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考试知识点整理

2022-08-04

第一篇:村官考试知识点整理

历年村官考试时政知识热点

历年大学生村官考试时政知识热点(2012)

1、主题:《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会议精神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热点二

中央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

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

三个关系: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五个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二、2012年主要任务

关键词1:扩大内需。

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关键词2:控物价,保供给。

保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重点: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

关键词3:PM2.5

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知识点连接: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到2010年底为止,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展对PM2.5的监测,大多通行对PM10进行监测。PM2.5密度最高出现在北非、东亚和中国。

热点三

民族关系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3)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实行民族平等是中国的宪法原则。

(4)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3、中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西南和西北是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两个区域。

4、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外部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旗号插手、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

二、主要少数民族

1、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白节: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日常食俗: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意为“红食”。炒米;奶茶。

2、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

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5、藏族:唐宋称其为“吐蕃”,元明称“西蕃”,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清代称“唐古特”,“藏番”。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新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民主改革结束了这里的封建农奴制度。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以糌粑为主食,青稞酒。

6、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

7、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8、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十二世纪,由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48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极继位称帝,改国号清,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特有的点心“萨其玛”。

三、古代民族关系

1、秦汉开创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格局。

(1)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在全国设郡县加以统治,今天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区域都纳入秦朝管辖之下。

(2)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进一步发展了统一的局面,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包括新疆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

(3)唐朝(618—907年)设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管辖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西域地区,设道、府、州或羁縻府、州,管辖中南和西南各少数民族。

(4)蒙古族建立的元朝(1206—1368年),在南方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设土官(以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地方行政长官),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西藏事务,在西藏分设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西藏从此处于中央政府有效行政管理之下,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

(5)满族建立的清朝(1644—1911年),在西域设伊犁将军并建新疆行省,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确立由中央政府册封**、**两大**的历史定制,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土司制度、选派官员统一管理的“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方行政长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政治改革,最终确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

2、重要事件

(1)茶马古道

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通过“茶马互市”、“绢马互市”等,既满足了中原农业、交通和军事对马匹的需求,也满足了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所需,促进了经济互补和共同发展。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贸易通道。(两条路线:川藏、滇藏)

(2)改土归流

元朝设置土司制度。改土归流是指雍正时期,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并存的国家,下列有关古今民族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其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B.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其中,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D.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那达慕大会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解析】选D。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并非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节日,丰收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2012年大学生村官考试时政知识热点四

社会管理

1、社会保险:2011年7月1日起,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今年试点范围覆盖全国60%的地区,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五项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

2、三公经费:中央国家机关厉行节约工作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建设一个廉洁、节俭的政府是我们的目标。中央国家机关要带头厉行节约,特别要从严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这项工作要注重制度改革和建设,加强监督检查,务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2)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3)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能。A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B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C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进政府绩效管理。D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提倡讲短话、开短会、行短文,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和做表面文章。

(4)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

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计划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B.三公经费指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

C.创新社会管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D.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解析】选A。2011年7月1日起,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今年试点范围覆盖全国60%的地区,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2年大学生村官考试时政知识热点五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2012年经济总体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2012年大学生村官考试时政知识热点六

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

1、南巡讲话

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核心),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计划、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社会性质无关;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标志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

2、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3、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新疆喀什。

例、关于“南巡讲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B.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南巡讲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

【解析】选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是1988年邓小平在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提出的,并非在1992年南巡“首次”提出。

2012年大学生村官考试时政知识热点七

中国入世十周年

1、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3、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经济体仍是美国,之后依次为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和巴西。

4、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

【知识点链接】

1、世界最大的区域性贸易集团 :欧盟。

2、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正式运作,取代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是世贸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一起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世贸组织的标志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成立,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特

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记账单位,不是真实货币。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采用一揽子货币的定值方法。】主要功能是监察,不是提供贷款。

2012年大学生村官考试时政知识热点八

2012中央一号文件

1、主题:《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第二篇:初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整理

初级:经济基础

1、民法基本原则帝王条款:诚实信用原则;

2、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是用于测量数值型数据;

3、央行新的三大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4、复式预算中经常预算的收入项目有:各项税收、国家预算调节基金、非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收入是复式预算中经常预算的主要收入来源;

5、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互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价格;

6、企业应担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企业会计信息,这提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8条:可靠性、相关性(有用性)、清晰性(可理解)、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7、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8、人类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是消费;

9、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

10、一定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称为经济体制; 1.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2. 我国对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和平赎回政策;

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4.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只有下限、没有上限,下限为5人;

5. 服务营销战略中,企业的员工与顾客之间的营销活动称为:交互营销;交互营销是指服务人员向顾客提供服务、使顾客满意的过程;

6. 矩阵制是由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项目小组发展而来的; 7. 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是规定货币材料;

8. 促销的实质是营销管理者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 9. 政府预算草案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10. 政府预算调整草案和政府决算草案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中央预算的批准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 价值观、工作理念、宗旨、风气等都属于组织文化的观念层; 12. 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人不可以用劳务支出,普通合伙人则可以用劳务支出;有限合伙人以其出资为限对合伙债务承担有限清偿责任;无论是有限合伙还是普通合伙,都不具备法人资格;

13. 仲裁法原则包括:仲裁独立原则、仲裁一裁终局原则、仲裁保密原则;

14. 仲裁独立原则:仲裁机构独立于行政机构和其他机构;仲裁机构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仲裁庭的组成方式由当事人协商决定;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

 仲裁应当开庭进行,但是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

 仲裁不公开进行,但是除涉及国际秘密的以外,当事人协议公开进行的,则可以公开进行;

1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 仲裁庭仲裁纠纷时,可以就部分事实清楚的内容,先行裁决;  仲裁庭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但是不是必须的;

民事诉讼法的回避制:回避使用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无需回避的对象:证人; 税收政策的中心环节是:税率;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力因素是 :科学技术的进步; 信用是一种债券债务关系;信用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信用是单向的价值运动;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紧密相连的;

在组织结构设计中 ,直高结构的特点是 :管理跨度小,管理层次多;

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称为: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称为:财政支出规模;

可用于衡量一国官方储备压力的国际收支差额是:综合差额;综合差额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综合情况;

与“满意”和“没有满意”这对矛盾相关的是属于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如工作责任、工作的挑战、工作成就等,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与“不满意”和“没有不满意”这对矛盾相关的是属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如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属于保健因素;

立法解释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同一动产上已设立抵押权或者质权,该动产又被留置的,优先受偿的是:留置权人; “复杂人”假设:认为X理论并非一无是处,Y理论也不是一切都好; 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

现代营销学的整体产品所包含的层次中,满足顾客真正购买动机的是:核心利益; 社会主要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由政府宏观调控;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规则制度的趋同或认同过程; 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将会下降;

第一个由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上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范的税种是:车船税; 人民币汇率采取直接标价法;

我国的行政复议采取以书面审查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复议方式; 将金融工具销售给特定的机构,这种发行方式称为:私募发行; 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和扩大; 政府预算收支执行的载体是:国家金库制度; 以下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属于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类级科目:工资福利支出;

政府支出按照支出功能分类的类级:一般公务服务支出、外交支出、教育支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的变动趋势: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规模缩小;妇女受教育程序提高;流动人口增加;人口生育率保持低水平; 管理的智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正确决策、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提高效率;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2 43. 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一国法律也可适用于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飞机;

44. 我国法律适用范围:降落在外国机场的中国飞机、中国驻外使馆、在公海航行中的中国客轮;

45. 政府预算,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复式预算;

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分为:增量预算、零基预算; 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分为:预算、多年预算; 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分为:平衡预算、差额预算; 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分为:中央预算、地方预算;

46. 公共财政的职能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47. 调节、仲裁和民事诉讼都是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制度;

民事诉讼的案件受理和裁判执行具有强制性;

民事诉讼活动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仲裁程序较为灵活; 民事诉讼体现了公权性的特征,而调节和仲裁则没体现; 调节、仲裁、民事诉讼三种制度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 48. 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具备的功能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市场主体提供经济联系的场所和载体、实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前的信息沟通和传递、较为真实地反映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49. “纯公共物品”的特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50. 在组织工作中,必须明确组织中的各职位的:责任、权利、利益;

51. 制定组织目标时,应符合的要求:目标必须适应需要、是多样的、是可实现的、有明确的时间期限、是具体的;

52.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部分、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53. 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54. 不兑现纸币本位制的特点有:黄金非货币化、货币供给信用化、货币的多样化; 55. 法律规则,按规则内容不同分:授权性规则、义务规则;

按规则内容的确定程度分: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

按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则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分:强行性规则、任意性规则; 56. 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是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依据;

57.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社会消费基金分为: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三部分;

社会主义基金分为:消费基金、积累基金;

社会后备基金属于积累基金;

消费基金包括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

58.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

59. 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60. 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国际收支顺差可采取的政策:中央银行买入外汇、使本国货币升值、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61.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

62. 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中介、金融制度、货币流通、调控机制;

63. 按照税率和课税对象的变动关系,税率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累退税率;

3 64. 滥用代理权的包括:自己代理、双方代理、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为;

无权代理的情形:代理权终止以后的代理、越权代理;

65. 妨碍组织变革的组织阻力:组织结构惯性、组织行为惯性、组织层次局限;

妨碍组织变革的个人阻力:组织成员习惯、组织成员思想; 66. 我国整售消费税的消费品有:烟、酒及酒精、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炮焰火、成品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共14类消费品;

粮食、食用植物油是不收消费税; 67.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经济结构、分配制度、分配政策和价格;

价格总水平、财政收入制度都属于;

68. 企业内部营销的对象包括: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的前端服务人员、后勤和支持员工; 69. 在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准中,生产与投入的比例称为:效率; 70. 特殊侵权责任主要包括三类情形:

(一) 因特定主题致人损害,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致人损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

(二) 因特定活动致人损害,如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

(三) 因特定物件或物质因素致人损害,如产品致人损害、环境污染致人损害、建筑物致人损害、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等。

