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纪念馆游记

2024-04-22

瞿秋白纪念馆游记(共12篇)

篇1:瞿秋白纪念馆游记

瞿秋白纪念馆游记

“说着就走”走一场快乐的旅游吧!今年的暑假,老师带我们去瞿秋白纪念馆参观。一路上闻到了伟大的气息,转身回眸着,眼前出现了一排一排大人物,常州三杰: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让我们了解这个文质彬彬的瞿秋白吧!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之一,革命家、文学家。拥有着爱国之情。当然是中国“救命恩人”呢!

一打开瞿秋白的故居扇门,飘来花草芬香。四周古老建筑。地砖上冒出野草,是极为江南风味,旁边有个井水,它随着夏冬凉热,估计瞿秋白爷爷靠这个生活长大的呢!再多走几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几个大大字金光闪闪,十分耀眼,这是瞿秋白对自己的写照。雕塑上他,身材纤长,上身穿中山装,下身着长裤,脚蹬马靴,戴着一副又圆又黑的眼镜,好像在凝视着远方,担心国家的安危。再次走进他的书房兼卧室,桌子上摆着文房四宝“毛笔”、“墨汁”、“宣纸”“砚台”。旁边有个书架,一列列放满了许多书,书页纸泛黄,带着一股墨香味,可见他是个学富五车、勤奋好学的人。当年,张太雷、等同窗好友温习功课、讨论时事,讨论着国家大事…….接下来,来浏览瞿秋白一生事迹,他落在一个严格又快乐的家庭中,快乐成长,天资聪颖。长大后,立志报国。我想到他,自然会想到共产党。如果没有他的及时发现,就不会有现在的中国共产党,也不会又人民安稳的生活。

篇2:瞿秋白纪念馆游记

记得以前在文章或者纪录片中听到过这个名字——瞿秋白,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来到常州大学之后,才知道原来瞿秋白就是常州本地人。这使我对瞿秋白先生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通过网络、书籍等多方面手段了解了很多关于瞿秋白先生的事情,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本周末我与舍友一同来到位于钟楼区延陵西路的瞿秋白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距离南大街不远,坐上B11差不多四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目的地。

下了车以后,首先来到的是瞿秋白故居,也许因为昨天刚下过雨,今天天气有点冷,来参观的人并不多。瞿秋白故居是以白色为主色调的一座典型江南建筑,前面垂檐下悬挂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横匾,由茅盾题写,进去之后,主要就是瞿秋白先生生前生活过的庭院房间。步入祠堂,高大的古铜色石膏像屹立眼前,瞿秋白先生一身西服,戴着眼镜,手握书卷,凛然气质感染者到访者。身后的屏风上十四个大字写出了他的豪情壮志“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绕过屏风,便是祠堂的主厅,厅堂两厢门额上分别题刻着“习规”、“折矩”,训诫族人要学习家法,遵守族规。穿过一道大圆门,就是宗祠东院的厢房。从厢房的第三个门进去是一个大房间,被屏风隔为两半,瞿秋白的母亲因为实在是贫困,无法承受嗷嗷待哺的孩子,于1969年农历初五晚上在这里喝下红火柴头泡虎骨酒服毒自杀的。瞿秋白赶回时,为时已晚,悲痛之时,作下这首诗《哭母诗》:

“亲到贫时不算贫,褴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

暴力下的瞿秋白毫无畏惧,甚至在敌人枪口前都能说下“此地甚好”的壮语,却无法在母亲灵位前忍住泪水。因无钱安葬,灵柩也存在这里多年。走出客厅,是祠堂的天井。走到天井,别有洞天。我是北方人,看惯了豪放壮丽的宫殿,细细品味这块别具江南风情的天井,也颇有一番滋味。四周回廊清秀典雅,中间为一眼水井,想着一代大家在这里长大嬉戏,也颇感温馨。据说,他十三岁时便在此写下《白菊花》一诗:

“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参观过故居之后,我们便到了旁边的瞿秋白同志纪念馆。与故居的整体格调差不多,同样是江南风格的小楼,纪念馆门楼下是邓小平同志书写的几个金色的大字“瞿秋白同志纪念馆”。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屏风,上书“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表达出瞿秋白先生为人名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使受过挫折,他还是以超出常人的洒脱执着于革命事业,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谱写壮烈的篇章。展览大厅一共分六个部分,主要介绍了瞿秋白先生的人生历程及英雄事迹。瞿秋白于一八九九年在常州出生,到一九三五年在长征前为革命献身,他奋斗了三十六个年头,从一个文弱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文化伟人,留下五百万字的著作。他的人生是辉煌的,贡献是巨大的,人格是高尚的,同时又是饱受磨难,曲折悲壮的。他一生只为做到一句话——“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并为之奋斗一生。一九八五年,杨尚昆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对瞿秋白做了科学、公正、完整的评价:“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的一生,疾病缠身,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对文学的热爱,对革命的忠诚,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让我们肃然起敬。从五四运动到红军长征,从《晨报》到《新青年》,瞿秋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篇3: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提要:正值黄金人生,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希汲取精神力量,缅怀秋白之旧物,思索生命的价值.追寻梦想,不舍不弃,爱我所爱,思我所思,寻秋白之事迹,悟龙城常州之神韵,感秋白之文字,赞其谦逊之风.申秋白之遗愿,爱童稚之真,护我中华未来.爱惜年华,从心做起,执着于目标,相信自己的能力,奋勇拼搏,自强不息!

内容:又是一年金秋,惜故人不在,空留深深庭院数座.落叶飘零,满堂萧瑟,怜旧日繁华不再.可叹,可惋,秋白先生逝于长汀,就义于敌人枪口之下,然不辱中华之悠悠气节,泱泱大国之风范.后人记之念之,缅英烈于觅渡河畔.很早就看过梁衡写的书《觅渡》,一本不厚却样式古朴的书.说实话,这篇文章并没有给我留下多深刻的印象,然而当我在瞿秋白纪念馆看见一整块十多米的石壁上,用娟秀的楷体,刻下了整篇《觅渡,觅渡,渡何处》时,内心突然就震撼了.一篇文字要抒发怎样掷地有声的精神,才会用这样的方式永存于世间!

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也生长于常州.在距离纪念馆不远的地方,就是省常中,全国少数的五星级高中.绿意盎然的学校里,秋白的雕像默默矗立着,是他还在关注着新世纪孩子的成长,又有谁知道,曾经他来自这里--张显青春活力的地方.后来,带着满身的荣耀,顺利毕业.他选择了北京,至此开始了传奇一生“不要学费又不要.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在秋白走投无路时接纳了他,也许是注定走共产党的道路,卓越的俄文使秋白脱颖而出,成为传播马列主义的先锋.他一步步走着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他不是周恩来,不懂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但历史却把他推上不得不走的绵延山路„„他短暂光辉的一生,可以说全部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翻译的俄文著作不计其数,随和如他,善待每一个人,平等思想时刻存在于内心.在悠悠中华五千年长河,他如流星一般划过,璀璨了民族, 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奔忙了前半生,为了信念,招敌无数.但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面对狼一样的敌人,依然不放弃尊严,如他的一生平静,离开.殊不知,他在跳一支多么美的独步!无人欣赏,不成熟的中共视他为弃儿,国民党虎视眈眈,打算杀鸡儆猴.他明白剩余的时间不多了,而真实的想法,还没有留在世间.诚实如他,为此羞愧.就这样,他过世的前一周,写下了《多余的话》.《多余的话》是一声声控诉,他用文人浪漫的笔调:“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你听,他是有多么热爱生活的地方!所有存在的自然的就是一缕撒进牢房的阳光,温暖着经历沧桑岁月残破的心。可是,他又完全明白自己是无法享受初春的细雨,盛夏的骄阳,严冬的腊梅„„也许,也许还能再看一眼这秋日舞动的落叶,在那不愿提起的地方。忍住暗潮汹涌的心,提笔写下“永别”。尽管还无法释怀未来的孩子们,愧疚着默默支持的妻子,大千世界里带来幸福的东西。然后他故作轻松把永久的离开视为滑稽戏的闭幕,说着:“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容不迫的姿态,海洋一般的胸怀有谁能相比!

