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

2022-08-17

第一篇: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要点

西方的古代教育

关于教育起源代表性的观点:

1 生物起源: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英国学者 能T. P. Nunn

2 心理起源:教育的发生是“非理性的”,“单纯的无意识地模仿”美国 孟禄

古希腊 罗马时代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声望的学者和他们的追随者 意 萨莱诺大学 医学中心 波隆那大学 罗马法中心 巴黎大学 神学中心

1168 牛津大学 1209 剑桥大学 1358 海德堡大学 Universitas “组合,行会”

文艺复兴以后 人文主义教育 新教教育 天主教教育

西方教育学的建立 夸美纽斯 继承人文教育思想的成果

《大教学论》1632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著作《母育学校》第一本学前教育书“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世俗教育任务 谈及普及教育,学前教育,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

17-18世纪

英国:培根《新工具》“知识就是力量” 归纳法

洛克《教育漫话》主要谈论“绅士教育”贵族+事业家

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3方面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在“克制”和“精神活动自由”之间寻找平衡

法国:爱尔维修:“教育万能”

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念,代表著作是教育小说《爱弥儿》提出“归于自然”的观

点,教育的目的是“自然人”而非“社会人”。“天性的最初的冲动永远是正当的” 独立自主-依赖专制 平等-等级 无所不宜-职业人 自食其力-依靠他人

德国:具有现代理念的大学首先在德国出现 1694 哈勒大学

19世纪教育思想家

瑞士 裴斯泰洛奇: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

“教育问题不在于传授专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人类的基本能力”

“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要素教育”理论:各种才能的均衡发展

最早将教育与手工劳动结合起来进行试验

德国 赫尔巴特 提出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普通教育学》

以伦理学为依据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以心理学为方法确定教育手段。

教育4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幼儿教育之父” 福禄培尔受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影响很大

他的著作后来被编为《幼儿园教育学》

英国 斯宾塞 科学教育的倡导者 代表著《教育论》

以科学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有助于个人判断的是科学知识,反对学校的文科传统。道德教育上“自然后果”的原则。

日本 福泽谕吉 启蒙思想家代表作《劝学篇》《文明论概略》

以教育为利器批判传统观念,主张向西人学习,广设实学科目,重视体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革新运动

1)新教育运动:从英国开始 代表人物 瑞典 爱伦•凯 著作《儿童的世纪》

主张依据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改革教育,理想的教育应该废除班级制度,教科书和考试,任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

2)进步教育:主要在美国,持续到50S末 比较强调儿童的自由

3)实验教育学:以实验心理学为基础,强调儿童的生物性

20世纪教育思想家

意大利蒙台梭利 著作《蒙台梭利方法》在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

重视早期教育,以天性为中心,考察儿童的心理特点,把遗传和环境因素统一起来。建立“儿童之家”

美国 杜威 建立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体系《民主主义与教育》

把民主主义的发展和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科学上的进化论思想以及工业的改造联系起来,指出这些发展所表明的教育方法方面的变革。

教育是生活,是生长,是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提倡反省思维的方法

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杜威第一次用“传统教育”代表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将自己自己的主张称为“现代教育”

苏联 马卡连柯 《生活之路—教育叙事诗》在集体中把教学和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现代教育思潮与主张:

改造主义教育: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要素主义教育:教育是智慧的训练,,以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为教育核心

永恒主义教育:教育是理性的培养,突出古代名著的作用

新行为主义教育:教育是塑造行为,主张程序教学,利用教学机器

结构主义教育:瑞士 皮亚杰 认知心理学 主张了解儿童的思维结构,“从发现中学习” 终身教育:现代社会的需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

中国教育史

西周时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礼不下庶人”

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

战国时期:养士 “四公子”

汉朝:董仲叔提倡儒家学说 “天不变,道亦不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唯一学科)第一个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学

1 官学:中央有太学 地方有学 校 庠 序

2 私学:“书馆”“精庐”“精舍” 代表人物:马融 郑玄

太学的教师称博士,西汉时只设五经博士,东汉增加到十五人。博士的领导者西汉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即校长。汉朝太学没有规定肄业年限,既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是最高考试机关。

汉代举贤良方正,举孝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开始

进士科:第一名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隋朝设国子监掌管全国教育事业 日本派遣留学生始于隋朝

唐朝建立起完备的教育系统 地方 长史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 阿倍仲麻吕

这时的太学变成贵族学校,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才能入学

唐朝开始国子学的兴盛,国子学只收贵族弟子,

私学人物:隋朝 王通 唐朝 曹宪

宋朝:书院制度兴盛 六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 登封嵩阳书院岳麓书院

商丘应天府书院衡阳石鼓书院江宁茅山书院

书院的发达和理学的兴盛关系密切 特别是南宋的朱熹 其《四书集注》是元到清的教科书,“学为圣人”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 “修齐治平”

鹅湖(上饶鹅湖寺)之会 朱熹—陆九渊

明朝:科举盛行 书院变成科举的预备机构,国子学此时最为兴盛

八股取士 1)小考 2)乡试 举人 3)会试 4)殿试 进士

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

清朝: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近代第一个学制 模仿日本1905年成立学部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近代的四所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馆 广州同文馆 湖北自强学堂

大学的建立:1895天津中西学堂 (北洋大学 天津大学) 1897南洋公学

1898京师大学堂

中国第一次派遣留学生赴美1872年 容闳 《西学东渐记》

1929年前对自费留学未加以管理

张之洞:《劝学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蔡元培:教育独立 “兼容并包”北京大学的改革

陶行知:乡村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知识点目录

绪论篇

第一章

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

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

(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法语是他的( )。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

(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

(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答案: (1) A (2) B (3) A (4) B (5) C 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

(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 B外国人 C第一语言是广东话的海外华人

(3)“对外汉语教学”的提出时间是( )。

A1982年 B1983年 C1985年

(4)“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的显著特点是( )。

A简洁上口 B符合汉语习惯 C突出主要教学对象

(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 )。

A第一语言教学 B第二语言教学 C目的语教学 答案: (1) B (2) A (3) A (4) C (5) B 3.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内部因素指:学习者和教师、所教的目的语、学习和教学活动;外部因素指相关的基础学科、语言环境。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科学及哲学;学科理论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部分;教学实践是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1)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教育目的是( )。

A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B建设自身学科理论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2)以下选项中属于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内部因素的是( )。 A相关基础学科 B语言环境 C学习者和教师

(3)以下选项中属于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外部因素的是( )。 A学习者和教师 B所教的目的语 C语言环境

(4)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为理论基础、( )、教学实践三个部分。 A学科理论 B基础理论 C应用研究

(5)学科理论服务的对象以及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是( )。 A理论基础 B应用研究 C教学实践 答案: (1) A (2) C (3) C (4) A (5) C 4.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是一种集中强化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有三个:

一、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

二、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

三、对外汉语教育是应用的学科。

(1)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 )的外语教学。 A第二语言 B第一语言 C外语

(2)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 )。

A语言对比 B技能训练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3)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是( )。

A语言对比 B技能训练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4)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 )。

A语言对比 B技能训练 C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5)对外汉语是一门专门的、( )、应用的学科。 A综合的 B理论的 C实践的 答案: (1) A (2) C (3) B (4) A (5) A 第二章

5.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开始的标志。以1978年为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分为两个时期: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时期、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时期。前者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创阶段(1950—1961年),本阶段周祖谟1953年发表了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1958年我国出版了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二、巩固阶段(1962—1966年),这一阶段中钟梫在《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中提出了“精讲多练”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

三、恢复阶段(1972—1977年)。后者分为建构学科理论框架阶段和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

(1)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开始的标志是我国第一个汉语教学机构( )的成立。 A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B中国语文专修学校

C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2)以( )为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分为两个时期。 A1982年 B1978年 C1987年

(3)1953年( )发表了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

A周祖谟 B刘月华 C吕必松

(4)1958年,我国出版的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是( )。 A《学汉语》 B《汉语学习》 C《汉语教科书》

(5)钟梫在《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中提出了“课内课外相结合”和()的实践性原则。

A精讲多练 B听说结合 C以词汇为主 答案: (1) A (2) B (3) A (4) C (5) A 6.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一、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1987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其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第一任办公室主任为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吕必松;

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已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1979年9月《语言教学与研究》改为正式出版的季刊,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以较具代表性的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为例,主要课程分为三大类:语言技能课、语言知识课和中国文化知识课;

四、学科理论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有了很大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1983年北京语言学院首先开设了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是( )。

A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B国务院外事办公室

C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第一任办公室主任是( )。 A周祖谟 B刘月华 C吕必松

(3)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是( )。

A《学汉语》 B《汉语学习》 C《语言教学和研究》

(4)汉语言专业本科教育的主要课程分为语言技能课、( )、中国文化知识课三类。

A语言知识课 B国际政治课 C西方经济课

(5)我国首先开设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是( )。

A北京语言学院 B北京大学 C南开大学

答案: (1) A (2) C (3) C (4) A (5) A 7. 世界汉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世界汉语教学是在各国人民与我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又常常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和国家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历过兴衰的变化和曲折的道路。我国周边国家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关系,汉语教学历史最久。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是从公元3世纪或更早时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的主要大学开设中文系或中文课程。

当前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

二、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三、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上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

(1)世界汉语教学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和( )的影响。

A科技 B国家关系变化 C自然环境

(2)最早开始汉语教学的国家有日本、( )、越南等周边国家。

A朝鲜 B印度 C法国

(3)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 )。

A普遍教授语言 B非普遍教授语言 C重要教授语言

(4)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 )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A汉学 B政治经济 C外交

(5)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 )发展的趋势。

A学前 B大学 C中、小学

答案: (1) B (2) A (3) B (4) A (5) C 第三章

8. 语言的基本特征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启示: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该从听、说开始,首先要着眼于口头语言。

二、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启示: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从言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己掌握。

三、语言有生成性。启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启示: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

五、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启示: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六、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七、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启示:语言是可以学会的;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语言学习;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意义。

(1)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该从( )开始,首先要着眼于口头语言。

A听、说 B读、说 C读、写

(2)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 )为对象。

A言语 B语言 C第二语言

(3)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 )。

A言语规则 B外语 C语言规则

(4)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课、( )的特点。

A知识课 B技能课 C文化课

(5)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 )。

A智商 B交际需要 C特殊生理基础

答案: (1) A (2) A (3) C (4) B (5) C 9. 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希腊是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

