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知识点整理

2024-04-22

比的知识点整理(共10篇)

篇1:比的知识点整理

《比》整理和复习

罗免中心小学——夏丽娜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地解答。

2.进一步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能正确区分求比值与化简比,会计算。

2.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熟练解答此类问题 【教学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按比分配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都学会了哪些有关“比”的知识? 2.这节课我们就对“比”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二、复习知识点

1、你能把比的知识整理成一张思维导图吗?

2、你认为哪个知识点比较重要,为什么?

3、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的吗?说说看。

三、知识应用 1.填空。(P55 6)

(1)8:10= =40÷()=()(填小数)。

(2)学校电脑小组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倍,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3)20kg:0.2t的比值是()。2.P56 8 请你根据下面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写出这些量之间的比。今年我12岁,爸爸38岁。爸爸一年的工资是36000元,妈妈每月的工资是2000元。

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信息?会用比来表示这些信息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3.化简比并求比值。(1)(P55 5)

24:36 0.75:1(2)P56 9 某仓库里储存了150t大米、60t面粉和15t杂粮,求这个仓库里储存的大米、面粉和杂粮的比。并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解决问题:

(1)学校买来1500本图书,按3:7分配给五、六年级。

五、六年级各分到多少本图书?(2)P56 7 王大爷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

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3)用来消毒的碘酒是把碘和酒按1:50的比混合配制而成的。现在有30g碘,可以配制这种碘酒多少千克?(4)P56 10 搅拌混泥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共20t,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5。三种原料分别需要多少吨?(5)P56 11 用120c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吗?

篇2:比的知识点整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一步提高解答有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教学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今天我们来复习有关比和比的应用的知识。

1、比的意义是什么?

2、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下面我们重点复习比的应用。比的应用有几种类型?

1、己知总量和比,求其它各量。

每份数=总量÷比各项的和

2、已知一个分量和比,求其它各量。

每份数=分量÷对应的份数

3、已知分量差和比,求其它各量。

每份数=分量差÷比各项的差 板书比的应用类型。

师:你能根据第一种类型,出一道比的应用题吗? 指名出题,集体解答。

师:这类题,还有没有别的解题思路? 出示随堂练习,集体订正。师:你能根据第二种类型,出一道比的应用题吗? 指名出题,集体解答。

师:这类题,还有没有别的解题思路?

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还是两种:(1)从份数来考虑;(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板书)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出示随堂练习,集体订正。

师:你能根据第三种类型,出一道比的应用题吗? 指名出题,集体解答。

师:这类题,还有没有别的解题思路? 出示随堂练习,集体订正。

二、练习:

1、把880千克精饲料按照耕牛数分给两户人家,张家有牛6头,王家有牛5头,两家各可得到多少千克精饲料?

2、用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一批零件,甲、乙两人合做6小时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3∶2,甲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4、某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去乙地,第一天骑了140千米,第二天骑了全长的1/6,此时走过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比是3:5,甲乙两地的全长是多少?

三、能力挑战

盒子里有三种颜色的球,黄球个数与红球个数的比是2 :3,红球个数与白球个数的比是4 :5。已知三种颜色的球共175个,红球有多少个?

四、总结

篇3:注重知识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高考复习,地理知识,整理方法

从近几年文综地理试卷来看, 彰显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思维活动。俗话说“基础不劳, 一切徒劳”。只有坚持“回归基础”,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地理学科考查范围非常广, 知识内容庞大复杂, 复习时间又相当有限, 若单纯机械地“炒旧饭”, 不仅时间不容许, 而且达不到高考文综试卷的能力要求, 同时还会导致学生感到没有新意, 激发不起学习的积极性。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在人的思维参与下, 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 即是采取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方法, 对知识进行处理, 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网络化的过程, 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知识的内化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在高考复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通过对地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即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 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梳理, 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网络化, 是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考能否获胜的关键。

