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知识点整理

2022-07-07

第一篇:记叙文知识点整理

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

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父亲的手,供大家参考。父亲的手,即使是在教训孩子,也会给以孩子温暖。

——题记

自我有了记忆能力起,我对父亲一直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老实说,父亲并不高大,一米七的个头,略有些发福的腰,微微挺起的肚子,以及一副金丝边眼镜,怎么看怎么像个有学问之人,理应是温文尔雅的。谁知在我的心中,他却像个山野村夫一样,有些匪气。

尤其是他那双手,虽不似练武之人布满老茧,威力却很惊人。他的手,厚且大,指头极粗,张开五指,便像一块砖一样厚重。当他的砖一样的手掌向我挥来时,我顿时觉得我成了孙猴子,即将被“五指山”压得无翻身之日。

事实上,我也仅仅和父亲的手掌亲密接触过三次,第一次是手,第二次是脸,第三次是头。

记得我八岁那年,正值顽童岁月,也是任性的时候,那时我迷上一套漫画,数次开口索要不成后,我便挺而走险——偷,大概偷了三十块钱,当然,当时的我显然不够熟练——当然后来也没偷过,当我把手伸进父亲皮夹的一刹那,我忽然感觉身后鼻息直喷颈部,反头一看,一黑脸大汉正铁着一张脸,剑眉集中,怒视着我。当天,当父亲的“砖头手”第一次用力地拍到我的手掌时,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因为太痛了!

从那时起,我对父亲的畏惧程度一天天加剧,心中也产生了一丝丝怨恨。在我十五岁那年逃课被抓到后,父亲第二次打了我,当他厚重的大手甩到我的脸上时,终于,我下定了决心——等什么时候我长大了,绝不会任父亲打了!

十六岁,十七岁时我的身高如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真有“势拨五岳掩赤诚”之势,十七的我和父亲站在一起时,个子高他一头。

终于,在又一次犯了错后,父亲又扬起了他的手。我心想,若他挥下,我一定有挡住他的手的力气。他扬起的大手上有一道深深的红色指甲印,我清楚地看到,那时在听老师训斥我时,父亲用他的大拇指,狠狠地插入了他的食指之中。父亲的宽大的手掌,最终还是落下了,但这次力度似乎不大,只轻轻地抚摸了我的头,眼神复杂,不知那里包含了多少情感,有期待,有愤怒,也许还有失望。我愕然了,我没有想到父亲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我曾经一次又一次的想过,当我有力气抓住他挥向我的手时,我会得意地笑,会张狂地笑,会毫不畏惧地和他相对视。但我没想到父亲只是用手抚了抚我的头,还留给我那样一个复杂的眼神。

父亲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背影。父亲有些驼背了,身子却更胖了,不知为何,我的眼眶有些湿润,想到父亲的手,那不仅仅是惩罚我的利器,更是温暖我的太阳啊。

回想起生活中的一个一个片段,想到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准备早餐的父亲的手;想到每天晚上十一点要去学校自习室接我的开着车的父亲的手;想到帮我

涂药的那双手;想到抚摸我头的那双——我父亲的手。

我忽然对着父亲的背影大声喊:“爸,我会努力的!”父亲身影猛然一顿。终于,他缓缓扬起了手!像太阳一样!

第二篇:记叙文基本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

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神态、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

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等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散步》《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

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表现主题。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事物及起因、经过、结果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概括文章内容时常用。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4)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 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 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整篇课文可以分为上课前——上课时——下课后这三个部分。又如鲁迅的《故乡》,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小学时学的《开国大典》《穷人》也是顺叙的典型课文。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难忘的启蒙》(沙健孙)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纪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的话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童年启蒙——中学启蒙。

②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

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着叙述,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窃读记》《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羚羊木雕》对“我”和万方友谊的插叙。如《驿路梨花》运用插叙表明原委,交代了房子的来历。 此外还有平叙、补叙等等。 5.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

① 以时间转移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② 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③ 以人物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叙述者“我”是故事的见证人,被称为线索人物) ④ 以事件为线索(如《社戏》《散步》)

