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2024-04-28

读伟人瞿秋白有感(精选14篇)

篇1: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南京市竹山小学-戴欣

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家都在用各种行动表达对以前的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大队辅导员谢老师推荐我们参加了四好少年读《伟人瞿秋白》的读书活动,读《伟人瞿秋白》有感。起初我还不知道瞿秋白是谁,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个名字便从陌生变成了熟悉,并对他肃然起敬!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擅长绘画,母亲知书达礼,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他刻苦求学,当过教书先生,参与领导了北京的五四学生运动,参加李大钊等在北京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寻求拯救和改造中国的途径;他当过记者,前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采访考察,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是最早见到列宁的中国共产党员之一,也是第一个向中国读者描述列宁形象的中国记者。1921年瞿秋白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参与领导了五卅运动,1927年瞿秋白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总负责人,主持党中央工作时年仅28岁。1931年1月瞿秋白遭受诬陷和打击,被解除了中央领导职务,但他仍坚持为党工作,同鲁迅先生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在狱中,他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读后感《读《伟人瞿秋白》有感》。“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就是他在狱中写下的诗。1935年6月,蒋介石密令杀害瞿秋白,在英勇就义前,他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激动和尊敬顿时占据了我的脑海,满脑子都是瞿秋白为党工作时无怨无悔的模样: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革命工作,他顾不上诬陷打击,不怕流血牺牲,坚持正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知道了:在瞿秋白有生之年,不但写了许多的著名文集,如:《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主编了《新青年》、《前锋》、《向导》,还把《国际歌》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写了《赤潮曲》、《红军歌》等等。特别让我感动的是:1916年当他母亲自杀后,他寄居在湖北的姑母家,又患上了肺病,但他还是利用姑妈家丰富的藏书,夜以继日地攻读。深夜,为了使灯光不外露,他在窗上挂上厚厚的布帘。读了这段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瞿秋白是一个酷爱学习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也没有放弃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佩服,值得我们学习!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惭愧地低下了头。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瞿秋白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追求知识,而我们现在呢?我暗自下决心: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多看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和头脑。

书全部读完了,这本书非常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党的发展历程和瞿秋白的光辉一生,是我们少年儿童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驱崇高精神的好教材,对于瞿秋白,我从陌生到熟悉,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坚韧和忠诚,我心中有了更加真切的了解。我们要以瞿秋白为榜样:学习他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迎难而上的坚定意志!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不辜负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对我们的美好期望!哦

篇2:读伟人瞿秋白有感

我读完了《伟人瞿秋白》这本书。瞿秋白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受益匪浅。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瞿秋白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家庭的影响、教育与熏陶,在幼年时他就知道了要把祖国从封建、迷信、任人宰割的坑里拉出来,并且他深刻地意识到了祖国的国耻。在本书中,有一页就令我难忘:有一年过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张灯结彩、载歌载舞过节。但有一个人心中不但不欢乐,而且充满悲愤,他就是年幼的瞿秋白。他一气之下,在他亲手糊的白色灯笼上题了两个字,那两个字力透纸背,令人感到一股悲愤之情。那两个字就是“国丧”。因为在小瞿秋白看来,这一个节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耻辱。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不屈服,在监狱中,他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就是他在狱中写下的诗。6月,蒋介石密令杀害瞿秋白。当瞿秋白面对死亡时,他依旧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坐在草坪上,对着侩子手微笑着点头说:“此地很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瞿秋白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革命工作,他顾不上诬陷打击,不怕流血牺牲,坚持正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篇3:读瞿秋白的绝命诗

六十年前, 我在北平上大学, 创办过《小雅》诗刊, 呼吁过国防诗歌, 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 对日寇的侵犯是颇为敏感的。但对瞿秋白在1935年6月18日的被害, 却因国民党政府封锁新闻媒体, 没有及时报道, 是从当时新闻封锁的夹缝中透露出来的一点闪光, 才获悉瞿秋白牺牲的。至于瞿秋白牺牲的时间、地址以及他在狱中视死如归的情况, 以及牺牲时的壮烈都一无所知。一直到抗战胜利, 重返北京工作, 读了鲁迅主编的《海上述林》, 才所知较多, 深感悲愤。至于他的《多余的话》以及绝命诗词, 则是“文化革命”的历史悲剧闭幕之后才读到的。

