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语言赏析教案

2024-05-16

阅读理解语言赏析教案(精选6篇)

篇1:阅读理解语言赏析教案

古诗词赏析之赏析语言

教学详案

学习目标:

学会赏析诗词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古典诗词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继承并传承下去。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赏析诗词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都大有裨益,这也是语文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首先我们来了解语文中考中古诗词阅读常见的考点。

二、了解赏析诗词的常见考点

1理解诗意 字词句的理解、内容的归纳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

真题回放:

2010年河南中考《饮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

么?

2008年河南中考《游山西村》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2011年河南中考《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感知形象 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体会其意境。

真题回放:

2009年河南中考《江城子 密州出猎》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2011年黄冈中考《春望》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人物形象作简要赏析。

3、分析技巧 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巧妙构思等

进行评析。

真题回放:

2011年铜仁中考《赤壁》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赏析语言 词语的锤炼、名句的领悟等。

真题回放:

2011年河南中考《行路难(其一)》

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010年河南中考《饮酒(其五)》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008年河南中考《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2007年河南中考《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由此看出,赏析语言是中考的重点及热点,所以老师就把学会赏析古诗词语言作为本节课的目标。

四、明确目标

学会赏析古诗词语言

五、授新课

到底该如何着手去赏析古诗词语言?在第一轮的复习中,我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总结出了一个简单的“三步走”策略,可能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希望对大家能有一些帮助。

第一步:定角度

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呢?先看几道例题: 1、2011年怀化中考《赤壁》

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进行赏析。2、2011年河南中考《行路难》

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 在何处。

3、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理解。

挑学生回答自己在做题时会从哪个角度进行赏析。由此确定赏析古诗词语言的三个角度:表达技巧、炼字、内容。

以上三道例题较容易确定赏析角度,如果遇到这样的试题你怎么办?

出示例题:2007年河南《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011年盐城《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挑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小结。

第二步:思方法

确定好角度是基础,接下来该如何去做?每个角度都有其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一)如何从表达技巧角度进行赏析

1、先看例题及其参考答案并进行分析:

试题分析: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2009年 成都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参考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答案有四个要点组成:表达技巧,描写内容,评价效果,作者情感。

2、再看例题

试题分析: 体会“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妙处。(文天祥《过零丁洋》)

参考答案:这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心境的悲苦。渲染了悲愤艰危的气氛,为后面情绪转为激昂蓄势,表达自己愿舍生取义、以死报国的赤胆忠心和民族气节。

答案有四个要点组成:表达技巧,评价效果,描写内容,作者情感。

3、由此总结方法: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4、掌握常见的诗歌的表达技巧

5、分组练习

(1)请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做点赏析。(曹操《观沧海》)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二)如何从炼字角度进行赏析

1、先看例题及其参考答案并进行分析:

试题分析: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河南2010年《饮酒(其五)》)

参考答案:“见”字是没目的地看的意思,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学生来分析

答案有个要点组成:解释词意,描写内容,评价效果,作者情

感。

2、再看例题

《望岳 》一诗中的“钟”字有一字千金之誉,请说说它的好处。

参考答案:“钟”字是聚集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凸显出泰山的神奇秀丽是大自然营造而得。表现了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学生分析

答案有四部分组成:解释词意,表达技巧,描写内容,评价效

果,作者情感。

3、学生总结方法:词意+(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4、温馨小提示:

一是重点关注动词,二是要关注形容词,三要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熟记常用术语: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委婉、含蓄、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质朴、自然、奔放等

5、练习

2011年日照《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提示:词意+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三)如何从内容角度进行赏析

1、先看例题及其参考答案并进行分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历来被人称道。请试着对这两句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借景抒怀,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学生来分析

答案有四部分组成:(技巧+效果)+哲理+情感

2、再看例题

试题分析: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理解。

参考答案: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赤诚之心垂

于青史,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学生来分析

答案有两部分组成:句意+情感

3、分组练习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加以赏析。(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提示:(技巧+效果)+哲理+情感

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提示:句意+情感

(四)小结

1、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

方法: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2、从炼字角度赏析

方法:词意+(技巧)+效果+内容+情感

3、从内容角度赏析 方法:句意+情感

(技巧+效果)+哲理+情感

第三步:勤练习

选定角度是基础,思量方法助你行,勤加练习更重要。方法是固定的,也不是万能的,所谓“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大家只有在不断做习题的过程中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六、练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007年河南《次北固山下》)