⑤ 以行踪为线索(如《桃花源记》,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⑥ 以事物为线索(如《项链》《皇帝的新装》)(以上被称为明线); ⑦ 以人物思想感情(如《春》)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如《荔枝蜜》)为线索等等,(这两种被称为暗线)。 ⑧ 多数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度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第三篇: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一、 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 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来分:

(1)写人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4)状物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叙述的顺序:

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一面》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了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⑵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例如:《驿路梨花》,从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看,采用的就是倒叙的写法。文章由“我们”路过住宿茅屋写起,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才交代出小屋的来历。

⑶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例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3、叙述的人称:

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是不同的,阅读中应仔细体味。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的。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但毕竟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真切,两种人称各有用处。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这几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各有其明显的特点: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⑴记叙文中的描写。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离不开描写。单纯的记叙,会使人感到平淡、枯燥、乏味,只有把记叙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例如《小麻雀》一文,为了突出小麻雀受伤害的不幸遭遇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小麻雀的眼睛约十几处之多,使小麻雀的凄惨形象十分传神感人。

⑵记叙中的说明。说明既然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例如《故乡》前四段在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的心情后,第五段以说明的方式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省去了许多叙述的笔墨。

⑶记叙中议论。记叙与议论是两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且这两种表达方式常常是交叉或糅合使用在同一篇文章中,各自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是叙议结合得较好的一例,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应给以必要的重视;而在写作中,则应认真学习运用它。

⑷记叙中的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虚假的或扩大了的感情必然失真,自然也就不会感人。至于抒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把抒情渗透在具体记叙描写之中,或集中记叙,集中抒情,或情景交融。

5、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1)象征: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2)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故乡》中,通过“我”回乡搬家时的见闻和感想,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帝、封、官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3)夸张: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4)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这种“以宾衬主”的手法运用得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使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古文中《爱莲说》就是一篇典型的运用衬托手法的小品文,为了突出莲花的美,文中有三处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菊花是旁衬,牡丹是反衬。在反复的衬托下,逐步揭示了人们“爱花”与人生观之间的关系,并最后表明自己爱莲的缘由,从而逐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6)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

“文似看山不喜平”,事无巨细、唠唠叨叨地平铺直叙是行文之大忌,而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荔枝蜜》就是个成功的典范。

文中一开并没有就回忆小时候被蜜蜂螫了一口,“从此,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就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这是对蜜蜂的“抑”,而后写看到勤劳的蜜蜂嘤嘤嗡嗡、沸沸扬扬的生活情景,终于心灵震憾,“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从心中真诚地赞美“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就是对蜜蜂的“扬”。这种写法叫“欲扬先抑”。

与《荔枝蜜》欲扬先抑的写法相反,还有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态度的极大讽刺,这种写法就叫做“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同样应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轻重、主从、详略,不可以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7)借物抒情 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传达写作者的某种情感。 (8)托物言志

6、记叙文的中心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可概括为“四看一原则二分析”。

一原则: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要读懂原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尤其要辩明文体的特点,比如散文、小说等,根据文体特点分析归纳。只有从宏观上把握全篇,对文章内容了然于胸,才能正确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也是音读理解的核心和归宿。

二分析 分析主要的人和事。分析作品的背景 四看:看标题、看材料、看首未段、看重点句

① 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题目就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中心。 ② 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通过选取的材料和详略安排分析其蕴含的中心。

③ 从分析文章的首未段入手。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开头就点明文章的中心,所以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结尾往往也提示和深化文章的中心,或启示读者作深一层的思考,研读结尾的语句可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④ 从重点句入手。重点句有议论抒情句、主旨句、反复使用的语句,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归纳总结,便可把握文章的中心。归纳中心思想,要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有的文章有点题句,抓住了这些语句,并用适当的词语将其连线起来,就是中心思想。多数情况下,文中没有直接点明,就需要自己归纳概括,可以先把全文各段大意或各段的关键词连接下来加以综合,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7、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⑴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例如:

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控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开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⑵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例如: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理解“慈爱”的含义,可用近义词替换的办法。

