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023-02-10

第一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需要每一个人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坐在教室里,可以听老师讲,但如果他们离开了学校呢?谁来给他们进行讲解!只能靠自己!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必须学会自主学习。自学是现阶段我们作为教育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要面对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探索出了以下几点:

提倡不动笔不读书,让学生学会读书

精心设计学习提纲.提高自学的效率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学会总结规律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提倡不动笔不读书,让学生学会读书

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朗读或默读)课文,即从提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读书也是自学的第一步,而在课改实验之初,面对初一新生的不会读书,老师伤透了脑筋,特别是政、史、地、生等学科,有的学生只会通篇累读,有的学生只读黑体字,有的学生根本不读课本或在规定的时间内读不完,针对此情况我们大力提倡不动笔不读书和小组连读。

“不动笔不读书”是指读书时要将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画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画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不必画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刚开始时,有些“学困生”需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逐一画出,然而渐渐地他们也养成了边读书边记录的好习惯。

“四人连读法”是指读书时,要求在小组内四人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连读课本并画出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以强扶弱,用组长带动“学困生”以节约读书的时间,带动“学困生”完成基本的阅读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读、连读课本的好习惯,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困生”的自学能力。

二、精心设计学习提纲.提高自学的效率

要想提高课堂实效,首先要设计、编排好自学提纲。自学提纲是给学生学习带来规律性、导向性、概括性的重要参考,是读书的扶助,因此自

学提纲的设计要以简明、概括为主,注重问题的整合,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使其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要千篇罗列问题,使提纲“习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备课时确定了“实用的才是最好的”原则。自学提纲除了常规内容之外,还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及要求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并将延深和拓展的部分添加上,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习的兴趣。将基础知识和深人探究(即展示)部分明确分开,让学生一目了然,以提高提纲的实用性,力争确实达到提高效率之目的。

在提纲的设计上,应注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学习目标明确具体,让学生一目了然。

2.设置问题情境,问题要注意整合,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基础知识着重标记,以便于当堂落实。

4.重、难点作为深人探究的问题出现,便于学生质疑、讨论和展示。

5.注重学法的指导,努力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6.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7.达标检测要少而精,直逼学习目标并当堂落实。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学会总结规律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阅读,我们采用预习学案的形式。在预习学案中将课本中重要的地方以问题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在阅读后可以有目的的进行思考,这样可以使学生因为对知识的获得从而增强对阅读的信心。若学生针对预习学案仍对知识存在明显疑惑,可以再采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与同组同学的交流中向别人学习自学的方法。在预习学案中,我们配有预习自测,可以检验预习的效果。通常所涉题目极其简单,可使学生增强预习阅读的信心,学会总结规律。

学生学会自学并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训练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解过程中的想象力,语言的感受力和概括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快速的阅读中捕捉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快速作文能力。以上能力均需从低年级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地强化训练方能形成。为使训练做到切实有效,教师每上一节课,不必面面俱到,只求通过扎实的语文训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在语文能力上有新的提高,要重视对提问的研究,使问题能体现教学思路,我们要尽可能给学生多的独立

思考时间,鼓励独特见解。

例如:在读的训练上,读不能流于形势,每读一次要有一次的收获。读,有为了体会感情的读,有为了了解课文大意的读,有为了理解词句的读,还有为了揣摩写法的读,而以上种种不同读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读的形式,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读。了解大意、理解词句、分层等要边读边思考,可默读,了解文章思想感情一般用朗读,需渲染气氛,带动后进时则需齐读,通过各种不同读法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读的技巧与方法,最终能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涵。要学会自学,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课堂学案中,很多原来由老师一味灌输的知识,我们该为学生自学的形式,具体表现为“自己思考――质疑――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其中,小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每个组都有优等生,他们可以带动组内同学进行讨论,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往往一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共同解决出来。在此,老师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点拨、引导。多给学生鼓励,增强自学的信心。

不再采用讲授的形式,而是改为学生自学的形式。必要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学会自学的好习惯。这样,不需要做很多题,也一样可以掌握知识,毕竟现在学生没有很多时间进行课下训练。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内,我们一直在尝试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上是我具体实施的方案,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自学的方法,能自己进行预习并完成一定的题目,现在看来,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已大大增强。“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确有它实际的意义。

