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学生版

2024-05-07

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学生版(精选6篇)

篇1: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学生版

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

复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语言特色,赏析角度

2、掌握赏析技法,赏析答题模式,规范答题思路

一、高考典题感知 【典题】(2016上海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

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问题】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二、知识回顾与梳理

(一)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思路

1、从用词的角度:看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从句式选用角度:有无连续使用的短句,或长短句结合;有无对偶、排比等整句形式;或整散结合;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

答:①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②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节奏感强,音节和谐,有助抒情。(整散结合: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有变化,语言灵动多变。)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

①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借代、引用、双关、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②某种表现手法 答:某部分运用了对比(白描、象征等)表现手法,如※※,语言鲜明、晓畅如话(婉转含蓄)

③从语言的整体风格: 答: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如※※。④从人称使用角度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抒情性。

(二)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步骤: ①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人称、风格)②举例分析(结合文本)

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③指出效果(运用术语)【附】常用术语:平实质朴,通俗自然;清新朴素、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华丽典雅、字字珠玑;含蓄隽永、有感染力;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三、拓展练习

1、(2011湖北)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

①②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也是揸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口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②揸:把手指伸张开。【问题】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

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鲍尔吉·原野

①井是村庄的珠宝罐。井里不光藏着水,还藏着一片锅盖大的星空和动荡的月亮。

②井的石壁认识村庄的每一只水桶,桶撞在石头上,像用肩膀撞一个童年的伙伴,叮——当,洋铁皮水桶上的坑凹是它们的年轮。

③那些远方的人,见到炊烟像见到村庄的胡子,而叫做村庄的地方必定有一口井,有的地方还有一条河,井的周围是人住的房子。在黑夜,房子像一群熊在看守井。没人偷井,假如井被偷走了,房子就会塌。

④井为村庄积攒一汪水,在十尺之下,不算多,也不少。十尺之下的井里总有这么多水.灌溉了爷爷和孙子。人饮水,水进入人体,上下流淌,血少了再上井里挑回来。村里人有一种类似的相貌,这实为井的表情。

⑤井用环形石头围拢水。水不多也不少,在清朝就这么多,现在还这么多。村里人喝掉了成千上万吨的水,水不增不减。多少人喝够了井水悄然走了,降生面貌陌生的孩子来喝井里的水。井安然,不喜不忧,在日光下只露出半个脸——井只露半个脸,另半个被井帮挡着——轻摇缓动。井里没有船,井水怎么会不断摇动?这说明井水是活的,在井里辗转,在月光下睡不着觉,井水有空就动一动。

⑥村民每家都有财宝罐,不大,放在隐秘的地方——箱子、墙夹层,甚至猪圈里,而全村的财宝罐只有这口井。它是白银的水罐,是传说中越吃越有的神话。水井安了全村人的心。

⑦水井看不到朝暾浮于东山梁,早霞烧烂了山顶的灌木却烧不进井里。太阳和井水相遇是在正午时光,它和水相视,互道珍重。入夜,井用水筛子把星斗筛一遍,每天都筛一遍。前半夜筛大星,后半夜筛小星。天亮前筛那些模模糊糊的碎星。井水在锅盖大的地方看全了星座,人马座、白羊座,都没超过一口井的尺寸。

⑧井暗喜,月亮每月之圆,是为井口而圆。最圆的月亮只是想盖在井上,金黄的圆饼刚好当井盖,但月亮一直盖不准,天太高了。倘若盖不准,白瞎了这么白嫩的一个月亮。太阳圆、月亮固、谷粒圆、高粱米圆,大凡自然之物都圆。河床的曲线,鸟飞的弧线,自然的轨迹都圆。人做事不圆,世道用困顿迫使他圆。圆的神秘还在井口,人从这一个圆里汲水,水桶也圆。人做事倾向于方,喜欢转折顿挫,以方为正。大自然无所谓正与不正,只有迂回流畅。自然没有对错、是非、好坏。道法自然如法一口井,大也不大,小也不小,不盈不竭,甘于卑下。

⑨大姑娘、小媳妇是井台的风景。大姑娘挑水走,人看不见水桶,只见她腰肢。女人的细腰随小白手摆动,扁担颤颤悠悠。井边是信息集散地,冒着人间烟火,有巧笑倩与美目盼,孩子们围着井奔跑。村里人没有宗教信仰,井几乎成了他们的教堂。但没人在井边忏悔,井也代表不了上帝宽恕人的罪孽。但井里有水,水洁尘去污,与小米相逢化作米汤,井水可煎药除病。井一无所有,只有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说的是井与河流,土是耕地。对树和庄稼来说,井是镶在大地的钻石。鸟不知井里有什么,但见人一桶一桶舀出水来,以为奇迹。春天,井水漂浮桃花瓣。入井私奔的桃花,让幽深的水遭遇了爱情。花瓣经受了井水的凉,冰肌玉骨啊。从井是看天,天圆而蓝。云彩基有一朵。天阴也只阴一小块,下雨只下一小片。井里好,石头层层叠叠护卫这口井,井是一个城。⑩井是白银的水罐,井水变成人的血。井无水、村庄就炊烟、无喧哗、无小孩与鸡犬乱窜。庄稼也要仰仗井,井水让庄稼变成粮食。人不离乡。是舍不得这口井。家能搬,井搬不了。井太沉,十驾马车拉不走一口井,井是乡土沉静的风景。【问题】赏析第⑨段的语言特色,并举例说明。(4分)

