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2022-08-30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反思

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测试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初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 条理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等方面。通过本次学习所得及感悟,并结合自己在平时阅读教学的实际,作以下反思:

一、立足文本,以语文方教阅读

如果语文的教学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及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那么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接触、咀嚼、品味、揣摩、感悟文本的言语形式。紧盯文本方能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当前中学生,他们对现代文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初中以后,文艺性的作品尽管仍然需要加强阅读,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阅读测试训练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初中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跃动不起来,而恰恰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训练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初中阅读教学应着重于理性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鉴于此,现在好多国家都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并以此作为测试学生读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在阅读方面,你好什么,乐什么;阅读的好与乐是否还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维;明确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才能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二、强化整体观念.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3]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化整体性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现代文的阅读训练,一般是以篇为单位进行的,是立足于全篇这一整体的。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意思也就是说,文章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的字词句段,也不能只抠只言片语、个别章节,获取杂乱零碎的知识与信息,而要善于从总体上去驾驭它,把握它,理解它。阅读的精力应放在揣摩作者意图,着重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内容要点、思路脉络这些全局性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抓住了,理解了,字词句、层次关系、表现方法这些局部性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或者起码可以说为正确解决局部性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现代文的阅读训练远不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读懂一篇篇难易程度与所学教材大体相当的各类体裁文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各个单项知识及其技能去读懂一篇篇文章。这一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阅读训练材料和高考试题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小到对一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大到对某一段落、某一信息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都要求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放到一定的思维流程中去思考。比如考查修辞手法,不仅要从狭义的辞格上去认识,而且要从语义上直至从作者的感情、写作的意图等方面去理解;考查某一段材料的内容,就要联系其他的材料,研究它们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可是每次练习或中考,仍有不少学生忽略整体感受,他们重文句轻篇章、重局部轻整体,缺少统览全篇、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缺乏整体性思维品质,有的只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对某些局部的理解,没有把材料各组成部分的情况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领会其通篇的内容和形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所以说,要使文字信息的传输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方式。

2.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现代文阅读训练用于检测的题目,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产生的,而提供的阅读材料一般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题目的设计必然联系整篇文章。这就决定了题目设计的整体性。在各类练习、测试题内,尽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考查的能力很多,题型变化很大,但在训练与测试时不可能也不允许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所设计的题目只能依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作整体设计,使之既有重点,又能反映文章的全貌。训练与测试,自然要牵涉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考查这些知识往往与考查运用这类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是为理解与鉴赏文章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实际能力,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才能得以培养。

可是,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不能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了解发问要点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拿到文章,一读题目,就急急忙忙到文中寻找信息,结果不是选择片面,就是判断失误。由此可见,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必然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必然有利于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力。

3.注重训练程序的整体优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急于求成,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结果欲速不达,收效不大。整体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按照阅读理解的过程与规律,规划训练程序,优化阅读效果,同样需要整体性思维。阅读训练的程序一般分为“两部分”、“三阶段”。

“两部分”是指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先谈分项。阅读中不重视文章的整体是不对的,它无异于舍本逐末,但如果因此而轻视局部——词语句段的理解,也必然影响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所以,我们在强调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把视线投向影响整体性阅读能力提高的各个方面。分项训练仍应注重整体性原则,区别在于它的目标单纯。有人形象地把篇章阅读比成一台复杂的机器,把包含在篇章中的每一单项的知识,比成大机器上分解下来的一个个简单零件,并且指出,对这些“零件”的认知,不能离开整个“大机器”。这是经验之谈。为此,学生头脑中首先必须了解“大机器”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同时,还必须经常装有一份“零件清单”,当看到阅读材料需要思考问题时,立刻能从“清单”上发现激发思维的“机器零件”。比如:怎样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怎样正确理解段落的含义,怎样概括具体的内容,怎样理解抽象、含蓄的内容,怎样梳理繁复的内容,怎样明确指代的内容,怎样把握关键的语句,怎样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评赏作品的写作技巧,怎样准确地评价文学作品,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等等。这些局部训练显示了有序性,局部优化了,就能为取得阅读的整体高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训练”是指在分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将点连成线的全方位的理解训练,即由语文形式到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直至表达效果的探索。综合训练方式多样,不拘一格,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考查阅读能力。无论是分项,还是综合,都显示了阅读训练的有序化。这种有序训练在整体性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必然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个阶段”是指阅读训练中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认知”、“选要”和“简缩概括”。这三个思维层次都是有计划地在分项和综合训练中由浅入深地逐一展开的,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知”必须整体认知,它是理解的前提,读者要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需要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句子,根据具体语境推断字义和语义,读完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能够明白写了什么。“选要”是整体制约下的摘要,就是能够在文章中尽快地判断和选择出重点词句语段和全文的内容要点。这一能力对准确而又快速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简缩概括”是对整体的简缩概括,阅读时不仅要明了文章蕴含着哪些信息,而且还要善于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并用自己简括的语言反映出来,或对加工概括的答案(选项)作出选择,它包括以句或段为整体的简缩概括,也包括对全文的简缩概括,既有浅层概括,也有深层概括。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整体优化训练的全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分到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在这一系列训练中逐步得到培养。

