假定。

2、个人储蓄模型。

3、基本模型的推论:一个国家的储蓄率与人均收入无关,个人储蓄率取决于生命周期;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与总储蓄率同方向变动;人们没有遗产继承也可以通过储蓄积累财产;在既定的增长率下,制约储蓄的主要参数是普遍的退休期长度。

(三)影响个人储蓄行为的因素

1、个人收入的生命周期及家庭模型。

2、工作期和退休期的长短。

3、流动性抑制。

4、对将来的考虑。

(四)政策意义

1、必须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储蓄。

2、对财政政策的意义。

二、 其他政策的配合效果。

三、 储蓄与经济增长

(二)哈罗德的实物增长理论

1、实际增长率:是对经济体系任何两个连续的时间之间收入增加的实际情况的描述,表明任何一个时期产出的增加等于储蓄率与资本系数的比例。

2、保证增长率:保证增长率又称均衡增长率,它描述的是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人口变动的前提下,使企业家们感到满意的均衡增长率。

3、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将人口和技术进步等因素考虑在内的经济增长率。它反映的是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所容许的最大经济增长率。

(二)托宾的货币增长理论

1、总储蓄的构成与分类

2、现金储蓄与实物储蓄的关系

3、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促进经济增长,重要的问题在于提高SM在总储蓄中的比重。 第五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上说

2、成本推动说

①工资成本推动;②间接成本推动;③ 垄断价格推动;④进口成本推动。

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通货膨胀的促进论

(1)通过膨胀性收入扩大政府投资; (2)通过转移性收入分配增加私人投资。

2、“托宾反论”:通货膨胀促使人们的实际现金余额转换成实物资本,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也随之增加。

3、对物价上涨的必然性和通货膨胀社会代价的看法。

4、关于适度通货膨胀问题。

三、滞涨的原因分析

1、部门供给说:某部门产品供不应求引起的价格上涨推动了相关部门的成本和售价,引起生产下降和物价上涨。

2、财政支出说:财政的投资性支出下降,福利补助支出上升,这种支出结构的变化引起失业和物价上涨并存。

3、市场结构说:劳工市场的结构不平衡使失业和空位并存,由于工资的刚性,最终形成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

四、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主张

1、财政政策:投资赋税优惠;削减消费税;削减失业津贴;控制政府支出等。

2、货币政策:逐步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控制实际利率。

3、收入政策:对工资、物价实行限制,形式有指导性限制、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强制性限制三种。

4、劳工政策: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克服结构性失业。 第六节 货币政策理论

一、多重货币政策目标论

1、多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体系的构成: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2、多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及其“相机抉择”

二、利率中介指标论

1、利率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调节器。

2、利率是连结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纽带。

3、利率是衡量经济态势的最佳指标。

4、利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资产传导论

1、经济体系的部门分析:金融部门与实际经济部门

2、经济活动中的资产分析:货币资产与实际资产

3、货币政策操作后的资产传导分析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使学员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 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特点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与影响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特点

1、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2、力图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奠定微观经济基础。 第二节 货币的非中性

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交错工资调整论

2、理论预期与货币政策

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价格粘性

2、粘性价格下的货币非中性 第三节 利率作用理论

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

1、利率的激励效应。

2、利率的选择效应:正向选择效应;逆向选择效应

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给

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

2、信贷配给。

第四节 经济滞涨与经济政策主张

一、对经济滞涨原因的解释

1、效率工资论;

2、失业滞后论;

3、交错工资调整。

二、经济政策主张

1、经济政策的特点;

2、价格政策;

3、工资政策;

4、信贷政策。

第六章 哈耶克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哈耶克的金融理论这一章,学员应该了解新经济自由主义形成的背景和理论特点;了解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论点;正确认识哈耶克的中立货币说;掌握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理论的主要观点;辨析哈耶克在通货膨胀理论上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异同点。 第一节 新经济自由主义简说

一、新经济自由主义阵营及其理论特色

二、新经济自由主义兴起的背景及原因

1、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发生为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2、国家干预主义在理论上的贫困和现实中的无奈

3、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为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第二节 哈耶克经济理论的特点

一、哈耶克生平

二、哈耶克经济理论的特点

1、理论上坚持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2、分析方法上注重规范经济学,轻视实证经济学 (1) 对数学运用的看法; (2) 对预测的看法;

3、政策主张上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 第三节 中立货币说

1、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

2、中立货币概念的由来

3、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

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货币的变动影响经济的变动; 货币保持中立对经济的影响最小,对经济发展最有利; 保持货币中立的首要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 货币是否保持中立的标志是货币供应量是否稳定。

二、货币中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货币中立与经济均衡

(1)静态经济中货币中立与经济均衡; (2)动态经济中货币中立与经济均衡。

2、货币失衡与经济失衡。

三、货币失衡与经济危机

1、 货币信用膨胀致使资本供给不足。

2、 膨胀性的过度投资引发经济危机。

四、货币中立的条件与意义

1、保持货币数量固定不变是货币中立的基本条件。

2、保持货币中立的另外两个条件: (1)自由价格制;