71. 税收的征收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表面税收具有固定性特征; 72.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跨国公司;

73. 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7%,低税率13%,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 74.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 75. 规费收入:是指国际机关为居民或团体提供特殊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如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

76. 在国际金融业务中,中间费率是 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 的算数平均数;

77. 支付令: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规定的督促程序,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的限期履行给付金钱或有价证券的法律文书;  债权人提出申请后,法院应当在五日内通知其是否受理。确认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合法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  申请不成立的,裁定驳回申请,该裁定不得上诉;  债务人应当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十五日内清偿债务,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  人民法院收到债务人提出的书面异议后,经审查,异议成立,应当裁定终结督促程序,支付令自行失效;

 支付令必须以法定方式送达债务人;

78. 关于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未富先老; 79.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应急性原则;

80. 甲公司同意乙公司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所欠贷款,这种信用属于:直接信用;

直接信用包含:预付或购销商品形式的商业信用;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或银行以商品或货币的形式向个人提供信用; 81. 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是:课税对象;

82. 《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况:

(一)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二)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三) 七十周岁以上的;

(四) 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4 83. 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生产物质资料;

84. 根据领导方式的管理方格理论,位于管理方格图中:

(1-1) 贫乏型管理 领导方式; (1-9)乡村俱乐部 领导方式; (9-9)团队型管理 领导方式;

85. 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86. 公共财政四个基本特征: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平服务、非市场营利性、依法化财政; 87. 名义收益率:是指金融工具的票面收益与本金的比率; 88. 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

89. 一个财政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应称为:财政支出规模;

90. 将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为:习惯型购买、有限型购买、复杂型购买、品牌忠诚型购买的依据是:消费者介入程度;

91. 货币形态演变过程: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 92. 规范化法律文件系统化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法律汇编、法律编篡、法律清理;

93.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判断组织集权和分权程度的主要依据是:组织中各部分构成的组合关系;

94. 在组织的计划工作中,长期计划的计划时限通常为:五年以上; 9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定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96. 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是通过消费者本人的日常活动、兴趣和对周围事物的看法表现出来的;

97. 一般来说,本位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而辅币则可能是有限法偿;

足值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

98.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由于发生了天灾、战争等不可抗力事件或者其他障碍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 99.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各种生产要素应按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参与分配;

100. 社会基金包括:积累基金、消费基金;

积累基金包括: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社会后备基金; 消费基金包括:社会消费基金、个人消费基金;

社会消费基金包括: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 101. 组织职能的任务是:使计划方案落实于实际工作;

102. 网络型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以公司作为中心组成,以合同为基础,依靠其他组织开展关键业务;

103. 在金融市场上,最大的买方和卖方通常都是:金融机构;

104. 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105.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06.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家与国有企业(包括拥有国有股份的企业)分配关系的体现形式包括:依法征税、分享红利、取得股息;

107.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关系;

5 108. 下列机构中,属于企业营销中介的有:代理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广告公司、租赁公司;

109. 控制工作的过程一般包括:建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110. 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制造;

111. 一律不会公开审理的有:涉及政府秘密、个人隐私、军事秘密的案件;

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可以不公开;

112. 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的有: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113. 在管理组织工作的基本工作步骤完成之后,通常会形成的文件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组织系统;

114. 公共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

 明确市场与政府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 加强税收调节;

 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 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

115. 货币资金的供求与金融工具的供求在方向上是相反的;政府债券往往被当作最佳的金融市场工具;

116. 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117. 服务营销组合策略中,影响服务结果和质量评价的人员因素包括:

 提供服务的企业员工;  接受服务的顾客自身;  同时接受服务的其他顾客;

118.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包括:生产策略、定价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119. 行政诉讼特有原则:选择复议原则、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不适用调解原则、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120. 政府财政支出中,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有:商品和服务支出、公共投资支出;

转移性支出:捐赠支出、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121. 亚文化是按照社会地位划分的;每个文化群体内部通常包括若干亚文化群体; 122. 现代信用货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期票、银行券、支票、辅币; 123.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124. 在管理过程中,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观障碍包括:语言差异大、感受差异大; 125. 社会主义社会仍需实行商品经济的原因:

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着社会分工;

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单位仍是具有各自利益的经济实体;  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126. 管理基本特征:管理是一个由诸多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的过程、关联的目的是要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管理要协调和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

127.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128.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账户有:货物(贸易)、服务(无形贸易)、收益、单方面转移(经常转移);

129.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计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计划是管理者指挥下属的依据;  计划是掌握主动,降低风险的手段;

6  计划是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方法;  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准则; 130.初级: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

1、 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对ST股交易实行5%的日涨跌幅限制;

2、 一般存款账户:是存款人因借款或其他结算需要,在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行以外的营业机构开立的结算账户。

一般存款账户只能转账,不能支取现金;

3、 “巴塞尔协议III”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1%~3.5%的附加资本要求,来降低“大而不能倒”带来的道德风险;

4、 与黄金完全脱钩,仅作为一种价值符号的货币形态是:信用货币;

5、 实际汇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汇率;

套算汇率:是指在基础汇率基础上套算出来本币与非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6、 在纽约外汇市场上,1英镑=1.8210/1.8230美元,此标价方法属于直接标价法; 在纽约外汇市场上,美元是本币,直接标价法:是若干数量的本币表示一定单位的外币;

7、 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制定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应按年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金融债券发行申请,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后方可发行;

8、 次级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9、 优先股是相对于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指在利润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方面,优先于普通股。

1、优先股通常预先定明股息收益率,一般也不能参与公司的分红,但优先股可以先于普通股获得股息

2、优先股的权利范围小。优先股股东一般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股份公司的重大经营无投票权,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享有投票权。

3、如果公司股东大会需要讨论与优先股有关的索偿权,即优先股的索偿权先于普通股,而次于债权人。

1. 金融衍生品市场上主要的交易形式有:场内交易、场外交易(OTC);

2. 金融衍生品: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信用衍生品CDS;

a) 金融互换:货币互换、利率互换、交叉互换、股票互换; 3. 1996年,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正式建立;

4. 股票按照发行范围:A、B、H、F;

按投资主体: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 5. 根据利率风险结构理论,导致债权工具到期期限相同但利率却不同的因素:违约风险、流动性、所得税;

6. 利率结构的理论解释:预期理论、分割市场理论、流动性溢价理论; 7. 凯恩斯货币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货币需求取决于流动性偏好,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留一部分财富的愿望和动机;

a) 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交易动机与 预防动机(与收入正比,与利率无关)、投机动机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与利率反比);

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率; 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因素;

到期收益率:就是使债券的购买价,等于购买债券后现金流的现值的贴现率; 利率与债券价格:反比;

债券流通价由三因素决定:票面金额、票面利率、实际持有期限;

[单选]面额为100的债券,不支付利息贴现出售,期限1年,收益率为4%,交易价格为()。C.96

答案:C 解析:P=100/(1+4%) 债券发行后的交易,发行价格、票面利率对交易价格没有影响;

影响交易价格的主要因素包括:该债券的交易时间、剩余到期时间、市场利率、投资者期望达到的到期收益率等因素;

股票理论价格=预期股息收入/市场利率;(除法)

股票价格=预计每股税后盈利*市场所在地平均市盈率;(乘法) 投资者根据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来评价投资组合;

系统风险: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国家政治政策的变动、税制改革、政治因素。永远存在,不可能通过资产组合来消除,属于不可分散风险;

非系统风险:公司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在内的特有风险。属于可分散风险。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提供了测度系统风险的指标β;β=0,并不一定代表证券无风险,而是证券价格波动与市场价格波动无关;若证券无风险,β一定为0; 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与利率管制相比较,利率市场化以后,在利率决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资金供求; 代表性的利率: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新加坡同业拆借利率SIBOR、香港同业拆借利率HIBOR;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

金融机构的职能: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创建信用工具、金融服务;其中,信用中介是金融机构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金融机构按照融资方式分为:直接金融机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间接金融机构(商业银行);

信用货币发行的主体是银行,发行的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线法偿能力,并强制流通; 信用货币:

 商业信用货币;商业票据如期票和汇票;  银行信用货币;银行券;  国家信用货币;纸币;  通货和银行存款;

现金投放渠道: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主要)、采购支出、财政信贷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

现金归行渠道:商品销售收入(主要)、服务事业收入、财政税收收入、信用收入; 银行信贷的投放和回笼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道;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流通手段货币需求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 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费雪方程式:MV=PT;M为流通中货币平均数、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加权平均数、T为交易量;(P=MV/T,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物价P的水平随

8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着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 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M。=Kpy,M。名义货币总需求;K为货币量与名义所得的比例;p为总收入,实际是生产总量;y为价格水平;(观点: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人们对货币需求的行为取决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两个称为消费性货币需求);货币总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与收入成正比、利率成反比;L1代表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L2代表投机性货币需求;

 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基本承袭了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的结论------非常重视货币数量与价格的关系,接受剑桥学派和凯恩斯以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把货币看作受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y代表恒久性收入; M0=通货;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个人储蓄+企业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狭义货币:M0、M1,流动性最强,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最活跃购买力特征,成为央行首要调控的对象;

广义货币:M

2、M3,是除现金、活期存款以外,将银行机构的各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一批易于变现的短期信用工具在内的货币形式;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银行信贷收支、国家财政收支; 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贷款(再贴现)、增加黄金外汇储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都会使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从而货币供应量增加; 国收银减、国支银增;(国际财政收入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减少)

财政收支盈余,货币需求不足,经济萧条,需要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的原因:国家财政赤字、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顺差、银行自身信用膨胀;

通货紧缩的原因: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经济周期的变化、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结构失调、国际市场冲击;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运动; 信用的实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财产使用权的暂时让渡; 私有制、剩余产品的出现、贫富分化是信用产生的客观基础; 商品货币关系是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经济基础;

9

10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工作知识

(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法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民调解员在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照合法性的原则,严格依法律调解,对纠纷的解决没有具体法律规定可循时,依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处理。

