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领导班子队伍现状

2023-04-19

第一篇:乡镇领导班子队伍现状

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现状

乡镇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及实现农民富裕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显得尤为重要。

一、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战斗力不强

乡镇干部队伍总的状况是好的,但其中有少数干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理论学习,掌握实用技术少,市场知识贫乏,思想观念陈旧,摆脱镇、村集体经济困境的发展思路狭隘,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技术等全方位的经济服务、指导和协调能力低。二是作风不够端正,缺乏宗旨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工作积极性较低,热衷于应酬、打牌,工作华而不实,深入农村搞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少,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相互推诿、扯皮、敷衍了事。三是依法行政能力弱,不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示范引导等综合手段推动工作,工作中以权代法、不切实际瞎指挥的现象时有发生。以上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一些乡镇干部开展工作时阻力重重,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待遇偏低,工作难做,队伍不稳定

一是乡镇干部职务升迁机会少,政治待遇难以理顺;经济收入偏低,收入水平与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不匹配;一些正当的福利待遇得不到,如乡镇干部普遍享受不到《公务员法》规定的探亲假、工休假。二是农村工作难做,工作强度较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都有赖于乡镇干部去及时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乡镇履行职能权力越来越小,责任却越来越大,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维稳样样都是中心工作,哪根拽得紧,就跟哪根转,常常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核、达标等,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当地经济发展中来。三是后备干部资源不足,乡镇干部老龄化、年轻干部断层现象相当普遍。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许多优秀干部不愿待在乡镇工作,都想方设法往城里“挤”,而县(市)直机关年轻干部极少愿意到乡镇交流任职锻炼。随着上级有关部门严格控制乡镇干部入口关,近几年招录的镇级公务员非常少,乡镇机关缺编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一些地方出现难以找到培养、提拔的对象。

(三)体制不健全不完善,保障机制差

一是干部选任机制存在一定缺陷。目前,除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外,多数普通干部升迁的机会是非常少的,一干就

2 是一辈子,部分副职领导长时间在同一地方摸爬滚打,又一直得不到交流或提拔。二是乡镇干部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方面往往只有上下联系、左右协调的责任,没有最终决定权,完全调动不起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干部始终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精神状态,致使不能有效地处理问题。三是农村工作千丝万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存在经常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但是目前只注重结果不管过程的考评机制,使得乡镇不得不追求短、平、快的经济项目、政绩工程,缺少持续发展的宏远目标,结果“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回报率相当低,与“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作风背向而行。四是对干部的监督,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干部之间碍于情面,不去行使监督权;群众怕干部报复,不敢行使监督权;纪检监察部门不能面面俱到,造成督促力度的欠缺不强,很容易纵容一些乡镇干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情趣,进而滋长腐败。

二、解决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利用各种途径,调动干部积极性,建立起一支“团结务实、开拓创新、服务于民、高效廉洁”的乡镇干部队伍,方能有效地摆脱农村贫困落后的困境,快步迈进小康社会。针对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三方面着手解决:

(一)从转变和规范干部的思想意识、行为作风、道德品质着手,加强乡镇干部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塑造勤政为民干部形象。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升干部政治思想觉悟,提高法律政策水平,增强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能力,推进法制化进程。目前,农村工作中“增加农民收入是第一要务,维护农村稳定是第一责任”,乡镇干部应围绕这个目标,与群众一起学科技、用科技,熟悉市场经济业务,共同探讨发展经济的路子。乡镇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户中,接触群众,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要加强队伍管理,推进乡镇干部作风建设。乡镇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带好头,严以律已,尽心尽责管好部门的人和事。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艰苦奋斗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乡镇干部的职业道德素质。乡镇干部要勇于自我剖析,正视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自觉地把它克服掉,并认真地通过严格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强化宗旨观念。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引导乡镇干部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深入细致思考,掌 4 握理论精神实质,善于把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再次,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为农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各类业务技能培训班,采取乡镇干部与农户一起兴办农业推广基地、科技示范点,帮扶农民发展经济项目等有效形式,加强对乡镇干部在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乡镇干部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推动农村经济建设。

(二)适当提高乡镇干部待遇,逐步改善工作条件、优化生活环境,有计划地注入新鲜“血液”,稳定干部队伍

结合本地实际,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在生活上、工作中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尤其在干部人事调整中,尽量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对一些能力强、有抱负、群众基础好的年轻乡镇干部,要优先提拔任用。对一些在同一岗位或长时间在乡镇任职的干部要相应地给以一些优抚政策,如对表现较优秀、工作有一定年限的中层干部理顺副主任科员待遇,对任副职满一定年限、工作较突出的副职领导干部理顺主任科员待遇。由县(市)财政负担,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不同数额的山区津贴、交通补助、加班费,切实提高乡镇干部的经济待遇,帮助解除后顾之忧。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乡镇机关大院的基础设施,重视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努力改善乡镇干部的办公条件和生活环