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为19世纪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和葆朴。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施莱赫尔提出了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并画出了印欧语系谱系树形图。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代表人物索绪尔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后来被封为语言学的“圣经”,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

三、转换生成语法。代表人物乔姆斯基,他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假说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理论;

四、功能主义语言学。代表人物韩礼德,他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以“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

(1)古代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是古中国、古印度、( )。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古埃及

(2)提出语言的“谱系树”理论的是德国学者( )。

A琼斯 B施莱赫尔 C葆朴

(3)( )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转换生成语法 C历史比较语言学

(4)( )被封为语言学的“圣经”。

A《句法结构》 B《语言论》 C《普通语言学教程》

(5)韩礼德是( )的代表人物,他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功能主义语言学 C历史比较语言学

答案: (1) A (2) B (3) C (4) C (5) B 10. 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是什么?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它是由乔姆斯基提出来的。

交际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它是由海姆斯提出来的。海姆斯还进一步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

(1)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是由( )提出来的。

A乔姆斯基 B海姆斯 C索绪尔

(2)交际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 )、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A感知世界 B传递信息 C发现自我

(3)交际能力是由( )提出来的。 A乔姆斯基 B索绪尔 C海姆斯

(4)海姆斯还进一步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 )、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

A不可接受性 B社会性 C语法性

(5)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策略能力。

A想象能力 B话语能力 C启发能力

答案: (1) A (2) B (3) C (4) C (5) B 11. 什么是语言形式?什么是语言功能?成人语言功能有哪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为语言结构。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是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两项主要内容。

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掌握了七种功能: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表达个体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他把成人的语言功能归纳为三种:观念功能—表达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交际功能—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话语功能—使语言的组成部分连贯衔接。

(1)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为( )。

A语言规则 B语言体系 C语言结构

(2)( )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A语言作用 B语言功能 C语言能力

(3)以下属于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中掌握的功能是( )。 A工具功能 B观念功能 C话语功能

(4)( )把成人的语言功能归纳为观念功能、交际功能、话语功能三种。

A索绪尔 B韩礼德 C乔姆斯基

(5)以下属于成人语言功能的是( )。 A工具功能 B控制功能 C交际功能 答案:

(1) C (2) B (3) A (4) B (5) C 12.合作原则是什么?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他提出“合作原则”,包括四项准则:

一、质的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二、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不要包含所超出需要的信息;

三、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有关的,要切题;

四、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有条理,简练,避免晦涩歧义。

(1)美国语言哲学家( )提出了“合作原则”。

A格赖斯 B格里姆 C利奇

(2)孩子吃了苹果,却对妈妈说:“不是我吃的。”这句话中的孩子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

A量的准则 B质的准则 C方式准则

(3)甲问乙:“你明天的飞机几点起飞?”乙说:“大概是明天上午吧。”对话中的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

A质的准则 B方式准则 C量的准则

(4)甲问乙:“你明天来吗?” 乙说:“你这个人真好。”对话中的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

A量的准则 B方式准则 C关系准则

(5)甲对乙说:“明天派车去接三个医学院的学生。”这句话中的甲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

A量的准则 B方式准则 C关系准则

答案: (1) A (2) B (3) C (4) C (5) B 13.礼貌原则是什么?

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人们常常出于某种礼貌或其他目的,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从而产生言外之意让听话者去领会。对此,英国学者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

一、得体准则:在会话中尽量让别人少吃亏,多得益;

二、宽宏准则:在会话中尽量使自己少得益、多吃亏;

三、赞许准则:在会话中对别人少贬低、多赞许;

四、谦虚准则:在会话中对自己少赞许,多贬低;

五、赞同准则:在会话中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六、同情准则:在会话中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1)英国著名学者( )等人提出了礼貌原则来补充会话原则。

A格里姆 B格赖斯 C利奇

(2)一位贵宾对负责接待的小刘说:“刘先生,这几个月你跑前跑后,真太辛苦了。”小刘回答:“一点都不辛苦。只要您舒心,就是我最大的荣幸。”小刘在这里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 )。 A谦虚准则 B宽宏准则 C同情准则

(3)甲:“敢问您尊姓大名?”乙:“不敢。鄙人姓张、名云。”这段话中双方都有意识地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许准则和( )。 A谦虚准则 B宽宏准则 C同情准则

(4)甲:“您所提的条件,有一些,我是同意的,只是对其中的一些条款我还要在向上级请示一下。”乙:“我很高兴您能同意,希望能早日达成协议。”对话中甲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 ),减少了双方的分歧。 A得体准则 B赞同准则 C赞许准则

(5)甲:“王主任,您看我的请调报告能批准吗?”乙:“咱俩可是老交情了,走,我请你喝两杯去。”对话中乙运用了礼貌原则中的( )。 A赞许准则 B赞同准则 C同情准则

答案: (1) C (2) B (3) A (4) B (5) C 1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和难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一、语法方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来变位;

二、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

三、词汇方面: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而且构词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便于记忆。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一、语法方面:汉语语法重“意”而不重 “形”,隐性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等;

二、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声调;词汇方面: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固定的四字成语,给学习者增加了难度;汉字:汉字是学习者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1)以下属于汉语学习语法方面有利因素的是( )。

A名词不用变格 B汉语语法重“意”而不重 “形”

C动词需要变位

(2)汉语的构词方式主要以( )为主。

A重叠法 B附加法 C词根复合法

(3)汉语学习中语音方面最大的难点是( )。

A声调 B音节数量少 C缺少哑音节

(4)下列属于汉语学习中词汇方面的难点的是( )。

A汉语的词音节少 B大量固定的四字成语 C构词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 (5)( )是学习者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A声调 B语法 C汉字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C 15.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加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教育的作用,对社会来说,在于传授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对个人来说,在于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健全人的个性,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

教育的目的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德育是指思想品德的教育,它确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

二、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三、体育指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

四、美育指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它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指一切能增加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A广义的教育 B狭义的教育 C教学

(2)( )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A广义的教育 B狭义的教育 C教学

(3)以下属于教育对于个人作用的是( )。

A传授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 B传授道德规范 C健全人的个性

(4)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

A前提 B基础 C核心

(5)体育指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和( )。

A前提 B重要保证 C核心

答案:

(1) A (2) B (3) C (4) C (5) B 16.教学过程的模式及其特点。 代表性的教学过程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传授式: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如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过程。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使学生能比较快捷地获得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缺点是容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端,忽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二、活动式: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如以杜威为代表的“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的性质—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检验与评价”过程。活动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它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三、发现式: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如以鲁纳为代表的“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反复)—作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既吸取了传统派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长处,又吸取了活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的特点。

四、发展式: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突破了把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智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与培养。

(1)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过程模式主要有传授式、( )、发现式、发展式。

A活动式 B填鸭式 C交际式

(2)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过程属于( )教学过程模式。

A活动式 B发现式 C传授式

(3)活动式强调以( )为中心,但它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A学生 B教师 C 课堂

(4)( )教学模式既吸取了传统派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长处,又吸取了活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的特点。 A活动式 B发现式 C发展式 (5)( )教学模式突破了把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智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与培养。 A活动式 B传授式 C发展式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C 17.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

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传授和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时间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的培养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 (1)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B巩固性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2)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积累知识,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并使其个性得到发展,这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3)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有统一的、基本的要求和规格,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在水平、能力、素质方面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B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4)( )是处理教学中词、概念和事物及其形象之间关系的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5)( )反映了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A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B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C巩固性原则

答案: (1) C (2) B (3) A (4) B (5) C 18.学科课程论及其特点。活动课程论及其特点。

学科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活动课程论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这种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适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活动课程论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对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注意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1)学科课程论是一种以( )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A学科的知识体系 B经验 C实践活动

(2)( )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A技能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学科课程论

(3)活动课程论是以( )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A经验 B学科的知识体系 C实践活动

(4)这种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 ),“在做中学”,适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

A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 B教育即生活 C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5)( )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对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注意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A学科课程论 B技能课程论 C活动课程论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C 19.什么是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效率。以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为依据,教学方法可分为: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 )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

A教学手段 B教学方法 C教学途径

(2)以( )为依据,教学方法可分为: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A教学活动的手段 B教学活动的侧重 C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

(3)知识性、理论性的课程主要采用的是( )。

A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4)( )一般用于各种体育、艺术、劳动技能以及掌握语言等能力为主的课程,常用于练习、实验、实习作业等具体方法。

A 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5)对文艺作品、体育表演甚至大自然的欣赏是( )的体现。

A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答案: (1) B (2) C (3) A (4) C (5) A 第四章

20.什么是布罗卡区?什么是韦尼克区?什么是语言习得关键期?

布罗卡区是主管说、写的运动语言中枢,它是由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发现的。韦尼克区是主管理解口语和一些书面语的听觉语言中枢,它是由德国神经学家韦尼克提出来的。 伦尼伯格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母语习得的最佳关键期。

(1)( )是主管说、写的运动语言中枢,它是由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发现的。

A布罗卡区 B韦尼克区 C听觉区

(2)( )是主管理解口语和一些书面语的听觉语言中枢,它是由德国神经学家韦尼克提出来的。

A布罗卡区 B韦尼克区 C听觉区

(3)( )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或称“临界期”假说。

A乔姆斯基 B伦尼伯格 C韩礼德

(4)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 )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A青春期/12岁左右 B八岁左右 C十六岁左右

(5)语言习得关键期这是( )习得的最佳关键期。

A第一语言B外语C 母语

答案: (1) A (2) B (3) B (4) A (5) C 21.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分类及过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识记按其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按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 )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A记忆 B识记 C遗忘

(2)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 )和运动记忆。

A感觉记忆 B情绪记忆 C短时记忆

(3)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感觉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4)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 )。

A遗忘 B再认和重现 C保存

(5)识记按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 )和意义识记。

A感觉识记 B情绪识记 C机械识记

答案: (1) A (2) B (3) A (4) B (5) C 22.什么是遗忘?衰退说与干扰说。

遗忘是指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和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衰退说是指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

干扰说是指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而产生抑制,所以产生遗忘。干扰保持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前摄抑制;另一类是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倒摄抑制。

(1)( )是指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和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

A识记 B遗忘 C保存

(2)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 )。

A逻辑遗忘 B感觉遗忘 C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3)有关遗忘的理论解释主要有( )、干扰说两种。

