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事迹

2024-04-28

瞿秋白事迹(共8篇)

篇1:瞿秋白事迹

《瞿秋白事迹》观后感

瞿秋白为革命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也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瞿秋白一生都为自己的革命信仰奋斗。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他无所畏惧,面对恶势力勇敢地抗争,不屈服,不低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小瞿秋白就热爱祖国,学习也非常优异。长大后,他积极投入爱国反帝斗争中去,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种种大山和民族的解放而到处奔走。他在36岁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但为了革命,为了国家,为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他无所畏惧,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不愿低头,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节操,面临死亡也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

瞿秋白热爱祖国,面对恶势力不屈服、不低头的精神深深地震憾了我。我们也要向瞿秋白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是祖国培育的小苗,长大后的我们怎么能不回报祖国呢?瞿秋白这种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忠心让我打心底里敬佩。从他做的一点一滴都能看出他为国家富强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多少汗水。如果没有像瞿秋白一样的革命先烈怎么会有现在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我们又怎会过上现在这样幸福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呢?所以我们要感谢这些革命先烈,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长大后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篇2:瞿秋白事迹

丹徒区辛丰小学六(5)马家程 指导老师 祝林梅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达,经济旺盛。许多人过着豪门子弟般舒适的生活,顿顿饱饭,衣食无忧。可你们知道是谁造就现在这惬意的生活呢?不假思索,当然是不计其数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的结果。他们不畏艰辛,舍生忘死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所应当铭记心骨。今天,我们就重现历史,认识一位伟大的人民英雄——瞿秋白。

瞿秋白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散文家。生于江苏,祖籍宜兴。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是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忧国忧民,一生为国着想,无私奉献,舍已为人,属尽职守,是现代所有爱国人士的榜样、楷模。

1935年6月,福建省的天空阴森可怖,所有人都垂头丧气。福建长洒罗汉岭下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的枪齐唰唰的对准了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这个人临铖不惧,手挟香烟,顾盼自苦,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徽笔自若的说:“此地很好,就在这儿,开枪吧!”刽子手们杀害的就是人民英雄——瞿秋白。

瞿秋白他自幼体弱多病,但读书非常用功,成绩卓越优异,小学尚未毕业,便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他博览群书,历史上的英雄好汉,给他留下了“强烈的记忆”激起他对清朝统治者的憎恨和反搞精神。瞿秋白生前参加过五四运动,当过大学助教,教务长,曾多次主持中央。在他的一生只有人民,最终在一次突围之中不幸补捕,在福建从容就义。慷慨赴死之际,还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享年36岁。

瞿秋白的事迹,就是为了告诉后人要一生为国,忠于职守,心中不能只有自己的利益,要为人民着想,多做善事,乐于助人,成为一个对党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一生坚守的原则。

篇3:海外瞿秋白研究概论

瞿秋白百年诞辰 (1999年) 的纪念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瞿秋白研究的发展深入。近年来, 对瞿秋白文化思想的研究成为热点, 国外学者关于瞿秋白的研究发表的论著亦较多。其中以苏联、日本、美国和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学者居多。

一、苏联学者

1920年瞿秋白曾经作为《晨报》特派记者前往俄国。“可以这样说, 瞿秋白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②在俄国他除了完成《晨报》交给他的新闻任务外, 还在俄罗斯文化天地间漫游, 接受澎湃赤潮的洗礼, 并在张太雷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全面考察俄国文化,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已经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思想, 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阶级分析方法, 并且用来指导考察、写作以及剖析和改造自己的思想”③。在俄国, 他写下了大量的介绍和研究的文章, 其中有《新俄革命史》专著和《赤都心史》《饿乡纪程》等散文集。

1928年, 瞿秋白作为筹备中共六大的负责人, 再次前往苏联, 六大闭幕后又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 并当选为中共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 在执委会上又当选为共产国际主席团委员, 主席团会议产生了政治书记处, 瞿秋白遂留在苏联担任书记处的成员。这次在苏联他除了承担党分内的日常工作、翻译之外, 还写了一本六万字的通俗读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对于国外读者了解中国革命, 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在苏联的两年中, 瞿秋白经常与林伯渠、吴玉章、郭质生、杨之华一起研究中国文字改革问题, 并写成《中国拉丁化字母》的小册子。

可以说在苏俄 (后来的苏联) 的四年光景对瞿秋白不算长的37年生命历程来说, 影响是深至骨髓的。相应的, 苏联学者也对瞿秋白保持高度关注。瞿秋白被害后, 鉴于当时国内复杂的政治环境, 大规模的悼念活动便在莫斯科展开, 全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同为悲痛, 写下大量纪念性质的文字。从目前掌握的有限资料来看, 苏联研究瞿秋白的比较有学术价值的文章, 多为研究单位专业人员所写, 且主要集中在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这几十年间④, 与中苏关系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苏联研究瞿秋白成果最丰硕的专家是施奈德, 他于六十年代发表专著《瞿秋白的创作道路》, 这本专著得到海外汉学家们的广泛肯定。除了施奈德外, 其他关注瞿秋白研究的苏联学者还有E·Φ·科瓦廖夫、K·B·舍维廖夫 (中文名为石克强) 、B·B·彼得罗夫、Ⅱ·德留辛等。

