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医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医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信息分析》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立足教学实践,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提高《信息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第一篇:信息医学论文范文

“互联网+医学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摘要: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以及医学信息更新加速的趋势下,医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医学同高新科技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医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信息素养,掌握借助互联网等途径获取医学资源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整体医学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互联网+医学教育”背景下信息素养的内涵、意义,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有效策略,希望对提升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医学教育;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技术;医学

1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社会逐渐形成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空间。医学领域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包裹着整个医学行业,信息素养对于医学生而言就是一种知晓需要何种信息,进而对之积极获取、分析和高效利用的能力。具体而言,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医学生需要具备一种信息意识。通俗而言,信息意识就是指个体对相关信息资源的敏感程度以及主动了解、获取、掌握重要信息的主动程度,具备信息意识才能够促使个体真正投入应用信息资源的行动之中,满足自身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随着医疗工作的变化需求,医学生需要主动获取医学信息,从中寻找能够有效确定疾病、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资源,满足提高自身医学水平的需求。医学知识的复杂化和巨量化,需要医学生在信息意识的引导下提高搜集检索医疗知识的效率,养成主动获取、分析与应用医学信息的习惯。

其次,医学生需要具备一种信息能力。所谓信息能力也就是个体从包括生活、工作等各類型场所中搜寻、分析、处理与使用信息的一种能力。信息能力是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在“互联网+医学教育”背景下,医学生需要具备如下能力:第一,医学生需要能够熟练的应用互联网与计算机,掌握使用医学数据库和电子病历等现代医学技术的能力;第二,医学生需要了解各种相关医学信息平台,提高获取医学信息的广度和效率,能够在熟练应用上述硬件设备的基础上搜集检索、处理加工信息资源;第三,在浩如烟海的医学资源中,医学生能够结合自身需要准确定位资源,并对获取的信息作出科学评价,并对这些信息进行重组能够成为新的医学信息资源,满足医学实践的需要。

最后,医学生还需要具备一种信息道德。在信息的生产、传播以及应用环节中,个体需要遵守信息道德的要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合理应用信息资源。对于医学生而言,他们在从事医学研究时需要杜绝抄袭行为,能够有所创新,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保护病人的隐私,将信息应用与职业道德合理的贯穿起来。

2“互联网+医学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

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当今时代不可避免的教育内容,这既是发展医学领域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养的内在需求。具体而言,“互联网+医学教育”背景下积极开展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第一,其有利于推动现代医学水平的飞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领域逐渐迈向分子领域,研究内容趋向微观化,加之医学学科的精细化分类,造成医学信息的内容不断增加,医学信息的传播途径也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呈现多样化特点。上述内容在促进医学技术提升,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同时,对医生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挑战。医学生将来需要面对更加广泛的工作内容,更需要同各种复杂的疾病进行斗争,他们只有具备信息素养,才可以胜任今后的岗位需求,紧跟医学发展的前言,丰富自身的医疗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为医学领域的持续进步作出贡献。

第二,其有利于医学生养成与时俱进的医学素养。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逐渐发展的学科,医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加快了更新迭代的速度。传统的医学教育只能为学生传授既定的医学知识,医学生无法仅凭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应对今后工作中的全部问题,解决所有的医疗疾病。通过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使他们形成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的借助互联网关注国内外医学前言,接受各种最新的医学信息,保持视野的开阔。医学生具备了信息素养也就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的学习和进步,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医生。

第三,“互联网+医学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是培养创新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创新能力对于个体以及各个领域的发展而言具有深远意义,而创新能力不会凭空出现,它需要建立在个体对丰富信息的学习和理解基础之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强化医学生对医学信息的敏感程度,使他们结合自身的专业积极独立搜集、分析和理解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在批判的分析中形成创新思维,能够结合诸多优秀的医学信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医学成果,时刻以理性思维看待医学问题,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具备极高的创新水平,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虽然信息素养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当前我国在该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信息素养教育大多还存留在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上,学生只能凭借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信息检索、信息加工处理等内容,无法对信息素颜形成系统性的认识,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在信息素养教育中,部分教师注重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医学信息检索数据库和网站,导致一些学生只会利用百度等传统的搜索网站寻找信息。除此之外,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还忽视了信息道德教育,这容易造成医学生忽视患者隐私,做出与之职业道德相悖的行为,破坏医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因此,“互联网+医学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还值得相关人员深入思考。

3“互联网+医学教育”背景下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3.1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课程体系