(2)用货币签定的长期契约建立在对未来价格的准确预期上;

3、 货币中立的意义:判断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标准。 第四节 货币非国家化

一、政府垄断货币发行的弊端

1、 历史的分析。

2、 政府发行货币不具备内外约束机制。

3、 政府发行货币形成了通货膨胀。

4、 政府垄断货币发行使赤字财政政策得以推行。

二、私营银行发行货币的可行性和益处

1、私营银行发行优质货币的可能性。

(1) 货币只要具有“通用性”,就可以成为交换媒介; (2) 货币只要具备四个用途就会被普遍接受。

2、对通货的内在要求:保证币值稳定。

3、私营银行发行货币的内在约束机制。

三、货币非国家化的设想

1、允许私人银行发行货币,不会形成货币种类的无限增加。

2、允许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将会从根本上引起商业银行业务政策的重大改变。

3、实行货币非国家化的首要步骤是向公众进行自由货币的宣传。

4、对货币制度改革诸方案的评议。 第五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1、对通货膨胀概念的界定。

2、货币数量过多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

3、货币数量过多的原因:

(1) 是执政者权利的象征和财力的来源;

(2)政府垄断货币发行为执政者任意发行货币提供了条件;

(3)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为政府的货币发行提供了错误的理论基础。

二、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

1、 关于通货膨胀对资源的错误引导。

2、 关于通货膨胀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3、 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互相加剧。

三、通货膨胀的根治措施

1、停止货币数量的增长。

2、改造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

3、改造货币制度,实现货币非国家化。

第七章 弗莱堡学派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弗莱堡学派的金融理论,要求学员了解弗莱堡学派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和主要论点;掌握弗莱堡学派有关股票融资的理论观点;掌握弗莱堡学派货币供应理论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弗莱堡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辨析弗莱堡学派在货币政策理论上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异同点;正确理解弗莱堡学派在金融体制和金融控制问题上的理论观点。 第一节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1、自由市场经济。

2、集中管理经济。

3、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社会市场经济。

二、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

1、保护自由竞争,发展私有制。

2、发挥企业家作用,实行经济人道主义。

3、政府适当干预,维护经济秩序。

4、借助国家力量,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化”。

二、 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下的融资活动

1、三种融资方式:通过自由市场筹集资金;通过提高物价的办法;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和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资金。

2、最优的筹资形式:人民股票 (1)人民股票的定义与特点 (2)人民股票的优越性 第二节 货币供应理论

一、 货币供应的原则

1、 货币供应的总原则:保证币值稳定。

2、货币供应的具体原则:货币供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

二、 货币供应的层次与控制指标

1、货币供应的层次划分。

2、货币供应的控制指标:中央银行货币量。

三、 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1、按潜在生产力的增长是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2、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率是货币供应增长的主要限定因素。

四、 货币供应增长的区间论

1、 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区间的必要性。

2、 采用区间指标的意图和优点。 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一、通货膨胀的教训和治理措施

1、两次世界大战带来两次恶性通货膨胀。

2、1948年西德的货币改革。

3、治理战后通货膨胀的经验。

4、反对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观点。

5、关于货币稳定与物价稳定的关系问题。

二、货币政策目标和中介指标

1、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稳定货币。

2、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中央银行货币量增长率。

三、货币目标公布制

1、货币目标公布制的内涵。

2、货币目标公布制的必要性和好处。

3、货币目标公布制的具体措施 。

第四节 金融体制与金融控制

一、 金融体制与金融控制的关系

1、融体制是金融控制的基础。

2、融控制是维护金融体制的保证。

二、 金融体制的构成

(一) 金融体系

1、独立的中央银行。

2、全能的银行体系。

3、银行监管署。

4、金融体系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二) 金融法规体系

三、 金融控制的重点和手段

1、金融控制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2、金融控制的手段

(1)利率手段:①再贴现率;②短期放款利率(“伦巴德业务”);③证券回购协议利率。 (2)流动性政策手段。①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②改变再贴现的最高限额;③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第八章 瑞典学派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瑞典学派的金融理论,学员应当了解瑞典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的特点;掌握瑞典学派在利率理论和利率政策上的主要观点;正确理解北欧模型的主要论点及其适用性;掌握瑞典学派全球性通货膨胀理论模型和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理论的主要观点;辨析瑞典学派在通货膨胀理论与治理对策上与其他学派的异同点。 第一节 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主张

一、利率与经济运行

1、 利率决定企业的生产和投资规模。

2、 利率对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

3、 利率对政府筹资行为的作用。

4、 利率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 利率与物价

1、利率影响物价的传导机制:通过影响人们的收入及分配,从购买力上影响物价;通过影响生产资源的再配置和商品的供给,从实物的量和结构上影响物价。

2、利率影响物价的条件:人们预期的滞后和不完全性;存在闲置或同质的生产资源;货币流量不变。

三、利率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影响

1、流动性反应。

2、期待反应。

3、资产调整反应。

四、利率政策主张

1、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

2、采取市场行动调节利率。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经济开放型小国通货膨胀理论模型