获嘉县照镜第一初级中学 冯娟

2012-03

篇2:阅读理解语言赏析教案

一、高考试题回顾:

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

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

16.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

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2012年山东卷《古怪的重水》

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济南市一模试题《中年是不断进化的》(科普文)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潍坊市一模试题 《美人如花隔云端》(科普文)

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的语言特点。

(1)它包含了将近200种微观粒子并且描述了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所有的这些微观粒子都是由17种最基本的粒子由不同的方式结合构成的。

(2)希格斯玻色子犹如一个神话传说中的拥有无双美貌的女子,让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追求,却始终不能见得一面。

二、设 问 方 式

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三、答题思路

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1.从用词的角度:

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 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

①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②某种表现手法。

③表达方式。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

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风格等角度);

第二步,举例分析(结合文本)

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

第三步,指出效果(运用术语)

小结: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用词:叠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长短、整散等。

手法: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有的时候还要考虑语体色彩;对科普文来讲,还要考虑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运用。

2、答题模式: ① 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② 举例分析③ 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包括: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各种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

表述方式:

1、抓角度(词语、句式、手法、风格、其他)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作用(主旨、情感)明效果

五、常用答题词语

平实质朴,通俗自然

清新朴素,泥土气息(生活气息)

华丽典雅,字字珠玑

含蓄隽永,富于感染力

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

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

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

六、常见语言风格(特色)

平实自然形象生动

含蓄委婉清新明快

洗炼简洁绚丽飘逸

婉约细腻旷达豪放

沉郁悲慨幽默讽刺

整散结合音韵和谐

七、从修辞的角度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

2、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

3、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4、反语—— 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②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

5、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

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

7、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置悬念)

8、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

9、反复——突出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10、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

八、散文语言的特点

1、散文语言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2、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3、散文语言常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九、谈谈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例子: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结构上,照应开头答应朋友去看菅芒花的邀约,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②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旨:一方面,是指我心里开始向往菅芒花美丽的景致,另一方面是指作者的心因菅芒花而浮想联翩。只要心中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不管有多少变化,生活永远都是美丽的。

篇3:阅读理解语言赏析教案

推荐理由: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 它既有内容, 又有思维, 还有语言。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升思维能力是英语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但语言的感知、赏析、内化、运用等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依托,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和赏析语言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本期推荐的《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处理:理解与赏析》是在葛炳芳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的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目前阅读教学中语言处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提出了语言处理的三个原则。第三章通过结合课例片段, 阐述了语言处理的过程和视角。第四章则分别从修辞视角和内容视角展示了课题研究中的两个完整的课例。第五章主要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篇4:赏析文本语言培养语言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品味语言;教学策略

当前,新课程改革像一阵春风,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满院芬芳。前卫的教学理念目不暇接,新颖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先进的教学手段日新月异,老师的讲课有声有色,学生的发言踊跃积极,课堂的气氛热烈紧张,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但是,静下心来思忖,总觉得若有所失,这就是语文课吗?激烈的讨论、热闹的合作、大容量的课堂,繁华的背后,我们恰恰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对语言的细细品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为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忽视语言文字的挖掘,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的目标,而忽视语言品味的训练,为了加强课外的引申拓展,而忽视文本的解读和感悟,未免有点舍本逐末。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如何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让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呢?

一、斟酌字词,揣摩意蕴,培养感知力

文学语言极富表现力,每位作家都非常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留下了千古佳话。教学中,对这些字词进行艺术的分析,反复的品味,深入的理解,能让学生揣摩到字词含义的深刻隽永、表达情味的浓郁深厚,从而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

1.放入情境,以文解词

把词语放在情境中理解,可以获得对词语感性而生动的认识。例如朱自清《背影》在文章开头提到当时家中景况,用了一个词语“祸不单行”,现代汉语词典解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这是注解,还要结合文意剖解:“不幸的事”指什么?指祖母去世,父亲离职。“接连发生”如何理解?“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可见失亲失业相继发生在一个冬天里。而陈从周《说屏》一文提到屏应“因地制宜”,此词词典解为:“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所谓“地”,结合课文,指屏所在的整体空间,屏安放的具体位置等,以此“制”屏之大小、造型、色彩、绘画等。如何制?以大小为例,文中有言:“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大小由人了。”此句包含大空间置大屏,小空间置小屏之意,大小相衬,才有美感显现。