A衰退说 B遗忘说 C干扰说

(4)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正迁移

(5)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称为( )。 A正迁移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

答案: (1) B (2) C (3) A (4) B (5) C 23.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分类与特征。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包括经济、政治、科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等。

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部分。

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二、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的;

三、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

四、文化具有系统性;

五、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的;

六、文化是发展变化的。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A社会财富 B物质财富 C文化财富 (2)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 ),包括经济、政治、科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世界观、价值观等。 A制度文化 B观念文化 C精神文化

(3)按文化的内容常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部分。

A行为文化 B社会文化 C精神文化

(4)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以及园林、建筑等技术体系属于( )。

A制度文化 B社会文化 C物质文化

(5)以下不属于文化的特征的是( )。 A实践性 B民族性 C社会性

答案: (1) B (2) C (3) A (4) C (5) A 24.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二、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三、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而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1)以下属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是( )。

A文化和语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C语言和文化彼此分离

(2)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 )。

A分离 B排斥 C制约

(3)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 )。

A整体 B体系 C系统

(4)要真正理解或研究一种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 )。

A言语 B语法 C语言

(5)要习得和运用一种目的语,必须同时学习( )。

A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 B语法知识 C言语技能

答案: (1) B (2) C (3) A (4) C (5) A 25.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其特点。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二、交际原则和价值观念;

三、母语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四、交际过程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五、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从以上五个特点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1)( )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A跨文化交际 B国际交流 C外交

(2)跨文化交际主要是通过( )来进行的。

A言语 B语言 C文化

(3)以下不属于跨文化交际的特点的是( )

A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B交际过程的相互背离和异化趋向 C母语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4)( )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A母语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B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 C文化的相互影响

(5)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 )。

A交际原则和价值观念 B文化的相互影响 C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答案: (1) A (2) B (3) B (4) A (5) C 26.跨文化及过程中文化冲突和适应的四个阶段。

在跨文化交际中,或是进入非本民族文化的生活环境中,以及学习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差异都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经历从文化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一、蜜月阶段;

二、挫折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常常会产生“文化震荡症”或“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指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三、调整阶段;

四、适应阶段。

(1)在跨文化交际中,或是进入非本民族文化的生活环境中,以及学习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中,( )都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 A文化差异 B生活环境 C学习内容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适应过程分为( )、挫折阶段、调整阶段、适应阶段。

A接触阶段 B蜜月阶段 C沮丧阶段

(3)( )是指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A文化不适应 B文化敌对 C文化休克

(4)文化震荡症一般是学习者在( )所产生的,通常表现为迷惑、沮丧等。

A蜜月阶段 B调整阶段 C挫折阶段

(5)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步入适应阶段所需的时间是( )。 A 5-6个月 B半年-一年 C一年以上

答案: (1) A (2) B (3) C (4) C (5) B 27.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尊重不同的文化;

二、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三、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四、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五、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在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语文化的问题上有四种态度:一是完全拒绝的态度;二是完全同化的态度;三是既完全保留母文化,又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者叫做“边缘人”;四是立足母语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称为“外为我用型”。

(1)( )是对待任何一种文化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

A理解不同的文化 B适应不同的文化 C尊重不同的文化

(2)以下不属于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态度的是( )。 A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B对目的语文化全部赞同、接受 C尊重不同的文化

(3)以下不属于要不要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目的语文化的问题上的四种态度的是( )。

A完全同化 B完全拒绝 C既不保留母文化,又不接受目的语文化

(4)既完全保留母文化,又全盘接受目的语文化,成为“双文化型”或者叫做( )。

A唯我独尊型 B边缘人 C外为我用型

(5)立足母语文化优秀传统和本质特征的同时,汲取目的语文化的长处,不断发展,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称为( )。 A唯我独尊型 B双文化型 C外为我用型

答案: (1) C (2) B (3) C (4) B (5) C 28.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

上世纪8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张占一等人,从第二语言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实际出发,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观点。所谓知识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则是指按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1)上世纪8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张占一等人,从第二语言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实际出发,按( )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观点。

A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 B交际目的 C交际环境

(2)( )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A语义文化 B交际文化 C知识文化

(3)( )则是指按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A交际文化 B知识文化 C语义文化

(4)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这属于( )。

A交际文化 B知识文化 C语义文化

(5)在“毁我长城”中,长城的含义引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属于( )。

A知识文化 B语义文化 C交际文化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C 2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语言文化因素是与语言教学关系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语构文化。语构文化是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二、语义文化。语义文化指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这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基本的语用文化举例如下:称呼、问候和道别、道谢和道歉、敬语与谦辞、褒奖与辞让、宴请与送礼、隐私与禁忌。

(1)语言文化因素是与语言教学关系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构文化、语义文化、( )三个方面。

A知识文化 B语用文化 C交际文化

(2)( )是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A语用文化 B语义文化 C语构文化

(3)( )指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A语构文化 B语义文化 C语用文化

(4)( )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A语用文化 B语义文化 C语构文化

(5)以下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基本的语用文化的是( )。

A称呼 B问候和道别 C购物

答案: (1) B (2) C (3) B (4) A (5) C 3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和文化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二、要有针对性;

三、要有代表性;

四、要有发展变化的特点;

五、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主要有:

一、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二、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三、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二、( );

三、要有代表性;

四、要有发展变化的特点;

五、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A要有社会性 B要有实践性 C要有针对性

(2)以下属于文化教学原则的是( )。 A社会性 B代表性 C科学性

(3)在教学过程中用学习者的母语注释,并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渐用目的语注释,这体现了( )的教学方法。

A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B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C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4)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以语言为纲,并结合文化教学,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B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C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5)在课堂中引进有关文化项目的练习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 B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 C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答案: (1) C (2) B (3) A (4) B (5) C 第五章

31.什么是学习?西方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人类的学习是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运用语言工具主动地获得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并产生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种是生来就会、通过遗传而获得的极为有限的“本能行为”;更多的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习得行为”。

西方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是认知学习理论。两派之间还有折衷主义学习理论或称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A狭义的学习 B广义的学习 C习得

(2)人和动物的行为包括本能行为和( )两类。

A习得行为 B学习行为 C先天行为

(3)以下属于本能行为的是( )。

A海豚表演 B婴儿会吸奶 C人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4)以下属于习得行为的是( )。

A母鸡会孵蛋 B人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C婴儿会吃奶

(5)西方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 )两大流派。

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功能主义学习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答案:

(1) B (2) A (3) B (4) B (5) C 32.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按学习的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一、信号学习;

二、刺激—反应学习;

三、连锁学习;

四、言语联想学习;

五、多种分辨学习;

六、概念学习;

七、原理学习;

八、解决问题的学习。

加涅认为学习行为分为八个阶段:

一、动机阶段;

二、领会阶段;

三、获得阶段;

四、保持阶段;

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

七、作业阶段;

八、反馈阶段。

加涅归纳了各种学习应达到的结果,总结出了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

一、智力技能;

二、认知策略;

三、言语信息;

四、动作技能;

五、态度。

(1)美国心理学家( )按学习的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分辨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八类。 A加涅 B斯金纳 C桑代克

(2)人看到红灯止步属于( )。

A连锁学习 B多种分辨学习 C信号学习

(3)小学生对图画和符号的辨别属于( )。

A多种辨别学习 B刺激-反应学习 C原理学习

(4)加涅认为学习行为分为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 )、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八个阶段。 A识记阶段 B回忆阶段 C 遗忘阶段

(5)加涅归纳了各种学习应达到的结果,总结出了智力技能、( )、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个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 A领会 B记忆 C认知策略

答案: (1)A (2)C (3)A (4)B (5)C 33.学习和习得的定义及区别。

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典型的例子是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

学习和习得的不同之点具体如下:

一、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学习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二、学习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可能由使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没有。习得一般是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三、学习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语言的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习得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

四、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规则。习得主要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

五、学习花的时间较少,学习的效果是不确定的。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1)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属于( )。

A学习 B习得 C教育

(2)儿童掌握第一语言属于( )。

A教育 B学习 C习得

(3)以下属于学习的特点的是( )。

A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 B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C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4)学习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 )。

A语言的形式方面 B语言的功能 C语言的意义

(5)习得注意力主要集中在( )。

A语言的词汇、语法 B语言的语音 C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 答案: (1)A (2)C (3)B (4)A (5)C 34.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刺激—反应论。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二、先天论。又称内在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乔氏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三、认知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知论对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观点是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四、语言功能论。代表人物是韩礼德。语言功能论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 (1)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主要有刺激—反应论、( )、认知论、语言功能论四种。

A习得论 B先天论 C学习论

(2)刺激—反应论的代表人物是( ),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A斯金纳 B加涅 C桑代克

(3)( )认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A斯金纳 B加涅 C乔姆斯基

(4)皮亚杰是( )的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

A认知论 B先天论 C语言功能论

(5)语言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韩礼德,它从( )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

A认知机制 B语言习得机制 C语言交际功能

答案:

(1)B (2)A (3)C (4)A (5)C 35.什么是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也叫干扰。两种语言结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产生负迁移。

(1)( )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A干扰 B衰退 C迁移

(2)汉字对于日本汉语学习者起( )的作用。

A负迁移 B正迁移 C前摄抑制

(3)英语单词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起( )的作用。

A负迁移 B倒摄抑制 C正迁移

(4)两种语言结构相同之处产生( )。

A前摄抑制 B正迁移 C倒摄抑制

(5)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产生( )。

A正迁移 B前摄抑制 C负迁移 答案:

(1)C (2)B (3)A (4)B (5)C 36.中介语的定义及特点。

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来的。中介语又称为过渡语、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二、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

三、塞林克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

四、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五、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1)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 )提出来的。

A塞林克 B 拉多 C科德

(2)中介语又称为( ),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A目的语 B过渡语/语际语 C交际语

(3)以下不属于中介语特点的是( )。

A中介语是固定不变的 B中介语的偏误具有反复性

C中介语的偏误具有顽固性

(4)塞林克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 )、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 A语言迁移 B言语迁移 C教师的教学策略

(5)中介语的偏误具有反复性和( )。

A变化性 B可纠正性 C顽固性

答案: (1)A (2)B (3)A (4)A (5)C 37.什么是输入假说?