1、经济开放型小国的特点。

2、开放型小国通货膨胀模型——北欧模型。

3、北欧模型的主要论点及结论。

二、全球性通货膨胀理论模型

1、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简单抽象分析 (1)各国资源利用状况。 (2)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组合。 (3)成本推动因素。 (4)全球货币存量。 (5)预期因素。

2、影响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因素。

三、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

1、价格传递;

2、部门传递;

3、需求传递;

4、货币传递;

5、预期传递;

6、汇率制度对传递的影响。

四、经济开放型小国对国际通货膨胀传递的主要对策

1、 实行全盘指数化经济政策。

2、 重视劳工政策。

3、 限制非开放部门的发展,鼓励开放部门的发展。

4、 加强对经济政策的决策和实施的灵活性。

第九章 货币学派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货币学派金融理论的学习,学员要了解货币学派的形成和理论特点;掌握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货币学派有关货币分析的一般理论模式与传导机制理论;辨析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在货币传导机制分析上的异同点;正确认识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辨析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理论上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异同点。 第一节 货币学派的理论特点

一、 货币学派的形成与影响

二、 货币学派的理论特点

1、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

2、特别重视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数量说与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学派对近代货币数量说的比较分析。

2、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

3、货币需求理论的师承关系。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及货币需求函数式

(一) 影响因素

1、收入或财富的变化:永恒收入(Y);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W)。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的名义报酬率(rm );预期固定收益报酬率(rb 期非固定收益报酬率(re );物价变动率( 1/p dp/dt )。

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M。

(二) 货币需求函数式

三、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

1、 抽象简化:

2、 回归分析:

3、 实证分析及经验公式。

4、 对实证分析的说明。

四、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及意义

1、 货币需求函数式一个稳定的函数。

2、 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意义。 第三节 货币供应理论

一、货币供应的决定模型

(一)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

);预

1、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

2、决定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三个因素:高能货币H、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之比D/R、商业银行存款与公众持有的通货之比D/C。

(二) 卡甘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

1、卡甘的货币供应方程式

2、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高能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成反比。

二、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

1、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对货币供应量外生性和可控性的分析。

2、卡甘对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问题进行的分析论证。

3、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证明和强调货币供应的“外生性”和“可控性”,为强调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 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

1、如何界定货币供应指标的范围

2、如何确定货币供应的增长率

3、 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有所波动 第四节 货币分析的一般理论模式与传导机制

一、 货币分析的一般理论模式

1、 模式的方程式体系。

2、 填补方程式的分歧。

3、 名义收入货币理论的模式。

4、 对模式基本要点的概括。

二、 货币传导机制

1、 货币量变动后的传导过程。

2、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学派在传导机制理论上的分歧。

3、 布伦纳和梅尔泽的传导理论。

三、 货币的时滞效应

1、 时滞效应的内涵。

2、 时滞效应对货币理论与政策的意义。 第五节 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通货膨胀的诱惑力与危害

1、 扩大货币供应量直接增加政府的收入。

2、 增加税收收入。

3、 减少尚未偿还的国家债务的实际数值。

4、 通货膨胀传导中的初始效果。

5、 通货膨胀的危害。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1、 对通货膨胀成因流行观点的分析。

2、 货币量过多时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

3、货币量过多的直接原因:政府开支增加;政府推行充分就业政策;中央银行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1、 坚决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

2、 对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副作用的分析。

3、减轻治理通货膨胀副作用的措施:事先宣传一个逐步稳定地降低通货膨胀的政策;广泛地使工资及其它合同指数化。

五、自然失业率假说

1、菲力普斯曲线的短暂巧合。

2、自然失业率假说。

3、经济“滞涨”与菲力普斯曲线的恶化。

4、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长期实质性交替关系。 第六节 货币政策理论

一、 货币政策的地位

1、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的原因及重要性。

2、其他经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依赖性。

二、 货币政策的目标

1、 货币政策不能以充分就业为目标。

2、 货币政策的目标必须是稳定货币。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1、利率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2、汇率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3、价格水平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4、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最佳中介指标。

四、货币政策实施的原则——规则性

1、实施规则性货币政策的原因

2、规则性主要体现在长期稳定和连续一致上。

五、“单一规则”的内涵与实施

1、、“单一规则”的具体内涵:公开宣布;长期采用;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

2、实施“单一规则”的必要性。

第十章 供给学派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供给学派的金融理论,要求学员了解供给学派的兴起背景和主要论点;掌握供给学派关于储蓄与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辨析供给学派与其他经济学派在通货膨胀治理主张上的异同点。 第一节 供给学派概述