篇2: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学生版

高考语言运用修辞导学案

转自 白云悠悠

一、复习目标

1、梳理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

2、提高在语言运用中修辞能力。

二、高考真题体验

1、(2015年高考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

2、[2014·山东卷]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小结】高考中对这一考点的考查方式灵活多样。近年来最常见的考查考试方式:扩写、仿写、变换句式。(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另外专题复习)

三、有关修辞知识

(一)比喻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作比来表现另一事

2、主要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①明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②暗喻,常用判断词“是”或陈述变化的词“成了”等来联系本体和喻体,有本体、喻体但没有比喻词。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也没有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别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比喻的修辞作用及效果: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例】(2012·山东卷)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什么用呢?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解此题,首先要注意补写的语句与前面假设句能构成比喻,即本体与喻体要吻合,也就是说两个对象之间要有相似点;其次要注意形式(“……的……不能……”)的基本一致。

【答案】做出的饭菜不能吃 缝好的衣服不能穿∥盖好的房子不能居住 修建的高速公路不能通车

(二)比拟

1、概念: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

2、构成:被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拟体。

3、种类:根据拟体的不同属性,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4、其作用、效果是使所写的人或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例】(2012·全国新课标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解此题,既要明确例句的特点是选用同类型的事物,又要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生的哲理。

【答案】花瓣在生命旺盛的初夏凋零,意在教导我们:学会放下;树叶于五彩绚烂的深秋飘落,意在提醒我们:不要逞强。

(三)对偶

1、概念: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2、对偶的种类:

(1)从形式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

①严对: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用同一个字。

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②宽对:即要求宽松的对偶,它可以冲破一些严格的要求,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

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2)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①正对:即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往往互相补充。

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②反对:即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③串对:又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的对偶。两联之间常为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

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果关系)

④春天播下千粒籽,秋后收回万斤粮。(条件关系)

⑤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转折关系)

3、对偶的作用

①对称美。②音律美。

【例】(2012·湖北卷)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述情景。写对偶句,要求字数、结构相同。解此题,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比如,黛玉之“惊”,宝玉之“笑”,黛玉之“眼熟”,宝玉之“面善”等等,稍加综合,即可写出对偶句。

【答案】娇黛玉一见宝哥哥惊疑似何处见过 痴宝玉初识林妹妹欣喜如梦里重逢

(四)排比

1、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构成排比的短语或句子常会有同一词语反复出现在各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2、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是:

(1)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

(2)往往重复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3)排比的各项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而且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

【例】(2013·辽宁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答案】谷子弯下沉重的腰身,向你汇报秋天的成果;枫叶展露醉人的笑脸,向你讲述秋阳的温和;秋风陪伴欢笑的游人,向你倾诉秋日的眷恋。

(五)设问

1、概念: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特点:无疑而问。

3、作用: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六)反问

1、概念: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2、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1)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2)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四、巩固练习

1、[2014·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深受人们喜爱。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2、(2014江苏)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3、(2013大纲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答】

4、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幅对联。注意:①内容与节日有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1)端午 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2)中秋 下联:

,明月千里寄相思。

【答】

5、(2011·重庆卷)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黑墨

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1)此刻,她那________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________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答】

6、(2011大纲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3·湖北卷)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80字。

【答】

8、(2013·全国大纲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答】

9、(2012·全国新课标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答】

10、(2012·重庆卷)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______________。

A、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B、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2)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11、(2012江西卷)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回忆___________,希望_______。

【答】

12、(2012天津)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答】

1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4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5分)

例句:(1)尘土受到损辱,却以花朵来报答。

(2)白云谦逊地站在天之一隅,晨光给它带上霞彩。

【答】

14、(安徽省合肥市2014质量检测)下面是某中学校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方写出恰当的句子。(4分)

人生不能过于平淡,索然无味的人生必然会错失生命的乐趣。若人生是一片大海,那就期待惊涛骇浪,①

;②,③

;若人生是一片草原,那就期待狂风暴雨,荒原边的游牧永远不能造就壮丽的搏击。

【答】

15、(2014重庆)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答】

16、(湖北省八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联考)“点赞” 为一网络语言,对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请仿照示例,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材,将下面的话补写完整,构成排比。

要求:①符合作品的特点(形象、语言、技巧和内容等)

②句式相近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成了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徜徉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长廊中,我为塑造了哀怨与执着湘水女神的屈原《湘夫人》点赞。让我们吟诵经典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答】

17、(天津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根据下面句子的句式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句意通顺、连贯,并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示例】点亮心灵的灯,燃烧孤独、寂寞、凄冷和荒凉,让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点亮心灵的灯,________;点亮心灵的灯,_________。

【答】

18、(湖北省黄冈市2014届高三3月份质量检测)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喻体,写一首短诗,要求合乎事理,结构与示例相似。

【示例】我能想到的,最伟大的 献身

莫过于成为海岸,守着大海——

保持一个曲线的姿势

数着无止境的重复

【仿诗】我能想到的,最伟大的献身

19、(湖北省黄冈市2013年秋季高三年级期末考试)根据所提供的作家,仿造下面划线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另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我有一个梦想》作者马丁·路德·金

挣扎使人悲苦,抗争则使人高贵。贝多芬挣扎在孤独的渊谷,但他用音乐作为抗争的云梯,备尝辛酸,终于攀上了永恒的巅峰;

【答】

20、(2011四川卷)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示例】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A [解析] 1.依据对联的对仗原则,“墙头”对“水面”,“雨”对“风”,“垂”对“聚”,“草”对“花”。

