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知识点整理

2024-04-24

七年级知识点整理(共6篇)

篇1:七年级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

一、生字词(见后面练习)

二、事例积累

1、杏林子,女作家,12岁时染上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病痛的折磨,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2、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工作条件简陋,对科学执着痴迷,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3、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骨气)

4、聪明少年的故事:①谢道韫《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雪的轻和飘的特点。②陈元方《陈太丘与友期》“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曹冲称象。④司马光砸缸。⑤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道理积累

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2、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三、背诵

古诗文《童趣》《论语》十则15首诗8首是《考

用心爱心专心

1试说明》要求的《浣溪沙》、《泊秦淮》、《夜雨寄北》、《观沧海》、《天净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

现代诗文《春》、《济南的冬天》、《纸船》、《天上的街

市》、《静夜》《金色花》期中前两篇为《考试说明》要求的。

四、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

宗璞《紫藤萝瀑布》流沙河《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

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蒲松龄《聊斋志异》安徒生童话

五、比喻使描写生动形象,使说理通俗易懂。

六、名著导读

《繁星》《春水》 现代女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其诗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内容包括三方面:

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2、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3、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形式短小、意味深长;语言清新淡雅、晶莹明丽,明白晓畅、情韵悠长。

本册练习题

一、注拼音写汉字

1、注拼音

痴想啜泣忍俊不禁伫立堕落禀告晕车

贮蓄栀子唱和枯涸静谧倏忽滑稽踉跄

2、写汉字

Xuān()腾 休qì()zhuó()壮bâng()溅鹤lì

()

Diàn()污浓yīn()â()运 心旷神yì()hái()骨

nüâ()杀苦心孤yì()tuǒ()当luán()生

二、古诗词默写

1、,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2、默写《次北固山下》。

3、几处早莺争暖树。,浅草才能没马蹄。

4、,听取蛙声一片。

5、《天净沙》中的主旨句。

6、,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7、绿树村边合。

8、曲径通幽处。

9、,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写出《夜雨寄北》中隐含成语的诗句。

11、商女不知亡国恨。

12、,似曾相识燕归来。

13、争渡,争渡。

14、写出《观书有感》中含有成语的诗句。

三、现代诗文

1、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四、文言文

童趣

1、《童趣》节选自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2、每句断两处。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3、翻译句子。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解释实词

项为之强徐喷以烟鞭数十

5、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6、记述你童年的一件趣事。《论语》十则

1、《论语》是四书之一,其余三部为;。

2、默写十则(顺序可乱)

3、翻译曾子两则。

4、就其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则,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看法。

篇2:七年级知识点整理

整理、如何理解题目。【

1、体现陵园的特点,巍巍

2、说明建筑群气势宏大

3、表明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也是的文眼。】

2、为什么中山陵选址在钟山?【

1、钟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2、人文历史荟萃,景色鲜丽和谐

3、中山先生的遗愿

4、皇室民间社会活动多在此举行】

3、为什么吕彦直先生的设计方案入选?【

1、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

2、这一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

3、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4、“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一句话中的“垂直”可以去掉么?【“垂直”意味着从入口处的石坊到平台之间的纯高度差是70米,但因为在实际游览中,中山陵是依山势而建,逐渐攀升的,所以游客可能不一定能感受到如此之大的高度差,这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所以“垂直”一词不能删去,否则会产生歧义。】、为什么陵园大道种植了许多高大的树木?【

1、营造一种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

2、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

6、第九段,从哪些方面说明平台四周景色气象万千?【

1、日出日没之际

2、阳光灿烂时

3、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时】

7、找出本段的几个比喻句,说说它的作用。【

1、以景作画,展示平台四周气象万千、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2、突出陵园的雄伟庄严和先生的不修功勋

3、增加文采和说明效果,即气象万千的景色变化通过改变喻体加以实现。】

8、为什么中山先生的书法、题字、理念在中山陵随处可见?【

1、突出显示的伟大革命思想,治国主张;

2、让参观者随时重温、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

9、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和先生有什么联系?寄托人们怎样的情感?【

1、巍巍的气势很好的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也是中山先生精神的象征;

