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读后感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瞿秋白读后感范文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三(六)班姚俊杰

国庆节期间,我看了一本学校发给我们少先队员必读的书籍,这本书可不是小儿看的连环画,而是作家出版社出版,季世昌主编,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书籍--《伟人瞿秋白》,《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江苏常州,1935年6月18日英勇就义。少年瞿秋白天资聪明,爱学习,善思考,同时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瞿秋白的父亲平时爱好绘画,母亲知书达礼,良好的家庭教育对瞿秋白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瞿秋白烈士忠于党、人民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而感到自豪,读后感《《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例如,瞿秋白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义正词严地说"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他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可断,志不可敌。"、"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我想为瞿秋白的英雄气概而喝彩。

瞿秋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且也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觉悟,长大了为共产党为祖国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向瞿秋白烈士学习,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振兴中华,建设祖国!

指导老师:黄伟婷评语:你读的很认真,能准确领会瞿秋白烈士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知道自己今后如何学习,文章中心突出,内容丰富。关键词:读后感

第二篇:瞿秋白《多余的话》读后感

【篇一】

抢在死神到来之前,瞿秋白完成了他的那篇《多余的话》。正如他自己所说“光明和火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是啊,借助于自己手中的笔,秋白将自己深刻而又平静地剖析了一遍,势要在光明定论的背后,找到一点暗淡或阴暗的蛛丝马迹。他自己是从旧文人走向革命的,他自己也说过旧文人今后将不会再有了。于是,他以笔为刀,硬是将自己做为解剖的典型,将自己在新旧斗争中煎熬改造的过程,将自己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煎熬抉择的过程,如实的记录了下来。他不但剖析了自己的灵魂,还在《多余的话》嘱托,死后请解刨他的身体,因为他是一个常年患肺病的人。在他盘腿而坐,从容赴死的那一刻,已是高山仰止,当我们再看他解剖自己之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

人们常说,作为党的领袖,应该是又红又专,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坚持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是啊,秋白是一个如白纸般的坦荡君子,本是柔弱书生,却凭着一腔热血与无限忠诚,肩挑起国家与民族的千斤重担。这也许就是秋白初心的颜色吧,洁白的底色衬托着耀眼的殷红。

初心是什么颜色?她是蘑菇云升空的烟白,是监狱墙壁上留下的埋葬反动派的誓言,从罗布泊到渣滓洞,数不清的无名英雄,默默牺牲,燃烧自己,当照亮国家和民族的前行之路时,却化作一阵烟白,本是英雄却甘于平凡,深藏功与名。

初心是什么颜色?她是毛乌素沙漠里的阵阵碧涛,是三北防护林漫山的浓绿,从黄土高坡到三江源,多少黝黑铁汉,硬是凭着一锹一镐,智伏了肆虐的沙魔,一滴一滴的汗水,浇灌了这披绿的万里江山。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现在的绿水青山,更是为子孙后代筑起了一道绿色的钢铁长城。

初心是什么颜色?她是黄橙橙的“南瓜汤与红薯饭”,是炎黄子孙共有的肤黄,从井冈山到华夏大地,数不清的中华儿女,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用一代人接一代人的持续奋斗,方才铸就了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辉煌。就像这乘风破浪前行的中国大航船一样,青春的奋斗呐喊永不停息。

初心是什么颜色?是红黄白绿,是数不清的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绘就的一幅姹紫千红的民族复兴的美丽画卷。

【篇二】

前些日子,我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烈士曾经工作过、生活过以及关押和就以的地方,同时翻阅了他的绝笔之作--《多余的话》,可谓思绪万千,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在“灭绝的前夜”,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最后退路的瞿秋白,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他有很多话要向世人交付。在汀洲监狱里,他沉思,梳理着自己短暂的人生历程,诉说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苦恼,自己的留恋…写下了《多余的话》。

可是从他的整篇文章里,却读不出任何的怨恨,有的只是对自己的悔恨,更没有一句否定革命和斗争的话语。把想说出来的都说出来,毫不在意后人如何看。包括自己曾经的信仰,也归罪于自己人格懦弱和“无政府主义”残留下的惶惑。瞿秋白对自己无情的自我剖析,把他真实的心路历程展示在世人面前,可谓世上敢于直面自我的磊落勇者。他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冷静、坦荡的遗作,是何等的超俗脱尘!