三、树立创造意识。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够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品质。近几年,初中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评赏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之所以必要,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认识能力,也是正确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自己有效地输出信息的本领所必须的。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

其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再次,要有强烈的撞击意识。阅读文章的时候,朝着与常规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见解。如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造句、构段、表述、情思主旨、风格语言等,均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是那样,或不能那样;如不这样,将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最后,要有发散思维的能力。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理解事物、分析问题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阅读的时候,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不止一个的正确的结论。这种发散思维是进行创造性阅读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对阅读训练中关于内容和写法的思考,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作出多元而准确的理解。

第二篇:现代文“五环”阅读教学

现代文“五环”阅读教学 ——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中学语文精读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拓展延伸,尝试运用”为五环模式结构。以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和思想碰撞中获取情感的体验,提升阅读与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教学;高效课堂;五环;模式

从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看,教法单调,模式陈旧,“高耗低效”的困境一直没有得以改变。教师、学生在阅读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又总遭人诟病。学生阅读兴趣缺乏,对阅读无所适从,无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给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阅读模式,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注重知识获取思维过程比重视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初读质疑、探究释疑、再体悟质疑、点拨升华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五环”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五个阅读教学步骤去获取阅读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模式解读】

“五环”阅读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精读课“五环”阅读教学以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方式引导在交流合作和思想碰撞中获取情感的体验,提升阅读与思维能力。它以提升教学效率为目标,以结构主义、有效教学、问题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教育为理论基础,以“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拓展延伸,尝试运用”为模式结构。

一、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有效教学、问题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教育理论是“五环”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议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在结构主义的指导下,阅读教学必须要将阅读的主体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个体的阅读体验中感悟、理解和构建,实现认知、情感、技能的融合。

有效教学认为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问题教学要求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阅读的方法,提高自己阅读、感知、体悟记叙文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加强合作交流,增强主体的阅读体验,提高自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阅读教学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学会熟练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能深入感悟所学课文,积累语言材料,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完成课堂教育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和浏览课文,要求是:1.进一步读准、读顺;2.思考问题。如写人叙事类文章,应思考文章写了几件事,有无中心事件,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叙事写人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自问自答,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要注意两个操作要领:其一,要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课文、提问题;其二,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感知具有整体的特征,文章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感知时不是急于肢解课文,要感知文章的整体。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围绕课本的重点深读,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词句进行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密封的情怀,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当个别学生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讨论特别是不同意见的争论,可培养起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要掌握三个操作要领:第一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第二要引导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提供学生较充分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把读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第三要有教师的恰当指导。总的要求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四)研读品读,深层体悟

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识、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要掌握两个操作要领:第一要准确提出反映“深层意蕴”的探究性问题。学生要善于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即要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归纳、提练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第二要让学生自己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决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

(五)拓展延伸,尝试运用

借鉴多种语文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其用意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奠定基础。要注意三个操作要领:第一要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第二要注意学生差异,提出不同要求。第三要熟读所学课文,紧抓语言积累。

四、教学策略

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主动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为主”,这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

(一)调动学生的主体体验,在“五环”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可能产生任何体验,更不可能完成教学过程。

(二)充分尊重和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由于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阅读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我们要充分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体验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鼓励学生质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有浓厚的质疑兴趣、良好的质疑氛围,同学之间的帮助、启发,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效率一定会有较大提高。

五、教学评价

“五环” 阅读教学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情感体验、交流合作,更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与生成质疑而不是教学的结果。同时评价也将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主体的参与度进行即时课堂评价,充分发挥即时评价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激励作用,教师不仅要运用得体的语言,更要通过表情、眼神、形体恣态鼓励学生扬起参与体验的愿望,获取自信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2] 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20. [3] 蔡起福.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4] 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8. [5] 王兴飞. 激发阅读兴趣五步走[J]. 黑龙江教育 , 1997,(05) .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明确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2.准确把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领悟现代文主要内容及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快速阅读~领悟现代文主要内容及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快速阅读~领悟现代文主要内容及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在现代文阅读中的 灵活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说话.

一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而要读书、学习就离不开阅读。可以说,阅读是我们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它在中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怎样正确地阅读文章?是我们师生一直探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借这节课就准确把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探知一二.

二.结合2006年中考说明话"现代文阅读".

师:我们正临近中考,如何多快好省的走捷径,2006年中考说明给了我们详细的指导.作为语文中考卷重头戏之一的现代文阅读,中考说明给予了详细的规定:

(投影:中考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

1.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3.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

4.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与作用.