(二)是指人民调解员在调解民间纠纷的时候,应当坚持法制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应当对当事人宣传讲解国家现行法律的要求,进行普法教育;另一方面应在调解中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善良风俗,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这是人民调解工作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内在要求。

(三)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调解的方法民间纠纷不仅广泛存在,而且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情况不断变化,千头万绪。这就要求调解员在调解纠纷时,要能够全面了解纠纷的情况,掌握纠纷发展变化的规律,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从而牢固把握调解工作的重点。一般而言,要顺利解决纠纷,特别是复杂的纠纷,就必须学会抓主要矛盾,突出调解工作重点的方法。当然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并不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因此,调解员在解决纠纷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抓好中心工作,而且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注意处理好其他次要矛盾。

(四)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一般而言,调解工作主要是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这对多数当事人是有效的,但有些时候耐心的说教并不能触动当事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出丑。一个人产生的思想问题、与他人发生纠纷,大多数与切身利益有关。有些民间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当事人在生产生活中确实存在一定实际困难。解决这类纠纷,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找出症结所在,切实帮助解决。困难解决了,矛盾也就化解了。因此在调解民间纠纷时,调解员应当注重解决在纠纷中当事人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如果不注意解决当事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调解员对当事人的思想开导就会脱离当事人的实际状况,难以收到实效。可见,在调解民间纠纷时,调解员不仅要说服教育当事人消除思想上的隔阂,而且要切实帮助解决纠纷所涉及当事人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最终彻底地化解纠纷。

(五)换位思考的方法换位思考,指在解决纠纷时,要从不同的人、角度、高度、层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做到考虑周全,问题解决得圆满彻底,不留后遗症。换位思考的方法在具体应用时,分两个方面。一方面,调解员应当站在当事人双方的立场和角度,寻找全面解决纠纷的适当方法。要协调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不仅要求当事人之间的交流,而且调解员与当事人的交流也不可缺少,换位思考在与当事人沟通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想法,调解员就无法正确地思考与回应。可见交流离不开理解,理解离不开换位思考。只有通过换位思考,从当事人双方的立场来看事情,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当事人的想法,理解当事人,是与当事人真诚交流,取得当事人信任的前提。现在调解员已经意识到了理解当事人的重要性,但是不幸的是,有些人缺少了换位思考的意识。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当事人的想法、感受及要求,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当事人“应该”有什么想法、感受和要求。调解员认为自己是在为当事人着想,但以此为前提的调解效果并不像调解员所想象或期待的那样。调解员面对这种情况,觉得委屈,觉得自己“好心没好报”。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是必然的,因为调解员这种对当事人的理解,是以本位主义来了解当事人的想法及感受。调解员的这种做法忽略了当事人真正的想法及感受所以既缺乏了对当事人的尊重,又没有真正做到为当事人着想。调解员只有善于进行换位思考,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才能避免自己考虑不周全或遗漏之处。调解员在提出调解方案或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时,也应当注意换位思考的方法。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去思考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所能接受的向对方让步的底线,有利于提出合情合理解决纠纷的方案。同时换位思考的方法的运用,会让当事人感觉到调解员是从当事人的利益出发,从而消除对调解员的抗拒心理,听取调解员的合理建议,便于调解的顺利进行。

(六)苗头预测的方法事物的演变,总有一个萌芽、发展和扩大的过程。矛盾纠纷也是如此。现实生活中,矛盾往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缓和到激化,只有认识了矛盾的特点,掌握了矛盾发展的规律,有预见性地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准备工作,才能有效地防止矛盾激化。苗头预测的方法就是要求调解员针对纠纷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变化的特点,抓住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分析变化的现状、原因,提出解决纠纷的对策,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的扩大和深化。主动运用苗头预测的调解方法是人民调解“防调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的具体要求。“防”与“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能够抓住纠纷发生或深化的苗头,消除纠纷,或使纠纷尽可能减少,这是一种最好的调解。这就是要求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要注意观察纠纷当事人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的蛛丝马迹,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抓紧工作,积极疏导,妥善解决,这样才能切实预防矛盾激化和新纠纷发生。

一、基本常识

1、村民委员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村民委员会设立的原则是什么?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其基本原则是:

(1) 规模要适中。村民委员会一般设在自然村,也可几个自然村联合设立村民委员会;大的自然村可以设立几个村民委员会。

(2)要考虑自然地理状况。要考虑各自然村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考虑交通、风俗等多种因素。

(3)要照顾民族分布。在多民族杂居地设立村民委员会,一定要考虑民族关系。在某一民族相对聚集地,即使面积较小,人口较少,也应单独设立,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富裕。

(4)要有利于村民行使民主权利。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实质就是要便于村民行使民主权利,让村民充分享受民主。

(5)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设立村民委员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使村民直接管理本村事务,以充分体现村民当家作主的精神。

3、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程序有哪些?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在审批程序中需要分以下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有权也有责任根据村民委员会设置原则,结合本乡镇实际情况,提出村民委员会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等方案,不能由其他组织和个人提出。

第二步,村民会议讨论通过。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的方案,须交村民会议讨论通过,让村民充分发表意见。

第三步,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page]

4、村民委员会一般应设立哪些下属组织?其主要职责是什么?

根据我国《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村民委员会设立后,还要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工作委员会。人口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工作。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调解组织,它的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调解一般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

治安保卫委员会是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它的任务是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保证本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公共卫生委员会是群众性卫生组织,主要任务是向村民进行爱国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协助搞好本地区的环境卫生等。

有的还设有其他委员会,如计划生育委员会、生产服务委员会等。设立什么委员会,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为了减轻群众负担,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

5、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是什么关系?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可见,乡镇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是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关系,同时,村民委员会也应依法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6、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是怎样的?

村党支部与村委员会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是党章中明确规定的。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党支部,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的自治。这一点必须明确,不能含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开展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7、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意义:

(1) 村民委员会选举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三年一届,保持了村民委员会的生机和活力,加强了村民委员会领导班子建设,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乡镇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广大农村阵地,而农民群众在农村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社会主义民主直接选举的权利。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乡镇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3)村民委员会选举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村民对村中的干部谁称职谁不称职,谁为群众着想,谁为自家打算,心中都有一杆秤。村民委员会干部三年一选,村民群众选谁不选谁,投谁一票,都会在心中掂量,用秤称一称。村民群众自己选出的干部体现了村民群众的意愿,村干部也有群众基础,受群众拥护。

(4)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密切干群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村民委员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对村民来说,村民委员会干部村民选,村民当然要拥护和支持自己选的干部,也就能够积极完成村民委员会布置的任务;对干部来说,村民选的干部自然有群众基础,工作起来就顺利得多,村内的难点、热点问题就能得到较好地解决。干群关系融洽了,社会矛盾缓解了,社会秩序好转了,农村就会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page]

8、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成员为什么要经过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省《选举办法》规定,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是亿万农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使农民群众除了正常行使直接选举县、乡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利之外,又获得了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的权利,成为社会主义民主在乡镇的重大发展和主要内容。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是村民自治的必然要求。自治权,首先必须有选举权。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如果不是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就不会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就不会切实向村民负责,村民自治就难以实现。

9、村民委员会选举应坚持什么原则?

村民委员会选举应坚持的原则是: (1) 直接选举的原则;(2)普遍选举的原则;(3)无记名投票选举的原则;(4)差额选举的原则;(5)秘密划票选举的原则;(6)公正、平等竞争选举的原则。

19、划分村民小组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个村民委员会设立多少个村民小组,法律没有统一规定,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村民小组的划分一般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要充分发扬民主,征求群众的意见,尊重村民的意愿,有利于调动村民开展群众自治活动的积极性;

(2)要考虑本村村民的生产状况,居住状况,民族状况,村民互相联系的密切程度等具体情况,有利于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3)要考虑便于召开村民小组会议,组织小组各项活动。

20、村民小组长的条件有哪些?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可以按照村民居住状况分设若干村民小组,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村民小组长的条件应当是:

(1)年满18周岁以上的本组村民;

(2)在本组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威望;

(3)廉洁自律、秉公办事;

(4)有一定的组织领导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能带头勤劳致富;

(6)热心为本组村民服务。[page]

21、村民小组长的职责有哪些?

一般来说,村民小组长具有经济管理、生产指挥和协调、劳动调配等权力,其主要职责有:

(1)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和法令;

(2)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委员会的决定、决议,完成村民委员会布置的工作任务,办好本组的事务,及时反映本组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3)负责召开小组各种会议和组织全组村民的各项活动,并及时向村民委员会汇报;

(4)组织本村村民积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5)对村级财务、政务和公益事业等工作进行监督;

(6)提出相应的建议;

(7)参加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积极参政议政。

22、如何选举村民小组长?

村民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组成后,应当在十日内组织选民选举产生村民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推选出村民小组长后,村民委员会应张榜公布,并登记造册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二、村民选举委员会

23、什么是村民选举委员会?

村民选举委员会是直接、具体领导和主持本村换届选举工作的机构,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产生。成员应有村民小组长的代表和村民代表以及村中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的代表。村民选举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名单应报乡镇备案,并接受乡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领导小组指导。村民选举委员会是一个临时机构,当新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后,这个机构就自行解散。

24、如何做好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推选工作?