篇3:七年级知识点整理

文化和语言两者之间息息相关、不可分离。以我国中小学开展英语教学为例,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这门语言的同时, 应该向学生传送有着英语文化的知识, 使两者学习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新颁布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了课程目标之一, “将了解文化差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世界意识”写进了新课程标准, 这无疑是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 还要了解甚至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因此, 我们必须先了解何为“文化”。文化即某一民族或群体区别于其他民族或群体而特有的习俗、世界观、语言、血统、社会组织、以及其它任何被认可的日常行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拥有其特有的语言系统的同时, 都存在着这些与语言紧密相关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学习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更深层次地了解语言知识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来表达观点。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增多, 教师们已经开始关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一些问题依然存在:首先, 一直以来, 语法和词汇教学都处于英语教学的核心地位。只有在课时非常充裕, 或者在公开课时, 教师才会渗透文化知识;初中教师认为学生此时的任务是打好英语基础, 而文化则属于更深层次的内容, 属于高中阶段的任务。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是哪个年级或者哪个时间段特有的任务,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正因为所学知识的基础性, 简单性, 文化学习才更有必要性。只有他们正确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了解他们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才能真正学好英语。作者通过一线的教学工作和对该年龄段学生的了解提出如下论点:即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应该从七年级开始。本文以新课标 (go for it!) 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来具体阐明七年级英语教学的文化渗透。

人教版新课标 (go for it!) 七年级上册共有3个预备单元和12个正式单元。每个单元均以一个话题贯穿始终。对于有些话题, 教师已经注意到教学过程的文化渗透, 如预备篇unit1 meeting friends, unit 1 making new friends, unit 3the family, unit 9 when is your birthday。但其它更多的话题, 教师未能意识到文化渗透的存在和文化教学的意义。因此, 本文就如下几个单元进行举例。

一、知识性文化

知识性文化, 主要是指有关语言知识方面的文化, 如英语俚语、英语习惯用语, 英语俗语等。这些知识性文化往往不能依靠字面意思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因为他们往往包含着一定的风俗和历史背景。但是这类知识往往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地道英语地更准确的把握。

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这一单元涉及到许多有关食物的单词。这一课题接近学生的学生, 很多食物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 但未达到四会的水平。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这些单词, 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跟读、拼读这些操练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同时, 也不利于学生对这些单词的识记。但是如果, 我们把一些简单的习惯搭配和词组与这些单词结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在教授这一单元中涉及到的简单单词外, 还提及了以下词汇和谚语:a big potato (大人物) , a good egg (好人) , apple in your parents’eye (你父母的掌上明珠) , 以及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等。除此之外, 作者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名词如“香蕉人”指出生在美国的华人。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这一单元中涉及到了颜色的学习。同样, 这些单词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向red, black, white, green, blue, yellow这些单词并不难, 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拼写和词意, 如何让学生能从重复的知识中学习新的知识是每位教师都需要研究的课题。在教授过程中, 作者先简单复习了一下这些单词, 并发现学生们的掌握情况不错, 于是文化教学作为深化部分便穿插其中。我们都知道通过记住chunk, 比记住一个个孤立的单词效率更高, 效果更好。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 颜色在表达其引申义时往往具有不同的效果。如果没有习得这方面的文化知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交往中很容易遇到障碍和尴尬。Black tea (红茶) , feel blue (感觉不高兴) ,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 white dream (不眠之夜) ,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 black dog (忘恩负义的人) , green hand (新手) , green eyes (嫉妒, 眼红) 。这些词既简单又形象, 如果没有接触这些短语, 对于理解和了解西方文化会有一定的障碍, 而且学习这些短语学生既有兴趣又易于识记。