一、 供给学派的兴起与影响

二、 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

1、 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

2、 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

3、 通过减税刺激供给。

4、 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

5、 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 第二节 关于储蓄和投资问题

一、储蓄和投资的决定因素

1、储蓄的定义及与投资的关系。

2、储蓄的决定因素:可支配收入;储蓄收益。

3、投资的决定因素。

二、储蓄和投资的结构配置

1、储蓄的结构配置及其对投资的制约。

2、币值与税率变动对储蓄、投资结构配置的影响。

三、减税对储蓄和投资影响的时滞效应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

1、使个人和企业承受更高的实际税率。

2、减低储蓄的数量和税率。

3、减少投资。

4、严重损害供给。

5、导致贸易逆差。

6、通货膨胀与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滞涨。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

1、一般政策主张:着力于增加生产和供给;平衡财政预算;限制货币发行量。

2、改变货币制度,恢复金本位制。

第十一章 合理预期学派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学员应该了解和比较西方几种主要的预期理论;了解合理预期学派的兴起背景和主要论点;掌握合理预期学派货币中性理论主要观点;辨析合理预期学派的利率理论与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异同点;正确认识合理预期学派对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辨析合理预期学派在货币政策主张上与其他学派的异同点。 第一节 预期理论与合理预期论

一、预期理论的提出与运用

1、预期类型:简单预期;外推预期;心理预期;调整预期;合理预期。

2、预期理论的运用。

二、合理预期论

1、合理预期论的核心命题。

2、命题的依据:人们在信息社会可以而且能够作出合理预期;公众在合理预期下的行为能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公众的预期比政府更合理、更灵敏、更准确;公众的预期行为和防范措施可以抵销政府的政策效果。

3、合理预期论基础上的政策主张。 第二节 合理预期条件下的货币中性

一、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有关货币中性的争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非中性论

2、货币学派的货币短期非中性和长期货币中性论

二、合理预期与货币中性

1、在合理预期条件下,货币量变动对实际变量不发生作用,只能影响名义变量。

2、在合理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也不会影响实际变量。 第三节 合理预期与利率

一、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利率问题上的争论

1、凯恩斯学派的主要观点

2、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

二、合理预期与实际利率的决定

1、合理预期条件下,变动货币量不影响实际利率,只能影响名义利率。

2、货币当局不能也不应该经常改变它的策略来影响实际利率。

三、合理预期与利率的期限结构

1、在考虑利率期限结构时,不仅要考虑现值与过去值,还要充分考虑现在利率的变动在预期作用下对将来利率的影响。

2、如果公众预期短期利率的上升是暂时的,那么长期利率的变动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公众预期短期利率的上升是持久的,那么长期利率的反映将会强烈得多。 第四节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一、 合理预期与菲力普斯曲线

1、 对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观点的分析。

2、在合理预期条件下,菲力普斯曲线在短期和长期内都不存在。

二、 预期通货膨胀论

1、 预期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

2、 政府政策对预期通货膨胀的影响。

三、 货币政策主张

1、 公开宣布一个永久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2、 对最优货币数量的理论分析。

3、 货币政策长期不变的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 当代西方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学员要了解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在货币金融理论上的主要发展。掌握有关经济货币化的理论与政策意义;了解西方金融创新的各种学说;正确理解金融深化和金融压制理论及其适用性;掌握金融工具定价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当代西方的经济货币化理论

一、经济货币化的含义与衡量

二、经济货币化的作用与影响

三、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麦金农和萧的理论

2、钱德瓦卡的理论

3、高斯的理论

4、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理论 第二节 当代西方金融创新理论

一、金融活动的创新

1、金融创新的含义

2、金融创新的历史背景

3、金融创新的种类

二、金融创新的成因解说

1、技术发展说:新技术革命促成了金融创新。

2、货币因素说: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促成了金融创新。

3、财富增长说:财富增长所扩大的金融需求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4、回避制约说:回避或摆脱内外制约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

5、制度因素说:金融创新是与经济制度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

6、结构变化说:金融创新是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

三、金融创新的利弊与对策

1、金融创新的利:增强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改善了金融服务,提供了诸多便利;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增强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竞争力;活跃和繁荣了金融业,推动了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

2、金融创新的弊:使货币总量定义混乱;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游移;货币政策的传导失常,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调节非常困难;加大了金融风险,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金融监管的难度。

3、金融创新的对策: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主张不宜多加干预,而应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国家干预主义学派认为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和立法,并改变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实施手段,实现有效的调控与监管。 第三节 金融深化与金融压制

一、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征

1、货币化程度低。

2、金融制度和发展状况呈二元结构。 3 、金融市场落后。

4、政府对金融实行严厉管制。

二、金融深化论

1、金融深化的核心观点

2、金融深化的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率低,实际利率为正数;金融资产吸引力强,利率弹性大;货币化程度稳定提高;对外债和外援的依赖性下降;汇率自由浮动;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和平等竞争。

三、金融压制论

1、金融压制的表现。

2、金融压制的原因: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政府对金融业干预过多;金融机构官僚化。

四、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金融政策

1、西方正统的金融理论与政策所建立的条件。

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状况与特殊性。

3、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金融政策:政府取消对存放款利率的硬性规定,实行利率市场化;政府减少对金融业的干预;政府放弃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的做法;着力于发掘本国资金,减少对外依赖性。