《多余的话》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灵魂深处的剖析。全篇都是在自我批评,而且能把自己袒露在世人眼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能不求原谅要求公正的判决,若是常人,只会选择不辱自己最后的名声。《多余的话》向人们展示了瞿秋白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多重色彩的介于文人和革命领袖之间,在乡绅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间挣扎,在求索生命的意义旅途中孤独徘徊的瞿秋白,最后还要为自己的有限生命的结束负责。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对自己的灵魂作剖析,曾说过“严格地讲,不论我自由不自由,你们早就有权利认为我也是叛徒的一种”的话,这的确容易让人误解……在我们看来,《多余的话》这篇文章,是一种对自己灵魂的洗涤。如果不写那些话,他的烈士头像光芒万丈,作为中国红色革命两度最高领导人,他很清楚这一点,但是他写了宁可被视为“叛徒”而“归罪”,不愿被人视为“英雄”而钦佩。对我们而言,他没有像顾顺章向忠发那样贪生怕死出卖战友,而是做了深刻的“罪己”解剖。他曾说过:揭穿假面具是最痛快的事情,不但对于动手去揭穿别人的痛快,就是对于被揭穿的也很痛快,尤其是自己能够揭穿。

《多余的话》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气概。瞿秋白临刑前曾写下“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的绝命诗。说了“人之公余,为小快乐;

夜间安眠,为大快乐;

辞世长逝,为真快乐。”临刑沿途用俄语唱着他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和《红军歌》。到了枪决地还对行刑者说:“此地甚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年仅36岁。然而,是那场可诅咒的文化大革命又颠倒了黑白,甚至连他的夫人也受到打击。后来,中央纪委还专此成立调查组,对瞿秋白被捕就义进行复查,后指出:瞿秋白被捕后拒绝劝降,坚持了党的原则,保持了节操,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此时他的崇敬,不是因为他的政治的头衔,而是他伟大的人格力量。面对生死抉择,能如此坦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多余的话》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顾全大局的梦想。瞿秋白至死都怀着一个文学梦。因为“顾全大局”而一直拖延下来,“着实违反了”他的“兴趣和性情”。瞿秋白有自己的文学梦,但他还是“为了顾全大局”,把他的梦“拖了下来”,直到被押赴刑场。这是一种怎样高尚的品质呀!让瞿秋白无奈的,还有体力上的感觉:每天只要用脑到两三小时以上,就觉得十分疲劳,或者过分的畸形的兴奋,以致于不能睡觉,脑痛……冷汗。整整十年除却躺在床上不能行动神志混沌的几天以外,他的脑筋从没有得到休息。当瞿秋白整理好行装,准备跟随中央红军进行长征时,却被命令留守江西。他又一次选择了服从,去迎接死亡……

《多余的话》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追求。全文描绘了瞿秋白的大半生,或许风卷云涌,实则不是他所希望的人生,即使如此,亦无悔恨。若一个人能背负自己不想做却非得做的事走那么多年,那这个人是多么的伟大!当下的我们总在追寻自己的梦想,而所谓的梦想,有多少和现实冲突,而当现实来的太重时,又该对它抱有怎样的态度。生长在如此的家庭,绅士观念深入于心,而社会却在变动,要改变骨子里的东西,谈何容易,而他一个文人,即使跟不上变化亦总在变化。即使文间字里翟秋白都在说自己没有做过什么,但是他在别人没有开始尝试的时候去尝试了,在别人想都不敢想的时候去做了,即使错了,第一个人也总是伟大。

《多余的话》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情操。撇开那些斗争,那些革命,瞿秋白很无私,他在《多余的话》最后一些字句中说到,“如果我还有可能支配我的躯壳,我愿意把它给医学校的解剖室”。瞿秋白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至死都没有动摇。囚禁他的国民党师长宋希濂前来劝降。面对这个自己昔日的学生,两人的谈话变成了一次关于共产主义在中国是否行得通的辩论,而辩论最终以后者的无言以对收场。就在行刑前,国民党还继续派员游说:不必发表反共声明和自首书,只要答应到南京政府下属机构去担任翻译即可。瞿秋白坚决拒绝,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

《多余的话》真的是多余的话吗?可以说,它最大的价值在于人性的回归。于昨于今,一点都不多余。而今天我们因为此书,对瞿秋白更平添敬意,这种敬意比起他的“革命事迹”来,更具有历史生命力。看到当下腐败分子写下的《忏悔的泪》与《多余的话》相比,是何等的天壤之别;

一些领导干部的自我剖析材料也是何等的肤浅和空洞。

如今那个儒雅的身影,那个带着肺疾、为追逐光明勉力劳作、怀着痴心的文学之梦、放心不下自己心爱的人的鲜活的生命体已离我们远去,但这个内心世界晶莹通透的高尚的灵魂,至今还绱徉在这片先贤们的鲜血滋润的古老土地上,启迪今人作沉重的思索。