一、构建知识模式, 形成认知结构

希卢姆认为: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原理, 有利于理解其他类似的事物。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中, 就不容易忘记。构建地理知识模式揭示知识的构成状况, 是构建认知结构的重要方法。运用地理知识模式, 指导学生学习, 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使学生认识地理问题有个基本思路, 分析地理问题有章可循, 以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二、总结知识规律, 加深理解记忆

地理规律是指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趋势, 是对许多零碎地理知识地有机统整。在高考复习中, 采取分类、归纳、整理、比较、假设推理、简图导出等方法将教材中的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内容, 从部分到整体, 从一般到特殊, 逐步加以归纳分析,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其知识结构系统条线分明、脉络清晰, 化繁为简, 便于知识理解记忆。并引导学生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起来对比, 运用“是, 不是”“不是, 是” (即应该是这种气候类型, 但为什么不是;应该不是这种气候类型, 但为什么却是) , 引导学生抓住共性的基础上掌握个性, 如赤道附近应该是热带雨林气候, 但在赤道上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不是?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远离赤道, 本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但为什么却是?

三、分析知识内在联系, 构建思维线索

实践证明:孤立地死记硬背地理知识, 只能学到一些零散的知识, 如果以某一思维线索整理, 就能获得一串的地理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 要力求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知识结构, 通过变换角度 (如空间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 或以某种载体来整合知识, 内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运用知识的线索, 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 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 进而结成“知识网”。如以区域地理为载体, 对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进行重组:位置 (经、纬度及海陆位置) ——地形、地质——气候、自然带——河流、地下水——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环境问题——发展方向;在哪里 (区域定位) ——有什么 (区域特征) ——为什么 (地理特征成因) ——怎么样 (有哪些优势和存在哪些问题) ——怎么办 (如何解决和发展方向) 。

四、比较知识异同, 突出本质特征

比较法是地理学的重要方法。比较法可分:类比法———对同类事物比较, 包括同类同型事物的比较、同类异型事物的比较、异类而共性事物的比较等。纵比法——对发展过程各阶段、等级系统各层次、延伸方向各部分的比较。横比法——对不同地区的同一地理事物、或两个以上同类地理事物的各个方面等进行比较。中心内容比较法——以一个对象为中心, 分别与几个对象为参照进行比较, 以突出中心地理事物的内容。综合比较法——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都较多的比较方法, 内容全面、角度多样, 有助于全面了解完整的地理事物。通过比较知识异同, 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加深对要领的理解;加强知识联系, 便于掌握和扩大新知识;同时促进对知识的综合分析, 利于发展思维能力等。例如, 非洲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气候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在成因和特征上存在的异同;中亚地区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和特点上的异同。

五、突出主干知识的多向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通过将知识信息加以组织和编码储存在大脑中, 待遇要时提取的。这些信息越有序, 越能表现信息间的内在联系, 就越利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系统论明确指出:各部分知识的相加不等于各部分知识之和, 知识的整体要大于各部分知识之和。因此, 在高考复习中, 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 (信息) 出发, 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充分发挥想象力, 以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如气候知识, 我们可以从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气候评价、与土壤和动植被的关系、相关自然带、与地形的关系、与河流的关系、对工业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对水利建设的影响、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对交通的影响、对军事的影响、对洋流的影响、对旅游业的影响、对聚落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六、抓住主导因素, 把握区域总体特征

地理环境是由诸多环境要素综合的产物, 这些环境要素, 既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组成因素, 又处于与其他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 对于每一处环境的形成, 必定有一个主导因素。因此复习时, 根据地理事物形成、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抓住主导因素, 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篇4:知识的加工和整理

1、通过游戏等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的加工和整理存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比一比赛一赛活动,去体验自己在记忆过程中所运用的加工和整理的方法,并初步掌握几种知识的加工和整理的有效策略。

2、所有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方法,并在比赛、练习等过程中,了解知识加工和整理的方法。

3、学生能够在游戏、实例分析、比一比赛一赛等活动中锻炼自己积极参与课程的意识,提高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一、认识“知识的加工和整理”

游戏 “撕撕撕”