第三节 金融结构与发展理论

一、对金融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解

1、金融发展的基础与上层建筑

2、影响金融发展的基本因素

3、金融结构的几个重要方面

二、金融发展的一般轨迹

1、12条规律

2、金融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3、金融相关比率

三、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引致增长效应

1、储蓄与投资的分离

2、金融结构的引致增长作用 第五节 金融工具定价理论

二、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基本假定

2、分离定理

3、资本市场线

4、证券市场线

二、套利定价理论

1、因素模型

2、套利定价方程

3、对套利定价理论的评论

三、期权定价理论

1、期权价格的影响因素

2、布莱克——斯科尔斯微分方程

3、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4、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

第四篇: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汉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课程编号:010221007/010221008 总 学 时:72 总 学 分:2/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广播电视学专业 执 笔 人: 审 核 人: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课程性质:现代汉语课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是其他各门课程学习的基础,在整个专业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语言文字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政策,深刻理解汉语规范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促进汉语规范化,促进现代汉语健康地发展。了解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各部分的基本内容,理解并掌握有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各部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联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学重点,加强课内外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现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巧,具有辨析和解释词义、辨认词性、分析句子、恰当运用修辞格等能力,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精练、生动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1学时)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三、现代汉语方言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五、现代汉语的地位

第二节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1学时)

一、历史的回顾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

三、推广普通话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的内容和任务

教学重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含义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区 现代汉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及规范标准。 教学难点:

分清“现代汉语”、“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几个概念。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的形成、现状及其世界意义,汉民族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掌握现代汉语的定义、特点以及方言的有关内容,达到全面认识和掌握现代汉语的目的。

第二章 语音部分(16学时)

第一节 语音概说(2学时)

一、语音的性质

(一)语音的物理属性

(二)语音的生理属性

(三)语音的社会属性

二、语音单位

(一)音素

(二)音节

(三)声母、韵母、声调

(四)音位

三、记音符号

第二节 声 母(2学时)

一、声母的发音

(一)声母的发音部位

(二)声母的发音方法

二、声母辨正

第三节 韵 母(2学时)

一、韵母的发音

(一)单元音韵母

(二)复元音韵母

(三)带鼻音韵母

二、押韵和韵辙

三、韵母辨正

第四节 声 调(2学时)

一、调值和调类

二、普通话的声调

三、古今调类比较和四声平仄 第五节 音 节(2学时)

一、音节的结构

二、拼音

(一)拼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拼音的方法

三、音节的拼写规则

第六节 音 变(2学时)

一、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二)去声的变调

(三)“

一、不”的变调

(四)“

七、八”的变调

(五)形容词重叠的变调

二、轻声

(一)什么叫轻声

(二)轻声词

(三)轻声的作用

三、儿化

(一)什么是儿化

(二)儿化韵的发音

(三)儿化的作用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第七节 音 位(2学时)

一、音位简说

二、普通话音位

第八节 朗读和语调(1学时)

一、朗读

二、语调

(一)停顿

(二)重音

(三)句调

第九节 语音规范化(1学时)

一、确立正音标准

二、推广标准音 教学重点:

语音的物理性质、生理性质和社会性质。什么叫音素、音节、声母、韵母和声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熟悉常用的国际音标。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黑龙江方言同

普通话在声母上的主要差异。韵母的发音和分类。黑龙江方言同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主要差异。声调的性质和作用,调值和调类,变调。黑龙江方言同普通话在声调上的主要差异。

普通话的音节结构,音节的拼写规则,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轻声和儿化的性质和作用。

教学难点:

什么叫音素、音节、声母、韵母和声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熟悉常用的国际音标。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黑龙江方言同普通话在声母上的主要差异。韵母的发音和分类。黑龙江方言同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主要差异。声调的性质和作用,调值和调类,变调。黑龙江方言同普通话在声调上的主要差异。普通话的音节结构,音节的拼写规则,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轻声和儿化的性质和作用。什么是音位和音位变体,普通话的音位。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语音与非语音的区别、语音的性质、汉语拼音字母的设置、语文教材的朗读,掌握语音四要素、三大发音器官、声母及韵母的发音特点、声调、音节的构成,达到正确拼读和自如运用现代汉语语音的目的。 第三章 文字部分(6学时)

第一节 汉字概说(1学时)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1学时)

一、现行汉字的前身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2学时)

一、结构单位

(一)笔画

(二)部件

(三)笔顺

二、造字法

(一)象形

(二)指事

(三)会意

(四)形声

第四节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1学时)

一、汉字改革问题

二、汉字的整理

(一)简化笔画

(二)精简字数

三、汉字的标准化

(一)定量

(二)定形

(三)定音

(四)定序

第五节 使用规范汉字(1学时)

一、掌握整理过的汉字

二、纠正错别字 教学重点:

文字的意义、起源与发展。汉字的特点。汉字形体演变。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前途和汉字改革问题。使用规范汉字。

教学难点:

汉字形体演变。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前途和汉字改革问题。使用规范汉字。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汉字演变的简单历史、文字改革的政策及情况,掌握汉字的性质和标准化、汉字的构造、正字法,达到全面认识汉字的特点,会正确使用汉字的目的。 第四章 词汇部分(12学时)

第一节 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2学时)

一、词汇

二、单位

(一)语素

(二)词

(三)固定短语

(四)略语

三、构词类型

(一)单纯词

(二)合成词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2学时)

一、词义的性质

(一)词义是什么

(二)词义的概括性

(三)词义的模糊性

(四)词义的民族性

二、词义的构成

(一)理性义

(二)色彩义

三、词义的理解与词的运用

第三节 词义的分解(2学时)

一、义项

二、义素

第四节 词义的聚合——语义场(2学时)

一、语义场

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三、反义义场和反义词

第五节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1学时)

一、语境对解释词义的作用

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一)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二)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三)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

(四)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第六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1学时)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二、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三、行业语、隐语

第七节 熟 语(1学时)

一、成语

(一)成语的特征

(二)成语的来源

(三)成语的构造

(四)成语的运用

二、惯用语

三、歇后语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1学时)

一、词汇的发展变化

(一)新词的产生

(二)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三)词义的演变

二、词汇的规范化 教学重点:

什么叫语素、词和词组?词、语素和字之间的关系。什么叫词根、词级?从词的构成认识单纯词和全成词,正确分析各种合成词的结构方式。

什么叫词义?词义的性质和词义的发展。单义词和多义词,多义词的基本义和转义。 什么叫同义词,可何辩析同义词。反义词及其类型和作用。同音词及其作用。 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什么叫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什么叫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和行业词。

什么叫成语?成语的性质和作用。惯用语、谚语、格言和歇后语。

什么叫词汇的规范化?方言词、外来词、古语词和新生词的规范。 解释词语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什么叫语素、词和词组?词、语素和字之间的关系。什么叫词根、词级?从词的构成认识单纯词和全成词,正确分析各种合成词的结构方式。

什么叫词义?词义的性质和词义的发展。单义词和多义词,多义词的基本义和转义。 什么叫同义词,可何辩析同义词。反义词及其类型和作用。同音词及其作用。 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什么叫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什么叫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和行业词。

什么叫成语?成语的性质和作用。惯用语、谚语、格言和歇后语。 什么叫词汇的规范化?方言词、外来词、古语词和新生词的规范。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词义和语境的关系以及解词的基本内容,了解词汇规范化问题,掌握词的构成、词义、词义的聚合、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熟语。

第五章 语法部分(26学时)

第一节 语法概说(2学时)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二、语法的性质

三、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

第二节 词 类(上)(4学时)

一、词类的划分

二、 实词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区别词

(五)数词

(六)量词

(七)副词

(八)代词

(九)拟声词

(十)叹词

三、实词的误用

第三节 词 类(下)(4学时)

一、虚词

(一)介词

(二)连词

(三)助词

(四)语气词

二、虚词的误用

三、词类小结

第四节 短 语(4学时)

一、短语及其分类

二、短语的结构类

(一)主谓短语

(二)动宾短语

(三)偏正短语

(四)中补短语

(五)联合短语

(六)连谓短语

(七)兼语短语

(八)同位短语

(九)方位短语

(十)量词短语

(十一)介词短语

(十二)助词短语

三、短语的功能类

四、多义短语

五、短语小结

第五节 句法成分(4学时)

一、主语、谓语

二、动语、宾语

三、定语

四、状语

五、补语

六、中心语

七、独立语

八、句法成分小结及例解

第六节 单句(3学时)

一、句型

二、几种常用句式

(一)“把”字句

(二)“被”字句

(三)连谓句

(四)兼语句

(五)双宾句

(六)存现句

(七)比较句

三、变式句

四、句子的变换

五、句类

(一)陈述句

(二)疑问句

(三)感叹句

(四)祈使句

六、单句分类小结

第七节 常见的句法失误(1学时)

一、搭配不当

二、残缺和多余

三、语序不当

四、句式杂糅

第八节 复 句(4学时)

一、概说

二、复句的意义类型

(一)联合复句

(二)偏正复句

三、复句的结构类型

(一)多重复句

(二)紧缩句

四、复句运用中常见的错误

第九节 句 群

一、什么叫句群

二、句群的类型

三、多重句群

四、句群和复句、段落

五、句群运用中常见的错误

第十节 标点符号

一、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种类

二、标点符号的用法

三、标点符号的活用

四、标点符号的位置 教学重点:

语法单句和句法成分。词类划分的标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分。副词、介词、助词。短语的结构类型。复杂短语与多义短语。动语、中心语。句类与句型。几种动词谓语句。句子成分分析。常见的句法失误。多重复句。复句运用中的错误。

教学难点:

语法单句和句法成分。词类划分的标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分。副词、介词、助词。短语的结构类型。复杂短语与多义短语。几种动词谓语句。句子成分分析。多重复句。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句群的类型及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种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法规律,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达到分析语句的结构及纠正语法错误的能力。