【篇三】

有两种喜爱,一种是由于对一个人产生了兴趣,然后找他的作品来读,后续甚至会爱上他的作品;另一种是不做任何准备就爱上一个人的作品,逐渐对这个人产生兴趣,然后故意去了解这个人,以后可能会很喜欢作者。

这两种喜欢的结果大致相同,第一可能是作者的人格与社会影响较大,第二种可能是作品相对于作者本人更具吸引力,对于我来说,瞿秋白和他的《多余的话》属于前者。

瞿秋白,一个形象好气质佳的政治家,文笔出众,在中共党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透过这些标签和一些史实,我渐渐对瞿秋白感兴趣起来,于是,找来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读了起来。

这本书以“多余的话”命名,并把多余的话系列作为开篇系列,不得不说,就我而言,我更愿意看到“多余的话”出现在书的最后,因为这一系列尽是对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的怀疑和否定,当我们有了这种先见时再去读他之前的一些作品,很难产生纯粹的信服感。

鲁迅和瞿秋白是好朋友。如果瞿秋白不是政治家而是学者,那么他的影响可能不会低于鲁迅。这是人们所知道的,这是人生道路选择的问题。

仔细追索的话,可能会想,瞿秋白在路上有点“逼上梁山”的感觉,他是被推着走,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革命热血使然。

如果不是他资金短缺他就不会学俄文,如果不是俄文能手短缺,他不会被送到苏联,如果不是政治急于用他,也许是从未接触或被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作为为数不多的研读者和宣传者,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高位是自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是适合这个职位,所以我们看到所以我们看到他的政治生涯中那份隐性的疲惫,多余的话中也已说明。

但是我们看到他的一生,也只是隐忍,勉强接受这一切,他没有说不,这就是性格中的软弱了,性格决定命运。

瞿秋白和王剑虹、杨之华的爱情很为人乐道,至于最初他是否和丁玲两情相悦、他为何在王剑虹去世没多久就和杨之华成婚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我们只能心里有一个自己的解释。

【篇四】

刚刚看完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感悟如下:

1、做学问的人,还是不要参与到政治中来为好。什么层次的天分,就适合做什么层次的事情,不匹配,就可能产生遗憾或悲剧。既然做学问的天赋高,其政治天分很可能就不高,最起码可能是大大低于其做学问的天分。而一旦陷入政治,再想回头做自己喜欢的学问,可能就难了。钱伟长、黄万里的个人悲剧就在于,他们做学问的天分,天下聊聊无几,他们的政治天分也许很高,但他们却自认为其政治天分与自己做学问的天分同样高,从而陷入政治而不拔,误了学问。但不参与政治并不等同于不爱国,钱学森即是如此。

2、当社会处于大动荡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不论你是什么人,适合不适合搞政治,都将被卷入到政治中去。瞿秋白就是这样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到政治大潮之中,其他人也不例外。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匹夫”,在某些时候,可以指每一个人;

但有时,在某些范畴内,却并非如此。这“责”,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模一样。

4、瞿秋白对政治早已厌倦,对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也早已失去信心,对共产主义也自认为并不真懂,但他相信共产主义,也绝不愿意对此背叛;

这就是他的人品。任何时候,任何时代,无论你有着什么样的理念与信仰,是参加共产党还是参加国民党,都无可非议,关键是你的人品如何。77级里的某些地痞无赖,让我很是厌恶,不是因为他们的理念,而是因为他们的人品。

5、当时的共产党内,象瞿秋白那样对政治厌倦,对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已失去信心的,应该很多很多,林彪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应该不是当时少数人的心态;

由此更可见识到毛泽东之艰难毛泽东之伟大。是毛泽东,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给了他们奋斗的方向,带领他们走出迷茫走出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毛泽东的出现,是天佑中华之所为!

6、瞿秋白对政治早已厌倦,回头做学问亦不可能。于是,生命对于他已毫无意义;

他对死亡已毫无畏惧,甚至可能是充满向往。但对死亡充满向往并非不留恋人生;

临别人生,还孜孜不倦地向还要继续在人世的人们推荐应该看的书;

而那最后的一句话“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更让人回味无穷。“活着真好”!