第二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于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我总结为三条:爱学,会学,能学。

.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我觉得有位同仁总结的非常好,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是以下几点。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用讲授法,或用讨论法,或用谈话法,或用练习法,或用实验法,或用点拨法,或用读书笔记法。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体现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正确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

二、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创设开放性课堂 现代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制圈内。课堂上,教师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在活动中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思品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第三篇: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定稿)

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一、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1)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探索性学习。 (2)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是一门至初三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以后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的有意义问题。

(3)建立发展性评价,培育学生的成就感 诚然,兴趣带来成功,兴趣促成成功。但还有更重要的一面是:成功培育兴趣,成功促进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来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发展性评价,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和积极评价,以帮助每个个体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挖掘潜能,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切实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1、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课前预习的目的是在于了解教材各知识点,并初步理解和找到疑难问题以便能在课上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标。实践证明:对比旧模式“上课—反馈”,反观新模式“预习—上课—反馈”,似乎多了一个环节,但它更有利于课堂上精讲,突出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及时练习,当堂巩固,提高学习效益。

2、明确预习的要求。明确了预习的目的之后,应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初中生,开始可先布置预习题,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好学。例如,在学习《淀粉和葡萄糖》这节内容时,通过学案布置学生预习:人体内血糖偏高会得什么病,出现什么症状?血糖偏低又会如何?通过预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不可谓一举两得。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问题的答案。这种传统的教学理论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了。在我们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中,人们的知识和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已不能简单地复述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的是一个多维的思考头脑,以及敢于向教师或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的勇气。

(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安全而简单的演示实验大可不必由教师亲自操作,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动手。这样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好处:

四、优化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和教师的利益是一致的。教师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首先是老师,对学生传道授业,严爱有加;其次是家长,对学生要有浓浓亲情,无尽关爱;第三是朋友,与学生友好共处,打破等级观;第四是学生,教学相长,不耻下问。这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是全新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方式,必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位化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营造一个民主、团结的氛围。就像陶行知先生的主张: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是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是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是他能看;解放他的嘴,是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是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我们坚信有自信和探索干劲,我们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四篇: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要点: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二、精心设计训练

三、强化迁移训练

四、把握训练时机

《新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高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然而在小学语言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不够重视,只重视对字、词、句及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积累语言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难以在表达中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这如何来解决学与用的“脱节”问题呢?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一代宗师正因为“日诵千言”,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数量、质量成正比。背诵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提升和品位,然而几十年来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对之予以足够重视。背诵就将指定背诵的内容,只是课后规定时间死记硬背,至于课文中一些写得好而未指定背诵的句群、片段更是“不屑一顾”。因此学生背诵吃力,记忆力越来越差,作文时找不到话写,更不用说生动了。没有积累,怎么运用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每一篇课文(包括阅读的文章),对课文中的名篇佳段、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指导学生及时背诵下来。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能把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

加强朗读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低年级起就应注意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课文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是朗读的基础。 1

然而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多数教师重讲轻读,教完一篇课文,多数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读通全文。因此,教师除了经常性的示范朗读外,还须指导学生剖析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景、人物的心情,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四册《妈妈的爱》,先让学生看图感受妈妈对小朋友的爱,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平时生活中,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体会妈妈的爱。通过学生想象和教师情感的感染,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生发感激的情绪来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时,我们必须注意形式要多样化。有的内容适合单独朗读,以便充分运用朗读的技巧,表情达意;有的则适宜齐读以增强气势、渲染气氛;有的需要分角色朗读,以激发情趣,更直观地再现文中的艺术现象。为了烘托气氛,还可以恰当地配以音乐、图画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来表达情感,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别外还应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增加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及阅读量紧密联系。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抓住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训练

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局限于帮助和巩固理解的范围,要打破这个狭隘的,根深蒂固的指导思想,在训练中把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理解为运用服务。比如教学“兴高采烈”一词,可以这样设计训练:

第一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步:按要求填写。

(1)在课文中,人们是在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在时表现“兴高采烈”。(如喜事临门、立功受奖、取得好成绩、实现愿望„„)。

再如教学《丑小鸭》中“羡慕”一词时,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学生丑小鸭看见什么羡慕,平时你看见什么“羡慕”,最后用“羡慕”造句。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知道这个词可以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使消极词汇化为积极词汇,正确迅速地运用到语言表达上。

三、强化迁移训练

迁移训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手段,模仿是转化中的台阶,能促进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骄傲的孔雀》的第一句话“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为了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本文的重点是孔雀骄傲,而不是美丽。而理解“可是”一词是关键,为了使学生理解“可是”有表示转折的意思,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1、小明很爱学习,可是;

2、,可是。

如教学《丑小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丑小鸭来到湖边,看见丁香花开了,知道春天来了。这句话中运用了三个动词”,“来到、看见、知道”,为了使学生以后运用这种句式,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小红来到——,看见——,知道夏天来了。

再如教学《桂林山水》,作者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很有特色,是学生学习的典型范例。在教学中,我选用删比法让学生把“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和书上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他们很快明白了书上运用了排比、比喻修辞手法,所以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我接着设计了两次迁移训练:

1、仿照范例把句子写具体。(1)田野里景色真美啊,美得。

(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

因此可以看到,迁移训练,具有及时、模仿性很强的特点,易于学生掌握运用。

四、把握训练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为促使学生的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转化,就必须把握一切训练时机。学生反复进行运用语言的针对性训练,把所学语言知识变成自身知识结构中,发展学生语言。

比如在教学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的第4句时,我问“这些小画家都是用自己的爪子在雪地上画画,为什么画出的画不一样呢?”要求学生用“因为„„

所以„„”的句式回答。我先出示了范例:因为小鸡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学生也用同样的句式说小鸭、小狗、小马画的画,多数同学能用这个句式回答。有时提问中出现了有“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就能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简单的。

在教学第四册《葡萄沟》的第一自然段,“葡萄沟出产的水果很多,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

九、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我要求学生仿照这个句子,用“有„„有„„还有„„”说话。有同学说“我家电器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家花园里的花真多,有„„有„„还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个句式。

再如教学“天昏地暗”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1)“天昏地暗”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天昏地暗”具体指什么?(3)除了旧北京刮大风时,还有什么情况下会“天昏地暗”?学生有的说:“六月里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天丽日,一会儿是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大雨下起来。”有的说:“有一次我病了,刚一迈步,就感到两眼发黑,天昏地暗。”

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运用练习的机会很多,如:归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可要求学生用上某几个关键词语;回答问题,可要求学生用上某组关联词;描绘图意,可要求运用总分结构方式或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节课抓起,把握各种训练时机,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性训练,才能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好语文。

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教艺似浩瀚大海。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通力合作,不懈努力,达到完全拥有、熟练运用,不断发展的境地。

第五篇: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曾倡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不能不由此而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呢?阅读是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课上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用心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因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有着自主意识的生动活泼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与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全盘否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明确正确的答案。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提倡教师与学生要多向交流,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答,或者是学生提问学生答。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质疑,共同探讨问题,使师生成为交流的伙伴。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有阅读的兴趣与欲望。 二 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就要做到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 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激发乐于提问的兴趣,变要我提问为我要提问。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兴趣外,有着重要作用的仍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魅力。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

学,为什么还能写出长长的信给爷爷?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大家展开思路,丰富想象,各抒己见,就会提出以下问题:(1)《凡卡》是俄国契诃夫写的一篇著名长篇小说,其中的一些内容可能是虚构的。(2)凡卡七八岁时,可能上过小学,加之聪明好学,所以学会了很多字。(3)凡卡当学徒受尽欺凌,心理有吐不完的苦水。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质疑和提问。在阅读探究中如果小学生能有一点独特体验,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应给予鼓励。 三 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快读) 三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最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四 要多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书

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比如,低年级要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如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此外,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如《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等。

上一篇:如何提升团队的执行力下一篇:如何做好机关中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