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持,对此,在当今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形势下,教育机构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整合与安排教学计划,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突出层次性,实现医学生信息素养的逐步提升。

笔者结合对该问题的思考,认为高校在大一学年,需要以培养医学生的信息意识为主,也就是在开学伊始就为学生灌输信息敏感度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前往校内的图书馆等场所认识到医学信息的丰富性,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之后两年内,高校可以结合专业培养需要开设医学信息学概论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医学生借助互联网等工具搜集信息的能力、树立循证医學思维。在实习期间,高校可以结合医学生的毕业论文强化他们的信息意识,为大学生开展医学信息检索讲座,指导医学生如何借助丰富的医学信息进行论文写作,完成其自身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和检验。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需要将信息道德教育和要求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全面提高他们的信息道德意识。

3.2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新型教育模式

互联网能够将各领域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帮助学习者随时随地高效的搜集信息。同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环境同传统教学氛围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对于学习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高校需要借助互联网开展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慕课教学。慕课是互联网时代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转移至网络平台,医学生能够借助慕课深入学习信息资源的检索、搜集、传播与应用等内容,并可以在课下进行查漏补缺,因此高校需要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录制信息素养教育视频,建设优秀的慕课教育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还需要建立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账号等宣传平台,借助新媒体不断向学生发布有关信息素养的视频和文章,使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受到影响,潜移默化的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

3.3加强信息道德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医学生既可以高效的搜集信息资源,了解想要寻找的内容,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降低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严重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念,甚至使他们做出违法行为。对此,在培养医学生信息素养时,必须灌输信息道德理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医学伦理认知。

一方面,高校应该结合医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包括医学伦理教育课程以及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合理使用网络搜集信息,杜绝侵犯他人知识权益的行为。另一方面,高校还需要帮助医学生建立辨别是非的能力,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规范自身的言行,充分具备一名医生的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是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医学技术,提高医学生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只有对医学生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全方位进行教育,才能实现他们信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宁,李秉严.高等院校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02):9-10.

[2] 陈铭,郑建明.关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情报科学,2002(08):872-874.

[3] 张云秋,李玉玲,沈涌,等.我国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战略研究[C]//中华医学会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2010.

作者简介:李清正(1983—),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口腔医学。

作者:李清正 李莉 卫晓娅

第二篇: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信息分析》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信息分析》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立足教学实践,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提高《信息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信息分析》

作者:李 菲

第三篇: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医学信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现状的思考,提出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法,即加强院校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重视该专业继续教育、改变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这可以进一步明确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的方向,使之更好地为医院临床、科研、教学服务。

[关键词]医学信息学 培养 多样化

[作者简介]朱萍(1980-),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管理;郭正红(1978-),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管理;徐喆(1980-),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管理。(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一、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医学信息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诞生的新兴学科,到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根据美国医学信息学学会的网页统计,目前提供医学信息学本科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博士后学习、短期培训、专业证书培训以及远程教育的大学已经超过了60个。

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大学一栏中搜索“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院校发现,与国外相比,在我国数百所大专院校本科培养专业中只有武汉大学,上海大学,南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遵义医学院这几所高校明确开设了医学信息学专业,其中只有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既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是"211"I程院校。

与此同时,对我国既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是“2ll”工程院校的医科类院校本科专业调查分析发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均没有开设该专业及同类专业的教学,只有中国药科大学开设了同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在调查中发现,一般院校如山东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温州医学院等医学类院校反而均开设了同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

综上不难看出,在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环境方面,我国可选的重点院校很受限制。此外,由于医学信息学专业院校少,导致医学信息学学科人力资源缺乏,所以近些年来对医学信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研究实践又有了新的探讨。本文思考分析研究新的战略,即进一步明确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的方向,使之更好地为医院临床、科研、教学服务。

二、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

1 研究生学位教育薄弱。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医学图书情报学专业的基础上与医学、理学、计算机科学体系等学科交叉渗透,每所院校形成了各自的教育体系。医学信息学专业主要由医药学、计算机学、信息管理学知识构成。该专业的学位教育主要由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两个教育层次构成,博士教育则刚起步,现在仍以本科教育为主。授予的学位包括医学学士、管理学学士、理学学士、工学学士等。一般高校的医学信息系尚未发展成熟,更多的是偏向医学知识方面。近年来,在计算机知识培养方面有所加重,但是距离就业岗位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研究生教育中,医学信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多依附在信息学院、理学院等其他专业学院及学科上,学习的课程与本专业关系不是很密切,课程安排设置不是很合理。而且,由于医学信息学的专业课程在所属学院中处于弱势地位,很难保证课程的持续稳定性,以至于培养出的研究生难以显示专业特色。在早期开设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医学院校中,也并没有开展专门的医学信息学硕士教育,招收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仅为情报学、图书馆学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所以我国高校中医学信息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阶段还比较薄弱。