毕业30周年时,曾经希望自己能活得很长很长,因为,当时自己感觉,能参加毕业100周年活动,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当我感觉77级里居然可能也有汉奸时,很是伤心,不是为自己,是为77级伤心;

并由此对参加毕业100周年活动是否还有意义产生了怀疑。曾经有同学说“老而不死为贼”,虽然我仍然感叹“活着真好”!但此时的心态可能与瞿秋白那最后的心态已经越来越接近了吧。

7、蒋介石为什么要杀瞿秋白?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是毛泽东,应该会留其一命。

【篇五】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读高中时学鲁迅的杂文,很为鲁迅“匕首与投枪”的杂文所折服。那时同学议论,鲁迅的一些文章其实是瞿秋白写的,因为瞿秋白那时是党的领导人,以公开的名义不能在国民党稽查的刊物上发表,就以在党外的鲁迅的名义发表。这些议论是否真实不说,但因了这杂文,对瞿秋白确是崇拜和敬仰的。但“文-革”中说瞿秋白是“叛徒”,他在狱中写下的《多余的话》就是他向国民党的自首书。那以后,瞿秋白成为我心中的一块阴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吹散了笼罩在瞿秋白身上的乌云,还其洁白之身,我心中这块阴影得以消除。

其实,对瞿秋白,中央早就有过肯定的评价。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指出,“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在1935年6月也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他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1955年6月18日,陆定一在瞿秋白遗骨迁葬仪式上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瞿秋白同志生平的报告》中说,“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瞿秋白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无限忠诚的战土。他献身革命直到最后一息。他的高贵品质和毕生功绩将活在人民的心里,永垂不朽!”是那场可诅咒的“文-化-大-革-命”颠倒了黑白。“文-革”结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开始审核“文-革”浩劫中的冤假错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了“中纪委第八组”,负责对瞿秋白被捕就义的复查工作。198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纪委《关于瞿秋白被捕就义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瞿秋白被捕后“拒绝劝降”,“坚持了党的原则,保持了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198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举行《瞿秋白同志就义50周年纪念会》,中央政治局委员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对瞿秋白作出了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人民也没有忘记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仅在1978年到1998年二十年间,发表的论文、资料达1200多篇;

同期出版的瞿秋白文集、专集、选编、单篇计30种;

瞿秋白研究专著、编著、译著、合著、论文集、回忆资料和普及读物计60种。瞿秋白烈士拒绝敌人劝降、坚持革命操守的高贵品质,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毕生功绩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我以前没有读过《多余的话》。但有时也想,这《多余的话》“文-革”中怎么就成为判处瞿秋白政治死刑的判决书呢?她真有“自首”之嫌吗?最近我有时间和机会读了几遍。读过之后,感动不已,以致心情多日不能平静。特作文以记之。

【篇六】

很久之前,就读过瞿秋白的遗作《多余的话》,近日重读此篇,不禁唏嘘不已。许多人都认为,此文格调低沉婉转,瞿在文中所表达的是一种懊悔之情,懊悔自己当年参加了中共的政治活动,懊悔革命中断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初读此文时我也持此种观点。但是,如果仔细揣摩作者在文本中体现出的深意,不难看出瞿秋白在就义前所表现的另外一面——对革命理念的坚持和对自我的严格剖析。这是本文所要分析的主要内容。

瞿秋白,他还有另一个名字——瞿霜,古语有云:“女悲春,士悲秋”,他的名字似乎预示了他那悲剧的命运,也让后人从他的名字里凭空感知了些许悲凉。从一个典型的江南书生成长为共产党的领袖,瞿秋白的一生也许称不上波澜壮阔,但却极富“戏剧性”,其中争议最大的可能要算是他的遗作——《多余的话》了。对瞿秋白的历史问题,中共中央曾经进行了十年的调查,并于1964年10月作出了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因为毛泽东的干预,瞿秋白与李秀成一样都被列为“晚节不终”的“叛徒”,直到1979年陈铁健《重评〈多余的话〉》在《历史研究》上公开发表,官方对瞿秋白的评价才峰回路转。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多余的话》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罕见的自我剖析的标本,作者把自己理想主义的心路历程毫无保留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其真诚与坦率跃然纸上。文章开始,作者称自己最初卷入革命洪流,而且“从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一年初,整整五年。我居然当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之一,最后三年甚至仿佛是最主要的领袖”,这只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有人说,瞿秋白在文中表现的基调是颓废消极的,是一种对参加中共革命的懊悔,但是只要仔细分析文本就可以看出,他其实并不是觉得懊悔,而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式的严格的自我剖析。首先,他想要让自己文字能够保留下来,肯定要注意策略,即不能太强调自己所坚持的革命理念,否则国民党当局很可能会销毁他的手稿,但作者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剖析自己的弱点,这样就显出了些许“颓废”,但却容易使国民党当局接受。但是,即使在那些“颓废”的语言中,也可以看出他革命理念的坚持,他明确的写道:“要说我已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也是不确的。如果要同我谈起一切种种政治问题,我除开根据我那一点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推论以外,却又没有什麽别的方法。”他对党和对生活是相当留恋的。他在文中深情的呼唤着:“永别了,亲爱的同志们!”,文章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