材料:长方形白纸一张/人;要求:游戏过程中不准提问、不许偷看;步骤(第一:1)请闭上眼睛,拿起刚才那张白纸,将纸对折;2)再对折;3)然后在纸的右上角撕下一块;4)左上角再撕下一块;5)然后在两个缺口之间再撕个半圆形;6)现在,将纸的右下角再撕下一块;7)睁开眼睛,将纸打开,看是什么形状?8)有没有人跟我的一样?有谁跟我的不一样?找找本组内有几个和你一样的人。第二:你找到了几个?----一个?两个?没有? 说一说你们在完成这个游戏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概括并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个游戏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的大脑不是复印机,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大脑并不是简单地将接收到的信息、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下来、印在脑子里,而是会依照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思维习惯、喜好、认识、理解、个人当时的情绪状态等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然后才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由此做出的反应也会不尽相同。但不同的反应结果又可能会为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干扰我们的思路。那我们如何才能正确理解知识的本意,并做出正确的反应?也就是要如何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才最有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主题---知识的加工和整理

在这里有两个基本的观点是大家要记住的。一个是: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大脑对知识的加工和整理---这一点在刚才的游戏我们已经得到了验证。另一个是:知识的加工和整理是存在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学完今天的课程后,也会得到验证。

知识的加工和整理是完成学习必不可少的、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牢固的记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这里需要运用一些有效的策略。

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策略

(一)分类法(归类法)

活动:比一比 赛一赛-----看谁记的快,记的准

1、指导语:请看我即将出示的材料,上面有16个词语,请你在30秒内尽量把这些词语记下来,可以不按顺序,要求不许用笔写下词语。

2、出示16个词语:大别山、天坛、黄河、首尔、博物馆、北京、昆仑山、潮白河、故宫、长白山、动物园、尼罗河、泰山、悉尼、恒河、东京

3、统计学生记住的词语个数(举手),请几名记得比较多的学生起立,测试他们能背诵出多少个词语。

4、讨论:谁来说说你刚才用了哪些策略、方法来帮助记忆? ----自由发言

(再次出示词语)上面这些词语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真的是这样吗?--不是,这些词语,其实是有章可寻、可以归类的资料,如果能把这些词语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归类,组成几个较少的部分,例如:刚才这些词语,可分为四大类:城市、河流、旅游景点、山脉。

这次你们再试着背诵一下(10秒),是否觉得比第一次容易了?这里当然有前次记忆的基础,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进行了分类整理,使它们处于短时记忆的范围内(7±2个单位),背诵起来就比较容易了。由此可见这种分门别类进行记忆的方法可以使记忆更快、更准确。----这种分门别类进行记忆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加工和整理策略,我们称之为“分类(归类)法”。

为什么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呢?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大衣柜,如果我们先将这个大衣柜分隔成多个抽屉,然后再把来自外界的信息放入适当的抽屉中,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不仅量少而且联系紧密,这样知识便可长久而正确的保留下来,需要时方可随意取出,也就是说容易想起来。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练习来验证一下:请你运用分类法记忆下面这些词语

[练一练1]:15秒

A列:狗、帽子、挂钟、眼镜、桌子、猫、衣柜、鞋子、鹦鹉、戒指

B列:按动物、穿戴在身上的、家庭用品进行分类。

[练一练2]:30秒

A列:(分类前)桌子、纽约、粉笔、工人、椅子、黄河、医生、黑板、农民、狮子、病人、美国、老虎、律师、长江、法官

B列:运用结对子法归类:桌子——椅子、美国——纽约、老虎——狮子、粉笔——黑板、工人——农民、长江——黄河、医生——病人、律师——法官

教师评价

对知识进行归类标准有两条:一是按知识的内在联系或本质属性归类(数理化的公式、定理,语文、英语的语法);二是按知识的外部联系或非本质属性归类。如可按单元归类、同类知识归类、易混淆的知识归类。

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了解到了在学习的最初环节可以运用分类法帮助识记知识,在保持、巩固知识的环节----也就是复习的环节同样可以运用分类法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从而建立起知识体系。