第六章 修辞部分(10学时)

第一节 修辞概说(1学时)

一、什么是修辞

二、修辞和语境

三、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1学时)

一、意义的锤炼

(一)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力求准确、妥帖

(三)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

(四)力求色彩鲜明

二、声音的锤炼

(一)注意音节整齐匀称

(二)注意声调平仄相间

(三)力求韵脚和谐

(四)讲求叠音自然

(五)讲求双声叠韵的配合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1学时)

一、长句和短句

二、整句和散句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

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第四节 辞 格

(一)(1学时)

一、比喻

二、比拟

三、借代

四、拈连

五、夸张

第五节 辞

一、双关

二、仿词

三、反语

四、婉曲

第六节 辞

一、对偶

二、排比

三、层递

四、顶真

五、回环

第七节 辞

一、对比

二、映衬

三、反复

四、设问

五、反问

(二)(1学时)

(三)(1学时)

(四)(1学时)

六、痛感

七、警策

第八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1学时)

一、辞格的连用

二、辞格的兼用

三、辞格的套用

第九节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1学时)

一、韵律配合不协调

二、词语选用不精当

三、句子表意不畅达

四、辞格运用不恰当

第十节 语 体(1学时)

一、公文语体

二、科技语体

三、政论语体

四、文艺语体 教学重点:

修辞与语境,句式的选择,辞格,辞格的综合运用,辞格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难点:

修辞与语境,句式的选择,辞格,辞格的综合运用。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修辞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语体的类型及特点等,使学生注意改进文风,加强表达效果,,掌握词语、句式的锤炼原则和内容,修辞格的有关知识,达到综合运用修辞知识以分析和鉴赏语言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应是启发式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重视直观教学,尽量采用一些能提高教学效果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3.应开列适量的参考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倡自己钻研问题。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1.教材: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 参阅书目: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使用说明》,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教学参考与自学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张斌主编《现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年。 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邢向东、兰宾汉主编《现代汉语》,中华书局,2006年。 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高更生等选编《现代汉语资料分题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徐世荣《普通话语音知识》,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年。 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唐兰《中国文字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 李荣《文字问题》,商务印书馆,2003年。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徐烈炯《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0年。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1992年。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 邢福义《词类辨难》(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 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2年。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84年。 沈开木《句段分析》,语文出版社,1987年。

吴为章、田小琳《汉语句群》(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

《标点符号用法》,见《语文建设》1996年第9期。

宋根华等主编《现代汉语修辞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吴士文《修辞格论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课程学习资源网站

语言文字网 http:///course/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http:///html/c7/193.html 汉典 zdic.net http://www.zdic.net/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现代汉语是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专题等的后续课程,同时也是学习古代汉语、汉语史、写作、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逻辑学等课程的基础。要注意相关课程的配合分工,同时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①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 ②考试成绩占总成绩80%;

③综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综合而定。

八、其它问题说明 总学时:72 绪论(2课时); 语音(16课时); 文字(6课时); 词汇(12课时); 语法(26课时);修辞(10课时)。

第五篇:现代管理专题》教学大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工商管理专业

《现代管理专题》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开放教育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广播电视大学与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开办的,其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合当代国际先进的企业组织管理方式和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从事企业管理研究或实际操作的管理人员。

二、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现代管理专题》是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54学时,3学分,一个学期开设。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最新发展动态。

三、本课程的教学对象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文凭的学员。

四、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知道;

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免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同时能准确地应用。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最后一门课程,其前续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和技术性课程,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企业信息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六、教学环节

1.音像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使学员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本课程采取录像教学媒体,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典型案例,以专题形式主要讲述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配合主教材讲授本课程的思路、方法,帮肋学员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原理。

2.面授辅导: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缺少双向交流的有效途径。面授辅导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结合录像讲座,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和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研究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自学是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系统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各级电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注意。

1

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各地电大要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安排、设计参观、社会调查并进行交流,撰写参观体会或社会调查报告。

5.考核: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员对课程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学员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6.学时与学分:本课程计划54学时,3学分。

第二部分

媒体分配

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课件三种形式。文字教材采用合一型;录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配套教材,主要讲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课件主要以强化学生所学知识为主,结合教材与考试,编制模拟练习。

学时数

第1 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及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 4

第2 章

“企业再造”理论

第3 章

学习型组织

第4 章

战略联盟

第5 章

企业信息化

第6章

现代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

第7 章

电子商务

第8 章

“人本管理”理论

第9 章

组织文化

第10章

博弈论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知识管理

5

54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

现代管理综合专题具体教学内容:

第一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及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掌握知识经济的含义和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1、知识经济的含义

2、知识经济的特征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

1、经营管理信息化

2、组织结构柔性化

3、企业界限模糊化

4、重视知识管理

5、强调市场趋动

6、注重企业创新

7、立足全球经营与合作竞争

8、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

教学建议:重点讲授知识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及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 重点概念:知识经济

现代企业管理

第二章

“企业再造”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企业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流程的概念及分类,掌握企业再造的概念、再造的原则、企业再造的组织领导及企业再造流程的应用。

一、企业再造理论的基础 1.企业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 2.企业再造概念的提出 3.企业再造的原则

二、企业再造的组织领导 1.