要做好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推选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应尽可能的把熟悉本村情况,在村民中有较高威望,有较强工作能力,并且乐于为村民服务的人推选出来。这是因为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效果,影响村民委员会领导班子的产生。

二是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构成要合理。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中应该既有村级党组织和其他有关组织的代表,也应该有村民小组长的代表和村民代表,最好还应该有村中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的代表。在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时,可以预先讲明成员比例构成,以便供村民推选时参考。村民选举委员会的负责人一般由村党组织或在村中享有较高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担任。

三是村民委员会成员正式候选人不能担任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凡被推选为村民委员会正式候选人的,应当辞去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职务,并及时增补他人。

四是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名单要及时张榜公布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接受县乡选举工作机构的指导。村民选举委员会要秉公执法,向全体村民负责。选举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搞好总结和档案的整理工作,向乡镇政府报送。

25、村民选举委员会产生方式有哪两种?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产生有两种方式:

一是由村民会议推选产生。

二是由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

除此之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委派或指定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这是由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村民自治的要求所决定的。较大的村,一般在各村民小组中组织推选,然后把票数集中,票数高者当选。较小的村,可以直接召开村民会议,当场推选确定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

26、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村民选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制定选举工作方案,组织村民学习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

(2)确定和培训选举工作人员;

(3)负责选民登记,公布选民名单;

(4)组织选民预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确定并公布正式候选人名单;

(5)确定选举方式和投票方法;

(6)确定、公布选举日期和地点,召开并主持选举大会;

(7)解答选民提出的有关选举方面的问题;

(8)组织投票,确定选举结果是否有效,公布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名单,并报乡级人民政府备案;

(9)总结选举工作经验,整理、建立选举工作档案;

(10)承办选举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村民选举委员会在乡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村民选举委员会组成后,其成员名单应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告。

35、村民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如何解决?

省《选举办法》第十条规定:村民对公布的选民名单有异议的,可以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三日内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做出解释或者纠正。村民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向乡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提出,乡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应在选举日前做出裁决。村民对乡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的裁决仍不服的,由区县一级的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做出裁决。选民名单准确与否,是一个涉及到每一个选民能否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严肃的法律和政治问题,为此,村民选举委员会应认真对待,并指派一名成员负责此项工作。选民名单和选民数,以村民选举委员会调整后的为准。[page]

36、选民证如何印制、发放?

选民证的印制一般由区县或乡镇统一制式,选民证上一般标题要印制“××村第×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选民证”;内容包括选民的姓名、性别、年龄,投票的时间、地点、注意事项和发证日期。落款为“××村村民选举委员会(盖章)”。村民选举委员会没有印章的,可用村民委员会印章代替。

发放选民证可以由村民选举委员会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选民证发到选民手中,并办理选民证领取手续。选举时选民凭选民证领取选票。

三、村民委员会选举

37、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有谁组织实施?选举时间如何确定?

省《选举办法》第五条规定: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同级民政部门负责日常工作。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时间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规定。

38、预选程序有哪些?

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预选程序为:

(1)清点人数,宣布开会;(2)宣读预选方案;(3)推选监票人、计票人等工作人员;(4)讲解选票;(5)、填写选票、投票;(6)报告数、销毁剩余选票;(7)清点、检验选票,公布选票数;(8)公开唱票、计票;(9)当场公布候选人名单。

42、候选人不愿当候选人如何解决?

如被选出的候选人本人不愿成为正式候选人,应当尊重本人意愿,由本人写出书面声明,并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向选民说明情况,将其从候选人名单中撤出,按预选提名候选人得票多少的顺序进行递补,并张榜公布。[page]

43、候选人产生后如何张榜公布?

候选人产生后,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按候选人姓名笔划顺序张榜公布,同时公布选举地点和选举时间,并在五日内举行选举。对选民依法选出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调整或者变更。

44、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会场纪律主要有哪些?

(1)与会选民要服从选举大会工作人员的统一指挥,在指定地点就坐;

(2)应注意维护好会场秩序,做到不随意走动,不随便说话,不提前退场;

(3)要认真划票、投票,珍惜自己的选举权;领取选票时,要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严格按顺序、凭选民证或委托投票证领取;填写选票时,要按每次一人的原则依次进入秘密写票处划票;投票时,选民要将自己的选票亲自投入票箱;

(4)接受委托投票和代写选票的人要严格遵照选举人的意愿划票;

(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追查选民投票情况,不得改变选举结果,不得以威胁、贿赂、拉帮结派、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干扰选举;

(6)村民对选举程序或者选举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对其处理决定不服的,还可以向上一级民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7)严在选举中使用暴力、威胁、欺骗等非法手段扰乱会场秩序。凡有违犯此规定并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53、怎样划票、投票?

划票。选民领到选票后应按顺序进入秘密写票处划票。期间,不允许其他任何第二人进入秘密写票处,以免影响或干扰选民独立划票。选民应按照个人意愿独立填写选票,选民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本村的其他选民,也可以弃权。委托投票也要按此规定划票投票。任何人都不得强行要求为选民代写选票,更不得强迫、授意选民按自己的意图划票。

投票:选民按照规定写好选票后,应按顺序逐个直接投票。顺序排列可以先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再唱票人、计票人、监票人员和其他大会工作人员,后选民。每个选民写好的选票在投入票箱之前,应由选民本人保管,待到个人投票时亲自投入票箱。每个选民只能投入自己的一票,接受委托代投的选民要凭委托投票证领票和投票。任何人不得采取收票的办法集中选票或者几个人的选票集中一个人代行投票。唱票人、计票人监督投票。

54、怎样销毁剩余选票?

正式选举的选票一般按登记的选民总数略多一点准备,正式投票选举时可能会有一部分选民因故不能参加,使选票产生剩余。为严格选举规程,避免舞弊现象发生,投票结束后,监票人员应当众公布印制选票总数、已发出选票数和剩余选票数,并将剩余选票向村民展示后当众销毁。

55、如何集中票箱和开箱验票?

选民投票结束后,中心投票会场投票箱和流动投票箱都要及时集中到中心投票会场,检验后当众开箱。每个票箱从检查密封到开箱验票整个过程都必须有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带领计票、监票人等三名以上工作人员在选民的监督下公开进行,以保证投票工作的公正、公平。

开箱验票应逐个票箱进行,按每个票箱接收投票的范围认真核对所接受投票的选民数与开箱点验的票数是否相符。逐个票箱开箱点验无误后,计算出总投票数。某一票箱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选民数,该票箱的选票无效,等于或少于投票选民数的有效。清点选票时要注意,按照省《选举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投票人数等于或少于选民总数一半的,本次选举无效;投票人数超过选民总数一半的,选举有效。工作人员开箱点票、检查验证后,再经村民选举委员会确认,然后由大会主持人当场向选民宣布发出选票数和收回选票数,宣布本次选举是否有效。

56、怎样确认有效选票、废票和弃权票?怎样唱票、计票和公布计票结果?

省《选举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每一选票所选人数,等于或者少于应选人数的为有效票,多于应选人数的为废票。选票全部无法辨认的,经监票人认定,作废票处理。废票计入选票总数”。

选民领取选票后未投入票箱或投入空白选票的,为弃权票。

选票全部无法辨认的,经村民选举委员会认定,作废票处理;部分可以辨认的,可辨认的部分有效,无法辨认的部分无效。

废票、弃权票和部分有效的选票计入选票总数。

唱票、计票和公布计票结果分两步:

一是投票结束后,监票人、计票人应当在选举大会会场,当众启封打开所有票箱,并当众进行唱票和计票。

二是统计选票的结果出来后,监票人、计票人应当在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在场的情况下,当场公布各个候选人和另选其他选民的得票数,并根据已经确定的选举形式和程序,公布选举结果。这里的“得票数”包括两部分内容:(1)参加选举的选民人数、发出选票数和收回选票数,这三个数字完全相符的,或者投票人数与发出选票数完全一致,而收回票数少于或者等于发出选票数的,应当公布为选举有效。收回的选票数多于发出选票数的,选举无效。(2)在收回的选票数中,有效选票多少张,无效选票多少张(包括废票数),弃权票多少张;每位候选人获得的赞成票多少张,另选他人的赞成票多少张等,都要详细统计。三是计票结果公布后,由全体监票人进行笔录、签字,对选举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认定。

57、如何确定当选?

选举村民委员会,选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计票以发出选票为基数。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的过半数选票且在规定职数内的始得当选;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人数多于应选人数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得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得主任票或者主任票加副主任票多者当选,也可就得票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得主任票多者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得主任票加副主任票多者当选为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其他为委员。如果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中有两人以上得主任票数相同时,得赞成票总数多者当选为主任。当选人数达到三人,但是仍不足应选人数时,不足的名额可以暂缺。当选人数不足三人,不能组成村民委员会时,应当按得票多少的顺序补至三人,组成临时村民委员会,暂时履行村民委员会职责。[page]

四、另行选举、重新选举、辞职、罢免、终止职务及补选

6

1、什么是临时村民委员会?

省《选举办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当选人数不足三人,不能组成村民委员会时,应当按得票多少的顺序补至三人,暂时履行村民委员会职责”。暂时履行村民委员会职责的组织即为“临时村民委员会”。临时村民委员会分为无一人正式当选、一人正式当选和二人正式当选三种形式。临时村民委员会可暂时负责村民委员会工作,但不是正式法律意义上的村民委员会。临时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六个月内举行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由原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原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资格有效。

62、什么是另行选举?另行选举的时间有何规定?

另行选举是指村民委员会正式选举时,程序合法但没有当选人或者当选人数不足应选职数时,为选出村民委员会或者选出不足名额而进行的再次选举。

省《选举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临时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六个月内另行选举。通过二次另行选举,正式当选人数仍不足三人的,村情复杂,选举会议较难组织,村民又不再提出另行选举要求的,临时村民委员会可主持工作到本届届满。

63、另行选举如何进行选民登记?

如果是选举大会后马上组织另行选举,则不必再次进行选民登记;如果另行选举是在较长时间之后组织(超过五天)的,另行选举前则应进行选民登记。选民登记应在上次正式投票选举时所登记的选民名单的基础上,按照“四增”、“四减”的原则,据实增减选民数。确定的选民名单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在另行选举日前张榜公布。

70、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具备什么理由?

省《选举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受村民监督。村民对违法乱纪或者严重失职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检举或者提出罢免意见。”村民委员会成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村民可以对其提出罢免要求。

(1)村民委员会成员触犯法律尚未构成犯罪或虽构成犯罪但免于刑事处罚,如被劳动教养、拘役和拘留等;

(2)村民委员会成员严重违反党和国家政策以及在工作中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严重失职。如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计划外生育或超生的;搞宗族主义,拉帮结派的;工作不积极,连续三个月以上无故不参加村民委员会工作的;严重失职,给国家、集体和他人造成重大损失的;索贿行贿,生活腐化堕落的;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屡教不改,村民反映强烈的;

(3)村民委员会成员不称职或村民委员会成员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的等。[page]

71、村民怎样提出罢免要求?