5 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组织乡镇干部外出参观考察,这样既丰富广大干部的业余生活,又能扩大干部的视野,增长见识。有计划地充实一批乡镇年轻干部,逐步改善乡镇干部年龄结构;加大县(市)镇之间的交流力度,选派一些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或任职,充实基层的力量。

(三)完善选拔任用、激励保障、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等体制,以制度建设促进干部队伍建设

完善科学、民主的乡镇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党委、组织部门要坚持群众公认、民主推荐,用科学的方法和好的作风选人,凭实实在在的政绩用干部,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加强和改进乡镇干部考察、考核工作,真正把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人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

建立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为充分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应注重乡镇干部的培养使用,造就适应乡镇干部锻炼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鼓励乡镇干部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对党员群众认可、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形象好、政绩突出、廉洁自律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或推荐到县(市)直机关任职;本着“放心、放权、放手”的原则大力支持乡镇干部依法行使职权,认真负责开展工作;经济上、生活中多关心干部,如有经济能力的乡镇政府可对获得县级以上先进的干部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

建立合理的考核测评制度。全面衡量干部的能力、作风和道德品行,既看干部在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组织纪律和贯彻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等方面的情况,又看干部在关键时刻和涉及个人切身利益时的具体表现。在年度考核过程中,运用量化指标科学的对乡镇干部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考核,由全体干部职工和各自驻点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直接参与测评,同时咨询相关部门人员的意见,最后才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处理。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始终把乡镇干部的行为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之下。时刻了解乡镇干部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群众反映干部的作风问题,组织、纪检部门要对乡镇干部提出诫免通知,督促其尽快改正;不定期的对乡镇干部行使事权、财权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审计,以防止在经济上犯错误,扼制贪污腐败行为出现。同时通过政务公开、民主评议、工作手册、述职述廉等手段来对乡镇干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第二篇: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现状思考

乡镇干部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执行者,是党加强同农牧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直接实践者。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我们党 “三农”问题的解决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达到,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基础的巩固。特别是在新疆,边远艰苦乡镇干部的工作还直接关系到新疆能否繁荣稳定,人民能否安居乐业,社会能否和谐

发展,因此,做好边远艰苦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我们结合富蕴县实际,针对如何加强边远艰苦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一、富蕴县边远艰苦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现状

富蕴县下辖六乡三镇,乡镇干部共计739人。其中正科级干部27人,副科级干部85人,一般干部627人;男500人,占67.7%,女239人,占32.3%;汉族干部182人,占24.6%,少数民族干部557人,占75.4%;本科以上学历119人,占16.1%,大专学历343人,占46.4%,中专及以下学历277人,占37.5%;25岁以下32人,占4.3%,25至30岁192人,占26%,31至35岁201人,占27.2%,36至40岁113人,占15.3%,40岁以上201人,占27.2%。

近年来,富蕴县委始终致力于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能够适应农牧业和农村工作需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镇干部队伍,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是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边远艰苦乡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近年来,我们把满足农牧业和农村工作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各级党校培训与自学、短期轮训、以会代训、参观考察、挂职锻炼、学历教育等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大纵深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近两年来,我县共安排乡镇干部742人次参加了自治区、地区和县委党校的集中培训、调训。225人次参加了畜牧、农业、法律、财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技能培训并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先后4次组织149名乡镇干部前往浙江、上海、山东及区内昌吉、库尔勒、天山北坡经济带等地学习考察大棚种植、獭兔养殖等优势产业项目,43人参加了高等学历教育,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改善。

二是通过扎实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边远艰苦乡镇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如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县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步骤在乡镇干部中精心组织开展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达到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同时,制定并推行了《富蕴县乡镇党委议事规则》、《富蕴县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形成了作风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边远艰苦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改善。在实际实际中认真贯彻落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以此激发乡镇干部队伍的活力。2008年至今公开选拔乡镇干部77名,使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得到改善。

四是结合实际优化人员配置,边远艰苦乡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不断完善。近几年来,县委按照提高素质、优化配置、增强活力、强化功能的原则,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和充实,精简乡镇领导班子职数4个,提拔使用副科级领导干部40余人,异岗交流62人。这些举措,使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由2000年的44.5岁下降为38.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43.7%上升到62.5%。同时,专业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人员配置趋于合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

二、边远艰苦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看,我县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总的状况是好的。五年来,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以年均20.6%、32%、53.75%的速度递增,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项目强县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稳定,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镇干部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县乡镇干部队伍的能力状况。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已经实践并将长期实践的常抓常新的重大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乡镇干部的能力状况与现实工作需要之间始终处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的动态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县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部分边远艰苦乡镇干部思想观念落后、精神状态欠佳

部分乡镇干部囿于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思维定势不能自拔,表现出复杂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出四种心理状态,或单独存在,或相互交织。一是盲目服从心理。满足于“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干我就怎么干”的工作状态,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安于现状心理。部分乡镇干