提问:这时我们怎样做呢?你有什么具体的归类方式呢?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

种属关系结构图:例1:食物图例2:生物(“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二)整合法:有些知识以小板块的形式分散在教材的不同章节里,在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

一览表(列表法):例1: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知识;例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间的关系

图示法:

例1:包含关系图:数学四边形

例2:交叉关系图: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3:循环图:物质的三种形态转化图、地方文化与旅游业关系图

例4:棱锥图:学习效果金字塔、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金字塔、中学生一日食谱金字塔(也可以列表)

(三)发散法(思维导图法):以一个知识内容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知识,进行发散思维,找到知识间的多方位多角度的联系,使之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这个核心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图解、一个实例。如:“伪装”。 (出示图)

三、课堂检测交流:

请你运用今天学过的任何一种加工、整理的方法,对下面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

选择一:生物---“植物体的器官”

选择二:心理---“知识的加工整理”

【分类(归类)法、结构图、整合法、列表法、图示法、包含关系图、交叉关系图、循环图、棱锥图、思维导图、有效的加工整理策略、知识加工整理存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课后延伸

篇5:比的认识与应用整理与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目标】

1、在活动中对“比”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分类,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化简比、求比值,能够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养成对知识进行梳理的习惯,达到系统化和条理化。【复习重、难点】

在梳理和分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利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复习过程】

组织教学:

1、游戏:指指点点。

2、师生约定:课堂中认真思考,积极交流,仔细聆听。

一、引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整理房间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经过对房间物品的整理和分类,房间显得干净、整洁。

出示对以往知识的整理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经过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能使知识条理化,知识间的联系一目了然。

(倍数与因数、分数应用题的归类)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将利用以往对知识进行整理的经验,对比的认识与应用单元进行系统整理。

板书课题。

二、展示预习成果。

师:课前我们安排了自主整理的环节,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自己整理的资料和习题。

学生进行交流。(可以读一读自己所整理的知识点,也可以交流所整理的习题。)

教师出示之前准备的资料卡和习题卡。

师:这些都是与比有关的知识与习题,显得有些杂乱,我们能否利用以前的经验对它们进行梳理,使其形成知识网络。

三、小组活动。

(一)师:现在请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与习题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注意:在整理的时候,可以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代替资料卡上的内容。

(二)小组活动。

(三)展示交流:

1、小组汇报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对相关概念进行考察。可以问:能说的更具体点吗?)

2、互相评价:你认为他们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你认为自己的作品还需要改进哪里?根据交流后的感受继续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图。

3、修改完善。

(四)教师小结: 出示提前准备好的知识树。师:这是我们以前的同学整理的有关比的知识树,我们来分享一下。师:这位同学是按照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相关计算以及比的应用五大块来进行整理的。按照这样的方法整理,也显得有条理,使比与我们以往所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

师:不论用哪一种整理方法,只要做到清晰、有序,都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知识间的整合,使其系统化。

四、课堂练测——基础练习。

(一)小组活动。

师:我选取了几道有关比的题目,现在请小组内完成基础练习。

1、根据所给信息写出比。

(1)六年级有男生28名,女生21名。

(2)李明骑自行车,15千米的路程用了30分钟。

2、化简比并求出比值。21:35

1.25:2

37:

1米:60厘米

48思考:化简比有哪些方法?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3、比的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对国旗的制法说明如下: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宽与长的比为2:3。

(1)一面国旗的周长是800厘米,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2)一面国旗的长是288厘米,它的宽是多少厘米?

(3)一面国旗的长与宽相差32厘米,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还能得出哪些信息? 思考:比的有关应用大体可分为哪几类?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解决?

