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中的语言

2022-07-16

第一篇:散文阅读中的语言

散文阅读之赏析语言特色

一、高考试题回顾:

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

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

16.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

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2012年山东卷《古怪的重水》

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济南市一模试题《中年是不断进化的》(科普文)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潍坊市一模试题 《美人如花隔云端》(科普文)

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的语言特点。

(1)它包含了将近200种微观粒子并且描述了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所有的这些微观粒子都是由17种最基本的粒子由不同的方式结合构成的。

(2)希格斯玻色子犹如一个神话传说中的拥有无双美貌的女子,让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追求,却始终不能见得一面。

二、设 问 方 式

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三、答题思路

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1.从用词的角度:

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 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

①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②某种表现手法。

③表达方式。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 (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

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风格等角度);

第二步,举例分析(结合文本)

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

第三步,指出效果(运用术语)

小结: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用词:叠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长短、整散等。

手法: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有的时候还要考虑语体色彩;对科普文来讲,还要考虑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运用。

2、答题模式: ① 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② 举例分析③ 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包括: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各种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

表述方式:

1、抓角度(词语、句式、手法、风格、其他)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作用(主旨、情感)明效果

五、常用答题词语

平实质朴,通俗自然

清新朴素,泥土气息(生活气息)

华丽典雅,字字珠玑

含蓄隽永,富于感染力

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

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

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

六、常见语言风格(特色)

平实自然形象生动

含蓄委婉清新明快

洗炼简洁绚丽飘逸

婉约细腻旷达豪放

沉郁悲慨幽默讽刺

整散结合音韵和谐

七、从修辞的角度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__________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

2、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

3、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4、反语—— 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②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

5、 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

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

7、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置悬念)

8、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

9、反复——突出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10、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

八、散文语言的特点

1、散文语言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2、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3、散文语言常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九、谈谈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例子: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结构上,照应开头答应朋友去看菅芒花的邀约,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②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旨:一方面,是指我心里开始向往菅芒花美丽的景致,另一方面是指作者的心因菅芒花而浮想联翩。只要心中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不管有多少变化,生活永远都是美丽的。

③情感上,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在彻悟人生课题(生命里的常和变)后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第二篇:高考必备散文阅读-技巧语言含解析

考点强化训练二 散文阅读——技巧语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泉水与垂杨 张 炜

①如果从高处俯瞰,会发现这样一座城市:北面是一条大河,南面是起伏的山岭,它们中间是绿色掩映下的一座城郭。河是黄河,中国最有名的一条大河,行至济南愈加开阔,坦荡向东,高堤内外尽是蓬蓬草木。山岭为泰山山脉东端,覆满了密集的松树,有著名的四门塔、灵岩寺、千佛山、五峰山、龙洞等佛教圣地。

②济南将始终和刘鹗的名句连在一起: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这八个字给人以无限想象,说的是水和树,是人类得以舒适居住的最重要的象征和条件。如果一个地方有水有树,那肯定就是生活之佳所。

③来济南之前,曾想象过这样的春天:一些人无忧无虑地在泉边柳下晒着太阳,或散步或安坐,脸上尽是满足和幸福的神色。煮茶之水来自名泉,烧茶之柴取自南山,明湖有跳鱼,佛山有倒影,市民从容又欣欣。这样的描绘当然包括了预期,当然是外地人用神思对自己真实生活的一种补充。

④来到济南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春末夏初时节。尚未安顿下来,即风尘仆仆赶往大明湖。果然是大水涟涟,碧荷无边,杨柳轻拂,游人闲适。最让人感到亲切的是泥沙质湖岸,自然洁净,水鸟拦路。这令东部人想起了海,让西部人沾上了湿。一座多泉之城,名泉竟达七十二处;其实小泉无限,尽在市民家中院里,从青石缝隙中流淌不息,习以为常。记得当年从大明湖离开,穿小巷抄近路,踏进阴阴的胡同,一脚踩上的就常常是润湿的石块,有人告诉:下面压了泉。