二、交际性文化

交际性文化往往指有关风俗习惯, 行为方式, 思维习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学生理解他们特有的行为举止, 也会影响学生融入英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的交流,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交际性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 更好地学习生活, 更容易地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中提及了各种类型的电影, 如喜剧、动作篇、纪录片、惊悚片等。当今的学生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许许多多的电影包括很多外国篇, 他们对电影、电影明星有着自己的喜好。如果在保证课程进度的前提下, 向学生们介绍国外电影发展的情况, 以及欧洲电影奖, 美国奥斯卡奖的情况, 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在介绍各种影片时, 课本中的相关单词又得到了巩固, 使学生们在轻松的有乐趣的氛围中学习是教师应该尽力而为的责任。

Unit 10这一单元主要介绍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教师往往会通过让学生相互问答各自的爱好、特长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但是这往往让一部分缺乏课外学起的学生感到枯燥, 因为他们感到无话可说, 或者不知道应该如果回答。但如果通过介绍国外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 以及他们校园中的各种俱乐部, 学生会通过了解熟知国外同龄人的学习生活情况而感到兴趣倍增。同时, 随着现在留学生比例的增多和低龄化。

在七年级英语教学中, 作者注意文化知识在语言知识讲授中的渗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加, 其学习效果普遍提高。因此, 七年级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树立文化渗透的意识, 在自身积累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只有这样的英语教学才是完整的, 只有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摘要:本文阐述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并提出文化渗透应该从七年级开始做起。作者将文化分为知识性文化和交际性文化, 并分别以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单元为例, 突出了文化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篇4:七年级易错知识点正误例析

[第一类] 名词

1. 这些女老师们在干什么?

[误] What are the woman teachers doing?

[正] What are the women teachers doing?

[析] 在英语中,当一名词作定语修饰另一名词(单数或复数形式)时,作定语的名词一般要用其单数形式;但当man, woman作定语修饰可数名词复数形式时,要用其复数形式men, women。

2. 房间里有多少人?

[误] How many peoples are there in the room?

[正]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room?

[析] people作“人、人们”解时,是个集合名词,其单复数同形。

3. 我想为我奶奶买两瓶牛奶。

[误] I want to buy two bottle of milk for my grandmother.

[正] I want to buy two bottles of milk for my grandmother.

[析] 表示不可数名词的数量时,常用“a/an或数词+表量的可数名词+of+不可数名词”这一结构,其中当数词大于1时,表量的可数名词要用其复数形式。

[第二类] 动词

4. 你妹妹通常什么时候去上学?

[误] What time does your sister usually goes to school?

[正] What time does your sister usually go to school?

[析] 借助助动词do或does构成疑问句或否定句时,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其原形。

5. 琳达晚上经常做作业,但今晚她在看电视。

[误] Linda often do he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but this evening she watching TV.

[正] Linda often does he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but this evening she is watching TV.

[析] 在初一英语学习阶段,我们接触到了两种主要时态: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的或习惯性的动作,常和often, usually, sometimes 等时间状语连用。在一般现在时的句子中,若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要用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现在进行时表示现阶段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现在进行时由be(am/is/are)+v-ing形式构成。

6. 这双鞋是红色的。

[误] This pair of shoes are red.

[正] This pair of shoes is red.

[析] 在shoes, trousers, gloves, glasses等表示成双成对的衣物或工具名词前用pair(表计量)修饰时,谓语动词的形式由pair的单复数形式来决定。

[第三类] 代词

7. 这张票是她的,不是我的。

[误] This is hers ticket. It’s not my.

[正] This is her ticket. It’s not mine.

[析] 物主代词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之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之后一定要接名词,而名词性物主代词之后不需接任何词。

8. 吴老师教我们英语。

[误] Miss Wu teaches our English.

[正] Miss Wu teaches us English.

[析] teach sb. sth.中的sb.作teach的宾语,因此当sb.为人称代词时要用其宾格形式。

[第四类] 介词

9. 你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误] Can you find the answer of this question?

[正] Can you fi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析] 英语中用“the answer to…”表示“……的答案”。类似的结构还有the key to the door, the way to the zoo等。

10. 格林先生星期日晚上来这里。

[误] Mr. Green will come here in Sunday evening.

[正] Mr. Green will come here on Sunday evening.

[析] 表示在上午、下午、晚上等时,介词要用in;而表示在具体的某天上午、下午、晚上时,介词要用on。

11. 那个穿着红裙子的小女孩是我们老师的女儿。

[误] That little girl on a red skirt is our teacher’s daughter.