5.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认识,能提出看法和疑问.

7.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探讨一下中考说明规定的(1).(2)两点.

(投影:1.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三.师生协作交流. 1.师:我们初中三年的现代文学习,针对语文中考而言主要是练兵.现在结合一篇文章提炼一下"如何:1. 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方法. 2.出示阅读材料,师生共同提炼. (投影:阅读材料------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个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直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但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恶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呦,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地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的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里.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上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的蜜蜂虚弱地 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我的内疚和关注,我弯下身子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却褶皱像一团纸.然儿,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测自己的伤势.它又开始梳理那沾满沙的胸部和腹部.

这蜜蜂很快就把目标集中在褶皱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 着翅膀.每 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瘸手瘸脚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儿,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为是超级智慧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并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是纱似的,因褶皱而不灵活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离开了困住它的地面,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还没能飞出了三英寸远,这个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 翅和扑翅.

蜜蜂在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能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那新发现的失败.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飞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而慢慢飞向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快速阅读后,思考; (1)通过阅读文章,你知道了一些什么?请说出你的获知渠道.

(2)请用一句话慨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知识点

方法

内容

题-------抓主去次-------串联段意

信息

位-------比较分析 -----转换语言-----把握词句 师: (一) 通过我们共同探讨,发现"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突破;(1)扣题.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标题就告诉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抓主去次.像<我的老师>,文中写了七件事,其中"排纠纷"与"梦中寻师"是详写的主要的.(3)串联段意.譬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主要讲了三件事,即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我们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就应该串联这三件事。

(二)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获知的渠道,这称作捕捉信息.它包括: (1)文段中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语句,它们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和相关的评说中. (2)阅读中值得关注的地方. (3)对重要观点`知识`概念及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主题内容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 如何捕捉筛选重要信息? (1)明确信息范围.-----定位

(2)比较重点信息与非重点信息-------比较分析

(3)依题干要求,找准对应材料和根据对应材料进行语言转换-----语言转换 (4)把握文中的关键词句------把握语句

3.师:我们提炼了现代文一般阅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把在这些例子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下面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做练习. (分发阅读材料--------<忆父亲>) 四.生做阅读题,师巡回指导. 五.师生交流做题所得,并复习阅读之法. 六.小结. 七.积累迁移.

学生课外练笔,阅读<捡起脚下的蘑菇>.

话题作文构思训练设计方案

――即作文指导尝试方略(借鉴修正稿)

作者:李秀琼

来源:小村民中

上传时间:2005-11-04

人气: 5426

[背景]:据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话题作文处于迷茫当中,我们的作文写前指导是一个弱势环节。

[目的]:让学生有一个可供实践操作的构思蓝本,为老师们形成一种具有个体特色的作文指导样式抛砖引玉,以最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设想]:以“真情”话题为例进行教学,渗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说明]:3――4课时,旨在让学生有深刻、细致的认知、体会、把握,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受着写作的困扰吗?你们想不想写好作文?(让学生说说困扰或说说作文成功的感受、认识。)

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道进行一次活动,就是以“真情”话题为例的话题作文构思基本图式的实践活动。

下面,我范读一篇一年级时的学生作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根据文章内容、主题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学生拟标题,然后教师做说明,这是一篇优秀作文,请问反映的是“真情”中的哪一种情感?(明确:亲情)当初作者的题目是:秋天里的故事。 对象:人、动物 (投影):对“真情”进行解说

类型: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同情等

宣读作者(204班黄美方)的创作感受:一个生灵需要爱,一个团体也需要爱,整个世界更需要爱。爱应当是真诚、无私的,它就像泉水,像食物一样为人类所需求。它是崇高的,也是美好的,它能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人们都渴望与真情相伴,与和平相随。真情来到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则温馨而幸福,就像我在《秋天里的故事》中,以“两个梨”的经历宛然透露出一家人暗含的真情,彼此的相爱。梨虽小,但隐含在它背后的爱却是广阔无边的。愿人世间真情到永远。

二、(投影)基本图式的讲解、实践。(先让学生从谈作文构思的感受说步骤问题而进入讲解)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便以“真情”话题为例进行话题作文构思基本图式的实践活动,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按照要求,积极投入,实践到位,踊跃发言,并作必要的笔记。

(一)

(投影)确定文体和中心。

1、提示:(投影)确定文体:先考虑写成记叙文,因为记叙能力是基础,又相对好写些;再考虑写成议论文、说明文。这次我们写记叙文(写人、记事、状物、描景)。

2、说明:(投影)确定中心:首先确定写那种真情,然后要有一个正确、鲜明的中心,不得是非正确的、含糊不清的意思,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赞什么,批判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等要清楚明了;陈述时要具体,不得笼统,空泛(通过写什么,反映什么,表达什么要一目了然)。