⑤而后又去龙洞山,看见了出乎意料的北方大绿:无边的山地全被绿色植被所遮掩,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裸石和山土。怀抱粗的大银杏树、长达十丈的攀崖葛藤,让人触目叹息。正是秋天,径湿苔滑,野果盈怀,采不胜采。耳听的全是野鸡啼山猫号,一仰头必有大鹰高翔。守山人比比画画说山里有狼,有银狐和豹猫之类。最难忘一只猫头鹰大白天蹲在路边,让人抚了三下光滑的额头才怏怏而去。

⑥由于济南以前曾有德意志人染指,所以留下了一个著名的车站广场钟楼。这座钟楼与另外几处历史更久的大教堂一起,给古老的城市添上了异国情调,于对比中调剂了人的口味。苍苍石色和高耸的尖顶,记录了异国人的智慧和美。这是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见证了国势羸弱而不是开放;但它的美不仅是客观的,而且还无一例外地同样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⑦看过了自然与建筑再听戏曲,听当地最为盛行的吕剧、说书和泰山皮影。湖边说书人使用的济南老腔,厚味苍老,直连古韵,听得人颈直眼呆。泰山皮影则有专门的传人,属于视听大宴,特别入耳入心的是老艺人略显沙哑的泰山莱芜调,说英雄神仙和妖魔鬼怪,如同畅饮地方醇酒。与这一切特别匹配的就是泉水和垂杨。

1 ⑧这种初始印象既是确切的又是新鲜的,它一直会留在心中作为一个对比,并作为一个记忆告诉未来:这就是济南。

⑨近三十年弹指而过。如今济南高楼林立,垂杨尚可寻,名泉迹犹在。钟楼渺无踪,皮影留泰安。仁者爱人,不爱人就会杀树。三十年来,爱树的济南人顽强地护住了湖边垂杨,虽不再“户户”;力促干涸的泉水重新喷涌,虽不再“家家”。这就是一座城市演变的历史,这就是现代工业化中的进与退。

⑩如果仍然给梦想留下了空间,那么这个空间里最触目的仍然也还是那两个老词:泉水——垂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第②段引用刘鹗的名句来点题,揭示了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自然风貌,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B.第③段写想象中的济南,主要目的是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跌宕之美。

C.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如第⑤段中描写猫头鹰“怏怏而去”的情态就从侧面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注意了详略的取舍,虚实的处理,尤其注意前后照应,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E.本文围绕“泉水与垂杨”从多方面选取材料,丰富了文章内容,但第⑥段写德意志人染指,游离了主题。

答案:AD 解析:B项,主要目的是突出了济南的泉水与垂杨的名声之大。C项,“对自然的破坏”理解错误。E项,“游离了主题”理解有误。第⑥段写德意志人染指,意在表现这给古老的城市添上了异国情调。

2.文章中间部分用大量篇幅描写对济南的初始印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

答案:①突出济南曾经“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自然美景,表达对济南作为生活之佳所的由衷喜爱。②与下文如今不再“家家”不再“户户”的情景形成对照,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眷恋,为引出对现代工业化的思考作铺垫。

3.(考点题)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谈谈你对第⑧段中“这就是济南”一句的理解。

答:

答案:“这就是”突出了对济南美好、鲜明的初始印象,充满了赞美之情。并以此告诫我们在未来济南的现代工业化中保持这种美。

2 解析:应把握住“这就是”三个字,指出“这”指代的内容,然后联系主旨作答即可。 (2)请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答:

答案:用假设复句,再次强调泉水、垂杨寄托着人们的生活梦想,进一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期待。同时,在篇末点题,照应前文,深化文章主题。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其实就是一个句子,可以从结构及与主旨的关系等角度考虑。 4.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该如何处理现代工业化中的“进与退”的关系?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既要重视城市的现代工业化发展,又要重视城市自然美景的保护。济南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住了垂杨、泉水代表的自然环境,留住了人们的美好期待。现实生活中,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情况比比皆是,那是不足取的。

解析: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但要注意联系文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石砌的史书——阿斯哈图