走过厨房,旧时的炊具宁静的躺在那里,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走过卧室,精美的桌椅蒙上岁月的烟尘;走过院子,参天的大树依然守卫这一地的阴凉„„秋白先生不在了,可他的气息却充斥着,每个飞扬的尘屑,都曾经沉溺在声息之中.他的人生

就是一场传奇,用羸弱的肩膀撑起共产党的担子,天知道,他是根本不愿意做的啊.他的梦想就是做一个教员,平平淡淡度过一生,有相爱的人陪伴,如此普通.生命的最后,他感慨地写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坦诚剖析自己的灵魂,告诉少数理解的人,生命的意义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认为瞿秋白很适合今天的社会,感受天伦,热爱这世界每一寸存在的美丽,相信宁静充实就是美好。现在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没有强加的担子,就不会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久病难医,更不会放弃钟爱的文学,说不定就能走向梦寐的天堂--北大,成为一个逍遥的教授。每天也可以和朋友喝喝老酒踩踩老空,也像平凡人羡慕着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却不用后悔一生年华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时事弄人,他还是承担了责任,放不下共产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现在的瞿秋白纪念馆旁边是觅渡桥小学,我们回去的时候孩子们刚刚下课,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操场,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只是他们还不知道,曾经,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为了今天欢乐的少年,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他依旧守护在你们身边,藏在学校围墙另一边的某个角落,凝视和期望.就如同他那样说,人应该是有灵魂的.他的灵魂必随心意,逗留于孩子们的周围,教他们爱这个世界,尊敬师长,以礼待人.纪念馆里有很多他的塑像,也有很多他提笔写下的诗.他的壮志豪情: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他的悲伤孤寂: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他对自然的爱: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他的思亲之苦: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一个多面的他,使世人理解彼此同为凡人.可是同为凡人,为什么他偏偏要承受这么多!难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是上天这回错了,把跌宕生活贯穿他的三十六年,如果有来世,他必是不能为了外在,牺牲自己的.因为所有爱他,崇敬他的人不会答应.《死魂灵》还没有译,《海上述林》还没有编校, 《瞿秋白文集》还没有广为世人所知,最终秋白是走了,像每一个伟大的人一样轰轰烈烈离去,留下永不磨灭的功绩,留下无数怀念.这个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历史演变中被渐渐理解,接受,他博大的胸襟,平和的笑容深深的印在民众的脑海里,唯有不断地缅怀他的事迹,将他的人生传奇搬上荧幕,即使他已随风飘去六十多年„„

篇4:游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2010年12月26号我们小组八人参观了位于常州市中心的瞿秋白纪念馆。这个不大但很别致的纪念馆却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参观之前,我们先查了一下有关瞿秋白的生平事迹。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曾经担任过中央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在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是,他主持召开“八七”会议,会后主持中央工作。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到苏区任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罗汉岭英勇就义。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这一。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整个生命。