上述过程既是以文解词的过程,也是以词语带动文章理解的过程。

2.认真品味,读出情味

词典对词语的解释是干瘪的,而在语境中的词语永远是鲜活而生动的,充满情感和温度,所以不但要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读懂词语背后的情味。例如“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中“飘”字的合理性?(《秋天》)通过揣摩,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诗的语言——把听觉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图。通过鉴赏,学生不仅明白了用词的重要,而且领悟了语言的韵味。又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济南的冬天》)“不忍得”传神地勾画出水的神态,使水富有灵气。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这些文字,并把结果旁批在书中的空白处,对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朱自清《背影》写背影一节,说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蹒跚”注解: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父亲走路缓慢摇摆,仅仅因为腿脚不灵便吗?我们可以联系文章对词语作进一步的探究。文中有言:“父亲是一个胖子”,体胖之人,行走自不灵便;月台送行在冬天,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深冬衣厚,行动自不自如;为“我”送行时,父亲年近五十,年岁渐老,体力渐衰,走路自然不如年轻人轻快;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是父亲丧亲失业,极有可能因为心情影响了步态:母亲去世,内心悲痛;刚刚操持了一场丧事,心力交瘁;失了业,工作未有着落,前路迷茫。生计艰难、心情沉郁,步子自然轻快不起来。在如此黯淡的人生境况下,父亲穿越铁道的蹒跚步态,攀爬月台的背影对儿子才有了异常感人的力量,父亲的爱子情愫里也有了难以言说的深沉情怀。

二、比较替换,体会精妙,培养辨析力

比较,才能鉴别。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会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凸现语言的形象和意味;比较,会让学生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遣词用语上“无可移易”的道理;比较,还能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味,感知语言的魅力,引发学习母语的兴趣。例如《中国石拱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中“两肩”能否换成“两端”“两头”?通过比较,学生就能明了“两肩”比“两端”“两头”等更能准确地说明小拱的位置,且要言不烦,形象贴切。又以《春》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和“钻”能不能换成“暗暗地”和“长”呢?“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小草前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钻”和“偷偷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使小草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有教师在教学散文诗《金色花》时,拿原文郑振铎翻译的《金色花》与吴岩翻译的《金色花》在语言上对比阅读,让学生找出不同的地方,说说更喜欢哪一种语言表达,理由是什么。学生找到“阴影”——“林阴”的区别,“阴影”给人感觉不愉快,“林阴”给人感觉有诗情画意;“掌着灯——“拿了灯”的区别,印度是个信仰神佛的国度,“掌”字给人一种对神的神圣敬仰,这种信仰甚至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中了;“妈妈我才不告诉你呢。”——“我不告诉你,妈妈。”的区别,后者更能表现孩子在母亲面前撒娇的神气;“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你这顽皮的孩子,你上哪儿去了?”的区别,后者更能传达母亲对孩子的信任与爱怜……译者在翻译语言的运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细微差异,带来的表达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学生通过造句知道“阴影”与“林阴”营造的不同意境;学生通过动作的展现了解印度的母亲对佛的虔诚,发现母亲的善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到孩子对母亲的爱与依恋,母亲对孩子的信任与爱怜。课堂中丰富多彩的言语活动,使学生水到渠成地领略到语言所传达的对母亲的赞美、母子间甜蜜游戏的意趣了。

三、诵读文段,抒发情感,培养鉴赏力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不仅是了解文章的前提,也是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增强语言的规范性的有效途径。“文章不是无情物”,以诵读为突破点,能让学生触摸到作家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领会到语言表达的无穷魅力。继续拿散文诗《金色花》为例说明,“闻到花香芬芳”与“嗅到这花香”是有区别的,“花香芬芳”更体现了散文诗的韵律和谐,诗的语言;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语音韵律带给人的美感享受,“花香芬芳”更加表现了金色花的芬芳,母亲的芬芳;“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轻重音的不同处理,表达效果也是不同的。重音落在“这”上,表明孩子不是真的坏,只是妈妈的嗔怪;如果重音落在“坏”上,表明孩子品行恶劣,是对文本的误解。这样的语言品味,能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情绪体验中,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记得2010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范圣龙老师教学《蒹葭》时,抓住了《诗经》中语言表达的特点,通过范读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蒹葭苍苍”的“苍苍”。通过三种方式的朗读:“蒹葭苍苍”、“蒹葭苍——苍——”、“蒹葭苍盛”让学生说说哪一种更美。范老师给学生感悟的扶梯,让他们默默读书、细细品味、静静思索后再去咀嚼诗的叠词之美,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学生在朗读中惊喜地发现“蒹葭”两字本身就很有韵味,范老师顺水推舟地引出双声,师生一起咀嚼《诗经》的双声叠韵之美。感悟有多深,朗读就有多真。在学生还没有走进文本、没有品词析句、没有体会情感的时候去朗读必定是低质量的、无效的。高质量的朗读要求学生在不断的对话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大家脑海中一步一步明晰起来,才能一步一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并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结合语境,掌握内涵,培养理解力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理解语言的口头禅,也是品味语言的一大原则。根据上下文意或情境意义判断含义,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获得正确的答案。忽视这一点,误以为理解词句的含义就是解释词句,不知道品味词句要结合语境反复体味,常常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对《香菱学诗》一文中香菱“笑”的理解:

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教师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句,并根据当时的情境,在“笑”字前添加一个修饰语(轻松、谦虚、虚心等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再现当时情境,从而加深对香菱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读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三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鲁迅先生会选择这些形容词的理由。学生1:“碧绿”让人联想到儿时的鲁迅他可能提着篮子去采摘青翠鲜嫩的蔬菜。学生2:“光滑”让人联想到他可能顽皮地在石井栏上跳上跳下。学生3:“高大”让人联想到他可能还会艰难地爬上皂荚树去掏鸟窝。学生4:“高大”还让我想到夏天里,鲁迅和小伙伴们在巨大的树冠里乘凉,仰头看那枝头的鸟儿,两人拉手合抱大树。学生5:“紫红”让人联想到他可能会偷吃桑葚满嘴紫红……语言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唤醒读者感觉和经验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符号。我们读懂作品不能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释,还要去读作者和人物的生命,体验他们内在的情感和精神。这一切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非常灵活的语言中。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靠翻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的。除了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还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积累越多,了解越深切,感悟越敏锐。五、联系生活,填补空白,培养感悟力古人主张在阅读时从“言内”拓展到“言外”。如果教师使用太多的多媒体“影像”,基本的“言”也没有,如何去“察其言、会其意、明其理……”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堂上,我们要透过文本语言,挖掘“语文味”,通过丰富的想像,还要使学生听而有声、嗅而有味、赏而有色、感而有情……在不知不觉中,使文本中洋溢的语文意蕴深入学生的内心。一位教师在执教《台阶》时,就扣住的“父亲的眼神”展开教学。文中写道:“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老师没用任何多媒体手段,而是带着学生反复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去揣摩父亲的心理: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高台阶的房屋?到时该有多么气派、多么风光,再也不用低眉哈腰,可以挺直腰板走路,也不怕别人瞧不起了,我一定要盖起这样的一幢新房……从而品味出这里父亲“专注的目光”有哪些深刻的意蕴有羡慕和向往之情,也有不甘人后、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的内心。总之,教师要充分借助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堂这两个有形的载体,坚守言语本位,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自己的表达与文本对话,与教师交流,与同学讨论,与自己的沟通,提高语言能力、思想修养与审美情趣。参考文献:[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姜勇军.品读语言,还语文课堂本色[J].语文教学通讯,2013,(5).

篇5:阅读理解语言赏析教案

漳州立人学校

吴珠燕

一、导入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生活中的美多种多样,如自然风光的美、人貌的美、人文的美、人品的美、文学中的美等。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文学美的一个分支——语言美!(出示课题——精彩语句赏析)

二、考题回顾

(一)09年漳州中考《一座古城的记忆》

22、作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点评。示例:她们脚下笃笃的木屐声也仿佛是催人入眠的小夜曲。

批注: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木屐声的轻盈柔和,表达了作者对老街的怀念之情。

(二)08年漳州中考《木棉花开》

21、文章行文流畅,语言出彩。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加以赏析。

(三)07年漳州中考《南靖土楼游记》

23.作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请参考示例,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进行点评。

示例:曲与直,这种美学上的最基本构成,在这里被琳漓尽致地展示着。批注: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突出土楼构造奇妙的特点,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语:从近几年的漳州中考来看,这类语言赏析题出项的频率极高。这节课我们将系统地复习这一专题。通过

三、复习目标

 掌握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品析角度  掌握基本解题思路  掌握规范化的答题技巧

四、例题点拨

(一)自读感知

师语:今天老师也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了几个句子,想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这些句子精彩在哪里.(5分钟时间给同学们自读感知下列句子的精彩处)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白杨礼赞》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春》