3、学生实践第一个步骤,小组内交流、修正不当之处,师指名展示并集体更正。

(二)(投影)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

1、提示、解说:(投影)此步骤就是将抽象的话题、中心具体到事件上来,选取符合这一话题、中心的几件事情(一般3件)(发生于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性质的如现实的、梦境的、借鉴嫁接的均可)。

2、学生实践第二步骤:围绕中心选出3件事情,小组长大致检查本组情况。师指名或学生自由发言,共同体会。

(三)(投影)驾轻就熟。

1、师陈述:(投影)就是写印象最深、最能反映中心的那一件或二件、三件事。注意顺序的安排(时间、地点、感情变化等)和详略的考虑(根据中心需要而定)。

2、学生实践后,自由发言,教师利用互动予以修正、补充,形成各自定论。

(四)(投影)讲究真情实感。

1、教师陈述:(投影)所谓讲究真情实感,就是描述事件、刻画人物、描绘景物等要扣住中心,反映生活,融入真情。写事尤其要抓住细致情节,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卖桔子的环节便是细节描写,最能流露真情,也如以前某同学写奶奶疼爱她,抓住奶奶为自己梳头细节进行;写人要抓住典型特征,写出真实的、具有个体特色的人来。如有人写父母与人为善,只写发生在家庭内的事,这就没有说服力,削弱了真实感,又如郑丹同学写对妈妈的怜爱,抓住了其鬓边的白发来展开、刻画,很是真实感人;写景,要达到情景交融效果,即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不仅营造了感情基调、渲染氛围,还能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范文第一段:秋风吹过,蝶似的的树叶漫天飞舞,在这凉风里,我仍能感受到一丝丝暖意(此处的“暖意”实质上是家人那份真情、亲情的浓浓爱意给人的温馨、美妙感觉)。

2、(投影)真情还说细一点,包括喜、怒、哀、乐、愁、爱与恨,赞美与批评,讴歌与讽刺等。

3、学生实践,自由发言。此步骤要重笔再现,突破难关。生生互动,师生点评均用。

(五)(投影)联想、创新。

1、教师陈述:(投影) 由此及彼,抓住共性、相似点,就是联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再往深处去,更是创新。创新也可以这样理解。

(投影) ①创新体现在思维对象(人、事、现象等)、思维角度、思维深度上;

(投影) ②包括立意创新、文体形式创新(书信体、童话体、合同体、对话录、启示录、申述书等)

2、以例讲解。

如:我在教《散步》一文时,当学生们读到“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时,我让同学们联想,当时,有人说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有人说眼前浮现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里的镜头,一时大伙儿心头飘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这篇课文上完后,我也不由想起用《如果爱是左右手》这首散文诗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又如: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经典之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说可作创新改变,于是,我将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改作“要识庐山真面目,哪怕身在此山中”。描绘春天梨花盛况,也可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一字而新意顿出,不亦乐乎?

一位写“落叶”的同学,在叙写叶落下后的生命旅程后这样联想:他说这就如人生价值一样,死是生的延续,是价值的重生与再造,活着的是灵魂、价值与意义。有臧克家《有的人》味道。

此次作文,有位女生在写到为妈妈洗脚时,想到了电视中“妈妈,我为你洗脚”的广告。

以上例子,都是我们身边的实例。所以说,只要善于动脑,联系生活,联想与创新并不是难事情。

3、学生实践,并代表发言,难点突破。(切记:要具体,在哪个地方、细节进行怎样的联想、创新)

(六)(投影)精拟题目

1、要求:文题相符,具体,简洁,形象;切忌呆板。(网名不得超过12字)

2、拟标题的几种方式:

①加前缀:如“难忘真情”;②加后缀:“真情永远”;③加前后缀:“不愿真情远去”;

④话题+小标题:“真情―永远的灯火”;⑤其它提示性题目:“那一年”、“那一回”;

⑥其它形象性题目:“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片书中的红叶”

3、学生实践,并交换体会、评比。

(七)(投影)列提纲

1、(投影)题目;材料;中心;

2、(投影)思路:

①开头:精简、引人入胜。(几种开头法: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悬念法、写景法、抒情法、精典议论法、引用法)

②主体:生动、具体地反映中心。(事件的情节、细节;人物的典型特征;环境描写的情感融汇)

③结尾:精当。(几种结尾法:卒章显志、前后照应、景物渲染、抒情升华、议论深化、悬念、呼告共鸣法)

3、(投影)学生实践。为“真情”话题拟一个精简的提纲。

三、练习:以作业形式再现“真情”话题作文的构思七步骤,以达到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之效果。

四、反思:

作文写前指导没有规范性的一般模式,这是教师缺乏学习、研究的惰性体现,这直接导致大面积学生的写作能力平庸化;注重调查研究,发现普遍性问题而思解决办法,并先行实践而后推广,这是教研组长具不具备敏锐素质的体现,也是对教研工作最好的分析、反思和检测与考验。