还没进入瞿秋白故居,由茅盾先生题词的“瞿秋白同志故居”7个大字就映入眼帘,让我们一下就确认了这就是我要即将参观的地方。这是一座林荫道旁的建筑,随临马路,但很安静,完全脱离了城市的喧嚣。这个故居是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庸甫鱼清光绪年间,任湖北市政使时捐款建筑的宗祠。在1912-1916年,瞿秋白因贫困所迫,借居于祠堂东院。在1996年,他的这所故居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秋白纪念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纪念馆和故居。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铜制的瞿秋白同志的铜像,后面的木板上写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它令我难以忘怀。接着我们走进大厅,只见两行大字映入我们的眼帘:“烈士浩气贯天日,秋白精神激后人。”然后我们走进展览区,一一浏览了瞿秋白的照片、书、名言、房间、衣裳和他的物品。其中有一幅他画的画和他的一句话最令我难忘。瞿秋白用10个“Q”巧妙地画了一幅有趣的漫画"阿Q"像。画的下方有一句话:“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我从这句话中看出瞿秋白想消灭敌人的决心很大。接着来说说我最难忘的一句话:“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从这句话中我明白了瞿秋白当时想消灭敌人,让中国人幸福地生活在这肥沃的黄土之上,免遭皮肉之苦和妻离子散带来的痛苦。

接着,我们踏入了瞿秋白同志的纪念馆,纪念馆显得非常的亮丽光线。同样刚进门也是一尊巨大的瞿秋白同志铜像,在铜像两旁一一陈列着书籍和画像,还有的就是出土的文物。

在纪念馆里,他的一首《哭母诗》,也令我为之动容。瞿秋白的母亲因家贫,看着这些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心如刀绞,她在1916年农历初五的晚上自杀了,时年四十。瞿秋白当时在无锡当小学教师,闻讯赶回家奔丧,哭倒在母亲遗体前,写了这首诗。诗有四句:“亲到贫时不算贫,褴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瞿秋白在斧钺交加时,脸不变色心不跳;在敌人的枪口面前,他说“此地甚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但在慈母的遗体前面,他却泪水漣漣,悲痛欲绝。这就是瞿秋白的完美的人格的体现,堪为今人楷模。

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瞿秋白是不朽的。他是一派浩瀚的大水,在大地的怀抱中终古地流淌着,不息地流淌着;他是喜马拉雅上的珠穆朗玛峰,象高山一般的崇高,一般的雄伟,一般的壮丽,一般的高昂,巍然耸立,永不倒下。

他的人格,他的信仰,他的坚定,他的道德,他的文章,他的聪慧,他的希望,将永世长存!瞿秋白纪念馆门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便是最好的说明。

篇5:参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班级:姓名:学号:

伴着蒙蒙的细雨,我们坐上公交车,去观瞻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早期先行人,他是一个散文作家,也是一个文学评论家。他曾经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为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的人物——瞿秋白。

作为一个常州人,瞿秋白,这是一个熟悉而又令常州人骄傲的名字,没错,他就是在1899年,这个乱世之中诞生的常州人。他与张太雷,恽代英合称为“常州三杰”。而今天,我们便要走进记录了人们对瞿秋白所有记忆的地方——瞿秋白纪念馆。

跨进那高高的门槛,便进入了瞿秋白的记忆天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黑色的纪念碑,上面刻着一句瞿秋白的千古佳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雲稍。这句话出自于他在1923年春夏之交所写的《江南第一燕》,我还记得全诗的内容是:“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我深深的感觉到了瞿秋白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公无私和傲人的气势。

接着,我绕过了纪念碑,进入了纪念馆的正堂,这儿曾经是瞿秋白的故居,瞿秋白故居从前是瞿氏宗祠,坐北朝南,四进式的黑色老房子。据说,过去门前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如今,河、桥,都早已无踪影,只留下一个地名。但,觅渡是一个颇令人寻思的词汇。觅渡、觅渡,渡何处?年轻的瞿秋白就是从这儿寻觅通向彼岸的渡口。

绕过瞿秋白全身塑像,走进屋子,便觉得更走近了瞿秋白。其中一小间为“翻轩”,是他的书房兼卧室。里面的摆设不多,木床、书桌、书柜、椅子„„一幅幅历史图片和文字说明,使我沉浸在20世纪初激荡的风云中。而瞿秋白也仿佛从图片、文字里走了下来„„