把“多么慈爱”换成“多么可爱”不行。“可爱”表示值得爱,“慈爱”除“可爱”的意思外,强调“像慈母一样的爱”的意思,用以写老师的爱更恰当。

⑶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例如: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故乡》“高墙”是比喻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闰土、杨二嫂等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主题所在。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句子是由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

8、分析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例如《我的老理财》一文,写了七件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因为后两件事体现了“我”和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达到了新的高峰,集中地反映了作品的主题。如果前五件事不写,文章内容显然单薄,也会大大削弱蔡老师对孩子们的关怀热爱之情。

9、分析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⑴过渡,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恰当、巧妙的过渡,对文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文章,都极讲究过渡的艺术。

如何分析文章的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以下几种过渡方法:用词语过渡;有句子过渡;用段过渡。例如《白杨礼赞》一文,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用了“然而”一词过渡;第四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五段又用了“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句进行过渡。

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过渡,在文章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起着纽带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记叙文的过渡,其主要作用是: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如《白杨礼赞》,第二段由使人“恹恹欲睡”、“单调”的高原景色转换成第三段描述令人“惊奇”的白杨树,中间用了“然面”一词过渡。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例如《白杨礼赞》第四段由议论转入第五段具体描述,中间用了过渡句。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由顺叙转入倒叙时用了“我紧紧地抱住他,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一句过渡,由倒叙转入顺叙时,又用了“„„我抹去眼泪,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样的过渡句进行衔接,使文章由顺叙转入倒叙,再由倒叙转入顺叙时起讫点十分清楚,文气连贯而自然。

⑵照应。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10、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故乡》中的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作者就是通过她“圆规式”的外形与“我”印象中的“豆腐西施”对比,通过她对“我”先虚做吹捧,继而尖酸嘲讽,对闰土鄙薄不屑、恶语中伤,通过她顺手牵羊、贪小便宜等一系列表现,刻画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自私、尖刻、泼辣、放肆的小市民妇女的形象,令人如见其形、闻其声、知其心。

⑵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驿路梨花》一文,主人公梨花姑娘始终没有出场,但全文写的却是梨花姑娘的感人事迹。她的精神品质全部都是通过侧面描写,通过大家对她的评价写出来的。

⑶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在记叙韩麦尔先生上习字课时,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⑷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和敬爱老师,以至于他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正体现了小弗朗士的逐步成熟和强烈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认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二、写景记叙文的知识点梳理

1、概括内容:本文段写了××季节××景物(注意写的是某一季还是四季,写的是某一种景物还是几种景物)景物的特征是××

2、梳理思路:文段先写××再写××,是按××顺序来安排的。(时间、空间或是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

3、概括主题:文段描写了××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一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两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春》《济南的冬天》;或者是借景物含蓄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如托物言志《石榴》,象征《白杨礼赞》,借景抒情《夏》)

4、美文赏析:可以从描写内容、手法、特征、情感、感染力(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几个角度答题。

(1)好词赏析: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生动传神的表现事物特征。

例如“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动词“钻”生动写出了小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形容词“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初生的小草柔嫩翠绿的特点。

(2)修辞赏析:常见修辞为: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夸张(夸大或缩小事物特征)、对比(突出事物特征)

(3)艺术手法赏析:对比与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多角度描写(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

第四篇:记叙文的知识点

一、 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 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叙述的顺序:

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一面》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了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⑵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例如:《驿路梨花》,从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看,采用的就是倒叙的写法。文章由“我们”路过住宿茅屋写起,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才交代出小屋的来历。

⑶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例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3、叙述的人称:

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是不同的,阅读中应仔细体味。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的。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但毕竟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真切,两种人称各有用处。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这几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各有其明显的特点: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⑴记叙文中的描写。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离不开描写。单纯的记叙,会使人感到平淡、枯燥、乏味,只有把记叙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例如《小麻雀》一文,为了突出小麻雀受伤害的不幸遭遇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小麻雀的眼睛约十几处之多,使小麻雀的凄惨形象十分传神感人。

⑵记叙中的说明。说明既然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例如《故乡》前四段在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的心情后,第五段以说明的方式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省去了许多叙述的笔墨。