加强序列化训练

学生的写作训练就是有目的的训练,而不是盲目的。例如记叙文训练,从记叙日常小事和感悟到根据话题选择角度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是一个有序的训练过程。我先指导学生如何写日常生活的小事、小的感悟等,再逐步引导学生写有一定难度的,学年结束前师生共同总结记叙文的主要特征及记叙方法,再写一篇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所以说,主体作文不能忽视教师的方法指导。例如,针对初一学生写记叙文只会叙述,不善描写,写出的文章感染力不强这一点,我执教了“细节描写的魅力”一课,收效还是很明显的。首先,我以鲁迅的名言“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和本班学生以昨天的小事写成的文章《五毛钱的故事》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同时又使学生懂得作文还需仔细琢磨,在细微处做文章。第二个环节是感人片断大家赏,并引导思考:从中悟出哪些把作文写得具体感人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是方法指津。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片断描写,再进行大作文的写作,以求扎实有效、循序渐进地提高。具体操作是:教师教给学生“动作分解”的描写方法,并引导学生回忆课内学到的精彩的动作描写的片断,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雪地捕鸟”,《社戏》中的“驾船”;,而后,设置情境,进行片断描写(限时5分钟),并交流、点评;接着,教师出示同学写的《我的同位》的原稿和修改稿(前者是平铺直叙,写的人物就像一张照片;后者描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可感),进行比较教学,点拨学生“描形绘声”的方法,并做类似练习,并以小组的方式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第四个环节:主体作文限时做。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积累,运用刚才所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大作文(限时35分钟之内)。作文写完后,进入最后一个环节,作文评改(评改的方法见下文)。

第四篇: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探究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探究 ——让学生的提问激活语文课堂

广东省增城市中新中学

钟燕媚

摘要: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我们的教学作用巨大,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更要着力于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求同存异,大胆创新。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提问 激发兴趣 授之以渔 创新求异

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究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长期以来,学生被看作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处于教育的边缘。随着人本主义学习观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我们也开始意识到学习是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探究行为,阅读就更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1](p.106)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就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活动,而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就必然要从边缘进入教学中心。

当然,学生进入教学中心还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里提出的“提问式” 学习是其中一种。“提问”是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研讨,利用学生探究中产生新奇、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表达出来。[2](p.118)

一、“提问”学习方式的意义

有一则笑话是这么说的:有几位来自美国、欧洲、非洲、中国等地区的孩子,被一个记者采访,记者问:“对于别的国家粮食出现短缺,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来自美国的孩子说:“什么是别的国家?”,欧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短缺?” 非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粮食?”中国的孩子说:“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1

相信不同的人看这则笑话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思考,而针对本文之所以要引用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这则笑话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学生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还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美国代表团访问上海的学校教育的文章,代表团经过听课之后,有一个人语出惊人:“既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那上课干什么!问题是课堂的纽带,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美国代表团的话,揭穿了教师提问式教学问题设置和代替学生思考的弊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提出问题的思维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会学生提问,既是促进教学改革,把教法改为学法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途径。学生只有学会了提问,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一直提倡教学民主,这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体现方式。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提问能力呢?

二、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接受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p.164)如何让学生“懒惰”的大脑活动起来?老师这个外因非常重要。那么,老师能做点什么呢?

(一)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005年夏天,“残酷”的高考之后,某大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谁让汉语变得无趣》。这又是一篇让语文教师感到伤感的文章。当然,比起《误尽苍生是语文》、《失败的中学语文教学》等,这篇文章语调毕竟平和一些。

趣,是趣味,兴味的意思,是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我们常说,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才会乐意去分享文本中的情感。

可是,兴趣能培养起来的吗?在各种场合的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教师们采取

2

种种方式使自己的课有趣味,调动学生的兴趣,效果不能说没有,然而却不理想。说简单点,老师们的行为知识在某个场合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罢了。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文本,分享文本,从而使自己有所悟,并在这过程中领会到阅读方法。[4](p.69)阅读兴趣是一个颇复杂的问题。学生的领悟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如鲁迅的文章《风筝》最后一段:“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阅读这段话后,语感能力弱的只是知道天气很冷,我无处可躲;语感能力稍强一点的,认识到我很伤心,很悲哀;语感能力强的,理解文字深层含义,认识到这段话与前文呼应,它不仅指天气寒冷,也表达了“我”无从不过的沉重、悲哀的心情。显然,感受能力强的,会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从而能够分享作者的情感。