克拉申认为输入假说是第二语言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假说,是用来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这个问题的。这一假说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i+1”来表示。i表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第三,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过早地说甚至是有害的。

(1)克拉申认为( )是第二语言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假说,是用来回答人们是怎样习得语言这个问题的。

A输入假说 B对比分析假说 C中介语假说

(2)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 )。

A习得 B学习 C对信息的理解

(3)i+1表示( )。

A学习者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 B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水平

C远超出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水平

(4)克拉申强调( )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

A对话练习 B听力活动 C语法传授

(5)克拉申强调语言习得是通过( )来实现的。

A对话练习 B语法传授 C听力理解

答案:

(1)A (2)C (3)A (4)B (5)C 38.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点:

一、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二、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三、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的技能;

四、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

一、习得的动力不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出于本能,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习得第二语言在交际的大前提下有各种目的,除了想融合到目的与社会中去,不存在影响到生存的问题;

二、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儿童第一语言是在天然的环境中获得的,以交际活动参加者的身份与周围人的真实交际中习得并运用第一语言。成人在非目的语环境中由教师指导习得第二语言;

三、习得的过程不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与其生理、心理的发育同步进行的。成人则是在一定的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之上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

四、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五、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这是最基本的不同。

(1)以下属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相同点的是( )。 A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B习得的动力 C习得的过程

(2)以下属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的是( )。 A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

C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3)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 )、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A识记 B保持 C模仿

(4)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与其生理、心理的发育同步进行的。成人则是在一定的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之上学习一种新的( )。 A符号表达形式 B概念系统 C语义系统

(5)( )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最基本的不同。

A习得的环境 B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C习得的方式 答案: (1)A (2)B (3)C (4)A (5)B 第六章

39.对比分析的定义及步骤。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大体上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

二、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三、对比:对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1)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 )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A历时 B纵向 C共时

(2)对比分析大体按照描写、( )、对比、预测四个步骤进行。

A阅读 B选择 C记录

(3)描写是对目的语和( )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的基础。

A学习者的第一语言 B学习者的第二语言 C学习者的母语

(4)对比是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 )。

A语法规则 B语音规律 C语言项目或结构

(5)预测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对( )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A第二语言学习者 B第一语言学习者 C母语学习者 答案: (1)C (2)B (3)A (4)C (5)A 40.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对比分析的意义:对比分析有一套严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丰富了普通语言学、具体语言学和翻译语言学的理论。对比分析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对比分析的局限:

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越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两种语言差别大,虽然掌握起来慢一些,但干扰反而小,掌握的精确度更大;

二、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三、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是不全面的;

四、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

(1)对比分析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丰富了( )、具体语言学和翻译语言学的理论。

A普通语言学 B功能主义语言学 C历史比较语言学

(2)对比分析应用于语言教学,通过( )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A第二语言 B目的语 C外语

(3)以下不属于对比分析局限的是( )。

A只研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 B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 C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

(4)对比分析在( )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

A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B认知主义语言学理论 C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

(5)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 )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

A学生 B教师 C学习者 答案: (1)A (2)B (3)B (4)A (5)C 42.失误和偏误的区别。偏误的来源。

所谓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操本民族语的人也时常发生。说话者一旦意识到马上可以自己改正,以后同样的错误也不一定再次出现。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迹,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三、文化因素负迁移;

四、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五、学习环境的影响。 (1)本想说“甲”,但临时因紧张或是疏忽说成了“乙”属于( )。

A失误 B偏误 C错误

(2)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常常忘记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动词后边要加“s”属于( )。 A失误 B错误 C偏误

(3)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说:“那只鸡很胖。”属于( )。

A文化因素负迁移 B母语负迁移 C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4)外国学生按本民族的习惯把中国人的名误认为姓属于( )。

A文化因素负迁移 B母语负迁移 C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5)留学生讲:“这个天大家都休息”。这属于()。

A文化因素负迁移 B母语负迁移C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答案: (1)A (2)C (3)B (4)A (5)C 43.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偏误分析的意义:

一、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突破了对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全面分析学习者偏误及其来源并形成一套科学的偏误分析方法和程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把偏误看成是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把偏误分析看成是中介语研究的重要手段;

三、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提高。

偏误分析的局限性:

一、正确和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二、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

三、对偏误来源的分析本是偏误分析的一大特点,但这方面的研究并未深入下去,陷于公式化;

四、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1)偏误分析是( )的继承和发展。

A对比分析 B输入假说 C普遍语法假说

(2)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把偏误看成是了解( )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 A第一语言 B目的语 C第二语言

(3)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 )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提高。

A教学活动 B教学策略 C交际策略

(4)偏误分析对语用和( )方面的研究不足。

A语法 B词汇 C文化

(5)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 )。

A对偏误来源的分析陷入公式化 B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 C各种偏误研究不平衡 答案: (1)A (2)C (3)A (4)C (5)B 44.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所谓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情感方面的特点。

一、生理因素。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是年龄;

二、认知因素。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认知方式;

三、情感因素。作为个体因素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指动机、态度和性格。兰伯特和加纳德将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学习态度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态度、一般态度、消极态度三种。

(1)所谓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 )方面的特点。 A感觉 B大脑 C情感

(2)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是( )。

A年龄 B发达的大脑 C发音器官

(3)作为个体因素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指( )、态度和性格。

A感觉 B动机 C认知

(4)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认知方式。

A情感 B态度 C学能

(5)兰伯特和( )将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A加涅 B加纳德 C圭奥拉 答案: (1)C (2)A (3)B (4)C (5)B 45.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局限性。

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课堂教学能充分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的研究结果,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心安排,进行集中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收到相对来说短期速成的结果;

二、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语言形式的掌握,课堂能有目的地提供比自然语言环境更集中、范围更广、形式更为复杂的语言形式,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语言形式;

三、课堂教学强调教授语言规则,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四、课堂教学有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可以迅速提供反馈,及时纠正错误,从而加快语言学习的速度。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一、通过课堂教学接触目的语的时间是极有限的,目的语的输入量也无法与自然习得相比;

二、课堂教学所提供的都不是真实的语言材料,教给学生的常为“课堂语言”或“教科书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定距离;

三、课堂教学侧重语言形式,但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最好的教学语法体系也往往是不充分的;

四、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 (1)( )能充分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的研究结果,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心安排,进行集中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A非目的语环境教学 B目的语环境教学 C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 )。

A文化知识 B交际技能 C语言形式的掌握

(3)课堂教学强调教授( ),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A语言规则 B文化知识 C交际技能

(4)课堂教学所提供的都不是真实的语言材料,教给学生的常为“课堂语言”或( ),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定距离。 A社会语言 B教科书语言 C生活语言 (5)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 )。

A接触目的语的时间有限 B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 C教授的语法体系不完全充分 答案: (1)C (2)C (3)A (4)B (5)B 第七章

46.语法翻译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语法翻译法又称为“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这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是:

一、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

二、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要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三、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四、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

五、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

(1)( )又称为“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A语法翻译法 B直接法 C情景法

(2)( )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

A阅读法 B语法翻译法 C自觉对比法

(3)语法翻译法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 )的教学。 A语法 B词汇 C口语和听力

(4)语法翻译法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 )。

A归纳法 B类比法 C演绎法

(5)以下不属于语法翻译法特点的是( )。

A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B不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 C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答案: (1)A (2)B (3)C (4)C (5)B 47.直接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国。这是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的教学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直接法的主要特点是:

一、目的语和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常采用扮演角色或演戏的方式;

二、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自动形成的习惯;

三、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

四、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运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单词开始;

五、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语言。

(1)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 )。

A德国 B英国 C瑞典

(2)直接法与( )相对立的教学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A情景法 B自觉对比法 C语法翻译法

(3)目的语和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课堂教学常采用( )的方式。 A扮演角色或演戏 B填鸭式 C直接阅读

(4)直接法以( )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

A语法教学 B词汇教学 C口语教学

(5)以下属于直接法特点的是( )。

A先学习语法规则 B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 C从单音或孤立的教材开始教学

答案: (1)A (2)C (3)A (4)C (5)B 48.情景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情景法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情景法早期称为口语法,代表人物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帕默和霍恩比。

情景法的主要特点是:

一、教学目的是对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技能的实际掌握,而言语技能又是通过掌握语言结构而获得的;

二、语言教学从口语开始,教材先用于口头训练然后再教书面形式;

三、课堂用语是目的语;

四、新的语言点要在情境中介绍并操练;

五、运用词汇选择程序,以确保基本词汇的教学;

六、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对语法项目进行分级排列;

七、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后,再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

(1)情景法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 )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 A阅读能力 B口语能力 C听力能力

(2)情景法早期称为口语法,代表人物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帕默和( )。 A奥伦多夫 B菲埃托 C霍恩比

(3)情景法的教学目的是( )的实际掌握。

A对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技能 B语法 C语音

(4)情景教学法的语言教学从( )开始。

A书面语 B词汇 C口语

(5)情境法的课堂用语是( )。

A目的语 B第二语言 C中介语

答案:

(1)B (2)C (3)A (4)C (5)A 49.阅读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阅读法产生于20世纪初,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韦斯特所创立,又称为韦斯特“新法”。这是一种强调通过直接阅读来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法。

阅读法的特点是:

一、通过阅读学会阅读,阅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二、阅读法要求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在上下文或插图的帮助下直接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三、阅读法不主张阅读之前先教语法规则,而是阅读后把学习者在阅读中已熟悉的语法项目进行归纳;

四、词汇也是通过上下文掌握,在阅读中自然吸收,而不是脱离课文理解、翻译或死记硬背。

(1)阅读法产生于20世纪初,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 )所创立。

A韦斯特 B霍恩比 C奥伦多夫

(2)阅读法是一种强调通过( )的教学法。

A扮演角色或演戏学习目的语 B直接阅读来培养阅读能力 C有意义的情境掌握目的语

(3)阅读法强调通过阅读学会阅读,阅读既是目的也是( )。

A基础 B保证 C手段

(4)阅读法不主张阅读之前先教( ),而是阅读后把学习者在阅读中已熟悉的语法项目进行归纳。

A语音规则 B词汇规则 C语法规则

(5)以下属于阅读法特点的是( )。

A通过翻译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B通过上下文掌握词汇 C学生避免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答案:

(1)A (2)B (3)C (4)C (5)B 50.自觉对比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自觉对比法是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教学方法。自觉对比法是以直接法为对立面,客观上成了语法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 自觉对比法的特点:

一、依靠母语自觉进行翻译对比是自觉对比法最重要的特点,教学全过程都要用母语来讲目的语,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

二、要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强调理解理论知识以避免盲目的实践;

三、在理解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再进行模仿、练习;

四、由分析到综合,先学习构成句子的要素然后再学整句、课文;

五、以书面语为基础,以文学语言为基本教材,不重视口语教学,反对听说领先。

(1)( )是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A情景法 B语法翻译法 C自觉对比法

(2)自觉对比法是以直接法为对立面,客观上成了( )的继承和发展。

A听说法 B语法翻译法 C阅读法

(3)( )是自觉对比法最重要的特点。

A依靠母语自觉进行翻译对比 B通过有意义的情境掌握目的语 C通过扮演角色或演戏掌握目的语

(4)自觉对比法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强调( )以避免盲目的实践。

A直观手段 B有意义的情境 C理解理论知识

(5)以下属于自觉对比法特点的是( )。

A重视口语教学 B以书面语为基础 C主张听说领先

答案: (1)C (2)B (3)A (4)C (5)B 51.听说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听说法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又称“句型法”或“结构法”。

听说法的特点是:

一、听说领先,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读写为辅;

二、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形成习惯;

三、教学内容以组成语言的基本结构—句型为中心,通过句型练习掌握目的语;

四、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于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或表达;

五、对比母语与目的语以及目的语内部的语言结构,找出学习者的难点,以确定教学重点;

六、严格、及时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避免养成错误的习惯;

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片、录音、电影、电视,从多种途径强化刺激。

(1)( )是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又称句型法或“结构法”。 A视听法 B听说法 C认知法

(2)听说领先,( )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读写为辅。

A听力 B阅读 C口语

(3)教学内容以组成语言的基本结构—( )为中心。

A句型 B词汇 C语音

(4)听说法排斥或限制使用( ),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于情景、语境。 A中介语 B第二语言 C母语

(5)以下属于听说法特点的是( )。

A严格、及时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 B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

C对学习者的错误持保留态度

答案:

(1)B (2)C (3)A (4)C (5)A 52.视听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视听法是5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它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感知与视觉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代表人物是古布里纳和古根汉。

视听法的特点是:

一、视觉感觉和听力感觉相结合;

二、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

三、整体结构感知;

四、先口语教学,后书面语教学。听说领先,教材以对话为主,进行集中强化教学。

(1)视听法是50年代产生于( )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2)视听法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 )与视觉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A词汇 B语法 C听觉感知

(3)视听法的代表人物是古布里纳和( )。

A古根汉 B霍恩比 C菲埃托

(4)听说法强调先口语教学,后书面语教学。听说领先,教材以( )为主,进行集中强化教学。

A文学作品 B生活用语 C对话

(5)以下不属于视听法特点的是( )。

A语言和情景分开 B整体结构感知 C集中强化教学

答案:

(1)B (2)C (3)A (4)C (5)A 53.自觉实践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自觉实践法是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采用的外语教学法。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别利亚耶夫。

自觉实践法的特点是:

一、自觉性原则;

二、实践性原则;

三、功能、情景、题材相结合的原则;

四、口语领先原则;

五、综合性原则;

六、考虑母语的原则。

(1)自觉实践法是( )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采用的外语教学法。 A法国 B前苏联 C法国

(2)自觉实践法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 )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 A有意义的情境 B角色扮演或演戏 C大量言语实践活动

(3)自觉实践法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 )。

A别利亚耶夫 B古布里纳 C韦斯特

(4)以下属于自觉实践法特点的是( )。

A语言和情景相结合 B自觉性原则 C集中强化教学

(5)以下不属于自觉实践法特点的是( )。

A口语领先原则 B通过上下文掌握词汇 C考虑母语的原则

答案:

(1)B (2)C (3)A (4)B (5)B 54.认知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掌握语言规则,并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认知法的特点是:

一、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强调通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内化语言的知识体系,获得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反对动物型的刺激—反应的学习;

二、强调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提倡演绎法的教学原则;

三、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口语和书面语并重;

五、适当使用学习者的母语,以利于目的语的学习,但反对滥用母语;

六、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不可避免,要对错误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

(1)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

A韦斯特 B布龙菲尔德 C卡鲁尔

(2)认知法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学习者( )的作用。

A大脑 B智力 C发音器官

(3)认知法主张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掌握语言规则,并从( )方面全面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A词汇、语法 B语音 C听、说、读、写

(4)认知法强调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提倡( )的教学原则。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5)认知法以( )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A课堂 B学生 C教师

答案:

(1)C (2)B (3)C (4)A (5)B 55.团体语言学习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团体语言学习法是上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于美国,代表人物为美国心理学家柯伦。这是一种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处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咨询过程的第二语言学习方法,也称为咨询法。

团体语言学习法的特点:

一、团体语言学习法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整体学习观;

二、团体语言学习法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老传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和学习心理特点,注意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

四、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或师生共同)决定学习的方式内容。

(1)团体语言学习法是上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于美国,代表人物为美国心理学家( )。

A柯伦 B卡鲁尔 C加特诺

(2)( )是一种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处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咨询过程的第二语言学习方法。 A全身反应法 B暗示法 C团体语言学习法

(3)团体语言学习法的理论基础是( ),强调整体学习观。

A行为主义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功能主义心理学

(4)团体语言学习法的最大特点是( )的老传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A以对话练习为主 B听说领先 C完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

(5)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和( ),注意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

A学习心理特点 B教学环境 C教学策略和交际策略

答案: (1)A (2)C (3)B (4)C (5)A 56.默教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默教法是美国教育家加特诺于上世纪60年代初首创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说话,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言语活动,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默教法的主要特点是: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为重要,教服从于学;

二、教师的沉默是默教法的最大特点;

三、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使用彩色棒、彩色挂图、指示棒以及实物、动作、手势等手段,以代替教师的口头讲解;

四、教师一般不改正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中立的观察者对学生的成功失败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而是让学生自己改正错误;

五、强调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六、口语领先,以句子为本位。先培养听说能力,随后培养读写能力;

七、把词汇看作语言学习的核心,将词按功能进行分类,依照一定的顺序学习。

(1)默教法是美国教育家( )于上世纪60年代初首创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A卡鲁尔 B柯伦 C加特诺 (2)(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说话,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言语活动,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A默教法 B语法翻译法 C认知法

(3)( )是默教法的最大特点。

A以学生为中心 B听说领先 C教师的沉默

(4)默教法充分利用( ),使用彩色棒、彩色挂图、指示棒以及实物、动作、手势等手段,以代替教师的口头讲解。 A直观教具 B对话练习 C情境

(5)默教法把( )看作语言学习的核心。

A语法 B词汇 C语音

答案:

(1)C (2)A (3)C (4)A (5)B 57.全身反应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全身反应法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产生于美国,盛行于7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阿舍尔。这种教学法强调语言学习行为的协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主要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英语教育。

全身反应法的特点是:

一、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二、通过全身动作的反应来训练理解能力;

三、在学习者已准备好并有了说目的语的要求时,再让他们开始学习说话,说的训练也是让学习者向同学发指令开始;

四、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少焦虑的状态下学习语言并有成就感。

(1)全身反应法强调语言学习行为的协调,通过( )教授第二语言,主要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英语教育。

A身体动作 B有意义的情境 C特定的社会环境

(2)全身反应法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产生于美国,盛行于7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

A罗扎诺夫 B古根汉 C阿舍尔

(3)全身反应法教学的总目标是( )。

A培养学生的语法能力 B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C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4)全身反应法通过全身动作的反应来训练( )。

A认知能力 B思维能力 C理解能力

(5)以下属于全身反应法特点的是( )。

A说的训练从让学习者向同学发指令开始

B把词汇看作语言学习的核心 C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答案:

(1)A (2)C (3)B (4)C (5)A 58.暗示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暗示法是一种强调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代表人物是罗扎诺夫。

暗示法的特点是:

一、布置舒适优雅的环境,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二、不仅要调动学习者有意识的活动,而且要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和形成的愉快轻松的心情,充分发挥无意识的作用;

三、通过教师和教学材料的威信以及学习者的稚化,建立高度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目的语;

四、在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其潜力的情况下,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

(1)( )是一种强调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 A暗示法 B认知法 C自觉实践法

(2)暗示法的代表人物是( )。

A卡鲁尔 B别利亚耶夫 C罗扎诺夫

(3)暗示法强调要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和形成的愉快轻松的心情,充分发挥( )的作用。

A无意识 B有意识 C环境

(4)暗示法主张通过教师和教学材料的威信以及学习者的稚化,建立高度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运用( )。 A第二语言 B中介语 C目的语

(5)暗示法强调在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其潜力的情况下,扩大( )。

A语法教学 B语言材料的输入量 C汉字教学

答案: (1)A (2)C (3)A (4)C (5)B 59.自然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自然法是根据对自然环境中的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观察与研究,提出非自然条件(即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首先集中培养理解能力并强调通过习得掌握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

自然法的特点是:

一、以培养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课堂活动全部用来进行交际;

二、强调理解的重要性,语言学习应从理解开始,加强听和读的活动,推迟口语表达;

三、强调自然习得,课堂全部用于进行注重内容、注重信息交流的交际活动,给学习者提供语言习得的环境;

四、一般不纠正学习者的错误,以免影响其表达的积极性,只有在笔头作业中才纠正错误,并强调自我纠正;

五、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优化学习情绪,降低情感过滤,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确定学习内容。

(1)( )是根据对自然环境中的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观察与研究,提出非自然条件(即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首先集中培养理解能力并强调通过习得掌握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 A自然法 B交际法 C暗示法

(2)自然法以培养学习者的( )为教学目的,课堂活动全部用来进行交际。

A语法能力 B语音能力 C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

(3)自然法强调( )的重要性,加强听和读的活动,推迟口语表达。

A理解 B意念 C思维

(4)自然法强调( ),课堂全部用于进行注重内容、注重信息交流的交际活动,给学习者提供语言习得的环境。

A课堂教学 B自然习得 C课堂学习

(5)自然法主张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优化学习情绪,降低情感过滤,根据( )确定学习内容。

A教学目标 B交际策略 C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答案: (1)A (2)C (3)A (4)B (5)C 60.交际法的定义及其特点。