2 医学信息学专业继续教育欠缺。伴随在职人员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包括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进修班,这良好地促进了在职人员的信息素质的提高。但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的继续教育在计划性和普及程度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尚需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对百度医学信息学专业的继续教育内容资源的检索发现,具有专业规模的是中国医信网。通过该网站可以了解医学信息学专业继续教育的模式和途径。除此之外很难了解医学信息学专业继续教育的相关信息,无法满足继续学习该专业人才的学习需求。

3 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缺乏。我国的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状况不容乐观。很多从事医学信息学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并非科班出身;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特色,多半从事病案整理、编辑、图书馆员等工作,并没有专门从事医学信息学等领域的工作。所以现有人才并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科发展的需要。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所以该专业人才应该朝着“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这个目标不断前进。

三、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科技竞争要靠人才,要想在未来信息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关键要有正确的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现阶段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状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途径策略。

1 加强院校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首先,在生源方面努力,对于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或是“211”工程院校的医学类院校要增设医学信息学专业,提高宣传力度,扩大招生规模。对于普通院校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完善课程设置,重视素质和能力培养,提高信息人才综合素质。其次,对于课程安排方面应力求科学合理化。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四个层次。基础课有哲学与政治理论基础、公共基础课(医用物理学、高等数学、外语)、医学基础课;专业课有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信息管理学基础、医院管理等课程。在学好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增强创新意识,加强科学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提高自学能力。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跨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扩大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使之具有专业特色化。再次,加大研究生教育力度,培养高层次信息人才。在医学信息领域中加大对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的培养力度,致力于留学生的培养,学习吸取国外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的信息人才,以提高医学信息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最后,能力养成。在校期间,侧重于培养该专业学生的管理

能力、经济学理论知识,使其掌握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外语等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工程等知识与方法,独立进行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并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各类管理工作的需要。医学信息学的人才培养以职业发展为导向,课程的设置与学科的发展根据未来的职业需求不断进行调整。

2 重视医学信息学专业继续教育。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信息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医学信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必须能够提升一定的层次空间。这就要求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时刻不能放松。人才培养不仅仅在于岗前教育,更重要的在于以后的学习实践中知识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医学信息学人才的培养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即通过举办培训班、岗位培训、进修班、研讨班,远程教育等方式和手段,才能使受教育人员的素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才能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做到学有所用、针对性强、突出适用性。针对长期从事信息服务的人员,应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培养应注重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理论知识,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以课程为主,并涉及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二是应加强医学管理和流程方面的培训,如处方管理等。适时补充医学知识,熟悉医院流程,紧密联系实际工作,加快从信息化人员发展到人才的进程,做到人才速成并可持续进步。

3 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针对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除了以上两方面策略外,关键是要转变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的重点从注重理论培养转变到注重实际操作培养上面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医院医药信息技术导向型培养模式、卫生信息管理导向型培养模式、医药信息资源导向型培养模式。医院医药信息技术导向型培养模式重在实践,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卫生信息管理导向型培养模式重在管理,主要培养管理型人才;医药信息资源导向型培养模式重在研究,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见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院校的多样性决定了采用不现实的单一的培养模式,更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考虑到各个学校的专业背景不同,师资力量差异,在每个学校立刻实行多样化培养模式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以实现就业类型的多样化。

四、结束语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意义重大。针对医学信息需求的全面性、准确性、连续性、多样性的特点,需要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综合型人才,面对日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医学信息学人才必须不断学习,汲取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充实自己,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能够胜任医学信息工作,更好地为医院临床、科研、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东滨,应峻,徐一新.北美isch001s教育及其对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启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5)

[2]徐海琴.医院信息人才需求与培养的思考[J].海军医学杂志,2006.27(3)

[3]杨练,王勇,贾敏.重视医疗信息化人才的构建和培养[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

[4]吴正荆.我国医药信息管理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冲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5)

作者:朱萍 郭正红 徐喆

上一篇:临床医师论文范文下一篇:护士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