把话题转回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使学生心情轻松一点,注意力集中一点,但不要过高估计这样的教学成果,需要打“持久战”。具体来说,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进行深入了解,并对症下药。对于确实有“天赋”的,要多平等地交流,给他们提供帮助,使他们主动地分享。对实在不感兴趣的,可以多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知识,“灌”点也无妨。当然这个“灌”要求语文老师有足够好的语文素养,要“灌”得更生动点,更“感情”点,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学生的提问应该是在学生深入阅读之后进行的,所以学生预习时,我要求他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提问,没有数量的限制,更无形式的要求。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作上标记,以此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同时,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作出评价,也借此培养学的提问能力向个性化发展。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对朱自清的《春》进行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充分提出不同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更多,学生的“问题”可真是多:“作者为什么可以把春写得这么美?”“作者笔下的春天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过?”“作者从多少个角度写了春之美?”“作者写 3

了春的什么景物?”“明明是写春天,怎么提到了人的活动?”“课文里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举出例子来吗?”„„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学生的问题还是有很多都是有价值的问题,它们关系到课文的内容、结构、描写手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我建议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更多的阅读交流,尽量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乃至解决更多的问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交流中拓展知识,这就是“合作” 。

当然不同年级的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做好侧重。比如,七年级着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般阅读能力,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揣摩语言、责疑问难;八年级侧重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引入文体学习。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的能力。加强文言文的份量。九年级在以上两个年级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5](p.282)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例子。我们要立足课本,好好利用课本,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会阅读的方法,领悟文本的真情实感。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一书中谈到初中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标准:①准确把握文中词语的含义;②能重组文中重要信息;③能提炼和整合文中内容及中心思想;④能把握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观点态度及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⑤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形象、情感、语言及表达技巧及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6](p.281)

以上评价标准,老师应该坚持与学生共同学习研讨。教师可以做出思考和提问的示例,让学生模仿,但这些提问要少而精。建议抽象的评价标准应该结合历年的中考题和各区模拟试题中现代文课内课外阅读题目进行研究,争取总结出常用的提问方式以及命题规律。然后让学生记笔记,上新课的时候以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用总结出来的规律对课文进行有目的的分析,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学生的提问,其实是一种对文本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过程。按一般的说法,探究式 4

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入的,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7](p.103)

(四)让学生创新求异地问

古人云:学无止境。在学生能够把握基本的提问方法之后,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例如,在教授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的时候,最后一段话“和人类不同,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面对这句话,教师可以问:“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吗?”学生经过引导,提出了以下不同的问题:“为什么说白兔和人类不同?到底人类好还是白兔好?”“白兔为什么要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决定撤消后,白兔以后的生活会变得怎样?”“白兔去见诸神之王的时候,心情如何?”„„

其次,引导学生提出求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唯一,我们要引导学生求同存异。例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老师问这样一个问题:“‘我’被困在悬崖上,上下不得,假如你是父亲,你会怎么做?”学生们的答案丰富多彩:“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样,那毕竟是我的孩子,我会爬上去把他抱下来。”“我会打110电话求救.”“我会把亲戚朋友都叫过来一起帮忙。”“我会开直升飞机救他下来。”„„当老师问出“还有其他办法吗?”“我们还能怎样?”这些问题时,给学生作出了榜样,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碰撞的花火,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低限度是让每一位学生在语文课上都有事可做,学有所得;另外,还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更要着力于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求同存异,大胆创新。诚然,教育的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距离的。提问学习方式的展开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完善,比如学习小组的编排,要充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比如小组之间的交流应该如何进行,比如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应该“因材施评”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问题,衷心希望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这个板块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5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G].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 [2] 钟启泉.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G].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 [3] 陈建伟.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G].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4] 崔干行. 谁能让语文变得有趣[G].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6 [5]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版社,2009. 10 [6]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版社,2009. 10 [7] 崔干行. 教育的理想和现实[G].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02

广州:广东教育出广州:广东教育出 [G]. [G].

第五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专题一:中考复习教案:基础知识复习 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课文基础知识 复习目的:

1.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做到会读、会写。 2.扩大识字量,识记学过的常用字的音、义、形。

3.理解词义,熟练运用学过的生词。

4.理解句义,掌握句子中词语的搭配,修改常见的病句。理解复句的结构,不用错关联词语。会模仿句式造句。 5.复习学过的常见文学常识。 复习过程

一、复习要点

1.复习汉语拼音,要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详见第一册P220)巩固小学学过的汉语拼音,能够熟练运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熟练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3500字)(详见第一册P224)扩大识字量,识记学过的常用字的音、形、义。初中六册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改正常见的错别字。 改正常见的错别字,主要方法有: 1)辨识同音字,不写别字。 2)辨别形似字,不加减笔画。 3)辨别形声字,不写错字。 4)通过比较字形,改正错别字。 5)通过字义分辨字形。

3.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能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或选用恰当的词语。能熟练掌握六册课文中生现的生词,积累和运用常见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

4.要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句子中词语的搭配。词语的搭配一般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产生语感。学会辨别和改正常见的病句。 常见的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分残缺。主要有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