⑶记叙中议论。记叙与议论是两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且这两种表达方式常常是交叉或糅合使用在同一篇文章中,各自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是叙议结合得较好的一例,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应给以必要的重视;而在写作中,则应认真学习运用它。 ⑷记叙中的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虚假的或扩大了的感情必然失真,自然也就不会感人。至于抒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把抒情渗透在具体记叙描写之中,或集中记叙,集中抒情,或情景交融。

5、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它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以含蓄形象地表现出来。

(2)对比

(3)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这种“以宾衬主”的手法运用得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使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古文中《爱莲说》就是一篇典型的运用衬托手法的小品文,为了突出莲花的美,文中有三处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菊花是旁衬,牡丹是反衬。在反复的衬托下,逐步揭示了人们“爱花”与人生观之间的关系,并最后表明自己爱莲的缘由,从而逐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借物抒情 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传达写作者的某种情感。

(5)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事无巨细、唠唠叨叨地平铺直叙是行文之大忌,而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荔枝蜜》就是个成功的典范。

文中一开并没有就回忆小时候被蜜蜂螫了一口,“从此,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就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这是对蜜蜂的“抑”,而后写看到勤劳的蜜蜂嘤嘤嗡嗡、沸沸扬扬的生活情景,终于心灵震憾,“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从心中真诚地赞美“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就是对蜜蜂的“扬”。这种写法叫“欲扬先抑”。

与《荔枝蜜》欲扬先抑的写法相反,还有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态度的极大讽刺,这种写法就叫做“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同样应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轻重、主从、详略,不可以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6)托物言志

6、记叙文的中心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可概括为“四看一原则二分析”。

一原则: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要读懂原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尤其要辩明文体的特点,比如散文、小说等,根据文体特点分析归纳。只有从宏观上把握全篇,对文章内容了然于胸,才能正确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也是音读理解的核心和归宿。

二分析 分析主要的人和事。分析作品的背景

四看:看标题、看材料、看首未段、看重点句

① 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题目就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中心。 ② 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通过选取的材料和详略安排分析其蕴含的中心。

③ 从分析文章的首未段入手。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开头就点明文章的中心,所以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结尾往往也提示和深化文章的中心,或启示读者作深一层的思考,研读结尾的语句可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④ 从重点句入手。重点句有议论抒情句、主旨句、反复使用的语句。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归纳总结,便可把握文章的中心。归纳中心思想,要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有的文章有点题句,抓住了这些语句,并用适当的词语将其连线起来,就是中心思想。多数情况下,文中没有直接点明,就需要自己归纳概括,可以先把全文各段大意或各段的关键词连接下来加以综合,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7、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⑴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例如:

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控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开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⑵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例如: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理解“慈爱”的含义,可用近义词替换的办法。

把“多么慈爱”换成“多么可爱”不行。“可爱”表示值得爱,“慈爱”除“可爱”的意思外,强调“像慈母一样的爱”的意思,用以写老师的爱更恰当。

⑶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例如: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故乡》“高墙”是比喻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闰土、杨二嫂等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主题所在。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句子是由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

8、分析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例如《我的老理财》一文,写了七件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因为后两件事体现了“我”和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达到了新的高峰,集中地反映了作品的主题。如果前五件事不写,文章内容显然单薄,也会大大削弱蔡老师对孩子们的关怀热爱之情。

9、分析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⑴过渡,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恰当、巧妙的过渡,对文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文章,都极讲究过渡的艺术。如何分析文章的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以下几种过渡方法:用词语过渡;有句子过渡;用段过渡。例如《白杨礼赞》一文,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用了“然而”一词过渡;第四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五段又用了“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句进行过渡。

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过渡,在文章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起着纽带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记叙文的过渡,其主要作用是: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如《白杨礼赞》,第二段由使人“恹恹欲睡”、“单调”的高原景色转换成第三段描述令人“惊奇”的白杨树,中间用了“然面”一词过渡。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例如《白杨礼赞》第四段由议论转入第五段具体描述,中间用了过渡句。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由顺叙转入倒叙时用了“我紧紧地抱住他,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一句过渡,由倒叙转入顺叙时,又用了“……我抹去眼泪,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样的过渡句进行衔接,使文章由顺叙转入倒叙,再由倒叙转入顺叙时起讫点十分清楚,文气连贯而自然。