部思想比较保守,改革怕担风险、创新怕出乱子。有的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不愿或不善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创工作新局面。三是迷茫心理。面对我县农牧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有的乡镇干部思想准备不足、工作方向不明、角色定位不准,对“应当干什么、应该怎么干”认识模糊,陷于“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

四是消极心理。有的乡镇干部精神萎靡,面对差距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面对机遇缺乏主动迎接挑战、知难而进的精神,消极应付工作,被动完成任务。在2007年县委组织的乡镇领导班子年底考察中,考察结论为“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被动”、“进取精神差”等类似缺点的班子成员占有一定的比例。虽然具有上述心理特征的乡镇干部只是少数,但若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到乡镇干部队伍能力的提高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部分乡镇干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存在问题,与实现富蕴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标不适应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农村工作的重点、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但从调查的情况看,有些乡镇干部对如何发展当地经济心中无数,对如何更好更快地带领农牧民致富无计可施,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工作模棱两可。有的领导干部因此当起“甩手掌柜”逃避工作。有的干部还沿袭着发号施令、我说你做、管种催收等几十年“一贯制”的工作方法。对当前农民亟需帮助的市场供求信息、产业项目选择、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等问题感到无能为力。又如,面对农牧民之间、农牧民与村级组织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面对农牧民在公共事物管理上要求扩大民主的诉求,有的乡镇干部往往采取压制打击的办法,导致矛盾激化。在工作作风上,有的乡镇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宗旨观念淡薄,处处以管人者自居,不愿意扑下身子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有的干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工作布置得多、督办落实得少,口号提得多、管用的措施少,强调客观的多、反思主观的少,唱功好、做功差。

(三)边远艰苦乡镇干部队伍整体结构不适应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农村工作的需要

从文化结构上看,全县739名乡镇干部中,高中(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277人,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62人(其中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83人),分别占总数的37.5%、62.5%。在具有非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乡镇干部中,55.3%是10年前参加工作的,62.4%是五年前取得学历的,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再从乡镇干部队伍专业结构上看,在具有大专文凭的乡镇干部中,文史哲及行政管理专业的干部占总数的64.7%,经贸、金融、法律、农技、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干部较少,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初高中毕业、无专业可言的“万金油”式的干部,农村基层干部专业结构严重失调。尽管部分干部有比较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但要在更高层面上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就显得底气不足,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面前显得被动落伍。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224人,30岁至40岁的314人,40岁以上的201人,分别占总数的30.3%、42.5%、27.2%,呈纺锤形分布。年轻干部比例较低。

(四)边远乡镇干部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边远艰苦乡镇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有的即使有发展条件,也因为其他诸如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不容易出成绩,因此大多数人不愿意在边远乡镇工作,造成边远乡镇人才流失。

三、原因分析

乡镇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既有主观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又有组织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教育工作不扎实。一方面对新时期乡镇干部思想动态、内心需要、情感诉求缺乏深入的研究,理想信念教育显得有些空洞乏力,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切中要害,致使一些消极的思想发展蔓延。另一方面,对新阶段乡镇干部素质、能力不适应的问题估计不足,教育培训内容滞后、方式陈旧,从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用脱节的问题。

二是选人用人机制缺乏竞争性。由于干部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不健全且缺乏刚性,致使优秀的人才因职数、编制的原因不能及时充实到领导班子或干部队伍之中,已经“上去”或“进来”的人,只要不出现有病不能坚持工作、受到法纪处理、年龄到点这三种情况就能长期安之若泰,缺乏动力和危机感。近年来,各乡镇尽管也淘汰分流了一些不胜任的乡镇干部,但这是在乡镇撤并、机构改革、税费改革这样大的改革背景下,在县委、政府强力推动下进行的,具有明显的运动式、突击性和被动性的特征,尚未形成一种制度、一种惯例、一种自觉行为。

三是乡镇干部工作环境差、待遇较低。乡镇干部特别是边远艰苦乡镇干部,他们生活清苦、条件艰苦、工作辛苦,我县乡域分布较宽,下乡到村有时要走半天甚至更长,去县城出差开会时间长的要坐三四个小时的汽车,再者,乡镇与县直机关之间在待遇、工作量、工作难度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别。很多边远乡镇干部几乎没有周末的概念,遇到法定节假日还要继续工作,配套的奖励措施却跟不上,造成部分乡镇干部心里有情绪。有的工作辛苦也就罢了,可有时还往往得不到农牧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等等,这些因素使部分乡镇干部不安心干本职工作,思“城”心切,都想往城里、往机关跑,一些干部干不了几年就要求进城、进机关。边远乡镇由于乡小自然条件差,干部经济待遇也对而言也比较差。因此有些干部在工作中只求过得去,不求上进,心灰意冷,“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四是乡镇干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乡镇干部要管理本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和财政、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动物防疫等多项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法律赋予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权力却越来越少,造成职权行使“虚化”和“悬空”。乡镇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农牧民,农村工作既要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指令,又要尊重老百姓的意愿;既要改造旧环境求发展,还要维护稳定保平安等等,工作面广,工作量大,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哪根拽得紧,就跟哪根转”。 面对各项工作,签不完的责任状、数不清的一票否决,这让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如履薄冰,生怕有什么闪失。