苏联学者一致认同, 瞿秋白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党的领导人, 而且是一位天才的马列主义理论宣传家,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为在中国宣传科学社会主义, 研究中国革命理论和制定中共的战略与策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 对瞿秋白一生是持肯定与赞扬态度的, 但是在学术上没有创新之处。苏联学者除了写作专著外, 还把瞿秋白的许多著作翻译成俄文。以施奈德为例, 他先后有《瞿秋白文集》 (1959) 、《瞿秋白选集》 (1975) 、《瞿秋白各个时代的政论文集》 (1970) 等, 在瞿秋白研究上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 建树不可谓不多。

二、日本学者

如果说苏联的瞿秋白研究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还是停留在生平传记和整体评价阶段的话, 那么日本学者则要走得远得多, 但这也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的。1936年, 进士桢一郎在《改造》杂志发表悼念性生平小传———《瞿秋白传》, 它可能是日本国内最早较为全面介绍瞿秋白生平的文章了。但是由于日本军国主义, 新闻机构遭封杀, 很长一段时间内瞿秋白的译介和研究在日本并不多见。

二战后, 日本战败, 美国在越战和朝鲜战争中陷入泥潭, 而新中国成立和亚非拉独立运动如火如荼, 特殊的国际背景促使许多日本青年纷纷“向左转”, 学界对中共和中共党史研究逐渐升温, 瞿秋白也重新被纳入研究视野。无独有偶, 相对苏联的施奈德, 日本也有一个研究瞿秋白的领军人物———石川忠雄。他主要分析了瞿秋白路线和毛泽东路线的特点与不同。在石川眼中, 如何看待城市工人运动与农民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无疑瞿秋白赋予了城市工人运动在中国革命中更高地位:“瞿秋白主张通过‘新策略’来促使工人运动发展, 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 形成中国革命成功的前提, 因此理所当然地应当赋予城市工人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较高地位。”⑤受之影响, 日本这一时期的瞿秋白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活动领域, 旨在探寻瞿秋白与陈独秀、毛泽东等中共早期领导人政治路线和政治主张的异同。

进入六十年代后, 日本的瞿秋白研究伴随鲁迅研究逐步走向文化层面。在《瞿秋白研究》中姬田光义着重探讨了瞿秋白理论体系形成及其精神世界的特征, 指出瞿秋白革命理论是由土地革命为中心任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二阶段连续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理论构成的。瞿秋白的精神世界的特征主要有:爱国心、民族性与国家性的结合;坚强党性、组织工作的灵活性和群众观点;带有浓厚文人味的小资产阶级思想,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作为钢铁般革命家的形象⑥。姬田光义的观点还带着上个阶段从政治层面研究瞿秋白的痕迹,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随后的小樽商科学校教师植田渥雄发表《瞿秋白的知识分子观》 (1972年) 剖析了瞿秋白对知识分子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问题的认识。白井澄世发表《试论五四时期柏格森生命主义———以瞿秋白为中心》、《瞿秋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市侩观———以其与高尔基的关系为中心》、《1930年代瞿秋白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转变》等, 这些文章开始试图解开瞿秋白政治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及变化的思想根源。这些研究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 很多被译成中文并发表, 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尤其是《试论五四时期柏格森生命主义———以瞿秋白为中心》给国内学者很多启发, 给瞿秋白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笔者曾经看到一篇《瞿秋白自杀情节探源》⑦, 可能也是受此启发。

可能由于语言同源, 日本学者还很关注瞿秋白的语言观、翻译观、文艺观、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以铃木将久为例, 他的论文很多已被翻译成中文, 比较容易找到。他在《浅析鲁迅与瞿秋白有关翻译的讨论》⑧里认为:“瞿秋白无疑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指向未来, 背后有领导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 一定程度上, 他的翻译思想时中国革命实践的一部分。鲁迅则是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目标始终是改变中国的文章, 也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鲁迅的思想里, ‘翻译’占有既可以改变中国文, 又可以改变中国思维的重要位置。”在详细比较两人不同点之后, 铃木将久指出不能忽略两个人的共同点, 首先是他们之间互相的敬意。更重要的是, 瞿秋白和鲁迅都强调翻译能帮助创造新的语言。换言之, 他们都注意翻译能帮助形成中国人的主体性。

值得一提的是, 时值“文革”瞿秋白遭受不公正评价, 日本学者围绕瞿秋白的历史评价问题撰文, 包括浅川谦次《受到全民审判的瞿秋白》、新岛淳良《在北京所见到的瞿秋白批判》、姬田光义《关于瞿秋白的历史评价》、立间洋介《关于对瞿秋白的批判———写在鲁迅逝世32周年》⑨等, 发表独立的见解。异国他乡的适时关注既体现了瞿秋白的人格魅力, 又体现了学术的真谛不以意识形态为转移。顺便提一句, 罗大成、符晓1980年曾经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瞿秋白与河上肇———也评〈多余的话〉》, 由于当时的政治氛围, 文章并未给瞿秋白全面平反, 但借用日本共产党、革命家河上肇被捕入狱并写下《狱中独语》, 分析了瞿秋白写作《多余的话》的心境:“我们认为, 瞿秋白与河上肇这两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尽管有他们的缺点、错误与局限性, 但他们都以自己的著作和奋斗为历史的前进作出了贡献。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 有他们的心血和汗水。”⑩这虽然并非日本汉学研究, 但中日相通的文化气息还是为中国学者们所关注, 并且以一种巧妙的方式为瞿秋白“洗白”。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汉学研究, 尤其是现当代文学方向, 能够取得如此有目共睹的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美国学者