他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却偏偏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挑起一个政党统帅的重担;他是一个满怀柔情的文人,却弄枪舞刀率先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他是一位充满罗曼蒂克的诗人,却用自己病弱的身体表演了一出堪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戏。“为大家闯一条光明的路”,本是江南第一燕,但,很快他成了断翅的燕,36岁就英勇就义。瞿秋白是一个谜,一个猜不透、说不清的谜。你看他的照片,一脸秀气,但略微有几分苍白,鼻梁上架一副圆圆的黑色眼镜,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不知怎的,凝视他,就让我想起了绽放的菊花,清丽、淡雅、质朴、超逸。瞿秋白15岁时写过一首咏菊诗:“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诗中嵌入了他的名号:霜、秋、白三字。“怎么秋色淡,怎么无处觅霜痕?”不幸,这首诗竟成了谶语!

瞿秋白以职业革命家自许。但,他本质上是诗人,或者说他本色是诗人。他的一生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长诗,直至生命的终点。

临刑前,瞿秋白挥笔写完绝笔诗,把笔一扔,对周围人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在敌人荷枪实弹的押送下,他神色安详,缓步而行。今天仰望这张从容就义的照片,仍震撼我心。他背着双手,昂首直立,恬淡闲静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我从纪念馆陈列的当年现场记者的报道

中读到:瞿秋白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小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饮完酒,他一路高唱《国际歌》徐步走向刑场。看见青山环抱,绿草茵茵,他盘腿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笑着点头说:“此地甚好!”随后饮弹洒血,英勇就义。

瞿秋白确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这种才能有他天性聪颖所致。但投身革命之后,他以笔当枪,自觉地写了大量的文章著作,则让他这一卓越的文学才华为革命事业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以致于在他去世之后,毛泽东在延安不无感慨地说,秋白要是还活着,那该多好啊!意即他可以为延安的文化事业尽一己之力!他两去俄国并在那里居住过几年,自然地也作为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而尽心竭力,为俄国人民介绍了中国灿烂的文化。

最让他激动不已,也令今天的我们钦羡不已的是,他曾参加了1921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亲耳聆听了列宁那充满了热情的演讲。列宁在休息时还碰上了他并和他亲切交谈,瞿秋白亲手接过了列宁介绍给他的关于东方问题的材料!作为一个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轻人,瞿秋白当时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对于革命的热情无疑是高涨的,但由于他的身体状况(长期为肺病所累)以及他天性中固有的成分,他骨子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一个富有艺术气息和艺术感觉的人。

如果瞿秋白的生命就只有这么悲壮、潇洒、鲜红的色彩,那么他身后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了。但是他偏偏留下一篇《多余的话》,说自己是多重色彩的。

如今,《多余的话》的影印件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这是瞿秋白最后的告白。真是多余的话吗?我看到的却是他赤裸裸的灵魂。如果说,瞿秋白一生的伟业,是一座平地耸立的高山,令人崇敬;那么,读他对自己灵魂无情解剖的《多余的话》,更感到他是一座临崖的奇峰,险峻挺拔。在《多余的话》中,他自曝了自己的脆弱与消极,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种种矛盾及尴尬,显现了他高标卓立的自我和风雅、博大、深邃的心灵世界„„

说真话,似乎是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其实,很难。至于长者、尊者、名流、伟人更难做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以“完美”的形象来装饰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隐藏、掩饰自己的灵魂;又有多少人帮着给人粉饰,掩盖、打扮其历史。

而瞿秋白给我们提供的却是另一种人生和灵魂的版本。他将死看得很轻,对名看得很淡。我读到了他的真实的生命,读到了他生命的伟岸。在生命的尽头,他已完成了人性最坦荡的升华。

《多余的话》最后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

说这话,在将死之时,需要怎样的伟力?!

