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鲸人物肖像画的墨骨技法

2022-11-20

一、曾鲸生平简介

曾鲸,字波臣,是中国明末有名的人物肖像画大家。就记载为福建莆田人,长期居住于金陵。由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其绘画风格在西洋画的影响下,注重墨骨。由于其绘画风格在当时十分盛行,故被世人称为“波臣派”,画风也随之流传到日本等国。

曾鲸的一生主要活动于闽南沿海一带,后期活跃地区为江苏金陵,主要从事专业的肖像画创作。《海盐县志》卷十五说他“兼善花卉”,但至今未能见到他的真迹。

二、曾鲸的艺术特点及墨骨技法成因

1、曾鲸肖像画的继承和借鉴

首先,取民间之长与领风潮之先。曾鲸为福建莆田人,而莆田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的泉州港埠之北,两地相去不远。一方面,此地保留着深厚的南宋绘画传统,明初院体画家中多有闽籍者,且绘画能力很强,善于从民间画家中吸取优长,从而形成带有世俗性的淳厚画风。另一方面,泉州从16世纪初开始,一直到耶稣传教士抵华之前,均是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个人主义且反偶像崇拜的明代大儒李贽,便生长于此地,这样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自然有助于形成一种开阔的文化视野。曾鲸生长于此,显然应该受到民间肖像画家的滋养,“曾鲸好像是承袭了一个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之久的实用艺术传统,而此传统乃是由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职业艺人永续经营,但一直未能提升至艺术的层次。

2、受西洋技法影响

在最早受到外来西洋文化影响的闽地,曾鲸极有可能很早就目睹到西洋画的风采,加之后来在南京的交友活动,也多少对西洋画风有所领略。早在20世纪初,现代学者陈师曾与日本人大村西崖就认为曾鲸吸收了明时传入中国的西洋明暗法,陈师曾曰:“传神一派,至波臣乃出新机杼,其法重墨骨而后傅彩,加以晕染,其受西画之影响可知。”日本学人大村西崖也谓,意大利耶稣传教士利玛窦来华,画亦优,能写耶稣圣母像,曾波臣乃折中其法而作肖像。

当然,至今也难以找到明确的文献资料来确证是否受到影响,但在晚明这样一个趋于时尚、求新求怪的社会风气之下,曾鲸对西洋画应会有一定的接触与了解,但是否是将其完全移植到传统肖像画技法中,则未置可否,虽然其好友姜绍书以“如镜取影”等相似的词句来评价观看圣母像和曾氏肖像画作品的视觉效果,但没有述及西洋绘画对于他的影响,相对于将清初焦秉贞等视为“西洋一派”,仍将曾氏至于传统范围来理解。但就曾氏具体作品而言,受到西洋画法的刺激或启示是有可能的。但在求新变化中仍以民间肖像画的传统线描、晕染技法为根基,以文人“形外求神”的审美趣味为标准,在视觉效果上达到近于西洋写实而又超乎民间想象的高妙水准。

三、曾鲸人物肖像画作品的分析

曾鲸的一生刻苦进取,尤其在其晚年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作品,诸如《王时敏小像》、《张卿子像》、《李醉鸥小像》等优秀的肖像画作品,均为曾鲸晚年所绘。

传世《王时敏小像》作于明万历四十四年,曾鲸五十岁左右,为其肖像画迈入成熟时期的作品。图绘二十五岁的王时敏像,王氏年轻时即笃信禅宗,此像中其右手持拂尘,左手拈着佛尘一端,端坐于蒲团之上,面庞清秀,神态端庄。此作不太强调面部之凹凸,仅以淡墨层层烘染五官结构,最后再用淡赭傅彩,很好的表现了面部结构与质感。衣着则用洗练的墨线勾勒,笔法流畅,和缓充分,其衣纹线条依靠长短变化和起承转折,合理地表现出服装和身体的结构关系,并形成富有节奏的优美的韵律感。袍服领口及袖口处淡施白粉,在使画面更为紧凑的同时,成功衬托像主气质的高洁。画面背景空无一物,显得十分空灵、静谧而带有禅意,与王氏笃信禅宗的性情相映照。与此种风格相似的作品还有《张卿子像》。张卿子为诗人兼医家,祖籍江西,后随父迁居杭州,董其昌、陈继儒称许为“奇才”。画面中张氏身著素袍,乌巾朱履,仪表端雅,意态安详;脸略向左侧,右臂下垂,左手上抬,手指轻捻美髯,左足微伸作缓步状,表现了人物在运动过程中的瞬间静止状态,增强了运动的连续性,使得人物更加生动自然。画面构图采用大面积空白,将人物置于下半部,张氏仿佛要从画中走出,凸显一种“悠然天地间”的文人情怀。

四、曾鲸肖像画的影响与启示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肖像画呈现出更多的语言形式,创作手法更多样,其笔墨、技法材料也更为复杂。但不外乎两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北方中国人物画的描绘在继承徐悲鸿、蒋兆和写实主义课题下,仍是注重人物的写实刻画。在笔墨、造型、人物组合、画面结构上力求突破,如体现在周思聪和何家英等画家的人物画中上。但不管怎样,曾鲸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创立的墨骨画法,使得中国人物画走向了高深的层次,同时也使中国绘画走向了世界。俞剑华在其所著《中国绘画史》中这样写道:“其技巧神妙足为明代传神画之代表作者为曾鲸。其法重在墨骨,再加傅彩晕染,妙入化工,俨然如生,说者谓颇受西方之影响,遂于传神法中出一新机杼”。陈衡恪在其《中国绘画史》中提出“传神一派,至波臣乃出一新机杼。”两者的观点不谋而合,足以证明曾鲸的肖像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价值然而在当今科技进步,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下,中国人物肖像画面对着西方艺术的大量涌入,影像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是摆在人物画家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曾鲸体现的这种开创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在注重传统和生活实践之上,我们应当吸收西方肖像画大师的长处,拓展肖像画新的艺术语言和新的艺术形式,塑造出现代人在新环境中的时代形象。

摘要:晚明肖像写真画之所以突然而出人意表地在17世纪当中,跃升至严肃艺术的层次,有可能是肇始于两股动力的汇合:一方面是由于此一时代的关注所在,越来越注重于个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由欧洲传入中国的艺术创作手法,比起中国以前的绘画传统,都更加重视画中形象的个别特质。正是在这样内外合力的推动下,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孕育而生。本文以曾鲸的肖像画风格的形成“波臣之学”—“墨骨法”为线索,对曾鲸肖像画做分析研究,进而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曾鲸,写真画,波臣派,墨骨法

参考文献

[1] 邓锋.中国人物画通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2]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 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4] 杜哲森.明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 楚默.曾鲸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上一篇:防范刑讯逼供的制度和机制探析下一篇:浅谈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监控系统——侧记广州市新光快速路监控、收费、通信系统及收费站土建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