美国的瞿秋白研究是其中国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多分散在大学和相关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心, 人数不算很多, 但由于美国具有丰厚的信息资源已经产生了一批有关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的研究论文。虽然观点不尽相同, 学术水平不一, 有的可能还带有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 但总体而言还是学术层面的理性探讨, 不乏可供借鉴之处。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一些研究瞿秋白的学位论文, 包括贝那德特·李的哲学博士论文《瞿秋白传:从青年时代到党的领袖 (1899—1928) 》輥輯訛。从台湾赴美学者夏济安教授的《瞿秋白———一个软弱的共产党人的成功和毁灭》, 观点很偏激, 但几乎成为美国研究者必须参考的资料之一。

提到美国的瞿秋白研究, 不能不提到学者保罗·匹克威茨 (中文名:毕克伟) , 尽管瞿秋白研究也许还说不上他的“主项”, 但他还是被著名的斯洛伐克汉学家高利克先生称赞为美国甚至西方“最好的瞿秋白研究专家”, 他于80年代初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瞿秋白的影响》 (中译本《书生政治家———瞿秋白曲折的一生》) 是继前苏联学者施奈德的《瞿秋白的创作道路》一书后, 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第一本较为系统和较有分量的瞿秋白论著。这本传记性质的书中, 作者提出一个观点, 认为瞿秋白虽然被时代浪潮推上早期中共最高领导岗位, 但他的气质更像是一位“文人”学者, “事实上瞿秋白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革命的最大贡献在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方面”輥輰訛, 但是瞿秋白和毛泽东的文艺观点都带有“民粹主义者”的影子:强调人类意志的力量, 把他们的理想主义的愿望强加于历史。

除《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瞿秋白的影响》外, 毕克伟还发表过一些关于瞿秋白的专题论文, 如《瞿秋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起源》 (1973) 、《瞿秋白对五四时代人物的评价》 (1973) 、《瞿秋白与鲁迅》 (1976) 、《瞿秋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通俗文艺观》 (1977) 等。

值得一提的是, 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时主要参考美国的研究资料, 一些学者编写的瞿秋白年谱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修正的部分, 准确性也有商榷之处。

四、捷克与斯洛伐克学者

高利克是捷克与斯洛伐克汉学的奠基人普实克的学生, 曾在北大进修过, 是“布拉格汉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研究瞿秋白的成果主要是长篇论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青年时代的瞿秋白 (1915—1922) 》、专著《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 (1917—1930) 》 (中译本由陈圣生等翻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 其中第九章《瞿秋白:俄国样板与文艺中的“现实”的概念》、专著《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其中涉及瞿秋白部分。在长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青年时代的瞿秋白 (1915—1922) 》里, 他论述了瞿秋白早期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过程, 除了很多学者关注的佛教、马克思主义外, 他还提到罗素的哲学思想对瞿秋白产生了一些影响。他还把1922年1月29日, 瞿秋白23岁生日走出高山疗养院, 作为他世界观转变的标志。高利克最大的贡献在于, 对瞿秋白作为批评家的发掘与深挖, 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 (1917—1930) 》与许道明、温儒敏三人的批评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成为研究批评史的必读书之一, 这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是罕见的。高利克认为瞿秋白和茅盾有一个共同点, 都强调文学中思想因素的重要性。他说, 瞿秋白是中国批评家第一个起来探寻“现实”的本质问题, 这一点是与鲁迅的观点相接近的地方。瞿秋白还是评介苏联文学, 并将之作为中国作家和读者“指南”的第一个中国人輥輱訛。

总的来说, 海外的瞿秋白研究没有超越国内的瞿秋白研究, 但是对国内研究有很好的补充, 有时也给国内的学者一些有益的启发。近年来, 国外和国内各起炉灶的现象渐渐打破, 双方的交流日益增多, 这无疑有助于瞿秋白研究的逐渐完善。国内外学者之所以长时间对瞿秋白研究保持兴趣主要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过去曾经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过于强调瞿秋白性格中入世的一面, 对其性格中的“灰暗面”或者避而不谈, 或者批判之。现在的瞿秋白研究逐渐接近本真状态, 还原了一个真实、复杂的瞿秋白, 并且把他放在时代背景下,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越从前。

瞿秋白海外汉学研究除了上述俄语、日语、德语、英语国家外, 还有法语等其他语种, 研究起来难度比较大, 获取海外资料不易, 千方百计把资料弄到手, 翻译也是一个难题, 除了精通外语外, 还要熟悉瞿秋白的生平、思想、著作, 好在学者们从来都没有畏难。本文写作时参考了《瞿秋白研究在海外》这个课题组的初级成果, 在此表示感谢。