省《选举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有五分之一以上的选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选民联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应形成书面的《罢免要求书》,向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同时提出。《罢免要求书》应写明被罢免人的姓名、罢免职务和理由。联名选民应推选三至五名联名代表,负责将联名选民名单和《罢免要求书》送交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联名选民必须是本人签名(本人确实不会书写由他人代写的必须是本人自愿要求)并按有本人手印,罢免理由必须真实、准确、充分(如不能以本届任期以外的事由提出罢免本届村民委员会成员等)。选民提出罢免要求一般应在新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上任六个月后。村民委员会成员利用法律手段处理原有村集体债务纠纷等已进入法律程序的,期间一般不受理选民提出的罢免要求。法院调解结案或者裁定判决后的可以受理。

72、怎样调查核实和反馈罢免理由?

村民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接到《罢免要求书》后,应迅速组织罢免工作组,在二十日内对罢免要求的内容和联名选民情况逐项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期间允许联名选民自愿声明退出,允许其他选民自愿声明加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主任或者要求罢免全体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的罢免工作组负责调查核实;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主任以外的成员的,由村民委员会组织的罢免工作组负责调查核实,乡镇人民政府予以指导。联名选民达到法定人数、罢免理由充分的,由罢免工作组向联名代表反馈意见,进入罢免表决程序,并将核实后的联名选民名单、联名代表人、《罢免要求书》和调查核实情况一并张榜公布;联名选民未达到法定人数、或者罢免理由不充分的,向联名代表说明情况并张榜公布,罢免工作相应终止。

87、领取选票易出问题怎么办?

组织预选和正式选举,领取选票是一重要环节。为防止领取选票时出现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是编印好选民花名册。事先将全体选民名单印制成册,以备时使用。

二是点名、验证。工作人员按照选民花名册,逐一点名,并验证选民的选民证。

三是选民按手印后。对已验过选民证的选民,须在自己的名字上按手印,然后由工作人员发给选票;四是选民领取选票后直接进入秘密写票间填写并投票。

88、填写选票易出问题怎么办?

填写选票是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重要环节。为避免填写选举时出现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投票前认真讲解。在选举大会投票前,由工作人员将放大的选票票样挂到会场醒目位置,逐项向选民进行讲解。

二是专人讲解。投票开始后,专门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在放大的选票票样前,负责向迟到和有疑问的选民进行讲解。

三是填写前讲解。在处设置票样,由工作人员对部分仍不清楚的选民再次进行讲解。[page]

89、村子大、选民多怎么办?

一是精心组织。由乡镇主要领导带队,抽调精通换届选举业务的乡镇干部,协助村民选举委员会组织选举大会。在选举前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二是统筹安排。可视情设立分会场,分别投票、唱票、计票,最后汇总。每个分会场都有乡镇干部帮助开展工作。

三是设立政策咨询点,由业务骨干专门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掌握选举动态。

90、个别选民无理取闹怎么办?

一是坚持说服教育。对个别无理取闹的选民,工作人员尤其是乡镇干部,应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避免与选民发生直接冲突。除政策咨询外,不与选民讨论与选举无关的问题。

二是设立应急处理小组。由富有经验的乡镇干部在选举村待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确保选举顺利进行。

三是请公安部门派出适当警力帮助维持会场秩序,对无理取闹者根据其情节轻重依法处理。

91、经另行选举后村民委员会成员职数仍不全的怎么办?

经另行选举后,当选人数仍不足三人、不能组成村民委员会的,应按另行选举时得票多少的顺序补至三人,组成临时村民委员会,代行村民委员会职责,本届内不再组织另行选举。

92、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当场提出不任职怎么办?

如果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当场提出不愿任职,应查明原因,认真做好此人的工作。若此人确实不愿任职,应由本人写出书面材料,经村民选举委员会认定,向村民公告。由此导致当选人数达不到三人的,按照补选的规定进行补选;如果不愿任职的是新当选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则由其他当选委员中得主任票多者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若当选人数达到三人但不足应选职数的,其他职数可以暂缺。

93、上届村民委员会不交接工作、印章等怎么办?

乡镇政府、区县民政部门要监督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后的工作、财务、印章等移交工作。《淄博市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细则》第七条规定:村“两委”任期届满依法进行换届选举后,上一届村“两委”应当自新一届村“两委”(含经另行选举后仍不能组成村民委员会的临时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七日内向新一届村“两委”移交印章、办公场所、办公用具、集体财务账目、固定资产、工作档案、债权债务及其他遗留问题等。新老村“两委”工作交接由乡镇党委、政府主持,一般由村“两委”新老成员、新老村会计等参加;交接应形成书面材料,一式四至六份,新老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各一份,报乡镇一份,存档一份。对拒绝移交或无故拖延移交的村“两委”,乡镇党委和政府给予批评教育,督促其加以改正。上一届村民委员会逾期拒不交接工作的,新一届村民委员会可以向区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区县人民法院依法处理。移交过程中发现有重大问题的,村干部和村民可以向乡镇党委、政府或者纪检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有关机关反映,受理单位应及时依法处理。上一届村民委员会在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7天内未向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移交印章的,由乡镇政府负责追缴,并追究责任。[page]

94、落选干部有抵触情绪怎么办?

一是以情动人。换届选举前召开乡镇村“两委”干部大会,讲清换届选举的必要性和法定性,对原任干部的工作给予正确评价,征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以理服人。换届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选民尤其是候选人,不偏袒任何一方、任何一人,做到一视同仁,让落选干部心服口服。

三是以行感人。换届选举后,由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或包村乡镇干部对落选村干部逐一慰问,对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

95、竞争落选方故意闹事怎么办?

一是耐心说服教育。乡镇干部应主动配合党支部、村民选举委员会对落选人员进行耐心疏导,热心解劝,讲明危害,平息事态。

二是高度克制。要求乡镇干部应心平气和地为落选人员讲解选举程序,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始终保持高度克制,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三是个别调度。乡镇领导可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主动靠上做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指出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如果造成不良后果,要承担相应责任。教育他们以大局为重,从群众利益出发,支持新任村民委员会工作。

四是主动沟通。动员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尤其是主任,主动到落选者家中,交流思想,求同存异,消除隔阂,取得共识。

96、新任村民委员会干部与乡镇党委、政府“对着干”怎么办?

一是开展任前谈话。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对新任村民委员会成员尤其是村主任进行任前谈话,帮助他们找准位置,明确职责。

二是进行上岗培训。邀请组织、民政、信访、农业等部门领导对新任村民委员会成员进行专业培训,教育他们依法开展工作。

三是实施重点帮助。对个别动机不纯、工作不力,有意与乡镇党委、政府顶牛的新任村民委员会干部,乡镇党委、政府应制定专门的教育计划,安排专人重点实施帮助教育。[page]

97、如何正确处理村民委员会与党支部的关系?

首先,村民委员会要树立党的政策观念和依法治村观念,一切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办事,从根本上体现党的领导。

其次,村民委员会应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及时向党支部报告工作,征求意见。特别是对重大问题、重要环节、重要人事变动,要向党支部请示汇报,由村“两委”共同研究,形成共识。

其三,按照职责分工,支持党支部工作,始终把村民自治工作置在党的领导之下,以此加强和改善村民自治工作。

98、被罢免人员、辞职人员、职务终止人员不交接印章等怎么办?

省《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上一届村民委员会应在新一届村民委员产生之日起7日内向新一届村民委员会移交印章”。对被依法罢免、辞职、职务终止拒不移交村民委员会印章的,由乡镇政府负责追缴或声明作废,重新刻制;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处理。

99、村民委员会印章丢失怎么办?

村民委员会印章丢失,应及时向乡镇政府报告并申请补发,应予补发的由乡镇政府登记并办理补发。乡镇政府应以适当方式公布新印章启用和旧印章作废。使用已作废村民委员会印章的,按私刻公章行为处理。

100、村民委员会干部怎样取信于村民?

村民的拥护是村民委员会工作的基础。村民委员会干部要取信于村民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村民委员会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发展本村经济。给村民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经济越发达,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越快,村民委员会的威望也就越高。

(2)爱惜民力,体恤村民艰辛疾苦。作为村民委员会,必须坚持对国家负责与对村民负责的一致性。对乡镇政府布置的任务,应当积极完成;对村民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向上反映,使民情上达,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尤其要防止不顾本地实际可能,盲目争锦标、夺头功,损害群众利益。更不可为了追求形式,坑害群众。

(3)维护法制,保障群众基本权利。对于法律规定的农民应当享有的各种民主权利,村民委员会都必须坚决维护。例如,组织开展的乡镇人大代表和政府成员的选举,村民代表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等,都必须严格依法进行,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4)摆正位置、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维护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有着其他社会元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中央提出的促进“乡风文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其实质就是要构建以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特征的新农村,不断塑造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民。这对于进一步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在继承十六大有关发展文化事业的许多重要思想、重要论断、重要提法的同时,十七大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令人振奋。“文化软实力”这一新名词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中,引起人们特别关注。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

十七大报告重点提出并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意义。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把亿万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有利于在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

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二、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基层文化发展

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要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充分认识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支持基层文化建设

基层文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工作的基础,担负着直接开展文化工作与创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基层文化工作对于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有着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这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

1.财政文化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多年来,教育和科学经费投人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文化经费投入增长速度则保持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文化事业费支出重点用于保证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需要。

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持困难地区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在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数额时,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来,中央财政总支出中一半以上用于补助地方,其中一部分可由地方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央财政还设立了地方文化设施维修和设备购置专项经费及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专项经费。省级和地市级财政也都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基层文化事业给予了相应扶持。

3.制定文化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实行电影5项优惠政策、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等政策措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筹资机制和多渠道投入体制初步形成。