(二)班内交流。

1、根据信息写出比。

哪位同学愿意代表本组同学交流第一题的想法。

学生交流,其他学生补充。(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吗?)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发现:两个同类数量间相除可以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相除也可以用比表示。

2、化简比并求出比值。

(1)分题交流四道题目化简过程,交流过程中说明方法。(2)交流对思考题的回答。

(3)小结:化简比一般可以分为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三大类,在化简过程中,可以借助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对比进行化简。(幻灯片出示化简比的一般方法)化简整数比,可以给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化简分数比,可以给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用前项除以后项;化简小数比,可以先将其化成整数比,再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之所以选择这些方法,都是借助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解决比的相关问题时,可以尝试转化成分数或除法问题进行解决。注意: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的计量单位不同,需要先化统一再化简。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是:化简比是一种过程,它表示的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还是一个比;求比值是一种计算结果,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

3、比的应用。学生交流三道题目的不同解法。(教师: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方法?)教师:比的应用大体可分为几大类,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解决? 学生交流后。教师投影小结:比的应用大体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已知两个量的比与这两个量的和,求这两个量;已知两个量的比和其中一个量,求另一个量;已知两个量的比和两个量的差,求这两个量。在解决比的应用相关问题时,可以借助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将其转化为分数问题或除法问题进行解答。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整理可以使原来零散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系统化,能够更好地体现知识间的联系。板书:零散——整理——系统

六、小组活动——拓展训练。

师:从资料袋中选取有关比的习题,尝试解决,每完成一题可得到相应的五星数量,比比看谁得到的星最多。小组活动。评选优秀同学。

七、总结全课。

1、欣赏黄金比,感受数学美。(比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些比的应用。)

篇6: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目前, 在历史教学中, 不少老师还存在重传授轻方法的问题, 学生跟着老师走,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上得累、学生学得累。针对这种情况, 历史老师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形成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 而且需要不断地积累、比较、整合等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样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工”过程, 是对历史知识的整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 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体系, 是学生在知识层次的重要学习方法。

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 首先, 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 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把知识点正确地整理出来, 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 由线成面, 由面成体, 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下面就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关于历史知识整理的方法问题:

第一, 根据时间顺序进行记忆。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比较容易掌握。例如:1921年中共成立, 1923年中共三大, 1924年国民党一大,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6年北伐开始, 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7月国共合作破裂, 最后宁汉合流。这样按照时间顺序就把这一段的历史知识有效地掌握了。

第二, 根据事件内容进行整理记忆。这种方法能够使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呈现出来。例如:抗日战争, 从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 1932年又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接着是1932年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然后1935年又制造了一连串的华北事变, 再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正式爆发然后就是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 展开了一系列的抗日活动, 到1938年10月进入到相持阶段, 1940年的百团大战还有1942年的国外战场的开辟, 直到1945年8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完整呈现了全过程。

第三, 对比记忆。这种方法能够使知识横向联系紧密。比如: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问题, 汉朝时施行“推恩令”;到了唐朝地方上设置了“节度使”非但没加强中央集权反而削弱了中央的实力;到了宋朝军政财权全部收归中央使得权力空前加强;到了元朝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权力加强。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唐朝的措施不得力, 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第四, 等距离时间记忆法。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的记忆方法, 好处是只要记住了其中的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如:相距两年1911年辛亥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依此类推还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

第五, 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 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 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 热都拿。”这样就会在快乐中记忆, 效果良好。

历史知识就像我们学习的汉字, 只有把它们串联起来才能形成鲜活的文章, 才能表达一定的意境, 否则怎么能激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呢!所以我们要掌握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让它变得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

学习历史, 不仅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 更要从历史中获得教益, 学会历史的智慧。对前人的失败和成功, 我们不仅要客观、全面地看待, 更要让其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挥参谋和借鉴作用, 让历史和现实统一。

篇7: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目前,在历史教学中,不少老师还存在重传授轻方法的问题,学生跟着老师走,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上得累、学生学得累。针对这种情况,历史老师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而且需要不断地积累、比较、整合等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样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工”过程,是对历史知识的整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体系,是学生在知识层次的重要学习方法。

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首先,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把知识点正确地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下面就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关于历史知识整理的方法问题:

第一,根据时间顺序进行记忆。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例如:1921年中共成立,1923年中共三大,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6年北伐开始,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7月国共合作破裂,最后宁汉合流。这样按照时间顺序就把这一段的历史知识有效地掌握了。