3、【答案示例】和谐仿佛翠竹,冬季描生机勃勃但无骄姿,夏日衬郁郁葱葱却不沉迷。

4、【答案示例】闻粽香思屈子忠魂

清风一缕拂丹桂

5、【答案示例】(1)④理由:形象地表现了“瓷城女子”眼睛的晶莹、明亮、“深情”。

(2)②理由:与后文“闪烁着奇异的光亮”相符合。

6、【答案示例】没有奋斗,生命就如空中楼阁,无论怎样建造,都只是徒劳无益。

没有奋斗,生命就如天上的彩虹,无论怎样描绘,都只是昙花一现般的消逝。

没有奋斗,生命就如干涸土壤中的种子,无论怎样耕耘,都只是空壳一只。

7、【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8、【答案示例】坚毅犹如青松,夏季遇烈日炙烤却无惧色,冬季迎皑皑白雪而不折服。

9、【略】

10、【答案示例】(1)②(2)甩开头发 就变成了瀑布∥流出眼泪 就变成了大雨

11、【答案示例】 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

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

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影

才是迎面而来的微笑

12、【答案示例】与屈子上下求索

与李商隐灵犀一点

13、【答案示例】(1)小草受到践踏,却以绿意来装点。

(2)腊梅在寒冬傲雪挺立,寒风给它增添了清香。

14、【答案示例】①浅湾上的航程永远不能抵达美丽的彼岸 ②若人生是一片高山,那就期待峻岭绝顶③山脚下的登攀永远不能领略秀丽的风景

15、【答案示例】就像下棋一样 如果一个棋子走错了 整盘棋都可能会输掉 人生这步棋每一步都要走好

16、【答案示例】①我为具有朴素平淡语言风格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点赞

②我为勾勒出开阔宏丽意境的杜甫《登岳阳楼》点赞

17、【答案示例】驱散困惑、失意、忧郁和彷徨,让奋斗的每一分钟都充满激情,意兴飞扬;消解狭隘、偏见、仇视和愚昧,让未来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祥和,充满希望。

18、【答案示例】①莫过于成为星辰,陪着黑夜——/闪烁一点微弱的气息/点缀无边际的沉默

②莫过于成为苍松,守着雪原——/维持一个笔直的姿态/迎接无止歇的呼啸

19、【答案示例】史铁生挣扎在残疾的绝境,但他用笔作为抗争的拐杖,历经坎坷,终于走出了死亡的诱惑;马丁·路德·金挣扎在黑暗的深海,但他用演讲作为抗争的武器,饱受磨难,终于迎来了自由平等的天空。(形式、内容各2分,共4分)

篇3: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学生版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中,英语,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6年高考英语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中提到阅读文章是我国考生接触外语的最主要途径, 《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对英语阅读提出了六大要求。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推进和实施, 高中英语的教学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 传统的“教师教, 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导致学生的阅读效率低, 阅读能力难以提高。这与课程标准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一、提出背景

英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培养复合型、创造性和终身学习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英语教学中, 阅读一直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现阶段,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首先,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课中, 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教学生阅读的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地或被迫接受知识。莱特指出, 教师往往不能针对学生的错误给出精确的反馈, 他们不告诉学生错误发生和为什么它是不正确的 (Allwright, D.1975) 。莱特和贝利指出, 教师往往拒绝或纠正学生话语, 仅仅因为它不是他们预期想听到的 (Allwright, D.&Bailey, K.1991) 。此外, 教师通常更重视对语言点的解释, 解释单词、短语和语法, 忽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 阅读课成了单纯对词语和短语的堆积。学生不会分析语言的细节, 不采取整体理解阅读材料的方法, 本末倒置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往往把许多课堂活动放在阅读课上, 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中 (张依娜2008) 。

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 目前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策略, 也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束缚, 导致阅读效率和能力低。更糟的是, 学生逐渐失去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无法提高阅读成绩。在这种情况下, 一种新的迎合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诞生了, 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根据人文主义理论, 威廉姆斯 (Williams, M.) 和柏登 (Burden, R.) (1969) 认为, 人文方法强调学习者的内在重要性, 并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情绪置于人类发展的前沿 (转引自刘学惠, 2000) 。学习指导计划教学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并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也就是说, 学习不是简单地将知识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因此, 教师应该充当学生的“助手”角色, 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需要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重点在于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独立性。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二) 现实意义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高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不仅反映了素质教育中自我发展的需要, 也反映了终身学习的需要。然而, 笔者在六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现在的学生阅读能力不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许多学生看到阅读材料时仍然喜欢被动地听教师解释语言知识, 然后记下并机械背诵重要的语言点, 似乎没有对阅读材料感到好奇或产生兴趣。学生既没有达到足够的阅读量, 也没有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更没有达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

因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导学案的特点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是以学案为指导, 以导学为方法, 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益。

(一) 课前自主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人们有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 这要求人们去探索如何学习 (王蔷2006) 。导学案不会给学生提供答案, 但会为其提供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问题和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通过方法论的指导完成学习目标。在此模式下, 学生被视为中心, 尤其是在探索部分, 创建情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直至解决问题。

(二) 交互学习和教学

相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不仅关注“教学”的过程, 也关注“学习”的过程。师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三) 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

导学案没有给学习者提供现成的答案, 而是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一系列的活动总结答案, 即通过系统的活动, 让学生保持积极的状态,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四) 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当今社会, 竞争越来越激烈, 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学习指导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合作学习。在学习计划的指导下, 能让学生有清晰的理解, 并明确计划的内容、难点、重点和疑点等。