离开常州,瞿秋白那气宇轩昂的形象还一直萦绕于我心,挥之不去。秋白。秋,“红叶万山霜”的一季;白,“日落江湖白”的一色。

篇6: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这是第二次去瞿秋白纪念馆了,前一次记得是班级的团日活动时去的,大家要一起来,一起走,所以时间比较仓促,只是大致参观了一下,未能给我心中带来很深的触动。但这一次就不一样了,这次我特意先在网上查阅了许多瞿秋白的资料,详细了解他的一生事迹,这样再次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当看到那些实物,联想到此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一股崇敬之情就从心底油然而生。下面就我自己的瞿秋白纪念馆之行及感想记述如下。

从我们学校到瞿秋白纪念馆还是很方便的,从万达那边乘坐公交车大概二十多分钟后下车再步行五分钟左右就到了。首先参观的是瞿秋白故居。瞿秋白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庭院,黑瓦白墙,交相辉映,书香气息浓厚,很有江南水墨的美妙韵味。这使得它在这四周现代化的建筑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庭院的正门口,有一块茅盾先生所题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牌匾。进入大堂便看见瞿秋白的一具铜像,虽说瞿秋白患有肺病,是一个瘦弱的文人,但是他的铜像却高大威武,让人产生无比崇敬之情,我想虽然秋白体弱多病,但他那宽博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让他倍具气质与魅力身后的墙壁上“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旁边的竖版上“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两行诗文和一句话语,是瞿秋白无私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挚爱道白,发自肺腑,动心又动情。即使在挨过党组织的斗,受过国民党的刑,遭受错误的排挤和迫害的逆境中,他依然心怀坦荡、意志坚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馆有《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陈列了瞿秋白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进入黑漆大门的故居,门上方高悬有“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故居展示了瞿秋白一家人当年生活居住的场景。简陋的桌椅床柜家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陈列,见证了瞿秋白的成长和这个知书达理家庭的付出。

接着,我们踏入了瞿秋白同志的纪念馆,纪念馆显得非常的亮丽光线。同样刚进门也是一尊巨大的瞿秋白同志铜像,在铜像两旁一一陈列着书籍和画像,还有的就是出土的文物。接着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长长的镶在墙上的字碑,上面密密麻麻的字我自然也看不懂,只觉得刚刚长出新叶的枝条依偎着,修饰着这清俊奇秀的字是很有韵味的。面向纪念馆的大厅,左边是瞿秋白与列宁的浮雕,他们俩气宇轩昂,在蓝天下阔步,充满对前途光明的憧憬,充满对革命的激情,体现了瞿秋白作为一名革命家的风度与情怀,也正刻出了当时瞿秋白在翻译俄文,传播俄国无产阶级理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边是瞿秋白与鲁迅的浮雕,将瞿秋白与鲁迅放在一起不仅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瞿秋白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与其做出的贡献,只是他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它用于研究各种文学的时间与精力。

走着走着,浑然不觉已经到了最后,虽然很不愿意,我还是来到了瞿秋白最终被抓捕行刑那一段。但越到生死关头,越能体现一个信仰之崇高,人意志之坚定。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小迳被地方反动武装保安十四团钟绍葵的部队俘获,关入上杭监狱。由于叛徒指认,身份被识破,于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风采。用毕酒菜,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看到这我又不禁想起了文革中他又被诬为“叛徒”,墓被捣了,碑被砸了,死后四十多年后又蒙受一场大冤案。但是,历史毕竟是公正的。1985年,党中央对瞿秋白作出了历史性的评价,完全恢复了瞿秋白的真实而伟大的形象,在瞿秋白的故居建立了瞿秋白纪念馆。一代英豪,重新屹立在人们的心目中。

参观结束后,脑海中浮现他的种种,与他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又是多么的平庸,是那个动荡的年代创造了瞿秋白这样的伟人,而那那时的中国也需要想瞿秋白那样的赤子。面对蒋介石的“招安”,他的回答是“头可断,志不可改”“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财富,面对生存,更是面对一个人的考验,瞿秋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篇7: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一、珍惜这天的完美生活,是我们对革命先烈最好的报答。