五是乡镇干部提高素质的要求难以实现。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乡镇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希望有更好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但苦于没有时间和机会。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乡镇干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同老百姓打交道。他们是做群众工作的排头兵,应该具有新时期做群众工作的新的本领和技能,包括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现代营销技术、现代行政治理理论与实践、现代执政党执政理论与执政能力等等。不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达不到一个合格的乡镇干部的标准,就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但大部分乡镇干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说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如果没有必要的工作闲暇,就没有精力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再加上没有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工具和学习手段等,乡镇干部在工作闲暇时间学习几乎不可能,到地区、自治区级党校或其它高、中等学校进修学习的机会就更少,只能被迫在干中学。

四、对如何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

新形势、新任务对乡镇干部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加强边远艰苦乡镇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多策并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转变作风、激发活力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为手段,全面加强边远艰苦乡镇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一)继续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1、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宏观管理。要在客观分析本地干部队伍素质状况、准确把握现实工作需要、科学预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基础上,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制定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干部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并坚定不移地推进到位。要按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总要求,针对各乡镇实际,分级别、分岗位制定乡镇干部政治理论素质、文化知识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应达到的标准,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2、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和班次设置方式,坚持因人施教、以需定教。紧紧围绕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干部队伍知识、能力的要求,坚持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既充分考虑干部的共性要求,又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岗位、不同知识结构干部的个性需求,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在班次设置上,尽可能把知识结构相当、工作性质相近的对象集中起来办班,尽可能办时间短、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短训班,以提高培训效率。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注重政治思想性,又要突出实用性和时代性,把政策法律、财税经贸、金融证券、现代科技、市场营销等知识作为重点,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各有侧重。

3、优化教育培训手段,拓宽教育培训渠道。要突破千篇一律进党校、上大课的单一模式,坚持以提高教育培训效果为最高准则,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培训内容选择相应的教育培训手段。例如,对理论性知识的培训,宜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对实用性知识的培训,宜采用现场观摩、实地操作等方式;对文化水平偏低、分析理解能力较差的对象,尽可能运用电化教学、实例分析、情景模拟、参观考察等比较感性的方法;对实践经验缺乏的对象,应采取跟班带训、岗位锻炼等方式丰富其工作阅历。要把党校培训、业务主管部门培训、大中专院校代培、实践锻炼、学历教育、个人自学以及远程教学网络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干部的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

(二)继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1、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客观、公正的评价干部,对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牵引和导向作用。我们认为在干部考核评价过程中,主要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入手:一要注意考核评价乡镇干部的基本素质。内容应当包括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心理品质等各个方面;二是注意考核评价乡镇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对乡镇一般干部重点考察其目标落实能力、协同工作能力、表达应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对乡镇中层干部重点考察其组织协调能力、上下衔接能力、计划能力和工作拓展能力。对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乡镇一把手,要重点考察其总揽全局能力、宏观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三要注意考核评价乡镇干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内容应当包括工作动因、敬业意识、精神状态、群众基础等。四要注意考核评价乡镇干部的工作绩效。重点从完成任务的程度、主观努力情况、长远效益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五要注意考核评价乡镇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在设定考核指标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与计划、财政、经管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尽可能把评价内容予以量化,并确保量化的指标上下口径统

一、准确无误、切实可行。对不能量化的内容,如思想品德、协调能力、敬业精神等,要用客观准确、便于评鉴的语言进行定性描述。将一些对识人辨才意义不大、空洞乏物、可有可无的内容予以删减,突出能够反映干部本质特征指标,做到重点突出、简洁直观。

2、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方法。一是把集中考察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坚持扩大民主,切实把群众的“四权”落实到集中考察的各个环节。考察前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将考察人员和对象予以公示,参加民主测评、述职评议、个别座谈的人员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且要达到相应的比例要求,以确保考察质量。考察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在干部平时考核的主体作用,加强和规范日常考勤考绩、阶段性考评和公务员考核工作,以便与集中考察结果相互补充、印证。二是把定量考核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可采用专题调查法、实地勘验法、统计资料分析法等方法求证有关数据。对干部思想、动机、态度等采用定性考核的方法,并与定量考核的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比对,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而对干部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特别要注意辩证分析干部政绩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政绩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和所采取的手段等因素,以及得票多少与工作原则、能力、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简单地以数字评价干部或以票取舍干部。三是把历史评价与现实评价相结合。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识别和评价干部,既要看干部现实表现,又要看其一贯表现,还要分析预测其潜能和发展趋势,前后对比识别干部,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评价干部。