四、学案导学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 国外新的教学方法给国内的基础英语教学带来了活力, 拓宽了英语教师的视野。于是, 一批英语教学研究人员便致力于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此背景下, 引导学习计划教学模式诞生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该模式被证明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 可被广泛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 (庞维国2003) 。

基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本研究关注的是改变引导学习计划, 将使用一系列实证研究, 证明“引导学习计划”教学模式在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方面效果明显。下面是在阅读课上引导学习计划的过程。

(一) 分发导学案

教师应提前给学生分发学习计划, 以便他们预览第二天的教学内容, 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 在预览计划中应明确新单词、短语、句子、语法和写作技巧, 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二) 用独立和合作的方式完成导学案

学生拿到导学案后, 先独立解决预览部分的问题;再由教师给一些提示, 指导学生解决自主学习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经过这两个环节后仍有部分问题得不到解决, 便由学生在次日课堂上提出, 以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众所周知,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教学已经从“教学之前学习”改变为“学习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有很多明显的优势, 例如, (1) 通过自学和讨论,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学习潜能,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可以由教师给予提示; (3) 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解释和指导, 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课堂活动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记住新单词、短语、句子, 努力消化重要的学习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有疑问的地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在讨论结束后选择一名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做补充。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和交流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 使学习和思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四) 调查和反思

下课后, 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然后做严肃的课堂反思并形成文字, 为改进教学提供素材。为了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 一些教育理论家提出批判性反思的概念 (Bond, D., D.Keogh&D.Walke 1985) , 意在让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Schon, D.A.1983) 。反思性教学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手段关注教师在教室里做什么、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做。

在教学反思方面, 教师应注意:第一, 教师应该分析整堂课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以及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考虑学生遇到什么困难, 或者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自己又是如何处理的。通过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使下一阶段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毋庸置疑,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部分, 应该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结束语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 第一, 学案导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优越性。它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课堂思考、讨论和探索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第二, 学案导学模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从最开始的好奇、兴奋到最后的极高参与度和良好的反馈度都表明, 这一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 虽然学案导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并获得学生良好的反馈, 但编写学案较为耗时,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 以及阅读类型和策略等, 在课后多次以教研组为单位讨论编写。

参考文献

庞维国.2003.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蔷.2006.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7.

张伊娜.2008.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误区[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1) :50-52.

Allwright, D.1975.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teacher’s treatment of learner error[C]//In M.Burt and H.Dulay (eds.) , On TESOL'75:New Direc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Bilingual Education.Washington, D.C.:TESOL.pp.96-109.

Allwright, D.&Bailey, K.1991.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nd, D., D.Keogh&D.Walke (rEds.) .1985.Reflection:turning experience into learning[M].London:Kogan Page.

Schon, D.A.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k Books.

篇4: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学生版

一、落实预习导学,让学生自主性阅读

语文导学案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导学过程、课后反思三大板块,其中预习导学部分一般又涵括资料链接、字词整理、整体感知、预习疑难等,相比较其他学科,内容多、容量大,充分将语文课堂内容前置化,为课堂开展有效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实际过程中,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并未真正养成,学生自主性阅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进行强化。

1.提前批改,及时反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师应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预习导学”的步骤逐一完成预习工作。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真正的自主阅读,教师应对导学部分的书面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反馈,具体到人名人数,对认真高质完成的同学进行口头表扬,班级加分激励措施,对敷衍应付的同学给予委婉批评,营造班级学生人人都要主动预习,人人都要预习充分的氛围,为课堂深入阅读做充分的铺垫。

2.分组交流,成果展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

预习导学部分的作业情况点评由教师完成,而订正应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分组让学生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交流:作者作品及背景的扩展内容、词语音型义的纠正、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等。教师如果适时辅以投影的考查,并有意让那些自主阅读做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进行展示,无疑进一步激发全班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这也为课堂阅读探究掀起了小的高潮。

二、抓住动态生成,让学生原生态阅读

在运用导学案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根据课标的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是学习目标,这样的语文的课堂阅读,看起来是有效的,但却不是原生态的。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应当来自于学生阅读的动态生成,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逐渐形成原生态阅读的过程。

1.明确学习目标、引领学生阅读文本

学生在预习导学的引领下,对文本已经进行了自主阅读,形成了初步的阅读体验,教师应对学生初次生成的阅读疑难进行讨论、总结、提炼,并结合文本、自身与学生,加以整合,突出学生的阅读需要,对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目标,以主要问题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2.捕捉思维亮点,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在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对作家作品有深入的解读。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动态的生成新的阅读要求,教师切不可认为已经完成学习目标而置之不理,更不应该一切惟导学案出发,僵化课堂阅读,而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思维的亮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阅读需要,让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个性化阅读

导学案推行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模式化,语文阅读教学亦不例外,一般包括:了解作者背景、疏通字词、整体感知、人物分析、主旨探究、语句赏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阅读模式程式化,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运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1.模式多样,指导学生个性阅读

不是每篇阅读课的导学案的制作都是一种模式,现代文阅读要突出形象和手法的训练、语句的理解和赏析,但同样是现代文,因为课型的不一样,阅读的重难点应该不一样。古文阅读则要突出字词句的理解阅读,但同样是古文,理解字词句的侧重点又不一样。作为教师,要恰当地取舍,不必面面俱到,而应当以不同的学导案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