缅怀先辈,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后人,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当我们在21世纪享受这天完美生活的时候,永远不能忘记,我们这天的生活,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珍惜我们的完美生活,就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报答。

二、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是我义无反顾的选取。以前有人说,21世纪的中国人,越来越不坚信共产主义,甚至

有人说,共产主义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我想说: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己的信仰,那么未来的一切就都是茫然的。

篇8:参观瞿秋白纪念馆作文300字

暑假里的一天,阳光灿烂,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瞿秋白纪念馆。

先来到故居,便发现了里面全是关于瞿秋白先生的画,往里面走一点,便看到了他的笔、墨、纸、砚,还有他写的书。往前面走,看到了先生曾经使用过的床、板凳,还有他和鲁迅先生谈事的`画,仿佛看见他年轻时学习和工作的样子。

参观了这些,再往右走,便看到了瞿秋白纪念馆,正对面有一块很长很宽的黑板,上面记载了瞿秋白先生一生的故事。一进大门边看见了“我是江南第一燕”七个大字。大字后面有一座瞿秋白先生的铜像,看起来他非常雄伟、高大。经过两旁的资料,我知道了他是一位文学家,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华人民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36岁和敌人作斗争时,慷慨就义。他的作品有:“《江南第一燕》、《咏菊》......他带过的帽子、包和衣服上面都有一个五角星,代表他是一位共产党员,他非常伟大,担任过两次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

篇9:参观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以前每次飘过此地时,总会想到我们这位革命先烈曾在此生活过,和我们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他曾以博大的胸怀,无私奉献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引领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作为一名常州人,我以有这样一位老乡而骄傲,也以我能够加入有这样一位优秀党员同志的组织而自豪。这次,怀着期盼的情绪,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瞿秋白纪念馆,参观学习。

在纪念馆中,应对着瞿秋白烈士的铜像,我们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一声声响亮的誓词让我们激情飞扬,热血澎湃。高兰书记阐述了本次活动的好处,并给我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大家要牢记党的宗旨,持续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仪式结束后,我们参观了瞿秋白的故居,并从各种照片、文字、实物等资料中进一步了解瞿秋白烈士的生平,学习他无私奉献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纪念馆中保留了瞿秋白的手稿,穿过的蓑衣、草鞋,显示了这名伟大共产党员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一幅幅历史图片和文字呈现给我们一名文弱的书生,同时展现了一位坚强的共产党员,瞿秋白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挑起一个政党统帅的重担,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投身革命之后,他以笔当枪,写了超多的文章著作,如《赤都心史》、《俄乡纪程》、《剩余的话》、《江南第一燕》等,让他这一卓越的文学才华为革命事业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由他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至今在中华大地上激扬回荡。而由于叛徒告密,瞿秋白被捕,牺牲时年仅36岁,当他走向刑场时,高唱着《国际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篇10:参观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精选作文

走进纪念馆,瞿秋白烈士的高大铜像迎面而立,身穿西服,带着眼镜、手握书卷,栩栩如生。身后的墙壁上“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旁边的竖版上“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两行诗文和一句话语,是瞿秋白无私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挚爱道白,发自肺腑,动心又动情。即使在挨过党组织的斗,受过国民党的刑,遭受错误的排挤和迫害的逆境中,他依然心怀坦荡、意志坚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馆有《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陈列了瞿秋白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进入黑漆大门的故居,门上方高悬有“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故居展示了瞿秋白一家人当年生活居住的场景。简陋的桌椅床柜家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陈列,见证了瞿秋白的成长和这个知书达理家庭的付出。