[正] That little girl in a red skirt is our teacher’s daughter.

[析] 用介词表示“穿戴衣物”时,只能用in,其他介词没有此用法。

[第五类] 副词

12. 莉莉,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误] Lily, why don’t you go to home?

[正] Lily, why don’t you go home?

[析] come, go 等后接here, there, home等地点副词时,地点副词前不加to。

[第六类] 连词

13. 我喜欢语文和英语,但我不喜欢体育和历史。

[误] I like Chinese and English, but I don’t like P.E. and history.

[正] I like Chinese and English, but I don’t like P.E. or history.

[析] 在肯定句中并列成分之间用and来连接;而在否定句中,并列成分之间的连接需用or。

[第七类] 冠词

14. 乘飞机去北京花了史密斯一家人一个小时。

[误] It takes Smiths a hour to go to Beijing by a plane.

[正] It takes the Smiths an hour to go to Beijing by plane.

[析] ①表示“……一家人”用结构“the+姓氏复数”; ②hour 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不发音,它是以元音音素开头的,所以“一小时”要用 an hour; ③用介词by表示“乘坐”某种交通工具时,交通工具名词前不加任何冠词。

[第八类] 句法

15.“你不是学生吗?”“不,我是学生。”

[误] “Aren’t you a student?”“No, I am.”

[正] “Aren’t you a student?”“Yes, I am.”

篇5:七年级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一课 长江】

作者:郭风,郭风的作品写景绘物,使人如临其境,在大自然的邀游中,时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抒发自我感知、留下心灵的轨迹。给大地、海洋、阳光、树木、花草增添了主体情感;郭风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郭风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1、字词

浦口(pǔ kǒu)缕缕(lǚ lǚ)吹拂(chuī fú)哺育(bǔ yù)

玫瑰(mãi guī)舒畅(shū chàng)舢板(shān bǎn)驳船(bï chuán)堆栈(duī zhàn)粼粼(lín lín)

2、整体把握

(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它醒过来的时候,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答:这一段点明长江醒来得比较早,暗示全文将由晨景展开。用车站上的“路灯”还没熄灭来衬托“很早”。“长江很早便醒过来”中“醒”是人的生命感知,说明作者一开始就把长江当做有“生命”的存在。

(2)、作者描写长江为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答: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答: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第2课 筏子】

作者: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较大。出版散文集〈〈袁鹰散文选项〉〉

本文通过对艄公撑着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机敏和智慧

一、字词

1、生字词

胆惊心悸(jì)吞噬(shì)湍(tuān)急 惊涛骇(hài)浪

如履(lǚ)平地 马不停蹄(tí)一泻(xiâ)千里

安详(xiáng)

2、解释词语

胆惊心悸-------胆战心惊,悸:因害怕而心跳的历害。

汹 涌------水猛烈的向上涌。

吞 噬-------吞食。

浏 览-------大略的看。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境地变为平安。

如履平地-------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履,鞋。这里作动词用,走。

3、在文出现了十个四字成语,请找出,注意其贴切的运用。

一泻千里 万马奔腾 风平浪静 乘风破浪 提心吊胆

目不转睛 马不停蹄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惊涛骇浪

二、整理把握

读段落: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3课 春】

(1)作者及作品: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

(2)结构:

一、盼春:①段 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二、绘春:②段--⑦段

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

③段 春草图。④段 春花图。⑤段 春风图。⑥段 春雨图。⑦段 迎春图。{描写具体,绘春}

三、⑧段 赞春: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

(3)线索: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主旨(中心):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5)文章主要写法:借景抒情。

(6)重点语句理解: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理解:“钻”字把小草旺盛的生命力逼真地表现出来,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春草的清新、可爱,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理解:以动衬静的写法形象地描绘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忙碌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无尽的喜悦,读来富有美感。

(7)语句欣赏:

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欣赏: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雨的多、连绵不断、细、亮、密的特点。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欣赏: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情态。