我因为在抗战时期在大学讲过古典文学“杜诗研究”之类的选修课, 对诗词比较爱好。战时的某些大学, 把唐诗和宋词对立起来, 壁垒森严, 并以讲宋诗为时髦。我所在的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便有几位中老年教师偏爱宋诗, 唐诗没有人讲, 便由我这个年方而立的青年教师来承之, 主讲“杜诗研究”, 编选了一部《杜少陵绝妙诗笺》。我因为兴趣广泛, 在诗词方面, 无分唐宋, 凡是名篇佳撰, 都是我的选择。在宋词方面, 我最喜欢吟诵北宋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北宋的词多不标题, 此词当是念旧怀人。作者旧地重游, 回忆一年前的离筵别宴, 景物不殊, 还是那么一座小园, 还是那么一个亭台, 但是人去园空, 去年相与饮宴之人, 有如“夕阳西下”, 不知何日重逢。见到落英缤纷, 深感留春乏术;见到双燕归来, 似曾相识, 却见不到去年唱歌共饮之人;只能在芳香袭人的小园里, 独来独往。这是一首广为传颂的小令,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 为人推为古今绝唱, 无有出其右者。

但是, 当我在八十年代初期, 读了瞿秋白烈士1935年6月18日于福建长汀狱中就义前写的一阕《浣溪沙》绝命词:“廿载浮沉万事空, 年华似水水流东, 枉抛心力做英雄。湖海栖迟芳草梦, 江城辜负落花风, 黄昏已近夕阳红!”却改变了我对晏殊《浣溪沙》的这一审美评价。我并不否认晏殊词的艺术性是较高的, 历代诗人写的同一词牌的词, 下片的对句, 尚未见有赶上晏词的。我曾挑选近百首名家的同牌词, 都未能如晏殊的飘逸。在艺术性上, 似可以评为同一词牌的压卷之作。但与瞿秋白的词相比, 晏殊的词便明显地未能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统一起来。晏殊的词不过写个人的悲欢离合, 瞿秋白的词则把个人和集体的命运, 紧密联合起来, 作了整体的思考。上片写他为了国富民强, 奔走革命垂二十年之久。他既领导过三十年代初期的左翼革命文艺运动, 又担任过党中央的书记, 惜为王明路线所坑害, 以致年华似水, 心力枉抛, 与下片承接, 其所以在短促的人生中, 时浮时沉, 落得一个“万事空”的结局, 都不能怨天尤人, 只怪自己辜负了二十年“落花风”的春天, 导致“芳草梦”似的美丽理想的破灭。现在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尽管夕阳通红, 毕竟“黄昏”已近, 悔之晚矣。瞿词一字一泪, 读之既痛其心境的悲凉, 又惜其才华的早凋, 真是尼采所说, 动人的文字作品都是用血写的。此词感情集中, 文采斐然, 掷地有声, 下片的“湖海栖迟芳草梦, 江城辜负落花风”一联, 比之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毫不逊色。瞿词跳动着历史的脉搏, 叩响着时代的旋律, 更与晏词迥然有别。从风格看, 晏词婉约可爱, 瞿词豪迈可敬。

篇4:伟人读《老子》

我们都知道,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没有带过兵,更没有打过仗,甚至连服过兵役的记载都没有,其著作《老子》中与用兵有关的论述也是寥寥数语。那么,毛泽东为何说《老子》是一部兵书呢?

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读过《老子》。据他的同学萧子升在《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中回忆说,他与毛泽东在“游学”过程中与拜访的刘翰林和山寺方丈都谈及了孔子和老子,可见毛泽东早年对老子就很熟悉。在他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最好的《庄子》注是郭象作的。”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在谈到战略退却时写道:

“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扩大土地,还是赚钱生意的。”

这里,毛泽东就是运用了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丧失是为了取得,退却是为了前进,毛泽东对老子辩证法的运用已臻于化境。《老子》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致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老子对战争辩证法阐述得确实非常深刻。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还说: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取胜的”。老子欣赏水的品性,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如同水的性格一样以柔克刚、以弱胜强、避其锋芒、迂回曲折、后发制人。老子又云“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这种心静意专、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观点,亦是毛泽东这样的兵家所看重的。如毛泽东推崇的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军队即是以静逸待疲惫之敌,“齐人三鼓”后已是“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鲁国军队一鼓作气大胜齐国军队。

1945年,毛泽东在为“七大”作总结时谈到面临的困难和应付的方针,说:“我曾经同国民党的联络参谋讲过,我们的原则是三条。第一条,不打第一枪。《老子》上讲‘不为天下先’,我们不先发制人,而是后发制人。” 这里的意思也就是先弃后取、先退后进、先让后争,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决策是非常富有远见的。