例如:笔者在上《雷电颂》一文时,对朗读艺术进行专题指导,以读代讲,以读代析,要求每一位学生自我体验,读出风格,增加了小组朗诵比赛的环节,让学生自行分工、合作朗读、全班展示。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体验与思考,将文章演绎得大气磅礴、慷慨激昂。

2.分层评价,鼓励学生个性阅读

语文阅读的主角是学生,而学生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在使用导学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适时引入分层评价的机制,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阶段都都到个性阅读的张扬。对于浅显的阅读内容应当让层次低的学生进行交流,对其阅读的成果加以及时的肯定;反之,则有较高层次的学生交流,对其阅读的体验加以充分的引导,促使大部分同学有自己的个性思考。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始终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媒介。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需要教师把语文阅读的课堂主角还给那些充满激情、富于创造的鲜活的学生们,让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开展自主、作合、探究活动;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始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营造张弛有度、动态有序的课堂氛围,让语文阅读进入和谐的境界。

篇5: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学生版

面对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公认的最难把握的部分。而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教学也似乎处于被忽略的境地。《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切实的抓住现代文教学,引领学生赏析文本内涵,梳理技巧方法,从而在语文高考中应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时更有把握、更加从容。

散文阅读,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自查:

1、词语理解

2、句子理解

3、标题

4、谋篇布局

5、艺术手法

6、文本意蕴

下面就以上述六点为纲,具体进行解析。

1、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

答题技巧: ① 联系上下文,根据词语本身意义,推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

② 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

③ 联系语境,对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答题关键是进行直接正面的描述。

如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3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解析】此题首先应从“孱弱”的本意入手思考,然后结合语境去分析在文段中作者赋予该词的内涵,进而梳理一下本段的层次:前两句总写;第三至六句讲的是这家有虚无浮华的气息;第七句讲的是这家生活不大有定规以及咖啡的味道较弱;第八至第十句讲的是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从而全面地总结出“孱弱”的含义。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2)使用特殊的修辞和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4)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答题技巧:

①整体把握句意,抓住句子主干的同时,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②句不离段或文,分析句子特征,在语境中探求句子的内涵、深刻意蕴或联想义。语句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③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第15题: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解析】该句属于深奥含蓄的类型,理解其深层内涵,应该将句中的抽象修饰类表述,如“神秘的力量”“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喊叫”等,结合段落和全文的中心,具体细致的表述出来,最好分条目写出。

【答案】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

3、理解标题的作用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标题对于一篇文章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高考试题中也多会从标题的作用角度加以考查,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标题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去思考,具体表现为:

①内容: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点明话题、中心事件、背景,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②结构:行文线索(叙事、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

③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等。

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第23题: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解析】该题主要从内容和作者情感上去分析即可。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老腔是关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白鹿原》是作者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在关中地区。白鹿原是关中大地的象征,老腔是关中的演奏。所以老腔是飘荡在白鹿原上的。而作者书中没有老腔的表演是陈忠实的遗憾,后来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表演,让作者释怀了。也就是说作者是想要将老腔加入自己的书中的。【答案】①《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而老腔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题目《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体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血肉联系。②《白鹿原》是陈忠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③《白鹿原》和老腔一样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再如2015年高考福建卷《纸上故乡》第14题: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标题的含义,要联系全文,从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及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纸上”表明是文字创作,包括他人和自己。“故乡”则揭示文章的主旨。

【答案】 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抒解“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4、分析谋篇布局

文章的谋篇布局即行文结构及语段的设计安排。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答对时应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及其作用。

常见命题类型:

(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文章的结构方式或行文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①整体结构:把握线索,分清层次关系(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总,总分,分总)。

②照应结构:首尾照应,前后语意照应。

③过度类结构:承上启下,统领下文,总结上文。(2)要求明确“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开头的作用)”。(3)局部段落、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其解题思路应结合段落位置,明确句段的作用,厘清答题的方向。句段结构上的作用有以下几种:

①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②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③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司马祠》第18题:第二段“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首先,应根据本段的位置,参看其前后两段的内容,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然后再从内容的角度结合文本自身去解析具体的作用;最后从词句中的关键词及文本的情感主旨方面进一步考虑其作用。

【答案】⑴统领下文,承上启下;⑵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走向;⑶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

5、赏析艺术手法

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既具有其深刻的思想性,又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看,艺术手法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奠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主旨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5)综合考查以上内容。要求学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地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考查的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切入加以思考: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二是这种手法是怎样运用的,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答;三是有什么表达效果或作用。注意用自己的话评价鉴赏。组织答案时应注意语言顺序。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第24题: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解析】文中第④段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比喻对事物特征的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文中第④段运用这两种艺术手法,讲老腔给人的震撼力形象生动的描写了出来。结合比喻和排比的作用和在文中的艺术效果,综合作答即可。

【答案】①第四段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老腔的声音比作“渭水波浪的涛声”、“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等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腔撼人肺腑的神韵以及老腔与关中乡村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老腔对作者带来的震撼。②第四段中“这是……”“亦或是……”“也像是……”等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极具气势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无限遐想和难以言喻的震撼。

6、探究文本意蕴

文本意蕴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人文精神等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面。读者的独特视角往往能开掘作品的内涵,可自主发挥,但必须依据、紧扣、尊重文本,按照题目的指向,在文本寻找论据,提取有效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应该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探究类题目命题原则及特点:1.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2.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3.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直接答案。4.答案有限制:不会像读后感那样可以百花齐放,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

答题模式:叙述+分析+评价。

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头脑中的旅行》第19题: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答案】

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答案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附:关于易混术语的区分:

1、“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2、“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描写的角度

篇6:高考散文阅读语言特色导学案学生版

1、陪爸看场电影

崔 立

那一段日子,何来真的是太忙了!