摘要:近年来, 国内关于瞿秋白的研究逐渐深入, 对其文化思想的研究成为热点。国外学者关于瞿秋白的研究发表的论著亦较多, 其中以苏联、日本、美国和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学者居多。本文旨在对这四个国家的瞿秋白研究进行初步梳理, 并尝试进行评价和比较。

篇4:瞿秋白顶嘴

作为家里的长子,瞿秋白一向孝顺、懂事,从来没有做过违背父母意愿的事情,更没有跟母亲顶过嘴。但这次,瞿秋白却把头一扭,倔强地说:“不多、不多,我们总比他们多些。”看到秋白顶嘴,母亲愣了下神,随即便释然地走开了。

此事十年后,瞿秋白仍遗憾地说:“我一生就只有那一次顶过母亲的嘴。”然而,正是那一次顶嘴却让我们看到了瞿秋白身上蕴含的高贵品质——善良、博爱、悲悯,孝顺却不愚忠,敢于坚持自己的内心,对需要援助的人义无反顾地施与援手,播撒下善良和爱心的种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负多种角色,有时也會遇到善心和其他角色以及社会舆论相冲突的境遇。这时,我们就要有一份勇气和果敢,在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坚持将善良发扬光大。

篇5:读《瞿秋白》有感

读《瞿秋白》有感

我带着敬仰、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瞿秋白》这本书,了解了瞿秋白光辉灿烂的一生,我深深地被瞿秋白的伟大革命精神和人格魅力所吸引,所感动„„

我敬佩瞿秋白,敬佩他那孜孜不倦地学习、读书、写作的精神。少年时,瞿秋白就是爱学习、勤思考的好学生。他的写作更是出色。从小到大,他的作品里都具有讽刺着横行霸道的统治者。当然,他写作也离不开他的博览群书,每一次看书都会看到深夜。特别是那些关于祖国发生什么大事的书,更是吸引他。瞿秋白的母亲金璇,爱好诗词歌赋,写得一手好字。也是瞿秋白的启蒙老师。母亲经常给他讲《聊斋》、《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还有《太平天国故事》来启发他。母亲的教育对瞿秋白的学习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我敬佩瞿秋白,敬佩他不屈不挠、勇于面对现实的精神。在1915年夏,瞿秋白将要读完中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因家中情况一日不如一日,不得不中途辍学。临近年关,只好在表姐夫的介绍下,到无锡江溪桥小学谋得一个教师职位。但在瞿秋白走后没几天,母亲在债主和贫困的逼迫下,走投无路,最后与世长辞了。瞿秋白闻讯从无锡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去世,他悲愤不已,痛心疾首。但他还是勇敢地面对了现实。他昂起头挺起胸走向自己的新生活,踏上了新的旅程,去茫茫尘海寻觅人生之路。

我敬佩瞿秋白,敬佩他伟大的功业,更敬佩他有着一颗爱国之心。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是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贡献并献出生命的革命先驱。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篇6:瞿秋白的抗战故事

1920xx年,24岁的秋白,和陈独秀一起自莫斯科回到北京,开始独立地踏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也就在这一年,爱情女神来叩这个年轻人心灵的大门了。

爱之囚奴由于柯庆施和施存统的介绍,秋白在南京认识了王剑虹和冰之(丁玲)。

这是两个来自湖南的叛逆女性。

王剑虹,1920xx年出生在四川酉阳,后迁居湖南。在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思想进步,口才流利,是一位有思想见地,才华出众的女青年。

1920xx年初春,冰之等人就是在她的宣传鼓动下,和她一起离开湖南,来到上海平民女子学校。从结伴离开湖南起,剑虹和冰之结为挚友,她们白天形影不离,晚上同床而眠。在平民女校读了半年,又感到不满足了,决定去南京自己学习,遨游世界。

没有想到,在南京她和秋白相遇了,在秋白的劝说和吸引下,她和冰之决定重回上海,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

上海大学设在偏僻的青云路上,是些破旧的里弄房子,设备虽然简陋,但就在这里曾为党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这所学校名义上是国民党办的,于右任、邵力子任校长,实际上却是由著名的共产党人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肖楚女等人负责的。

秋白当时是教务长兼社会学系系主任。

他白天讲课,而几乎每天下课后都到剑虹和冰之住的小屋去,给她们讲文学,讲希腊、罗马,讲文艺复兴,也讲唐宋元明,不但讲死人,而且也讲活人;不但讲文学,而且讲社会生活。特别是后来,为了帮助她们两人领会普希金的语言的美丽,就教她们直接读原文的普希金的诗,边读诗边学俄语。