(二)认真履行财政职能,继续支持和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

1.进一步加大基层文化经费投人。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要求,确保文化事业经费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地方文化事业费支出也要有相应增长。要切实加强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26lt;站)等基层文化事业单位建设,保证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群艺馆、文化馆(站)有一定的业务经费。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要将部分国债资金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并带动其他资金配套投入。

2.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带动基层文化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在分配中央财政对地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时,应对中西部困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给予倾斜,保证专款专用。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将“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专项补助经费和地方文化设施维修购置专项补助经费由500万元和600万元分别增加到1600万元和1400万元。此外,还专项安排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经费4000万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经费2000万元,用于支持优秀剧节目创作和文化信息网络建设。对文化部提出的“送书下乡工程,“流动文化服务车购置”、“开展老年教育”、“加强城市街道、社区文化站建设”、“加强文化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等项目,拟安排一定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3.促进体制改革,转变投入方式,严格资金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促进文化体制改革,配合有关部门抓紧解决基层文化单位机构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规模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问题。同时,要适时调整投入方式和投入结构,制定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4.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基层文化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引导资金投向,调整文化布局,支持基层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使用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进行公益性捐赠,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单位的筹资渠道。

三、做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部作为主管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职能部门,应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根据行业特点,发挥行业优势,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要认真做好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搞好文化设施建设,必须做好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文化部门的配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一定要考虑文化设施的合理布局与配置。对近期计划建设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要作为重点,列入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都必须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总之,要用规划这个龙头,确保文化设施建设的落实和布局,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设施不足甚至被挤占的现象。

(二)要严格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

文化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设施建设用地除具有城市土地的一般属性外,更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因此,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必须优先安排。在文化设施用地的具体管理上,一要选择合适的区位布置文化设施用地;二是各地城乡规划行政部门要加强文化设施用地监督管理。对于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改变使用性质,以作他用。对城乡建设确需征用文化设施用地的,必须做到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重建的文化设施规模原则匕不低于原有的规模。

(三)要认真做好文化设施的设计工作

文化建筑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建筑,基层文化设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于文化设施的建筑设计要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文化品位,而且要体现地方特色;不仅要考虑到历史和文化传统,而且要体现时代特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和关注文化设施的建筑设计工作,使城市的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建筑要成为精品,要成为城市空间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亮点。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建立健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法规。通过加强立法,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由于文化设施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务必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确保使用的安全。

(四)要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

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认真做好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工程质量工作,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搞好基层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始终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职责分工,明确任务,加强领导,负起责任,以卓有成效的工作霉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第四篇: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研究比较心理发展、种族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研究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生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儿童心理》注意没有“学”字)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

3、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

何林沃斯: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纵向研究、横向研究、横向纵向交叉研究 整体研究、分析研究 个案研究、成组研究

5、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

观察法:长期观察、定期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6、弗罗伊德的基本观点(精神分析学派)

*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无意识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结构;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道德)伦理原则 文明的产生与超我密切相关

本我由人的先天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最基本的部分。本我由快乐原则支配,按照快乐原则活动,即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快乐、减少痛苦。本我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可以看作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本我生而有之,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他们无忧无虑,只追求基本需要的满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我逐渐与现实世界接通,产生了自我。自我产生于婴儿早期,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也就是人能够意识到的部分。它相当于外部的现实世界与内在的原始冲动之间的缓冲器。它抑制本我的冲动以维护儿童自身的安全,又根据现实的要求,保证本我的愿望得到满足。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懂得考虑行为的现实后果,这就是自我作用增强的表现。

在3~6岁时,从自我逐渐发展出超我。超我就是个人的道德我。良心是超我中对儿童进行惩罚、批评的部分,自我理想是儿童积极的雄心和理想,它要求儿童为这种理想而奋斗。超我是在内化社会道德标准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过强的自我容易让儿童变得自私,过强的超我则容易让儿童容易自责和过分谨慎,甚至发生心理疾病。相对而言,弗洛伊德更强调本我与自我的力量。3.人格发展阶段论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 5个人格发展阶段。 (1)口唇期(0~1岁)

性感区是口腔。父母应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应及时喂奶,而不应过早断奶,否则容易造成“口腔人格”,没有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度,里比多可能固着在口腔部位。 (2)肛门期(1~3岁) 里比多转移到肛门部位。儿童在排便和控制排便时会产生快感。他们经常有一种被动的冲动,按照自己的意志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手段。 (3)前生殖器期(3~6岁)

里比多转移到生殖器部位,儿童从刺激生殖器得到快感。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俄底普斯情结);女孩则产生“恋父情结”(伊莱克拉情结)。 (4)潜伏期(6~11岁) 力比多进入相当平静的时期,这时期儿童的典型特征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界线分明,儿童主要与同性别伙伴玩耍。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超我进一步发展。 (5)青春期(11或13岁~成年)

儿童在前一时期平静下来的冲动与能量又重新活跃起来,对性的兴趣剧增。这一阶段个体的重要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独立生活,寻求同龄伙伴的友谊,试图建立长期稳定的性关系。

7、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新精神分析学派)

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危机 1.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

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动对内疚。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标的实现。

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岁):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诚实的实现。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8、华生的发展心理学思想(行为主义创始人)

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 3.教育观

(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儿童,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

(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

9、斯金纳行为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派)

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观点: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最基本的)。

2、强调强化(包括外部内部的)来控制儿童行为:育婴箱的作用、行为矫正。

3、强化控制理论利用于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10、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派)

核心: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一)观察学习:指人通过观看他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学习。在替代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

(二)观察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作用过程

二、相互作用理论:行为、认知因素(最重要)、环境

三、自我调节理论

(一)直接强化:观察者的行为直接受到外部因素的干预。

(二)替代强化:观察者本身没有受到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这种强化也会影响观察者行为的倾向。

(三)自我强化(最重要):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11、维果茨基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智力发展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

“最近发展区”思想: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人指导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表示个体发展的潜力。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的最佳期限: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让儿童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1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同化、顺应、平衡、适应)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该物体是存在的。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亚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此阶段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早期的信号功能(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2)语言符号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 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征。

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面积和重量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到11-12岁以后。 2.群集结构的形成

群集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集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此阶段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⑴青少年能够推论脱离现实的假想问题。⑵青少年期儿童的思维在灵活性和抽象性方面日益发展起来,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达到灵活地解决问题的形式运算阶段。

1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一)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research) 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在对时间跨度大的发展进行推断的研究中,应考虑同辈效应(cohorteffect,群体中一些年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的文化或历史差异造成,而不是真的由发展带来的变化).

其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缺点是,首先,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分不清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其次,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调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二)纵向研究(longitudinalresearch)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重视揭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重视对心理发展机制的探讨。缺点有三,一是样本的流失;二是反复测量可能影响初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三是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

(三)系列交叉研究(serial-cross-sectionalresearch)

将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的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

优点:第一,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各种方法的突出特点

一、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场所,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

在不加任何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然环境中被试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的方法。 特点:自然、无干预。

2.实验室观察法

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控制设置某种情境,观察被试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 经典研究:安斯沃思(M.Ainsworth)运用陌生情境法,考察婴儿依恋的发展。

优点常常可以描述自然、真实的行为,生态效度较高;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有观察者偏差或“观察者效应”,即由于儿童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儿童的行为不容易解释,儿童行为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起作用。

二、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的规律。

特点:1.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与儿童互动;2.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经典研究:皮亚杰(J.Piaget)运用访谈法,考察了儿童思维的发展。

优点:1.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 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2.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心理活动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 缺点:1.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2.访谈者的观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结果;3.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4.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

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具有标准化的施测和记分程序。

优点:(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2)结果处理方便,容易量化;(3)费用低;(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缺点:1.不灵活,题目制定之后不易改变;2.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3.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4.测验结果容易受到练习或个人主观性的影响。

四、心理生理学方法:通过精密仪器、设备,探测与行为相应的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等。

14、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时间,依靠皮下中枢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内外环境。

15、婴儿(0-3岁)动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行走动作的发展、手的运用技能的发展(从整体动作到分化、从上部动作到下部、从大肌肉到小肌肉)

16、格赛尔(Gesell):成熟势力说(成熟与学习,成熟更重要),双生子实验

17、感知觉: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方面。 感觉:视觉(

4、5个月的胎儿已发展)、听觉(

5、6个月的胎儿已发展) 知觉:图形知觉(出生2天后可分辨人脸)、空间知觉(深度知觉——吉布森石崖实验:2个月可分辨,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18、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头尾律、近远律)

头尾律:人类个体从胚胎开始从头到尾的发展趋势。胎儿期以头部发育为主,出生时头部占全身长度的1/4。腿只占1/3。2岁时头占1/5,腿则占到将近一半。

近远律:人类个体发育是从近到远地进行,最初头部、胸部和躯干先发育,然后是胳膊、腿,最后是手脚。在婴幼儿期,胳膊和腿的发育仍快于手脚的发育。运动能力的发展与身体发育相似。

19、各种知觉发生的时间

1、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在

8、9个月以前就获得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的发生发展4个月以前婴儿就具备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3、客体永久性的发生发展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20、客体永久性概念:客体永久性是知觉恒常性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 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这已进入表象的范畴。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21、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定义:

习惯化就是指由于刺激重复出现,反应会逐渐减弱。这时,人的注视程度、心率和呼吸频率都会减弱或减慢,表示兴趣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又会导致较强的反应。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去习惯化”。

22、婴儿言语的发展:

各理论的基本观点、阶段(3)

1.强化说

代表人物:斯金纳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对言语的强化(强化依随)具有决定性作用 2.转换生成说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语言是利用规则理解和创造的;语法规则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可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等),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 3.模仿说

代表人物:班杜拉

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 4.认知说

代表人物:皮亚杰 言语发展,认知发展是基础和前提

语法发展的3个阶段

三个阶段:单词句阶段(1~1.5岁)电报句(1.5~2岁)完整句(2岁后)

情绪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5周左右,婴儿出现最初的社会性微笑(如对人脸或熟悉的声音),5周-3.5个月对人的社会性微笑不加区分;