第二,根据事件内容进行整理记忆。这种方法能够使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呈现出来。例如:抗日战争,从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1932年又制造了一二八事变,接着是1932年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然后1935年又制造了一连串的华北事变,再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正式爆发然后就是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展开了一系列的抗日活动,到1938年10月进入到相持阶段,1940年的百团大战还有1942年的國外战场的开辟,直到1945年8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完整呈现了全过程。

第三,对比记忆。这种方法能够使知识横向联系紧密。比如: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问题,汉朝时施行“推恩令”;到了唐朝地方上设置了“节度使”非但没加强中央集权反而削弱了中央的实力;到了宋朝军政财权全部收归中央使得权力空前加强;到了元朝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权力加强。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唐朝的措施不得力,所以印象非常深刻,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第四,等距离时间记忆法。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的记忆方法,好处是只要记住了其中的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如:相距两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依此类推还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

第五,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这样就会在快乐中记忆,效果良好。

历史知识就像我们学习的汉字,只有把它们串联起来才能形成鲜活的文章,才能表达一定的意境,否则怎么能激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呢!所以我们要掌握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让它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更要从历史中获得教益,学会历史的智慧。对前人的失败和成功,我们不仅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更要让其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挥参谋和借鉴作用,让历史和现实统一。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薄见解,希望对学生的学习能有所帮助。不成熟的地方还希望各位同仁能提出宝贵意见,共同进步。

篇8:浅谈对音程知识结构的归纳与整理

基本乐理, 是最基础的音乐理论。虽然作为一门音乐类基础课程, 其内容相对和声、复调、配器、曲式分析等高深课程通俗易懂, 但是由于知识含量极其丰富, 重点难点也比较多, 造成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信息量庞大, 学习思路不清晰, 什么都学但是学不好, 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划分不明确, 对很多重要知识的学习有如蜻蜓点水一般, 努力有余, 渗透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作为教学一线的主讲教师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我们要帮助学生寻求如何能够更好的把握乐理课程的学习, 让每个学习乐理的人了解乐理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学习要求, 通过科学的方法, 更好地掌握学习这门课程。

多年的教学, 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想要学好乐理知识在学习是很难的, 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把握住重点、核心的内容, 我们才能树立牢固的知识基础以及知识结构, 找出知识的分布规律, 才能更好的去进行我们下一步的学习。本文主要对音程知识点的分布结构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整理。内容如下:

一、音程的两个内涵

1. 度数

度数的另一种名称:级数, 即音级的个数。两个音之间共包含几个音级, 就有几度。尤其注意对一度的识别与构成。

2. 音数

即两音之间包括的所有半音和全音的数目, 可以用分数、整数、带分数来表示。

音数可以先记住从最小的半音, 每次都按照半音关系依次增加。

在自然音程的学习中, 我们没有太大必要去一一识记, 只需要把典型的纯一度、纯八度和增四度以及减五度音数特殊记忆一下, 因为这里涉及到自然音程中最小音程——纯一度 (音数0) , 和最大音程——纯八度 (音数6) 的范围以及“三全音” (音数3) 重点知识点的学习。

二、音程的分类

1. 根据写法分类: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

这两种音程的唯一区别就是先后或同时, 我们可以结合视唱练耳课的旋律单音连接和和声效果听辨就能很轻松的理解二者的特点以及不同之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 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明了。

重点问题就是二者的写法是有明确区分, 尤其在乐理教学中, 所有的音程全部要求写出和声音程的形式:即上下对齐;特殊处理:一度并列, 二度错开。

2. 根据构成分类: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

这两种音程的学习应该分清先后:先学自然音程, 掌握一套如何快速识别自然音程名称的方法尤其重要。其实主要就是掌握E—F、B—C之间的半音关系, 换算成为小二度, 小三度也包含这种关系, 增四度和减五度特殊记忆就可以了。而且一定要大量练习, 在一定程度上, 加以根音和冠音的升高和降低。直接过渡到变化音程, 对升降记号的意义理解必须借助形象记忆, 空间记忆、立体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 套公式。