3、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

(二)、交流赏析

请同学们就刚才的自读感知,口头上对这些句子进行赏析。要求:表述完整规范。同学交流之后,老师归纳赏析角度并写好板书。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白杨礼赞》 示例:(1)动词“扑”写出了黄土高原上迎面而来的情景,体现了车速之快,也写出了高原的辽阔平坦。

(2)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示例:“偷偷地”、“钻”采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初春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浓浓情意。

3、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示例:肖像描写,描绘出了杨二嫂老、丑、站姿不雅这样一个尖酸刻薄的妇人形象,把人物刻画得形象,同时也与二十年前的“豆腐西施”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作者对于她的同情、鄙视。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

示例:从触觉和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的风描写得形象至极,写出了春风柔和、清新的特点,更有感染力。

(三)归纳小结:

1、赏析角度(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详见《海西》P76)(2)、用词(动词、形容词、叠音词等,详见《海西》P71)(3)、描写方法(人物、环境,详见《海西》P33)

①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2、规范表述:

鉴赏角度╃事物特点(人物品质)╃表达作用(效果、情感)◆也就是要答出:写什么内容?怎样写的?有什么效果?

五、强化训练

(一)、学生完成练习(独立完成后可小组内交流)

1、她做了许多的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太阳和彩虹的梦,还有 关于爱的追求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2、拿着沾着污迹的卷子,我无奈地走出了校门。夕阳无力地沉了下去,黑暗在一时间漫布了天空。一阵狂风刮过,路旁的树枝“啪啪”作响,继而被暴风卷走。枯黄的落叶,在树枝上做着最后的挣扎,尽管那样猛烈,但是被树枝无情地抛掉,砸落在地上。月亮好不容易从阴暗的云里冲出来,但却又立刻被云缠住。

3、品析划线的句子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4、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黏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鲁彦的《听潮》

5、村里有两口古井,一口在村头高地,一口在村中平地。„ „高地的古井井台上还有个石盆,有时有妇女弯腰俯身井沿吊起水,擎起吊桶,后退一步,高高远远地把吊桶里的水向石盆倾去,水泻成一弯弧线,几吊桶后,石盆里水渐满并溅起水花。然后她就站在石盆边洗衣。《古井》

(二)全班交流

班级同学间互相交流,采用个人回答形式。一个同学赏析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评点或补充。最后,投影出示参考答案。(答案根据规范表述的三个步骤,用三种颜色进行区分。)

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的梦境之美,增强了气势。

2、示例1:景物描写,渲染出萧索、晦暗的气氛,烘托出“我”因考试不理想而沮丧失落的心情。

示例2:“无力地”、“最后的挣扎”、“无情地抛掉”、“好不容易”、“冲出来”、“缠住”等词语,将夕阳、落叶、树枝、月亮、云等自然景物拟人化,描绘出萧索的景象,烘托“我”因考试不理想而沮丧失落的心情。

3、(1)运用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虽年老却很有精神、精明干练的特点,使得人物更加形象,感染力强。

(2)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苏大夫精湛的医术。

4、示例1:用“冲”、“黏”、“润湿”等动词,形容潮来时的动作,赋予海潮生命力,写出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流露出作者对海潮的赞叹之情。

示例2:运用比喻修辞,“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蒙蒙,是晓雾弥漫,还是暮烟霭霭?给人以虚幻迷离的感觉。示例3: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海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将海潮的奇幻展现得淋漓尽致,流露出作者对海潮的赞叹之情。

5、用“吊”、“擎”、“退”、“倾”等动作和水泻呈弧线,形象描绘妇女汲水洗涤的优美姿态,写出了古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语言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六、温馨提醒 答题注意事项

1、所选句子应利于赏析;

2、认真审题,题目中是否限定赏析角度; 

3、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进行赏析;

4、联系上下文,凭借文中关键词句,结合作者情感进行赏析; 

5、表述要有层次感,答题规范完整; 七:布置作业

1、《中考新探索》P18第5题和P21第3题 

2、尝试写一优美语段。

愿同学们快乐地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篇6:阅读理解语言赏析教案

散文阅读——赏析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语言赏析的角度。

2、掌握散文语言赏析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文学评论家说 :‚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

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的走进了散文。散文语言的特点

1、散文语言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2、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3、散文语言常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二、点击考纲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三、高考试题回顾:

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

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她只能活七小时》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

