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9-10

高等农林院校应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 改革创新, 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国内大多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僵化保守、千篇一律, 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从事农林事业的热情与实力, 也难以在农林科技的发展中有所创新。

一、高等农林院校教育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早在2015年, 李克强总理就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把鼓励创业、支持创新放到显著突出地位的指导思想。

《政府工作报告》高瞻远瞩, 不仅提出了创新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从目前我国农林院校的培养模式来看, 虽然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改革, 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总体来看,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和目前招生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办学规模盲目扩大与教育资源配置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创新人才培养整体发展还很缓慢, 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滞后。

中国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造就大批农业拔尖创新人才, 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据统计,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业大专院校培养了近200万毕业生, 目前有一半跳出了“农门”。

农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从人才配置看, 绝大多数的农业人才集中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 而在基层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人才奇缺;从专业结构看, 我国农业人才中, 学习传统农学、农艺的较多, 而学习新兴学科的较少。如农业科技信息产业、水土保持、农产品加工、保鲜、营销、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较少。从专业构成上看, 单一型人才多, 而知识面广、适应性强, 既懂农技、又懂推广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少。有些农业人才研发力量很强, 但市场实现力量却极为薄弱, 缺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业能力, 使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1]。

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教育观念落后、培养规格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运行死板等, 这些因素, 严重制约着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 缺乏服务三农的意识和品质, 缺乏科技支农的技术和实力, 在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中, 农业高新技术不能得以推广普及, 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使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无法真正形成创新人才成长的科学文化环境, 更无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2]。

面对以上问题, 迫切需要培养模式的改革, 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双创”型农业人才将农业市场和农业技术联系起来。

因此,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面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的大背景下, 农林院校立足国情、校情, 确立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 构建科学培养模式, 制定多元化的“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 建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双创”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机制, 营造“双创”型人才成长的有利条件和环境, 已成为应对农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3]。

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

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 早在1919年, 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就创立了青年商业社, 目的是通过对高中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 帮助那些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成立自己的公司111。同年, 罗杰·百森也创立了百森商学院, 向全球企业管理人员提供高级管理培训课程。这可以说是美国最早的创业教育。不过这只是创业教育的先声, 还没有真正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南加州大学开设了第一个MBA创业学专业, 把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222, 从此开启了真正的创业教育。

从上个世纪来看, 美国的创业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90年代, 几乎每年都有近百万个公司成立, 可以说, 这是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

相对于美国而言, 欧洲的创业教育比较晚, 但呈快速发展趋势。在欧洲, 英法德等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 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关于创业创新的教育模式, 包括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等, 并开发了各种创业项目, 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到创业创新的项目中去。

受欧美国家的影响, 亚洲很多高校也开始将创业创新泰国教育的内容纳入了自己的高等教育中去, 日本、韩国、泰国、印度等国都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渗透在课程中去, 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意志品质, 以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的浪潮。

当我们透过国外这些成功的例子回过头来反思我们自己的创业创新教育, 就会发现, 国外高校往往是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为一体, 而我国却把二者相分离,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误区。

斯坦福大学非常重视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 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主要采取“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 始终坚持“实用”的教育思想, 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 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333。这种模式不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而且在推动大学生创业和解决就业问题过程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为促进经济持续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甚至已成为其经济的直接驱动力444。

因此, 我们应该首先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 让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为自己的教育与学习制定战略性的规划, 从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 从培养模式到课程结构都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融入教育体系中去, 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特有的创新创业模式。

三、高等农业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

从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机制创新三方面探讨改革高等农林院校双创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全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评价观为理念指导, 以双创人才为培养目标, 构建“平台+模块”的创新型课程体系,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强化科技创新与教学实践环节。

同时, 建立一套从教学管理、教学保障、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配套保障的创新机制,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尊重学生自主发展, 激励教师科研教改, 全面构建农林院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一)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农林院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绝不仅仅是理论学习那么简单。