就在这种频繁交往的过程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隐蔽而又神秘的感情悄悄袭上了秋白的心头。他为此感到苦恼,平日谈论问题常是滔滔不绝,现在却沉默不语了;他也不再去剑虹和冰之的小屋了。与此同时,王剑虹也一反常态,不同冰之商量,就决定要跟父亲回四川。这使冰之很纳闷,殊不知,是丘比特的箭同时射中了这两个年轻人的心。过于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只好默默忍受着爱火的煎熬。但隔在他们中间的这层薄薄的幕纱,很快就被热忱、憨直的冰之揭开了。一天,冰之无意间在褥垫下面翻到剑虹写给秋白的密密麻麻的情诗;顿然间,她一切都明白了。她急不可耐地去把这诗送给了秋白。秋白和剑虹结合了。他们住在慕尔鸣路兴彬里的一座小楼里,同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秋白的弟弟云白,冰之和施存统一家。秋白的时间总是安排得很好的,不论白天工作多忙,晚上回家仍和剑虹一起谈诗、写诗,相互酬唱。他们从李白、杜甫,一直谈到李商隐、李后主、李清照、郑板桥……秋白还擅长刻图章,常常把他俩喜爱的诗句刻在各种精致的小石块上。其实他们的爱情就象一首美丽的诗,深沉而炽热。

婚后不久,秋白去广州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形成国共合作,为北伐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广州期间,他几乎每天都要给剑虹写一封信,信是用五彩的布纹纸写的。

1月12日:“……你偏偏爱我,我偏偏爱你——这是冤家,这是‘幸福’。

唉!我恨不能插翅飞回吻……“爱恋未必要计较什么幸福不幸福。爱恋生成是先天的……单只为那‘一把辛酸泪’,那‘暗暗奇气来袭我心’的意味也就应当爱了……”1月13日:“我们要一个共同生活相亲相爱的社会,不是要——机器、楼房啊。

这一点爱苗是人类将来的希望……“要爱,我们大家都要爱是不是?

“——没有爱便没有生命;谁怕爱,谁躲避爱,他不是自由人。——他不是**魂。”

1月28日:“我苦得很——我自己不得你的命令,实在不会解决我的人生问题。

我自己承认是‘爱之囚奴’,‘爱之囚奴’!我算完全被征服了!”

年轻的多情的秋白沉醉在爱情的欢乐与烦恼之中,可惜这种卿卿我我、甜甜密密的黄金般的生活太短暂了,只半年时间,剑虹即得了肺病。那时秋白的工作任务很重,眼看着剑虹的病势日渐加重,他预感到不幸就要降临到头上,心里沉重得象是灌满了铅,但他仍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照常参加各种会议,课也照常讲得丰富而又生动。

一旦回到家里,就片刻不离地侍候在剑虹的床边,喂汤喂药。上苍无情!经多方医治无效,病魔终于夺走了剑虹如花的生命,也夺走了秋白的欢乐。剑虹逝世那天秋白抱尸大哭,可是哭又有什么用呢?剑虹早已去到另一个世界,秋白的心也随她去了!

生命的伴侣剑虹“走”了以后,秋白象是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忽;又象是颠簸在大海上的一叶孤帆,不知何处是归岸。

星转斗移,秋白不幸的命运很快有了转机。他象是一个走夜路的行人,照耀他路程的星星突然熄灭了,但很快在天边又出现了另一颗星星,明亮而温暖,一直照耀着他走完了生命的全部旅程。这颗星星就是杨之华。

之华,浙江萧山人,1920xx年生,比秋白小一岁。她长得很漂亮,中等身材,苗条而匀称。说起话来,温柔含蓄,热情诚恳。可是这个美丽女人的命运却应了那句“红颜女子多薄命”的古话,一生历经坎坷。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她和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由相爱而结婚了。沈玄庐是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他很喜欢这个聪明、反世俗、有理想的儿媳。沈剑龙才貌出众,喜欢诗词、音乐,也曾与之华一起立志自谋生活,不依赖家庭。但是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以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生活引诱,堕落了。这时之华在萧山的家里生下一个女儿,之华将她取名“独伊”,意即只生你一个,可见她心中的怨愤之情。但她仍然爱着剑龙,独自去上海寻找他,苦口婆心劝说他回头,可是没有效果,他们的感情终于破裂,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1920xx年,之华考进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一边读书,一边做妇女工作。秋白是社会学系系主任,讲授社会科学概论和社会哲学两门课。秋白以他优雅的风度、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在上大师生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之华作为社会学系的学生,秋白第一次讲课就给她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之华学习很努力,并且热心参加社会活动,她是青年团员,正在积极要求入党。当时她还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部担任部分工作,与向警予同志在一起。向警予是中共中央妇委书记,她对之华很器重,她觉得之华为人正直、纯朴,工作忠实,热情,所以积极培养她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向在上大没有担任职务,在培养之华半年以后,觉得条件已比较成熟,就积极向上大的党支部书记瞿秋白推荐。之华作为勤奋好读的学生,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秋白对她是熟悉的,之华对待妇女解放事业的热忱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使秋白觉得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坚强女性。于是,秋白决定亲自做她的入党介绍人。后来他们又共同经历了黄仁事件的**,在斗争中感情益发加深。

之华渐渐发觉秋白对自己的感情有些异样,而自己内心对秋白的翩翩风度和绝世的才华也十分倾慕,她有些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回萧山母亲家里,暂时回避和秋白接触。而对着这人生的重大抉择,秋白苦苦地思索: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爱?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之华心里究竟怎么想的!也应该问个明白。于是趁放暑假的机会,秋白也来到萧山之华的家里。沈剑龙原是之华哥哥的同学,聪明的之华哥哥,见到这种情况,赶忙把剑龙请到家里来。