交际法又称“交际语言教学”,较早称为“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交际法最有名的教材是《跟我学》。

交际法的特点是:

一、明确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不仅要求语言运用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

二、以功能和意念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

三、教学过程交际化,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

四、以言语交际的主要形式—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

五、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

六、通常按话题螺旋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将功能与结构结合在话题之中,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每一话题有几次循环,每次逐渐增加难度;

七、强调言语交际的内容和信息的传递,不苛求语言形式,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

八、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的学习者进行“专用语言”的教学。

(1)( )又称交际语言教学,较早称为“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A交际法 B暗示法 C自然法

(2)交际法最有名的教材是( )。

A《跟我学》 B《学汉语》 C《汉语教科书》

(3)交际法以功能和( )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而不是认为的“教科书语言”。 A理解 B意念 C思维

(4)交际法主张( ),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

A鼓励学生大量使用目的语 B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C教学过程交际化

(5)交际法强调言语交际的内容和信息的传递,不苛求( ),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 A语言形式 B语法 C语音

答案:

(1)A (2)A (3)B (4)C (5)A 61.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一、不同教学法流派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向,教学法研究的重点转向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在探讨习得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基础;

三、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

四、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原则;

五、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迎接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挑战。

(1)不同教学法流派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出现了( )的趋向,教学法研究的重点转向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A单一化 B综合化 C多样化

(2)在探讨( )的上研究教学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基础。

A学习规律 B课堂教学 C习得规律

(3)培养( )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

A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B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C运用中介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 )是重要的教学原则。

A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B学生的主观因素 C人际关系

(5)加强( ),迎接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挑战。

A教学手段现代化 B教学手段多样化 C教学手段综合化

答案:

(1)B (2)C (3)A (4)C (5)A 第八章

62.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及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的教学目的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

三、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二、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

三、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四、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 ),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A中国文化 B言语交际技能 C听说读写技能

(2)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语言要素、( )、言语交际技能、相关文化知识四个方面。

A汉语基础知识 B言语技能 C听说读写技能

(3)语言要素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 )。

A基础知识 B中国文化 C汉字

(4)下列属于言语交际技能的是( )。

A汉语语用规则 B汉语的听 C汉语的说

(5)下列属于相关文化知识的是( )。 A汉字 B中国基本国情 C词汇

答案: (1)C (2)B (3)C (4)A (5)B 63.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对外汉语的教学规则归纳如下:

一、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感情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三、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

四、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

五、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六、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七、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八、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

九、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十、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1)对外汉语教学要求( ),重视感情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A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B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导 C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

(2)对外汉语教学要求结构、( )、文化相结合。

A思维 B意念 C功能

(3)对完汉语教学要求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 )相结合原则。

A课堂学习 B自然习得 C课堂习得

(4)对外汉语教学要求以句子和( )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

A口语 B书面语 C话语 (5)以下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的是( )。

A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B听说为主 C综合性原则

答案:

(1)A (2)C (3)B (4)C (5)A 64.什么是教材?教材的依据是什么?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狭义的教材指教科书,广义的教材除教科书外还包括教参、各种音像参考资料等。教材是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同时教材又是课堂教学和测试的依据。

教材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是理论基础;

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是直接理论依据;

三、目的语语言学和目的语文化是教材内容的源泉;

四、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1)教材是( )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A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B课堂教学 C学习

(2)狭义的教材指( ),广义的教材还包括教参、各种音像参考资料等。

A教参 B讲义 C教科书

(3)( )是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同时教材又是课堂教学和测试的依据。 A教参 B教材 C讲义

(4)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是教材编写的( )。

A直接依据 B源泉 C理论基础

(5)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 )。

A直接依据 B理论基础 C源泉

答案:

(1)A (2)C (3)B (4)C (5)A 65.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原则概括为:

一、针对性。教材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

二、实用性。第二语言教材主要用于培养语言技能和能力,语言知识要通过教学转化为技能;

三、科学性。教材要使用规范、通用的语言。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

四、趣味性。教材内容和形式生动有趣,能吸引学习者,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系统性。

(1)教材要适合使用对象的特点体现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选用的( )原则。

A科学性 B实用性 C针对性

(2)语料材料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要有真实性体现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选用的( )原则。

A实用性 B趣味性 C系统性

(3)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体现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选用的( )原则。

A实用性 B科学性 C针对性

(4)教材内容和形式生动有趣,能吸引学习者,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体现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选用的( )原则。 A科学性 B系统性 C趣味性

(5)学生用书、教师手册、练习本、单元试题各部分要分工合理,相互呼应体现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选用的( )原则。 A系统性 B针对性 C实用性

答案:

(1)C (2)A (3)B (4)C (5)A 66.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

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一、结构法教材时期(50-70年代)。结构法教材指以语言结构(语法)为纲的教材。对外汉语教学结构法教材强调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并在基本语法知识的指导下培养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由于纯结构法教材本身所带有的过分偏重语言结构形式、忽视语言交际功能这一根本弱点,因而使得教材内容过于狭窄,离不开学校生活圈,语言不够自然、真实,交际性、实用性较差;

二、结构和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80-90年代)。这段时期主张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是在基本上保留语法体系完整性的情况下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是以结构为基础的结构与功能的结合。

(1)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分为( )和结构和功能相结合教材两个时期。

A结构法教材 B功能法教材 C认知法教材

(2)结构法教材指以( )为纲的教材。

A认知结构 B语言结构(语法) C功能结构

(3)对外汉语教学结构法教材强调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并在( )的指导下培养听说读写基本技能。

A语言知识 B言语知识 C基本语法知识

(4)纯结构法教材本身过分偏重语言结构形式、忽视( )。

A语言交际功能 B语言结构功能 C语言认知功能

(5)结构和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是在基本上保留( )的情况下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是以结构为基础的结构与功能的结合。

A语音体系完整性 B语法体系完整性 C词汇体系完整性

答案:

(1)A (2)B (3)C (4)A (5)B 67.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的质量和品种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就质量而言,教材雷同和粗制滥造的现象比较严重。就品种而言对外汉语教材的品种仍十分单调,不能很好地满足多方面的学习需要;

二、缺乏基础研究,影响到教材的科学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材编写缺乏大纲的支持;

三、教学法的大胆探索不够,教材缺乏多样化。教学模式单一,教材编写的路子单一;

四、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不够。

(1)对外汉语教材中教材的( )和品种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A质量 B数量 C重量

(2)以下属于教材质量问题的是( )。

A品种单调 B教材雷同 C品种丰富

(3)以下不属于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缺乏的基础研究是( )。

A汉字大纲 B文化大纲 C政治经济大纲

(4)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 )的大胆探索不够,教材缺乏多样化。教学模式单一,教材编写的路子单一。

A目的语系统 B教学法 C课堂教学

(5)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利用( )不够。

A现代化技术手段 B教参 C讲义

答案: (1)A (2)B (3)C (4)B (5)A 第九章

6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从对外汉语教学特点出发,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运用阶段。感知阶段的特点是,感性的语言材料通过视、听、读等途径被学生感知,进入大脑形成表象;理解阶段的特点是,从感知的表象中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在联系;巩固阶段的特点是从识记、理解的大量语言材料中归纳出目的语的规则和用法,扩大、完善目的语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练习和交际实践内化这些语言规则并形成言语技能;运用阶段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从对外汉语教学特点出发,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 )。

A理解阶段 B运用阶段 C感性阶段

(2)语言材料通过视、听、读等途径被学生感知,进入大脑形成表象是( )的特点。

A感性阶段 B运用阶段 C理解阶段

(3)从感知的表象中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在联系是( )的特点。

A理解阶段 B巩固阶段 C理解阶段

(4)从识记、理解的大量语言材料中归纳出目的语的规则和用法,扩大、完善目的语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练习和交际实践内化这些语言规则并形成言语技能是( )的特点。

A巩固阶段 B理解阶段 C运用阶段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 )的特点。

A感性阶段 B运用阶段 理解阶段C 答案:

(1)B (2)A (3)C (4)A (5)B 69.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地位、目标、特点、主要环节。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集中地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提倡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提倡更多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畏难情绪;

四、课堂教学环节是以每节课内教学内容来划分的,每一种语言要素的讲解或言语技能的训练都要体现完整的环节;

五、课堂教学使用的教学语言是正在学习的目的语,要求通过运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和布置课外作业五个环节。

(1)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集中地体现了( )。

A对外汉语教学过程 B对外汉语教学过程 C对外汉语教学内容

(2)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 )。

A实现学生德育能力发展 B实现学生体育能力发展 C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课堂教学环节是以( )来划分的,每一种语言要素的讲解或言语技能的训练都要体现完整的环节。

A每节课内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教学进度

(4)课堂教学使用的教学语言是正在学习的目的语,要求通过运用( )学习目的语。

A学习者母语 B目的语 C中介语

(5)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包括组织教学、( )、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和布置课外作业五个环节。

A课堂管理 B预习检查 C复习检查

答案:

(1)A (2)C (3)A (4)B (5)C 70.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与写教案。具体备课工作有三个方面: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方法;

二、课堂教学管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排除心理障碍,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驾驭课堂、稳定课堂秩序;

三、教师语言;

四、教师的提问,要做到注重提问的类型、提问的方式、提问的难度、对答案的反馈等等;

五、板书。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要注意汉字书写一定要正确、板书要经过很好地设计、板书要鲜明。

(1)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主要分为备课与写教案、课堂教学管理、教师语言、( )、板书五个方面。

A教师的提问 B组织教学 C布置课外作业

(2)具体备课工作有三个方面:分析教材、( )、确定教学方法。

A分析教学对象 B分析教参 C编写讲义

(3)课堂教学管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排除心理障碍,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驾驭课堂、( )。

A对违纪学生做纪律处理 B稳定课堂秩序 C一直处于讲台位置

(4)教师的提问,要做到注重提问的类型、( )、提问的难度、对答案的反馈等等。

A提问的数量 B提问的对象 C提问的方式

(5)(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要注意汉字书写一定要正确、板书要经过很好地设计、板书要鲜明。

A教师语言 B板书 C课堂教学管理

答案: (1)A (2)A (3)B (4)C (5)B 71.教师语言的定义及其特点。

教师语言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

教师语言总的来说有三大特点:一是慢,放慢语速,增加停顿;二是简化,使用简单的句子、词汇;三是详细化,输入更多信息包括多余信息,采用重复、释义、迂回的办法,目的是为了便于学习者理解,成为可理解的输入。