2)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动宾、定语与中心语、状语与中心语等搭配不当,

3)分类不当。

4)前后矛盾。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肯定的前提推出不肯定的结论。应删去“否”字。

5)否定误用。如“难道能否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否定的反问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应删去“不”字。

6)语序不当。如“我们要学会研究问题和调查问题”“调查问题”应放在“研究问题”之前。

7)重复累赘。如“学校里出现了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植树热潮。”这类语病是由于语意重复造成的,修改时将同义的词语删去一个。

8)用词不当。如“„仿生学‟这个词可能对我们较生疏。”“对”弄错了对象,应改为“我们对„仿生学‟这个词……”。

9)句式杂揉。把两句话的意思合在一句里说。如“他的家乡是福建省福州市人。”应改为“他的家乡在福建省福州市。”或“他是福建省福州市人。”

10)关联词误用。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如果错用、滥用、配对不当、省略不当等都会造成病句。如“只要你说得对,我们才改正。”“只要”应对“就”。所以应把“才”改为“就”。

11)不合事理。即现实生活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如“深蓝的夜空明月高照,繁星密布”当明月高照时不可能出现“繁星密布”的情形,应是“明朗星稀”。 5.要学会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一要牢固准确地记住并理解有关标点符号的形状、位置、作用的知识;二要进行多种方式的练习,在反复使用中巩固;三要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6.学会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会运用、理解修辞方法的使用效果,会摹仿常见的修辞方法造句。如“仿照例句:仍以„天上的明星‟为本体造一个比喻句”。 7.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记住名作家名作品。

专题二:《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鉴赏的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的“答题技巧点拨”和学生的练习(做练习:我学、我练、我提高)”两个环节,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做有成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

2、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鉴赏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学生背诵诗词

二、透视诗词鉴赏的考点(六点)

1、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

2、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品析语言特点 / 体味炼字

5、品味表达技巧

6、感知艺术形象

三、中考诗词鉴赏试题回放

1、分值: 06年(6分) 07年(6分)08年(6分)09年(4分)

2、题型是主观题,以表述题、评述题为主,题量为2-3题。

08年 宋词(课外) 菩萨蛮 (高观国)(6分) 07年 宋诗(课外)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王安石)(6分) 06年 宋词(课外) 鹧鸪天 (辛弃疾) (6分) 09年 诗歌 (课外) 晚春 (杜 牧) (4分)

四、古诗词鉴赏知多少?

由学生简要地讲讲自己平时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五、古诗词阅读知识点的总结与提炼(发资料,让学生快速的浏览一遍)

(一)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1、边塞诗 常用词汇: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伤感、思乡念亲、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如《渔家傲 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田园诗 常用词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闲适愉悦、悠闲快乐等(如《钱塘湖春行》《归园田居》 )

3、送别诗 常用词汇:忆友怀旧、依依不舍、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惆怅伤感、劝勉祝愿、激励友人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怀古诗 常用词汇: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等(如《赤壁 》、《潼关怀古》)

5、咏物诗 常用词汇:坚守节操、遭贬激愤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6、羁旅诗 常用词汇:思乡念亲、游子悲秋、羁旅愁思、惜春悲秋等(如《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7、爱国诗 常用词汇:忧国忧民、为国捐躯、以死明志、保家卫国、借古讽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未酬的愁苦、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社会黑暗、批判态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山河沦丧等(如《过零丁洋》)

8、哲理诗 常用词汇:登高揽胜、蕴含哲理、振作乐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不怕困难、远大抱负等(如《望岳》、《水调诗头》《登飞来峰》)

9、抒怀诗 常用词汇:年华消逝、闺中怀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失望惆怅、焦灼痛苦等(《醉花阴》、《浣溪沙》)

(二)观点态度

1、赞美、肯定、支持、同情、渴望等。

2、批判、否定、揭露、不满、愤恨、惋惜等。

(三)体味语言

1、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

2、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其精妙之处。抓住关键词语和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3、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

4、常用词汇:勾勒、浓重墨彩、简洁、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诗青画意、富有哲理、质朴清新、耐人寻味、意境优美等。

(四)表达技巧

1、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动静结合、渲染、烘托、含蓄委婉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问、赋比兴等)

3、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白描、细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五)人物形象示例

1、豪放洒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苏东坡)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春望》中的杜甫)

3、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

4、爱国报国(《己亥杂诗》中的龚自珍)

5、儿女情长(《醉花阴》中的李清照)

6、雄心壮志、满怀抱负(《观沧海》中的曹操)

7、以死明志、视死如归(《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等

六、答题技巧点拨及常见题型的示例和练习(六种题型)

(一)教师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

1、原则:① 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① 景 + 情②事 + 情③场面 + 情④情形 + 情