但是,文中更多的是一个革命者对自己的严格剖析。他在文中鲜明的指出:“文人”是中国中世纪的残余和“遗产”——一份很坏的遗产。我相信,再过十年八年没有这一种知识分子了。”的确,所谓“文人”正是无用的人物。”,他对“文人”的批判占了很长的一节,而且贯穿全篇,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文人积习是持一种批评的态度的,而不是一种留恋,更不是一种“向往”,他对自己的文人气质感到非常不满,这在文中是很明显的事实。

瞿秋白因为自身的性格和身体的孱弱等原因,确实在文中流露出一种消沉的气息,但总体上看,他对这种消沉是不满意的,他在文中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教训:“从我的一生,也许可以得到一个教训:要磨练自己,要有非常巨大的毅力,去克服一切种种“异己的”意识以至最微细的“异己的”情感,然后才能从“异己的”阶级里完全跳出来,而在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里站稳自己的脚步。否则,不免是“捉住了老鸦在树上做窝”,不免是一出滑稽剧。”

瞿秋白的消沉只是表明他最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革命者,而不是认为中国革命本身是错的,更不会为自己投身革命的选择而懊悔,他举了很多例子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解剖,比如,他在文中说道:“我却因为对组织尤其是军事非常不明了,也毫无兴趣,所以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其余调遣人员和实行的具体计划等,就完全听组织部军事部去办。”雾里看花的隔膜的感觉,使人觉得异常地苦闷、寂寞和孤独,很想仔细地亲切地尝试一下实际生活的味道。譬如“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已经有三四年,农民的私人日常生活究竟有了怎样的具体变化?他们究竟是怎样的感觉?我曾经去考察过一两次。一开口就没有“共同的语言”,而且自己也懒惰得很,所以终于一无所得。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消沉的根源来自于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本身的不理解和无助。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依靠力量是底层民众,但出身书香世家的瞿秋白虽然能够从书本上读懂一些马列主义的原理,但在面对工农和实际斗争时却显得手足无措。

另外可以作为佐证的是他的被捕之后的表现。在被叛徒出卖到就义的将近3个月的时间内,瞿秋白没有出卖过同志,使敌人一无所获。他在长篇笔供中,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苏区,揭露了蒋军的烧杀“围剿”。他身系囹圄,但坚持革命信念,还向看守他的一些官兵宣传革命道理。在最后走向刑场的路上,他以微弱的声音唱《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大概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国际歌》他是用纯熟的俄语唱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瞿秋白仍然是一个标准的革命者。

瞿秋白的一生是苦闷的,但他的苦闷是一个不合格的革命者的苦闷,他在长汀狱中写就的《卜算子》一词算是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第三篇:读《瞿秋白》有感

今年11月的某个秋日,我们省委党校学员现场教学来到福建长汀--闽西重峦叠嶂中的一座古城。在城西罗汉岭的半山腰,屹立着“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白云悠悠飘过,秋风仍在吟唱,青松如盖,绿草初黄,而瞿秋白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袖和一代豪杰,在八十一年前,已经壮烈而又洒脱地走完了他36岁生命的最后时刻。现场教学后,我又特意找来《瞿秋白》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穿越到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再次感受先生勇猛精进、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波澜起伏、曲折悲壮的政治生涯,以及真诚坦率、温文尔雅的精神风貌。

牺牲: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1934年10月初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前,瞿秋白被留下。当时他已预料到今后的命运,说:“我个人的命运,以后不知怎么样,但是可以向战友们保证,一定要为革命奋斗到底”。

毛泽东同志在当时自身难保的情形下,也曾为瞿秋白“说话”,但未见成效。毛主席后来言及此事时说,“长征出发的时候,像瞿秋白、刘伯坚,还有我的爱弟毛泽覃等人都应该带出来的,教条主义搞宗派,把他们留在苏区,给敌人杀掉了”。毛在以后的斗争岁月里还对朋友提及:“要是瞿秋白不死,现在来领导边区的文化运动,那该多好。”

入狱后,无论是面对酷刑,还是利诱,瞿秋白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以革命者坦荡的襟怀,独自扛起了忠诚和信仰的旗帜。当审讯人员让瞿秋白效法叛徒顾顺章时,瞿秋白愤怒不已,高声斥道:“我不是顾顺章,我是瞿秋白。你认为他这样做是识时务,我情愿作一个不识时务的笨拙的人,不愿做一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