1949年8月,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针对当时美国企图对刚诞生的新中国搞封锁,义正辞严地说:“多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在过去三年内,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難,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

毛泽东在这里引用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进一步阐述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的豪情,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以面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所面临的巨大困难,确实起到了“一言可当十万兵”的作用。

建国后,毛泽东还常读《老子》一书,并评注说:“其中有辩证法。”他在外出时,曾指名带上《老子》。毛泽东最感兴趣的就是其中的辩证法。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政局经常处于巨大变革之中,老子从“社记无常寿、君臣无常位”的现实中,认识到运动与变化是世界的永恒主题。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宇宙间万物万事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1957年2月,毛泽东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说:

“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日本人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

在这里,毛泽东引用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观点,教导人们要全面地看问题。所谓全面地看问题,就是对一件事情不光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以增强危机感,保持头脑清醒。

1964年8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我看老子比较老实,他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来,搞阴谋,写在了书上。当然,阴谋也是智谋。”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美国《纽约时报》曾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老子》全书约五千字,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它的语言无所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转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的规则,以及从反面取胜的途径,反映出中国先秦时代哲学思想的透彻性。

篇5:观瞿秋白伟人有感

“‘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它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可断,志不可敌。’‘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

这段义正词严、激动人心的文字,就是瞿秋白在狱中,面对敌人劝降时说的话,它出自《伟人瞿秋白》。

红色的光滑的封面上,一幅黑白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仔细端详:清秀的面孔,宽厚的额头,圆圆的镜片后一双看透当时政府的眼睛炯炯有神,射出坚毅的目光,俨然一副英姿勃发的书生模样,他——就是瞿秋白。我认真地阅读了《伟人瞿秋白》,对这位伟人有了了解,也感受到了他高尚的品格。

瞿秋白少年时就爱学习、善思考。19,他的母亲去世后,他寄居湖北黄阪的姑母家,那时他已患上了肺病,但还是利用姑母家丰富的藏书,夜以继日地攻读。深夜,为了使灯光不外露,他在窗上挂上厚厚的布帘。这让我十分感动,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瞿秋白都能够这样努力读书,而我们有好的环境和条件,就更应该好好学习呀!我感受到了瞿秋白的刻苦好学!

1910月10日,是中华民国国庆。人们张灯结彩,庆祝“国庆”,瞿秋白却做了一个白灯笼,悲愤地在上面写了“国丧”两个大字,挂在瞿氏宗祠的.侧门上。他对妹妹瞿轶群说:“中华民国已经名存实亡,还有什么可庆的呢!”瞿秋白能做出这样的举动,真是有胆有识!我感受到了瞿秋白的英勇果断!

1923年6月,瞿秋白先后任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编辑 ,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译述。他还翻译了《国际歌》,创作了第一首无产阶级革命歌曲《赤潮曲》。旅俄两年,他撰写了60多篇通讯,同时还写了两本著名的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如此多的作品,如此高的成就,让人敬佩!我感受到了瞿秋白的满腹经纶!

1935年2月26日,瞿秋白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对敌人的谬论严加驳斥,慷慨陈词。他在狱中写诗词:“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6月18日,瞿秋白被押往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多么的英勇、从容啊!我感受到了瞿秋白的坚强不屈!

篇6:《伟人瞿秋白》读书笔记

他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1935年6月因支持共产党被蒋介石密令杀害,那一年他才年仅36岁。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瞿秋白少年时天资聪明,爱学习,善思考,还特别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有一次他在乡下玩,见到一个小朋友光着背在寒风里冻得发抖,他就脱下身上的一件褂子送给那个小朋友穿。读完这些不由得让我回想起以前那一次次马虎的完成作业不认真思考和同学一次次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那是多么不应该啊!他的这种爱学习,善思考,还特别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是非常值得我好好学习的。他成年后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许多贡献,他先后任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编辑,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译述。毛主席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词中说到:“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勇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也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不会死去”。

篇7:《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现在是21世纪了,交通发达了,信息也发达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不管我们怎么的幸福,也不能忘了那些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革命先烈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是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的。而瞿秋白,就是这些璀璨群星中的一颗。他的故事有很多,一天,我就读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说瞿秋白英勇就义的情景,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瞿秋白来到中山公园,据说当时的中山公园很寂静,鸟儿也不叫了,瞿秋白走到亭前,看到有4碟小菜,美酒一瓶,便自己开始吃了起来,他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喝了一半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瞿秋白说完后,坦然地整理了一下衣服,到公园的凉亭前面拍了一张遗照,他把手放在背后,昂着头,挺着胸,恬淡闲静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瞿秋白在卫兵的环护下,慢慢的走向了刑场,刑场位于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的一片草坪上,距离中山公园有两华里多,如果是怕死的人,别说两华里,就是20米可能也要被人拖着走,瞿秋白手拿香烟,高声唱着国际歌,打破了沉寂的夜空,他找了一块地方坐下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接着他就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36岁。