张抗抗

“阿斯哈图”是什么意思?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山峰”。阿斯哈图在哪里?阿斯哈图在天边。去阿斯哈图怎样走?从赤峰启程至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然后再往北行三小时。若是夏季,那将是一次绿色的旅程。把绿色走到尽头,耸立的大山阻断了去路。大山拔地而起,如同草原剽悍的巨人卫队。换车上山,峰回路转,扬起一路烟尘。山脚是一层层茂密的白桦原始次森林,沿途可见灌木草坡交替,已是一派高原风光。抬头仰望,山顶嶙峋的巨石轮廓,似乎遥不可及。

是什么原因让你走那么远的路,去阿斯哈图?是因为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独一无二的“冰川石林”。

世上有很多冰川遗址和怪石奇林呵,为什么非要去阿斯哈图呢?我喜欢它那种宏伟的霸气、磅礴的气势和气度,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遗世独立的尊严。在我曾经走过的地方,那些秀美的石林都太精致太诡谲了。

阿斯哈图的山峰终于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穿着什么颜色的袍子?我无法辨别它的颜色,因为它始终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灿灿斜阳直射之下,它是暖金色;背阴处却是中性的灰褐;远远的剪影是冷冷的黑;走到近前细细观摩,越发觉得它的调性难以确定,色块互相渗透融合,一抹赭红、一层青灰、一团麻黄、一片蓝绿;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斑驳沉着的杂色,似一座巨大的露天矿藏。

阿斯哈图的岩石究竟是什么形状,能让人如此震撼?我无法描绘它的形状,因为每一座

3 山岩的姿态,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望去,都会变成另一种样子。通常,它们会被牵强地解释成各种世俗的物体,被赋予某些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塔、鹰或是情侣。但在我看来,阿斯哈图是一座史前古城堡的遗址,高几十米的城墙巍然矗立,陡峭的烽火台依然坚硬,石砌的通道在荒草中依稀可辨,奇巧牢固的防守工事潜藏在拐角的暗处……那是一个消失了的巨人王国,山峦间每一道高不可及的断垣残壁上,都遗留着当年的巨人营造城堡的痕迹。若是从这一座砖墙走向另一座石壁,要经过开阔辽远的山梁与谷地。在夕阳下眺望周边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四处散落的城堡废墟,我确信巨人王国是曾经存在过的。唯因其巨,而不堪其重。

那么你见到阿斯哈图石林城堡中的巨人脚印了吗?我见到山坡上以完整的巨石铺就的巨人卧榻。我看到山谷中岩石上烙刻的巨人手纹。在荒凉的城堡石壁下,开满金红浅紫的野花,每一片战栗在风中的花瓣,都残留着远古的气息。但我最终被阿斯哈图慑服,仍是因为阿斯哈图山巅上那些神奇的花岗石,每一块或方或扁,就像用锋利的刀斧削凿后打磨而成。岁月流逝风雨剥蚀,它们被挤压成棱角浑圆的石块石板,边缘清晰、线条流畅、厚薄均匀,然后一层一层地重叠,整整齐齐地码放,犹如一页页巨型厚纸,最后被装订成了一本本重量级的大书,随意地摞在山峦的高地上。我第一眼仰视它们的那个瞬间,有一种打开翻阅的冲动。我想这石头的书页里定是藏有文字的,每一页都有葱郁的白桦树林、烂漫的山花作为插图,这是一座用石头史书垒砌的城堡,深邃的岩缝里刻录着历史的沧桑。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史书未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你走不出阿斯哈图了,这一座巨大的地质博物馆,真解不开你的种种迷思吗?回望阿斯哈图,我看见巨石峰尖上的冰山漂砾插入云层,将绚丽的晚霞温柔地撕裂。想象着远古时期冰封雪盖的阿斯哈图,怎样在微弱的暖意中渐渐苏醒;高原隆升,顶开了巨大的冰盖,雪层崩塌;冰川融水,刨蚀浸蚀拔蚀冲蚀,终至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克什克腾的阿斯哈图石林,是冰川馈赠给人类的珍贵遗产。如此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手笔,超越了人类已有的文字记录。