整个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忠诚与背叛相较量的历史,在白色恐怖中,既有像向忠发、张国焘、顾顺章这样信念缺失、贪生怕死的投敌变节者,也有像方志敏、瞿秋白、陈树湘这样党性坚定、视死如归的坚定革命者,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起了脊梁,彰显了党性。绝不出卖灵魂,就要面对牺牲。

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知道自己大限已至,仍一如既往地拿起一本唐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一句,突发灵感,写下绝笔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从长汀师部大院走向中山公园,初夏的阳光静静地倾泻,瞿秋白的身影在地上缓缓地移动,他手挟香烟,顾盼自如,行至罗汉岭下,看见一片绿茵茵的草坪,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继而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多余的话》也许在一般人心中不能为烈士的形象增加光环,但却成全了一个真诚丰富的心灵和深挚感人的人格形象,他拿着手术刀冷静地解剖着自己,也启示后人在面对社会、人生的困境时,如何继续他那过于沉重和苦涩的思考。

担当: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担当,就是要向着光明和希望奔去。1920年初,国内关于苏俄的报道越来越多,“布尔什维克”、“劳农新政府”等新名词屡屡出现在报端。中国先进分子把注意力转向了苏俄。

瞿秋白不满足于“隔着纱窗看晓雾”,迫切希望赴苏俄实地考察,“向着红光里去”,获得第一手材料,研究社会主义革命,以“担一份中国再生时代思想发展的责任”,“”略尽一份引导中国新生路的责任”。但当时前往莫斯科路途遥远,西方列强又在大肆攻击新生的苏俄,瞿秋白的身体也不好,亲友都劝他不要前往,但瞿主动担当时代重任,表示“宁死亦当一行”。在苏俄,瞿秋白深入新生政权的各个层面,不仅写下了大量对中国革命富有启示的、反映苏俄现实的新闻报道,而且通过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刻画,深入的哲理性思考,写下了《赤都心史》、《饿乡纪程》等纪实文学名篇,在中国五四初期的新文学中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担当,就是要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1927年,上海、武汉陆续发生了“清党”反共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牺牲在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屠刀之下,不少人感到前途莫测、悲观失望,有些投机分子、动摇分子声明退党,甚至自首叛变,有的党的地方支部也准备解散。瞿秋白受命于危难之际,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抓紧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在汉口俄租界内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决定建立和发展中共自己的军队,由此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次伟大转折。而瞿秋白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猖獗的艰难时刻,临危受命,带领中共全党和革命群众,从以往右的错误转到基本正确的方针,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并开创出新的斗争局面,而他的名字也与八七会议一道载入了史册。

担当,就是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不忘初心。1930年7月底,共产国际决定派瞿秋白、周恩来从苏联回国纠正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这是瞿秋白主持八七会议之后,又一次担负起扭转党内危局的重任。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瞿秋白一方面正式向李立三和中央政治局传达共产国际的“七月决议”,批评他们的错误;

另一方面,又想尽力保护同志,避免在党内制造残酷的政治斗争。结果,这给共产国际造成一种假象,似乎瞿秋白站在李立三的立场上讲话。这些都被以王明为代表的小宗派利用,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1930年12月,瞿秋白被“赶出政治局”,从此彻底退出了中共中央核心领导岗位。阴冷的上海之冬,寒风过着凄雨,瞿秋白处于党内“残酷斗争、无情斗争”的氛围之中,他后来回忆“这半年几乎比五十年还长,人的精力已经像完全用尽了似的”。然而,虽然身处逆境,他依旧忍辱负重地在为党倾尽全力工作,在参与“左联”工作的那几年里,与鲁迅、茅盾等同志一道,有力推动了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

情义: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

瞿秋白与鲁迅先生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他们从相识、相知到携手合作,对推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动人的一页。

为躲避敌人的追捕,瞿秋白夫妇时常落脚鲁迅、许广平在上海租界的公寓,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把床让给瞿秋白夫妇。瞿秋白与鲁迅有说不完的话,从政治时局、文学艺术到日常生活,经常是整夜促膝长谈,不知不觉“天已微明”,彼此成为最亲密和最可信赖的人。瞿秋白曾回忆说“我是在危难中去鲁迅家的,他那种亲切的同志式的慰勉,临危不惧的精神,实在感人至深”。1932年12月7日,瞿秋白将一首七绝旧作书写为条幅赠与鲁迅:“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