一早爸打来电话时,何来已经到了工地上,在给一帮工人安排今天的活儿。正说到关键处,何来接了电话,说:“爸,等我空了再说吧,好吗„„”

中午,爸打来电话时,何来坐在工地上的一处水泥台阶上吃盒饭。阳光洒在何来身上,暖融融的。何来边吃着饭,边在看图纸,想着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何来接了电话,说,爸,我现在忙着呢,等我忙完再说好吗? „„

爸是从千里之外的老家给何来打来电话的,爸想儿子了,何来也想爸。可爸打来电话时,何来多半都在忙着。何来是个建设者,要建设这座城市核心位置的一个商业中心,未来,这里会被叫作万同天地。何来说,爸,等这里建成了,我把您从老家接到这里,好好参观下。何来还说,爸,我听说这里还有电影院呢,到时我带你来看电影,好吗?爸兴奋的声音,说,好,好。何来能深深地感受到,电话那端爸激动而快乐的表情。

那一天,来得似乎是有点迟,似乎又不迟。

上午,何来带着爸,出现在了已落成的万同天地。万同天地很大,分割成南、北两块商业区,边走,何来边给爸做着介绍,万同天地复制的是上海新天地,他们的开发商,其实也就是上海新天地的开发商„„

爸,您当心前面的台阶!走着路,何来看到了不远处的一个高低平台,忙叫了一声。爸说,好。爸回过头,朝何来满是疼爱地看了一眼。

走了几步,不远处是一家饮料铺,何来说,爸,我给您点杯鲜榨果汁吧,您看看想喝点什么?爸摇摇手,不要。何来说,爸,没事的,我还从来没给您买过果汁呢。爸很坚定地摇头。何来只能作罢了。电影院是在商场的6楼。

何来带着爸,围着万同天地转了好大一个圈儿。进到商场的一楼,何来和爸,站在自动楼梯上,一层一层往上,爸还没站过自动楼梯,站起来还真有些慌张,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吞噬一样。何来吃吃地笑着,说,爸,没关系的,您看那楼梯与楼梯之间是不是有条缝,那缝啊,往上就分成一个个楼梯了,您只要不站在这缝上就没问题。何来还说,爸,您看,到上一层的时候,因为楼梯是滚动进去的,您就要快点走上去了。尽管何来说得很清楚,爸站得还是很不自然,在楼梯到上一层的时候,何来拉了爸一把,爸才安全地走出了楼梯。

电影院就在眼前,何来和爸到了售票口。

一个美丽的女服务生问,您要看什么电影?何来说,有什么推荐吗?女服务生说,港产搞笑片,最近看的人挺多,看吗?何来说,好,就这个了,两张票。何来看向爸,爸微微点着头。这还是爸第一次看电影吧!

检票口的灯光有些暗,何来把两张票递上去。检票员说,两个人?何来说,是啊。检票员很狐疑地看了眼何来,又看了眼何来身边的爸。何来看了一眼爸的衣服,又看了一眼暗淡的灯光,想,还好这灯有些暗,不然爸的这身装束,不知道能不能被允许进这电影院呢。何来也暗暗责怪自己,怎么没想过给爸买一身新衣服呢,自己想的也太不周到了。

坐在电影院里,冷气打得很低,有些凉意。何来看了眼身旁的爸,低声说,爸,你冷吗?爸摇摇头,示意不冷。

这电影一如它宣传的一样,主人公和小舅因不同目的来到香港,展开了一段阴差阳错、啼笑皆非的旅程,最终两人获得友谊并懂得了人生真谛。很精彩,里面一个个的搞笑环节很有连贯性,那些啼笑皆 非的情节让人感觉笑得停不下来。影院里,好几次,引发观影的人一阵笑声。不知怎么地,何来却是始终也笑不出来。

电影散场,一个个观影的人从座位前站了起来,向场外走去。整个电影院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就空了。

何来的世界,其实早就空了。空荡荡的。

何来还坐在座位上,爸也还坐在座位上。电影的大屏幕上,一个个演职人员的名字很快播完了。真的散场了吗?

何来看向爸,想说,爸,我们是不是也该走了?这次,爸没有回应何来,何来也看不见爸,泪眼模糊中,只有一幅爸的黑白相框,静静的被放置在座位上。

今天,是爸去世后的“三七”。

何来请了一天假,专门陪爸来看场电影。

(1)小说情节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朝的挂件

徐慧芬

床上昏睡的父亲,脸色枯黄,骨瘦如柴,阿贵盯着看了一会儿,别过头去,心里泛酸,七十还不到的人,怎么就要走了呢?

老人家很执拗,从知道自己查出癌症后,就拒绝住院拒绝就医。他说,甭花那冤枉钱了,你要孝顺就过来陪我两天吧。

父亲的脾气阿贵是知道的,倔,木讷,寡言。阿贵从没见过母亲,据说他一出世,母亲就死了。一个男人,独自忍受生活的重压,还能生动得起来么?阿贵也能理解父亲的节俭近于吝啬,否则怎能靠那点微薄的工资将他一点点养大,再帮他成家立业呢?可是儿子成了家,有了不错的婚房,也愿意让他过来一起住,老头却死活不肯,情愿独自守在这潮湿发霉的破屋里和垃圾为伍。也算能温饱了,可捡垃圾的习惯总也改不掉,狭小逼仄的屋子里堆满了他觅来的能换几个小钱的宝贝——破纸板、塑料瓶、易拉罐、废铜烂铁„„。各种难闻的气味串在一起弥漫空间,好人也受不了,何况一个病人!