(三)继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1、端正选人用人导向,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选人用人实践中,切实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思想观念。坚持凭实绩和能力选人,选靠得住、有本事的人,不搞教条主义;坚持在生动的实践中去发现和选拔人才,选实际工作能力强、群众拥护的人,不搞主观臆断;坚持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去选人,选特长明显、人岗相适的人,不搞因人设岗。这就需要我们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革除按图索骥、墨守陈规的简单方法,立足事业发展需要和改善乡镇干部队伍能力状况,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当前,要坚决纠正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年龄一道杠、学历一刀切”的机械作法。乡镇干部处于政权组织的最基层,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素质和决策能力,而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以及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年龄偏大并不必然意味着思想僵化,学历偏低也不意味着素质、能力差。因此,在合理把握干部队伍整体结构的同时,要淡化年龄、学历界限,真正做到唯德唯才是举。只要是实绩突出、能力较强、群众公认的干部就要大胆取用,使各个年龄、学历层次的干部都有被选用的机会,使其内心深处始终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景和希望,促其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发奋工作,从而激发乡镇干部队伍的活力。

2、创新选人用人方法,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平台。提高选人用人质量,不仅要有一套科学的标准和严密的程序,而且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乡镇实际的选人用人方法。一是加大公开选拔干部工作力度。要坚持逢进必考制度,将公开选拔作为录用乡镇一般干部的必经渠道。选拔乡镇亟需的经济管理类、农业技术类、政策法律类等类型的领导干部,一般应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产生,并不断扩大其比例,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二是全面推行竞争上岗。进一步扩大竞争上岗的层次、范围和比例,并对竞争上岗中的笔试、面试、答辩等环节进行规范和完善,使其科学严谨,简便易行。乡镇干部分流对象以及乡镇内设机构中层干部、站所负责人、热点岗位人选的确定,原则上要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避免少数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3、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逐步改善乡镇干部队伍能力状况。一是要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一方面,采取公开招录的方式,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直接录用为乡镇干部。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公开选拔的毕业生通过合法的程序安排到原籍所在的村任职,经过2至3年的实践锻炼择优录用。二是从县直机关派。要针对乡镇工作需要,有计划地选派县直机关干部到乡镇工作,大力推进县、乡一般干部、领导干部之间的双向交流,并逐步形成制度长期固定下来。三是从村干部、事业单位干部中挑。村干部具有熟悉农村工作、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较强的优势,事业单位干部中也不乏农业农村工作所需要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对其中特别优秀的可以适时录用。当然,村干部、事业单位干部的选拔录用必须统筹考虑乡镇干部的整体结构,坚持从严把握原则,适当控制总量。

(四)继续完善新陈代谢机制

1、加强引导,为干部能下能出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新陈代谢不仅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当前乡镇领导干部职数和人员编制相对固定且要逐渐削减的情况下,相形见绌、不适应工作要求的干部不能及时淘汰出局,优秀的干部就无法补充进来。同时,干部长期在一种相对安逸、缺乏竞争和挑战的环境下工作,必然导致素质下降、能力衰减、斗志消融。所以完善干部队伍新陈代谢机制,解决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能官不能民的问题,对全面提升乡镇干部个体及整体能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要把能下能出的问题摆在与选拔录用干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积极稳妥地做好下的工作,使乡镇干部队伍在新陈代谢、良性流动中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舆论阵地,引导广大群众正确对待乡镇干部的升降去留,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减轻干部的心理压力。

2、坚持标准,拓宽干部“下”的途径。根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公务员法》的规定,干部“下”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带有刚性的,如达到任职年龄界限或退休年龄界限的、因身体原因难以正常开展工作的、触犯法纪的,等等。这几种情形在实践易于认定,“下”的难度较小,是完全可以实施的。另一种是带有弹性的,如工作严重失误失职、不适合担任现职、工作能力较弱等,这类情形在实践中不易正确把握,“下”的阻力较大,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难点问题。要将这类干部及时调整出局,首先必须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准确估价。如前所述,要分类科学设定考核评价标准体系,改进考核评价方法和手段,使考核认定的结果得到群众和干部本人的认可。在此基础上,一是加大不胜任干部的调整力度。对工作期间无重大过错,但考核认定结果达不到规定要求、不能胜任本职岗位需要的乡镇班子成员或中层干部,予以降职、免职或改任非重要领导职务。二是健全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通过考核、经济责任审计或专案调查的方法,对任职期间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或有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要促其引咎辞职,或者责令辞职。拒不辞职的,免去现职。属于选举产生的,要通过有关法律程序适时调整。

3、创造条件,保障“下”的干部切身利益。落实乡镇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作措施,一个重要环节是要解决好干部下来后的出路和待遇问题,让“下”的干部心平气顺、能够接受。一是对降职、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要根据个人特点和工作的需要,因才施用,用其所长,努力实现能力和岗位的最佳结合。要引导他们放下思想包袱,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下”的干部,对在新的岗位上成绩突出、且符合条件的干部要大胆重新使用,不搞一“下”定终身。二是对因离退休、到任期届满、身体状况差等原因而下的干部,应认真落实其有关政治、经济待遇。三是对被开除、辞退等不再具有公务员或干部身份的对象,要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提供政策、资金扶持,寻找就业渠道。对无重大过错,属于正常淘汰分流的干部,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一次性或分期支付一定数额的辞职费,保障其基本的生活待遇。