瞿秋白就义前书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篇文章可能让一些人至今都困惑不解,甚至认为他是革命意志脆弱和消沉的表露。当我仔细看完广场竖立的一块石碑,上面铭刻有梁衡先生的《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著名的游记后,顿然大悟。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散文、科普作家梁衡先生三次访瞿秋白故居,力求深入透视瞿秋白博大的内心世界,我十分欣赏他对瞿秋白深邃心灵的通达明晓。梁衡先生在文中说得好:“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那么,瞿秋白为什么非要独白一番呢?梁衡先生思想的穿透力如此犀利,他在文中说得非常透彻: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作为领袖,人们希望瞿秋白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篇11:瞿秋白纪念馆游记

孙书剑

7月13日上午,我们南信大校科协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抵达常州市,迈开了我们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一步——参观瞿秋白纪念馆。

怀着对革命前辈瞿秋白同志的崇敬之心,我们一行走进了瞿秋白故居。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参观这类故居,以前也曾去过许多诸如宋庆龄、梅兰芳、周恩来等的故居,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宽敞明亮而又朴素整洁的屋子。

入内黑漆大门两边各立着一尊抱鼓石,上面刻着三狮戏秋的浮雕,显示着这个大家族的高贵和吉祥。走进大门,一丝古韵铺面而来。故居分东西两院,各有四进,给人以很强的层次感,地势逐进抬高,寓含着步步高升之意,中间有道隔墙,有廊道门扇相互联通。西院为正屋,原为供祭用的厅堂,庄严而神秘,现辟为多功能展厅。东院为厢房,是当年族人和守祠仆人食宿休息的辅屋。经过了解,瞿秋白一家1912年因家贫,才迁居于东院侧厢房。由此可见,年少时的瞿秋白家境还算不错,他也称的上是一介书生,而他毅然参加了五四青年运动,参加上街演讲活动,被抓释放后仍然投身于革命,写下大量文章。领导主持中央大局。被反动派抓住后仍然想着党的理论,将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

篇12:红色娘子军纪念馆游记作文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老师带领我们去参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我们高兴得又蹦又跳。

我们做校车从学校出发,这一路上,同学们有说有笑,有的同学还议论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的事,20分钟后,我们到达目的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

我们下了车,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雄伟的大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八个大字在阳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几支彩旗在大门顶上迎风飘扬。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大门,眼前是一个小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座巨型石雕,这石雕由四部分组成:鸽子,斗笠,脚镣,号角。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由这四部分组成?解说员告诉我,这座石雕有着特殊意义,鸽子代表和平,美好的生活;斗笠代表红色娘子军;脚镣代表妇女所受的压迫;号角代表中国共产党,整座石雕象征着追求解放。校外辅导员与我们在石雕前合影留念。

向右拐,来到了娘子军雕像前,她身穿军装,背着步枪,眼睛盯着前方。她是红色娘子军连长庞琼花,她真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英雄。

我们又来到红色娘子军纪念馆前,纪念馆的外形很特别,是有红星和“八一”两个大字组成。它是设计师精心设计的,也有着特殊意义。进入纪念馆内,里面向我们展示当年红色娘子军用过的部分实物:有草鞋,大炮,步枪,号角等等。还介绍了红色娘子军的组织系统和成长过程,我对他们有种钦佩的感觉。在这里我们还唱起了《红色娘子弹军连歌》,虽然唱走了调,但是同学们还是尽情地唱起来。

走出纪念馆,我们去看了一场表演,节目的名称是《勇斗南霸天》。看着演员们精彩表演,我仿佛看到了红色娘子军当年与南霸天战斗的情景。

最后,我们来到“南府”,这“南府”是10:1的比例模仿南霸天的家造的。好大的“南府”呀,10倍那就更大了,可想当年的南霸天是怎样压迫老百姓的。我们参观了水牢,那里阴暗潮湿,条件非常恶劣,这水牢就是

用来关押所谓的“犯人”的地方。我们还参观客厅,卧室。在客厅里,我们又拜访了几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并和她们交谈,她们向我讲述她们的战斗史。听了老战士的话,我肃然起敬,我由衷地向这几位老奶奶祝福。

上一篇:多渠道做好计生人口信息管理工作下一篇:申论--解决问题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