看,这位伟人的一生,他的生命是那样的短暂,他没有活过40岁,他是为共产主义而献身,为什么他在就义是从容不迫?因为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希望人民能过上幸福美满地好日子。让自己的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瞿秋白这样的伟人,我终身难忘!

|

篇8:《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一代伟人瞿秋白,这位为中国付出毕生精力的人士,在以前,我对他还很陌生。这些天我读了《伟人瞿秋白》这本书,瞿秋白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本书记述了他从童年时期到成年的事情,有详写有略写,就如同这些事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样。

在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了瞿秋白为何会这么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革命之路了。瞿秋白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家庭的影响、教育,在幼年时他就知道了要把祖国从封建、迷信、任人宰割的坑里拉出来,并且他深刻地意识到了祖国的国耻。在本书中,有一页就令我难忘:有一年国庆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张灯结彩、开开心心、载歌载舞的过节。但有一个人心中不但不欢快,而且充满悲愤,他就是童年时的瞿秋白。他一气之下,在他亲手糊的白色灯笼上题了两个字,那两个字力透纸背,令人感到一股悲愤之情。那两个字就是“国丧”。因为在小瞿秋白看来,这一个节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耻辱。

还令我敬佩的是瞿秋白那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那一年,瞿秋白被国民党捕获,送入重庆牢房,而后在他36岁时被敌人杀害。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36个春夏秋冬中,他不仅和敌人做着顽强的斗争,而且他一向在为人民服务。瞿秋白他一生喜爱书,在他住在姨妈家的那段时间里,他废寝忘食的读藏书。他在小学时因家境贫困而没钱上学,因为他的发愤图强,后来他还是考上了大学。从这儿我还体会到了: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底蕴的人长大才能做大事。

篇9:读《伟人的足迹》有感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那牧牧不倦的读书精神。他从小酷爱读书,一旦读起书来,老天雷响都听不见!他看书十分认真,每次阅读总要拿笔标记重点,写下品论和感想,在段落旁边都画了许多圆圈和圆点。

毛泽东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他认为应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发奋学习。毛泽东在学习上一贯刻苦、勤奋,在青少年时代,每天清晨,同学们还未起床,他就借着喜微的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夜深人静,同学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常常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书籍是毛泽东的终身朋友,直到他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他还示意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读了《伟人的足迹》这本书,我被毛主席那种高尚的品质,光辉的思想深深地感动了。我要以毛主席为目标,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做出贡献!

篇10:学习伟人瞿秋白争当四好少年作文

一代代伟人在中国出现,一件件伟事在世间呈现,一颗颗真心在世人胸腔。当我们说到伟人、伟事,我想到的是瞿秋白。这位伟人,他也和我们一样,中国万千人海中一个出生平凡的人。但是,为什么我一直惦记着他的名字,他的传奇故事,他的一点一滴呢?

从那天下午在阶梯教室的一段不到40分钟的一个小短篇,我就懂得了,“瞿秋白”这个伟人,他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

瞿秋白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与文化熏陶。但是,事情总是那么让人难以预料。那就是他与家人的永远分别。

从短片中,我认识这样一个瞿秋白:他爱学习,爱思考,肯用脑子思考东西,他同时是一个有正义感,有同情心的伟人。面对敌人,他严词拒绝。面对善良的人们,他微笑对待。他既然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路,他跪着也走完了……他走的是那么累,那么辛苦,那么让人不能忍受这种痛苦。他一边不分昼夜的学习,另一边心里还承受着失去家人的痛苦。最后,他把身边的一切阻力,统统化为动力,完成了大学的学业。

瞿秋白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某一年的国庆节,大家都在欢欢喜喜,过大节。但他的心中不仅不欢乐,而且充满了悲伤与愤恨。在一气之下,他在他亲手糊的白色灯笼上写了两个字,那两个字力透纸背,令人感到一股悲愤之情。那两个字就是“国丧!”因为在小瞿秋白看来,这一个节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不是人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好日子。