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

鲁迅虽然在文坛经常“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瞿秋白却格外的欣赏和相惜,故有书赠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有次在阅读瞿秋白为其所作的杂感集序言时,认真地长时间地看着文稿,香烟燃着青烟,快烧到手指头了,他也没有察觉到,脸上显露出感动和满意的神情。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曾多方托人营救,但终未成功。瞿被杀很久以后,鲁迅在谈到俄罗斯名著的翻译时依旧感慨:“秋白若不死,译这种书是极相宜的;

即此一端,已足论杀人者罪大恶极”。

瞿秋白与杨之华剑胆琴心、相濡以沫。在瞿秋白短暂的人生中,杨之华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二人情感坚固的纽带。1924年的某天,瞿秋白在向警予家中听取杨之华关于入党动机的介绍,瞿秋白郑重地说:“杨之华同志,我愿意介绍你入党!”直到晚年,杨之华仍然清楚地记得瞿秋白这句话,想起来仍然激动不已。她一生中每次填写党员履历表,总是自豪的写上入党介绍人的名字:瞿秋白。无情未必真豪杰,在瞿秋白牺牲的前夕,他对“生命伴侣”杨之华的思念之情愈益浓烈,《多余的话》里记录了他深情的笔墨:“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她度过了这十年的生命----”;

瞿秋白一并作诗《狱中忆内》:“夜思千重恋旧游,他生未卜此生休;

他人莫问当年事,海燕飞时独倚楼”,寄托了他深深的思恋。

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以乌江一刎成就盖世英名;

瞿秋白面对高官厚禄之诱惑,面对永别爱人之伤痛,以血洒罗汉岭体现了一个革命者高贵的节操。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瞿秋白烈士不朽!

第四篇: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您,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榜样

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学生

指导老师:王美英

淡绿的光滑的封面上,一幅黑白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仔细端详:清秀的面孔,宽厚的额头,圆圆的镜片后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射出坚毅的目光,俨然一副英姿勃发的书生模样,他——就是瞿秋也就是这位有志青年的感人事迹深深吸引了我,感染了,鼓舞了我„„

“‘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它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可断,志不可敌。’‘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

这段义正词严、激动人心的文字,就是瞿秋白在狱中,面对敌人劝降时说的话,我默念了不知多少遍,它给我启迪与鼓舞。

瞿秋白少年时就爱学习。1916年,他的母亲去世后,他寄居在姑母家,那时他已患上了肺病,但还是利用姑母家丰富的藏书,夜以继日地攻读。深夜,为了使灯光不外露,他在窗上挂上厚厚的布帘。这让我十分感动,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瞿秋白都能够这样努力读书,看看我们坐在柔和的台灯下,网络能通天下的电脑前,还如此的浮躁不安,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再不好好利用,汗颜啊!

1912年10月10日,是中华民国国庆。人们张灯结彩,庆祝“国庆”,瞿秋白却做了一个白灯笼,悲愤地在上面写了“国丧”两个大字,挂在瞿氏宗祠的侧门上。他对妹妹瞿轶群说:“中华民国已经名存实亡,还有什么可庆的呢!”瞿秋白能做出这样的举动,真是有胆

有识!爱国志士之义举!佩服!

1923年6月,瞿秋白先后任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编辑 ,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译述。他还翻译了《国际歌》,创作了第一首无产阶级革命歌曲《赤潮曲》。旅俄两年,他撰写了60多篇通讯,同时还写了两本著名的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如此多的作品,如此高的成就,让人敬佩!我感受到了瞿秋白的满腹经纶!唉,我们写个“豆腐块”都得绞尽脑汁,绣花枕头——腹中空也。

1935年2月26日,瞿秋白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对敌人的谬论严加驳斥,慷慨陈词。他在狱中写诗词:“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6月18日,瞿秋白被押赴刑场,昂首挺胸一路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多么的英勇、从容啊!他的坚强不屈,可歌可泣。

瞿秋白为中国革命作出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少先队员缅怀。手握拳头,我心坚定,我似乎找到了一直摇摆不定的航标,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不要再怨天尤人,抓住眼前的分分秒秒,充分利用良好的时机,努力学习吧!瞿秋白的光辉形象将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您,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榜样。

您,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榜样

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五(1)班学生 :王晨茜

指导老师:

王美英

淡绿色的光滑的封面上,一幅黑白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仔细端详:清秀的面庞,宽厚的额头,圆圆的镜片后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射出坚毅的目光,俨然一副英姿勃发的书生模样,他就是瞿秋白。也就是这位有志青年的感人事迹深深吸引了我,感染了,鼓舞了我„„