重点问题就是变化音程必须是除掉增四度和减五度之后的剩余增减音程, 包括倍增和倍减音程。而不能记成书上所说的一切增减音程, 再除去增四度和减五度。这样会为音程的后续分类带来麻烦。

3. 根据听觉效果分类: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

这两种音程不是按照是否好听为前提来分类的。而是通过音响色彩, 音与音之间的关系来归纳的。而且这种归纳主要也是围绕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展开的。前一分类讲到变化音程必须是除掉增四度和减五度之后的剩余增减音程, 包括倍增和倍减音程。但是在这一分类中, 我们一定要理解一切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 但是这一切增减音程既包括自然音程又包括变化音程。

三、调式中的音程

1. 稳定音程与不稳定音程 (及其解决)

稳定音程由稳定音级构成, 不稳定音程存在的条件是只要有一个不稳定音级就算在内。调性的进行由不稳定音级倾向稳定音级, 我们需要找出不稳定音程, 将不稳定音级就近进入最近的稳定音级。这就是解决的内容。

主要学习内容是西洋和声大小调式的特征音程:增二度及其转位减七度, 增五度及其转位减四度。

2. 协和音程和不协和音程 (及其解决)

一切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 因此不协和的音程也需要根据调性的进行由不稳定音级倾向稳定音级, 我们需要根据名称找出不协和音程, 并且将不稳定音级就近进入最近的稳定音级。这也是解决的内容。

主要学习内容是西洋大小调式的所有增减音程, 包括和声调式中的特征音程以及民族七声调式的增减音程。

重点问题就是二者之间虽然都涉及解决, 但是意义不同, 所以不能等同。又或者将“解决”单独学习。

四、根据度数限度划分:单音程和复音程

单音程是度数不超过八度, 复音程在单音程基础上移动八度产生。之前学过的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与音程的协和性都是指的单音程, 复音程是在此基础上渗透进去的。主要掌握复音程的构成和识别:先当做单音程来理解, 最后转变称复音程。这样, 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借助已经掌握的就知识类学习新知识相对容易一些。

五、音程转位

音程转位重点是根音与冠音必须颠倒。无论采取哪些手段:根音不动, 冠音移低八度;或冠音不动, 根音移高八度;或二者同时反向移动。只要颠倒, 就满足了转位的要求。这里一定要注意转位前后度数和音数的变化, 并且结合单、复音程的不同情况加以区分, 以免混淆。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对音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决定着是否能够学好乐理。只有认真地学好音程这部分内容, 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和弦、调号、调性等相关知识。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以供参考。

摘要:基本乐理, 是最基础的音乐理论。虽然作为一门音乐类基础课程, 其内容相对和声、复调、配器、曲式分析等高深课程通俗易懂, 但是由于知识含量及其丰富, 重点难点也比较多, 造成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信息量庞大, 学习思路不清晰, 什么都学但是学不好, 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划分不明确, 对很多重要知识的学习有如蜻蜓点水一般, 努力有余, 渗透不足。

关键词:乐理,音程,重点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2]王晓燕.乐理教材编排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探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2008.8.

篇9:比的知识点整理

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理解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解决生活中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索,对圆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并形成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交流合作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对圆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系统化。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指导复习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图片):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这个学期我们认识了圆的一些知识,这一节课就来复习“圆”这个单元。(板书:圆的整理和复习)

师:关于圆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唤醒学生记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面教学环节作铺垫。】

2.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师(小结):圆的知识你们知道真不少。那么怎样把这些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先看看这个单元分多少小节?