(五)继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1、通过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乡镇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用科学的目标激励。要根据乡镇干部的岗位实际合理设定具体工作目标,并明确奖惩标准,激励乡镇干部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奋发努力。二是用适当的物质待遇激励。乡镇干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工作条件艰苦。一方面,要针对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理顺财政供给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普遍改善乡镇干部物质待遇,改善办公、交通、通讯、住房等条件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奖金福利分配体系,对目标任务完成出色、贡献突出的干部给予重奖。三是用适当的政治待遇激励。用政治待遇激励可以使干部感受到组织上对其价值的肯定,满足其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更具有持久性的特点。要积极培植和及时发现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表彰,营造崇尚先进、催人奋进的氛围,达到激励本人、带动他人的目的。对表现优秀的乡镇干部,要及时选拔重用,决不让不事张扬、埋头干事、业绩突出的干部吃亏。四是用情感激励。上级党组织和乡镇主要负责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用真情实感去引导、感化和帮助边远乡镇干部,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激励他们勤奋工作。要依法保护乡镇干部的合法权益,对干部正当执行公务过程中遭到漫骂、殴打等侮辱人格和人身伤害的事件,要理直气壮地为他们撑腰壮胆,坚决依法从重从快地予以打击处理,增强他们对事业的归属感。

2、通过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乡镇干部的从政行为。邓小平同志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加强乡镇干部的管理,最根本的是要走制度管理的道路,依靠制度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把乡镇干部的从政行为导入规范化的轨道。要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方针,着眼于勤政、优政、廉政,重点要建立和完善四类制度:一是倡导类制度规范。从正面提出要求,告诫乡镇干部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明确是非界限和工作要求。如乡镇干部行为规范、廉政准则、目标管理制度等。二是教育类制度,侧重于通过教育引导,增强干部自我约束能力,防止不良行为发生。如政治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制度等。三是限制类制度。针对乡镇干部工作性质、职权范围等情况,对其行为作出严格限定,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寻租空间。如重大事项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四是惩戒类制度。使干部对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一个明确的心理预期,达到警示、惩罚的目的。如责任追究制度、诫免制度、辞退制度等。要在制度的执行上下功夫。既要教育乡镇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上级部门也要加强督办指导,强化检查监督,特别是要督促“一把手”带头遵守制度并认真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以充分发挥制度的管理效能。

3、通过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乡镇干部的自律能力。在监督对象上,要把对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管钱管物的站所负责人作为监督重点,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衡和行为失控。在监督内容上,要把重大决策、重要建设项目、大额资金使用、工作和生活作风等作为重点实施有效监控,注重了解干部职务升迁调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8小时之外廉洁自律情况,有效预防和及时纠正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在监督的途径上,要通过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规范政务公开制度、完善民主评议和举报调处机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等方式,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执法执纪部门的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干部的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第三篇: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加强农村乡镇文化队伍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丰富乡镇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乡镇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纵观乡镇文化队伍建设

现状仍不容乐观。为此,我们近期深入县、区,对我市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提出相应对策。

一、 现阶段我市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市农村文化发展很快,基本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当时全市农村建有乡镇文化站238个,文化中心33个,村文化室1266个,业余剧团731个。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室为前沿,文化户为补充的农村四级群众文化网络,城乡人民文化生活非常活跃,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截止今年底,我市现有乡镇单位(含林场、垦殖场)208个。形式上讲,每个乡镇都设置了文化站。但经编委批准的乡镇文化站为172个。人员编制总数为451人。其中广电工作编169个,文化工作编78个,空编169个。78个文化编制仅有30人在岗。如按一站一人计算,专职人员在岗率仅为14.4%。根据近两年统计,全市乡镇文化站兼职的文化员为111人。兼职与专职相加为141人,如按一站一人计算,仍有32%的乡镇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管理人员。

乡镇文化站主要有两项业务,即农村广播电视和农村文化。目前,按两项兼能并且实际开展了工作的情况评估,全市乡镇共配备了52名站长,其中15人为广播编,另有17人为无编站长。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5人。在岗最长年限近30年,最短为2年,多为20年左右。

二、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乡镇一级严重缺乏文化管理(业务)人员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形式不健全,乡镇一级有分管文化工作领导,但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文化管理(业务)人员,从前面提供的数字可以想像,大多数乡镇有管事的,却没有做事的专职业务骨干。有牌子,有设施,但就是没有真正的“主人”,最后是设施老化,房子被当作它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为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直接造成有的乡镇文化工作无从做起。