(1)教师语言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 )。

A母语系统的变体 B目的语系统的变体 C外语系统的变体

(2)教师语言总的来说有慢、简化、( )三个特点。

A详细化 B具体化 C多样化

(3)慢具体指放慢语速,增加( )。

A重复 B迂回 C停顿

(4)简化是指使用简单的句子、( )。

A语音 B词汇 C汉字

(5)详细化是指输入更多信息包括多余信息,采用重复、( )、迂回的办法,目的是为了便于学习者理解,成为可理解的输入。 A停顿 B注释 C释义

答案: (1)B (2)A (3)C (4)B (5)C 72.对外汉语教师语言注意事项。

对外汉语教师语言应当注意:

一、不论语音、词汇、语法或汉字,都应该准确、规范,不允许有错误存在(这是教师的语言与学习者的中介语根本不同之处);

二、教师的语言有朗读、讲解、对话、指令和提问。教师的语言要简练,增加师生之间的对话、问答,加强交流、互动;

三、除语音操练或新词语教学以外,无论是课堂或课外交际,语速都应正常或接近正常,避免夸张;

四、选用词句浅显易懂,随学生程度的提高应逐渐增加语法的难度和词汇的多样化;

五、课堂中使用的语言要有意识地重现已学过的句型和词汇,以利于学习者的复习巩固;

六、尽量用目的语与学习者沟通,避免语言转换或夹杂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

七、克服口头禅或过多重复等不良语言习惯。

(1)教师的语言与学习者的( )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不论语音、词汇、语法或汉字,都应该准确、规范。

A母语 B第二语言 C中介语

(2)教师的语言有朗读、讲解、对话、( )和提问。教师的语言要简练,增加师生之间的对话、问答,加强交流、互动。 A命令 B指令 C问答

(3)除( )或新词语教学以外,无论是课堂或课外交际,语速都应正常或接近正常,避免夸张。

A文化教学 B语法学习 C语音操练

(4)课堂中使用的语言要有意识地重现已学过的( ),以利于学习者的复习巩固。

A语音 B句型和词汇 C汉字

(5)教师要克服( )或过多重复等不良语言习惯。

A口头禅 B顺口溜 C熟语

答案:

(1)C (2)B (3)C (4)B (5)A

7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评估。

对外汉语课堂评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具体,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是否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三、教学环节时候安排合理、清晰、紧凑、自然,能否处理好新课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和旧课知识的重现、复习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时间是否安排得当,是否体现了精讲多练的原则;

五、是否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而且有效;

六、是否体现了成熟的教学技巧;

七、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如何。

(1)对外汉语课堂评估时要考察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具体,是否( )。

A适合学生的水平 B体现学生的水平 C体现教师的水平

(2)对外汉语课堂评估时要考察教学内容是否做到重点突出、( )。

A准确 B具体 C难点分散

(3)对外汉语课堂评估时要考察教学时间是否安排得当,是否体现了( )的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 B精讲多练 C综合与分析相结合

(4)对外汉语课堂评估时要考察是否体现了( )的原则,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而且有效。

A填鸭式教学 B发展式教学 C启发式教学

(5)对外汉语课堂评估时要考察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如何。

A教学效果 B学习者考试成绩 C教学目标完成

答案:

(1)A (2)C (3)B (4)C (5)A 74.语音教学的任务、意义、原则、方法。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任务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语音的重要性决定了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前提。

语音教学的原则:

一、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

二、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

三、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

四、声韵调结合教学,循序渐进;

五、听说结合,先听后说;

六、以模仿和练习为主、语音知识讲解为辅;

七、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练习相结合。

语音教学的方法:

一、教具演示;

二、夸张发音;

三、手势摹拟;

四、对比听辨;

五、以旧带新;

六、声调组合。

(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任务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 )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A书面语 B口语 C目的语

(2)语音的重要性决定了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和( )的前提。

A阅读能力 B表达能力 C交际能力

(3)语音教学中音素教学与( )相结合。

A语流教学 B声、韵教学 C声调教学

(4)语音教学以模仿和练习为主、( )为辅。

A音素知识讲解 B发音讲解 C语音知识讲解

(5)以下属于语音教学方法的是( )。 A联想法 B夸张发音 C归纳法

答案:

(1)B (2)C (3)A (4)C (5)B 75.词汇教学的任务、意义、内容选择、原则、方法。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指导下,掌握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的音、义、形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句子的基本结构单位。

词汇教学首先要确定数量,确定词汇量以后根据词汇的实用性、常用性和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词汇的范围。

词汇教学原则:

一、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二、词的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

三、利用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

四、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词与字教学相结合;

五、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

六、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

词汇教学的方法:

一、直接法;

二、翻译法;

三、情景法;

四、语素义法;

五、搭配法;

六、话语联结法;

七、比较法;

八、类聚法;

九、联想法。

(1)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指导下,掌握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的( )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

A写法 B发展历史 C音、义、形

(2)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 )的基本结构单位。

A书面语 B句子 C口语

(3)词的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 )中掌握词汇。

A文本 B交际 C语境

(4)以下属于词汇教学原则的是( )。

A掌握汉语构词法 B语言对比 C精讲多练

(5)以下属于词汇教学方法的是( )。 A归纳法 B直接法 C以旧带新

答案: (1)C (2)B (3)C (4)A (5)B 76.语法教学的任务、意义、原则、方法。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法教学一直处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掌握目的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

语法教学的原则:

一、通过语言对比突出语法的重点和难点;

二、从句型入手,句型操练与语法知识的归纳相结合;

三、由句子扩大到话语;

四、语法结构的教学与讲义、语用和功能的教学结合起来;

五、精讲多练。以练习为主;

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安排语法项目;

七、重视纠正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并把并错句的分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语法教学的方法:

一、归纳法;

二、演绎法;

三、演绎与归纳相结合

(1)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 )、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A短语 B汉字 C词组

(2)语法教学一直处于( )的中心地位。不掌握目的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

A第二语言教学 B母语教学 C目的语教学

(3)以下属于语法教学原则的是( )。

A以讲解为主 B通过语言对比突出语法的重点和难点

C掌握汉语构词法

(4)语法教学重视纠正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并把( )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A语音错误的纠正 B词汇错误的纠正 C病错句的分析

(5)语法教学的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 )三种。

A演绎与归纳相结合 B直接法 C以旧带新

答案: (1)C (2)A (3)B (4)C (5)A 77.汉字教学的任务、意义、内容选择、原则。

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

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掌握汉字就学不好汉语。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显著的特点。

汉字教学中要选择那些高频率常用字。

汉字教学的原则:

一、语和文先分后和,初期汉字应按自身规律独立教学;

二、强化汉字教学,字与词教学相结合;

三、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理论,利用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识记汉字;

四、按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从笔画、笔顺、部件、间架结构四个方面汉字教学;

五、重视对比,加强复习,通过书写识记汉字。

(1)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 )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

A常用汉字 B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 C基本词汇

(2)( )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显著的特点。

A语法教学 B语音教学 C汉字教学

(3)以下属于汉字教学原则的是( )。

A语和文先分后和 B字与词教学分开 C整体与部分结合

(4)汉字教学要从笔画、笔顺、部件、( )四个方面汉字教学。

A偏旁 B间架结构 C整字

(5)汉字教学要重视( ),加强复习,通过书写识记汉字。

A准确 B通俗 C 对比

第三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考场必备)

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

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2)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9.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发展的含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以及中学生自难点:中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相应的教育意义。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代末) 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知识点梳理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 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

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7岁);童年期(

6、7岁~

11、12岁);少年期(

11、12岁~l

4、1 5岁);青年期(

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

11、12岁到l

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青年期指

14、15岁至l

7、18岁时期,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和动作的分化。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7.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

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我意识特点。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学习理论。 知识点梳理

1.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 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2)前运算阶段(2~7岁)

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 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2.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8.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

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1)学习观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

设。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的类型、桑代克的尝试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动机的含义、类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难点: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1)强化理论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迁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迁移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点梳理

1.学习迁移的含义

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

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

免失败的动机。

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4)成败归因理论

2.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5.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知识点梳理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

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

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的动机系统。 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

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

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径培养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

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

3.迁移的作用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习效果的提高。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的关键环节。 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努力

(1)早期的迁移理论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

①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

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②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地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③经验类化说

贾德的经验类化说则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④关系转换说 (2)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6.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重点难提示

重点:学习迁移的种类、早期迁移理论。

难点:根据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教学。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7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 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4.知识学习的作用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知识直观 (1)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①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模象直观

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③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与模象直观)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组合律。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6.知识的概括 (1)知识概括的类型

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7.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1)瞬时记忆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到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8.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遗忘的进程

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的理论解释 ①痕迹衰退说③同化说 ④动机说

9.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分散复习

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重点:知识学习的类型、记忆系统及其特点、遗忘进程特点及遗忘原因、记忆规律的运用。

难点:遗忘原因的理论解释。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技能的基本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以及心智技能的形式。 知识点梳理 1.技能的概念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种类

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3.技能的作用

技能不仅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而且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4.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

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6.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7.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

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

研究结果被 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知识学习的基本概念、知识的获得以及知识的保持。 知识点梳理 1.知识的类型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2.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干扰说

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重点难点提示

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即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8.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2)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性 语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技能的种类、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第八章 学习策略

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3.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4.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2)内化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原则 (6)自我效能感原则 6.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2)程序化训练模式

所 谓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 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1)问题

有某些需要被克服的障碍的刺激情境。

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定含糊的问题。 (2)问题解决

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3)序列性

2.问题解决的过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3.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5.创造性及其特征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

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必要条件。

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7.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以及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知识点梳理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妁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 度和品德Z-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4.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

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

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1)主体性原则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3)特定性原则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策略的基本概念、典型的几种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策略的训练。 知识点榜理 1.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PQ4R阅读策略,包括预览(Preview)、性、独创性。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提问(QLIe xStion)、阅读(Read)、反

思(Reflect)、背诵(Recite)、复习

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

(Review)六个步骤。

面。 2.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策略有: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与批注。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以及创造性及其培养。 知识点梳理 1.问题解决的含义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3)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以及学习策略训练法。

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2至5尧-k-(3)个性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性思维策略 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问题解决的含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创造性的特征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