【第4课 春风】

作者: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5岁离家独立生活。主要作品:《台湾姑娘》、《新生》等。

1.字词

褒(bāo)贬 飘拂(fǘ)塞(sài)外 冰碴(chá)耗(hào)子 乍(zhà)暖

2.结构分析

一(1-3)引用几种说法,说明北方是否有真正的春天。

二(5-10)用江南春天和北国春天作对比,写出北国春风的特点,抒发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

三(11)直抒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

3.文章主题

这篇抒情散文描写了北国春风的粗犷、强劲、消冰冻、化霜雪的阳刚之气,表达了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4.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手法,采取欲扬先抑的写法。

(2)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采用各种修辞手法。

5.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

特点:北国的春具有粗犷之美、雄健之美、阳刚之美 比较: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 林斤澜的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

6.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风虽然“粗暴”却别有一番诗意的美,有毫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无比的深情,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格的“好不痛快人也”,宛如北方的汉子粗犷、豪放、雄健、粗犷之美。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5课 最后一课】

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的,表现一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一、文章主旨

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祈祷 哽咽 懊悔 喧闹 宛转 踱 诧异 哽住

三、课文分析

1.线索: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主旨: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文章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3.“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说明了小弗郎士的不爱学习、贪玩、天真、幼稚。

4.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不能再在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的地方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表达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尊敬与热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

5.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6.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表现“我”对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们用德语的愤恨与讽刺(嘲讽、蔑视)。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 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

7.“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的崇高、伟大。很好地抒发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8.小结韩麦尔先生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使出全身力量”“法兰西万岁”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使出全身力量”:写字这一动作倾注了(集中了)韩麦尔先生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和力量。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10.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第6课 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佑四年进士第一。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宋恭帝德佑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历尽辛苦只因通晓一种经书而做官,被朝廷任用。四年来抗元的战斗稀疏。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就像风吹柳絮飘摇不定,身世坎坷如同风雨打浮萍飘忽浮沉。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向人诉说心中的惶恐,零丁洋里身陷元虏可叹我孤独无依。运用双关、对偶的修辞,将地名与心情暗合,表现出诗人为军队的失败惶恐不安,以及失败被俘后的孤独寂寞。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这一句采用直抒胸意的方式,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中心:

诗人通过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6.这首七律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上下句有何联系?

答:比喻。把山河风雨飘摇的亡国之象与个人生死荣辱的经历刻画得悲壮动人,入木三分。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7.谈谈颈联的“惶恐”“零丁”的双层含义。

答:一指地名,二是包含着诗人忧虑国事艰难的情感。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7课 邓稼先】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

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的理想党员。”(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3.赏析:这里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4.赏析:“邓稼先是中国**的理想党员。”

这里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第8课 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小说《生死肠》,散文集《桥》、《回忆鲁迅先生》等。1935年因《生死场》而蜚声文坛。1936年东渡日本。l940年在香港发表了代表作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病故,年仅31岁。

1: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位慈父,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他的慈父形象

2: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

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

3: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

真心关爱青年人,对青年人既要求严格,又满怀慈爱

4: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冯雪峰的身份?

是隐晦的说法,生活在国统区,不便公开说。说明鲁迅先生与**人关系密切,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鲁迅先生说话风趣、幽默。

5: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鲁迅先生呢?走路的姿势戴眼镜看字迹潦草的书信亲自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文稿„„

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样写可以以小见大,再现鲜活生动、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9课 黄河化险】

1、生字

葭jiā 戡kān 沁qìn 袅niǎo 攥zuàn 骤zhîu 崖yá 犹yïu 俏qiào 娆ráo 汗hán 滞zhì

2、词语解释

喧嚣:声音大而杂乱。

滞留:停留不动

肃穆:严肃而恭敬。

挑战:故意激怒对方使出来应战。

顿失滔滔:课文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上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政,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第9课 黄河化险】

权延赤,1945年出生于河北完县。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长篇小说《多欲之年》、长篇纪实文学《走下神坛的毛主席》《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等。

1.前有大水,不可逾越,后面又有数万追兵,在这样的险境中,毛主席毅然作出决策。毛主席的决策为什么不是盲目和任性的?毛主席说的哪些话表明了这一点?