谁知剑龙和秋白一见如故,剑龙对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十公尊敬、仰慕,然而面对着复杂的感情问题,内心又充满了矛盾。于是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谈判”:先在之华家里谈了两天,然后剑龙把秋白、之华接到他家去谈,各人推心置腹,互诉衷肠,又谈了两天。最后秋白又把剑龙和之华接到常州去谈,当时秋白家里早已破落,家徒四壁,连张椅子都没有;三个人只好坐在一条破棉絮上谈心。谈判结果,在邵力子主办的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二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1920xx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秋白和之华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剑龙还亲临祝贺。从此,秋白和剑龙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特别有意思的是,剑龙送给秋白一张六寸照片,剑龙剃光了头,身穿袈裟,手棒一束鲜花,照片上写着“鲜花献佛”四个字,意即他不配之华,他把之华献给秋白。

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送给之华。这一爱情的信物,后来一直伴随着之华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

接女儿秋白和之华婚后,生活十分美满。但在幸福之中,之华总感到心里少了什么似的,这是因为她非常想念自己的女儿独伊,而沈家不让她去看她的女儿。秋白十分理解之华这颗做母亲的心,想尽一切办法安慰她。在秋白的积极支持下,1920xx年春天,之华去浙江乡下接女儿去了。

之华到沈家以后,过去的公公沈玄庐的态度完全变了,十分冷酷地不许她见独伊的面。在沈家大姨太太的帮助下,之华悄悄穿过几个庭院,进入一间侧屋,看见独伊正在里面玩玩具。之华轻轻走到独伊面前,一把将孩子抱在自己怀里,四岁的小独伊,一下子就认出了之华是她妈妈,天真地说:“妈妈,妈妈,我告诉你,我的妈妈死了。”

“独伊,我的好女儿,我就是你的妈妈。”

“不。”孩子固执地说,“我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你,一个在上海死掉了。”

之华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沈家为了割断之华与独伊的母子之情,竟制造谎言欺骗孩子,说之华在上海死掉了。独伊看到妈妈来了,幼小的心灵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在她的想象中,她有两个妈妈了。

之华抱着心爱的女儿亲了又亲,但又没有办法,只好很快地离开了。

之华离开上海的第二天夜里,秋白焦急不安地到火车站去接她,盼望成功的喜悦,担心接不着女儿的忧虑,混合着在心中翻腾。火车到了,但是不见之华的身影,他预料事情大概是不顺利。他不想回去,想再等等下一班车。就这样,他在车站月台上踱来踱去,直到东方发白。又过了一天,之华才回到上海。秋白从之华的神色中,已经明白了一切。他比谁都更理解之华这时的心情,他给之华讲《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他说:“你过去在婚姻上所遭遇的不幸,一时不能见到孩子,这一点和安娜·卡列尼娜很相像,但是你处的时代和安娜·卡列尼娜的时代完全不同了。你一定会得到幸福,独伊一定能回到你的身边,我一定会比亲生父亲更加爱护她,教育她健康成长。”

之华无比激动地偎依着秋白说:“谢谢你!”

过了不久,之华和秋白商定再次去浙江乡下接独伊,这次他们俩人是一起去的。

他们住在之华母亲家里,想定了一个办法:先和大姨太太商定好时间、地点,把独伊偷偷抱出来,然后就将她带回上海。

约定的那天傍晚,秋白和之华早早地来到一座小山上,焦急不安地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看到独伊在大姨太太的照护下出来了,之华赶快迎上去,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独伊的两只小胳膊也紧紧地搂住妈妈的脖子。正在这时,突然奔来两个大汉,一阵风似地把孩子抢走了。眼巴巴地看着孩子在大汉的手里挣扎着,哭喊着“妈妈”,之华忍不住哭起来了。

秋白和之华十分沮丧地沿河边往回走着,一路上谁也没有说一句话,秋白也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这是之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到秋白流泪……后来,独伊终于回到了之华与秋白的身边。

篇7:瞿秋白散文《一种云》

《一种云》

瞿秋白

天总是皱着眉头。太阳光如果还射到地面上,也总是稀微的淡薄的。至于月亮,那更不必说;只是偶然露出半面,用他那惨淡的眼光看一看罪孽的人间,这是孤儿寡妇的眼光,眼睛里含着总算还没有流完的眼泪。受过不止一次封禅大典的山岳,至少有大截是上了天,只留一点山脚给人看。黄河,长江……据说是中国文明的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变了心,对于他们的亲生骨肉,都摆出一副冷酷的面孔。从春天到夏天,从秋天到冬天,这样一年年的过去,凄厉的风和肃杀的霜雪更番的来去,一点儿光明也没有。这样的`漫漫长夜,已经二十年了。这都是一种云在作祟。那云为什么这样屡次三番的摧残光明?那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是太平洋上的大风暴吹过来的,这是大西洋上的狂飓吹过来的。还有那些模糊的血肉--榨床底下淌着的模糊的血肉蒸发出来的。那些会画符的人——会写借据会写当票的人,就用这些符篆在呼召。那些吃田地的土蜘蛛,——虽然死了也不过只要六尺土地葬他的贵体,可是活着总要吃住这么二三百亩田地,--这些土蜘蛛就用屁股在吐着。那些肚里装着铁心肝铁肚肠的怪物,又竖起了一根根的烟囱在喷着。狂飓风暴吹过来的,血肉蒸发出来的,符篆呼召来的,屁股吐出来的,烟囱喷出来的,都是这种云。这是战云。

难怪总是漫漫的长夜了!