3、方法:①“一切景语皆情语”。② “诗言志”。③ 结合诗歌背景。 ④ 注意作家风格。 ⑤ 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

(二)常见的几种答题格式示例和练习(“三点”题——考点、热点、难点) (1)题型

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如: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学生做练习1

(2009年江西省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问题。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 ) A 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答案

1、A

2、如: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2)题型

二、赏析语言型

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学生背诵《西江月》) 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学生背诗)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学生背诗)

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学生做练习2:

(2008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 ,下片写 。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上片写待月的心情 下片写赏月

2、桂花 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3)题型

三、赏析名句型

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学生背诗) 答题格式:抓词语+点作用 ◆学生做练习3:

(2007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①

王安石 〔其一〕 ②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④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②蜩(tiáo):指蝉。③陂(bēi):池塘。④持:携带。

1、点明诗人重游西太一宫季节的诗句是: , 。

2、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是通过 来抒发感情的;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是通过 来表达感情的。

3、这两首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2、写夏景或忆春水;今昔对比。

3、思念亲人、思念家乡 (4)题型

四、描述画面型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学生背诗) 答题格式: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扣住重点语句扩展诗句 ◆学生做练习4:

(2006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古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 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

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5)题型五:分析技巧型

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背诗)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学生做练习5:

(2009年中考陕西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6)题型六:比较阅读型

可以比较两首诗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表达技巧等。 例如: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总结常见考点:

1、理解诗意。包括诗字、词、句的理解;内容概括;哲理分析;思感情想

2、感知形象。要求考生借助联想、想象以及背景,感知诗的景物、形象、意境

3、品味语言。字、词、句的推敲;名句的感悟

4、分析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用;巧妙构思 答题技巧

1、原则:① 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① 景+情②事+情③场面+情④情形+情

3、方法:①研读题目。②了解作者和时代。③借助注释。④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⑤细审题干。

常见题型、答题格式

1、题型

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例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案:描写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的场面;全词抒发了满怀家国之愁,却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2、题型

二、赏析语言型

(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答案:这首词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答案:绿:春风吹绿,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例题: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3、题型

三、赏析名句型

答题格式:再现景物、特点+感情+理

请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放眼望去,展现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4、题型五:分析技巧型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联系诗句 +分析效果

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04年中考题)

(答案:“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专题三: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文言文复习是中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往多采用教师梳理知识,学生识记的老办法,花费的时间多效率低。鉴于此,我进行了大胆探索让学生自主探讨尝试,总结复习方法、答题技巧,课后自主梳理知识要点,老师适当点拨。 教学目标:

1、熟悉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

2、尝试自主总结复习方法,学会归类整理。

3、尝试探索常见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

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复习方向。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策之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人生的真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只不过,我们今天是要从中考的角度来看,为了取得中考的最终胜利,我们的确要打好文言文阅读这场小战役。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熟悉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就显得很重要了。

二、分析题型 明确考点

请同学们拿出印有0

7、0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资料。(课前让学生完成并给出答案),各学习小组讨论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有哪几类题型?

明确:四类题型:

(1)词语理解辨析(2)翻译句子(3)文意分析 (4)开放题型

三、找准方向 把握技巧

1、我有金钥匙:分组讨论,针对四种题型提出相应的复习方向、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

(此过程重在学生自主尝试、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分组汇报交流。

(此过程较灵活,教师视学生情况随机点拨。) 附相关知识:

(1)实词:通假字 如: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露) 一词多义 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古今异义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品德恶劣) 词类活用 如:公将鼓之 (名作动,击鼓) 其它重要实词(详见课本注释) 翻译句子:

原则:信——忠于原文 达——语意流畅 雅——文辞优美 方法:

留: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书名、国号、年代和朝代等专有名词

增:单音节词增补成双音节词或者短语补出省略成分删:无实义的虚词

调:调整特殊语序

换:现代汉语已用其他词替 (3)文意分析

复习方向:课后练习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明确指向

整体把握,上下推导

斟词酌句,语意完整 (4)开放题型

主要形式: 欣赏型、比较型、评价型、 感悟型、献策型、联系实际型

答题技巧: 根据材料,阐释生发;

联系实际,有的放矢;

多向思维,言之成理;

四、实际运用 迁移拓展

1、根据中考题型就《马说》出一套题 附: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生相互出题、答题

五、总结:

1、文言文复习歌诀 熟悉课文,紧扣注释。 有效整理,认真识记。 词不离句,联系语境。 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2、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用自己的智慧栽种了一棵知识之树,还要把这种方法带到今后的学习中去,让它们长成一片森林,我们的大脑将会更加充实、心灵将不再荒芜。

六、作业:

课后整理基本篇目中实词用法。

(友情提醒:注意词不离句的原则,归纳时要写出例句)

专题四: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四)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上一篇:学党史颂党恩演讲稿下一篇:消防工程验收新重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