后记:

阿斯哈图纠正了我们以往对草原的肤浅认识。其实,没有巨人也没有巨人王国,只有地壳运动所留下的那部石砌史书,从此将被人们一次次用目光抚摸,然后,记住。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第1自然段巧妙设置三个问题,答案诗意浪漫,使读者在困惑和迷茫中揭开阿斯哈图的神秘面纱。

B.草原深处的阿斯哈图呈现出了令人感到惊异的地貌特征,冰川石林在平坦的草原地带显得格外突出。

C.石林主要是在高原隆升,冰川融水的刨蚀、浸蚀、拔蚀和冲蚀等作用下形成的,是自然恩赐的珍宝。

4 D.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阿斯哈图巨石巍然高耸的形象特征。

E.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作者从中读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

答案:BC 解析:A项,不是“困惑和迷茫”,而是“好奇和憧憬”。D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E项,“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夸大其词,文中没有具体体现。

6.(考点题)作品在写法上有哪些明显特点?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以阿斯哈图为线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好处是线索分明、逻辑清晰;②以对话形式展开,一问一答,好处是主题集中,连贯晓畅;③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好处是由表及里,既得其形,亦得其神。

解析: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首先,找到作品的写作对象和线索。本文以阿斯哈图为中心,写了其命名、地理位置、特征、人文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采用了问答对话,这也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可从第1~7自然段开头第一句均是问句看出。最后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

7.根据作品,简要概述阿斯哈图的特征。

答:

答案:①“冰川石林”独一无二,宏伟磅礴,极具尊严;②山峰颜色变幻莫测,斑驳沉着;③形状特征,如同史前古城堡;④历史沧桑,如石砌史书。

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是概括每一段的中心主旨,同时进行整合。如从第

2、3自然段可得出“冰川石林”独一无

二、宏伟磅礴的特征;从第4自然段可总结出山峰颜色变幻莫测,斑驳沉着的特征;第5自然段主要概述其如同史前古城堡的形状特征;第

6、7自然段可提炼出其历史沧桑的特征。

8.从内容上看,删去尾段后记部分,作品更显简洁,作者为什么还要增加尾段后记部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①艺术结构上,以“石砌史书”照应标题,同时总结全文,使结构严谨;②情感表现上,强调“抚摸,然后,记住”,再次强调阿斯哈图给人的震撼,升华情感;③思想内容上,纠正“对草原的肤浅认识”,深化了阿斯哈图的人文内涵,凸显作品主题。(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回答本题,可从作品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上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此类题目,答案需要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第三篇:2014散文阅读之赏析语言特色.ppt.Convertor

高考专题复习

散文阅读——赏析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语言赏析的角度。

2、掌握散文语言赏析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文学评论家说 :‚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

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的走进了散文。 散文语言的特点

1、散文语言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2、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3、散文语言常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二、点击考纲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三、高考试题回顾:

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

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她只能活七小时》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

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古怪的重水》 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济南市一摸试题 《中年是不断进化的》(科普文)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潍坊市一摸试题 《美人如花隔云端》(科普文) 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的语言特点。

(1)它包含了将近200种微观粒子并且描述了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所有的

1 这些微观粒子都是由17种最基本的粒子由不同的方式结合构成的。

(2)希格斯玻色子犹如一个神话传说中的拥有无双美貌的女子,让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追求,却始终不能见得一面。

四、设问方式

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处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某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典例回顾:

《中年是不断进化的》(科普文)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4分) 学生答案展示1:

①每段的开头都有对该段的总结。使读者读起来更能清楚地了解文章内容。 ②多处使用‚证据表明‛,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例如‚现有证据表明:许多…‛,‚有关研究表明:一名儿童…‛

学生答案展示2:

①第三段采用自问自答的 形式,使文章内容更为通俗易懂。 ②采用举事例的方法,凸显文章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③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中年人的中心地位。

五、答题思路

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讨论交流,记下发现

原则: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1.从用词的角度:

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 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3.从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

2 判定文中有无使用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 (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

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六、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第二步,举例分析(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 第三步,指出效果。

例 散文阅读:问语言特色

原文:古韵深深里,我会让自己的思绪随意地飘荡。想那青山绿水间,垂柳依依,小河潺潺。斜阳里,看渔舟唱晚、倦鸟低回。夏夜里,明月高悬在画楼的一角,梅花的疏枝在被月光映照出的银白的水面弄着清影。此刻,该有一轻舟从那枕河的桥底悠悠荡出,船头一长衫纶巾的公子,齿白唇红,冠上一定要嵌块白玉,腰间也要悬一青绿的丝绦,这就是我幻想的丰满形象了,在他轻启的唇齿间,吟出三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来,伴随着寒山古寺飘渺沉静的禅钟,此情此境,醉了我是必然的。

本文的语言极富特色,请以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赏析。(答出三点即可) ①使用叠音词,如:垂柳依依、小河潺潺、悠悠荡出,使语句 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用词) ②使用长短句结合的句式,如:斜阳里……弄着清影,使语句错 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句式)

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梅花的疏枝……弄着清影‛,‚弄‛赋于 水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修辞)

④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如‚月落……对愁眠‛,增强了文采和诗意。

七、学以致用

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

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

问题:这一段中划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3 【答案提示】运用了口语方言,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此答案太简略,请你根据总结出来的办法(答题三步骤)将答案完善一下。 分析:这是一段对刘四爷性格介绍的文字,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特色主要体现在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从句式角度看,这一语段多用短句;从手法使用的角度看,‚一脚蹬在天堂‛和‚一脚登在地狱‛构成对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土混混‛‚耍骨头‛等都是口语。所以在鉴赏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应紧扣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答题。 【答案示例】

①划线部分运用了口语词。如‚土混混‛‚耍骨头‛‚紧一把儿‛‚松一步儿‛‚瞪眼‛‚摆弄‛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使文章质朴通俗。

②生动形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人被弄得迷迷糊糊比作‚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 ‛,写出了刘四爷的聪明善于调动。(杨慧敏)

巩固提高

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第①处:语言简洁,使用短句,用词生动。如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型、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

第②处:语言流畅连贯,句式长短相间,用词传神。如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生动传神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 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八、课堂小结: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用词:叠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长短、整散等。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有的时候还要考虑语体色彩;对科普文来讲,还要考虑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

4 子、作比较)的运用。

2、答题模式: ① 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② 举例分析 ③ 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包括: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各种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

表述方式:

1、抓角度(词语、修辞、含义、手法、其他)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作用(主旨、情感) 常用答题词语

平实质朴,通俗自然

清新朴素,泥土气息(生活气息) 华丽典雅,字字珠玑 含蓄隽永,富于感染力

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 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 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 常见语言风格(特色) 平实自然 形象生动 含蓄委婉 清新明快 洗炼简洁 绚丽飘逸 婉约细腻 旷达豪放 沉郁悲慨 幽默讽刺 整散结合 音韵和谐

《古怪的重水》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严谨。如第三段中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性和功用。

②简明。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句式短小,语言简洁明白。

③朴素。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 ‚打这儿‛口语色彩浓重,读起来亲切自然。

④生动。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练习1 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赏析下面画线的句子。(4分)

5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1)运用拟人的修辞的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从修辞的角度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反语—— 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②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

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 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臵悬念) 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 反复——突出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

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来宾市金秀县三角中心小学翁日艳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许多语文老师也充分认识到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效果不一。本文认为解决此问题主要从“读”和“背”这两方面进行积累,将给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积累读与背

一、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世界各国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力,提出了许多战略性计划。美国在二十世纪末,克林顿总统亲自做动员报告,提出了“阅读挑战计划”,其目标是:三年级的孩子要能够实现独立阅读。所有公民全部参与这项阅读计划,尤其是大学生。英国则重视经典名著的阅读,提出每位学生每年要读两部古典名著,两部戏剧,两部诗集。其他国家也提出了相应的阅读计划,使本国的母语得到弘扬和发展。我国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五十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第二学段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规定了阅读不少于四十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五十篇。因此,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语言积累是一条重要途径。