想起前几天的事,阿贵的眼睛有些潮湿,他想那天也许不该顶撞病重的爸爸。家中老头看得很紧的一只旧箱子里一直藏着一样东西,是一件玉如意形状的瓷片。瓷片中央有个小孔,系着一根脏兮兮变了色的丝绳。小时候,他问过爸爸这是什么,爸爸说是传家宝,他问哪里来的,爸爸说是祖上传下来的,“将来留给你,你再留给你儿子。”后来他大了些,又问爸爸,这是什么瓷,爸爸说是宋瓷。到他快谈恋爱时,他已懂得宋瓷的价值,曾探过老父的口风:卖了吧?改善改善咱们的生活不好么?老头恶狠狠瞪了他一眼,一句话呛他:死了心吧!

现在爸爸得了这样的病,需要钱哪!阿贵不想让爸爸就这么等死,他想作一点努力,上星期趁老头睡着,他偷偷将瓷片取出来,去了古玩市场,找专家鉴定。他想,宋瓷是多么值钱哪,有了这笔钱,既可以帮父亲看病,说不定多下来还可以把家里房子再搞大点,因为自己的儿子也大了起来。

可是鉴定下来,阿贵心凉了!这哪是什么宋瓷,根本就是民国年间最普通的百姓用瓷嘛,现在充其量也就能换百多块钱,几个专家都这么说。偷做的事阿贵本不想告诉父亲的,可是那天不知怎么说漏了嘴。想不到躺着的父亲听到这事后,猛地直起身子竟咆哮起来:我还没死呢,你就财迷心窍想倒卖家产啦!他忍不住顶了父亲:一片破瓷还家产哪,您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就这一句,又让父亲怒不可遏,竟将床边一只茶杯向他砸过来,边喘边吼:什么假的,我说真的就是真的!阿贵长这么大,还没见爸爸向他发过这么大的火。现在想想,阿贵有些后悔了,那天真不该顶撞病重的老人啊,也许人老了,脑子也是糊涂的。

床上传来微弱的咳嗽声,父亲睁开眼,醒了,示意儿子坐过去。颤巍巍的手在儿子脸上捋了一捋即刻垂了下来。声音轻微,但在儿子听来是难得的温柔:阿贵呀,我想了想,那天你说的话还是对的,有些事情是不能自欺欺人再瞒你了。

于是父亲断断续续讲起了阿贵这个独生子的来历。

老人十六岁时插队务农在山区,等国家有了政策可以返城时也二十多岁了。就是那次回城途中,火车让道半途停在一个叫宋庄的地方,停了好长时间,他下去吹吹风,顺便抽支烟。就在不远处的垃圾堆中听到猫哭一样的声音,于是循声找去,翻开垃圾里一件破衣裹着的包袱,里面竟是一个婴儿,只颈上挂着一个瓷片,也没有其他标记。他犹豫了会儿,最后把孩子抱上了火车,又抱回家里。可是家里穷,住房挤,兄弟姐妹多,添张嘴不容易啊,父母更担心他一个未婚青年拖了个孩子,以后怎么找对象成家呀?可是他铁了心,不找!为此不惜和亲人都翻了脸。他觉得这孩子跟他有缘,因为孩子第一眼见到他时眼角还淌着泪却张口笑了。就为这一笑,他慢慢养着,养着,竟也养大了„„

他听罢,五雷轰顶,扑倒在床榻前,一遍遍叫着:爸爸!爸爸啊!您就是我亲爸爸呀!„„ 可是爸爸已闭上了眼睛,再也听不到儿子的叫声。

(入选《小说选刊》2015年第二期)

(1)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小说在情节发展上就做到了波澜起伏,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弄假成真

H〃都威诺维斯

“我真讨厌这套警服,穿它走路太碍手碍脚!”泰葛又一次嘀咕着。

“快穿上,别唆!”听到密洛尔特发出命令,泰葛这才遵命。虽然密洛尔特的个子只及泰葛一半高,但他的大脑特别发达,因此在密洛尔特面前,泰葛总是规规矩矩唯命是从。

“看,穿上这套警服才帅呢!再加上你还有个警哨。”密洛尔特劝慰道。

镜子里的泰葛正挺着宽肩膀、铁胸脯,那个外号叫“海鳗”的搭档是个机灵鬼,然而沉默寡言,他这时也禁不住大叫:“这小子确实帅呆了!”

这套警服穿在泰葛身上可实在太合身了——似乎是巴黎最优秀的裁缝师傅专门为他订做的。泰葛显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帽檐下的那双小眼睛似乎都在闪烁着智慧之光了。

“你只需如巡警似的在街上从容来回踱步就行了。这样,即使有人听到我们在屋里的‘动静’,也 不会怀疑什么——因为你这个‘巡警’就近在眼前呀。但你绝对不能停步——等我们从屋里出来,你还得在周围逗留一会儿„„等我们收拾停当后,自然会再上这儿来碰头的。听清楚了吗?”