什么时候才黎明呢?

篇8:瞿秋白论文4000字

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

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

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瞿

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1917年4月,为求生活,他远赴北京参加普通文官考试,结果失利。9月份,出于谋生考虑,瞿秋白只

好退而求其次,投考北洋政府外交部所设立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语。这也为他日后翻译国际歌打下基础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瞿秋白一生政治生涯的开始。他一

反原来的文弱书生气质和内向性格,强忍着肺病吐血的痛苦,毅然奔波战斗在酷热的街头,直接领导和参

加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和著名的火烧赵家楼的斗争,同时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会。8月参加了中南海总统府前抗议马良祸鲁的请愿活动,遭到逮捕,旋即被释放。1920年初,参加李大

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瞿秋白不顾自身体弱多病和亲友们地劝慰,毫不忧郁地放弃只差

几个月就可拿到的俄专毕业文赁和外交官职务,以北京《晨报》记者身分赴苏俄采访,迈出了他人生最重

要的一步,是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1922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由张太雷介

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12月5日,共产国际“四大”结束后,由于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接受陈独秀的邀请回国工作。

1923年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

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为党的理论

建设和宣传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年8月,在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共“八七”紧急

会议,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这期间,参预决定或指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

州起义及其他地区的武装起义共100多起。1928年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

员、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并留驻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8月回国,9

月和周恩来一起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1931年1月中共六

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会后,他因肺病发作而被中央批准留在上海养病

。此时,王明等正咄咄逼人,挑起党内斗争。这种无休止的功过是非的纠缠,让瞿秋白十分厌倦。他在《多余的话》中,毫不掩饰地庆幸自己“从此脱离了政治舞台”,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我所愿

意干的俄国文学的研究”。还在离开苏区时,他就悄悄地向夫人杨之华透露了这样的心愿,即到上海后,一定要想方设法见到鲁迅。

在上海,瞿秋白很快便与老友茅盾会面。茅盾和鲁迅很熟,常有往来,他知道瞿秋白的心思,便

对瞿秋白说:“秋白,你不用着急,只要有机会,我会引你去见鲁迅的。”一天,左联党团书记冯雪峰来

到鲁迅家,把瞿秋白的情况向鲁迅做了通报,鲁迅听后很振奋,他说:“这是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的《莫斯科通讯》,我看过,翻译的文章耐看好看。”他还告诉冯雪峰,由瞿秋白来过问左联的活动,将是

一件好事。鲁迅从日文版本转译过一些苏俄文艺理论的文章,他早就想直接翻译俄文版本,并认为瞿秋白

可以接受这项工作。他对冯雪峰说:“我们就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以他的俄文和中文,确是最适宜的了。”这天,鲁迅和冯雪峰谈兴很浓,主要话题是瞿秋白的文学才华,他说:“何苦(瞿秋

白的笔名)杂文,明白畅晓,一览无余,真有才华,是真可佩服的。他的论文真是皇皇大论!在国内文艺

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人。”后来,鲁迅寄了一些外国作品给瞿秋白,瞿翻译了,同时

互有通信。两颗息息相通的心越贴越近,他们都急切地盼望着能早日会面。1932年初夏的一天,瞿秋白由

冯雪峰陪同,来到鲁迅家。他们的第一次会面,竟如久别重逢的朋友那样,亲切自然,无拘无束,而毫无

陌生人之间的那种矜持与尴尬。他们畅所欲言,从政治谈到文艺,从理论谈到实际,从希腊谈到莫斯科,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谈得津津有味,妙趣横生。第一次见面后,瞿秋白热切期待着再与鲁迅的会面,以继续他们未尽的话题。可是,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他们的行动十分不便。瞿秋白在上海的这段

时间,蒋介石正对中央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国统区内也弥漫着腥风血雨,共产党人和革命

被杀害的危险。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中,鲁迅曾三次接纳瞿秋白夫妇,让他们在自己家安然地避过了危险。

1934年新年伊始,瞿秋白奉命赴江西瑞金。临行前,他向鲁迅辞行。这天晚上,他们彻夜长谈,一直到第二天晚上,瞿秋白才回家。到瑞金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进行长征,瞿秋白奉命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担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

此时,国民党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兵力向中央苏区进行“全面清剿”,到处都是腥风血雨,一片白色恐怖气

氛。1935年2月初,中央分局为保存干部,便决定将瞿秋白等主要干部送往香港或上海坚持地下斗争。11

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办事处派出数十名武装人员护送瞿秋白、何叔衡、张亮(项英之妻)、周月林