二、语言积累的方法

宋代文学家苏轼总结他的写作经验时说:“为学之道厚积而薄发”。厚积,就是强调要多积累语言材料。从布卢姆掌握学习的理论观点来看,语言积累是小学生作文的认知前提,这种认知前提的能力,将对小学生作文过程程度产生百分之五十的影响作用。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小学生作文过程是信息输入--储蓄加工--信息输出的过程。有输入,才有输出。而信息输入却有多种渠道,包括看、读、听、说、做等,信息输入越广,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因此,广开信息输入渠道,增加信息输入的质和量是关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搞好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呢?笔者认为小学生在阅读中,要充分地“读” “和”背,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背”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在头脑里再现的过程。因此,加强学生语言积累可从“读”和“背”等两条基本途径入手来解决。

1.通过“读”来进行语言积累

读——课外阅读。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高素质的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形成,只靠阅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报。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没有不重视读书的。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曾阅读钻研过一千五百多种书籍。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学生要想积累语言,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小语专家张田若谈到作文教学时说:“不但要行万里路,而且要读万卷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还应当多加强阅读准备、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所从事的事情事半功倍。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写作提供语言、材料和技巧等方面的积累,并得到思想和情感的启迪。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积累语言,使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建筑的“砖块”。所以,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必须使学生首先明确阅读的目的。

由于学生年龄、阅读兴趣及对文体类型爱好不同,因此引导学生选择书籍时,应当因人而宜,帮助学生选好书。一是根据年龄特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长达五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都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如在低年级,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形象生动的童话,而到了高年级,就开始慢慢转向思维性较强的文章,像名人成长录、名人名言、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等。因此,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年级的不同,学生所选用的书目也应当有所不同。二是根据阅读兴趣。不同的孩子阅读兴趣会有所不同,同一孩子在不同年级的阅读兴趣也不尽相同,而只有有兴趣的阅读才是高效的阅读。因此,指导学生选用书目时,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去选择。三是扩大文体类型。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特点。所以,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都应当尽量不拘限单一文体的读物,而应当尽量扩大文体种类,使学生从多种文体读物的阅读中,得到更丰富的语言积累。例如,在课堂上学了一首古诗,就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组古诗。当然,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在选择图书时应通盘考虑,如:小学中年级,可选取一些科普读物、儿童科技文选、儿童百科全书和大量的童话、故事;小学高年级则可选取诸如动植物知识、世界各国和祖国的历史、科学与幻想、民间、历史故事及英雄、名人传记等。

“不动笔墨不读书!”,勤动笔才是真正的读,才能有所收获。著名作家茅盾指出:“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阅读过程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会全盘接受,这中间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学生接受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是对作品的瞬间领悟、理解,它需要及时下载,以防稍纵即逝,这时候,用一支笔在读书时圈、点、勾、画、批、注等,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仅限于自己的读物,而

更多的时候,所读作品来自于租借,所以教师应当要求每个学生设立“阅读积累薄”,用以摘记词语、佳句、精彩片段和精美篇章,真正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古人读书,讲究心到、眼到、口到。小学生在朗读时的记忆效果比其它读法的记忆效果要好。因此,学生阅读时,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对于适合朗读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朗读,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模拟当时的情景,使自己自发地成为作品中的角色,以加深记忆,更好地积累语言。

一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阅读量来说,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课外阅读远远多于课本上的几篇课文,但就印象来说,能深深印在脑海中的,却往往是一些课文。除了课本上的文章是经过专家的精心组织这个原因之外,更关键的因素是因为这些文章曾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圈点过、思索过、朗读过。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是,不妨也可以这样入手,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达到理解领悟的目的。