2、乡镇文化站队伍结构复杂且不稳定

乡镇一级设有不少站所,如财政、林管、农技、水管、土管、粮管、计生等。这些基层所站相对于文化站而言,人员整齐,工作稳定,且大多数为国家事业编制。属于企业的站所则按企业待遇对待,所以人员结构上简单明了,队伍稳定。而文化站则不同,绝大多数没有事业编,今年是你干,明年派我兼职,由于是开展公共服务,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又无专项事业经费,所以后年就可能无人在岗。如,瑞昌市南义镇文化站站长王兴坎今年57岁,上世纪70年代末不到30岁时由当地学校校长位置上,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调文化站工作,如今他的那些学校同事都转了事业编,可自己任然是个临时工。待遇微薄,地位低下,转干无望,人心浮动。即便是专职人员跳槽流失也在所难免,由此造成了队伍结构复杂和不稳定。

3、乡镇文化站建设缺乏科学性

乡镇文化站建设是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基础,它包括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性在队伍建设上尤为突出:一是表现在有牌子无人,相当于“空壳”文化站;二是表现在有人,但人是兼职的,形成了“样子”文化站;三是表现在有人,却因为要自己解决工资,不得不丢下工作忙于生计,同样形成了“样子”文化站;四是相当一批从事农村文化工作多年的老文化人在历次列编中未能解决编制问题;五是表现在文化编如此缺编缺人,广电编却空编169个,设置极不合理。如此等等,队伍不整,人才奇缺,地位不高,思想活跃,人心浮躁,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堪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未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保障体系。

三、对策与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搞好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

一是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即是要重视文化站长和乡镇文化员的配备,他们应具备文化管理和业务工作能力,并且熟悉地方文化,安心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政府在配齐人员的同时,还应当合理地解决他们的工资待遇。

二是要完善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吸收热心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优秀人才从事文化工作,乡镇文化站应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乡镇一级文化站、应配备2名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其行政

关系应隶属县文化局,实行县乡两级领导。村级文化室工作人员可从热心于文化事业的退休老党员和老干部中聘用。县区文化管理部门应对上述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是要着力解决编制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对乡镇一级文化站一直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老同志给予解决编制的具体关心。我市范围内有一批专职从事农村文化工作三十年的老文化人在历次列编中未

能解决编制问题。这一方面,从事广播电视业务的基层业务人员解决的比较圆满。

第四篇:乡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县某镇,土地面积65.4平方公里,耕地2133公顷、其中水田1914公顷,山地2080公顷,下辖3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万人。该镇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三国名相蒋琬曾求学于此,镇东部有以蒋琬命名的蒋琬峰,留下了蒋琬勤学的千古佳话。境内和合村的三角塘水库底坡上有西汉陶器窑址,丰家村周家湾菜园内有宋代陶器遗址,有金紫峰宝觉寺,有黄龙山清俊亭等名胜古迹,有王如霆、赵三元、陈荆等历史名人。目前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和外出打工。

人才队伍现状

该镇机关工作人员共有252人,其中党员140人,民主党派1人,大专以上学历110人。编制数为137人,在岗人员132人。副科以上干部35人,实职副科14人,退休人员19人,停薪留职人员95人,公务员71人,职工42人,专业技术人员13人,其中有中级职称的3人。35岁以下的150人,占总人口的60%。

在1995年的时候,该镇总工作人员89人,96年至99年进入了大量人员,其中有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或退伍军人,其他大部分是通过各种关系招工进来的,并且文化水平都不大高。XX年至XX年县里要乡镇精减人员,该镇新来的关系不大硬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下岗或停薪留职。

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xxx”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在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性人才,在农村应该增加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规模企业,这就要求在人才需求上要有真懂技术,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把握市场,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多发展有技术含量的生产。

造成农村基层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对于乡镇机关人员来说,原来的七所八站,大部分干部管理权限都上划,收回县直有关部门统一管理,使干部的选拔面比过去大大缩小;乡镇一级在职人员报酬低,报考乡镇公务员的人不多。在这个镇,相当多的顶岗人员是城镇当兵转业安置下来或者是七几年乡镇招聘干部,学历不高不说,能力也有限。该镇132名在职人员中,当兵回来的达35人,招聘干部15人;因公务人员管理严格,转干不如过去容易,这样乡镇只好让一些不是公务员的人干公务员职位的事。县直一些部门近年来向乡镇借调借用干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使得乡镇缺人的现象更加严重。该镇就有3名同志在县直机关帮忙。分析造成农村基层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在吸引高校毕业生方面没有诱惑力,很多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往往把农村排斥在外。二是农村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阻碍了人才的引进,很多优秀人才认为农村不具备大城市发达的信息网络,在个人发展平台较小。三是乡镇工资待遇较低,影响了其吸引力。

现在的乡镇工作人员,大都有发不出工资的威胁。比如该镇早几年的电视台有7个人,其中4个年轻人各有特长,将电视台搞的红红火火,每年创收20万。镇里规定台里要完成10万的收入就发基本工资,剩下的收入镇财政与台里按五五分成,即台里应有5万元的奖金可发,但实际发下的每人不到3000元。这样,四个年轻人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三四年后,年轻人全部走了,新加的人员在技术不能有大的创新,又过了2年,台里的收入大大减少。目前,这个电视台每年收入1万多元,入不敷出,只剩下3个工作人员了。