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①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6.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①外部条件,如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重患难点提示

重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以及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难点:依从与认同的异同。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的需要 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

训练。②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即害怕、焦虑、不安)时,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影响学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评估以及心理辅导。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D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为多见。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

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难点: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5.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 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因而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只是进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

复习提要

理分类学诊断,也 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目标的设置、教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现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 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6。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7.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

知识点梳理

1.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2.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识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2)情感目标

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所 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价值体系个性化。 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

(3)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

地认识自己,认识环 境,依据自身条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包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

习惯化六个阶段目标。

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3.教学目标的表述 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的 (1)行为目标 适应。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8.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4.加涅提出的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构成。

②内部条件,如认知失调、态度定势、(6)性偏差 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③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8.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得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可

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

隔离法、自我控制法等。

(8)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①全身松弛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5.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

难点:三种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8.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课堂里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群体规范、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自编测验的类型一般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

有效自编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

(3)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①案卷分析 ②观察 ③情感评价

(4)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教学评价的分类、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课堂管理的基本概

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念、课堂群体的管理以及课堂纪律的实习作业。

管理。

6.教学媒体

知识点梳理

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

1.课堂管理的概念

①非投影视觉辅助;②投影视觉辅助;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

③听觉辅助;

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

④视听辅助。

调。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7.课堂教学环境 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8.选择教学策略

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1)教师的领导风格 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2)班级规模 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3)班级的性质 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4)对教师的期望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3.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堂教学。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①发现教学

一是活动的难易;二是竞赛动机的激

发 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发;三是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四是注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意的干扰。 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发现教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问题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

情境;其次,促使学 生利用教室所提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的 基础上引出结论。 非正式群体是由以个人好恶、兴趣爱②情境教学

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群体。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③合作学习

5.群体动力的表现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略。

(1)群体凝聚力

(3)个别化教学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①程序教学

引力。 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2)群体规范

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非正式规范。 莱西。

(3)课堂气氛

②计算机辅助教学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③掌握学习

①吸引与排斥 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②合作与竞争 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6.课堂纪律的性质

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准则与控制。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90%的评价项目)。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重点难点提示

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重点: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教学方7.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法的类型以及三种教学策略。

律。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复习提要

业成就的关系、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的比较研究、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义和作用,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知识点梳理

技术。 1.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知识点梳理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1.教学评价的概念

的关系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

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能力。

案作出决策。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间的关系

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形成研究材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 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 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有配置性评价(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与诊断性评价之分。

研究

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有正式评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价与非正式评价之分。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森塔尔效应。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2.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的反馈信息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

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4.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①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教学评价也应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②吸引学生注意力三个方面。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③教材的呈现 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④课堂练习 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而对⑤家庭作业的检查 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⑥教学策略的运用 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 (3)课后评价的差异

(1)标准化成就测验

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教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它具有客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观性、计划性、可比性。但它与学校3.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1)教师成长的历程

可能使用不当。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2)教师自编测验

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

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

生等三个阶段。

①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②关注情境阶段

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③关注学生阶段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具体包括: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等人l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即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第四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6简述在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7简述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8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1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20简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2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2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23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24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25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26小学生注意力特点有哪些? 27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28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29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0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3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32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3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3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35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3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7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8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39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40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41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42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地思想。 4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44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45简述教师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4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47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8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49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50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51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53简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4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联想;情感与动机状态;个性因素;

16、简述在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答: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水平,具有创造性。

17、简述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答: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对学生德育所要求达成的结果做出的总的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18、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目的明确,着重启发;组织学生互相帮助,对差生的辅导可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共同提高,但不宜占用优秀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1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答: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0、简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答: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③学习兴趣与习惯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

2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③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22、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答: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3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答: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4、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答: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25、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26、小学生注意力特点有哪些?

答:①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②注意的品质较差③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

27、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 结合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28、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9、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30、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答: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有四种典型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

①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决定的。

②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基本观点是个体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③ 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理论观点是,个体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④ 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个体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

32、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答: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3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答:①受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②受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③受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④受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3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答: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和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他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5、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答: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3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7、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答: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②低年级儿童对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活动感兴趣;中年级以后,游戏因素在儿童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反映了儿童从学前期的学习向学龄期的学习转化的特点。

38、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答: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发挥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建立健康的班集体的舆论和合理的班集体规范。

39、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答: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认为7-12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40、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答:促进家校合作的途径主要包括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沙龙、组织家长委员会、电话互访、设立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方法。

41、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答:①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②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③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42、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地思想。

答:一是自然地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二是强调教育要遵循的自然发展规律;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43、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4、 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人都具有的;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的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规律。两者都研究心理现象,因此是相通的。

45、 简述教师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意识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助于教师科学的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

4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答: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学习层次结构。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接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47、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①前习俗水平。这时期又分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又分两个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8、 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答: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49、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①了解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建立学生档案④个别教育⑤班会活动⑥协调各种教育影响⑦操行评定⑧班主任工作计划及总结。 50、 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答: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51、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3、简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

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4、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答:①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②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③根据评价主体可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④根据评价的方法可认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⑤根据教学评价涉及的层次与范围可分为宏观评价、中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第五篇:教育研究方法[第八章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八章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1.资料整理的意义

资料整理是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是从资料收集阶段到资料分析阶段的过渡环节。科研中的材料整理的意义在于。首先,它能使研究人员在研究全过程中抓住科研的主导方向。其次,整理材料能提高材料的可靠度。最后,材料整理的过程还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比较法形成最有典型性的材料。

2.资料整理的步骤

(1)审核。资料审核是对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实,消除原始资料中虚假、短缺、冗余等现象,保证资料的真实、完整、简洁,为进一步加工整理奠定基础。

(2)分类。分类是研究者运用比较法鉴别出资料内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共同点将资料归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资料划为较小的类,从而将各种资料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系统。分类原则主要包括:①分类要体现研究目的。②分类后的各子项互斥。③分类对象外延等于各子项外延之和。④每次分类只根据一个标准。

(3)汇总。汇总就是在分类以后对资料按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编排。汇总和编辑资料有两个基本要求。①完整系统。资料大小类目要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面貌。②简明集中。使用尽可能简洁、清晰的语言,集中说明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

(二)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1.定量分析的概念

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调查搜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计算、统计检验、分析解释,并以此为依据,做出科学推断,揭示教育现象中所蕴涵的规律的一种方法。

2.定量分析的方法

(1)数据描述

数据描述主要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简化,描述数据的全貌以表明研究对象的某些特性。数据描述包括数据的初步整理,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以及相关系数的度量等方面。描述统计中的一些常用统计量数有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以及相关系数。

①集中量数,是用一个一般水平代表值来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所谓的分布,就是由一种变量的全部分数或观察值组成的一组或一批数据。描述

数据集中情况的量数有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等,最常用的集中量数是平均数。②差异量数,差异量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常见的差异量数有方差、标准差等,其中最常用的差异量数是标准差。③地位量数,是反映原始数据在所处分布中地位的量数,如百分位分数,百分等级分数,标准分数,T分数等。④相关系数,用于反映事物间相关关系程度的数字特征量,取值在-1.00和1.0O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表示相关的密切程度,前面的符号表示相关的变化方向。如表示变量之间相关程度为1,为正相关,即完全正相关,表示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为1。如表示变量之间相关程度为-1,为负相关,即完全负相关。r=0表示相关程度为0,变量之间没有相关,即零相关。

(2)数据推断

数据推断,即在无法直接估计总体参数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抽样方式对样本进行研究,并由样本统计量对事物的总体做出统计的推论和估计。①参数估计。参数估计即根据样本估计出总体的参数。参数估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点估计,用一个统计量作为总体未知参数θ的估计量。第二类是区间估计,用两个统计量对总体未知参数θ所在范围进行估计,使θ位于其间的可能性尽量大。②统计检验。统计检验就是用反证法来检验我们所要获得的结论。在许多研究中,首先需要提出一个假设,这一假设合理或者正确与否,需要抽取样本用其统计量进行检验。通常根据总体是否从正态分布,将其分为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前者如Z检验,t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等。后者有中数检验,符号检验,符号秩次

检验,U检验,秩次方差分析等。

(三)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1.定性分析的概念

定性分析是运用哲学分析法和逻辑的分析方法,对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质 的分析,从而揭示教育本质与规律,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构建提供依据。

2.定性分析的过程

(1)阅读资料。研究者首先通读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投降”的态度,即把自己的前设和价值判断暂时悬置起来,一切从资料出发。研究者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努力寻求“意义”,即寻找资料所表达的主题和统帅资料的主线。研究者在对资料产生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寻找各部分资料间的关系和区别。

(2)筛选资料。研究者从大量资料中抽取出能说明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资 料筛选不是为证明自己“想当然”的结论而对资料进行任意取舍,必须依据两个标准:①必须能够说明或证明所研究的问题。②要考虑资料本身所呈现的特点,如出现的频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以及资料所表现出的形态和引发的后果等。

(3)解释和价值判断。研究者在确定资料核心内容和主要概念的基础上,还要建构用来解释资料整体内容的理论框架。筛选资料时可以参照对资料进行审查的标准。解释和价值判断所使用的理论框架同资料汇总和编辑时的逻辑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相似,只不过理论框架比逻辑结构更反映出研究者对资料的深入了解和对研究问题的全面把握。

3.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1)因果分析。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就是因果分析法。在教育研究中运用因 果分析法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首先,要善于发现构成因果关系的事物。其次,

确定因果关系的性质。再次,对因果关系的程度做出适当的解释。因果分析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五种。

(2)归纳分析。归纳分析是对个别事实、直接经验加以概括,推演出有关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的思维方法。归纳分析可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完全归纳的结论范围不超出归纳对象范围,具有必然性。不完全归纳的结论范围超出了归纳对象范围,具有或然性。科学归纳法是根据对某一门类部分对象本质属性和因果关系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的思维方法,其结论可靠性程度较高,但仍然是或然性的。

(3)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是把两个或两类现象,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各种教育现象或事物是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总是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这种存在于事物中的异同点,是进行比较分析的客观基础。一般来说,比较分析主要有纵向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和类比分析几种情况。

(4)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在思维中再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的方法。通过综合,可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整体,从事物内在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整体特征,揭示研究问题的实质。

上一篇:教育学随堂练习答案下一篇:教育学基础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