在学生每阅读一篇新作品时,首先要求学生去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句、段,让他们去细细琢磨这些字、词、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句、语速、语气朗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并用笔圈圈点点。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李少白的《狐狸和母鸡》时,在阅读到“亲爱的母鸡,你成天和大黄狗在一起,多危险啊!”时,学生开始读不出狐狸的狡猾和奸诈的语气,慢慢地让他们反复体验,反复朗读,不仅懂得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上当受骗的道理,而且读出了狐狸阴险狡猾的语气,积累了语言。

好的文章不怕读。文章不是靠文字堆砌而成,是靠人的情感和气韵流动而成。好的文章气韵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同时,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教人如何生活,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是因为对艺术形象感受的同时,能激发美感和道德感。赏读和赏听好的作品,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创作过程,更是一种感受和积累语言的良好方法。为此,我们不规定的阅读范围,只是指导性地告诉学生该找哪一类书,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思考提示,让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去读,并且将时间放得比较充裕,以便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足够的时间挑选最精彩的也是最适合个人朗读的片段和章节,有足够的时间去琢磨怎样读好这些片段和章节。例如,我们规定:半个学期定一个主题,童话和英雄故事均可,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去找书,利用老师教给的阅读这类书的大致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并要求学生找到最精彩的片段摘录下来,通知学生何时将举行赏读会。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他们为了能使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内心的热烈情感,主动地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气反复地练习。学生在这种自我理解、自我示范、自我表演的过程中,能十分深刻地理解作品,最终用他们认为最贴切的语气将它们朗读出来。

2.通过“背”进行语言积累

背--课内外背诵。背,即课内外背诵,是指通过背诵,把语言信息储存于儿童大脑。背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国古今一些著名的大文学家,无一不是从背书起始走向成功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在儿童储存语言信息的最佳时期,让其多背一些文章,把别人的语言,汲取、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个很好的补偿。可用的方法如:

(1)课内学技巧。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著,无论文章的思想、情感,还是语言,

许多都是值得背诵的。但要让学生很好地背诵,则需要教师教给一些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归纳了直接背诵、联想背诵、理解背诵、提纲背诵等四种背诵方法。

A、直接背诵法。小学生对课文中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理解、记忆的速度比较快,采用直接背诵法比较好。如课文《翠鸟》、《鸟的天堂》都是直接描述鸟的美丽、鸟的生活习性,无需深刻理解就可以顺着文章的思路逐句直接背诵。此类文章,可采用直接背诵法。

B、联想背诵法。课文中有的文章语言生动活泼,使人产生美妙的遐想,有的文章的某些语句能起到统领全文或全段的作用。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第

二、

三、

四、五自然段各段的第一句,都是每一段的总起句,学生在背诵第一句后,就可以想象后面的词句内容进行背诵。

C、理解背诵法。有的课文语句比较含蓄,富有哲理,学生读了之后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背诵。如《荔枝》一课就是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厚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就能很顺利地背诵下来。

D、提纲背诵法。有的文章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层次,每层说明一个问题、阐述一种思想、抒发一种情感或描述一种事物。如《桂林山水》一课,各层分别叙述了桂林的山(奇、秀、险)和漓江的水(静、清、绿),学生编写提纲后,掌握了文章结构再背诵就容易多了。

(2)课外比数量。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背诵的技巧,要更多更好地积累语言,还需要在课外大量地背课外书,以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为此,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多背一些东西。

A、在竞赛的内容上,可让学生多背一些精彩片段、佳句,归类的词语、优秀诗文、古诗、名言警句等。

B、在竞赛的方式上,可采取多种背诵方式,以激励学生不断地进取,不断地积累。如

一、二年级的接段、接句背诵赛,中高年级的词语归类背诵赛(如说出描写眼睛的词语10个)、精彩片段背诵赛(如背诵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片段)、成语接龙赛、古诗文背诵赛等。背诵竞赛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词语和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积累丰富的语言。

三、结论

总之,给学生时间,教学生方法,让他们去读去背,他们的语言材料就会得到丰富的积累,阅读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实现学会阅读、学会写作,提高思想,升华情感。

第五篇: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编选: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散文阅读