⑵照应。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10、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故乡》中的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作者就是通过她“圆规式”的外形与“我”印象中的“豆腐西施”对比,通过她对“我”先虚做吹捧,继而尖酸嘲讽,对闰土鄙薄不屑、恶语中伤,通过她顺手牵羊、贪小便宜等一系列表现,刻画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自私、尖刻、泼辣、放肆的小市民妇女的形象,令人如见其形、闻其声、知其心。⑵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驿路梨花》一文,主人公梨花姑娘始终没有出场,但全文写的却是梨花姑娘的感人事迹。她的精神品质全部都是通过侧面描写,通过大家对她的评价写出来的。

⑶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在记叙韩麦尔先生上习字课时,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⑷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和敬爱老师,以至于他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正体现了小弗朗士的逐步成熟和强烈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认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二、写景记叙文的知识点梳理

1、概括内容:本文段写了××季节××景物(注意写的是某一季还是四季,写的是某一种景物还是几种景物)景物的特征是××

2、梳理思路:文段先写××再写××,是按××顺序来安排的。(时间、空间或是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

3、概括主题:文段描写了××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一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两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春》《济南的冬天》;或者是借景物含蓄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如托物言志《石榴》,象征《白杨礼赞》,借景抒情《夏》)

4、美文赏析:可以从描写内容、手法、特征、情感、感染力(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几个角度答题。

(1)好词赏析: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生动传神的表现事物特征。

例如“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动词“钻”生动写出了小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形容词“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初生的小草柔嫩翠绿的特点。

(2)修辞赏析:常见修辞为: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夸张(夸大或缩小事物特征)、对比(突出事物特征)

(3)艺术手法赏析:对比与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多角度描写(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

第五篇:记叙文阅读应掌握的知识点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1 象征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对比手法

1、通过比较,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2、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 反衬

5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6 欲扬先抑

1、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2、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7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8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 伏笔和铺垫 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10 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

1、丰富文章内容;

2、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

3、情节更生动感人

11 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 1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1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14 借物喻人 15 借物喻理

16 托物言志

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3、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7 情景交融 18 以小见大

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1 记叙 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 描写 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通过运用修辞手法)。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3 说明 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4 议论 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作用是点明文章中心。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作用: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 抒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作用:

1、引起读者的共鸣;

2、深化中心;

3、画龙点睛。

描写种类 1 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主要是外在特点的展示,包括面部、头发、身材、衣着等,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两种,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

3 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又叫动作描写,由人物的举止构成,主要作用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4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心态的揣摩,一般由“我”的面貌出现,用第三人称也可以写心理,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

5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中往往具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这四种描写

6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对人物具有衬托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作用有: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7 景物描写 作用: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表现人物品质;

5、衬托中心

8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大多属于动作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9 表情描写 10 正面描写

11 侧面描写 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

12 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文章线索 1 以主题为线索 2 以人物为线索 3 以事物为线索 4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 以时间、地点 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为线索 6 以“情”为线索 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记叙顺序 1 顺叙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顺叙为倒叙服务 3 插叙 插叙为顺叙服务,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补叙 修辞方法 1 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表达亲切,有情趣,生动形象)。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3 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表达感情更强烈,烘托气氛)。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 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气呵成,突出强调,有气势。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整齐,有节奏感)。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7 设问

1、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2、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

4、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 反问

1、加强语气,态度鲜明,强烈抒情;

2、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

9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题目的作用 1 概括内容 2 揭示主题 3 提示线索

赏析某句话或某段(或作用) 1 内容方面 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2 结构方面

1、总领全文;

2、总结上文;

3、为下文作铺垫;

4、引起下文;

5、承上启下;

6、线索;

7、照应前文;

8、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3 形式

1、写作方法;

2、语言特色;

3、修辞。(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4 感情 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词语顺序能否调换 1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如何体会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感情 1 分析文章题目 2 分析文章开头 3 分析文章结尾