关键在毛主席说的两段话和一句话,以及唱的一段京剧。一段为:“过河,不打死也要淹死。只有走。溃逃吗?你只要跑就是找死,你能跑得过枪子?几个卫士就能挡住枪子?”另一段为:“我早看了地形。放一个排阻击,他就是十个旅一起来,今天也上不了山!”一句话为:“兵不厌诈”。唱段即最后唱的“空城计”。当时在河堤上从容奏凯也是有风险,但比起另两条死路(过河,跑),“从容”走是惟一生路。文中提到,敌人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呆若木鸡,后来又怕中埋伏,不敢追击。毛主席的“兵不厌诈”和“空城计”果然起了作用。总之,毛主席不是盲目,任性,而是凭借军事谋略化险为夷。

2.请简要概括毛主席及干部战士在化险为夷中体现的品质。

毛主席在万分危急之时,努力保持沉着镇定,故能使自己的智慧、胆识发挥作用,对情况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作出了深思熟虑的谋划。毛主席的品质主要是:镇定自信、大智大勇。干部、战士信任领袖,纪律性强,不怕牺牲,团结友爱。周恩来的沉着、机敏和带头作用。

3.军情危急,事关重大,毛主席的情绪反复变化,甚至失控到骂人。写这些是否有损领袖形象?

毛主席几次骂人发脾气,一是当时情势严峻,乃至万分危急,重大决定不可儿戏为之;二是他真情率性的个性表现;三是领袖也和普通人一样,也会有情绪发作,“不讲理”的时候,特别在紧要关头,为了顾及更重要的事情,难免言行欠妥,伤及无辜。这并不有损他的伟人形象,相反,倒显出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4.品味讨论毛主席语言特点。

(一)毛主席与任弼时在争论中表现了各自怎样的个性?

毛主席争强好胜、敏捷、坦诚、能言善变、有些意气用事。任弼时责任心强、厚道认真、真诚直爽、敢提意见。

(二)毛主席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毛主席语言鲜明形象、语气丰富、善用口语。

【第10课 毛主席诗词两首】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翻译

风风雨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坚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词语积累与运用

1,妖娆:娇艳美好。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折腰:鞠躬,倾倒。

二、句子运用。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么?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试比高”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三、文学常识与古诗词填空。

毛主席(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列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的诗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襟怀豪迈。《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名篇被广为传颂。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11课 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二、成语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三、重点字音字形

万仞(rân)

冀州(jì)

惩(chãng)

迂(yū)汝(rǔ)荷 担者(hâ)叩石(kîu)

孀妻(shuāng)始龀(chân)

智叟(sǒu)

箕畚(jī běn)穷匮(kuì)

雍南(yōng)

陇断(lǒng)一厝(cuî)

朔东(shuî)亡以应(wú)

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五、古今异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 今义:方向,方面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曾不能损魁文之丘 古义:并

今义:曾经

4.何苦而不平古义:何必担心 今义: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六、一词多义

且: 1.年且九十:将要 2.且焉置土石:况且

已: 1.惧其不已也:停止 2.可以已大风:治愈

其: 1.其妻献疑曰:他的 2.其如土石何:加强语气

焉: 1.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呢 2.且焉置土石?哪里

而: 1.何苦而不平:表顺接 2.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3.面山而居:表修饰

之: 1.河阳之北:的 2.跳往助之:他,指愚公 3.汝之不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 1.以残年余力:凭,靠 2.河曲智叟亡以应:用来

七、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八、判断特殊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翻译: 你太不聪明了.(2)何苦而不平(反问句,宾语前置, 苦何而不平)

翻译: 担心什么铲不平?