(一)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17·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解析:A项,“根据„„调查”与“调查显示”杂糅,任留其一;B项,语序不当,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C项,搭配不当,“推动”和“受益”不搭配。

答案:D 2.(2017·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⑤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重整旗鼓:重,重战;整,整顿,整治;旗鼓,古代作战时用来发号令的旌旗和战鼓,用以代表军事力量。比喻失败或受挫后,重新整顿组织力量,准备再干。也作“重振旗鼓”。与最后一句话“再创佳绩”相矛盾。②意味深长:意味,情调,趣味。 指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符合语境。③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符合语境。④守正不阿:正,公正;阿,偏袒。 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不符合语境。⑤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不符合语境。⑥万无一失: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符合语境。

答案:B 3.(2017·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密,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解析:B项,根据前文“落款出错,一时又无法弥补” “连声道歉”这个语境,“献丑”不符合语境,是谦辞,在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技能很差。不是道歉语。C项,垂询: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用于此处不得体。D项,内人:用以称自己的妻子。此句是说郭教授的妻子。不得体。故选A。

答案:A 4.(2017·全国卷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__①__,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__②__。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__③__,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答:①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①处根据上文“根深蒂固”“以为”和下文“就可以”可填出“想变成什么颜色”。②处前“其实”表转折,横线处应填写与前面意思相反的内容。③处根据下文“温度和光线”可知前文应为蜥蜴类动物颜色变化需要的条件。

答案:(示例)①想变成什么颜色 ②事实并非如此 ③是需要外在条件的(意思答对即可) 5.(2017·全国卷Ⅱ)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 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然后在语段中寻找推断存在问题的地方仿照例句写出准确的表达。

答案:(示例)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③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二、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大中中,中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早岁偕计,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

„„

古黔娄先生死,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曰:“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参曰:“先生存时,食不充腹,衣不盖彤,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妻曰:“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君馈粟三十钟,辞不纳,是有余富也。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方干,韦布之士,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 (1)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 译文:

(2)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 译文:

【参考答案】

(1)一些热心的达官公卿争相邀请他,(但)功名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方干)于是回去,不再有追求功名的念想。

(2)先生对天下最淡的味道也感到甜美,对天下最卑微的地位也感到安适,对贫穷低贱的生活不忧心忡忡,对富有显贵的日子也不去匆忙追求。 参考译文

方干,字雄飞,桐庐县人。大中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按照礼节邀请方干到来,赞许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委托吴融草拟奏表。过了一段时日,王廉因病逝世,事情最终没有办成。方干早年随同计吏,往来于两京之间,一些热心的达官公卿争相邀请他,(但)功名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方干)于是回去,不再有追求功名的念想。

„„

古时黔娄先生去世,曾参与他的门人来慰问,问道:“先生去世,用什么做他的谥号?”(他的)妻子说:“用‘康’。”曾参说:“先生活着的时候,食不充裕,衣不蔽体,死后连手脚都没有盖上,旁边也没有酒肉。活着没过上好日子,死后也不显荣,为什么愿意取谥号为‘康’呢?”(他的)妻子说:“从前先生的国君任用他做相国,先生推辞不接受,这说明他有多余的尊位啊。国君馈赠给他三十钟粟,他也推辞不接受,这说明他有多余的财富啊。先生对天下最淡的味道也感到甜美,对天下最卑微的地位也感到安适,对贫穷低贱的生活不忧心忡忡,对富有显贵的日子也不去匆忙追求。想要仁就得到了仁,想要义就得到了义,用‘康’作为他的谥号,不也很恰当吗?”方干是一介布衣,活着时品行高尚被人称道,死后谥号玄英,他刚强的气概、高尚的节义,差不多是黔娄一类的人啊!

三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 年 震 柳 梁 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原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解析] A“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有误。B“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不当。D“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

2.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示例: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③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__ [解析] 5分,答出其中一点给2分,答出其中两点给5分,给满5分为止。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6分) 答:__示例: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__ [解析] 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上一篇:市委全会闭幕讲话下一篇:商务英语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