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古怪的重水》 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济南市一摸试题 《中年是不断进化的》(科普文)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潍坊市一摸试题 《美人如花隔云端》(科普文)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的语言特点。

(1)它包含了将近200种微观粒子并且描述了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所有的 这些微观粒子都是由17种最基本的粒子由不同的方式结合构成的。

(2)希格斯玻色子犹如一个神话传说中的拥有无双美貌的女子,让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追求,却始终不能见得一面。

四、设问方式

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处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某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典例回顾:

《中年是不断进化的》(科普文)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4分)学生答案展示1:

①每段的开头都有对该段的总结。使读者读起来更能清楚地了解文章内容。②多处使用‚证据表明‛,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例如‚现有证据表明:许多…‛,‚有关研究表明:一名儿童…‛

学生答案展示2:

①第三段采用自问自答的 形式,使文章内容更为通俗易懂。②采用举事例的方法,凸显文章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③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中年人的中心地位。

五、答题思路

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讨论交流,记下发现

原则: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1.从用词的角度:

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 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3.从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 判定文中有无使用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

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六、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第二步,举例分析(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 第三步,指出效果。

例 散文阅读:问语言特色

原文:古韵深深里,我会让自己的思绪随意地飘荡。想那青山绿水间,垂柳依依,小河潺潺。斜阳里,看渔舟唱晚、倦鸟低回。夏夜里,明月高悬在画楼的一角,梅花的疏枝在被月光映照出的银白的水面弄着清影。此刻,该有一轻舟从那枕河的桥底悠悠荡出,船头一长衫纶巾的公子,齿白唇红,冠上一定要嵌块白玉,腰间也要悬一青绿的丝绦,这就是我幻想的丰满形象了,在他轻启的唇齿间,吟出三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来,伴随着寒山古寺飘渺沉静的禅钟,此情此境,醉了我是必然的。

本文的语言极富特色,请以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赏析。(答出三点即可)①使用叠音词,如:垂柳依依、小河潺潺、悠悠荡出,使语句 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用词)②使用长短句结合的句式,如:斜阳里……弄着清影,使语句错 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句式)

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梅花的疏枝……弄着清影‛,‚弄‛赋于 水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修辞)

④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如‚月落……对愁眠‛,增强了文采和诗意。

七、学以致用

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

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

问题:这一段中划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答案提示】运用了口语方言,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此答案太简略,请你根据总结出来的办法(答题三步骤)将答案完善一下。分析:这是一段对刘四爷性格介绍的文字,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特色主要体现在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从句式角度看,这一语段多用短句;从手法使用的角度看,‚一脚蹬在天堂‛和‚一脚登在地狱‛构成对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土混混‛‚耍骨头‛等都是口语。所以在鉴赏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应紧扣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答题。【答案示例】

①划线部分运用了口语词。如‚土混混‛‚耍骨头‛‚紧一把儿‛‚松一步儿‛‚瞪眼‛‚摆弄‛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使文章质朴通俗。

②生动形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人被弄得迷迷糊糊比作‚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 ‛,写出了刘四爷的聪明善于调动。(杨慧敏)

巩固提高

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参考答案】

第①处:语言简洁,使用短句,用词生动。如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型、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

第②处:语言流畅连贯,句式长短相间,用词传神。如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生动传神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 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参考答案】

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八、课堂小结: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用词:叠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长短、整散等。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有的时候还要考虑语体色彩;对科普文来讲,还要考虑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 子、作比较)的运用。

2、答题模式: ① 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② 举例分析 ③ 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包括: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各种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

表述方式:

1、抓角度(词语、修辞、含义、手法、其他)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作用(主旨、情感)常用答题词语

平实质朴,通俗自然

清新朴素,泥土气息(生活气息)华丽典雅,字字珠玑 含蓄隽永,富于感染力

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 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 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 常见语言风格(特色)平实自然 形象生动 含蓄委婉 清新明快 洗炼简洁 绚丽飘逸 婉约细腻 旷达豪放 沉郁悲慨 幽默讽刺 整散结合 音韵和谐

《古怪的重水》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①严谨。如第三段中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性和功用。

②简明。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句式短小,语言简洁明白。

③朴素。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打这儿‛口语色彩浓重,读起来亲切自然。

④生动。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练习1 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赏析下面画线的句子。(4分)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1)运用拟人的修辞的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从修辞的角度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反语—— 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②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

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 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臵悬念)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 反复——突出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

上一篇:谚语成语歇后语下一篇:领导干部面试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