我还敬佩视死如归的瞿秋白。当他被国x党压入大牢时,敌人逼他说出关于密码情报的`事情,他却一点也不告诉他们,并且勇敢地与敌人正面做抗争。令人伤心的是,而后,瞿秋白他就去世了,他年仅36岁啊!他的时光过得总是那么快,有多少个春夏秋冬,他就与敌人抗争了多少年。

我希望大家都能缅怀瞿秋白的光辉一生,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建立爱国主义的情怀。

这篇小小的短片对我受益深浅,以后立志要做对自己有梦想的人。我不求像瞿秋白一样伟大,但我希望我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11:读《伟人毛泽东》有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最近学校发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看着书名,我就被它吸引住了: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几乎是一口气把它看完了。

这本书记录了这位扭转乾坤的伟人留给历史的一些闪光的足迹,毛泽东既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又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他的少年时代可不像我们这样有幸福的学习生活,他出身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因受封建传统的影响,就连读书的自由也没有。

毛泽东14岁的时候,就被父亲停了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每天下地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带着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一株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一回,他被父亲当场逮住了。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失踪,父亲十分容易地找到了他,大动肝火。但是当他知道儿子已经挑完了十五趟粪时不禁目瞪口呆了,这些粪半天挑完确实不是轻松的事,他实在没有理由再去骂儿子。由于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吸取了巨大的营养,也接受了有益的影响,他深深感到: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人,同他少年时代发愤读书是分不开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篇12:伟人瞿秋白观后感600字作文

“五四”运动也促使瞿秋白思考中国的各种现实问题,去探寻中国的出路。他认为要使社会改造获得成功,那就必须把群众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结合起来,改革旧制度,打破旧习惯,建立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用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去改造新的生活。

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必须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瞿秋白同样是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先行者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工作。一九二二年初回国后与国内党的高层领导一起,宣传十月革命经验,组织各类群众罢工等革命工作。特别是“八七”会议确立了瞿秋白的中央领导地位,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停止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在湘、鄂、赣、粤四省进行农民秋收xx,走用武装反抗xx反动派的道路,革命风起云涌,星星之火燃遍了大江南北。

“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由于遭到“左”倾路线的残酷打击,瞿秋白降至中央苏区工作,在福建长汀战斗中被xx俘虏。他和许多革命先烈一样,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气节。

篇13:读《伟人的青少年时代》有感

这样的人很多,就如王冕,他七岁时父亲就死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他母亲实在供不起他读书,只好让他到隔壁家放牛,那家人对他还不错,虽然放牛,但他不忘读书,每次都拿出几本书津津有味的读着,他不但勤奋,而且非常孝顺,每次碰到秦家煮些奄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总是带会家给母亲吃,他最终成了画荷花的高手,和母亲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想到这里,再看看我自己,却做不到那样。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奥数题时,做了许久都没有做出来。过了一会儿,我越做心理越烦,只好扔下那道题不管了。看来这本书,我明白了这样的三心二意,是永远也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的。我以后一定会向孙中山学习,学习他的努力,学习他的勤奋。

篇14:读后感:读《伟人的足迹》有感

初读《毛泽东和革命者的故事》时,因为年纪太小,并没有读懂。长大后,再仔细的看了一遍后,我被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给震撼了。

为了能读书,再难做的事情也能完成。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因为出身在农民家庭,被封建社会的传统影响,连看书的自由也没有。14岁的时候被父亲停学,可是对知识渴望的.毛泽东来说,没有什么大不了,下地的时候,他悄悄带着一本书,一有机会马上躲到墓碑后看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被他的父亲发现了,并狠狠的骂了毛泽东一顿,还惩罚他在半天时间内挑完十五担粪。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失踪,他的父亲很容易就找到了他,大动肝火。但在得知他已经挑完十五担粪时不禁目瞪口呆,因为在半天时间内挑完十五担粪,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也没什么理由来惩罚毛泽东。

刻苦学习,从书作文中知道自己的责任。

16岁后不久,毛泽东便开始自学自修。他在定王台不远处一个藏书很多的湖南图书馆里看书。每天早上,他吃了早餐就匆匆来到图书馆门口,有时馆门还没开,他就在外面等着,馆门一开,他总是第一个进图书馆看书的人。天天是这样,月月是这样。在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世界大地图,毛泽东每经过那里都会停下来,仔细地看一看,他从地图上知道,世界很大,世界上的人很多,而这些人的生活过得如何,都值得关心。他认为:有志气、有理想的少年就应该担当起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改造世界的责任。于是,他为了这个责任奋斗了几十年,最后创建了新中国,成了伟大的人。

上一篇:读陈鹤琴活教育有感下一篇:医务人员述职报告