师指导学生画圆,整理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模仿到创新是人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圆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教给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为学生下一环节独立整理知识奠定基础。】

3.学生独立整理归纳

师:这一小节的知识我们整理出来了,那么剩下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你们能独立把它整理出来吗?请认真看书,然后把这两节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写在刚才整理部分的旁边。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了刚才的铺垫,学生利用迁移方法独立整理剩下的两节知识,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又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4.学生汇报整理情况

师:谁来说说你的整理情况?(指名回答,学生互评,完善整理)

5.教师总结评价

对学生整理知识情况作评价,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形成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在交流与探讨中,学生对知识重新复习了一遍,巩固加深了对圆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智力闯关

1.判断对错

(1)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圆的半径都相等。( )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4)小圆半径2cm,大圆半径4cm,它们的周长比是1∶2,面积比是1∶4。()

2.拓展提高

(1)计算图形的周长:

d=2cm

(2)计算图形的面积:

r=2cm

(3)湖心小区有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8m,现要在它的周围铺一条宽1m的环形鹅卵石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π≈3)

(4)李爷爷找来一块边长为8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要用它做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形饭桌。请你帮他算一算,饭桌的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有坡度且平时学生容易出错的练习,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加深学生对本单元重点知识的理解。】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不但对圆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整理、归纳等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希望今后继续努力。

(责编金铃)

篇10:比的知识点整理

一、生本课堂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的意义与流程

数学知识整理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难点。教师则应该加强对知识整理课的重视程度,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帮助教师进一步弥补在数学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 在每一个单元的数学学习结束之后, 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知识整理课程予以总结、复习, 将所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数学难点。

就生本课堂的基本流程来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前置性作业,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课程, 不仅仅依靠于教师的讲解, 做到把握课程基点;其次, 合作学习, 生本课堂的原则本就是实现学生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作为引导,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应该激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最后, 总结汇报, 学生合作学习之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的总结汇报, 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进行发言。

二、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策略

(一) 前置性作业

数学知识本就难点较多, 解题方法灵活多样, 需要学生具有严谨的数学思维才能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总结数学中的难点, 进而通过教师的针对性讲解把握数学精髓。在数学知识整理课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上一个阶段中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比如在进行《圆的周长计算》这一节课程的学习时, 教师就可以针对性的设计一个研究表格, 让学生们通过测量圆的直径与周长, 填入表格中, 以此来发现规律;在进行圆的计算公式推导之前, 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前置性作业问题:通过自学你掌握了哪些问题?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会设计成圆形?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圆相关知识的掌握。

(二) 合作学习

随着当前教育的不断改革, 新教学体制提倡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因此在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实现合作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身价值, 积极总结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或者难点, 进行组间交流, 促使小组学生通过讨论理清数学知识点框架, 牢固掌握每一个数学知识点。在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必须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首先, 明确每一组学生的学习任务;其次, 鼓励小组学生积极进行组内交流或组间讨论, 起到对数学知识查缺补漏的作用;最后, 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能够发挥自身价值, 并完成组内作业, 使每一位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例如, 也是学习《圆的周长计算》这一节课程时, 学生进行对圆的周长与直径测量并填入研究表格中, 对两者之间的规律发现是学习的重点, 学生自己很难精准把握。这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难点问题很快就会迎刃而解。

(三) 总结汇报

在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堂中, 实现小组的数学知识点总结汇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将组内总结的数学知识点系统、全面的向全班学生做汇报, 例如就长方体这一节课程的知识点来说, 当组内每个学生将长方体相关的知识点汇报完毕之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其中存在的疑问或者是不足之处予以提出, 实现组间的交流互动。另外, 在每小组成员进行知识点总结汇报的时候, 教师应该对其他小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予以检查或者是点拨。在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对学生的作业点拨尽量语言精简, 把握重点, 缩短教师的话语时间,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其次, 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不应该含有打击话语, 应该要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知识整理在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对数学教学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将繁杂、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促进学生更进一步把握数学知识的难点。同时, 生本课堂的主旨就是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引导者,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之后学生再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针对性的听教师讲解, 实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动态讲解。通过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整理课作为对知识巩固、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将知识深入、细化的一个过程, 它不是进行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简单复习, 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 使学生达到牢固掌握教学知识的目的。生本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以学生是否学的积极、高效、轻松为评价标准。而如何就生本课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也成为了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也就生本课堂的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本课堂,数学知识,整理课,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应贵.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科学 (教师版) .2012 (10)

[2]吴天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生成策略的研究[J].陕西教育 (行政) .2012 (01)

上一篇:连环画美术教学设计下一篇:观安全教育第一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