(梁柏台之妻)及邓子恢(到永定领导游击战争)等人,从临时中央政府办事处所在地会昌县小密村出发,向

福建的永定县转移。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一行东渡汀江,在野外就餐时,因炊烟被当地部队发现,经

激烈战斗,被捕。开始,瞿秋白在狱中写了一份假笔供,自称林琪祥,在福建游历时被共党俘获送往瑞金,做过文化教员,医生。主力红军长征后,携款潜逃。但由于随身携带的港币,黄金,苏币,枪支等,被认

为可能是共产党要人。随后被转移到上杭县,保安团十四团团长钟绍葵亲自审讯。没得到新信息,决定就

地解决,许可保释。为早日脱身,瞿以林琪祥的名义,给鲁迅,杨之华,周建人写信,请求保释。4月初,当鲁迅等人受到来信,积极奔走之时,国民党报纸刊登了瞿秋白被捕的消息使他们的计划变成泡影。原来,4月10日国民党第八师在长汀的归龙山,俘虏了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的妻子,供出瞿秋白、何叔衡、张亮等在濯田方向被俘。陶崎岳立即将情况电告驻闽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蒋鼎文又即电驻防长汀的三十

六师师长宋希濂和第二绥靖区司令李默庵紧急查报。此时,曾在中华苏维埃政府当过炊事员,红军长征后

回上杭钟绍葵团部做炊事员的郑大鹏,一天中午因看押人员没有准时来拿饭,就把饭送到监狱里,认出林

琪祥就是瞿秋白,即报告了钟绍葵。

瞿秋白身份暴露后,被押送汀州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部关押。1 1日,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从上海赶回

长汀,当晚就找瞿秋白谈话,进行劝降。一见面就称秋白先生,而瞿秋白很讥讽地回答:“我现在不是你的先生,而是你的阶下囚。”宋希濂扭转话题说:“我到上海治病,刚回长汀,从龙岩到长汀这一段数百

里间,人烟稀少,田地荒芜,有不少房舍被毁坏了。我想以前不会是这样荒凉的。这是你们

级斗争的结果。”接着又说:“有500亩地以上的地主,在每个县里都是为数甚微;有几十亩地的小地主,大多数是祖先几代辛勤劳动积蓄的几个钱,才逐步购置一些田庄。向这样的小地主进行斗争,弄得他们家

破人亡,未免太残酷了!因此,我觉得孙中山先生说中国社会,人有大贫小贫之分,阶级斗争不适合于我国国情,是很有道理的。”瞿秋白听后,非常镇定地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

建统治,这是对于国家的伟大贡献。但是中山先生所搞的三民主义,把中外学说都吸收了些,实际上是一

个杂货摊,是一种不彻底的革命。中国的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地主富农手里,只是地区之间有程度的差别

而已。我们共产党人革命目的是要消灭剥削,不管是大地主,还是小地主,不管是大资本家还是小资本家,他们都是属于剥削阶级——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有地主就有被剥削的农民,有资本家就有被剥削的工人,怎能说阶级斗争不适合我国国情?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使得宋希濂无可对答,谈话草草收场。

经过几次劝降,毫无效果。瞿申请笔墨,因为其特殊身份,宋希濂妄图感化他,另辟房间,供给笔墨,衣

褥,烟酒等。瞿秋白但仍不投降。蒋介石得知宋希濂未完成任务,就派出国民党中统局训练科长王杰夫、行动科干事陈建中,途中拉上福建省党部秘书钱永健、厦门市党部书记朱培璜抵长汀,对瞿秋白劝降。王

杰夫等软磨硬施,变换方法,问党的机密,瞿拒绝回答。1935年6月2日,蒋介石就在武昌行营就给驻漳州

蒋鼎文发了一道密令,“瞿秋白即在闽就地枪决,照相呈验”。由于陈立夫派要员到长汀狱中对瞿秋白进

行劝降,而拖延了执行时间。在国民党要员蒋鼎文、李默庵的催促之下,三十六师决定于6月18日上午,对瞿秋白执行枪决。

6月18日清晨,瞿秋白起床后,换上了洗净的对襟黑褂、白裤、黑袜、黑布鞋。梳洗毕,坐在方桌前,点支烟、喝杯茶,再翻阅唐诗,则挥笔写“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的绝笔,说道:“人

生有小休息,也有大体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三十六师特务连长廖祥光闯进房内,出示了蒋介石“就

地枪决”的电令。瞿缓步走出中山公园神色不变,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红军歌》。到达罗汉岭刑

场后,盘足而坐,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饮弹洒血,从容就义。瞿秋白是我党早期著名的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

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生,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虽然病魔缠身,但

他始终都在拼命地为党为人民呕心沥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用他36个春秋的壮丽年华,谱写了一曲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凯歌。尤其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他能够顾全大局,丝毫不计个人得失、恩怨、名利。在敌人的屠刀面前,他表现出勇往直前、舍生忘死、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他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谱写了中国革

命史上光辉的篇章,在人民心中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不愧为祖国的骄傲,不愧为人民的英雄,不愧

上一篇:2024跨年联欢会主持人开场白 及 节目串词下一篇:抗震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