(3)告之于帝(状语后置, 于帝告之)翻译:(山神)向天帝报告。

(4)帝感其诚(被动句)翻译: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5)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翻译: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翻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

九、语段阅读

1.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2.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得少于两个。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请从《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中概括出愚公的精神品质.(2分)

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4.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我认为愚公不遇,智叟不智。愚公移山目的明确,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持不

懈的奋斗精神,在移山的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考虑问题周密。

而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实质上是鼠目寸光,逃避困难。写作手法:

1、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妻子的“献疑”、京城氏孀妻之子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都很生动,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运用对比的写法。对比,指的是愚公、京城氏之子跟智叟的对比。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以愚公的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3、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烘托愚公的形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12课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 《孟子》,《孟子》是 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 孟子讲学游说言论 的记录。

2、孟子,名 轲,字 子舆,战国 时代的 思想家、教育家、是 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其为 “亚圣”。

3、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4、《孟子》是 儒家 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2、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 :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愤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 :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3、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行拂乱其所为”。

4、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法家拂士” 和 “敌国外患”。

7、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涌,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②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③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shùn)畎(guǎn)傅说(yuâ)游说(shuì)胶鬲(gã)管夷吾(wú)

孙叔敖(aï)百里奚(xī)拂(fú)乱法家拂(bì士)

四、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 “增” 解释: 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 “横” 解释: 阻塞,不顺畅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 “弼” 解释: 辅弼,辅佐

五、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起用 今义:送出,发生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3、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征求等

4、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6、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7、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

9、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六、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

发于声(发出,抒发)斯是陋室(是,判断动词)

行拂乱其所为(fú 违反,阻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辅弼,辅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 / 给)

征于色,发于声(左)

生于忧患(由于)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而后”,然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七、词性活用

使动用法:

1、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

忍:使„„坚忍

2、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3、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4、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5、空乏其身

空乏:使„„穷困缺乏

6、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颠倒错乱

7、然后知生于忧患

生:使„„生存发展

8、而死于安乐也

死:使„„萎靡死亡

9、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国内(动词作名词)

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国外(动词作名词)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九、阅读理解

1、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

①舜(农民)

②傅说(工匠)

③胶鬲(商贩)

④管夷吾(囚犯 ⑤孙叔敖(隐士)

⑥百里奚(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 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2、第一自然段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方法:摆事实。

3、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势。

4、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 过渡句。“是人”指 上述六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常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成钢”、“成器”的境界。

5、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暗示 逆境 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 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 反 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 内在 和 外在 两方面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7、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8、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9、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心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1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12、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简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13、应当怎样认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它有什么积极意义,有什么局限性?

篇6:七年级知识点整理

点整理

第四课人生当自强

第一框人生自强少年始

、什么是自强?

自强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分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一种精神,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

2、自强有哪些表现

自强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志存高远、执着追求;等等。

3、为什么要从小培养自强精神?

A人生自强少年始。初中阶段是学习知识、汉阳道德、增长才干、发展自己的最佳时期。我们应当趁此大好时光,培养自强的品格,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B自强,进取的动力。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我们健康成长、努力学习、将来成就大事业的强大动力。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纪民族之林。

c自强,通向成功的阶梯,无数成功者的经历,都生动地说明了自强品质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4、什么是自弃?为什么要自强就不能自弃?

A所谓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B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自弃的人没有理想和追求,不愿吃苦,不愿奋斗,最终自然一事无成。(自弃的后果)

第二框少年能自强

、怎样培养自强精神?

A理想,自强的航标。要自强首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并为之执着追求,矢志不移地奋斗,直到成功。

B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要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的弱点。

c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长处,据此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要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

D自强要从少年开始。只要我们选准航向,战胜自身的弱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2、为什么理想是自强的航标?

要成就一番事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和挫折。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就会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有了理想,就有了方向,有了进取的不竭动力。要自强,首先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

3、为什么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

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自强的人不是没有弱点的人,而是勇于战胜自己弱点的人。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必定是自强的人。

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天赋,都能有所作为。许多人碌碌无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意志薄弱,不能克制自己,不愿意抓紧时间学习和工作,不愿意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的享乐,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c自强的人都会面临一只拦路虎,那就是放任自我,只有战胜它,才会进步,才能自强。

4、为什么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

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想自强和成功,就一定要认识自己的长处、天赋和兴趣,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要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个人学习心得下一篇:《口技》教学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