“‘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它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可断,志不可敌。’‘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

这段义正词严、激动人心的文字,就是瞿秋白在狱中,面对敌人劝降时说的话,我默念了不知多少遍,它给我启迪与鼓舞。

瞿秋白少年时就爱学习。1916年,他的母亲去世后,他寄居在姑母家,那时他已患上了肺病,但还是利用姑母家丰富的藏书,夜以继日地攻读。深夜,为了使灯光不外露,他在窗上挂上厚厚的布帘。这让我十分感动,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瞿秋白都能够这样努力读书,看看我们坐在柔和的台灯下,网络能通天下的电脑前,还如此的浮躁不安,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再不好好利用,汗颜啊!

1912年10月10日,是中华民国国庆。人们张灯结彩,庆祝“国庆”,瞿秋白却做了一个白灯笼,悲愤地在上面写了“国丧”两个大字,挂在瞿氏宗祠的侧门上。他对妹妹瞿轶群说:“中华民国已经名存实亡,还有什么可庆的呢!”瞿秋白能做出这样的举动,真是有胆

有识!爱国志士之义举!佩服!

1923年6月,瞿秋白先后任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编辑 ,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译述。他还翻译了《国际歌》,创作了第一首无产阶级革命歌曲《赤潮曲》。旅俄两年,他撰写了60多篇通讯,同时还写了两本著名的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如此多的作品,如此高的成就,让人敬佩!我感受到了瞿秋白的满腹经纶!唉,我们写个“豆腐块”都得绞尽脑汁,绣花枕头——腹中空也。

1935年2月26日,瞿秋白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对敌人的谬论严加驳斥,慷慨陈词。他在狱中写诗词:“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6月18日,瞿秋白被押赴刑场,昂首挺胸一路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多么的英勇、从容啊!他的坚强不屈,可歌可泣。

瞿秋白为中国革命作出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少先队员缅怀。手握拳头,我心坚定,我似乎找到了一直摇摆不定的航标,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不要再怨天尤人,抓住眼前的分分秒秒,充分利用良好的时机,努力学习吧!瞿秋白的光辉形象将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您,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榜样。

第五篇: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南京市竹山小学 - 戴欣

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家都在用各种行动表达对以前的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大队辅导员谢老师推荐我们参加了四好少年读《伟人瞿秋白》的读书活动,读《伟人瞿秋白》有感。起初我还不知道瞿秋白是谁,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个名字便从陌生变成了熟悉,并对他肃然起敬!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擅长绘画,母亲知书达礼,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他刻苦求学,当过教书先生,参与领导了北京的五四学生运动,参加李大钊等在北京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寻求拯救和改造中国的途径;他当过记者,前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采访考察,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是最早见到列宁的中国共产党员之一,也是第一个向中国读者描述列宁形象的中国记者。1921年瞿秋白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参与领导了五卅运动,1927年瞿秋白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总负责人,主持党中央工作时年仅28岁。1931年1月瞿秋白遭受诬陷和打击,被解除了中央领导职务,但他仍坚持为党工作,同鲁迅先生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在狱中,他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读后感《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就是他在狱中写下的诗。1935年6月,蒋介石密令杀害瞿秋白,在英勇就义前,他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激动和尊敬顿时占据了我的脑海,满脑子都是瞿秋白为党工作时无怨无悔的模样: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革命工作,他顾不上诬陷打击,不怕流血牺牲,坚持正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知道了:在瞿秋白有生之年,不但写了许多的著名文集,如:《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主编了《新青年》、《前锋》、《向导》,还把《国际歌》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写了《赤潮曲》、《红军歌》等等。特别让我感动的是:1916年当他母亲自杀后,他寄居在湖北的姑母家,又患上了肺病,但他还是利用姑妈家丰富的藏书,夜以继日地攻读。深夜,为了使灯光不外露,他在窗上挂上厚厚的布帘。读了这段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瞿秋白是一个酷爱学习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也没有放弃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佩服,值得我们学习!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惭愧地低下了头。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瞿秋白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追求知识,而我们现在呢?我暗自下决心: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多看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和头脑。

书全部读完了,这本书非常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党的发展历程和瞿秋白的光辉一生,是我们少年儿童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驱崇高精神的好教材,对于瞿秋白,我从陌生到熟悉,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坚韧和忠诚,我心中有了更加真切的了解。我们要以瞿秋白为榜样:学习他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迎难而上的坚定意志!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不辜负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对我们的美好期望!! 哦

上一篇:请护工协议书范文下一篇:全国农村饮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