“是!”泰葛回答道,然而注视着镜子的目光却略显迷惘。

泰葛动身前往密洛尔特安排的去处,这儿居住的全都是阔佬——昏暗的路灯照出一幢幢结实、雅致的豪华别墅。他们选中的目标就是其中一栋,密洛尔特和“海鳗”早已把周围的地形侦察好了,并做了周密计划。

“居住在这种房子里该有多舒适啊!”泰葛忍不住想。不过,他的想象力却十分贫乏,因为以前他是很少光顾这种街道的。他施展本事的场所通常都在贫民区——在那儿他常搞点偷鸡摸狗的勾当,有时他甚至沿路要饭——行乞可是泰葛的拿手好戏。胆小如鼠的小商人们看见五大三粗的泰葛,便会心里打鼓,于是一边注视着他的大“铁掌”,一边乖乖地从口袋里掏出几个子儿来。

泰葛在人行道上走了一程,到拐角处又转回来,他看到两个神秘的黑影晃过围墙,接着便消失了——密洛尔特和“海鳗”开始行动了!

泰葛又一次回忆起刚才镜子中的自己,接着他收腹挺胸,站得笔直,并试着行了个举手礼。真神气!他禁不住笑出了声。

正要拐弯,迎面却走来一个警官。以前,他是见到警察就逃之夭夭的,这回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注视着对方。眼见那警官向他走来,泰葛愣住了,手心直冒冷汗,差不多想撒腿溜了。他不禁打了个寒噤,然后笨拙地行了个举手礼——当时他与警官只有咫尺之隔。警官心不在焉地举手还了个礼,走了。泰葛目送着他的背影,心中漾起一种不可名状的满足感。

泰葛在人行道上继续观察,发现一个老太婆心神不定地站在拐角处。这回泰葛对她手上鼓鼓的钱包都不屑瞥上一眼,他走到跟前,举手敬礼,然后伸出手来扶着她。老太婆感动地笑着,说:“谢谢您,长官大人!”

注视着老太婆渐渐远去的背影,泰葛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泰葛继续走下去,开始动不动就向行人敬礼。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情之波在他心中荡漾,也许,全巴黎都没有哪个警察有他那么潇洒英俊、智勇双全的了。

突然,从黑暗处扑来一个衣着零乱的汉子,他双臂乱舞,口里发出不堪入耳的话。他对着泰葛怒睁双目,吼道:“不要脸的警犬!”

泰葛怒发冲冠,铁青着脸,伸出一只手来抓住对方猛力摇晃,并把他拖到街上,但他也不清楚下一步该如何处置他。

这时,前面不远的人行道上,有两个黑影轻巧地翻过花园的围墙落了下来,泰葛目睹这一切,却不想就此打住。

“娘的,你在干啥?”密洛尔特压低嗓音厉声骂道,“你想坏事,是不?笨蛋,快把这家伙放了!”他边说边打了泰葛一个耳刮子。泰葛心中波涛滚滚。刚刚发生的事一幕一幕在他脑海中映过——他想起那警官向他回礼的样子,想起老太婆赞赏又充满谢意的双眸,想起了自己在镜中那威风凛凛的英姿„„

泰葛再也无法抑制怒火。看到泰葛这副样子,密洛尔特和“海鳗”差点儿吓瘫在地。他掏出那亮晶晶的警哨放在口中,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吹着——哨音拖长着,回荡着,巴黎全城的警察一定都能听见„„

“站住!窃贼。”泰葛一边高叫,一边整了整笔挺的制服,“法律授权我逮捕你们!”

(1)小说写醉鬼与身着警服的泰葛之间发生冲突设计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试作分析。

1、情节上最大的特点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2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看电影那天是父亲去世后的“三七”,父亲并不在场;又在情理之中,文中多处埋下伏笔做了暗示。看电影的事事何来有承诺在先,而检票员的表情、父亲始终不言语等等,都已经暗示父亲并不在场。(4分)

2、(1)作者采用了倒叙、设置悬念法使故事情节发展波澜起伏。小说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父亲得癌症要走了,使故事情节发展骤趋紧张,给读者阅读设置悬念,然后通过儿子叙说解开悬念。在叙述儿子和父亲之间因为挂件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时,反复使用悬念法讲述故事。儿子不同时期,父亲对于挂件是什么的答案都不同,挂件到底是什么,引起读者兴趣。到最后父亲在弥留之际讲出了挂件的谜底。小说一个悬念解除另一个悬念又产生,情节发展呈现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2)挂件。①挂件将小说情节内容贯穿起来,显得结构紧凑,全文内容就是由询问挂件的来历、鉴定挂件的真假、对质挂件的真假、揭示挂件的来历组成。②挂件助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同时期,对挂件的不同回答,儿子要卖挂件,父亲严词拒绝,弥留之际告诉来历,围绕挂件这谜团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③丰富了人物形象,通过挂件的真相大白,刻画了一个仁慈善良、对儿子倾注一片挚爱的伟大父亲形象。④,挂件是儿子与亲生父母唯一的一种牵挂,是养父与儿子的一份难得的缘份,是养父真善美的一种伟大父爱;是历史,是见证,这无价之宝,是任何金钱不可替代的。揭示文章主旨。

3、①通过这次冲突表现了泰葛对自我角色认定的转换,他已经在忘我地扮演警察的角色,使人 物形象更丰满。②推动故事情节的纵深发展,为小说结局写他抓捕同伙提供合理的情节支持(铺垫)。③深刻地揭示了正义对人的感召力量。有效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④醉鬼对身着警服的泰葛的辱 骂,巧妙地揭示了当时一些社会民众对警察的反感。(4 点各 2 分)

上一篇:造成职场新人浮躁的四大原因下一篇:高中新生入学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