因此, 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牢固树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农林院校双创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 很多高校对于该学科的定位还比较模糊, 纵观我国很多农林院校, 由于近年来很多高校为打造“综合性大学”, 设置学科门类务求齐全, 却逐渐失去了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 教学内容整齐划一, 教学方法单调陈旧,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第一, 基础知识薄弱、功利意识严重;第二, 专业知识松散、人文素养不足;第三, 创新能力不强、个性发展不够。在这样的背景下, 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呈现出边缘化的状态。

因此, 加大宣传, 引起农林院校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构建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促进高校把握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 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改革考核方式

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时, 整个体系中课程体系是核心要素, 只有课程体系做到了完善, 合理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有一定效果, 所以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 才能取得最大的实效, 更有生命力, 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领域差异、专业差异、个体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所以使得创新创业的教育不是整齐划一的, 所以既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脸对待创新创业课程也不能完全脱离基本教育, 而是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来建立, 只有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群体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 开设有所差异的创新创业课程, 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举办创新创业知识培训, 创新创业指导讲座等模式, 大多数为短期的活动, 所以导致只是阶段性的教育活动, 这样完全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 创新创业课程在授课方式上一定要明显区分传统的课程, 才会有明显效果, 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 大体上全部是统一的教学, 那么培养出来的不是创新型人才, 而是模型, 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 一列是课堂教育系列, 一列为课外教育系列, 在实践中要处理好课堂内的教育与课堂外教育的紧密结合, 创新创业的课堂教育应该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 把教材变成提升兴趣的工具书, 把课堂变成学生发挥自我潜力的舞台, 要倡导参与式教学, 多多互动及其小组, 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 以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开设长期性的创新创业专题报告会, 拓宽学生视野, 增加知识储备。

传统教学考核方式中死记硬背弊端十分明显, 强调对学生个体考核, 创新创业考核方式应显现出较强的综合性, 应该从单纯考核学生个人表现转变为个人和团体性相结合判断, 体现团队协作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 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团队意识, 允许学生犯错, 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吸取经验, 从考核主体上来看, 应该由传统的教师考核转变成学生和老师共同考核, 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 实现师生关系互动。

从考试方式看, 应增加考试时间的灵活性, 可以采取间断性考核方式, 即时测试及时反馈学生能力, 应增加开放式考核形式, 允许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以任何形式查找资料, 课外论文以及书面考试与口头表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测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力求强调多样性思想, 也可以采取网络考试方式, 从考试结果来看应制定奖励制度, 定期奖励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譬如建立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和特长的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政策, 或增加创新创业特长生免试推荐硕士生名额。

(三) 创新培养机制

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整体比国内高, 他们强调的是开放式学习, 注重学生思想的引导,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然而不同国家有不同国情, 不同院校有不同校情, 那么我们究竟要学习的和借鉴的到底是什么?总而言之就是精神, 发展应用性的教育已成为众多院校的选择, 高等农林院校在中国众多院校中不占优势, 他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实际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 再结合当前学校专业的发展情况, 着重于学生自身的需求,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 构建具有高等农林院校独有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英国政府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以及是否有自主创业意愿, 英国学校采取能力型人才培养方式, 强调自由式学习, 思想教育类的通识课程在大学中不设置或是另类的教堂思想教育。

学习组织不同国内, 学校可依发展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和方向, 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课程并转换专业, 且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

这样的特色课程让学生即可以学到自己缺乏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技能, 教师只是一个助学者, 多数要求学生自己思考, 自己来完成学习, 注重学生参与性, 要求学生多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 出勤率不是靠点名而是教师采用各种创新的方法吸引学生主动上课。并且他们独特之处在于采用师生完全平等的教学方法。英国毕业论文完全由学生自身完成, 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学校与企业加大合作力度, 寻求与各种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 以实际的工作效果作为考试成绩。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型大国,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民生的大事, 高等农林院校是培养和输送农业科技人才、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的摇篮, 高等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何适应国家发展当前的大局势,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对高等农林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农林院校,双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董晓红.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3:49-50.

[2] 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2) :13-14.

[3] 李楚英, 王满四.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及与中国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22) :90-91.

上一篇:中职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下一篇:高校内部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