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与人民群众发生最直接的联系,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培养更多的乡土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当地发展经济最急需的工作。 要改变目前一部分乡镇干部后继乏人的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应完善对乡镇干部、尤其是边远地区乡镇干部的选拔作用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多渠道选拔;应动员更多的青年干部到乡镇锻炼,把到乡镇工作作为干部必须经过的一课;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不仅从政治素质上提高他们,也应从经济利益上关心他们;对乡镇干部缺编人员应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不能把县级安置不了的非干部人员往基层塞,造成基层职工中公务人员比重下降,整体素质下降。乡镇人才队伍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总量不足,突出地体现在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基层人才严重短缺。为此,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扩大人才队伍总量。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加大培养力度的基础上,要积极通过外聘等柔性流动的方式引进。三是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在公务员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35%以上。对XX年后未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45岁以下的公务员要实施学历淘汰,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25%以上。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20%以上。要通过补充毕业生、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送出去培养以及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二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培训教育工作,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投入机制。

三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以发展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采取刚性与柔性两种方式,通过长期聘用、项目指导、学科牵头、培养人才等形式,聘请高层次人才,切实提高基层人才的素质。

第五篇: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2010-06-29 18:22:1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2)

加强农村乡镇文化队伍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丰富乡镇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生动体现。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乡镇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纵观乡镇文化队伍建设现状仍不容乐观。为此,我们近期深入县、区,对我市乡

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提出相应对策。

一、 现阶段我市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市农村文化发展很快,基本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当时全市农村建有乡镇文化站238个,文化中心33个,村文化室1266个,业余剧团731个。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室为前沿,文化户为补充的农村四级群众文化网络,城乡人民文化生活非常活跃,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截止今年底,我市现有乡镇单位(含林场、垦殖场)208个。形式上讲,每个乡镇都设置了文化站。但经编委批准的乡镇文化站为172个。人员编制总数为451人。其中广电工作编169个,文化工作编78个,空编169个。78个文化编制仅有30人在岗。如按一站一人计算,专职人员在岗率仅为%。根据近两年统

计,全市乡镇文化站兼职的文化员为111人。兼职与专职相加为141人,如按一站一人计算,仍有32%的乡镇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管理人员。

乡镇文化站主要有两项业务,即农村广播电视和农村文化。目前,按两项兼能并且实际开展了工作的情况评估,全市乡镇共配备了52名站长,其中15人为广播编,另有17人为无编站长。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5人。在岗最长年限近30年,最短为2年,多为20年左右。

二、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乡镇一级严重缺乏文化管理(业务)人员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形式不健全,乡镇一级有分管文化工作领导,但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文化管理(业务)人员,从前面提供的数字可以想像,大多数乡镇有管事的,却没有做事的专职业务骨干。有牌子,有设施,但就是没有真正的“主

人”,最后是设施老化,房子被当作它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为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直接造成有的乡镇文化工作无从做起。

2、乡镇文化站队伍结构复杂且不稳定

乡镇一级设有不少站所,如财政、林管、农技、水管、土管、粮管、计生等。这些基层所站相对于文化站而言,人员整齐,工作稳定,且大多数为国家事业编制。属于企业的站所则按企业待遇对待,所以人员结构上简单明了,队伍稳定。而文化站则不同,绝大多数没有事业编,今年是你干,明年派我兼职,由于是开展公共服务,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又无专项事业经费,所以后年就可能无人在岗。如,瑞昌市南义镇文化站站长王兴坎今年57岁,上世纪70年代末不到30岁时由当地学校校长位置上,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调文化站工作,如今他的那些学校同事都转了事业编,可自己任然是个临时工。待遇微薄,地位

低下,转干无望,人心浮动。即便是专职人员跳槽流失也在所难免,由此造成了队伍结构复杂和不稳定。

3、乡镇文化站建设缺乏科学性

乡镇文化站建设是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基础,它包括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性在队伍建设上尤为突出:一是表现在有牌子无人,相当于“空壳”文化站;二是表现在有人,但人是兼职的,形成了“样子”文化站;三是表现在有人,却因为要自己解决工资,不得不丢下工作忙于生计,同样形成了“样子”文化站;四是相当一批从事农村文化工作多年的老文化人在历次列编中未能解决编制问题;五是表现在文化编如此缺编缺人,广电编却空编169个,设置极不合理。如此等等,队伍不整,人才奇缺,地位不高,思想活跃,人心浮躁,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现状堪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未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保障体系。

三、对策与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搞好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

一是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即是要重视文化站长和乡镇文化员的配备,他们应具备文化管理和业务工作能力,并且熟悉地方文化,安心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政府在配齐人员的同时,还应当合理地解决他们的工资待遇。

二是要完善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吸收热心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优秀人才从事文化工作,乡镇文化站应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乡镇一级文化站、应配备2名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其行政

上一篇:乡镇工业经济发展调研下一篇:乡镇机关干部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