6-8个月:出现陌生人焦虑(怯生); 6-7个月:出现分离焦虑;

7-8个月:表现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

23、婴儿的气质: 传统: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学说: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性——粘液质;强而灵活性——多血质 托马斯、切斯气质三类型学说

容易型:约占40%,生理活动规律,有节奏;情绪愉快;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

困难型:约占10%,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

迟缓型:约占15%,反应缓慢,强度小;情绪低落、安静,愉快情绪少;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跃起来。

另外的35%属于中间型,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

 

24、依恋的概念及其阶段及基本类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着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婴儿的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Bowlby,艾斯沃斯Ainsworth)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无区分、无差别,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应,对陌生人反应较少,不怯生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二)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Ainsworth))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可以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回避型与反抗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B型)

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2.回避型依恋(约占20%,A型)

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表示不略不显得高兴。未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C型)

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反抗,短暂的分离会引起极度的反抗。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也称为矛盾型依恋

另外,Main和Solomon提出混乱型依恋(即D型依恋),这是最不安全的一类依恋,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不一致、不连贯,行为是A,B,C三类依恋的行为不寻常的结合,亲近、回避、反抗兼有,有时行为怪异,如看到陌生人时转过头去,做出怪异举动,或者僵立不动。这类依恋常见于母亲抑郁和被虐待的儿童。

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通常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25、阿姆斯特丹的“点红测验”

他应用“点红”的方法,对婴儿进行了追踪研究,揭示了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游戏伙伴阶段”。6-12个月的婴儿把镜像当作一个游戏伙伴。

第二阶段:“退缩阶段”。13-2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小心翼翼的行为。

第三阶段;20-24个月的婴儿有了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他能意识到自己鼻尖的红点,并表现出自我欣赏或困窘。

26、游戏是幼儿期(3-

6、7岁)的主要活动形式

27、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28、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P190

(1)霍尔的复演说 (2)席勒—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

(3)彪勒的机能快乐说

(4)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

(5)拉扎鲁斯的娱乐放松说

(6)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

29、当代游戏理论: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 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2) 皮亚杰的认知动力理论:儿童进行游戏是由其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来决定的,儿童在游

戏中可以认识新的事物,可以巩固和扩大已有概念,也可以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3)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

30、注意发展的基本特点:无意注意高度发展,而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

31、记忆发展的基本特点:

1) 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 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 3) 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逐渐发展 4) 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5) 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6)

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与发展

32、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2.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3.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

33、幼儿思维:

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思维(2-7岁)最严重的缺陷是自我中心。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之外的他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其他人理解、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与他们自己一样。(三座山实验)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造成儿童思维的刻板性和非逻辑性。 泛灵论思维:由于幼儿自我中心地把人的意图赋予物理事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才出现泛灵论思维——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具有与生命类似的性质,如思想、愿望、感受和意图,就像他们自己一样。

不能守恒:守恒是指,在物质的外表发生很大变化(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某些物体的物理特征和物质含量保持不变。 不可逆性:前运算阶段最大的非逻辑特征是它的不可逆性,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心理上不能通过问题的一系列阶段,然后再以相反的方向返回出发点。

缺乏类包含能力:缺乏逻辑运算能力使幼儿很难进行等级分类。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把物体分成类和子类。

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6-8岁 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7-9岁 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

8、9-10岁 容积守恒——11-12岁

34、道德判断和道德发展过程

⑴ 皮亚杰的研究: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无道德判断时期或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第二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5 ~10岁) 第三个阶段为自律道德阶段(9~11岁以后)

⑵ 柯尔伯格的研究:既遵循皮亚杰的研究思路,又有重大的发展。采用“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他将道德判断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6个阶段:

阶段0:前道德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习俗水平

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2:以功利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第二个水平:习俗水平

阶段3: “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4:“好公民”取向(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第三个水平:后习俗水平 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6: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定向。

品德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模式:

1.前习俗水平(0~9岁)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他包括两个子阶段 :(1)以惩罚和服从为准则,对行为好坏的判断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看是否会受到惩罚、是否服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命令。(2)以行为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带有浓重的互利交换的实用主义色彩,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自己出发的。2.习俗水平(9~15岁): 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准则,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 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 (3)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好孩子取向,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悦于人,有助于人或者获得别人的赞赏,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被人们所赞许(4)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秩序为准则,相信尊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的规范去行动。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行为准则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5)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看重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看重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认为法律可以维持公正。(6)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认为道义高于一切,行为诉诸个人的良心和普遍的道德规范。

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非常重要的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他们还可能存在言行不一致形象,特别在小学高年级

35、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行为。

攻击性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 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36、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特点: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可逆性、贯穿性

37、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本质抽象水平

38、社会性的发展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与他人之间要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研究者分别称之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

垂直关系: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教师)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其性质具有互补性,即成人控制,儿童服从;儿童寻求帮助,成人提供帮助。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

水平关系:是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她)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其性质是平等的、互惠的。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经验的机会,而这种技能

10

经验只有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是垂直关系所不能给予的。

39、儿童的友谊:塞尔曼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3~7岁):未形成友谊阶段。儿童间只是短暂的同伴关系,友谊关系很不稳定。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的

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的出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 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八章

青少年时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期,表现在什么方面

1.性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备生殖能力 2.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渐达到成熟

(1)认知的成熟: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 (2)情绪的成熟:了解自己的身份,形成自我同一性,独立于父母,形成价值观,形成友谊关系

青少年是生理发展的高峰期

初中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1.身体外形的变化 2.身体机能的增强 3.性的发育和成熟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总体特点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形式(命题)运算阶段(12~15岁)-⑴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地位,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⑵根据各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可以想象各种可能,根据演绎进行推论。

1.概念的丰富和系统化:掌握了更多的抽象概念,形成更复杂的概念系统。

2.运用假设:能够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建立假设,检验假设。根据对多种假设或可能性的检验,确定问题的正确答案。

3.逻辑推理:能进行相对复杂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前者要高于后者。 4.思维的品质不断完善:(1)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创造性表现为,他们能采取新颖、独特的方案解决问题

批判性表现为,对他人的意见持怀疑和批评态度,不盲目相信他人;能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并开始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思维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片面性表现为,思想偏激和极端化,不能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表面性表现为,分析问题时经常为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有时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5.思维的自我中心:不能区分自己的关注焦点与他人的关注焦点 (1)假想的观众

感觉自己在舞台上表演,周围的人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在关注自己的表演。他们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2)独特的自我

认为自己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认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的自我中心及其表现)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和内省性

(1)假设性: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内省性: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并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不仅能运用抽象的符号进行思维,而且能够运用全面的、运动的、统一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1)能够形成精确的概念,形成有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各种推理能力基本成熟,基本掌握并正确运用逻辑法则

(2)能够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并用理论来指导获得具体知识的过程。

道德发展的阶段水平

可以达到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包括契约、权利和民主法制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阶段) 1.寻求成人认可和遵守法规阶段

重视成人的认可和赞赏,遵守社会规范,强调社会规范的不可改变性

2.社会法制取向阶段:以理性方式思考问题,重视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社会福利 “法律是为维护社会环境而设立的,违背法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制裁” 3.普遍的道德原则阶段

应根据普遍的人类道德原则和一个人的伦理观念,而不是法律条文或他人的意见,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状态有哪几种

1.同一性形成:已经体验到危机,而且进行了积极的投入 2.同一性延缓:正在体验危机,而尚未出现积极投入 3.同一性早期完成:没有体验到危机,但已经进行了投入 4.同一性扩散:没有体验过危机,而且没有出现积极的投入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涨:1.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喜欢自我表现2.具有主观性、偏激性

(二)出现反抗心理:1.独立意识增强2.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等。

(三)矛盾的情绪表现:1.同时具有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2.同时具有可变性与固执性3.同时具有内向性与外显性

(四)人际交往特点:1.朋友关系的影响增强;2.克服团伙交往方式;3.与异性朋友交往从疏远到融洽;4.在亲子关系中,情感、行为、观点日益独立;5.在师生交往中变得独立而客观;6.出现一些情绪问题:烦恼增多、孤独、压抑。

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度发展:1.独立愿望进一步增强;2.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3.关注自我发展 ;4.自我评价客观而深刻;5.自尊增强;6.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二)价值观初步形成和确立:对职业、生活方式、个人发展方向等的看法逐渐稳定,而且能独立决策

(三)具有较强的自治要求:1.要求独立于父母;2.独立选择职业

第九章

生理状态的最佳时期

成年初期是生理状态的最佳时期,是健康、体力、精力和耐力发展的顶峰期,感觉和运动机能也处于最佳状态

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在成年早期,个体的身心发展趋于稳定成熟,智力发展达到全盛 时期,建立起家庭并创立事业,开始全面适应社会生活。这一时期的个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㈠从成长期(儿童及青少年阶段)到稳定期的变化。进入成年早期后,个体进入稳定期。这种稳定性体现在绝大多数成年早期的个体身上,具体表现为:⑴生理发展趋于稳定;⑵心理发展,尤其是情感过程趋于成熟,性格特点基本定型;⑶生活方式趋于固定化和习惯化;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家庭;⑸社会职业稳定,且能忠于职守。㈡智力发展到达全盛时期。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为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思维更加具有相对性、变通性、灵活性、整合性和实用性。在成年早期的最后阶段,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也达到高峰,开始在不同领域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造力。㈢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㈣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㈤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辨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成年初期处于后形式思维阶段,这是形式运算阶段之后的一个更高阶段。这一时期,个体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辨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能够根据现实情景进行严格的推理,在推理与现实的思考之间转换;能意识到问题可能有多种原因和解决方案,在选择方案时注重实用性;能意识到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二)在成年初期的后期阶段,创造性思维获得重要发展:他们不是更注重获得知识,而是更注重把这些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工作、夫妻关系和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同于教室或智力测验中所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常常并不单一