造就企业再造领袖 2.

任命流程负责人 3.

组建再造工程指导团

三、企业再造的核心领域 1.流程的定义与分类

2.业务流程诊断与改造策略 3.建立流程管理模式 教学建议:重点讲授企业再造的组织领导及业务流程诊断与改造策略,并配合案例教学。 重点概念:企业再造

流程

主持:

第三章

学习型组织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学习型组织的含义及特征,重点掌握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一、企业组织的持续发展问题

二、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特征 1.

学习型组织的定义 2.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三、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1.

自我超越

3 2.

改善心智模式 3.

共同愿景 4.

团队学习 5.

系统思考

四、如何构建学习型组

教学建议:重点讲授企业再造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并配合案例教学。

重点概念:学习型组织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

第四章

战略联盟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战略联盟产生的背景,掌握战略联盟的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与管理

一、战略联盟产生的背景

1、世界经济一体化

2、区域经济集团化

3、国际分工的发展和深化

4、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二、 战略联盟的基本理论

1、战略联盟的基本内涵

2、战略联盟的基本特征

3、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因

4、战略联盟的类型

三、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与管理

1、企业战略联盟的组建

2、战略联盟的管理

教学建议:重点讲授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与管理。 重点概念:战略联盟

经济一体化

第五章

企业管理信息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含义、特征、作用,掌握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及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一、企业信息化

1.

企业的信息资源

2.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及特征 3.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二、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1.

企业信息化有肋于企业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2.

企业信息化有肋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 3.

企业信息化有肋于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4.

企业信息化有肋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三、企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1.

企业要有信息化的内在需求 2.

要有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4 3.

要有基本的技术和管理基础 4.

要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5.

企业信息化要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要有专门的部门来实现 教学建议:重点讲授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及成功实施的要点 重点概念:企业的信息资源

企业信息化

第六章

现代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与掌握现代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的创新。

一、现代生产管理技术与模式简介 1.

准时生产(JIT) 2.

制造资源计划(MRP) 3.

最优生产技术(OPT) 4.

柔性制造系统(FMS) 5.

精益生产(LP) 6.

灵捷制造(AM)

二、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问题分析

教学建议:重点介绍制造资源计划(MRP)、精益生产(LP)、灵捷制造(AM)等现代生产管理技术

重点概念:制造资源计划(MRP) 精益生产(LP) 灵捷制造(AM)

第七章

电子商务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掌握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与运作

一、电子商务的含义、内容与特点

1、电子商务的含义

2、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和内容

3、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作用

4、电子商务的分类

5、电子商务法制建设

二、网络营销

1、网络营销的特点

2、网络营销的类型

3、网络营销过程

4、网上广告

三、网上商店与网上贸易

1、网上商店的特点与分类

2、网上商店的基本交易过程

3、网上贸易的特点与分类

4、网上贸易的基本交易过程

5、网上国际贸易

四、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

5

1、电子商务系统的构成

2、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电子商务的网络系统

4、电子数据交换与增值网技术

5、电子商务的支付系统

6、电子商务的安全系统

教学建议:重点讲授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与运作 重点概念: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

第八章

“人本管理”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掌握人本管理的含义及特征,重点掌握人本管理的方法

一、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二、人本管理的涵义及特征 1.

人本管理的涵义 2.

人本管理的特征

三、人本管理的原则及方法

1.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原则 2.

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建议:重点讲授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重点概念:人本管理

经济人

社会人

自我实现人

第九章

组织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组织文化的特点和功能,了解组织文化的结构、内容以及组织文化的类型,掌握跨文化管理方法。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和特征及功能 1.

组织文化的含义 2.

组织文化的特征 3.

组织文化的功能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和内容 1.

组织文化的结构 2.

组织文化的内容

三、组织文化的类型

四、组织文化建设

五、跨文化管理

教学建议:重点讲授跨文化管理 重点概念:组织文化

跨文化管理

第十章

博弈论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博弈论的含义,了解博弈论的分类,重点掌握博弈论的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一、博弈和博弈论 1. 博弈的含义 2. 博弈论的含义

3. 博弈论的产生及发展

二、非合作博弈理论 1. 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2. 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 3. 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4. 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

三、博弈论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重点讲授博弈论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重点概念:博弈

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得益

博弈论

第十一章

知识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知识经济的概念、特征、知识经济对传统企业管理的影响,掌握知识管理的含义,重点掌握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1.知识经济的含义 2.知识经济的特征

二、知识经济对传统企业管理的影响 1.经营管理信息化 2.组织结构柔性化 3.企业界限模糊化 4.重视知识管理 5.强调市场趋动 6.注重企业创新

7.立足全球经营与合作竞争 8.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

三、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四、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

教学建议:重点讲授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 重点概念: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

上一篇: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下一篇:学代会校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