4 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 5 分析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关键语句的种类 1 结构上看 第一段:文章或段落的领起句。如果是环境描写,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

2、引出下文;

3、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如果是其他描写,作用:

1、开篇点题;

2、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4、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段:文章或段落之间的过渡句,它往往兼顾领起与总收双重特点,承上为总收,启下为总领,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句子:文章或段落的总结句。作用:

1、总结全文;

2、照应开头;

3、点明中心;

4、深化主题

2 内容上看 中心句: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都浓缩于该句上

抒情句,就是以表达充沛的感情为主,甚至是全文感情的凝结

议论句,主要是指记叙文或说明文中的该类句子,它往往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写景句,它往住对人物或主旨起衬托作用,如

写作人称 1 第一人称 真实可信,便于作者抒发感情 2 第二人称 亲切自然

3 第三人称 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记叙线索的形式 1 事物 2 人物

3 思想感情变化 4 时间 5 地点 6 中心事件

找线索的方法 1 标题

2 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 3 抒情议论句

文章结构 1 纵式结构 或按时间先后,或按事件发展的过程,或按事理的逐步深入来展开结构 2 横式结构 横式结构的文章的主体部分一般是从几个方面来分别写的,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或是由主到次的关系。 3 纵横结合式结构

4 总分式结构 此种结构方式是文章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般说来有三种: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1 摘句法 起始句(首括句)就是该段的中心句,可以据此概括段意

尾括句(总结句)显示该段的中心

过渡句(或过渡段)显示段意

2 概括法 归纳法(对这件事的归纳概括,既不能用开头的第一句话,也不能用最后的一句话,只能从这件事中去归纳) 取主舍次法

3 串连法 连层法(是指同一段内有几个层次,把每一个层次所讲的内容串连概括起来,从而总结出本段的段意) 串段法(是指一大段中包含了若干自然段,把每个自然段所讲的内容进行一次压缩概括,然后归纳出本段的段意) 组合法(利用该方法可以把段的内容概括得简明扼要,从而达到阅读题目的要求)

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 1 借助法 即借助文章题目、总起句、总结句、关键语句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

2 归纳中心法 感情入手法:通过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体会归纳文章的主旨

议论、抒情句入手法: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归纳总结,便可把握文章的主旨

主要段落归纳法:通读全文,分析归纳主要(或重点)段落的意思,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旨

分析人物入手法

分析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入手法:每一篇文章都有时代背景、写作意图,了解时代背景、写作意图有助于文章中心的归纳

3 格式法 记叙文:写人为主:记叙……赞扬了……表达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抒发……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议论文:立论: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驳论:文章驳斥了……提出了(阐述)……主张(道理) 说明文:文章说明(介绍)了……体现(展现、赞美)了……

语言特色 1 朴实无华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2 优美生动 文章结构 1 开头 主要有这样几种:①开门见山式。②抒情渲染式。③引用启迪式。④环境烘托式。⑤倒叙式。

2 结尾 有四种方式:①揭题式。②启迪式。③抒情者。④鼓动式。

3 过度 有三种方式:①在段落的前面用一两句话过渡到下文;②在文章内部的层次之间用一个段连接上下文;③在内容转换、文意转折、表达方式变换的地方,用一个句子进行过渡。 4 照应 有三种方式:①首尾照应、②前后呼应、③行文与文题照应 5 段落

6 层次 有三种方式:①首尾照应、②前后呼应、③行文与文题照应

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 揣摩情感倾向 2 提炼思想观点

3 寻找主题源头 主题的源头,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产生的依据,也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缘何而来

4 分析重点段落 记叙文的重点段落是文章所记叙的中心事件,也是集中暗示人物精神风貌的地方。

说明文的重点段落是对说明对象的解说最为具体、运用说明方法最为集中、最为灵活的地方。

议论文的重点段落是论据最为集中、论证最为充分的地方。 5 理解关键语句

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 1 抓住时间标志 2 抓住地点转移

3 抓住情节转换 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依据情节的椎进就能划分出层次。 4 抓住描写角度 可以按描写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层次 5 抓住感情变化

上一篇:教育帮扶工作总结下一篇:教育部整治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