后形式思维具有几个重要特征:1.现实性。看问题避免极端化、绝对化,具有相对性,更符合实际情况,看到事物所处的不同程度;2.变通性。能在抽象的推理与实际的、现实的考虑之间来回转换。例如,“这在理论上讲得通,但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3.多重原因,多重方案。意识到大部分问题都有不止一种原因,也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一些方案可能比另一些方案更有效。例如,“我们按照你的办法试一试,如果不行,我们再按我的办法试一试。” 4.实用性。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并确定选择的标准。例如,“如果你想最实用,就这样做;如果你想最快,就那样做。”5.矛盾意识。认识到一个问题包含了潜在的矛盾或冲突。例如,“这样做会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但它最终只能使他不愉快。”

知识的阶段

知识的获得阶段: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生命前20年的主要目标是获得知识。

知识的实现阶段:成年初期。在成年初期,人们必须使自身的认知活动适应各种情境(如婚姻和就业)的要求,这些情境对长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的发展水平

达到原则化的后习俗水平,包括法制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道德判断更为复杂,青少年虽然也能意识到更高的道德原则,但他们不一定实际地执行这些原则;成年人则能知行统一

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任务

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如果个体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当解决了亲密与竞争、疏远之间的冲突时,他们才能形成一种道德感,这是成年的标志。

成功地解决这一时期的人格危机,可以形成“爱”的品质:与人生伴侣相互投入和奉献,生儿育女,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个性发展的基本特征:1.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2.人生观、价值观形成;3. 情绪逐渐走向平稳;4.能建立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并能忍受孤独、独处;5.开始恋爱、结婚;6.开始同时面对父母与孩子两代人,形成复杂而矛盾的亲情。

第十章

生理上的变化

生理上由盛转衰。由成长发育、健康逐渐转为衰退。

智力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晶体智力继续提高,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提高。创造力发展的旺盛时期

成年中期是创造力旺盛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智力高度发展,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经验也比较丰富,因而创造性成就十分突出。

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任务(三种观点)

(一)艾里克森的观点:

成年中期的人格或个性发展的危机是繁殖对停滞,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 繁殖是指对下一代的引导与奠基,对下一代的承诺与关怀,在工作、家庭中自我实现;停滞意指自私自利、完全不考虑别人,在工作中无所作为。 如果成功地解决这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就能形成“关怀”这一品质,自觉地关心周围的人和所从事的工作。在完成一些生命的目的,包括家庭、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后,尚能对下一代付出更多的关怀,并且从对自我的关注扩展出去,转而关心别人、关心社区,继续感觉自己是个有生产力、贡献力的人,则能创造个人持续的生产潜能。

相反,假如过去未完成的理想令个体感到遗憾,而产生“逝者如斯夫”的感觉,而未来将面临的衰败、死亡也令个体感到害怕和消沉,那么其生命的发展极容易停滞不前或自我沉溺

(二) 莱文森的观点

1. 成年期是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所构成的。中年是其中的一个转折期。 2. 中年期(40~65岁)的发展任务巩固自己的兴趣、目标以及各种承诺。根据先前确立的目标评价当前的成就,根据当前的成就和期望调整当前的目标,处理好现实与可能的矛盾,形成智慧、同情心等品质。

(三)哈威格斯特的观点

1. 发展任务是由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个人的价值观和态度倾向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

2. 中年期的发展任务:(1)帮助孩子成为负责、快乐的成人;(2)履行成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具有公民责任感;(3)在工作上达到并保持良好的表现,建立和维持生活上的经济标准;(4)发展成人休闲活动;(5)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6)接受生理上的变化并能适应;(7)适应年迈的双亲。

个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 个性发展的“内向化” 1. 日益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2. 自我评价和自我调

节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根据现实评价自己当前的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能够积极地调节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充分实现自身潜能。

(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三)寻求自我实现的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第十一章

生理发展的总体特点(以衰退为主)

各种器官和组织都出现明显的衰老,生理机能出现明显下降。老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是衰退与获得性发展并行的时期。

毕生发展观基本观点

(1)个体发展贯穿一生,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发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2)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3)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增长,而总是由获得(增长)与丧失(衰退)两部分构成。

(4)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或个别差异,由于个人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发展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5)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发展过程都是由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三种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思维的突出变化

老年期的思维总体上也呈现衰退趋势,在概念学习、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有较明显的下降,但在思维发展的不同方面、对于不同的个体,又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

1.思维衰退:老年人思维呈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化特点,他们倾向于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认知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 2.以语言——理论思维为主

3.思维内容偏重对社会的认知,其中包括对适应社会、人生经验、价值观、伦理信念等问题的思考

4.老年人的思维仍然具有创造性

智力的变化总体特征

老年期智力的发展在总体上有所衰退,但并非全面衰退,或者说,一方面表现出衰退的趋势,另一方面则呈现相对稳定的特点。同时,智力活动的任务、智力观或智力内隐理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老年智力衰退表现为记忆障碍、思维固执、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持久性差,甚至出现“老年痴呆”。

智力活动的任务

老年期的智力活动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和整合自己的一生

个性发展的基本任务、基本特征

一、基本任务:

艾里克森认为,老年期个性或人格发展的危机是自我整合对失望,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如果能克服这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就能形成“智慧”品质。

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意,则产生一种完善感,它包括长期锻炼出来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并伸延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外;如果一个人不能产生这种感觉,就会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发展的具体任务:1.接受自己的生活以及获得生活满意感;2.保持和促进认知功能;3.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和活动中;4.形成死亡观

二、基本特征:

(一)心理发展的“内向化”

(二)老年期的个性持续稳定,但也有所变化

(三)老年期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变化

常见的适应问题有哪些

1.对离退休生活的适应

许多老年人表现出明显的“退休综合症”:由于不能适应或接受退休后的生活,在刚离退休的一段时间内,往往感到怅然若失,或茫然无措,感到烦躁不安,产生厌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还会发生一时性的情绪问题和身体上的失调。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够适应。

2.对疾病的适应

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不尽相同。有的情绪比较抑郁、消沉,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情绪;有的惊慌失措,过度忧虑;有的不把疾病放在心上;有的感到痛苦、焦虑、内疚,沉默寡言,甚至轻生。

3.对生活应激事件的适应

配偶死亡、离婚、夫妻分居、坐牢、婚姻问题、生活环境变化等,都可能给老年人带来较大的打击。

第五篇:村官考试 新农村建设方面知识强化练习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村官考试 新农村建设方面知识强化练习

一、填空

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市(农民)。

4、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

5、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6、

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耕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进。

7、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出了自(2006.01.01)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8、

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9、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0、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最基础和根本的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其中,(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12、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3、村委会是由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村委会委员组成的农村群众的(自治组织)。 14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有:(

一、保障农产品供给:

二、增加农民收入;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

15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16、从2006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重点将转向以(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合理配套改革。

17、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8、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

河南中公教育 http://he.offcn.com

中公教育接待8群:24968773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9、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0、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

21、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能源、资源、(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

2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西部地区)。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4、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在努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和在各方面的继续教育)。

二、简答

1、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

(5)

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有处于社会的稳定,有处于改革的大局,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三个有利于”判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6)

体现了中国公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我们所学过的那些知识和观点?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在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要河南中公教育 http://he.offcn.com

中公教育接待8群:24968773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3)

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脊梁和中流砥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5)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还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6)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设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3、

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或:请你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1)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2)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4)

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 (5)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 (6)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

(7)

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8)

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4、

请你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谈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2政治方面,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3文化方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消河南中公教育 http://he.offcn.com

中公教育接待8群:24968773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除各种迷信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武装农民的头脑。

5、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1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材,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通过深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

2向父母建议: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

3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

6、

请你描述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1)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2) 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高中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3) 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青山与人相伴。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 管理民主:民主法制日益健全,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积极参与、关心政治。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假如请你参加一项社会调查,请完成以下内容:

(1) 调查的目的:帮助人们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了解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因素,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自觉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创美好家园。 (2) 调查的方法:(至少三项)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 (3) 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哪些?(至少三项)。 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

(4) 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有哪些?(至少三项)。

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业的基础不稳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

(5) 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的金点子有:(至少三项)。

1加大对农村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2科教兴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河南中公教育 http://he.offcn.com

中公教育接待8群:24968773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4城市积极带动农村发展。

8、

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有什么重要意义?)

(1) 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4) 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5) 体现了党和政府支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6) 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7) 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8) 义务教育不仅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应该履行的义务,而且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履行的义务。

9、

谈谈你对免征农业税的认识。

(1) 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2) 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 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

(4) 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0、

请你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合理化建议。 (1)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

(2) 依*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让科学技术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3)村

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4)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5)搞活农产品流通,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6)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7)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11、

我们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河南中公教育 http://he.offcn.com

中公教育接待8群:24968773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党和政府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体现,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3)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党和政府发展发农村经济,建设发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

怎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

(1)免征农村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3)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4)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推进科技下乡,强化科技种养。(5)青少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关心“三农问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制宣传活动,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3、破解三农问题,青少年应怎么做?

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关心“三农”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律宣传,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14、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1)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2)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4)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5)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是我们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6)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7)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河南中公教育 http://he.offcn.com

中公教育接待8群:24968773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5、为了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做出了许多实事,请列举两个例子。 近三年连续通过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指导农业发展。 对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16.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请你列觉

一、二加以说明。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例如: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水电、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等等。(举一二例,言之有理即可)建议见第四或三小题。

1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如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2)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3)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5)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6)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求助制度。

三、问答题

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 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8-2005年的五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在低水平上徘徊,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平均增长5.5%,远远低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最慢的一个时期。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等等问题。

3、农民自身的问题: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基层干部和一些党员不能起到带头作用,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河南中公教育 http://he.offcn.com

中公教育接待8群:24968773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原因:

1、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觖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

3、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

4、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5、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 对策: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

(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科技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在农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

河南中公教育 http://he.offcn.com

中公教育接待8群:24968773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4)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1)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话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3)深化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坚持林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落实林地管护责任,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河南中公教育 http://he.offcn.com

中公教育接待8群:24968773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进一 步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河南中公教育 http://he.offcn.com

中公教育接待8群:249687731

上一篇:创国卫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晨会法制教育讲话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